鲁荣渔2682刘贵夺照片:请允许我佩服日本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1:13
 

请允许我佩服日本人

 作者:liaozhenjun

发表日期:2011-03-13 13:39:59

天涯

   地震后,上街避难的日本仙台市民主动让出道路使交通顺畅,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大局观;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自觉性。

   地震后,东京涩谷市民排队打公用电话。手机不通,这时候谁不焦急与亲人联系,但他们没有争先恐后、拥挤插队、拼体力、拼能力去抢电话,这充分体了日本人的组织纪律性。没有警察在维护秩序,但却如此的井然有序,这不是自觉性是什么,这不是自律性是什么。

   地震中,一个在办公室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害怕地到处乱跑,而他的日本同事拉他到桌下,并告诉他躲在桌子底下最安全,房子不会塌。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楼房的设计者很信任,对承包楼房的包工头很信任,对建楼房的“农民工”很信任,对用来施工的钢筋水泥的质量和分量很信任。中国留学生却认为跑出这楼房才安全,说明中国人信任的是自己的两条腿而不是楼。因此,日本人的楼房是在灾难中用来避难的,而部分中国的楼房是在地震中用来产生灾难。 

   刚刚结束摇晃,办公楼的保安员就出现了,逐间办公室询问情况;还有NHK主持人戴着安全帽出镜,播报关于地震的最新消息。你看看人家的岗位责任心,你看看人家如何不顾安危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的,你看看他们是多么的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岗位职责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N位,这就是日本人。

   地震后,他们脸上没有惊恐,慌乱的表情,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平时很认真、很严谨、很较劲地进行防震演练,也充分证明他们经常进行防震教育,因此他们在真正遇到危险时能训练有素地疏散到安全地带,并能表现出理性、淡定、镇静、胆色、勇气。地震后,他们公共服务非常周到,他们的便利店、公用电话等免费。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平时就有应急预案,这也体现他们有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还有,日本人能通过NHK等电台提前1分钟发布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时间寻求临时掩护和逃生,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从地震台到电台等一条龙的预报效率,更充分体现他们预警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能高效地衔接,也反映了他们各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各岗位的高效执行力。

   总之,日本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高度的自觉自律性;他们顾全大局,有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团结友爱,有高度的凝聚力。他们与满清政府的中国人相比,那些中国人的个人能力较强,与日本人单挑,日本人肯定输;但团队与团队比赛,满清政府的中国人肯定输。满清政府的中国人以能力至上,最崇拜有能力的人,所以有能力的人常用足规则为自己服务,用能力去玩弄制度和法律。满清政府那些被抓的贪官,都是老实做事不懂做人并不懂规避法则的傻人。而日本人,纪律至上,责任至上,他们最崇拜的是遵纪守法、认真履行职责的人,能力差一点没有关系,他们称70分万岁(中国是100分万岁)。

   记得以前有一个日本女职员,因为工作失误使公司损失了一亿多元,公司领导见她平常认真工作、老实肯干、遵守纪律,因此也就原谅了她并安慰她,可是她却觉得非常对不起公司,非常自责,非常内疚,在第二天就跳楼自杀了,你看看她们的自律程度,你看看她们是多么地愿意用生命来承担责任啊!如果换成旧社会的中国人,她一定想尽办法找关系、推责任;那时的中国人总觉得自己的性命比公司的性命还重要,他们认为只要有能力,可以没有责任心,可以没有组织纪律性,因为他们认为能力能摆平一切!啊,悲哀啊!

   请国人允许我向日本人学习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敬业精神,我愿意学习他们并不证明我懦弱、我奴性,也不能证明我没有骨气。我学习他们是为了自强,但我自强了,我也不称霸!用“霸气”(指用足劲头)去向他人学习,用和气去做人,永不称霸!

        来源:http://www.dutianya.cn/a26099/

震撼我们的,是日本人的冷静、克制和有序

 2011年03月19日04:55

 南方网 

3月14日,日本福岛被疏散的民众在避难所里休息,妈妈仍然给女儿讲故事,营造一个温情空间。   
3月15日,地震重灾区仙台降了第一场雨。  
3月16日,日本青森,人们排队加油。   
3月17日,日本陆前高田,亲人遇难,幸存者痛哭。

  当日本地震消息一出,我们最初的关注可能还只停留在“7.8-8.8-9级”的数字转换以及对灾民的同情,却没想到两三天之后,这场强震就给我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都带来撼动。社会学者于长江说,灾难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来说是一场洗礼。在这场洗礼中,你是学会了日本人的秩序感和自律性,还是随身准备地震应急包?又或者是成功以原价十多倍的价格抢到了几包加碘盐?

  日本人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社会生活逻辑

  一篇名为《请允许我佩服日本人》的帖子这几天不但在某论坛很热,还被多个论坛转载。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些例子:“地震后,上街避难的日本仙台市民主动让出道路使交通顺畅,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地震后,东京涩谷市民排队打公用电话。手机不通,这时候谁不焦急与亲人联系,但他们没有争先恐后、拥挤插队、拼体力、拼能力去抢电话……没有警察在维护秩序,但却如此的井然有序。”

  美国《侨报》报道,地震后东京临时避难的公园里聚集了男女老少数千人,没有一人大声喧哗;人们离开公园后,公园里没有留下哪怕一张报纸、一只塑料袋或一个烟头。

  而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上也有这样的报道:地震当晚,秋田县秋田酒店通知因为停电暂时无法安排入住时,50多位客人在大堂安静地排队登记入住顺序,谁也不说什么,主动让老弱者们排在前面,黑暗中形成了一列长队,完全没有为抢顺序而争吵的场面。当酒店方面拿来了10碗应急用的乌冬面,客人们并没有涌向盛有乌冬面的碗,而是形成了一致向后传送乌冬面的“让步接力”。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后民众烧杀抢掠的惊心场面。而日本震后,我们没有听说过一则在超市里掠夺或者在没有主人的商店里偷东西的新闻。相反,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恶人”———黑社会帮派组织,不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主动提供场所和物资给民众避难。深圳心理学咨询师、电台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嘉宾许爱国感慨说:“连美国这样的国家灾后抢劫也是避免不了的,日本却没有,怎么能不震撼?”

  日本人在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冷静淡定、秩序感、自律性、公德心、大局观、敬业精神……不但让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感到惊讶。从民间网络论坛到媒体文章甚至社论,舆论中“敬佩日本”、“学习日本”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日本地震是提升公民素质、反思自己的好机会,至少带来一个观念上的启发,成熟发达的社会在应灾表现上和我们不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说,“中国人长期以来生活在我们自己的语境中,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中国自己缺乏横向比较,缺乏反向思维。现在接触到的地震报道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地震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告诉我们发达国家应灾时的优势和劣势,日本人提供了一套对我们来说全新的社会生活逻辑。”

  日本人的务实不是功利,而是注重生活感受和体验

  来自日本的中日交流评论者、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大地震时身在东京:“地震刚发生时日本人还比较冷静,当时停电、停水、超市没东西、交通中断,我们步行几小时才能回家。但核泄漏问题出来后,媒体发出一种声音,政府发出的是另一种声音,老百姓对核问题不像对待地震那样有充足的知识、心理和物质储备,也不知道该相信何种信息。我第一次看到日本社会变成如此无序的状态,我相信此刻的恐慌程度比当时泡沫经济崩溃时还要严重。”即使如此“恐慌”和“无序”,新闻中的日本人在超市购买紧俏的生活必需品时依然有秩序地排着队。

  深圳大学教育系主任赵卫曾在日留学多年,在他看来,日本民族的单一性有着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多年教育使得秩序感、大局观等国民素质已经内化在每个人言行之中。“曾看到有媒体记者在日本采访时抱怨,为什么首相不来指挥,其实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在救灾过程中最大的区别。”于长江分析,“日本和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有自己一套逻辑,灾后日本的社会反应机制都是自动发动,而非领导指挥。分权制社会越到危机时候民心越强,并不需要领导人来稳定民心。所以当日本首相乘飞机去灾区视察一圈之后立刻引发批评,民众认为还不如用这飞机送一些救援物资来呢。”他认为日本政府在这次灾后的反应明显没有中国政府出色,这也和日本二战后政权并未掌握真正的决策权有关,但日本基层社会的国民素质相当令人震撼。“在日本这样的社会中,信息高度透明,人们对这类问题看得很透、很务实。而日本人的务实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功利’、‘钱’,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

  “日本人从幼儿园时起便坚持不断地接受一贯的灾害对策教育。书桌旁的挂钩上总是挂着防备灾害用的、蒙在头上的防灾头巾。甚至是如果发生地震,闭着眼睛也能戴上防灾头巾→躲到书桌下→躲到操场→确保秩序。”这样的应灾教育让韩国中央日报很是赞叹。赵卫也感受颇深:“作为多地震国家,日本小学生最到位的教育就是安全教育,把教育具体化而不是学科化,看成实际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实际训练非常多。所以真正遇到地震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沉着的心态和科学的自救素质。而中国往往喜欢把教育高深化,很多中国人可能连灭火器都不会用吧。”

  中国国民对基础科学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深圳80后日剧控鹿鹿在M SN上对朋友说:“我追的《江———公主们的战国》等几部日剧都因为地震而暂时停播了,好在字幕组相继推出了一些日本电影的中文字幕。”她给自己排了个阅片顺序:《花水木》———《好想告诉你》———《算计:七天的死亡游戏》 — ——《瞬》……日本地震带来的影响当然远远不止娱乐节目被赈灾节目取代,给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简直始料未及:日本尿布、奶粉等婴儿用品相继被抢购、抢空、抬价,网络代购产业曾一度瘫痪,日本数码产品、家电、摄影器材相继传闻涨价,汽车行业甚至被传停产……

  还有更荒谬的: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的计算公式;不少中国粉丝关注的日本公众人物“被死亡”,包括女演员波多野结衣、新垣结衣,以及《七龙珠》、《火影忍者》、《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漫画的作者……当日本地震问题的中心转到核电站爆炸和核泄漏,突然全民自发成长为防辐射精英。居住在上海的菜菜子发现,有的上海人为了防辐射,衣服不再晒在阳台上,只穿白色衣服,口罩手套全副武装,比日本人装备还齐全。而公司一客户没上班,因为当天上海刮东风,她妈妈让她在家躲掉东风吹过来的核污染物。“我听日本朋友说,东京人民都在上班呢。”

  在这次地震引发的核辐射恐慌中,中国人不是唯一反应大的族群。据环球网、《世界日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日本、韩国都出现了抢购碘片的现象;在美国,碘化钾(俗称碘片)销售企业脱销,芬兰一些药店的碘片同样卖到断货,在一些拍卖网站上,一盒14片的碘片竞价从10美元涨到了540美元。

  虽然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姜安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整个地震中心转到核泄漏之后,这个危险不会马上消解,但最主要还是反映出我们民族的不成熟,从众心理太强。“民族理性度不够,如果从常识、科学、哲学、玄学几个方面分析问题的话,中国很 多 国 民 连 常 识 的 层 面 都 没 达到。”国民对基础科学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都是国民素质中的短板,在信息面前往往失去判断能力,比较容易从众。

  “此外,我们是否完全相信政府信息表达的公开透明,对政府包括日本政府还有联合国有一种信心上的担忧。政府本身在处理各种困难的时候,没有完全对这些重大教训进行总结,也使得民众不信任感加强。”姜安说。而日本人的淡定也与社会诚信度高有关,他们相信政府、相信专家,至少相信房子不会这么容易塌。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也认为:“在重大问题出现时政府应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发布正确信息,树立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对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非常有效。”

  移民城市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受煽动

  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这份报告从人类学、文化学角度来研究日本民族性,两年后整理成书出版,就是那本著名的《菊花与刀》,被视作反映日本民族性最典型、最有见地的作品。

  日本的大地震给并不接壤的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在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上恐怕也不亚于一场地震。学者们在分析中日两国面对灾难时的迥异表现,往往最后会落脚在“国民性”的差异上。

  姜安在分析日本人面对灾难的淡定和秩序感时,认为这与日本民族历史积淀、与日本国民性有关。“其实日本人和西方犹太人有着类似特征,追求秩序是他们本身就具有的天然属性、民族基因和文化认同感。从祖先开始生活环境就很艰险,信仰单一,民族成分单一,民族的同步感和认同感很强,而且屡受灾难之苦,民族的地缘经历和历史记忆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性格,作为集体性的文化秩序,使得整个民族在承受心理上显得颇为镇定。虽然可能个人上看是怕死的,但展现出的民族意识把个人的恐惧从整个民族集体文化内核之中排挤掉了。其国民秩序相对稳定,在大灾难面前会形成集体性自觉。就像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坚韧性格也是在古老年代中形成的。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自觉,这是其他民族很难做到的,也是世界文化民族成长中的特殊案例,是自有的文化逻辑。”

  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学者们对劣根性的关注更多。李凤亮说:“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开始就强调人在集体之中。而这种集体文化和日本不同,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思考,像碘盐防辐射这种谣言正是集群从众文化心理的反映。”许爱国甚至言辞激烈:“自私、恐慌、从众本来就是中国人典型的劣根性,从鲁迅时代起知识分子就为国民性的改变而头疼。有人说香港被英国人改造了100年才形成如今的秩序,制度层面的改变相对容易,几十年就行,但人的观念、国民性的改变需要多少年的驯化呢?”

  “民族性的形成非常复杂,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就好像是融合在一起的酱缸,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而不像有的民族性格那样鲜明。其中有阳光的方面,也有劣根性,形成了非常特别的文化现象。”姜安这样说,“中国长期的封建农耕社会,自上而下的从属特别强,独立人格被制约,因此可能我们民族性格上缺少理性的生长机制,缺少民族的独立自觉意识。这是整个国家民族意识上的问题,缺乏是非判断,盲目从属。”

  而为什么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相对高的深圳市民也在这场灾难反应激烈,表现出恐慌情绪呢?于长江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移民城市缺乏安全感,没有土生土长的家园根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扶持等关系构建都比较脆弱,所以很容易被煽动。而且,还有一个悖论是,教育程度较低的族群,官方一辟谣,他们还容易接受,而受过高等教育的族群,就是俗话中的“半瓶子醋”,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很难被说服,会陷入一种以伪科学为名义的迷信。

  ■ 地震影响·科普

  再次意识到我们的科学普及有多简陋

  特大地震和核辐射,这些话题前所未见,没有惯例可循,普通民众不可避免地必须求助于科学和专业人士。日本大地震培养了一批新的民间科学家,科学松鼠会这些天简直忙死了,每分钟都有人在微博上向他们的官方微博,或者个别成员(云无心、瘦驼等)发问。据介绍,科学松鼠会许多成员都是夜以继日地阅读新闻、查阅文献,甄别筛选标准以科学共同体认可为准。而果壳网编辑部也全员开动,20名科技编辑不间断跟踪核泄漏事件,确保专业、靠谱、迅速。科普网站、科普微博,新媒体快速、及时的平台优势令科学这个向来艰深的话题,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普及。相关微博、文章被数千次地转载评论,人们现在已经会在议论日本地震时加上“某某科学家说”“某某科学数据表明”。

  然而与许多人开始习惯寻求科学解释同步上升的,就是谣言的扩散,有人不敢出门上班就怕被辐射了,有人疯狂抢购碘盐,有人连方便面矿泉水也要囤。诸如金庸病逝之类的谣言很容易被粉碎,只要金庸本人公开露面就行。但更多谣言被反复破解多次之后,依然到处流传,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果壳网借用卡普费雷在《谣言》中的结论解释为什么“辟谣无力”,首先,辟谣信息往往不如谣言信息“有用”;其次,受众一旦接受某个谣言,可能无意识地回避辟谣;再次,信息接受存在障碍。记忆心理学显示,具体的概念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记住,“X不会致癌”的说法很可能会被错记成“X与癌症存在关联”;最后,辟谣行为本身会带来反弹。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来选择对某个观点的态度。所以,很多人并不在乎谣言本身的逻辑是否缜密、事实是否可靠,只是因为它与自己期望的、想象的情况一致,便拿来为自己所用。而辟谣者往往会陷入某种形式的“阴谋论”。

  国民的不安全感固然在作祟,由信息不对等到信息爆棚,缺乏可靠的判断标准,产生恐慌导致行为的不理性。同时也恰恰表明,相对日本每家都备有灾难急救包,住在核电站周围的人们淡定地戴上口罩、冲洗衣物,我们的科学普及有多么简陋。反思9年义务教育,生物、物理、化学课几乎没有任何实用性指导,不知道碘、碘盐和碘酒的区别,不了解核辐射也就罢了,但甚至一点基本判断力都没能培养出来,这或许也并不是科学可以解决的。但最起码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是,在传播任何消息的时候,绝对不要轻易使用那些以“据说”、“网传”、“BBC说”开头的消息。

  专家信任度低到谷底,非官方科学组织上位

  梁文道认为,现在正出现科学发展史上的奇异拐点。比50年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丰富了,治疗疾病的能力增加了,科技应用的影响越来越深。但科技的进展与社会整体对它的不信任同时增长,他们急需专家的意见。但由于各种原因,专家屡屡出现失误,曾经的专家一一被拉下“神坛”,变成“骗子”,人们已经不那么迷信专家,甚至于“专家”这个词本身都变成笑话。有段子挑侃说“如果专家说绝对不会地震,那么你就该准备逃命了”,信任度降到谷底足见一斑。

  而诸如科学松鼠会这类非官方身份的民间科学组织既不受政治因素制约,又没有与商业挂钩,他们的身份纯粹,同时专业性也显得更强,每每提出意见,必然有理有据,以至于只要他们出来辟谣,人们更容易相信。事实上,这有时也带着点“迷信”的态度。正如宁财神的感慨,从这两天的民众表现看,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松鼠会,还需要更强更大更有公信力的咨询平台。

  美国灾难预防专家丹尼斯·米莱蒂说,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不是绝对安全。大自然总是扔件超过你承受范围的事给你。如果说科学这次是靠灾难走红也不为过。当甲型H 1N 1流感暴发,人们忽然开始关心医疗;当三聚氰氨奶粉出现的时候,人们也想起了化学;当出现地震、飞机失事、公交车自燃的事故之后,人们一夕就聊起了物理、地理、化学。正如科学松鼠会的小庄所说,“科学原本就不能长久吸引大众,像娱乐那样流行”。但这种短期的功利性的实用需求,对科普全民化、新科普团体地发展而言,又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来源: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1/03/19/1115548.html

  相关阅读:地乱了,心却不乱 在大震灾里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