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有没有专科:文革前的22大电影明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50:45

  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了讲话,他的讲话根据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着重强调了发扬艺术民主的问题。这次会议之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的同志,到基层放映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许多放映单位都提出,观众很喜欢电影明星的照片,能不能在电影院里悬挂一些我国有成就的电影演员照片。这些意见反馈到北京后,中影公司经过慎重讨论,拟定了初步的名单,在征求了各电影制片厂意见的基础上,于1962年4月向文化部电影局报告,提出二十二位电影演员的名单。

  《马路天使》

  赵丹(1915-1980),原籍山东肥城,生于扬州,后居南通,原名赵凤翱。中学时曾与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组织“小小剧社”。193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国画,同时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3年起开始主演左翼电影,抗战期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投入监狱,抗战胜利后先后在中电二厂、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解放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著有《银幕形象塑造》、《地狱之门》、《银幕内外》,以及《赵丹书画选》等。

  主要参演影片:《时代的儿女》(1933)、《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中华儿女》(1939)、《幸福狂想曲》(1947)、《关不住的春光》(1948)、《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武训传》(1950)、《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聂耳》(1959)、《林则徐》(1959)、《烈火中永生》(1965)

  白杨(1920-1996),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原名杨成芳。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后相继在苞莉芭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等团体任演员。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参加左翼电影表演。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影人剧团到大后方,1938年在重庆入中央电影摄影场,同时在话剧舞台上演出,被誉为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1946年回上海,在昆仑影片公司主演影片。1949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著有《电影表演技艺漫笔》、《电影表演探索》等。

  主要参演影片:《十字街头》(1937)、《社会之花》(1937)、《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7)、《新闺怨》(1948)、《山河泪》(1948)、《火葬》(1948)、《团结起来到明天》(1951)、《祝福》(1956)、《为了和平》(1956)、《金玉姬》(1959)、《春满人间》(1959)、《冬梅》(1961)

  革命家庭》

  于蓝,辽宁岫岩人,原名于佩文。1938年到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1958年回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因在《革命家庭》中扮演周莲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主要参演影片:《白衣战士》(1949)、《翠岗红旗》(1951)、《龙须沟》(1952)、《林家铺子》(1959)、《革命家庭》(1960)、《烈火中永生(1965)

  老兵新传 崔嵬(1912-1979),山东诸城人,原名崔景文,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后任中南文化局局长。1954年主演影片《宋景诗》,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因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主角朱老忠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主要参演影片:《宋景诗》(1955)、《海魂》(1957)、《老兵新传》(1959)、《风从东方来》(1959)、《红旗谱》(1960)、《北大荒人》(1961)

  王丹凤1925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1941年在合众影片公司开始电影生涯,抗战胜利后参加中电二厂,解放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现居住在香港。

  主要参演影片:《民族的火花》(1946)、《青青河草边》(1947)、《琼楼恨》(1949)、《锦绣天堂》(1949)、《夜来风雨声》(1949)、《彩凤双飞》(1951)、《家》(1956)、《海魂》(1957)、《护士日记》(1957)、《春满人间》(1959)、《女理发师》(1962)、《桃花扇》(1963)、《儿子、孙子和老子》(1978)、《玉色蝴蝶》(1981)

  张圆(1926-2000),河南卫辉人,原名张祖泽。1949年先后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入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演员。1958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80年起任导演。

  主要参演影片:《祖国的花朵》(1955)、《沙漠里的战斗》(1956)、《寻爱记》(1957)、《地下尖兵》(1957)、《笑逐颜开》(1959)、《羌笛颂》(1960)、《炉火正红》(1962)、《景颇姑娘》(1965)、《雁鸿岭下》(1966)

  田华1928年生于河北唐县,原名刘天花。1940年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先后演出秧歌剧、话剧。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影片《白毛女》中饰演喜儿,开始参加电影表演。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抗战敌话剧团任演员,195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参演影片:《白毛女》(1950)、《花好月圆》(1958)、《党的女儿》(1958)、《风暴》(1959)、《夺印》(1963)、《秘密图纸》(1965)、《法庭内外》(1980)

  林家铺子》

  谢添,广东番禺人,1914年生于天津,原名谢洪坤,早年在天津参加剧团演出。1936年参加明星影片公司,抗战胜利后到中电三厂任演员,解放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

  主要参演影片:《生死同心》(1936)、《追》(1947)、《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林家铺子》(1959)、《洪湖赤卫队》(1961)、《老人与狗》(1993)

  《大浪淘沙》

  于洋(1930年生),山东黄县人,原名于延江。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77年转任导演。

  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1947)、《桥》(1949)、《卫国保家》(1950)、《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英雄虎胆》(1958)、《生活的浪花》(1958)、《青春之歌》(1959)、《水上春秋》(1959)、《暴风骤雨》(1961)、《侦察兵》(1974)、《火红的年代》(1974)、《大浪淘沙》(1977)、《戴手铐的“旅客”》(1980)

  王晓棠(1934年生),原籍江苏南京,生于河南开封。少年时期在重庆、读书杭州。1952年入总政文工团。1955年开始参加电影表演。因在影片《边寨烽火》中饰演玛诺,1957年获第十一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艺术家奖。1958年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82年后任导演。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现为少将军衔。

  主要参演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边寨烽火》(1957)、《英雄虎胆》(1958)、《海鹰》(1959)、《鄂尔多斯风暴》(1962)、《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翔》(1982)

  王心刚(1932年生),辽宁大连人。1949年入东北军工局文工团任演员,1956年从事电影表演,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因在影片《知音》中扮满蔡锷,1982年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曾任八一厂副厂长。

  主要参演影片:《寂静的山林》(1957)、《海鹰》(1959)、《勐垅沙》(1960)、《红色娘子军》(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秘密图纸》(1965)、《侦察兵》(1974)、《南海长城》(1976)、《知音》(1981)、《伤逝》(1981)、《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1987)

  金迪(1933年生),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原名金慧琴,曾用名金秋。1950年参加东北鞍山市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学习。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获演员奖。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

  主要参演影片:《花好月圆》(1958)、《笑逐颜开》(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我的十个同学》(1979)、《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大雁北飞》(1985)

  上官云珠(1922-1968),江苏江阴人,原名韦君荦。1940年在上海华光戏剧社、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1941年起任艺华影业公司演员。抗战胜利后在中电二厂和文华影业公司拍摄影片。1947年入昆仑影业公司。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主要参演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天堂春梦》(1947)、《太太万岁》(1947)、《万家灯火》(1948)、《群魔》(1948)、《希望在人间》(1949)、《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南岛风云》(1955)、《枯木逢春》(1961)、《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

  《怒潮》

  张平(1917-1986),原籍山东曲阜,生于江苏昆山,原名倪家驹,回族。193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雷电剧社,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五队赴延安,翌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1945年随东北文工一团在东北各地演出,1948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3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兼总导演助理,1959年重回北影任演员。

  主要参演影片:《无形的战线》(1949)、《光芒万丈》(1949)、《钢铁战士》(1950)、《沙家店粮站》(1954)、《探亲记》(1958)、《粮食》(1959)、《风暴》(1959)、《北大荒人》(1961)、《停战以后》(1962)、《小兵张嘎》(1963)、《怒潮》(1963)、《十月风云》(1977)

  庞学勤(1929年生),生于江苏阜东,1944年参加阜东文工团任演员。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文工团。建国后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班学习,毕业后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1956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86年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后任珠海市人民政府顾问。

  主要参演影片:《边寨烽火》(1957)、《古刹钟声》(1958)、《战火中的青春》(1959)、《炉火正红》(1962)、《甲午风云》(1962)、《独立大队》(1963)、《兵临城下》(1964)、《花园街五号》(1964)、《追赶太阳的人》(1991)

  早春二月

  谢芳(1935年生),原籍湖南益阳,生于湖北黄陂,原名谢怀复。1951年中学毕业后入中南文工团,后任武汉歌舞剧院歌剧演员。曾演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1959年被著名导演崔嵬选中,在影片《青春之歌》中饰演林道静,并从此开始电影表演。1963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主要参演影片:《青春之歌》(1959)、《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泪痕》(1979)、《第二次握手》(1980)、《李清照》(1981)

  早春二月》

  孙道临(1921年生),原籍浙江嘉善,生于北平。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及昆仑影业公司。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银幕上扮演不同性格、身份角色的同时,还为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1984年后兼任导演。

  主要参演影片:《大团圆》(1948)、《乌鸦与麻雀》(1949)、《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渡江侦察记》(1954)、《南岛风云》(1955)、《家》(1956)、《不夜城》(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革命家庭》(1960)、《早春二月》(1962)、《李四光》(1979)、《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雷雨》(1984)、《非常大总统》(1986)

  张瑞芳(1918年生),生于河北保定。1937年,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8年至重庆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她在舞台上塑了众多经典角色,被誉为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主演影片《火的洗礼》,后相继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因在影片《李双双》中扮演李双双而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主要参演影片:《东亚之光》(1940)、《火的洗礼》(1940)、《松花江上》(1947)、《南征北战》(1952)、《母亲》(1956)、《家》(1956)、《凤凰之歌》(1957)、《三八河边》(1958)、《聂耳》(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李双双》(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9)、《泉水叮咚》(1982)

  祝希娟(1938年生),原籍江西南昌,生于江西赣州。1956年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因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琼花,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60年毕业后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1983年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

  主要参演影片:《红色娘子军》(1961)、《燎原》(1962)、《青山恋》(1964)、《啊!摇篮》(1979)、《模范丈夫》(1981)、《男性公民》(1986)、《最后的贵族》(1989)

  李亚林(1931-1988),生于辽宁金县,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75年起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

  主要参演影片:《如此多情》(1956)、《徐秋影案件》(195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前哨》(1959)、《烽火列车》(1960)、《炉火正红》(1962)、《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南海的早晨》(1964)、《钢铁巨人》(1974)

  秦怡(1922年生),生于上海,原名秦德和。1938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并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二十余部话剧,被誉为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抗日胜利后参加国泰影业公司,开始从事电影表演,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主要参演影片:《忠义之家》(1946)、《遥远的爱》(1947)、《铁道游击队》(1956)、《马兰花开》(1956)、《女篮5号》(1957)、《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摩雅傣》(1960)、《北国江南》(1963)、《浪涛滚滚》(1965)、《海外赤子》(1979)、《雷雨》(1984)、《千里寻梦》(1991)、《梦非梦》(1993)

  陈强(1918年生),原名陈庆三,河北宁晋人。1936年在太原并州中学读书时参加业余剧团。1938年至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黄世仁。1947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因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桥》(1949)、《白毛女》(1950)、《红色娘子军》(1961)、《魔术师的奇遇》(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8)、《瞧这一家子》(1979)、《二子开店》(1987)、《爷儿俩开歌厅》(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