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嘴鞋新款:明代 释担当 书法大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1:08
明代 释担当 书法大观 

释担当(1593-1673)


 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晋宁五龙山人。法名普荷,字担当,一字通荷。明末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看明朝灭亡,他感到报国无门,就至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

    曾师事董其昌。担当的诗作很多,内容广泛,多是反映他的爱国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山水法倪瓒,风格荒率纵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书法董其昌而变之,后多写草,其势瘦劲清奇,豪放练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石涛赞曰;“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

《草书扇面》50.5*16.5cm

《五绝诗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土满锄难划,墙低砍茨围。我能存厚道,瓜菜自然肥。担当

《草书立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释文:才欲登程霜力紧,一层黄叶一层秋。 担当

《草书大痴画诀手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

山水之法,在
乎随机应变。
先记皴法,不
杂布置,远
近相映,大概
与写字一般,
以熟为妙。
纸上难画,
绢上矾了好
着笔,好用
颜色,易入
眼,先命题
目,此为之上
品。古人作
画,胸次宽
阔,布景自
然合古今之
趣,画法尽
矣。
皮带中置
描笔在内,或
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
便当模写记
之,分外有发
生之意。登楼
望空阔处气
韵,看云采即
是山头景物,
李成、郭
熙皆用此法。
郭熙画石如
云,古人云:
天开图画者
是也。
大痴画诀
唐泰书

《竹诗草书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释文:诗翁种植不近城,一枝虽瘦骨犹清。为是无色人不忌,腾腾千丈插天生。 竹 担当

《草书扇面》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释文:过了溪桥远市城,千峰一室足生平。乱云杂雾都消尽,惟有紫香入脑清。

《行草书四言诗轴》 纸本 135.2X31.3cm 南京博物院藏释文:即心是佛,砒霜狠毒。起死回生,不消一服。担当

《题思明老师像赞横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暂寄横披》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古雪古僧横幅》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草书诗册》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

雨少秋收也较迟,此翁缓步欲何之。过桥不往城中去,正是农家酒熟时。担当
冷云散尽不堆蓝,飞瀑如蛇撼古庐。天趣若随吾笔转,画禅无墨教谁举。担当
独醒常可造物瞋,画山无价且安贫。入林一杖寻僧去,谁不抬肩莫论人。担当
庙堂钟鼎太峥嵘,不纪勋华铸不成。可愧老僧无伟业,青山顶上论题名。担当

《草书诗册》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云南省昆明文化馆藏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

窗外红飘春去迟,山家养拙已多时。满空飞絮随风卷,一角残山肯让谁? 担当
纡青拖紫汗披襟,朝市那堪暑气侵。不分渔翁消受之,柳阴界破碧波心。担当
好游忘却在天涯,老我萍踪路不差。一段栈云长不了,颠驴将到故人家。担当
—亭小结何嶙岣,白玉烟飞绝点尘。恰似雁山软瀑布,看不足者是何人? 担当

《再作不可横额》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山居草书立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释文:溪流隔断旧行藏,闭却柴门白日长。世事即今无我分,不如珍重一炉香。山居 担当

《春来草书轴》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释文:春来无日不狂游,折得梅花插满头。一来为僧天教我,而今七十当风流。担当

《佛容疏散五言联》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释文:佛容为弟子 疏散乐天真 担当

释文:只许山僧来作枕 不容天地使人忙 担当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山居草书立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枝头啼鸟已收声,山静才堪绝世情。一事不来禅榻上,炉香消尽觉神清。山居 担当

赠大鉴草书立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主丈长如此,游情尔自耽。试看新柳色,谁不想江南。大鉴兄正 担当 

草书立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不去花前学举觞,必(缺一字)毂雨采旗枪。世人慎勿轻荣莹,万事无如水味长。 担当

七言诗句立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当裁一弯荷叶帽,见人免得更科头。 担当

七言诗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隔水寻梅路不通,出门留话与山童。若逢剥啄来相访,莫指全身在雪中 担当

五言诗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无一殊不尔,为渔况最高。行吟不问水,空自读离骚 担当

焚香吟草书诗轴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4第12期
释文:侍儿无事更殷勤,拥帚先须扫白云。快把一炉生活火,异香专等客来闻。 焚香吟 担当

佛家偈语草书立轴
图片来自互联网
释文:一下被他抓着,后半生痒处一时消 担当

担当的书法艺术


作者 / 张诚 阎蜜

  在我国,因出家为僧而成为著名书法家者有智永 (陈、隋间人、王羲之第七代孙)、怀仁(唐高宗时人)、怀素等,担当则是继他们之后又一著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是中国书家群体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分。从大量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书法和佛义的关系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把写字当作一项善业,与布施造寺相同,是一种宗教行为。一是把写字当作佛性的直接表现,和担水砍柴相同,是一种机锋妙道。前一种写字当然主要是抄经,在优秀的经卷抄本中(如唐人写经小楷),我们可以察觉出虔恪诚笃的宗教情操。后一种写字则见于禅僧的狂草,那是棒喝顿悟式的活动。利剑一斩,妄念俱绝,是直截了当的当下表现,这一种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禅境。担当的书法是属于后一种的。
  担当,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云南晋宁人,原名唐泰,号大来,法名“普荷”,自号“担当”,意即“能担当佛门重任”。他的先代是浙江淳安人,父亲读书中举,曾任明陕西临洮同知。唐氏世代爱好诗文,唐泰曾刻过他曾祖以下二代的 诗,名为《绍基堂集》。他从小用功读书,十一岁就考取秀才第一,三十三岁(明天启六年)以明经上京赶考未中。从此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寻良师访挚友,拜董其昌为师,学习传统绘画和书法,由于他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广采博纳,很早就显示出艺术才华,取得突出的成就。此间他结识了陈继儒(眉公),并到绍兴访湛然、云门和尚,又和他的同乡前辈苍雪法师往来,开始接受佛教思想。担当年轻时,不仅诗书有名,为人激昂慷慨,喜欢侠义,学习剑术。他当时看到明朝将要覆灭,颇想纠集一些有志之土,以恢复明社为己任,然明廷腐败,事与愿违,遂“纡踪岭右,茧足万里”回归故里。担当的这次远行,对他今后的艺术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担当回滇不久,适逢旅行家徐霞客来云南。霞客专程到晋宁县拜访他,和担当及其亲友盘桓十日。担当非常高兴和这位旅行家、文学家交往,坚决留霞客在自己家中住宿。每日盛情款待,畅谈祖国山川胜迹,诗酒唱和,甚为欢畅。《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多次记下担当的事迹。
  徐霞客走后,担当的母亲也去世了。一方面“明祚将亡,无能为力,一方面母归道山,毫无牵挂。于是重新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公元一六四四年,明亡清立,担当目睹国变,便把一腔抑郁寄情山水之中,并削发为僧,时年五十一岁,驻足大理鸡足山感通寺。他息养静休,攻读研究经藏,面壁修行。来往于鸡足山各寺及名刹丛林之间,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人称“云中一鹤”,“南中高士”。
  明清易代之际,当时的云南更是处在十分复杂的政治局面之下(清王朝从封藩、削藩到平藩)。我们从明遗民书画家程邃,八大、石溪、担当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类似的风格(尽管他们分散在天南地北,极少往来),但时代的变迁,使一些有共同遭遇的艺术家,对政治环境和艺术表现有共同的感受,因而形成了共同的时代风格,这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现象。
  担当是董其昌的弟子,董其昌的艺术理论和书画造诣,风靡了明末和清代艺坛,在担当早期的书画作品中,很清楚地看出他受董玄宰的影响。但毕竟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经历对于一位艺术家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因此无论诗、书、画,担当都有和董其昌迥然不同的面目。也许可以说:担当具有和他的老师所不同的人生际遇,这种际遇贯穿到他的艺术作品中,就产生一种豪迈坚强的个性,这是担当作品的独特风格,也是担当诗书画之所以俱有感染力量的主要原因。
  担当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尤善草书。他的草书有唐代怀素的风骨,晚年更接近倪元璐、王铎一辈。他书法的天份和功力都很深,在章法、布局、用墨上深得虚实相生之妙。他的草书笔墨飞舞,大有“当其下手风雨疾,笔所末到气已吞”的气概。担当晚年的狂草,更加放纵老辣,行笔跳荡飞跃,结体和分行布白奔趋揖让,不但浑成入妙,通过笔画章法表现自己的情怀,而且已进入了高古的境界。
  他对艺术创作有极精妙的领悟,在一幅画中题道:“支离老手,非熟极而生不可。”担当所谓“熟极”,也就是要熟练的掌握传统规律;“生”,则是打破传统规律的束缚,别出新意,他是主张在学好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关于书画艺术的“熟”和“生”,原也是董其昌提出来的,董其昌说:“书与画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担当在这个主张上,超越了老师董其昌的藩篱,否定了他的“不可不熟”和“熟外熟”的要求,一味从生拙处着眼,所以能自成一家,抛去了董其昌那种圆笔淡染的南宗笔墨。担当还把他精湛的书法技巧用到绘画上,书法基本功的老练,使担当的山水画添上了重要的成功因素。特别担当来往干鸡足、点苍一带三十多年,对于滇西山水的特点,揣摩已入化境,把读者带入滇西高原特有的朗润空气中,使人不得不佩服他那锤炼洒脱的笔墨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量。在他的每幅书法作品中,点画之间的“奔趋揖让”,也都根据每一个字的笔画繁简,字形长短宽狭加以安排,像一部乐章那样具有韵律感,形成一种气势。这种气势是意在笔先地构思成熟,而不是事后“摆布”出来的。从笔墨的飞舞,看出他的“熟”,从行气的变化,却又打破规律,追求格局的“生”。
  他有一些清淡绝俗的作品,诗、书、画俱佳,令人叹为观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加上绝妙的书法布局,是难得的神来之作。如《踏雪寻梅》:
“担头多酒雪已降,行行盱见老梅桩。一枝两枝折不尽,呼童恨不连山扛。”涉想奇,立意高。又如《题画诗册页》:“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再如:“大半秋冬识我心,清霜几点是寒林。荆关代降无踪影,幸有倪存空谷音。”“地偏惟恐有人来,画个茅堂户不开。陵谷虽无前日影,老僧只点旧时苔。”简直是天人合一的妙语佳境,读来令人神往。
  担当大师乃明末清初佛门高僧,他深究佛理,常在画上题一些寓意深刻的禅宗俚语,如题画云:“以近八十翁,老眼犹在纸画中。”再如《自题像赞》云:“担当老,担当老,足健而跛,目健而眇;法席掀翻,禅床推倒,且在粪堆里打眠,漆桶中洗澡。”已进入一种高妙超尘的禅境。昆明筇竹寺罗汉堂的斋房门口有—副对联:“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这副对联本是担当为大理感通寺的僧厨写作的,书法精美,内容浅显有味。是早年李根源先生在大理时,把它拓下来,送给筇竹寺悬挂的。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冬天,担当感到身体有些轻微不适,卧床十九天,忽然晨起盘膝端坐,写了几句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着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抛下笔后便与世长辞了。享年八十一岁。圆寂归化大理鸡足山的顶峰,其骨塔在感通寺后,塔有《清担当塔铭》铭文。
  担当的诗集有:《修文集》,《橛庵草》、《拈花颂百韵》等。他的诗、书、画,三百多年来为后世所推崇。一九四九年前,高荫槐将军搜集了担当的一百多幅书、画作品,号称“百担斋”,捐赠云南省博物馆。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担当书画集》和《担当山水画册》两辑作品。云南省博物馆也曾将其藏品举办过多次《担当书画遗作展》。担当的诗书画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但由于云南地处边陲,担当的名字还不像八人山人、石涛那样为中外艺术界所熟悉,他的作品知道的人也还不很多。这正是我们今后应大力介绍的。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担当书画全集》。这部沉甸甸的、装帧精美、颇带佛门清静庄严色彩的大型画册会不会带给我们当代书坛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