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果的作用与功效:精对苯二甲酸(PT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5:22
表3-1 国内已建、在建和拟建PTA生产能力
序号 企业名称 生产能力 专利商 备注
已建 在拟建
1 现有PTA装置产能 220.0 ----
2 广东珠海BP-AMOCO 50.0 ---- 阿莫科 2003
3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53.0 ---- 杜 邦 2003
4 福建厦门海仓东帝士 90.0 ---- 东帝士 2003
5 浙江绍兴三鑫化工有限公司 ---- 50.0 鲁 奇 2004
6 浙江恒盛化工有限公司 ---- 53.0 杜 邦 2005
7 宁波(中信)大榭岛 ---- 50.0 三 菱 已批复
8 上海远东(台湾)化工有限公司 ---- 50.0 杜 邦 已批复
9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 ---- 53.0 杜 邦 2006
10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 50.0 ----- 建设中
11 其他拟建装置 ---- 400.0 ----- 上报中
合计 413.0 706.0
http://www.juzhi.com.cn/index_Article_Content.asp?fID_ArticleContent=1350
精对苯二甲酸(PTA)
1、PTA的生产原料成本
PTA的生产工艺采用PX和醋酸反应生成,其反应式为:
C8H10+ 醋酸 C8H6O4
(PX) (PTA)
根据等摩尔比定律,可以计算出PTA生产中PX的理论消耗:
PX理论消耗/PX分子量(106)=1吨PTA/ PTA分子量(166)
即:PX理论消耗=106/166==0.639 ,PX实际消耗多在0.65-0.66左右,中国一8万吨装置的消耗为0.66,50万吨和22.5万吨PTA装置对PX消耗要较8万吨装置低一些,韩国、台湾等PTA厂对PX的消耗估计与中国50万吨和22.5万吨PTA装置对PX消耗差不多,因此平均消耗估计在0.655。
PTA的原料成本=0.655×PX价
2、单位产品直接加工成本约375元/吨
据PTA项目工程人员提供,目前53万吨的装置直接加工成本较原来的25万吨甚至以下规模的PTA装置要低得多,同样的53万吨装置在国外的单位一线直接加工成本大约45美元/吨(如杜邦生产装置),折合人民币375元/吨。
3、单位产品包装成本约45元/吨
一般PTA包装一般有三种:一种是1吨包装,一种是1.05吨包装,还有一种是1.1吨包装。一个包装袋的成本一般在45-50元,若按1吨包装,每个包装袋按53元/吨计,即PTA的包装成本在45元/吨。
4、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约20元/吨
中国90万吨PTA项目一般的用工编制近300人,目前一套50万吨装置车间用一线工人编制仅须70-80人,考虑到管理、财务、供销、储运及其它后勤人员,估计一配套53万吨的PTA装置总用工150人尽够,预计工资劳保福利总额1100万元,即人均约20元/吨。
5、单位产品财务费用约145元,单位产品折旧约305元
53万吨PTA的投资大约须18亿元(若70%贷款,30%自有资金),大约流流动资金须3亿元左右(考虑2个月的原料储备按650美元计PX价,其采用开证方式,开证保证金须30%,其2个月须付保证金1.2亿,另考虑PTA储备1.5万吨的储备须近1亿元的资金)长期投资按年利率近5%计(因美元贷款利率低),年利息0.78亿元,单位平均145元/吨。折旧按10%年均计提测算,残值也按10%计,即18亿元投资的总折旧为1.62亿元,即单位产品折旧为305元/吨。
6、单位产品运费约50元/吨
PTA项目选址一般选在离聚酯生产企业相对集中地区较近,且有附近最好有深水港,如宁波或乍浦,这样成品出运和原料输入均方便且费用相对较低。若在宁波或乍浦投资PTA项目,因其离聚酯较集中的萧绍、嘉兴、盛泽地区近,这样产品运费平均在50元/吨左右。
7、单位产品维修、管理费用估计在60元/吨
8、PTA生产的税前总成本:0.655×PX价+1000
9、53万吨新建PTA项目的成本与国外成本及中国中小PTA装置成本比较
国外PTA输入中国的平均成本约在:0.655×PX价+130美元/吨左右。
PTA工厂生产一吨PTA的直接加工费用国外一般在45美元/吨,一般情况下国外投资一53万年的PTA工厂,总投资约2.5亿美元,按10年折旧,其单位产品的折旧约为43美元/吨,财务费用若按负债率60%、美元年利率平均按4%计算,则单位产品的财务费用约为11美元/吨,但国外PTA输入中国的运杂费多在20-50美元/吨,平均在30美元/吨左右,因此国外PTA的生产成本多在0.655×PX价+130美元/吨左右,合税成本多在0.655×PX含税价+1350元/吨左右。
中国PTA中小规模装置的平均成本约在:0.655×PX价+1200元/吨左右。
中国加工成本(含辅料成本、公用工程、财务费用及折旧)一般在1200元/吨(金山和济南均是1200元/吨)左右,若不计入折旧PTA的加工成本约在800-840元/吨(中国8-10万吨PTA产能年折旧2900万元),年产25万吨的PTA生产线不计折旧、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viewthread_post_sig -->
我国现有PTA主要生产厂家技术
生产厂家 技术提供商 投产年份
1 上海石化 三井- Amoco 1984
2 扬子石化 Amoco 1988
3 齐鲁石化 三井-Amoco 1991
4 乌鲁木齐石化 ICI 1995
5 仪征化纤 Amoco 1995
6 辽阳化纤 ICI 1996
7 洛阳石化 Amoco 2000
8 天津石化 三井 2000
9 厦门翔鹭 ICI 2002
10 逸盛石化 NVISTA 2005
11 三鑫石化 eastman 2005<-- viewthread_post_sig -->
PTA价格
国产PTA有现货报价、合同价和结算价,但是大家并没有垄断价格,随着上下游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为了销路的稳定和行业的长期发展。没有一家企业敢因为月底前聚酯厂已经提货而该降不降,否则以后的生意就要受影响。
扬子、翔鹭、BP珠海地理位置相差很远,但价格一样。这是因为都是到港价,送货制,但据了解各厂家在运费上有策略。消费企业采购哪家的PTA都是一个价,这样利于销路的稳定。三鑫石化价格一般比其它低200元,是因为其产品为EPTA,其加工环节比PTA少。三鑫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EPTA的厂家,销路很好。<-- viewthread_post_sig -->
PTA必须依托大型炼油及乙烯等大型装置,在世界仅有70家供应商,其中向我国市场供货的仅20余家。我国过高的进口依存度和供应商的高度集中,以及国内采购商过于分散(目前有300家以上),在近年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加上炒作行为频繁,PTA价格波动比较频繁。
95-99年牛熊交替行情。全球PTA年产能于1994至1995年间出现供给吃紧,95年上半年PTA大幅上涨,从13000元/吨涨至17000元。之后,国际相关大厂积极扩张产能,于96年开始了长时间的下跌行情。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直接冲击到以亚洲为生产集中地的聚酯系列产品,造成自1998年后聚酯纤维陷入需求疲软阶段,至99年1月创下了3000元/吨的历史低点。
99-01年整理行情。PTA因原油价格上涨触底反弹,99年底涨至7000元/吨。2001年的价格则由于全球聚酯纤维市场低迷,PTA供过于求,外加9.11恐怖攻击事件的冲击,PTA之后围绕5000元/吨进行了两年时间的横盘整理。
02.1-06.3,振荡上扬,波动频繁。自2002年以来,石油价格逐步走高,PTA价格随之上涨。主流区间从02年的7000元/吨上升到05年的9000元/吨。
最近半年,大幅上涨的牛市行情。原因分析:油价从年初的59.35美元/桶,涨至73.05美元/桶,涨幅达23%。带动PX价格持续走强,外盘从965美元/吨涨至目前的1570美元/吨,涨幅达75%以上。对PTA 生产成本冲击很大。PX上涨行情的主升浪从3月开始,5个月时间上涨了645美元/吨;国内从3月初7600元/吨,上涨到8月底11400元/吨。因此,这段行情中的成本推动因素极为显著。9月以后受石油价格下跌和下游承受能力不足影响,PTA价格大跌。<-- viewthread_post_sig -->
从供需角度分析,PTA是聚酯的上游原料,2003年国内进口量为455万吨,2004年国内进口量为570万吨,2005年国内进口量预计将达到637万吨,国内缺口很大
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PTA消费中心之一,仅绍兴及周边地区对PTA的需求就将超过300万吨/年.
近年来,内、外资都在积极兴建PTA项目,预计到2006年,中国石化系统的扬子石化PTA生产能力将达到130万吨/年,仪征化纤将在仪征市兴建国内第一套采用上海石化新技术的PTA装置,建成后总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年,珠海BP将达到200万吨/年以上,厦门翔鹭达到120~150万吨,浙江逸盛60万吨/年项目和江苏海伦化学60万吨/年PTA项目也将陆续形成规模。我们预计到2007年国内PTA将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从国际上看,PTA这一产品是供大于求的。以亚洲为例,目前韩国的产能为500万吨/年,过剩200万吨/年;中国台湾地区的产能为500万吨/年,过剩200万吨/年;日本的产能为200万吨/年,过剩100万吨/年;印尼的产能为260万吨/年,过剩100万吨/年。
从产业链角度看,PTA的下游是聚酯行业,由于行业集中度较差,盈利水平一直保持在很低水平,今年10月份甚至出现近2亿元的亏损。
综合考虑国内PTA的供应和需求,预计2007年将是一个分界点,之前国内供应不足,进口依存度较高,生产商将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之后国内将出现产能过剩,在获取PX(对二甲苯)原料、工艺、销售等关键环节上的竞争将关系到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