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窟迅雷下载:发愿古今谈(增订本)首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57:42

发愿古今谈(增订本)

——修行重在愿力,口业不可思议:真心发愿,必定兑现

了悟子 整理

 

序言  念佛发愿最重要

 

   一切修持,首重信愿,慎护口业,多发善愿,有愿必成,故先贤大德都注重发愿。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阿弥陀经要解》)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劝发菩提心文》)龚自珍也认为,“行是车船,愿是马楫,有船无楫,难可到也。”(《发大心文》)

   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故发此愿。是以凭大愿力,直要到彼也。所以慈照云:“时时发愿,乐慕往生。日日祷祈,勿令退失。如无愿心,则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是为魔事。”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得成就菩提。不兴愿乐之心,不成愿乐之行。故云:“法门广大,无愿不成。净土不远,有愿必生!”是以佛随人之心,满人之愿。何况专修念佛愿生净土,安得不遂心满愿哉!

 

   《净土传》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在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往,身则随往,是身常随念(愿力)。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缠者,身坏者,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中,世尊前后三次教导我们发愿:

 

1、“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2、“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们相信之后就要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你若不发愿,就等于没信,甚至违背佛教。

  不但有愿,而且还要迫切,如死囚犯逃离死牢,溺水者逃离深海,刻不容缓,归心似箭。一方面是出离火宅之迫切心,另一方面是求生净土的迫切心,两者同时具足欣厌,迫切到究竟程度;若愿不究竟,拖泥带水,那么临终时心里还在挂碍尘世,那么往生的把握就很小。

 

    已发愿的人、今发愿的人、将来发愿的人,因为受持阿弥陀经起了信心,而发了愿力,就得到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因诸佛护念而摄受之,必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已发愿的人,已经生到极乐国土。现今发愿的人,现今就能生到极乐国土。当来发愿的人,当来决定能生到极乐国土。总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发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们要发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应该赶快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藕益大师)

  可见发愿是关键。因为有愿有才有信心、目标和动力,因为有愿才能一心念佛。

  《径中径又径卷三·立愿法》有云:    

  

  “信而无愿,信即虚浮。即有愿矣,或以此生已晚,功效难期。惟求来世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殊不思今世所造之业,能必来世为人乎?能必为人,仍知佛法乎?一蹉百蹉,悔之无及!必须拼此一生,咬定牙根,非往极乐国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如此发愿,方可谓之决定。愿既坚决,功自精进。有志竟成,岂虚语哉!”

   今人不信因果,不知业力,纵身语意,肆无忌惮;污言秽语,家常便饭,观此文乃知口业之玄妙,果报之不虚、轮回之可怕也。不生净土,难免恶道;不信佛力,非愚即狂。

 

   南无阿弥陀佛!

 

 

上篇·历代祖师谈愿力

 

龙树菩萨谈愿力

(敬录《大智度论》卷七 )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初品中佛世界愿 

  [经]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论]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家得榖,岂复待愿?”

    答曰:“作福无愿,则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然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著,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专念色欲,化来从已)、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与之行欲,展转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而受胜果。 

  复次,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

    答曰:“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 

  问曰:“若作愿得报,如人作十恶,不愿地狱,亦不应得地狱报?”

    答曰:“罪福虽有定报,但作愿者修少虽福,有愿力故,得大果报。如先说罪中报苦,一切众生皆愿得乐,无愿苦者,是故不愿地狱。以是故,福有无量报,罪报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狱,一劫受报:最大福在非有想非无想处,受八万大劫报。诸菩萨净世界愿,亦无量劫,入道得涅盘,是为常乐。” 

  问曰:“如泥梨品中,谤般若波罗蜜罪,此间劫尽,复至他方泥梨中。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狱中一劫报?”

    答曰:“佛法为众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声闻道中作五逆罪人,佛说受地狱一劫;菩萨道中破佛法人,说此间劫尽复至他方受无量罪。声闻法最第一福,受八万劫;菩萨道中大福,受无量阿僧只劫。以是故,福德须愿。是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莲池大师谈愿力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祷告)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生),若(吕)公著,若(吕)好问,若(吕)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相似)。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莲池大师《竹窗二笔·愿力》)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结茅北峰之阴,十年颇著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丧。现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来生(一)》)

 

 

   或谓:‘诸师后身之为名臣,犹醒醐反而为酥也,犹可也,为常人则酪矣,为女人则乳矣,乃至为恶人则毒药矣!平生所修,果不足凭仗乎?则何贵于修乎?’是大有说。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坚持戒行,而作种种有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慧)力。坚持正观,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纯乎道力,如灵树者,且置不论,道力胜福力,则处富贵而不迷;福力胜道力,则迷于富贵,固未可保也。于中贪欲重者而为女人,贪嗔俱重者而为恶人,则但修福力,而道力转轻之故也。为僧者,究心于道力,宜何如也?虽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愿力,得从于净土诸上善人之后,岂惟恶人,将名臣亦所不为矣。甚哉!西方净土之不可不生也!(莲池大师《竹窗二笔·后身(二)》)

 

  或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净土否?’曰:‘吾不愿也。乃所愿来生著绿袍,一妻一妾而处室也,此即吾之极乐国也。’问者默然。以告予。予谓人各有志,志在富贵,何西方之为?虽然,富贵虽非道人美事,而亦须修顽福以得之。倘不修福,未必得为绿袍郎,而或作绿衣人(动物)也;未必配淑女于名门,而或纳六礼于齐人也。犹未也,倘有业焉,且不得为绿衣人,而或为金衣公子之流,事未可知也;且不得纳礼于齐人,而或依栖于圉人、校人、庖人,事未可知也。犹未也,倘业重焉,金衣或变而为赤牒焉,事未可知也;圉人校人庖人或变而为阿旁焉,事未可知也。悲夫!(莲池大师《竹窗三笔·不愿西方(一)》)

 

  又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净土否?”曰:“吾不愿,亦不不愿。东方有佛吾往东方,西方有佛吾往西方;南北上下,亦复如是。吾何定于西方也?”又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八金刚抬我过东方吾不来,四天王抬我过西方吾不去。吾何知所谓东西也?”合而观之,前之一人,汨没于五浊者也;此二人者,一则随生,一则无生。虽然,曰随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业力所牵也;曰无生,未必其真得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则戏论而已。又未能,则大言不惭而已!难矣哉,净土之信! (莲池大师《竹窗三笔·不愿西方(二)》)

  

   世人祈求子嗣者,祈延寿命者,祈消疾病者,祈解灾难者,祈取功名者,祈安家宅者,祈益资财者,如是等事,第一不可告许宰杀牲牢之愿。此名恶愿,有业无功;纵得遂心,美好一时,苦报在后。乃至许袍许旛,许造殿堂,许置供器,虽与上之荤祭不同,然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岂有因贿降福之理乎?纵得遂心,本人命所自致,非许愿力也。据理而论,惟在广作诸善耳。忠君孝亲,怜贫爱老,救灾恤苦,戒杀放生,种种阴骘,种种方便,随力所能,皆力行之,善功所感,理必降祥。倘不遂心,则应归之天命,委之宿缘,不怨不尤,弥加行善,而无退悔。(莲池大师《竹窗三笔·世俗许愿》)

 

幽溪传灯大师谈愿力

   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舵,行为篙橹樯缆,愿为风帆。无舵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也。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通愿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愿则各随己意。广愿谓四宏誓愿,上求下化;狭愿谓量力,决志往生。局愿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愿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宏,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己标心。然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亦成通。又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克果胜;狭则悲愿浅,获果劣。又遍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遍则念念圆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明·幽溪传灯大师《净土法语》)

 

蕅益大师谈愿力

(敬录《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清规》:课诵、送亡等事,无不指归净土。故天如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莲池大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问,涅盘法师,以未诵弥陀经,不得往生。法华云,闻此经,如说修行,命终生安乐世界。何不同邪。

 

答,净土一门,愿为前导,未诵弥陀,即平日愿乐不深。若法华所云,是世尊直以妙经为莲邦左券,劝愿明矣。法华即是弥陀,妙经劝愿,即是弥陀劝愿,即是涅盘劝愿,亦即是一切诸经劝愿,无不同也。

 

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克二乘权果而已。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方式,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彻悟大师谈愿力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

(敬录《彻悟禅师语录》)

 

  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

 

   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为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转世)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只)以发愿,便可往生(经云“应当发愿,生佊佛国;今发愿今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

    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无异禅师谈愿力

 

法门无量,愿为先导

 (敬录《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愿力品第六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发大愿誓,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世,一切易办。至或卑微分力欠薄,作何愿力,而为功德?

  师云: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坯,未经火锻,终不堪用。是故,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故更以弘誓坚之——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以弘誓愿,广制其心,令无退堕。

 

   释迦文佛,因地中发四弘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度生,必能自成矣。发此誓愿,须以勇猛智力,资以自强,如有力人无有怯弱,地有退转,径入佛道,斯誓愿最为有力也。是故,金刚藏菩萨,于华严会上,令诸菩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法界众生,皆令得入不思议智慧之门。又,诸菩萨因地有大智力,发大誓愿,谓能摧怨敌故,不可屈折故,知是处非处,无因恶因等。

 

   儒云:“终日乾乾。”此亦刚毅之象,以自强不息而入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门故,若无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即一切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度度人,净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发;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愿力乃佛法先导。如有一人,我欲参禅,决不退堕,即愿力故。岂但善愿,即世间所欲,皆以愿力成故。

   昔有一推车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车至塔边过,见火烧宝塔,心不忍坏严饰故,进前救之已,戏发愿言:“佛说有果报,我救此宝塔,愿我来世为一最长大有力者。”其人舍此身已,即生阿修罗道,其身最长大有力。此戏发愿,亦满足不虚(若发愿来世成佛,普度众生,则必定如愿以偿,至善至美),况真实心、至诚心而发愿,无有不满足者!

   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纵于其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此耶!在家欲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心乎!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异。《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故。《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须臾有间也!

   

 

元·优昙普度大师谈愿力

(敬录《莲宗宝鉴·念佛正愿》卷第七)

 

    念佛正愿说

 

   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理智兼备,则心心念念总是弥陀,刹刹尘尘皆为净土。自非大愿行力,曷能臻此哉!欲人人证此三昧者,要在信愿深其根本也。

   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故发此愿。是以凭大愿力,直要到彼也。所以慈照云:“时时发愿,乐慕往生。日日祷祈,勿令退失。如无愿心,则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是为魔事。”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得成就菩提。不兴愿乐之心,不成愿乐之行。故云:“法门广大,无愿不成。净土不远,有愿必生!”是以佛随人之心,满人之愿。何况专修念佛愿生净土,安得不遂心满愿哉!

     忏云:“愿我不退菩提心,愿我决定生安养,愿我速见弥陀佛,愿我尽生无别念,唯心净土独相随。”又《阿弥陀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此经前后四次劝人发愿往生净土,可知信愿为重)。又忏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则谓之四弘誓愿。故我慈照集忏,恐人著事迷理,乃云:“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此四句直明真理,欲令一切人于自性中,度了一切妄念众生。所谓邪迷、杂想、贪痴、嫉妒、嗔恚、恶毒等心故,令发大誓愿,自性自度也。又于自性中,断除一切烦恼,所谓尘劳业识、邪思恶念,犹如浮云障覆自性,光明不现。故令发大誓愿,自断除之,永不令起。又于自性中,修学一切法门,所谓念佛三昧、悲智行愿,无量法门。故令发大誓愿自悟自修,常无退失,直至菩提。不以得少为足。又于自性中自信有佛,发大誓愿,常自观照,自愿成佛菩提。此乃慈照老婆心切,明明与后人开了一个门户,只要尔诸人自信自肯,从这裹入头悟自性弥陀,达唯心净土,入诸佛境界,成就无上菩提。嗟乎!世之善人不知此意,向外别求,何异持神珠而巡乞也,可不惑乎!普愿见闻递相劝策,同兴正念,早上玄途。觉前前非,明后后位。立大志气,奋大勇猛,发大誓愿。誓度无边众生,誓断无尽烦恼,誓学无量法门,誓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誓同一切善人,圆成无上佛道。可谓不得春风花不开,花荣须感春风力。

 

  求生净土要在发愿

 

   《智度论》第八卷: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胜报,何必要立誓愿,然后得之?且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耶?”

   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如佛所说。若人修少福少戒,不知解脱正因。闻说人天之乐,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致。菩萨求生净土,在乎志愿坚强,然后得之。以此故知,因彼愿力,得受胜果。”

   古德云:佛果夐绝,登之则有阶;法云峻极,届之则有渐。大心初发,玄德照于来生;弘誓才兴,妙愿遍于空界。一念兴志,即尘劫之瑞华;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大庄严论》云:“佛国大事,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资助,引而成之。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当生佛土,随愿见佛。”《华严经》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劝发大愿

 

   慈照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备观今时信人归投佛会,或为病苦而发心,或为报亲而举意。或为保扶家宅,或为怖罪持斋。虽有信心,而无行愿;虽云念佛,不达本根(求生净土)。凡修善缘,皆为了还心愿,罕有为自己了脱生死,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者。往往香烛道场祝愿回向之辞,皆是表献神明消灾延寿而已,故与经忏本意相违,不合诸佛本愿。纵使一生修诵,不明理趣,错用工夫。是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也。临终所以不得往生净土者,盖无信愿故也。

   又有一等痴人,投佛受戒,乃于三宝前焚香誓愿云:“我若破戒,甘当恶病缠身,永堕地狱。”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脓。”自肯自甘类官司之执结。多见有口无心,破斋犯戒,自愿受报,痛苦不堪!甘心堕落之门,自取丧身之兆。殊不知,佛祖兴慈运悲,何尝教人如此?皆是邪师过谬,错将罚咒以为发愿耳。何惑之甚哉!

 

   予尝悯念其人,劝令同发正愿,求生净土,愿同作佛。彼则曰:“我是凡夫,岂敢望生净土作佛耶?我有此心,又成妄想。”予应之曰:不然,善知识!佛是觉也,净土是心也。此心谁不有之?觉即佛也,迷则众生也。世人背觉合尘,轮回三界,四生六道,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皆因妄认四大为我身,六尘为实有。随他幻境,日夜流转,未尝暂省回光。从生至老,惟忧家缘不办,财不称心,愈多愈求,愈贪不足。虽曰积善,奉佛礼拜,作福烧香,只愿富贵荣华,长生不死。才做些小好事,便有伏愿数般,要保谷米盈仓,蚕丝倍万,子孙光显,牛马孳生。才有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日日财喜增添,始道天龙感应。如此贪谋,正是妄想,自不知觉。却言念佛求生净土之说为妄想者,岂不大颠倒乎!凡求作福,尽属有为。盖世间有漏之因,非出世无为之道,修行佛子宜善思惟:今日有缘得逢佛法,当须究本,莫竞枝条。一念回光修出世法。愿舍娑婆,愿生净土,亦如久客于他乡,久囚于死牢,思欲归于故里也。此愿生净土、愿作佛之心,正是无上菩提心,岂可比同凡夫妄想哉!岂不见《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者是也。可谓一朝踏著来时路,始觉从前错用心!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

 

   弥陀节要云。念佛之人最急一事不善相应。何以故?虽云持戒念佛,不曾发心发愿往生净土,皆是埋头过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发心,欲超生死,往生净土。须以大愿自为主意,常须念佛,早晚专心礼拜弥陀。如朝帝主,两不失时。日近日亲,心口与佛相应,去佛不远。口念心想,心愿见佛,发深重愿,决信无疑。日久岁深,工夫纯熟,自然三昧成就。但有信愿,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净土现前。更愿现生常遇善知识,不值邪见师,无惑我心,不生懈怠。若也如此念佛,深信发愿,是信行愿三不亏也。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犹如种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皆从地出也。今之修行亦尔。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自心出也。偈云: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

 唯得人天福  福尽受轮回

 展转难脱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现世无名利  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  发愿持戒力

 回向生乐国  正是合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授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见此念佛人

 与佛不相远  应当坐道场

 转于大法轮  普度无边众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返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嗔病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为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展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合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  但当自精勤

 一心求净土  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逢宝不取宝

 遇食受饥寒  咄哉大丈夫

 不见真实意  我今略劝赞

 展转传与人  代我广流通

 作于如来使  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  普愿如说行

 同生极乐国

    

 

    善导和尚修行发愿仪

 

   修净土,观念及睡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西向,念十声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竟,发愿云:“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发此愿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或临卧发愿而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时得见。但办专志,自然圆满所愿。

 

    白侍郎发愿求生净土文

 

   记曰。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故也。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谛观此娑婆世界,众生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心向西方。有怖厄苦恼,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合土,刻石绣纹,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不然,则南北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甚多矣,何独如是哉。何独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当衰暮之岁,中风痹之疾,乃舍俸钱,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有三尺。阿弥陀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严饰,五彩彰施。烂烂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从现在身,尽未来际,常得亲近而供养也。”欲重宣此义,而说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凭济川施经发净土愿文

 

   其略曰:“予之施经,一事而具二施。何故?以财赎经,是谓财施。以经传法,是谓法施。按佛所说,财施后世当得天上人间福德之报。法施当得世智辩聪。盖世之报,当知此二报者,皆是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回此二报,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托质于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迅速成佛,还来十方界内、五浊世中,普见其身而作佛事。以今日财法二施之因,如观世音菩萨,具大慈悲,游历五道,随类化形,说诸妙法,开发未悟,永离苦道,令得智慧。普与众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经之愿也。”(右出舍经碑)

   凭察院施经,不求人天路上富贵聪明,而以此功德悉回向净土,愿见弥陀,可谓智识高明、深达佛理之大乘人也。嗟!见莲社人终日念佛而求后世福报,岂不谬哉!予愿一切人同生净土,故举凭察院施经发愿文,与诸人作样子。凡有修福念佛,乃至一毫之善,悉皆发愿回向西方净土。有所归趣,临终定生净土也!

 

   

拼此一生,誓愿往生

(敬录《径中径又径》卷三 立愿法)

     

  决定门

  

  信而无愿,信即虚浮。即有愿矣,或以此生已晚,功效难期,惟求来世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善,殊不思今世所造之业,能必来世为人乎?(人身难得,地狱易入)即使能必为人,仍知佛法乎?(佛法难闻,良师难遇!)一蹉百蹉,悔之无及!必须拼此一生,咬定牙根,非往极乐国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如此发愿,方可谓之决定(方可谓之有净土)。愿既坚决,功自精进。有志竟成,岂虚语哉!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五代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曰:“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面常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至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

 

 

宋·王龙舒谈愿力

 

   身口意,谓之三业。大藏经所云,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

   所谓恶口者,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龙舒净土文》)

 

 

 

清·周安士论发愿

(敬录《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见人父子,愿其慈孝;见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饮食,愿天下之饥者皆饱满;自得衣裳,愿天下之寒者皆温燠。越历市廛,愿在在家盈户足;经行阡陌,愿年年雨顺风调。见人渡江河,愿其无风波之患;见人越险阻,愿其无蛇虎之伤。遇贫穷,愿其富厚;闻疾苦,愿其康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

 

 

[按]此特世间之善愿耳。何则?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按]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人能体会四语,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也。’ 

 发愿例证

 

三童发愿(《阿阇世经》)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以一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号同古佛(《涅槃经》)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发愿先度(《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有愿易度(《经律异相》)

 

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繦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撞钟发愿 地狱顿空

 

    智兴法师,住禅定寺,任维那职,兼打大钟。寺僧有名三果者,其兄长随帝南幸江都时,中途死亡,托梦其妻道:“我随驾至彭城,不幸病死,堕于地狱,倍受诸苦。本月初日,禅定寺智兴法师鸣钟,响彻地狱,同狱受苦者,一时俱得解脱!此恩冥间难报,你速为我送十匹锦绢,供奉法师,并述明我意。”

 

    其妻醒来,对梦中事信疑参半,与人谈论,并未立办。晚上复梦如昨,询诸巫者及算卜先生,都不能决定其丈夫已死。

    如是过了十多天,噩耗传来,丈夫之死与其梦不谋而合。于是,便遵梦言送十匹锦绢给智兴法师。兴师说:“吾无功德。”便把绢分送于大众。

 

    有人问智兴法师:“为何鸣钟能救地狱之苦呢?”兴师答道:“我无他术,因见付法藏传上说:罽腻吒王死受剑轮之报,因钟声使剑轮停车。又我每当撞钟时,先祈愿诸贤圣人同入道场,然后击钟三下。又愿诸鬼恶趣超生,闻此钟声,俱时离苦得乐。四时行之,勿论酷暑严寒,终不辞惰,此愿奉行,不怠而已!”大众闻听,莫不赞叹称许。

 

   《净土传》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在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往,身则随往,是身常随念(愿力)。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缠者,身坏者,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

 

 

  修净业人宜发愿

        (敬录 《净土资粮全集》卷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槜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誓愿章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地球)。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佛说阿弥陀佛经,前后四次劝令发愿,慈悲至极,且云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何其简便易行。是故祖师云:人不信净土,非愚即狂)。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成就菩提。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净土者,若能用然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人生于浊世,而求最上乘,不可无决定心。欲发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师欤。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四弘誓愿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隐曰。问:愿多期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称地狱。

   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学柳下惠。

  西方誓文(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誓于佛菩萨之前曰:

   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课,圆通宗法,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已。否则情随事迁,终致退转,空过一生,轮回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十方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佛闻法,了证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佛昭明,尚其鉴之。

 

 

净土发愿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慧幢菩萨发愿文

 

南无慧幢胜王佛!

 

  我行菩萨道,世世名慧幢,法门证无量,安住法云地,而不取涅盘。随机入等觉,期待获佛果,号灭一切恶趣威光王宝智大胜如来。建立妙欲不动金刚地佛国,成就种种殊特胜德。如是乃取佛果,证入佛地。

愿成我佛时,灭一切恶趣,威光摄法界,名宝智大胜。

国中妙欲乐,不动金刚地,无六道轮回,生者皆是佛。

虽现男女相,于欲得自在。于我国土中,纯是佛正法。

我寿命无量,坚固不坏灭。于我国土中,无天魔外道。

已得往生者,立即证佛位。极速成佛道,寿命获无量。

男女得自在,正法无异法。资具皆悉被,无病亦无苦。

无业亦无报,趣向佛因果。不随众生缘,如是殊胜处。

过现未三世,十方净佛国。若有一佛土,超越此胜德。

我慧幢菩萨,终不登佛地。复说我心咒,僧伽吒法门。

能持是咒者,受福等如来。清净诸戒行,除灭一切罪。

圣智得解脱,慧如光明幢。安乐永无畏,无苦无不祥。

住于佛心地,安稳得快慰。所愿皆圆满,所行悉是善。

持是法门者,诸佛咸称赞。七遍一百八,乃至无量亿。

我现其人前,为之授灌顶。传承秘密法,总持陀罗尼。

赐予胜悉地,济与大手印。善降服三世,无能动乱者。

入楞严佛地,无能破坏者。僧伽吒法门,汇集贯通佛。

一切佛正法,皆不出于此。是故说神咒,梵音宣如是。

 

 

               中篇·现代法师谈愿力

 

太虚大师谈愿力

(敬录《往生净土法门略说》)

信愿行三个字,完全显出净土法门的重要事行。若没有信心,则不与弥陀佛土发生关系,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净土法门,先从“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须要发愿,没有坚决的志愿,则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时还要有行。行,即是止恶行善,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则可以达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愿之事。

信心立矣,若不发愿,如有病人于此,虽得灵丹妙药,已知服之必能却病延年,身轻力健,设若不愿身轻力健却病延年,或复妄谓我今无病多寿,身体康强,无需乎此,置之不服,则不能得健康安乐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则还与此法门为无关系。故信立当济之以愿,约之愿亦有三:

 

  (一)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愿,为此娑婆秽土中之教主,圣口叮咛,劝吾人厌弃脱离此娑婆秽土,而欣慕往生彼安乐净土。吾人唯能顺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谓之皈依佛法,不辜负佛恩耳。

   一者、厌此阎浮提洲(即太阳系,吾人所居之地球即此洲内)内、外、共三依俱苦,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内、外、共三依俱乐,故愿往生。云何此洲内、外、共三依俱苦也?谓内则依自身而有饥渴、冷热、疲劳、淫欲、生老病死等苦;外则依天然界而有风雨、雷电、雪雹、瘴雾、烟尘、沙砾、荆棘、岖崎、波涛、鼋、龙、虎、蟒、蚊蚋等苦;共则依人为界而有牵制、讥骂、争夺、伤害、淫乱、狂暴、奸险、欺骗、强占、暗窃、势驱、威迫、刀、箭、枪、炮、毒药、牢狱、乃至恩爱别离、怨憎会遇、祸起萧墙、变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故此难堪忍受(娑婆译义)之界,实为众苦之海;此界中之人类,又为苦海之蜗!一经往生安乐之界,此之众苦永皆脱离。化身如意,故内依唯乐而无苦;受境称心,故外依唯乐而无苦;善友俱会,故共依唯乐而无苦。

   二者、厌此娑婆世界,地狱、饿鬼、畜生、恶神充塞,虽得生天,第一重天亦不能过九百万岁之寿,亦尚不免衰耗争斗之苦。纵使生至非想非非想天,亦不能过八万大劫之寿。犹复执心拘定,不能自由,报期一尽,还从业坠。镬汤、炉炭、禽腹、兽胎、或神、或鬼、忽天、忽人,轮转靡定,出没无常,至危至险,极可恐惧!不唯人无足恋,亦复天无足希──其有欲以念佛而生天者,当知亦是魔念,应速除灭!其有劝念佛之人,求转世得人中富贵之报,或生天之乐报者,当知彼是魔鬼,应自坚持正愿,勿为所欺!故愿离脱三有,欣彼安乐世界。彼安乐界,从本以来无有三恶道名,一经往生,即为善人、贤人、真圣、大圣,唯进无退,唯得无失,究竟成佛,常乐我净,至安至宁,永离怖畏!不唯上品可嘉,亦复下品可羡,故愿往生。

   三者、厌此娑婆秽土,茫冥隔碍:九地诸天,亦各为自类心境所拘碍,不能互相通达;降至五趣杂居地之欲界中,又复区为三界,不相闻见,不互往来(夜郎自大、自私自利)。一曰天界,往来见闻但及天与仙神;二曰人界,往来见闻但及人与傍生;三曰鬼界(冥界),往来见闻但及鬼与地狱。又复鲜知宿命,不了他心,无不晦昧昏迷、醉生梦死,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显豁开通,圣眼互见,圣耳相闻,他心鉴照,宿命清净,身境无障,法性圆融,无不光明洞朗,故愿往生!

 

  (二)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在此娑婆世界,虽发成佛之心,恶缘充满,善缘稀少,修行甚难,多有退失,难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缘具足,恶缘绝无,修行甚易,决不退失,皆得成佛!为成佛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智心(大菩提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品生。

 

  (三)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萨行,具足诸佛菩萨功德智慧,通达无量方便法门,善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机性欲而为化度,甚难甚难!然一往生安乐净土,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得深达实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无量世界,普度无边众生。为度生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悲心(大菩提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上品生。

 

 

念佛发愿,决定往生(道源上人)

 

诸上善人: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

   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

   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

   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

   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念佛信愿行,发愿最重要(智谕法师)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资粮,叫信愿行。不过各位是不是知道,信愿行三个当中,那一个最重要?大家要知道,这个三资粮之中,「愿」最重要。

 

  「信」不过启发这个「愿」,只有信,没有愿,这样没有用。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愿往生,不愿见佛,那就没有用。至于「行」,行持名念佛叫行,这个行,是完成你的愿心。如果没有愿,你持名念佛,不得往生,没有用。

 

  大家记得,念佛一定要发大愿心,厌离娑婆,欣往西方。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

 

  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才得度,才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业力太重,只有一个力量,可以超过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们念佛的愿力有十分,业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业力有十分,愿力仅仅二三分,那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诚恳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时时刻刻地,佛号一起,愿心就起,愿生西方,愿见弥陀。根据善导和尚讲,每天晚上,都应该念发愿文,就是晚上大回向发愿文。如果仅是念佛,没有发愿,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说,他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我问他:「你发愿往生没有?」他说:「没有。」那几万声佛号是结善缘,不能往生。佛以悲愿心度众生,众生以欣愿心求生西方,这样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这个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虚妄心,说“我听人家说,学佛要不欣不厌、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听其自然。”这种人是太愚痴!他不知佛法有真谛、俗谛。无取无舍是真谛边说,不从俗谛边说。我们大家还是凡夫,就要想不厌不欣、不取不舍,那叫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

 

  你们大家想想看,“转凡成圣”,转凡是厌下,成圣是欣上。“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是厌下,众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众生使众生离苦,就是厌下。“离生死,求解脱”,离生死就是厌下,求解脱就是欣上。所以说,从修道这边来说,没有不是厌离,没有不是欣往。总之,从凡夫以至圣人,从圣人以至菩萨,菩萨以至等觉,无不是厌下欣上的。必至妙觉,过尽德圆,始无取舍也。从这修的一边说,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时才没有厌离没有欣往。

 

  请问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这样才起信愿行,念阿弥陀佛。

 

  有一种动作必须避免,就是只数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着念珠,天天数,可是他心里一点佛号没有,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诸恶不作,也不众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众生。这种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记着,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数念珠,心里什么都没有,赶紧改过来,那不是念佛。

 

  当你佛号一起的时候,就必须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佛号一起,你那个心须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佛号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这样念佛,是发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讲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记得,不要空空白过,没有愿力念佛。现在我们开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你的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有一种郁闷的感觉,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到受用呢?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的声音和你的心不能相应,怎么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你的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和阿弥陀佛相应。

 

 

        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愿为主(智谕法师)

 

  我们要发甚么大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的愿。如果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如果只念佛,不发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妙叶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信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怪他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军官,是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他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庄严。小孩看了,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说「将来我一定出家当和尚。」

 

  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

  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逼得走投无路。

  他看见有一所小小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你来啦。」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

  「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头。

  出家人笑笑说:「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在深山的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非常凄凉。夜里,他独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圆。他看着月亮,叹气说:「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说道:「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

  「当初某年某月,你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了下来。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满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

  我们留在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让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还大的?」

  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可见业力是很大的。

    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甚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之始,业力是愿力的增上。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

  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如果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如果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

 

  同时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都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作大回向时,要充满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必得往生了。

 

  如果广说其愿,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也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甚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己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能力度众生。何况我们具缚凡夫呢?

 

  你说留在娑婆度众生,先问你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不破无明,就不得无生忍,不得无生忍就不能度众生。所以,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无有是处。

 

  如果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我没话讲。如果你亦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它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众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烦恼,一切外道也具足烦恼,大家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当然一切外道皆能度众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众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证到解脱知见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没有把握保住人身,万一掉到地狱里去,怎么能度众生呢?

 

  所以还是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无生忍,再来娑婆度生,才是对的。所以说「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维持。

 

 

  

    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如果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临终时有病痛也不会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终后一剎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佛有四十八愿,愿愿求度众生。如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病人体弱无力,不能出声念佛,也不可勉强他,使他起烦恼,可以时时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师说,如果病人临终时左胁而卧,也不勉强他右胁卧,或是强自翻动他。那样会令他烦恼堕落,于他无益。只宜安慰他,开导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议,古德说,若热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虫中。若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热地狱。这都是随其愿力受报的。所以爱酪沙弥,死后还堕酪中作虫;爱财长者,命终还生家中作守护犬(爱书的人,死后容易成为书虫)。佛在世时,一位长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卧在门口当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长者子家中来,狗见佛入门便吠。佛对狗说:「某某长者,你现在作了狗,还那样爱财吗?」狗听了非常惭愧。长者子听了很奇怪。佛告诉他说:「这只狗是你父亲,以恶业因缘,死后落入畜生道。因为爱他生前的钱财,所以还到你家来作狗。」

 

  长者子不信。佛让他把他父亲生前的食器,盛了饭摆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饭。佛又告诉长者子:「因为你父亲生前,埋了宝藏在地下,就在门口当中。所以这只狗天天守护在门口当中。」长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宝藏。

 

  可知愿力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切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们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

 

                 

 

愿力超过业力,即是乘愿再来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诸位到此地来,最重要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只要把这十二个字放下,你学佛你就决定能成佛。你学佛不能成佛,这十二个字当中总有几个字没放下,造成障碍。佛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菩萨,他这十二字完全没有了。

   学佛,大家听说诸佛菩萨乘愿再来,什么叫“乘愿再来”?我们如果发个愿,愿力能超过我们的业力,我们现在就乘愿再来了。佛菩萨是什么愿?我们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自己。我们今天得这个身体,念念是为我的,为我就是业力。身体不是我的,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那你就是乘愿再来。所谓凡夫跟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什么?迷这个身是我,一切都为我,迷!佛菩萨觉,觉的是什么?身体不是我,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尽量发挥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造福,就这么一个念头,转过来,凡夫成佛了。不为自己,自己的福报无量无边,智慧无量无边,我们在这里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你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

 

 

净空法师: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凡是修净土的人,都是大乘菩萨。因为净土所要求的,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了。什么叫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的好,凡夫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他说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讲法确实蕅益大师以前,这些祖师大德们没有这个讲法,没说过,他第一次说的。他说这个话,我们细细想一想,有没有道理呢?很有道理。为什么呢?生到净土,古人讲过,“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能够见阿弥陀佛,这个不是菩萨,见不到的呀。所以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的的确确是无上菩提心。一般的菩萨不如,比不上。一般菩萨虽然发的,像《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你发那个心见不了佛啊。人家这一发心,就见佛。见佛,比你就高多了。所以的确是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讲的清楚,讲的明白,讲的容易懂,我们听了之后,觉得我们有分。《起信论》里讲的,《观经》里讲的,讲的我们听不懂,想想自己发不出来,没分,于是就退心了。听到蕅益大师这个讲的,我们就振奋起来了,觉得说我也可以做得到。所以要真正发心,求生净土。

 

(摘自 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净空法师: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你看信愿行三个条件,他抓到当中一个发愿。为什么?你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发愿?不可能,你真发愿肯定有信心。具足信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愿生净土,《华严经》到最后的归宿就是愿生净土。我给同学过去也做过很多次的报告,我学佛是从学哲学里面入门的,才知道佛经里面有高等哲学,我学这个进来的,所以对净土宗就没什么兴趣。李老师很慈悲,用许多方法劝我,我都是阳奉阴违,为什么?怀疑是不怀疑,没兴趣,对於经教有兴趣。李老师甚至这样劝我,他说你就信一信试试看,古来那么多祖师大德,他们的德行、学问超过我们太多太多,他们都干,我们也可以跟进,纵然吃亏上当,它只有一次。你看这样子劝我,我还是不能够发愿。以后怎么会相信?《华严经》上相信了。我第一次讲《华严经》是民国六十年,也连续讲了十几年,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当然更没有录像。《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了一想,华严会上文殊、普贤这二大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教,他们修什么法门?我想了这个问题。就翻《华严经》后面的来看,翻到最后看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我感到非常讶异。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那当然是修净土。再看看是不是真的?找到证明了,五十三参头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修弥陀净土的,般舟三昧。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那更明显,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看出来,十方三世诸大菩萨生到华藏世界了,最后还跟著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诸位想想,这是什么境界?看到这个地方,这才回过头来真的学净土了。所以前清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相信,《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是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里面讲的是一桩事情。所以我这才真正明了,《华严经》是细说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曾经劝过年轻学经教的同学们,我说你们要把《无量寿经》讲好、把《弥陀经》讲透彻,一定要细读《华严》,你才会讲得好,为什么?《华严》讲得最详细。所以我学净土是得力於《华严经》,从《华严》回归到净土,不能不感谢这部大经,要不是这部大经,我这一生的机会就当面错过。所以只要你愿生就决定往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O九一)2010/1/24 檔名:12-17-2091

 

   慧明法师谈发愿

 

   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绝对不成,所以名曰愿力。因要有一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

   云何为小愿?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说三种:一者,求现世荣乐。即求名利福寿,乃至妻财子禄等。二者,求来世福报。即求来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三者,为求自了,著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贵快乐,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日:“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凡此皆是小愿。而妄求涅槃者,只图自了,不知如来应世,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亦是小愿。

   云何为空愿?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即学佛人虽具信心,而业识之障蔽仍深。偶尔激于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一愿出口,转身便忘。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为具愿?即真实不虚之愿。无论愿之大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存心动念,不敢随便,任凭景况如何,始终如一,绝不违背。譬如发愿对同参互相亲爱,便隐恶扬善,遇事恒顺。发愿不动嗔恨,便事事和蔼,烦恼不生,渐渐做到冤亲平等。但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为大愿?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众生不尽我誓不尽之大愿。至于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此所谓宏誓大愿。

   大家当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不但学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种政策主张,或一种技术创造,亦必先具真确的见解。具了真确的见解,还须具有坚定的愿望,艰险不避,百折不回,然后才可达到目的。若胸无定见,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坚,必至精神涣散,还是失败。这种事例很多,不必细举。学佛人在自利方面,为明心见性;在利他方面,为济世度生。济世度生,固是难事,而明心见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实的大愿不可。吾人发愿,与发誓同,故名誓愿。凡违背者,必受严重谴报。

 

 

   信愿具足的标准

 净界法师

 

  念佛的信愿,「愿」当然是生命的方向,怎么知道信愿具足呢?有没有判定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很重视结果,事情的成败得失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没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以后,你不在乎结果,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表示你的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一个人在生命当中,如果对娑婆世界的得失成败还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还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产生一定的牵动的力量,你的心被娑婆世界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厌离娑婆呢?

 

   一个人在发愿以后,他的心是向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才是信愿行的开始,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重视持名,重视信愿呢?因为你的观照力颠倒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贪恋娑婆,那你念这句佛号只得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和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为什么《阿弥陀经》这么多,「信愿」就讲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是你的观照力是你往生的重点!所以蕅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如果你信愿不具足,心中颠倒,爱恋娑婆世界,就算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净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你的目标在哪里,是净土还是娑婆?这是关键!

 

 

 

    下篇·当代居士谈愿力

 

黄念祖居士谈发愿

 

 

   我们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进一退九,好不容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心声录》)

 

  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的一种花,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白话解》)

 

 

  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生出行动,才真正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无量寿经白话解》)

 

  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白话解》)

 

  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谷响集》)

 

《无量寿经》说“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血。唐译里是“纵沉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也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寿经白话解》)

 

 

 

  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故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原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决不强迫众生。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对于婆娑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消磨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盔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互身的盔甲?就是愿。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味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什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似的,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的‘风吹不入,雨大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方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接,即厌离婆娑,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说:‘婆娑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婆娑的赃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召的那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土。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迦牟尼佛你这个国土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点地按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心不清净而已。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圣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我们要去。

 

   再者,厌离婆娑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常说八苦交煎。这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疼,浑身是病,也是很苦,并且是越老越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止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的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末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念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回答说在饭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有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啊!第四,是无我。那里有个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太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还容易克服,最麻烦的是顺境,顺境缠缚人轮回啊!

 

  一心求生,老实念佛,暗合道妙。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是说你还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别管著相不著相。只要专心去念佛,发愿决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你就这么念,你就往生。净土法门就是这么直接了当。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这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就念的更专诚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黄念祖《净土资粮·发愿》)

 

 

  善导大师两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截流大师三种真信:“一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会光,便同本得。二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三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我与弥陀水乳交融,毫无间隔。所以我们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

 

 

发愿须具足欣厌

张有恒教授

 

   以净宗而言,‘愿’是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即将平生所修功德,专求回向往生西方,不作他用;且发大菩提心,乘愿再来,广度一切众生。详言之,净土法门之发愿须具足欣、厌二门:

 

1、厌门:即厌离娑婆。以深知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一切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吾人起心动念,五欲六尘皆为造业之所,起业感报,故依苦集二谛,因而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及‘烦恼无尽誓愿断’之大愿。若吾人于娑婆世界,深生厌离,更无贪恋,所谓‘但求一日之速脱,不欲须臾之暂留’,是名厌门。

 

 2、欣门:即欣求极乐。由深信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常得听闻三十七道品等法,而且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长生不老,受诸快乐,故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此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无上菩提,一生补处,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大愿。若吾人于极乐世界,切愿欣求,更无二志,所谓‘求生之心已定,虽万牛而莫挽’,是名欣门。

 

总之,‘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此学佛要立大愿心,了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此才能由因生果,也才能达到最后成佛的目标。尤其净土法门之发愿,更要具足欣、厌二门,厌即舍于秽土,欣则取于净土。此欣厌取舍之方,为十方三世诸佛转凡成圣之通则。盖若不厌舍,如何转凡?若非欣取,何以成圣?故自凡夫乃至等觉,无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欲修净业之同修,不可不知也。  (张有恒教授现为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台湾行政院飞航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清凉小品》)

 

 

 

                善用发愿之心

 

 

    愿是什么?愿力是一种动力,一条轨道,一道程序,一个目标。人为什么会有命运?末学认为,因为我们有起心动念(因),由此产生了果,在某个时间点,果报呈现出来。如果你把愿心延伸,那么,果报心态的对应点与强烈的愿心在那个时间点上发生碰撞,愿力强,果报随愿力;愿力弱,果报就随业力,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强者先牵”!

   下面,我们讲几个经典案例:

 

      一、发愿先度 (《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释尊在因地里,发了一个愿,要先度憍陈如,结果,释尊成佛后,首度者就是憍陈如!如其所愿,丝毫不差,愿力可怕不可怕?!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愿力是一条路、一条轨道,一道程序,一道命令。

 

 

   《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为仙人时,在山中修忍辱行。适逢歌利王带领眷属到山上游玩打猎。这些女眷在山中游玩,看见仙人,非常好奇,就与仙人交谈。歌利王回来,发现众妃嫔围着一位长发老人聊天,生妒忌心,以为仙人引诱她们,再发嗔恨心,他问:“你在这里干什么?”老修行答:“我在这里修忍辱行。”问:“什么叫忍辱行?”答:“无论人们对我怎样不好,虐待我,我都要忍。”王说:“真的吗?你不嗔恨,不反抗?”答:“若我起嗔心及反抗,那就不是修忍辱行。”王不信:“好!你能忍辱,那我倒要先试试。”说时即取出宝剑,将其耳朵割下,问道:“你是否能忍?”答:“能忍。”王又再将其鼻子割下,也说:“能忍。”王问:“你真的不生嗔恨心?”答:“绝不生嗔恨。”

   王更不信,索性再割下其四肢。忍辱仙人仍旧说:“不生嗔恨。”王很不相信,忿怒道;“我真不相信,你真能忍,用什么来证明你没有嗔恨心?”于是忍辱仙人即发誓说:“如果我有丝毫嗔恨心,则我的耳鼻四肢永远残废。若我没有嗔恨心,则我的耳鼻四肢,即刻复原。”说毕,身体果然即刻恢复如初。

 

    王一见大惊,以为是妖术,正想用宝剑乱斩,触怒了护法天神,顿现狂风暴雨冰雹,一齐砸向歌利王。忍辱仙人即时又发愿说:“愿护法神息怒,不要责罚他,待我成佛时,一定先度他!”

    此时歌利王生大惭愧,猛力忏悔。这一忏悔,天龙八部诸护法神息怒,风雨冰雹顷刻即散。而忍辱仙人就说:“好了,你虽然这么狠来试验我,我不但不恨你,将来我成佛之后,一定先度你。”

     过去的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歌利王就是佛的第一个比丘弟子阿若乔陈如。

 

   二、恶愿也会产生果报

 

   从我自身的经历,我也深深体会到愿力的可怕。那么善愿如是,恶愿是不是也这样呢?

   恶愿也会产生果报!这两个案例都是很真实的。一个最有名的叶赫拉那氏的故事,据说叶赫拉那氏在被爱新觉罗击败灭族,其族长发愿“叶赫拉那氏就是还剩一个女人也要灭掉爱新觉罗氏”,所以无论爱新觉罗无论怎么防备叶赫拉那氏的女人及后宫专政,最终还是被一个叶赫拉那氏女人慈禧搞得一他糊涂,而且摧毁了清朝最后的希望百日维新。元朝成吉思汗的父亲杀了蒙古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铁木真,并把成吉思汗取名为铁木真。那个铁木真要临死前发恶誓:要让他的儿子报仇(大意)!结果,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死在那位部落首领儿子手下!

 

    爱新觉罗种了灭叶赫拉那氏之因,族长有发恶愿,此愿力又大,又有因果关系,所以报应很快,成吉思汗的父亲杀了铁木真,铁木真在临死前也发恶誓,结果铁木真的儿子也杀了成吉思汗的父亲!

 

    再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两个姑,两人经常吵架。有一段时间,小姑的势力较大,在吵架中占上风。大姑有一次被气得痰卡在喉咙里,送到医院急救。当时,她说如果今生往生西方极乐,那就算了。如果堕入三途,她要与小姑生生世世结冤仇,做鬼也要来讨债(大意)。结果大姑从医院回来,就往生了!

    后来,我有个同修住在大姑的房间里,夜里梦到大姑一直在哭!并说,事情快解决了!而我妈也在某天中午,看到大姑很安详的梳头。那段日子,小姑的日子很不好过,天天喊头疼,神经兮兮的!结果没几天,小姑死了,过好几个小时才被人发觉,并产生了尸僵,下场很惨。

   从此可以看出发誓的力量,我们千万不能乱发誓,更不能诅咒人家,也不要乱给人家起外号!也可以看出,命运跟着愿力走,至于到哪里去,就看你的愿力了!这就是念佛发愿求往生的奥秘所在!

 

   知道愿力是一条路、一条轨道,一道程序,一道命令,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我们就要善用之,而不要乱用它!

 

 

          三、有愿易度——目连尊者的故事

 

   这是改造命运的一个秘诀!先讲一个案例:

 

   有愿易度  (《经律异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发:一是发愿可以结善缘——改变人际关系。有人如果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紧张,可以学目连尊者,以发愿来改变!XX师兄,曾经为老公很苦恼,因为她想度老公。后来,她发了一个愿,要把她老公当成佛菩萨来供养,下午她给我说,就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转变!

 

   二是发愿心——心心相通;  有愿、有求——求之易得!目连尊者与蜂产生因缘,是因为蜂要螫他,他发了一个愿,与蜂产生了心心相通,群蜂承认了尊者的愿,不螫他,并与其结了善缘!所以心心相通很关键,产生的作用也就大,所以愿最起码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有求,有愿,就会求之易得!这是善导大师的一句话,末学结合自己实际作出的一个判断!如果善愿愿力大,就不是你一个人在做事,而是一大堆人在后面帮助你,完成你的愿力!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修行成败,总在遇缘不同。”如果缘殊胜,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好的修学环境,这一生就很可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今天他是百万富翁、他是总统,他是乞丐、他是下贱之人,很大程度也是遇缘不同。谁敢说,今天的富翁、总统,在无始劫中没有做过乞丐、下贱之因?今天的乞丐、下贱之人,在无始劫中就没有做过富翁、总统之因?产生果报的差别,很大程度是遇缘不同啊!!那么缘是通过什么来起作用的呢?!末学认为,是通过愿力来起作用!

 

   我们讲几个实例,为什么有求有愿,求之易得!

 

    观世音菩萨在因地里发过这样一个愿:“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好,观世音菩萨发这个愿之后,要有多少护法自发地来帮他成此愿?很多护法因为观世音菩萨这个愿与他们护法的愿相应,会自动地来帮他老人家成佛!你今天发与观世音菩萨同样的愿,那么观世音菩萨的护法帮不帮你?肯定帮的!那你是一个人在做事吗?不是,你背后还有很多护法啊!就象师父要帮众生解脱苦,帮助众生了生脱死,那就有很多护法自发地来帮助!你看,师父就发一个愿,他老人家不用去募捐,稳做钓鱼台,上百万的建筑自然席地而成,多少法宝从师父这边流出去!多少人在这边修得了福报,得到了智慧!这就是愿力的力量啊!!

 

   就因为那么一个愿,有那样不可思议的缘来帮助!所以,你的愿是为大众的,是大愿,就会感来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帮你。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懂得发大愿,并不断扩大愿心,增强愿力,真心去做,有求有愿,求之易得。而且,如果愿发完,下面你求的事,就跟你没关系了,就不是你的事了,是护法的事,是佛菩萨的事,你交给佛菩萨去做就行了(方便说)。你仅要按你的愿力去做就可以了!

 

 

       四、发心即胜二乘——愿大福大,清静愿大于私愿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愿大福大,清静愿大于私愿。发愿要用清静心来发愿,不要以自私自利之心来发。这样,清静心发愿,果报就会快而且殊胜。你求的东西得到了,人格也升华了,妄念也减少了,智慧就增加了!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摘自《安士全书》)

 

   发愿大,连六神通的罗汉都要帮你!所以,当你真发大愿,真的为大众做事情的时候,不怕没人帮你。你可以大胆地向佛菩萨求,然后以此发出为众生之大愿、求证菩提之大愿,有愿必成!

 

 

    五、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的方法——生活中处处要善于发愿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写到俞净意公改造命运,达到“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大家听了感到很羡慕,却不知如何达到?有一个方法,就要在生活中处处要善于发愿来达到!比如,走到田间,我们就发一个愿:农民今年丰收,心生欢喜!走在马路上,我们就发一个愿,司机们和行人们都能免难,觉悟人生之苦……。总之,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态,启发自己的愿心、开发自己的悲心,并由已及彼,想到众生跟我一样喜乐厌苦,产生慈悲之心,从而产生度众生之大愿心!

  念佛人就要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力,愿如佛、心如佛、戒如佛、行如佛,必然成佛!

 

 

     六、如何发愿

 

    “愿”为净土信愿行三资粮之核心,如何发愿? 

 

     菩萨发愿有总有别。“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别愿则依个别因缘而发,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吾人修学大乘菩萨道,必得了解何谓“四弘誓愿”及如何发愿,如此才称得上修习菩萨道。

 

  诸佛弘誓

 

  首先,先解释“四弘誓愿”之义。“四”为数字。所愿广普曰“弘”,即所发的愿是广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或为眷属利益而发。自制其心为“誓”,发誓后,心就被誓给限制住,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志求满足为“愿”,“志”是心中所定的目标,《论语》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一旦定了,便勇往直前,直到满愿才罢休。

 

  思惟“弘誓愿”三字,越觉得“誓”字特别有意思。吾人平日也常发愿,二课回向时也发“愿生西方净土中”、“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为何我们仍然悠悠忽忽的过日子,一点都不像愿意往生的样子呢?若能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我们忘记念佛,忘记要往生,就立刻约束、提醒自己提起佛号和信愿,这样何愁不能往生。问题在于约束力从何而生呢?

 

  誓愿有力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立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首句和末句都是“设我得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就是‘誓”。凡夫平常若要人相信自己的为人,总会当众起誓:“若我所说有半点谎话,就如何如何”。又如赌徒为了向家人宣示自己不再赌博,便往往发誓:“若我再去赌,就砍断一根手指,以示警告”。这三者的相同点都是若没做到某件事,就让自己吃苦头,这就是要用可怕的结果来警醒自己。

 

  古代祖师大德仿照此例,便常常这样起誓:“若我又犯……过错,我就下地狱”。乍听之下,真令人心头为之一惊,不得不深深佩服祖师大德的勇气。事后仔细思惟这当中的道理,不难发现纤毫恶事都是地狱因,即使我们不像祖师发此重誓,死后仍会堕入地狱受苦。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不知警惕呢?就是这种鸵鸟性格,使我们不惜“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我们看不到无常大鬼,所以不知道畏惧。

 

  因此,我们应效法祖师大德,用有形的誓词来约束、鞭策自己: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出兴于世,对于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经典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缘,佛若不说,我们再聪明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人身本来是为受报而来,是为酬业而来,被业力牵着走,太苦了,我们必须发菩提心,使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活着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不为我自己,心量展开,即得自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十法界均香,莫小看呀!十大愿王中的称赞如来,一切佛之名号以及一切善法无一不是称赞如来。《华严经》境界实在广大,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场。心、愿、行与佛相应即真是菩萨应世,与佛相应即是与法相应。名闻利养真害死人,稍一沾染即与法性背道而驰。

 

 

 

 

一句话导致车祸送命之反思

文/真如妙心

 

那年回老家过年,听岳父讲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感触很深,一直耿耿于怀。

岳父家是烟台栖霞市,当地有一个体户跑客车生意,男的开车,女的卖票。在闹市区上下车的人多,谁买没买票有时记不清,这事儿很正常。有一次,她让一乘客买票,对方说:“我一上车就给你钱了。”她可能是真忘了,说声对不起也就行了,但她不依不饶:“别耍赖啦,你就是没买!”

那人说:“你是不是想敲诈呀?”

女人口无遮拦,张口就来:“我要是讹你,让车撞死!”

 

乘客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说既然这样,那我没话说,不就是一块钱嘛!说着掏出一元钱给了那女的。

也就是走出二里多路吧,客车与迎面驶来的一辆大货车相撞。说来也巧,车头正好扎进卖票的座位上,那女人被轧扁了。

其他人有惊无险,唯独女的“应愿而死”!

这便是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而且是自食其果的现世报,是立杆见影的即时报!

此事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但毕竟是世俗中人,出发点大抵是做人要诚实、说话要慎重等基础性道德教育,缺乏震撼力,加之年轻人不信因果报应,视为偶然,所以此事很快就被世人淡忘了。

 

而我之所以一直“耿耿于怀”,因为感触到语言与现实、口业与命运、愿力与业力、此岸与彼岸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学佛以后,对这种事情更加敏感,确信宇宙和个体生命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可思议、不为人知的必然联系!

一句话导致杀身之祸,一句话导致灭门亡国,甚至一句话导致轮回升沉,这种事情自古至今不乏其例。可惜世人懒于思考探究,普遍以为是偶然,是巧合,是天意,因此不能探骊得珠,发掘真理,吸取教训,良可浩叹!

但是,古代圣贤却最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所谓的现代人进步的多、伟大得多!他们早已洞察到宇宙和生命的演变规律,顺其道而解脱,然后又以悲天悯人的慈悲济世情怀,给芸芸众生以文化关怀。所以,佛教有“慎护口业,勿讥他过”的戒律;儒教有“非礼勿言”、“言必信、行必果”、“谨言慎行”的训诫,历史上也不乏“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史实。可惜,对于圣贤的良苦用心,生命的内省觉悟和宇宙的因果联系,现代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追腥逐臭,自甘堕落,却又自以为是,其结果当是自取灭亡。

 

一个普通女子随便发了一个誓(还不是“愿”),竟然如此应验、灵敏,冥冥之中有何天机?!

佛法透漏了天机——因果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口业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

 

随便发誓,尚且应验,何况至心发愿?!

偶尔一句,尚且落实,何况念念不断?!

凡夫戏言,尚且不空,何况诸佛护念?!

 

从那以后,我更加深信因果,劝父母亲眷、岳父岳母家人念佛并发愿求生弥陀净土。

益发深刻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之所以“四劝发愿”和“何时发愿、何时往生”的甚深奥密了:

净土之难信,恰在于“乘愿必生,有愿必成”——

“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来发愿,当来往生!”

换言之:

“发心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发愿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彻悟大师语录)

 

上辈往生众生,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日一夜,莲华开敷,七日之中,即得见佛。

 

信愿行三资粮,愿力为其核心。愿力坚定,信行增上;愿力若无,信行落空。

所以,回向发愿心是净土法门的关键所在。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佛子曰:我念佛,心佛现矣!莲花开矣!佛果成矣!

——你看,就这么殊胜,就这么易行,就这么难信!

 

不信白不信,不愿白不愿,不生白不生,不念白不念。

这就看你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啦!

 

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所以,祖师说“发愿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莲池大师说“不信佛净土,只缘此人福薄”!

 

一向专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开上品见慈尊,听法授记证菩提。

究竟圆满无上道,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现前当来得成就!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此愿一发,即非凡夫;心佛一如,决定成佛。

三界如梦,诸法无我;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当知,愿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

 

三、发愿拜佛念佛

无量寿,甘露王, 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

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

一向专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是三资粮,苦海得慈航!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或更多)

 

 

弟子发愿力,诸佛本愿力,菩萨摄受力,法界加持力,弟子普愿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父母众生,至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速得灭除累劫罪业,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或“我等”)速断贪瞋痴;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永离三界狱!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常闻佛法僧;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具足戒定慧!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恒随诸佛学;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圆满菩提心!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速会安乐国;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早同法性身!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分身遍尘刹;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广度诸众生!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速成等正觉;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供养十方佛!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速成妙净土;

南无大慈阿弥陀,愿我利乐诸有情!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我若向三界,三界成净土;我若向娑婆,娑婆变极乐!

我若向虚空,虚空成佛国;我若向众生,众生皆成佛!

 

(文中的“愿我”,为初发心者说,其心狭小故;若久修之人,应发大菩提心,包容法界,广摄众生,故应改作“我等”为好。如果在每句愿文后各念10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1遍“往生咒”,更有奇效。另文礼赞观世音菩萨,最好在每句愿文后各念10句“南无观世音菩萨”或10句“唵嘛呢叭咪吽”,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净土无上深妙禅,普贤行愿法中王;

诸佛行持我行持,菩萨回向我回向。

念念无住舍三界,心心向佛归故乡;

弥陀授记速成佛,化身无数驾慈航。

不动身心大道场,一真法界常寂光;

光中化佛无数亿,刹尘皆现极乐邦!

法界藏身阿弥陀,自性光明遍十方;

忆佛念佛心光摄,无边大愿一时偿!

 

南无大慈阿弥陀!南无大悲观世音!

南无大行普贤王!南无大愿地藏王!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回向众生皆成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名大乘真忏悔。

 

 

 

【附录】净土发愿文

 

历代祖师菩萨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兹选录十种广为流行且理事精当的愿文,供净业行人修持使用。

 

 总发愿文

 

  弟子   众等,愿替今生前世无量劫来一切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所害物命,及法界一切众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上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从今世至未来际,生生世世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长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摩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常住三宝!

那摩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摩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阿弥陀佛!

那摩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 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那摩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那摩阿弥陀佛!(持续多念)

 

一、普贤菩萨发愿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我等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弥陀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礼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出自《普贤菩萨行愿品》)

 

二、文殊菩萨发愿偈

 

三世诸佛行 及无量大愿 我皆悉具足 普贤行成佛

普贤菩萨名 诸佛第一子 我善根回向 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 自在庄严刹 逮成等正觉 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 普贤菩萨行 我所有善根 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 所叹回向道 我回向善根 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 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 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 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 究竟菩萨行

(出自《文殊师利发愿经》)

 

三、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究竟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四、念佛发愿文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古德注: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

 

五、慈云忏主发愿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六、西方净土发愿文(莲池大师)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三称)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赞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七、忏悔回向文

 

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名大乘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八、回向偈

 

  念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应当勤精进,修诸清净业。因深则果实,慎勿生疑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化身遍法界,圆满菩提果!

 

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愿以往今所修诸功德,回向法界如母众有情。  

障净资圆不退菩提心,速疾成就诸佛无上道。

 

 

  【附录一】净业礼忏发愿文(西莲法师)

 

 

  修此礼忏发愿前,首先应将一切有情众生都观成是诸佛菩萨化身,为了调服、调顺、救度我这个执迷不悟、颠倒迷惑的苦恼众生而化现,实无我颠倒分别中的众生之相。何以故?众生无体性故,众生从烦恼生故;若无烦恼即无众生。而唯我以种种烦恼现前,故唯我是一切诸佛菩萨当度众生。作如是观已,能息心中粗三毒相续业种,能生起多种功德相续事业。如是思维已,从内心生起极其惭愧的心情和从未有过的悲心、信心、感恩心、平等心、欢喜心。何以故?如此众多佛菩萨,以种种方便善巧摄度于我,我此今生决定得脱生死,得生西方,得见弥陀,得成佛道!

 

  随摄心谛观虔诚礼拜:

 

 一:一心顶礼,文殊师利金刚上师!

 

 二:一心顶礼,大恩慈父及诸大善知识!

 

 三:一心顶礼,三界导师、九界大雄、众生慈父、娑婆世界教主,那摩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四:一心顶礼,常住三宝诸圣众!

 

 五: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六:一心归命,无顶大愿,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七:一心归命,佛中之尊,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八:一心归命,法中之尊,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九:一心归命,国中圣众第一,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一心归命,因地修行,高才勇哲、智行第一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一:一心归命,因地行菩萨道,历劫不退,成佛之时,依正庄严第一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二:一心归命,光中极尊,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三:一心归命,国中之人悉皆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四:一心归命,国无地狱、饿鬼、畜生及一切恶趣,广植众善,一法成就,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五:一心归命,国无女人,无有高下、穷富、贵贱、美丑之分,一切庄严平等,皆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六:一心归命,欲生极乐,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七:一心归命,国中众生,皆是莲花化生,永离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西方极乐世界,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八:一心归命,国中众生成就最速,最殊胜妙好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十九:一心归命,国中众生皆是永不退转之位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十: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众生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一: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四生九有相的一切菩萨,悉皆速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二: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地狱极苦之相的一切菩萨,悉皆速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三: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饿鬼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四: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畜生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五: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六根不足,聋、盲、瘖、哑,体残不全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六: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大小恶人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七: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奴婢、仆从、贫穷、下贱、丑陋无比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八: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邪魔、外道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二九: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山石、精怪、神灵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十: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身地狱,为鬼王、鬼卒、判官、阎罗及一切狱吏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一: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天人、释提桓因、天主、天龙八部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二: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帝王将相、宰辅大臣、文武百官、绅士豪杰乃至转轮王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三: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大小善人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四: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比丘、比丘尼相,或有戒、或无戒、或舍戒、或守戒、或破戒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五: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优婆塞、优婆夷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六: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护持三宝、护僧伽蓝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七:普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为度众生而现五逆十恶、不信三宝、诽谤大乘乃至一阐提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八: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父母、师长、导师,或恩或怨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三九: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六亲眷属,或恩或怨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十: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丈夫、妻妾乃至情人,或恩或怨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一: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儿女、子孙,或恩或怨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二: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邻里、同行、同事乃至路遇,或恩或怨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三: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骂我、辱我、轻我、慢我、欺我、骗我、凌我、偷我、抢我、不净于我乃至杀我,行一切不利于我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四: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被我骂、被我辱、被我轻、被我慢、被我欺、被我骗、被我凌、被我偷、被我抢、被我行不净乃至为我所杀害之相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五: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赞我、喜我、夸我、亲我、助我、爱我、救我、敬我,行一切利益于我相的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六: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被我赞、被我夸、被我喜、被我助、被我爱、被我救、被我敬及被我作诸种利益过的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七: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为度弟子而现与我有任意因缘的一切菩萨,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八:普愿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与我有任意因缘的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四九:普愿一切于我愿中立者,永不入恶趣,无恶漏痞,勤修善业,常得清净,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

 

五十:普愿与我同修此忏礼法者,皆能发无上菩提之心,即生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那摩阿弥陀佛世尊!于未来世中生生世世具胜法缘,于诸众生作不请之友,互赞互敬,广为利益,悉令有情往生极乐世界。

 

五一:愿我立斯愿已,于此一生之中,不失正念,勤修不退,广开智慧,荷担如来家业。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身无病苦,意不颠倒,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令我见佛相好,心不贪恋,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利有情,大愿不昧,于此娑婆世界,广作利益,直至成佛,永不坠入诸恶趣中。

 

五二:愿我得行斯愿;至成佛时,娑婆世界,悉皆变现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德备无二。

 

五三:愿我作此忏愿之时,诸佛菩萨、一切圣贤、一切龙天、一切鬼神乃至精怪悉皆护念于我,令我速得清净,早证无上菩提道业。

 

以上每拜都要做到由心而发,至心至诚,但以大惭愧心缓缓诵拜。依次而观,力争做到所观明了。常以惭愧心观己之过,少言少语,心行勿要外驰,但不宜焦躁。应常于佛前静坐思维自身诸过患黑相续事业,生起怖畏心。久而久之,自有体会。

 

【附录二】念观音祈祷发愿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三称)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  

 

  念观音祈祷发愿仪文  

 

弟子一心五体投地 ,皈依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我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随顺,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三十二应,无量功德。兴大威力,发大誓愿,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与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救度拔济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我今哀求,必赐加被。伏念某甲(弟子各称法名),夙生庆幸,得遇佛乘,身苦尘缘,心多散乱,愚痴邪见,诸根昏塞。内外经书,虽于学习,章句妙理,无所通晓。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徒得人身,虚生浪死。我今洗心泣血,稽首投诚,终日竟夜,存想圣容,受持圣号,礼拜圣像。惟愿菩萨天耳闻声,悲心救苦,怜悯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倾大甘露,灌我顶门,荡涤累世冤愆,洗涤千生罪垢。令我身心清净,魔障消除,昼夜之间,坐卧之中,观见菩萨,放大神光,开我慧性,使我即时神通朗发,智慧聪明,一切经书,自然记忆 , 一切义理,自然通晓,得大寿命,得大安乐,参禅学道,无诸魔障,悟无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萨道。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圆种智。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生彼国已,满诸大愿,足菩萨行,得大神通,分身六道,普渡众生,皆成佛道。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百 声、千声、万声)     

大悲咒  (三遍、七遍、二十一遍、四十九遍,随力修之可也)  

 

观音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按足下     湾湾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  

南无阿弥陀佛 (三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 (三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拜)  

(三皈依一遍)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报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附录三】普劝法界父母众生信愿念佛同生净土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为六道亲人讲说阿弥陀佛弘誓愿 

 ▲以六字洪名往生成佛报答四重恩 

 

★誓以净土法门的殊胜方便自利利人

★誓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扩展推广

★誓把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传遍法界

★誓让十方法界的父母有情往生成佛

 

    我以一个三宝弟子的名义,恭请累劫累世的一切父母师长、兄弟姊妹、六亲眷属、冤家债主、所害物命、堕胎婴灵以及十方三世一切父母众生,放下一切、净心念佛,倾听我的心声,接收我的心波,接受我最真诚的忏悔与回向。

 

   为什么说法界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呢?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都在六道(地狱道、饿鬼道、动物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苦海中轮回无数次,我们的生命前无始、后无终,所以每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是我们的恩人。而我们却因为愚痴无知,自私自利,伤害或杀害了无数的父母众生,害得你们在恶道受苦无量。我对你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罪行,以致由亲变仇,互生互杀,积怨如山,错上加错,不能自拔。而现在,我终于省悟了!我要向所有被我们伤害过的父母亲人永久地忏悔道歉,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我知道,即使这样也远远不能消除你们的怨恨与痛苦。想想你们在六道轮回中所受的痛苦,我就知道自己罪孽有多深重,我是恶贯满盈、死有余辜的千古罪人,所以我真诚地向你们赔礼道歉、忏悔还债,了结前愆。

 

  说起还债,我真可谓是罪业如山,血债如海,诚如《地藏经》所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恨我愚昧无知,执迷不悟。今幸遇《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才知道忏悔:“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莫说无量劫,即使我这一世所犯的的罪业,我死一万次也还不清啊!莫说无量众生父母,即使我今世的父母,我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父母之恩。那该怎么办?万幸的是,我今生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皈依了三宝,受持了戒律,信受了净土法门,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预备佛、候补佛。我以弥陀为慈父,以佛号为靠山,以菩萨为胜友,以净土为归宿,因此有力量偿还你们的债务,佛法尊贵无比、法力无边,我将究竟圆满、一生成佛的无上法宝奉献给一切父母有情,将功折罪,报答亲恩,愿你们都能够心开意解,福至心灵,深信因果,修行大乘,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彻底摆脱六道轮回,离苦得乐,圆满成佛。这是何等幸运而伟大啊!

 

   那么,净土法门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在哪里呢?

   《无量寿经》记载,在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名叫世饶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

   为使一切众生都能彻底脱离生死苦海,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愿,要建立清净佛国,普渡法界众生。世自在王佛应其心愿,为他示现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的庄严景观。法藏比丘择其最优,经过五劫思维,超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发此大愿后,法藏菩萨一向专志庄严净土,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修行,终于在十劫之前圆满成佛,为我们法界众生建成了庄严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将无量功德压缩为“南无阿弥陀佛”光明名号——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就是以他的光明名号,来救度我们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因此,佛号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佛国,法界藏身,遍一切处。阿弥陀佛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菩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寿命无量,衣食无忧,所以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平等、慈悲、无条件地救度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信愿具足,乃至十念,必定得度!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真正慈父;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有故乡。我们不要再苦海中挣扎流浪了,赶快念佛回归净土,只有到极乐世界,才能圆满佛果,永脱生死轮回!才能与我们累劫累世的一切父母师长、六亲眷属享受永恒的安乐! 我发誓:从今日至未来际,我愿不惜身命,劝导一切父母众生信愿念佛,止恶向善,往生净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我们依靠这句能让所有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光明名号,同去西方极乐世界团聚,永享安乐,同证菩提!

 

   所以,我首先请地狱道、饿鬼道(包括中阴身)、动物道的亲人们,以苦为师,生厌离心,看破放下,求生净土。不论你们是何因缘落恶道,都要至诚忏悔罪业,回心转意,虔诚念佛,只要你们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即可与佛感应道教,蒙佛接引,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即得往生,永脱苦海,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无量!念不出佛号的亲人,我代你们恳请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佛力加被,消除罪障,都能念出“南无阿弥陀佛”, 哪怕只念十句,就可令你们脱离恶道,超生净土,了生脱死,成就菩提。请跟我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人道、修罗道和天道的亲人们,你们虽然有福报、寿命长,但是诸行无常,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五衰相现,苦不堪言。你们若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三恶道就是来世归宿!你们只有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得到究竟解脱!请跟我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至于那些怨仇太深、报仇心切的亲人们,我也很理解你们,你们怨恨难平,不报此仇,誓不罢休,尽管你们受苦无量,也要伺机报仇雪恨。是我深深地伤害了你们,致使你们受此煎熬,我非常悔恨惭愧。不论你们让我受多大痛苦,我都愿意承受,因为这是我应该受的,我罪有应得,绝无怨言。只要我的生命存在一天,我都会对你们忏悔,为你们念佛,回向净土。如果你们也能够发菩提心,忏悔念佛,同生净土,那真是天大喜事!哪怕你们只念十句,所造的一切罪业便立刻消失,所有的愿望都能达成。命终往生净土,花开见佛,迅速成佛,何其幸哉! 

   万古是非浑如梦,一句弥陀做大舟。让我们同心同德,感恩念佛吧: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真如妙心(仁法) 和南敬启

 

 

 

【附录三】  普愿文

 

  弟子    众等,愿替今生前世无量劫来一切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所害物命,以及法界一切众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上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从今世至未来际,生生世世,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长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摩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常住三宝!

那摩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摩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阿弥陀佛!

那摩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 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那摩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那摩阿弥陀佛!(持续多念)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等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慈父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既得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十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弥陀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文殊普贤观自在,摩诃般若波罗蜜!

念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化身无数亿,同证菩提果!

 

专修净业 http://www.ygzxjy.com/
净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
印祖专辑 http://www.lzgh.org/ygds/
印光大师 http://www.jingtu.org/ygds
印祖文钞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印祖全集 http://a.bonze.cn/wlsjwz/yzwc/index.htm
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著作下载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净土文集http://www.dizang.org/bk/jt/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