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界王子漫画完结:中华寺庙 山东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1:02
     中华寺庙 山东专辑 2012年8月12日八王书屋重新整理       长清灵岩寺  
灵岩寺座落在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的灵谷峪中,距济南市75公里。寺院依山势构筑,参差错落,隐现于群山环抱的绝谷之中,掩映在云山烟树之间,沿途碑碣林立,寺内古迹荟萃,特别是千佛殿中的雕像,更是名冠天下,让人流连、赞叹。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358年),由郎公和尚创建。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秦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灵岩寺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重兴灵岩寺。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明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祟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等。  宋朝时灵岩寺的重要住持有琼环(重净)、仁钦(净照)、妙空(净如)等,据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卞育《游灵岩记》记载:“寺之殿堂廊庑厨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举全数也”。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为中轴线的寺庙建筑群。  元明清历代,灵岩寺仍然香火隆盛,香客游人不减以前。文人王世贞说:“灵岩是泰山背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  现存灵岩寺主要建筑有千佛殿、辟支塔、大雄宝殿、钟鼓楼、证盟殿、慧崇塔、墓塔林等。近年来,经过修复整理,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放光彩。  千佛殿是寺内保存下来最早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明、清时予以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千佛殿为单檐灰筒瓦顶建筑,殿面7间,建于两米高的基座上。前檐八根石柱,柱础雕刻着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匠心独具。斗拱由于层层叠套,使前檐伸出两米,檐角长伸高耸,显示出展翅欲飞的风采。  殿正中佛龛上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释迦牟尼的化身毗卢遮那佛,系宋代治平年间(1064一1067年)塑,竹藤编织髹漆泥金,端坐在莲花座上。而莲花座上的数百支莲瓣细长灵巧,各各分离疏散,形成一条美妙的花坛,使塑像更显庄严。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均为明代铜铸,各重五千斤。三尊佛像庄严肃穆,眉宇间凝视的目光,与朝拜者的视线呼应,充分表达了“人天相接,两得相见”的目的。  墙的四面有上千尊约30厘米高的小佛像,多为木雕,少数为铜铸。最吸引人注目的是四周的40尊罗汉像,每尊高约1.1米,加上坛座共1.55米,整体上与真人大小一致。根据寺内现存木牌题榜,这40尊罗汉有释迦牟尼弟子、印度高僧,有中国高僧慧远、慧可、慧顗,还有灵岩寺历任住持等。  这些塑像特征是变化多姿,现实感强,衣饰卷褶自然,面形较方,外眼角上吊,结构上筋骨逼真,有的脉管都隐约可见,手足比较瘦削。据张鹤云先生所著《山东灵岩寺》考证,现无确切文字材料记载其塑造年代,根据塑像风格,可暂定为宋代塑像。这批塑像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成就,对人物性格刻划入微,风格写实,这些罗汉,有柱杖,有端拱,有静思默想,有纵目远望,有俯首低吟,有据理争辩,喜怒哀乐,都“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而富有节奏感,着意衬托出头部表情和手部动作,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梁启超游览至此,赞叹为“海内第一塑”。  千佛殿西面的辟支塔也十分壮观,数里之外即可遥望。此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塔身砖砌,八角九级十二檐,高54米。每层四面辟门,可循级而上。南宋文学家曾巩赞道:“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在灵岩寺之西,有唐至清朝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形制多样,可与少林寺塔林比美。塔林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十分珍贵。灵岩寺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周围群山环抱,有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晴、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

                 
      浮来山定林寺          “浮来山”又称“福来山”,素以天宫赐福于此山而著称。定林寺雄居于浮来峰下。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跑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大雄宝殿建筑雄伟,飞檐螭首,雕梁画栋,轩敞明朗,典雅大方,颇具北方古建筑风格,定林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循迹之地,现已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勰校经楼位于定林寺的中院,门匾镌刻有郭沫若手书“校经楼”三字,据《南史》记载,此楼为刘勰校经藏书之处,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陈列着《文心雕龙》的各种古代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文库。出定林寺山门南走不远,但见一片怪石,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在怪石丛中,树荫处,建有“文心亭”,由郭沫若亲自命名,并题字,以纪念《文心雕龙》藏书1460周年。


     云龙崖:越沟壑,穿蓁莽,便到飞来峰东麓的“云龙崖”南北走向,长100米,高2—3米,象一条人工绣成的腰带束在飞来峰上,这些天然形成的图案,如乌云叠涌,蛟龙厮缠,蜿蜒凹凸错落有致,在杂树掩映下,远望如似有龙舞飞动之态,蔚为石中之奇观。    浮来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境内。浮来山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是我省四大地质公园之一。主要景观有千年古刹定林寺、天下银杏第一树、刘勰校经楼、千年古观—朝阳观、世界之最檀根王、文心亭、清泉峡、卧龙泉、莒子墓等。其中的定林寺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距今4000多年的银杏树,为天下第一银杏树。    据史料记载,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晋,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据传过去在浮来山的东山口曾有一座过路牌坊,前后两面的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牌坊正面的楹联是:“浮丘公驾鹤来山曰浮来乡人尽信,竺法汰传禅定寺名定林远客鲜知。”其背面的对联是:“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由此可见,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远的禅师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据《重修莒志》卷四十六,坛庙下篇记载:从竺法汰和僧远再往后数,能见之经传并有所建树的还有随代仁寿中岁奉敕自长安送舍利于莒州定林寺的“昙观”长老;南朝萧梁时从南定林寺回祖籍莒地浮来山隐居校经的“慧地”刘勰;宋代靖康年间修造三门石柱的僧道“英建”;嘉靖年间铸造十九尊铁佛、新建毗庐阁的名僧“了礽”;清康熙年间募修天王殿重修泰山行宫为碧霞元君再塑金身的“宏恪”;重修地藏王祠的“继荣”;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定林寺住持“隆济”等。莒地僧侣,皆为禅宗临济派别支。隆济是佛成的师傅,他为同治年间修复定林寺做出过重要贡献。据传,同治初年,定林寺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修复而又确少钱款。同治二年,一位在兰山、沂州剿杀幅、捻的干员长庚(旗人)兼任莒州正堂(《重修莒志》卷四十八长庚亲笔写的碑记中有'余于同治甲子五月间,暑兰山令蒹摄莒篆'的记载)。公元1864年5月长庚到定林寺参禅拜佛。隆济住持就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拨款修庙的要求。长庚借故推辞。可是当这位渴望升官的长庚听说定林寺香火特别灵验后,就当着众僧之面向神佛起誓许愿:“如果佛祖显灵,能叫我升为省官,我长某保证大修定林寺。”结果事有凑巧,不足一年,长庚果然被提升为山东省按察使。然而他却没能及时还愿。隆济就坐在省布政司门前敲木鱼化缘,力促长庚“还愿”。长庚惧怕神威,只好实践了诺言,拨银五千两,命当任知州陈兆庆负责监管于同治十三年重新修复了定林寺。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浮来山是莒文化的发源地,刘勰校经楼闻名遐迩,为海内外所独有,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旅游吸引力。位于校经楼后是三教堂,是定林寺的第三进院落,是院内的主体建筑,三教是指儒、道、佛三教,殿堂内原供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现辟为《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专题陈列室。 浮来山风景区位于莒县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 有定林寺、校经楼、银杏树、清泉峡、怪石峪、仙书石、莒子墓和啁鸡岩八大景观,有救生泉、卧龙泉等三大名泉。 千年古刹定林寺,为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晚年北归藏书校经之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山东十大魅力景点之首——“福山寿地”莒县浮来山又添奇景,一条长达6米、干粗0.8米的“千年树龙”亮相,令前来观看的游客叹为观止、拍手惊奇。新发现的“千年树龙”给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浮来山又披上一层神秘面纱,也使浮来山的魅力进一步增加。据收藏者介绍,“千年树龙”生长 于浮来山西麓,树种为曲树,距今已近千年,挖掘前原树主干已被伐去。“千年树龙”的发现纯属偶然。当地一位老农在山上植树,不经意间发现在乱石缝中生长的树根酷似巨莽盘卧其中,于是约上9位同伴花了7天7夜时间才将此“千年树龙”挖掘而出。该“千年树龙”有三奇,一是此根弯曲有度,未经雕饰,形似卧龙,惟妙惟肖;二是树龙比主干还粗;三是主干仅生一龙根,且斜向生长形成树龙。该“千年树龙”与2004年在浮来山发现的“天然寿龟”相映成趣。“天然寿龟”为4亿年前喀斯特地貌岩石,是经海水冲刷天然形成,现伏于浮来八景之一的清泉峡内,面向东方,有“神龟探海”之势,形态极其逼真。 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可见,该树当时已成浓荫,成为名树。专家考证,此树至少已有3500年历史。树现高26.3米,树冠遮地20余亩,树干周长15.7米,须八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此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经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此古银杏历尽沧桑,有诗曰: 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 秦柏汉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石碑题诗曰: 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巳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桓台华严寺      桓台北依黄河,地处鲁中地区,建制于金末,清代以前为济南府新城县。据新城县志载:坐落于桓台县田庄镇高楼村的千年古刹华严寺建自隋代。桓台县历代建有佛寺十二,以高楼华严寺最为著名,当时规模宏大,金佛高耸,殿宇辉煌,香烟缭绕,钟声佛号、殊胜庄严,是黄河下游一带享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华严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有关史料记载,明?成化、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地方民众多次修缮和复建,由于年久时长,现已难窥其貌,重修前的建筑遗存已不是隋唐时代的原制,而是明清重修后的旧观。

    修前的华严寺成南北向,有三进院落组成。台壁用青砖砌成,青色石条压顶,正中有九级台阶,登上台阶即山门一间,山门檐下悬蓝底金字匾额,上书“华严寺”三个颜体大字。由山门里行是天王殿,硬是过厅三间。过天王殿是第二进院落,雄踞于露台上的大雄宝殿是华严寺的主体建筑,整体为木制结构,阔5间,进深3间,五脊攒尖顶,绿色琉璃瓦,二龙戏珠大脊。大雄宝殿前左右各有配殿五间,硬山式台梁结构,青砖瓦,前出厦。大雄宝殿后是第三进院落,建有观音殿三间,结构与配殿相同,只是高了点。观音殿前左、右各有三间低矮的土抷草屋,是僧人们居住的地方。春露秋霜,寒往暑来,华严寺在经历了兴衰荣枯后,原华严塔、藏经楼、讲经堂、念佛堂、客堂、僧舍、厢房及附属配殿,门前大影壁、放生池、亭榭长廊等建筑已荡然无存。

    华严寺整体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得体,参差有致。这次重修前,尚存的大雄宝殿、观音殿、殿前东西配殿。虽然面貌残破,但苍老中仍不脱华严璀璨的气象,其文物价值极高,1984年华严寺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寺作为桓台历史上12座佛寺的唯一幸存者,清末有诗云:“金秋水畔华严寺,连亘荒村一带斜。云锁空廊闻吠犬,树封古殿宿昏鸦。苍松骨瘦寒龙月,石碣苔皴碎结花。危塔曾闻高百尺,千秋遗迹没烟霞。”此诗是华严寺在清末已是一派荒芜景象的写照。建国后,古刹又经历了诸多的政治风云,历经沧桑,饱经风雨的洗礼,而主体建筑尚存,虽残垣断壁,仅占三亩地皮,此乃已是不幸中的有幸。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唤醒了沉睡中的古刹。             法海亭
  法海亭位于青岛市北部,城阳区夏庄街道源头村东侧,它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自1995年不断维修,同年成立城阳区佛教文化艺术展览馆,专门负责法海寺的维修和管理工作。维修后的法海寺占地面积约12亩,分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及佛教文化艺术展室,两侧及门前各有一颗距今约1500余年的高大银杏树。后院建三圣殿、东西配殿及相配套的服务设施。东跨院内有一株相传明万历年间寺内僧人栽的柿子树,寓意“万事如意”。前院东西两侧建立了展室,重点介绍了佛教从印度起源后,在西汉之际传入中国 ,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为中国社会所认识、接受,并最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协调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海寺始建于北魏时期。            临淄金陵寺     金陵寺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金陵寺即始建于此。至现在,一千五百年沧海桑田,古寺早已不觅踪迹,唯存两尊石佛——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佛像高约三米,结跏趺坐,安详地端坐在束腰莲花座上,以无尽的慈悲光焰,护持着苦难的娑婆众生。听得当地农民们赞叹:以前,夏天傍晚,都愿来这里乘凉,这里特别清凉,又没有蚊子;孩子们在这里爬上爬下玩耍,从来没有磕碰摔跌的;院里的井水,清冽甘甜,一点儿水锈也没有。这些都是石佛爷爷带来的福祉。                 邹平唐李庵       唐李庵是长白山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庙群,位于会仙山峰北双顶山半,邹平县城西南十五里之外的鲁家村西里许。这里果树满坡,松柏桧常青,沿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几重山崖之后,方见万绿丛中有飞檐斗拱隐现。虽无钟钹鼓罄之音,已令人顿觉渐如尘世之外。        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三间,另有跨院僧房、藏经楼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东的姑子庵草房等,总计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820平方米。主建筑是大雄宝殿,共一层三大间。中间墙上彩绘巨龙一条,前旧供释迦牟尼贴金塑像。两侧及东西山墙上彩绘佛祖收降六耳弥猴等佛教故事。据山东省考古人员鉴定,内中有明代壁画多幅,至今仍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为罕见的艺术真品。环释迦牟尼像旧为四大金刚及十八罗汉塑像,今皆不存。殿外廊之左右墙上彩绘门神各一,大门之上栏板上有清代彩绘的传说故事。门楣上悬“福利恒沙”四个大字,左右楹联已在文化革命时代被铲除。    《邹平县志》载:相传古有唐李二仙,修真于此山,故名唐李庵。约建于金元年间。山门东面墙上镶嵌二通石碑,一为明隆庆元年十一月,邹平人张应贞撰写的《重修唐李庵记》;另一为康熙十年青城人董朱衮撰文《重修唐李庵碑记》。山门西面墙上亦有古碑二通,分别是嘉庆十一年成瓘所撰《重修唐李庵之碑》,及道光二十五年邹平人石显文所写《唐李庵碑记》。石碑背面皆正楷阴刻着重修时捐资人的姓名及出资数目。    唐李庵,据碑记记载,其最早的一次重建是在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三间,另有跨院僧房、藏经楼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东的姑子庵草房等,总计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大殿、屋脊、檐角均饰有双龙和吻兽,内部绘有钟馗捉鬼、菩萨像、唐三藏取经、八仙人物、哪吒闹海、彩色神仙飞升图、墨色老虎、竹子、彩色三国演义故事,以及墨色山水。人物画等大量壁画。庵内还有有明隆庆元年至清道光年间增修唐李庵石碑4座,丁香、柏树数株和一株相传有500年树龄的文冠果树一株。         唐李庵风景区占地1338亩,集风景观光、佛教拜祀、文化探寻等功能于一体,历史悠久、小巧玲珑、曲径通幽、文脉昌盛。寺庙主体建筑有大殿及东西配殿,庙南建有兴林塔,其中东西配殿梁柱上有明代四爪飞龙彩绘,国内罕见。寺院东植有文冠果树一株,树龄已逾千年;寺院南侧有350年树龄“法师手植桧”及500多年树龄的“女菩萨丁香树”。寺院两侧建有梁漱溟纪念馆及乡贤名人书画展厅,保存有珍贵的文字及图片等历史资料。        
   淄川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淄川区磁村镇驻地磁村,寺名从《华严经》而来。据史载,建于隋朝,该寺原来规模宏大,为三进寺院,寺前立有数十丈高的古塔,名“隋文塔”,至明万历初年,寺被毁。现存寺的基址高出地面2米,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米,前殿为四天王殿,已毁。只存有正殿和百子殿。正殿为大雄宝殿,5间,系砖木结构,飞檐斗拱,瓴瓦单檐,顶覆绿色琉璃瓦(现大部换为红瓦)。殿长26米,进深10米,高17米,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殿内横梁立柱上彩绘祥云蛟龙,瑶草琼花,至今仍可见。殿前东西两厢房尚好。后为百子殿,亦为砖木结构,木椽单檐。 
      枣庄青檀寺       青檀寺寺院由大殿、配房、长亭组成。大殿内供有三世佛,铜面金身,法颜慈样。寺内有口千余年银杏,雌雄同株,至今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树下有口“龙窟泉”,水质清冽,甘甜醇厚,为泡茶之佳品。青檀寺,以寺内数十棵千年古檀而闻名,该寺始建于盛唐开元年间,原名为云峰寺,座落在楚、汉两山峡谷之中,因山谷中长满青檀树后改名为青檀寺。如今经过修复、完善的青檀寺,为鲁南地区香火最旺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名刹圣地。到青檀寺游览,一是观赏千年古檀;二是朝佛,领略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生长在青檀幽谷中的数十棵千年古檀,由于饱经风霜,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岁月的沧桑雕塑成了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而寺院内的千年银杏,雌雄连理,荫遮庙宇,古意盎然,使这座佛家寺院多了一缕人间烟火和文化张力。

  据《峄县志.山川》卷记述:“城西七里曰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唐时立,今圮。与汉王山对峙,高峻相亚。青檀寺在北岩下,为邑八景之一'青檀秋色’。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寺后为'金界’楼,世传岳武穆曾驻兵于此,不可考……” 青檀寺以寺内树十棵千年古檀而闻名,该寺原名云峰寺,坐落在楚、汉两山峡谷中,因峡谷中长满青檀树,后改名为青檀寺。现在的青檀寺是86年在原址重建的。檀树是一种名贵树木,落叶乔木,有青檀、黄檀、红檀等种类,叶为卵形,因果实长有圆形的翅,所以人们又叫它摇钱树。穿过冠世榴园大门牌坊,来到青檀寺牌坊入口处,牌坊白墙红柱黄瓦重檐,黑色的匾牌上书“青檀秋色”四个金字,柱联曰:“露见山翠栖影,风闻寺香钟声”。       青檀寺位于峄城西3.5公里,楚、汉两山的窄谷中,始建于唐代,为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寺院由大殿、配房、长亭组成。大殿内供有三世佛,铜面金身,法颜慈样。寺内有口千余年银杏,雌雄同株,至今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树下有口“龙窟泉”,水质清冽,甘甜醇厚,为泡茶之佳品。寺的峡谷内,山径深瓷,东西侧山崖陡峭,怪石峨峋,棵棵古老茂密、形态各异的青擅树,宛如座座大景,分布在谷中,更增添了寺院的神秘感。       这座千年古寺在明朝曾修复过一次,虽然几历战火,但始终钟声不断,烟火未绝。 如今寺内,经过重新修复后,楼廊殿堂,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光彩夺目。大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三世金身佛像: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像、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西边配殿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大势至观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 殿前左侧有生长千年的银杏树,雌雄连理,参天古木至今干壮叶茂,荫遮庙宇,古意盎然。        右侧有泉井一眼,经年流水不息,外溢入溪,井边立着明清时青檀诗社的文人留下的碑碣,铭记着古寺的历史变迁。左右两翼为游廊,可供游客小憩。殿后岳飞在长期的征战中曾患眼疾,路过此地,择此幽静山涧疗养疾愈返军,抗击金兵,大振环宇,西山崖还有岳飞剑刻“还我河山”遗迹,往上去有岳飞养眼楼,始建于宋代,楼内塑有岳飞坐像。有气吞山河之势,游人到此无不那肃然起敬。       岳飞养眼楼后面藏王宫,有一天然裂隙洞里,洞长97米,内存有像旋天窗四处。分支洞穴七处,洞内钟乳石遍布。有地藏菩萨殿、“苍桑正道”等场景,成为青檀寺的一景。
      青檀寺不论是“孔雀开屏”,还是“怀中抱子”,都一例地将根植于岩隙之中,扭曲,顿挫。有的随岩隙负势而上,有的顺岩石就坡而下,且都在岩隙外堆积成或粗、或细地曲曲折折的瘤根,让人自然的想起盘龙的样子。虽然岩隙中不可能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但粗壮曲折的枝干却一例的,是如盖的青枝绿叶,密密的遮一团凉荫荫的浓翳,让人走进去有两袖生风的感觉……就在这青檀与石榴树的层层护卫中,青檀寺像大画家笔下的点睛之笔,使整个的石榴园,整个的山谷,顿添精神。一千多年的银杏树,在中国算不上希奇,但像青檀寺中的银杏树,恐怕算得上中国的一绝,大自然的绝世精品。一雄一雌的两棵,如今已是密不可分。如不经人指点,不听人讲解,你很难想到,也绝难看出,他们是两棵树的“合二为一”。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锤炼了他们,更考验了他们。他们在这相处、相识、相知之中,逐渐地认同、肯定、接受了对方,将自己地一切都给予了对方,同时也全部地接纳了对方,从身体到精神。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今天,都在向万丈红尘中的男男女女昭示着“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       著名辞赋家韩邦亭先生创作的《青檀山赋》
    游古峄于旧里,望楚汉之秋山。经逶迤之鸿路,修静志于云边。寻胜迹于寒草,瞻古木之倚天。骚客纷来,踏芳阶之苔色;清荫自储,隐佛殿于重峦。名始云峰,传千古之香火;树生石麓,听万壑之管弦。冠盖停留,觉太宇之荡荡;香风起落,共碧溪而潺潺。   林木傲世长立,游子称奇;遒枝交相错落,我辈流连。岁月宜琢,笑看苍龙探海;天姿无语,复有玉女争妍。幽人低吟,诗采流落青谷;樵子慢过,村讴响彻流泉。至若西风送爽,秋色斑斓;白霜似雪,百卉凋残。青檀雄踞石根,势入云表;祥光映照仙府,意出尘寰。银杏飞黄,阅往来之人事;丹枫如火,耀红霞于佛檐。三色生辉,入湖波之潋滟;六合同语,听钟鼓于清源。    树绕层崖,连飘摇之幡影;身临宝刹,求真谛于经函。远离尘嚣,悟三界之广大;自得静谧,渺六度于善缘。风吹化境,实相无边;佛云自在,觉悟流传。真语初惊僧梦,珠柱闲动俗颜。帝乡雍隔,慈悲堪昭感应;金身肃穆,宝月普照慈帆。     出寺而行,穿牵襟之灌木;徙倚金界,思武穆之雄谈。盛世歌飞,筑冲天之奇塔;江湖意远,羡妙想之悠然。试登浮屠,心驰龙马;风生巾袖,梯作螺旋。至绝顶而四望,阡陌曲折;瞰风物于七级,河水蜿蜒。沃野生金,笛响牛背;平畴覆绿,词出稼轩。圣区比邻,察万类之端绪;宿心所尚,寄乡情于炊烟。    鲁地酒薄,举芳盅以同乐;群匹共论,喜飞舞之青帘。世人何求?逐名利而怀禄;青衿无虑,耕辞藻于心田。啼鸟皆是胜友,征尘无碍樽前。惜辞客以吟咏,倚碧树而盘桓。且呈四宝,舞天香于翰墨;聊为一赋,彰惊世之奇观。诗曰:翠色迷夕梵,青檀自古栽。俗心皆道场,净土本尘埃。野老吃茶去,山僧戴月来。香云飘善路,对水纵吟怀。            赤山法华院
         山东法华院位于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是一处情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佛教寺院。据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人(今韩国)张保皋所建。唐宪宗二年(807年),张保皋应征入唐,因武艺超群,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武宁(今徐州)军中小将,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 ,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行善事,张保皋于唐穆宗三年(823年)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今石岛湾)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奏请兴德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新罗、中国和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    赤山法华院在唐代享有盛名,鼎盛时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供应皆由张保皋供给,庙宇香火甚旺,来此听经的人常达二百多人,为一时之盛。至唐武宗执政期间,灭佛兴道之风兴起,致使法华院被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法华院是1988年在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并于199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与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的基本一致:“南北有岩岭,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西南北方连峰作壁,东方望海远开”。    1987年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来赤山考察,在荣成县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确认了法华院遗址,并树立了“赤山法华院址”石碑,石碑的背面以中、日两种文字记述了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的经过。为纪念法华院这段曲折的历史,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出资刻碑,以示纪念。    大雄宝殿是法华院的主体建筑,它依山面南而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他大智大勇,无敌于邪恶,故人们尊称其为“大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立于佛祖两旁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尊者 。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壁画描绘的生动、精美。    观音殿即东厢殿,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龙女和善财童子。殿内北壁高悬着由韩国著名画家所作的张保皋身着武宁小将装束的巨幅画像,张保皋在韩国人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民族威望,被誉为民族英雄和海上贸易家,每年都有大批韩国客人专程来此朝拜。因其始建法华院的贡献,张保皋在这里也同样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殿内南壁悬挂的是“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张保皋纪念塔距法华院东南一里许,莲花顶上矗立着由韩国世界民族联合会会长崔珉子女士发起,投资10万美元建立的张保皋纪念塔。1994年7月24日举行落成仪式。塔座长19米,宽16米,高18米;塔身高15米,塔柱1×1平方米,两柱相隔0.5米,塔的设计独具一格,两根石柱代表中、韩两国人民,上方连接象征两国的友谊。塔身全部用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中间用天然石岛红磨光板材料,镶嵌着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皋纪念塔” 六个铜质大字,为中韩两国人民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重建的赤山法华院主休工程占地5000平方米,其布局与园仁法师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记载的基本一致,山门正中高悬金光闪闪的《赤山法华院》五个大字,一对雄狮盘踞山门两侧。进门即一道小桥,潺潺流水由西向东经小桥下流过,迎面就是雄伟的大雄宝殿,依山面南而坐,通往大雄定殿花岗石路两旁,东边栽的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西边是日本国花“樱花”。樱花丛中遮掩着高1米,长6米,宽3米的“赤山法华院遗址石碑”,碑文以中、日两种文记述了园仁法师入唐示法巡礼经过。“大雄宝殿”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字高悬大殿门前正上方,它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笔。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巨型佛像,两侧分立着他的大弟子大迦叶和二弟子阿难难尊;后壁是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左右两壁是十八罗汉,给人以肃穆雄伟壮观之感。距大雄宝殿东侧约6米,有《仁川直辖市海洋少年团仁川联盟》立的石碑,碑文记述了张保皋的功绩。院的东厢是观音殿。观音菩萨端坐于殿内中央神台上,右手持内盛甘露宝瓶,左手持杨杖一束,似欲将无尽的甘露遍洒给那些虔诚善良的信土,给人以恩泽;左右侧分别是龙女和缮台单子;北壁高悬张保皋的巨幅画像;南壁高悬的是日本高僧园仁画像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路线图。院内的西厢是地藏菩萨殿。地藏菩萨正襟危坐,善目低垂;护法韦陀菩萨和伽兰菩萨手持刀抢,分立两旁威严怒视,誓欲杀尽一切妖魔,保护人间平安。           周村明教寺
         周村明教寺,是周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之一。据清康熙年间周村《肃仪殿碑》记载,周村明教寺“初建于唐,重修于元”。摩尼教是古代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纪创立的,公元6世纪左右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元代,宗教信仰比较宽松,个别地方摩尼教公开露面。周村明教寺在元代的重修,应该与当时的宗教政策有关。被认为是摩尼教造像的刻石,现存于周村区文物管理所。造像背面刻有“大唐贞观十年仲春朔日立”字样。正面浮雕,上部为一尊主像,四尊胁侍像;下部刻有五个造型怪异的形象。摩尼教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因此它在中国的传播地域,早期也大多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而且,摩尼教传入中国不久,在唐朝中期就被朝廷禁止。所以,有关摩尼教的建筑及碑刻也为数不多,能保存下来的就更为罕见。 
  蓬莱阁       人间仙境蓬莱阁:蓬莱阁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阁同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虎踞丹崖山巅,它由蓬莱阁、天后宫、龙五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1.89万平方公里。这里是观赏“蓬莱十大景”中“仙阁凌空”、“渔梁歌钓”二景的最佳观景处。     灵阁凌空: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粱,直欲乘风飞去。游人居身阁上,但觉脚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前人诗云:“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万里夜看日赐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   渔梁歌钓:蓬莱阁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翘如跃,名曰渔梁。时有三五老翁垂钓其上,得鱼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韵,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诗云:“舴艋乘风挂揖轻,虬龙蛰穴浪花平。一声(矣+欠)乃千山静,万里沧浪试濯缨。”          蓬莱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这一切统称为蓬莱阁。自宋嘉裕年间起,历代都进行了扩建重修。    秦始皇访仙救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古来即有“仙境”之称。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其言恍惚诡异,多出方士之说,难于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莱,岂非秦汉之君东游以追其迹,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莱不得见,而空名其邑曰蓬莱?使后传以为惑。 据方士三山之说,大抵草木鸟兽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长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脱于无何有之乡。际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说者有矣。嘉?辛丑,治邦逾年,而岁事不愆,风雨时若,春蓄秋获,五谷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润泽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庙,即其旧以构此阁,将为州人游览之所。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上德远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于仁寿之域,此治世之蓬莱也。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       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 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位于蓬莱阁下的仙人桥,结构精美,造型奇特,传说为“八仙”过海的地方。   蓬莱蓬莱阁道教名胜。在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城北一公里处的丹崖山巅。创建于宋嘉祜六年(1061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高15米,双层木结构,重檐八角,四周环以朱赤明廊,供人极目远眺,阁上名人匾额楹联众多,犹以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的“蓬莱阁”巨匾著称。阁下面临大海,建筑凌空,海雾四季飘绕,素有“仙境”之称。    史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寻求仙药先后来此,传说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东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传亦在此,自古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历来是道教炼士修真之境,阁之附近现存留历代文人雅士观海述景题刻二百余处;登临阁廊,举目远望,长山 列岛时隐时显,东北海疆碧波连天,春夏之际,海市蜃楼时时光临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阁南有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等道教宫观建筑,均依丹崖山势而筑,层层而上,高低错落,与阁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达18900余平方米;阁东有苏公祠,东南建观澜亭,为观赏东海日出之所,西侧海市亭,因为观望海市蜃楼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无窗,亭北临海处筑有短垣遮护,亭外海风狂啸,亭内却燃烛不灭,故又名避风亭,亭内墙壁上嵌有袁可立《观海市》诗石刻九方。整个建筑陡峭险峻,气势雄伟,朱碧辉映,风光壮丽。是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蓬莱阁自古为名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为仙阁增色不少。蓬莱阁前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苏东坡的“东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雀藏珠宫”,袁可立的“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 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楼”奇景的生动写照。         蓬莱阁下,有一座蓬莱水城。水城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为我国现存古代海军基地之一,又名备倭城,原为宋代边防水寨“刁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依山势构筑城墙,引海水入内,以停泊船舰,操练水师。    蓬莱水城周长约1.8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整个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门上建有栅闸,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供车马行人出入。北门设有两座炮台,分列东西,控制附近海面。水城进可攻,退可守,实为一严密的海上防护体系,在我国海港建筑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主体建筑蓬莱阁为双层歇山并绕以回廊,上悬清书法家铁保手书的金字匾额,给人 以浑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丽的感觉。登阁环顾,神山秀水尽收眼底。由于得天独厚的 地理环境,这里不仅一年四季景色有异,就连一日之间也变幻无穷,清晨,在观澜亭看 红日初升,霞光万 道,蔚为壮观;黄昏,漫步阁下赏晚潮万顷,富有诗情画意。世传蓬莱有十处仙景。“海市蜃楼”为一奇观,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静之日,时有海 市出现,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山峦,或奇峰突起,或琼楼迭现,时分时聚,缥缈难测,不 由人不心醉神迷。千百年来,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虽然大饱眼福的人不过十 之一二,却留存了观海述景的题刻二百余石。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也为此题写了“碧海丹心”四个道劲有力的鲜红大字。    虚幻的琼楼玉宇为古老的“蓬莱仙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如今,整修一新的古阁 又焕发出炫目的光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游人,激发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素有仙境之称的蓬莱,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神州传说,便源于此,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    因为蓬莱阁的神奇景象和宏伟规模,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蓬莱阁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明末设巡抚于登莱,曾出过袁可立等十四位登莱巡抚,登莱随成重镇。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阁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在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方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  
       青州驼山吴天宫       昊天宫建于何时没有记载。上个世纪80年代,修复昊天宫碑林时,发现了元代《重修驼山昊天宫记》石碑,据此推算,昊天宫的历史至少已有七百多年了。据历代碑刻记载,自元初至清末都曾修葺过昊天宫,宫内建有“昊天上帝祠”。“昊天上帝”系“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的简称,是总执天道的最高神灵,如同人间的皇帝。现今昊天宫的规模,是1986年重修形成的,南北长15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有玉皇殿、七宝阁、东西配殿、戏楼等建筑。             山门为两层城门楼式建筑,正面一层拱门之上建有二层阁楼,上书昊天宫匾额。内侧二层则是慈航殿所在,供奉的是佛道都有的观世音。中轴线上大殿为玉皇殿,玉皇殿左侧是供有斗母娘娘的斗母宫。         元代建筑七宝阁。七宝阁为石质无梁双拱格式建筑,结构奇特,建筑风格别致,历经几百年战火与风雨仍保存至今,据说目前国内类似建筑仅存三处。七宝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为老君殿,上面则为道教主殿三清殿,供奉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较为典型的传统道教建筑。              临清大宁寺
      临清大宁寺位于临清市先锋街,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年(1522—1566)、万历四十七年(1619)及清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全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原有山门、钟鼓楼、佛殿、戏楼、大雄宝殿、迦蓝殿,五进庙宇,东西两侧辅以对称禅堂、斋室等,是“壮丽甲于诸刹”的建筑群。现仅存大雄宝殿。历史上大宁寺、静宁寺、天宁寺、满宁寺并称为“临清四大寺”。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面积440平方米。明、次间前后建有四柱三楹檐廊,檐廊硬山卷棚顶与主殿相连,成勾连搭式。殿中原塑有释迦牟尼佛像,还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佛像。殿外现存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大宁寺稳长老重修大雄宝殿碑记》等三通碑碣及经幢,碑文中记有当时“环四周为市廛,金银钱布,贝玉珠玑堆积如山”的民间商业繁荣景象。《临清州志》中多处载有谢榛、朱彝尊等人吟诵游览该寺的诗篇。                   南山华严世界   位于南山大佛广场东北侧,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于2008年底开始施工建设,2009的9月中旬完工。主要建设“五方五佛殿”、“药王颂动感音乐广场”、“转经回廊”等。项目建成后将为南山旅游景区再添宗教文化胜景,进一步增加南山宗教文化氛围和内涵。 1、五方五佛殿:中间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弥勒菩萨,其余四个圆殿分别塑东方世界阿閦佛、北方世界不空成就佛、南方世界宝生佛、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均采用锻铜贴金工艺。 2、“药师颂”动感音乐喷泉:雕塑主体取“药师佛”之形象,面相慈善,仪态庄严,总高度19.6米。右手执药丸,左手胸前捧药钵。“药师佛”在场景静态时隐于莲花瓣内,当莲花瓣展开时,佛像缓缓升起,继而旋转。底座为十二生肖守护神,又名十二神将,周围八尊菩萨为《药王经》中的八大菩萨,共同组成了而神圣的药师经变图。整组雕塑集灯光喷泉、开合、升降、转动、音乐、电脑控制于一体,气势恢宏,震撼心灵。 3、转经回廊:由108只转经筒组成,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福专用的法器,转经一周等于读诵经文一遍,功德无量。如果您有诚意则可以转经一周,寓意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百倍、福寿延年。        南山禅寺前身是黄县境内(今龙口市)最古老最著名禅寺-石泉寺,据《县志》记载:佛教唐时传入,“自唐至清、佛教兴盛,全县800余村,村必有庙。境内城西南(今南山)石泉寺最古老,创建于唐贞观年间。” 999年为发展旅游业,对石泉寺进行重修,改名为“南山禅寺”,重修后的南山禅寺复旧貌,换新颜,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进入山门中路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藏经阁;东路有钟楼、地藏殿、伽蓝殿、东方三圣殿、菩提殿、文殊殿;西路有鼓楼、祖师殿、 西方三圣殿、普贤殿。       南山大佛释迦牟尼坐佛造像,选材锡青铜铸造,大佛高38.66米,重380吨。由232件佛体、108块莲花瓣、302个发髻、共642块,锡青铜铸件组合而成,堪称目前世界第一大铜铸佛。莲花座下建有功德堂、万佛殿和佛教历史博物馆。南山大佛熔古今中外佛像铸造艺术的精华,使古老的青铜铸造艺术和现代科技成果于一体,展现了佛教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功德堂是铭记善信捐建佛、寺功德的殿堂,南山禅寺大德法师还定期为功德主祈福,殿内镶有31块包含124个佛陀故事的紫金铜雕工艺壁画万佛殿内陈列供奉着9999尊、栩栩如生的铜制金身小佛像,与南山大佛共成万尊的宏大阵容。佛教历史博物馆建于南山大佛基座内,总面积1800平方米,馆内殿示了佛教文化兴起兴盛的历史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影响,营造出一个意蕴空灵、禅意独具的佛教文化空间。馆内还珍藏和陈列着价值连城有关佛教历史和文化的艺术珍品。         南山玉佛殿整体为一座金胎合曼的药师坛城。药师如来是佛教中消灾、延寿、增福、生财,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身体康宁,又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东方佛国之主。 南山玉佛殿由玉佛大殿、药师坛城、舍利殿组成,玉佛殿内供奉的缅甸玉药师如来,像高13.66米,重达660余吨。为目前国内最大、最高的玉佛造像,药师玉佛周围供奉不同颜色的药师六如来像,与玉佛共同构成药师经法上称的药师七佛。药师坛城由金刚成身会大曼荼罗和胎藏界大曼荼罗两座立体坛城组成。舍利殿内殿示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佛教文物千余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供奉在金舍利塔内的佛牙舍利和供奉在玉舍利塔内的高僧舍利,被佛教界视为稀世珍宝而虔诚供奉。来为主尊而建的金胎合曼药师坛城是人们修证药师忏法,求长寿,求富贵、求安康的理想之所,佛偈有云: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名遂所求皆如意。如能以虔诚之心,崇敬供养礼拜药师玉佛及药师坛城。定能增福添寿、合家平安。南山大佛、药师玉佛开光后迎来了无数中外游客,所到之人无不为其言大,肃慕而振惊、振憾,无不感慨,拜佛到南山心与天地宽。       南山道院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集民俗文化、神文化、道教文化于一体。东路有三星殿、关圣殿、元辰宫、财神殿、塔院、通玄阁至庆寿宫;中路有影壁、望鹤楼、三皇阁、圣母殿至庆寿宫;西路有八景宫、医圣苑、徐公祠至庆寿宫。13组建筑依山就势,若隐若现,25处殿堂楼阁、20处塔廊亭榭气势宏伟,古朴典雅,198尊塑像栩栩如生,神韵悠悠,山林水系,清新幽静,妩媚秀丽。   
         凤凰山碧霞元君行宫    坐落于淄博市博山区凤凰山,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清代、民国曾多次重修。三进院落,有石坊、山门、正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48间,占地十余亩。文革期间全部被毁。1984年博山区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修复,翌年4月竣工。山门座北向南,面阔三间,描金绘彩,单檐琉璃瓦。山门前露台上有四柱一层式石牌坊一座,坊额南为“接望岩岩”,北书“灵钟东长”,巍然屹立,古朴大方。前院北大殿是碧霞元君行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单檐前出厦,上覆琉璃瓦。 明廊下有四根浮雕云龙石柱,石质优良,雕工精湛。殿内祀碧霞元君。大殿左右钟鼓楼对峙,东西配殿各三间。中院,北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后院有玉皇殿,规模、结构与碧霞元君殿相仿,惟明廊东西两壁各嵌造象石刻一方,描绘佛门暮鼓晨钟参禅拜佛故事,雕工十分精致。殿前有一字影壁,须弥座,壁柱以青砖砌成,四角敷以三角形浮雕云龙石,中间缀以菱形石,上刻一大“佛”字。东西配殿各三间,分别为三圣祠和八仙堂。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对称, 石坊、山门和三座正殿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雄伟壮观。          五莲山光明寺   坐落于五莲山大悲峰前,左右分别为望海峰和天竺峰所环抱。该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历时五载完工,明崇桢和清顺冶、康熙年间又多次复修和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筑群。该寺建筑重梁挂柱,飞檐琉瓦,琼顶玉柱,气势雄伟,在历史上素有通天之举,登山远眺,层峦叠障,苍松翠柏,间以光明寺楼台亭阁,异彩多姿,相得益彰,甚是巍峨壮观,光明寺遂成为山东省四大名寺之一。鼎盛时期,全寺拥有楼、台、亭、阁150余间,僧众300余人,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光明寺历经沧桑,在战乱中大部分损毁。1985年4月24日,光明寺修复工程开工,至1986年藏经楼、大悲殿、伽蓝楼、西配殿、钟楼、三寺门建成,重塑了22尊像。其中观音菩萨像为贴金彩塑,华美异常。1997年10月,光明寺被省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从此佛事日盛。       
         平度千佛阁   位于旧平度城东关街东端,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崇祯五年焚毁,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现阁基是明代天启年间所建,阁楼上的石柱及木结构梁柱等多是清顺治年间的旧物。 千佛阁通高约20米。阁基全用白色花岗岩巨石叠垒而成,南北长18米,东西阔13米,高7米,中间贯通一条东西向的拱门,为往昔进出关厢所必经。阁楼为重檐歇山式,两重飞檐都四角翘伸,凌空欲飞。飞阁重檐之下,悬挂精制铜铃,“高风永夜,宝铎和鸣”,远闻10里之外。 阁上佛殿西门楣上旧悬一匾,额书“西来东定”4个大金字。门里旧有一尊高耸阁顶的如来佛木雕像,为清初所雕,据传每一莲瓣之上都有一尊小佛,阁名千佛,由此而得。 千佛阁的元宵灯节,风格独特。献给佛祖的千盏明灯是由千家万户用面团精心制作而成,每盏都径不过寸,做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六畜”或各式各样的花卉及荷叶之形。农历正月十四开始送灯,如来佛莲座的每一莲瓣上都放上一盏面灯。佛殿西门门楣及楹柱上,都摆成“灯串”。元宵正节,碧月初上,开始掌灯,佛祖座下无数明亮的灯火,排成长串,连成一片。四近游人,纷至沓来。看灯最佳地点在西边远处的旧文村巷北口。青空皓月之下,千佛阁凌空欲飞,轮廓朦胧。如来佛莲座上千盏荧荧灯火飘忽不定,宛若浮在碧海云空之中。  
   惠民省村泰山行宫          省屯泰山行宫为明代建筑,俗称泰山奶奶庙,位于惠民县城北6公里,此建筑为双顶坡、硬山式、飞檐挑角,斗拱歇山,主脊饰二龙戏珠,五脊六兽,两端大吻朝前,顶面以琉璃瓦覆盖,两山墙上部有彩色琉璃砖浮雕,龙凤、人物、神兽、亭阁等,均活跃生动。室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据考,此处原为前后两院,院内有前后大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殿内泥塑神像栩栩如生,曾一度香火甚盛。现仅留此殿,其余早已坍塌、拆除。为保护这一历史文物,1986年省政府拨款维修已近原状,对研究明代建筑和当地的道教发展,均有重要价值。 有神话传说,泰山神东岳大帝的长女碧霞元君,被称为泰山奶奶,她每年都下山一趟,巡视人间,惩恶扬善,为黎民消灾除难。为便于泰山奶奶下山后在人间留居,不少地方都为她修建了行宫,即名泰山行宫。     
          华不注山华阳宫        华不(音同斧)注山又名华山,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 7米。华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山下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华泉。该山为文化名山,曾为春秋古战场,山脚有道教古宫华阳宫,山间有吕祖庙。现已建成华山省级地质公园,对游客开放。游客可选择沿阶梯或攀岩上山。 金兴定四年(1220年),道教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山南建华阳宫,内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东巡抚袁宗儒改名 为崇正祠,正殿祀逢丑父、闵子骞,两庑分别祀铁铉等二十二人和黄福等十九人。明万历时复称华阳宫,祀四季神。明清两代,还建有泰山行宫、三元宫,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祠旁旧有清泉,澄澈甘美。整座庙宇,有殿有庑,有亭有台,脊连檐牵。如今,华阳宫尚存,四周由墙垣相围,院内古柏参天,虬盘鳞结,郁郁森森,四季鸟鸣。宇侧、岩壁、林间,碑碣林立。                     

   汶上宝相寺


       山东汶上,古称中都。东临曲阜,西接梁山,北枕泰山,南靠微山湖,为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以儒、释文化圣地而著称于世。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宝相寺就位于汶上,千年来是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
  据《汶上县志》记载:“宝相寺在县治之东,始号昭空寺,宋咸平五年改今名。”宝相寺始建于唐代,占地约25亩,整个寺院建筑协调、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塑技高超、栩栩如生,为世所罕见。唐太和年间,曾铸一大钟。宋史云:宋真宗禅封泰山,途经中都,驻跸宝相寺中。相传,古中都佛教盛行广传,全县寺院达三十余处。1994年3月15日,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宫内出土141件佛教圣物,轰动一时。圣物中有稀世罕见的佛舍利;有千年难得一观的石刻弥勒佛造像、银佛像和水晶宝珠;还有放置舍利的石匣、金棺、银椁以及净瓶、玛瑙、玉石坠、七宝瓶等无价珍品。这批圣物不仅保存完整,而且有石刻铭文。
  汶上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该地在殷商(公元前17世纪初至前11世纪)称厥国,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前256年)称中都邑,公元1208年,因汶水在上(北),更名为汶上。上历史文化非常丰厚。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01年初仕中都宰。公元742年,诗仙李白漫游中都,留下了《别中都的府兄》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汶上现存有许多名胜古迹,汶上发掘的北辛文化遗址和细石器文化群距今约1万-1.5万年。文庙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堪与曲阜孔庙媲美。县城西北隅的宝相寺是从唐朝始建的千年古寺,历经千载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是齐鲁大地上的古寺名刹。其标志性建筑是寺北端的太子灵踪塔,1994年3月15日,在葺修塔体时,在塔宫内发现了佛骨、佛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经专家鉴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佛教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佛骨、佛舍利珍藏在石匣内,有金棺、银椁层层相套,银椁由银条封箍,上放水晶牟尼串珠,黄绢覆盖,金棺安放在精美的银座上,前后有银菩萨、水晶瓶七宝净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宫室南壁、四壁各有墨书题字,石匣上刻有铭文,此为瘗藏佛教圣物的时间和人证。面世正值1994年3月15日,与瘗藏时隔整整882年,适合佛教界阴入阳出之说。       1994年6月3日,新华社以“汶上将成为第二个法门寺”为题,用六种文字向海内外播发了消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自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有“佛光”奇观显现,为太子灵踪塔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参拜僧俗络绎不绝,每年吸引20多万国内外游客前来礼佛观光,并呈逐年增多之势。另有国家一级文物“文殊般若碑”被存放在新建的百米碑廊中。        自1995年起,宝相寺开始恢复建设,现已建成供奉殿、中都博物馆(佛教圣物展示馆)、碑廊、地宫、僧院、浮雕牌坊,依照中都佛苑景区规划作为中轴核心的宝相寺,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照壁、苦海普渡、天王殿、大雄宝殿、僧舍、地宫、碑亭、太子灵踪塔、世界广场、琉璃涅盘透彻佛、十二大弟子像等,现在大雄宝殿也开始施工,其它景点项目已在运筹之中。汶上东北部的水牛山摩崖石刻,向为书法家所欣赏。         宝相寺现存建筑供奉殿,为90年代由文物管理处所建,寺内最独特的建筑是太子灵踪塔。塔为青砖,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第三层飞檐下饰以陶制莲花图案。底层东、西、南各设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北面券门洞通塔内,有螺旋式台阶达于塔顶。塔刹呈葫芦状,上置三股钢叉,覆以黄色琉璃瓦,金光耀目,俗称“黄金塔”,通高45.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此塔约为唐太和年间所建。本寺重要文物有佛舍得,据传为公元前400年之物,系镇寺之宝。还有舍利子936粒,由赵匡胤第五代孙赵世昌从嘉王宫迎请而来。寺内重要植物是柏抱松,由当时的文物管理所所长刘怀荣于80年代亲植于此。        宝相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从汶上现存北魏铜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北齐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遗存资料记载,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建应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时,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并住跸宝相寺。      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尝迎“道宣佛牙”至开宝寺灵感塔供奉),符合《大般涅盘经后分·遗教品第一》的记载: 佛告阿难:佛般涅盘,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华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       1938年,日本侵略者炮轰宝相寺、血洗黄安街,千年古刹夷为平地,塔刹相轮遭劫;1947年内战,塔身受到炮弹重创;1958年,寺院内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造万斤精铁大钟被砸烂炼钢;文革初期,塔基台栏楯被盗挖破坏;七十年代初,裸露的塔基清理后用水泥裙保护起来,地宫宝藏幸运躲过了那个疯狂年代。直至1994年修塔、剔除水泥裙时,才意外发现了塔基底部的地宫入口,在塔宫内发现了金棺、银椁、佛牙、舍利、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141件佛教圣物。佛教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了汶上佛教圣物显世的新闻,各地报纸、电台也相继转载传播。另有每年3月15日前后,宝相寺太子灵踪塔都有“佛光”祥瑞的显现,为宝相寺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参拜僧俗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