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小爱ova:中华典故选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0:05
课程大纲
第一讲  与植物相关的典故
第二讲  与动物相关的典故
第三讲  与战争相关的典故
第四讲  与才名相关的典故
第五讲  与音乐相关的典故
第六讲  与书法、绘画相关的典故
第七讲  有关友情、爱情的典故
第八讲  有关姿容、仪态的典故
第九讲  典故杂谈
参考书
许嘉利《中华典故大观》,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张企荣《中国典故故事大全》,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陆尊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作家出版社,1990年。
赵应铎《中华典故大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王新民、王琪《常用典故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4年。
孙立群、李爱珍《典故词典》,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范之麟《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
李福顺《中国美术典故集萃》,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年。
佟玉斌《诗书画印典故辞典》,长征出版社,2001年。
 第一讲  草木亦有情        ——与植物相关的典故
一、桃李
二、桑梓
三、树蕙滋兰
四、楷模
五、椿萱
六、樗栎
七、梨园
八、杏林
九、望梅止渴
十、竹苞趣话             一、桃李
1、桃李满天下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令公,对中书令亦即宰相的尊称,此指宰相裴度。裴历仕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绿野堂是裴度在洛阳的别墅。    出处《韩诗外传七》
   “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 ……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韩诗外传》传为汉初韩婴所编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就其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刘向《说苑》亦有相似故事,但人名变成了阳虎、简子。后世把 “桃李”比喻为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培养的优秀人才。
常用词:桃李园、桃李满天下 贾岛《题兴化寺园亭》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亭君自知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
     狄仁杰举荐贤才数十人,都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感 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2、桃李不言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李广蹊,小路;悛悛,通“恂恂”xún,谨厚貌。
     
 
         
     
 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民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投桃报李
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出自《诗经·大雅·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桃符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新桃、旧符说的就是桃符。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人认为桃木有避邪的作用。所以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挂在大门上,意在祈福灭祸 。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齐景公用晏婴计谋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令其论功而食,三人争桃自杀。比喻用计谋杀人或害人。
典出《晏子春秋·谏下》第二十四 鼋  
《晏子春秋》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二百多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 李花怒放一树白
 春风送暖百花开,
 迎春绽金它先来。
 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花怒放一树白。二、桑梓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桑出处:《诗经·小雅·小弁》“唯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常用词:造福桑梓,功在桑梓,桑梓之地
相关词:付梓,梓行,梓里,桑中之约 ,桑榆 

桑中之约
桑中之约古时指男女约期幽会。
    出处:《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桑中之约,不可长也 。
桑榆
                                                                                            
夕阳照在树端  →日暮→⑴晚年 ⑵事情的末段
  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早年的时光虽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努力有为,晚年并不晚。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常用词:桑榆晚景
咏   老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ao)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                      辽大树蕙亭                          三、树蕙滋兰
         兰与蕙,皆香草。树蕙滋兰意为培植香草。比喻修行美好的品德。也喻培养人才。出处:《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畹:wǎn,三十亩为一畹。一说十二亩。相关:兰心蕙质、兰质蕙心
         兰花、蕙草一样的资质与心灵。喻女子心地纯美、品质高洁。
百度词条的错误
【词义】
  “蕙质兰心”词解释:蕙兰的本质是中国兰花的中心。 惠:指中国。蕙:中国的香草。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指中国心。
【出处】
南朝 ·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质兰心,玉貌绛唇”
本句解释为:比喻女子幽闲聪颖的品性。形容心地善良、品质高尚的女子。 四、楷模
     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榜样。实际楷模都是树名。
     楷模一词,出自清代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的《广群芳谱》一书中 。
      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孔子死后,其弟子在坟墓边守灵三年。惟独子贡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
      
         模树,据传说生长在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
      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 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五、椿萱
亦作“萱椿”。父母的代称。
椿,指父亲;
萱,指母亲。   唐·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椿和萱其实是两种植物。椿,指大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椿树长寿,故因以喻父。
萱草是中国古老传统中的母亲花花。。《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指母亲住的北房,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
常用词:椿萱并茂,椿父,椿寿,椿年,椿龄,萱堂,萱辰,萱亲
萱草也叫做忘忧草。吴中书生谓之疗愁;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萱草又叫做宜男草。民间有一传说,当女子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名宜男。唐玄宗时,兴庆宫中栽种了多种萱草,有人作诗讥讽说:“清萱到处碧鬖鬖(sān),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萱草既可入药,又可作菜肴。北方人唤作黄花菜,广东人叫做金针。
萱草—忘忧草—金针—黄花菜六、樗(chū)栎(lì)
不成材的树木。 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樗,臭椿,栎,柞木。
出于《庄子》,其《逍遥游》云: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人间世》云:“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 ”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
液樠(mán):脂液流出。樠,渗出貌。  
        薛宝琴《青冢怀古》诗云:
       
        黑水茫茫咽不流,
        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
        樗栎应惭万古羞
唐欧阳詹 《寓兴》诗:“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皆承庆云沃,一种春风吹。”七、梨园
  我国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出处:梨园本是唐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故后世梨园遂成演艺届专有名词。
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 。法曲始于隋,兴于唐,定型于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燕乐中有其独特风格的歌舞体裁形式 。如今法曲亦未消亡,仍存活于西安鼓乐的坐乐演奏形式之中。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上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旧唐书·音乐志》亦云;“安乐等八舞(立部伎的八部乐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
相关: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 ,如:付之梨枣。
八、杏林
是中医界的代称。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卷十记载:“董奉者,字君异,……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
常用词:杏林春暖  董奉(200~280,一说220~280),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一说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侍候她。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九、望梅止渴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十、竹苞趣话
    《清朝野史大观》载,和珅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晓岚题字,结果纪晓岚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
    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句,苞:茂盛,人们常用“竹苞松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和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大为高兴,就高高挂在书亭上。    
    乾隆偶尔临幸和珅宅第,一见纪晓岚题字,马上就知道了纪晓岚是在捉弄和珅。他笑着对和珅说:“纪晓岚是在骂你们一家‘个个草包’呢。”结果和珅对纪晓岚恨之入骨,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    《清稗类钞》之《个个草包》:“某名士给某总兵题匾曰‘竹苞’。” 
第二讲   性灵兽与禽 ——与动物相关的典故
一、一箭双雕
二、兔走乌飞
三、兔死狗烹
四、鱼来雁往
五、如鱼得水
六、鹏程万里
七、鸡犬升天
八、鸡鸣狗盗
九、羚羊挂角
十、狗尾续貂
十一、涸辙之鲋
十二、指鹿为马
十三、燕雀处堂一、一箭双雕
雕:一种凶猛的大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有名的武将叫长孙晟。他不仅熟悉兵法,而且善于骑射。皇帝曾派长孙晟护送公主到北部的突厥族去成婚。突厥国王摄图常邀他一同去打猎。 一次打猎时长孙晟一箭射中两只雕。故事流传开来,便有了一箭双雕的成语。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周、隋朝著名军事将领。
《隋书》中亦有长孙晟传,其女为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其子长孙无忌为贞观名臣。 
二、兔走乌飞
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出处   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唐·韦庄《秋日早行》诗:“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乌飞不觉长。” 三、兔死狗烹
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出 处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四、鱼来雁往
指书信往来
鱼指代书信应和《史记·陈涉世家》的鱼腹藏书“陈胜王”有关。
汉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宋·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古人将书信折叠打结成鲤鱼形。后以鱼形木板装书信邮寄,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故此双鲤、鲤鱼常指代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             花笺制叶寄郎边,
            江上寻鱼为妾传。
            郎处斜阳三五树,
            路中莫近钓翁船。
              ——伊世珍《琅嬛记》
     試鶯以朝鮮厚繭紙作鯉魚函,兩面俱盡鱗甲,腹下令可以藏書,此古人尺素結魚之遺制也。試鶯每以此遺遷,嘗有詩云:“花箋製葉寄郎邊,江上尋魚爲妾傳。郎處斜陽三五樹,路中莫近釣翁船。”貞觀中事也。《玄散堂詩語》 鸿雁传书的故事,典出《汉书·苏武传》。
据载,苏武于汉武帝时出使匈奴,19年不得归。后汉匈通好,而匈奴却诡称苏武已死。汉使至匈奴,探得苏武确息,往见单于,称天子(汉昭帝)射猎长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一泽中。单于闻言,惊视左右,只好向汉使谢罪。   历史上的鸿雁传书事件:     南宋末年元使郝经出使于宋,被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16年,后得一雁,手书帛书 ,系之雁足,而纵之,其书曰:   零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
  又于诗后书曰:“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       帛书共59字,秋季放雁,次年春,果为元人得获,进呈于元世祖。忽必烈见书恻然良久,遂决意南伐。两年后,南宋灭亡。这封雁足书后珍藏于元朝秘书监,即皇家档案馆。  五、如鱼得水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典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六、鹏程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                          上 李 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即孔丘,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七、鸡犬升天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出自东汉·王充《论衡·道虚》:
      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常用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刘长因谋反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淮南国都城在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
刘安好读书鼓琴,爱贤若渴,他招养天下才俊之士三千余人,云集古都寿春,议论天下兴亡,寻求治世良方,探讨学术方技,搜集古史轶闻。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又著诗歌《淮南王赋》、《群臣赋》、《淮南歌诗》、《淮南杂星子》等。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        刘安曾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号称“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汉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刘安死后,朝廷严厉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牵连被杀者多达数千人。此后,汉武帝下诏废除了淮南国,将淮南故地改为九江郡,收归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八、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尝君。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 九、羚羊挂角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喻意境超脱,不着行迹。
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处,最早见于《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 《埤雅》
  训诂书。宋代陆佃(1042~1102)作。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 北宋神宗时为尚书左丞,著有《尔雅新义》20卷。本书也是20卷,专门解释名物,以为《尔雅》的补充,所以称为《埤雅》。书中始于释鱼,继之以释兽、释鸟、释虫、释马、释木、释草,最后是释天。陆佃当时以讲说诗义著名,在本书解释名物时,也以引《诗》中文句、推阐《诗》义的为多。书中解释字义,还夹杂有王安石《字说》一类的臆说,不足为训。书前有宣和七年(1125)其子陆宰序。  
十、狗尾续貂
    比喻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学艺术作品。
   如:圣叹断定《水浒》只有七十回,而骂罗贯中为狗尾续貂。
        ——胡适《〈水浒传〉考证》四
     
    这个词最初是讽刺封爵太滥的,古
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任官太滥,貂
尾不足,用狗尾代之。
    典出《晋书·赵王伦传》:
    “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貂禅
1.貂尾和附蝉,古代为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 2.借指貂蝉冠。 3.指侍中﹑常侍之官。亦泛指显贵的大臣。 4.《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司徒王允家的歌伎。王允欲除奸臣董卓,无计可施,貂蝉请自献身,以博董卓欢心,后又故意勾引其义子吕布,离间两人关系,终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唯此事不见于正史。 《宋书》卷十八《礼志五》:
“凡侍臣则加貂蝉 ……其实赵武灵王变胡,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臣,故秦、汉以来,侍臣有貂蝉也。徐广《车服注》称其意曰:“北土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乎?”侍中左貂,常侍右貂。”十一、涸辙之鲋
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 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出处:《庄子·外物》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亦作“涸辙之鱼”、“涸辙枯鱼”或单用“涸辙”。
如:明·张景《飞丸记·怜儒脱难》:“吹嘘一点灵犀热,涸辙枯鱼沐浩波。”
十二、指鹿为马
指着鹿,故意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十三、燕雀处堂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 《孔丛子·论势》 “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相关例子:瓜分之惨酷,言之者多,而真忧之者少,人情蔽于所不见,燕雀处堂,自以为乐也。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 孔丛子
  《孔丛子》三卷,二十一篇,旧题孔鲋撰。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书末又附缀孔臧所著之赋和书上下两篇,而别名为《连丛》。到宋仁宗嘉祐时,宋咸曾为该书作注。     现传《孔丛子》七卷,除卷七为《连丛子》上下篇外,其本书六卷之《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主要记孔子言行,《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主要记子思言行,《小尔雅》为训诂字书,《公孙龙》、《儒服》、《对魏王》主要记子高(孔穿)言行,《陈士义》、《论势》、《执节》主要记子顺言行,《诘墨》、《独治》、《问军礼》、《答问》主要记子鱼(孔鲋)言行。 十四、青鸟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传说为女神西王母的使者,共三只。又称三鸟。本为多力健飞的猛禽,后渐传为娇弱依人的小鸟。
诗词中常借用指相思爱情的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 汉 班固 《汉武故事》:
        七月七日,上( 汉武帝 )于承华殿 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 东方朔 , 朔 曰:‘此 西 王母 欲来也。’有顷, 王母 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 王母 旁。”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唐李白《相逢行》:“愿以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之四:“但烦青鸟常通讯,贪住 蓬莱 忘忆家。”十五、河东狮吼
 “河东狮吼”是形容悍妇、妒妇发怒的情形。  
典出自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中的四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龙丘居士即陈慥,字季常,苏东坡好友,隐居在黄州的岐亭(今湖北麻城),自号龙丘居士。苏东坡贬官黄州,和陈季常过从甚密。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陈妻柳氏;师(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陈慥好谈佛,故东坡借佛家语以戏之。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洪迈“河东狮子,指柳氏”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流传较广。时至今日,人们常称悍妇为河东狮子,妇怒则为河东狮子吼。
《清平山堂话本 快嘴李翠莲记》中言:“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陈季常的妻子姓柳,是河东人氏,河东即今山西,古代是柳姓望族世居之地,因此柳氏被称为“河东夫人”。
    按《容斋三笔》的说法,陈季常嗜酒好剑,挥金如土,常常自称一世豪士。他喜欢结交朋友,还蓄有歌伎,善妒的柳夫人常常为此跟丈夫生气。苏东坡这四句诗就是取笑陈季常彻夜不眠地跟朋友们饮酒高谈阔论之时,柳夫人不耐烦了,像一头母狮子一样大吼一声,可怜的陈季常一阵哆嗦,拄着的手杖都吓掉了,心中茫然,战战兢兢。    狮子吼,本是佛家用以比喻正义和威严的,诗中作者一方面形容柳氏夫人像狮子一样的怒吼,另一方面,又描写陈季常这位居士正在谈佛的时候,恰巧“狮子吼”了,亦有双关用意。清人王文诰认为河东狮子吼并非形容陈夫人悍妒的,此中河东指柳真龄,他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海识余 卷一》中说:      柳真龄字安期,闽人也。与陈季常善,亦从公游,三人多托禅悦为戏,公书牍中所称「柳簿」是也。柳宝一铁柱杖 ……以遗公……明年张乐全生日,公献铁柱杖……又二年,公自南都放还,宜兴道中《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据《狮子吼经》,佛氏但取其声宏亮,能警大众,无他旨也。河东,即柳真龄,谓柳尝以说经戏季常,并以铁柱杖为棒喝耳。此皆追述嬉笑之词也。 ……注家割截「狮吼」句,谓妒妇拄杖击壁,妄甚。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春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吴德仁,龙图阁学士赠太尉吴遵路之子,名吴瑛,湖北蕲春人,曾通判池州、黄州。治平三年(一○六六年),四十六岁的吴德仁以虞部员外郎知郴州任满归京师,即上书请致仕归里。自执政大臣至缙绅士大夫,知之者莫不出力挽留,吴德仁不改初衷,众人叹服,皆以为不可及,相率赋诗饮饯於都门。哲宗朝,时相举荐吴德仁,欲召为吏部郎中,就知蕲州,吴德仁不辞受。崇宁三年(一一○四年)卒,享年八十有四。此诗中的“濮阳公子”即指吴德仁 十六: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清高士奇《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虫八虫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基本取杨慎说)
金猊又叫狻猊杨慎的《升庵集》卷八十一《龙生九子》: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虫八)虫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赑屃(bì  xì)
原本是龟爬行时抖擞竞力的姿态,后渐传为龙子之一。
古人选择龟驮碑,有以下原因:
1、鳌龟曾助大禹治水,是治水功臣;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2、龟长寿,是历史的见证者;
3、先祖伏羲曾用它占卦,通灵可信;
4、它力大无比,女娲曾用它顶天立地,匡乱扶正。传说有一次龟背一座大山帮助堵水,遇恶蛟,龟怕丢山于江中,就负大山于蛟恶斗,终于战胜恶蛟,但龟也因力竭被压山下。这恐怕是龟负石的最好的英雄神话了。
民间传说对龟负石是这样解释的:禹为治水,降服了龟,成功后为了表彰龟的功绩,同时不让它再兴风作浪,遂用一大石——功德碑让其驮着,使它不能到处炫耀。 
  螭(chī)吻
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据《唐会要》所载: “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
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把它装饰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晋代之后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了“吻”字,成了“鸱吻”。明代则进一步改进,把鸱吻变成了龙吻。明代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清代龙吻张得较小,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系清代琉璃制品。 
蒲(pú)牢
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
薛综《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以助其鸣声远扬。” 也就说人们铸蒲牢像于钟上,把击钟的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唐 皮日休 《寺钟暝》诗:“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可许我来叩舂容,蒲牢一声震寥廓。”   狴犴(bì àn)
又名宪章,传说中的兽名。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
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2、借指监狱
饕餮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吕氏春秋·先识》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三凶”者即“浑沌、穷奇、梼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饕餮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或称饕餮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睚眦:
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龙生九子老二,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蚣虫夏,读为bāxià,性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故修桥之时,常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传说它能吞江吐雨,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负责排去雨水。在故宫、天坛等我国古代经典的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狻猊
本是狮子的别名。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五,是一种猛兽。形如狮,喜烟好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狻猊、金倪往往指香炉
银叶初温火缓,金猊静袅烟微
 ——宋陈深《西江月》
                            椒图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  
囚牛
传说中的怪兽。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明 李东阳 《怀麓堂集》:“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  嘲风
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
李东阳《怀麓堂集》:“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 负屃(fù xì)
龙之第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喜欢碑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李东阳《怀麓堂集》:“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
故宫太和殿仙人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仙人 貔貅,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的第九子,雄貔雌貅,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有人将螭首、麒麟、朝天吼、貌貅 、獬豸等也列为龙子。
貔貅作为瑞兽,民间传说它有如下作用
1、镇宅辟邪,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的平安。
2、趋财旺财,尤对偏行、收入浮动者有奇效,例如销售、经商、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 “ 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 “ 的美好祝愿。  
朝天犼(hǒu)
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常立于华表和房顶。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摧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螭首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能吞江吐雨,故用于建筑物排水装饰,有“螭首散水”之说。  太和殿   麒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独角,麟无角。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 现在普遍认为麒麟就是长颈鹿。  
獬豸是传说中的龙子之一,性好讼,能辨曲直,与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成为官员正堂立牌上的装饰和监狱门上的装饰,清代时又被用于补子上。 第三讲   干戈古亦闻 — 与战争相关的典故一、化干戈为玉帛
二、刑天舞干戚
三、破釜沉舟
四、作壁上观
五、暗度陈仓
六、逐鹿
七、问鼎
八、退避三舍
九、朝秦暮楚
十、纸上谈兵
十一、毛遂自荐
十二、窃符救赵
十三、围魏救赵
十四、孙膑减灶
十五、马革裹尸   一、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干,盾牌,防御武器,戈,进攻武器。故“干戈”常作为武器的通称,也常代指战争。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 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二、刑天舞干戚
干,盾牌,戚,大斧
出处:《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为炎帝近臣,炎黄大战,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刑天舞干戚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读山海经》  三、破釜沉舟《孙子兵法·九地》:“孙子曰:将军之事,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在这个成语里,釜是锅的意思,即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一直到《史记》所记载的“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四、作壁上观
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自《史记》对“巨鹿之战”的记载。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暗渡陈仓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秦亡后,刘邦被项羽逼迫退出关中,进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前206年,已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东征。出征前,韩信派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见关中主力被吸引,韩信则派大军暗中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此举为刘邦统一中原关键性的一步。 六、逐鹿
      出处:
     1、《太公阴符·六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
    2、《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常用词: 群雄逐鹿、逐鹿中原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未知鹿死谁手
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 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 勒因飨高句丽、宇文屋孤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
七、问鼎
     原意企图夺取天下,现今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
     《资治通鉴外纪》说“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亦有记载: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西周初年洛阳名),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常用词:问鼎中原,问鼎之心
八、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gao)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九、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
出 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 十、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战国时赵将。他只会空谈兵法,实际不能指挥作战。公元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後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 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 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
      —刘如孙(刘三吾)《湘南杂咏》 十一、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赵国面临邯郸之围时,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来挑去,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到现在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有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
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于是平原君同意毛遂一道前往,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楚考烈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
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
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於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毛遂自刎的说法可能没史料佐证
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为帅迎敌,昌都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毛遂羞愧难当,自刎身亡,这也是毛遂最终的结局。这则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在告诉人们:在用人上一定要因才适用,扬长避短,如果用人不当,“宝贝”就会变成“垃圾”。
       ——来自网络 脱颖而出
【解释】: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经常被误用来表示守信用。
【出处】: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十二:窃符救赵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公子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的弟弟)的夫人是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她数次写信给魏王和信陵君,请求魏国出兵救赵。魏王使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赵,却又“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很是着急,侯生建议请魏王宠妃如姬窃得虎符以夺晋鄙军救赵。如姬盗得兵符后交给信陵君,信陵君带屠者朱亥一起至邺,假传魏王指令代替晋鄙。晋鄙虽合符,仍有怀疑,欲不交兵权。这时朱亥拿中袖中所藏四十斤铁椎,椎杀了晋鄙。信陵君于是率领晋鄙军进兵攻打秦军,解救了邯郸之围。
郭沫若将这段故事写成了历史剧《虎符》。
十三、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十四、孙膑减灶
      孙膑在攻魏救韩的战役中采取的减少炉灶迷惑敌人的战术。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示弱惑敌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五万前去攻魏救韩。魏将庞涓得知消息后,从韩国撤兵,赶回魏国。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庞涓率领的大军,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追赶。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田忌献计说,他们魏国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 ,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急行军军队必然有损失,我们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  于是魏军看到,第一天见齐军有十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五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
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加速追赶。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火就一起放箭”。
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于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
此战称马陵之战。马陵道古战场位于聊城市莘县樱桃园乡马陵至道口之间,东至范县县城十里,南濒金堤河。
十五、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冀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冀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六十二岁那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马援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对毛岸英遗体是否运送回国的指示 老当益壮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
第四讲、千古才与名 ——与才名相关的典故
一、学富五车
二、才高八斗
三、洛阳纸贵
四、破天荒
五、独占鳌头
六、名落孙山
七、蟾宫折桂
八、连中三元
九、学究
十、江郎才尽
一、学富五车
     形容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
出处:《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惠施(约前370—前310),亦称惠子,战国中期宋人,名家学派主要领袖。在先秦诸子中,惠施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是战国中期颇有作为的政治活动家,另一方面是“百家争鸣”中自成宗派的著名学者。
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他主张魏与齐、楚联合抗秦。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魏惠王卒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为魏使楚,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数年后惠施卒,终年约六十岁。 在学术上,惠施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著名思想家。他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惠施的著作已失传,现在只能看到《庄子·天下》所载惠施“历物之意”的十个结论性命题,即所谓“历物十事。”他的十个命题,没有相当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惠施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同“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王安石《赠外孙》诗云:
南山新长凤凰雏,
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书。二、才高八斗
比喻极有才华
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这里提到的“石“是古代的量器,一石为十斗。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曹植 (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也让曹操不满。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植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生后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家,15岁时回到建康,所以小名曰客儿,后世又称之为谢客。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有《谢康乐集》三、洛阳纸贵
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晋书·文苑·左思传》载,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 ,被名家推重后:“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然而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因贾谧被诛,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因张方纵暴洛阳而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赋成,曾请皇甫谧等名人推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四、破天荒
●“天荒”,本是指亘古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过去有人用来形容没有出过名人的偏僻落后地区。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刘蜕,宇复愚,自号文泉子,805年(唐宣宗大中四年)中进士。唐懿宗时曾任中书舍人,左拾遗。
●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赠给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刘蜕不受,回书谢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五、独占鳌头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用于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镌刻有升龙及巨鳌,盖禁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称所本,以此称独占鳌头。”
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按甲第唱名传呼召见,称“传胪”。  六、名落孙山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过庭录》是范仲淹玄孙、范纯仁曾孙范公偁写的笔记小说,一卷,共116则轶闻遗事。书中有关宋代士人的轶闻遗事、文坛掌故,可补《宋史》之阙。该书中有关范仲淹及其子孙的记载,是作者从其父正思处得来。范氏几代人心忧天下,忠贞为国的品质,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阐释。它是研究范氏家族弥足珍贵的资料。
书名《过庭录》,系取之于《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即陈子禽,有的说是孔子学生,有的说不是。伯鱼乃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七、蟾宫折桂
蟾宫: 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出 自《晋书·郤诜传》
     武帝问郤诜曰:“卿自以为如何?”郤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诜官。帝曰:“吾与之戏耳,不足怪也。”
 郤诜也写做郄诜,西晋人,“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以举贤良对策入仕。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为其属官,但任职后崔洪有过,一样弹劾他。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在任“威严明断,甚得四方声誉”。
一次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了那段话。用“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形容自己是特别出众的人才。因传说月宫中有桂树,这段故事就被演绎成“蟾宫折桂”。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正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这个故事也被称作“郤诜高第”、“郤诜丹桂”、“郤诜枝”、“郤诜桂”、 “郤诜策”、“郤诜荣”。资料: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它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八、“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即连中三元。
  现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连进三球常被称为“连中三元”。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老门生三世报恩》 :“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却说国朝正统年间,桂林府兴安县有一秀才,复姓鲜于,名同,字大通。八岁时曾举神童,……论他的才学,便是董仲舒、司马相如也不着在眼里,真个是胸艺万卷,笔扫千军……何期才高而数奇,志大而命薄。年年科举,岁岁观场。”
   “鲜于同自五十六岁登科,六十一岁登甲,历仕二十三年,腰金衣紫,锡恩三代。告老回家,又看了孙儿科第、直活到九十六岁,整整的四十年晚运 ”
  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只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棨、陈继昌和戴衢亨
钱棨连中三元后,乾隆帝曾作《御制三元诗 》纪瑞致贺。 九、学究
泛指读书人;也指迂腐的读书人。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於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从字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据明于慎行《谷山笔麈》记载,宋神宗时改革科举制度,应进士考试经义论策,取中的分为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赐进士及第』,次之『赐进士出身』,再次『赐同进士出身』,最后一等『赐同学究出身』。后来『学究』作为书生的美称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
   随着词意的变迁,『学究』一词也渐渐产生了贬意,人们开始把读古书、食古不化的人称为『老学究』、『村学究』了。
《水浒》中吴用——吴学究 
十、江郎才尽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
“冶亭”也因此得名“梦笔驿”,成为南京朝天宫的一大著名景观。
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官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历宋、齐、梁三朝,曾任御史中丞,官到金紫光禄大夫。江淹有远见卓识,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其墓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非常著名。他同时又是南朝骈文大家,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
       江淹早年贫寒,仕途坎坷,还一度入狱,这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史称,江淹“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物学家。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王敦欲谋反,命郭璞卜筮,郭璞谓其必败,因而为王敦所杀。郭璞曾注释《尔雅》、《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等。         第五讲  流动的音符
         ——与音乐相关的典故
一、高山流水
二、响遏行云
三、余音绕梁
四、雍门琴
五、弹剑作歌
六、琴挑文君
七、阳关三叠
八、广陵散绝
九、对牛弹琴
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十一、有板有眼
十二、胶柱鼓瑟
十三、四面楚歌一、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御寇《列子·汤问》所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矣,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也有这个故事。
示例: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
《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响遏行云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三、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 处 :《列子·汤问》:秦青顾谓其友曰: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四、雍门琴
雍门指雍门子周,因雍门子周以哀伤之曲琴谏孟尝君,后人因用雍门琴,指哀伤的曲调。
出自(汉)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被封为薛公。其时盛行游说之风,而雍门子周能说善琴。    
  一日,雍门子周携琴谒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弹琴,能使我悲伤吗?”雍门子周说道:“我怎么能使你悲伤呢?……目前你轻车肥马,门庭若市,鲜衣美食,威重望高,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小人以一技之鄙,何能使君忘乐而致忧伤耶?”“不过有一事我恐大王有乐极生悲之虞。而今领头与秦国为敌的是您,联合五国攻打楚国的也是您,当今天下非合纵即连横,合纵成功则楚国称王,连横获胜则秦国称帝。无论秦楚谁称雄天下,都必将寻你报仇。敌国强薛国弱,犹如磨利斧而砍朝日之草菌,你必亡也。有识之士无不为您忧心如焚。您千秋之后,宗庙必将无人祭祀,亭台楼馆也将变为萋萋荒草啊,儿童、樵夫会在其上任意践踏,人们会哀叹,想不到以孟尝君的尊贵,也会有今天……”雍门子周边说边弹着哀伤的乐曲。     汉,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
 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适遭暴乱,无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不若处势隐绝,不及四邻,诎折傧厌,袭于穷巷,无所告愬;不若交欢相爱无怨而生离,远赴绝国,无复相见之时;不若少失二亲,兄弟别离,家室不足,忧蹙盈。当是之时也,固不可以闻飞鸟疾风之声,穷穷焉固无乐已。凡若是者,臣一为之徽胶援琴而长太息,则流涕沾衿矣。今若足下千乘之君也,居则广厦邃房,下罗帷,来清风,倡优侏儒处前选进而谄谀;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激楚之切风,练色以淫目,流声以虞耳;水游则连方舟,载羽旗,鼓吹乎不测之渊;野游则驰骋弋猎乎平原广囿,格猛兽;入则撞钟击鼓乎深宫之中。方此之时,视天地曾不若一指,忘死与生,虽有善琴者,固未能令足下悲也。”孟尝君曰:“否!否!文固以为不然。”雍门子周曰:“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尝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雠于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雠于弱薛,誉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后,庙堂必不血食矣。高台既以坏,曲池既以渐,坟墓既以下而青廷矣。婴儿竖子樵采薪荛者,蹢躅其足而歌其上,众人见之,无不愀焉,为足下悲之曰:‘夫以孟尝君尊贵乃可使若此乎?’”于是孟尝君泫然泣涕,承睫而未殒,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五、弹剑作歌
                     行路难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烂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弹剑作歌一般比喻怀才不遇,是出自《战国策·齐策》的一个典故: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还有两个典故和冯谖、孟尝君有关,即:冯谖市义,狡兔三窟,亦出自《战国策·齐策》。
史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冯谖市义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狡兔三窟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六、琴挑文君
      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暗挑”。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缪:miu 诈伪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西汉景帝时梁王所赠,是名噪一时的古琴,其名流传至今,甚至在文学作品中成了古琴的别称。司马相如就是用绿绮琴弹奏了一首《凤求凰》,令卓文君芳心暗许,决定私奔。
《史记》原文: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 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於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 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 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
卓王孙 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
《上林赋》 不慕官爵
据说当时所弹,即为《凤求凰》,其词云: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家徒四壁  文君当垆
此外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还有个《白头吟》的故事。
司马相如后来为汉武帝赏识,给他官做。《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听到此消息,写了首《白头吟》表示恩情断绝之意,相如读诗乃止。《白头吟》见自《玉台新咏》,未必为文君作品。全诗如下: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取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簁簁shāi shāi ,鱼跃貌。
据说文君还因此作《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相传司马相如给妻子回过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忆”、“无意”?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她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想,千般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已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

封禅书
七、阳关三叠
     是产生于唐代的一首著名古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内有阳关、渭城地名,故又名《阳关曲》、《渭城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古本三叠是“除了第一句不叠,每句皆再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阳关曲为送别曲,故常出现在表达离别的诗词中。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辛弃疾《鹧鸪天》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但唤飞鸿传锦字,莫教离曲唱阳关。
樽前莫唱阳关曲,曲罢阳关更断肠  
莫唱阳关曲,泪湿当年金缕。离歌自古最消魂,于今更在消魂处                    八、旗亭画壁旗亭,酒馆,是王昌龄 、王之涣  高适三人画壁赌歌故事。
出自(唐)薛用弱《集异记》。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shì)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哭单父梁九少府》 )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 长信宫词》班婕妤)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九、广陵散绝
《广陵散》已失传。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223—263),三国时谯郡轾(今安徽苏州市西南)人,字叔夜,魏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直接触犯了假借礼法图谋篡魏的司马氏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东平人吕巽和吕安兄弟二人,原与嵇康均为好友。后吕巽(字长悌)投靠钟会,并得宠于司马昭。一次,吕巽竟将弟吕安之妻灌醉奸污,吕安妻不堪其辱,上吊自杀。吕长悌竟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昭诬告弟吕安有打母之举。吕安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发配蛮荒之地。嵇康愤怒之下又写了一封有名的《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吕巽禽兽之行为,宣布与吕巽割席断交。钟会看到眼里,乘机上书司马昭,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嵇康作为同党,同吕安一样被收了监,被杀了。
临刑前,嵇康一曲《广灵散》成为遥远的绝响。那么《广陵散》是一部什么样的曲子,嵇康为何如此钟爱?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传说战国时聂政好友广陵子所作,内容描写聂政刺韩王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  《琴操》中有如下记载: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剖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到嵇康时,得神仙传授此曲,关于是何神仙传授,则有多种说法。最为动听的传说则记载在近年出土的《葛洪遗书》中《嵇中散孤馆遇神》篇。
文中记载,嵇康于天台游览,夜晚忽闻琴音,寻声觅去,见一清丽女子。相见坐谈,知是谷中女巫。然一见如故,颇为知音。在嵇康请求下,授以先前所弹《孤馆遇神》曲,并说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康毕生独爱此二曲,必择雅静高岗之地,风清月朗之时,深衣鹤氅,盥手焚香,方才弹之。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
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弹,弦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弦,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
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年仅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之后,广陵散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示例:那时候世叔潘八瀛先生,中了一个探花,从此以后,状元鼎甲,广陵散绝响于苏州。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 十、对牛弹琴
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论事,徒劳无功,意在讽刺对方的愚蠢无知,也作“对牛鼓簧。”
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 ,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 孤犊之鸣 ,即掉尾奋耳, 蹀躞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公明仪是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善弹七弦琴。
十一、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下里巴人”、“曲高和寡”亦出自此段故事。
宋玉以辞赋见长,作品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等。
据说阳春、白雪为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十二、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师延—商纣王乐师
师涓-卫灵公乐师
师旷-晋平公乐师
清商  清徵   清角韩非子认为十过之一为“不务听治而好五音 ”,对此他解释说: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在古卫国境内,即今河南濮阳一带),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公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师涓鼓动究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吾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师旷援琴撞君
出处:《韩非子·难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十三、胶柱鼓瑟 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有一则胶柱鼓瑟的故事出自三国人邯郸淳的《笑林》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示 例 :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十四、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虞姬亦和歌一首。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十五、有板有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步调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合称板眼。也指做事中规中矩                 第六讲  挥毫见神奇
         ——与书法、绘画相关的典故
一、临池学书
二、入木三分
三、写经换鹅
四、画龙点睛
五、曹衣出水
六、吴带当风
七、胸有成竹
一、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张芝创“今草”之体,有草圣之称。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其特点“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有“草圣”之称。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今传世作品仅《八月帖》等五篇,收于宋刻《淳化阁帖》中。 
释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为秋凉平善广闲,弥迈想思无违前。比得书,不逐西行。望逺悬想。何日不懃。捐弃漂没。不当行李。又去春送举丧到?美阳。须待伴比。故遂蕳絶。有縁复相闻。飡食自爱。张芝幸甚幸甚。二、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王羲之——书圣
 相关词:力透纸背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集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胡术《写经换鹅图》(1876年)三、写经换鹅
 《晋书·王羲之传》:“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 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后遂以为典实。《白孔六帖》卷九五亦记此事,谓所写为《黄庭经》。
四、画龙点睛  
画完龙,再点上眼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张僧繇,我国古代著作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年 -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其绘画风格属于疏体(与密体对称),即“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画法。
他善画佛像,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善画人物,据说梁武帝思念分封各地的王子,就遣张僧繇前往图画其像,带回来慰藉思念之情。
善画花卉、山水,创“没骨法”。
善画鹰,润州(江苏镇江)兴国寺,苦于鸠鸽等野雀栖息房梁,粪便玷污佛象。张僧繇在东面墙壁上画一只苍鹰,在西面墙壁上画一只隼鹞,都侧头向檐外睨视,鸠鸽等鸟雀就再也不敢到屋梁上来了。
善画龙,有画龙点睛之典张僧繇的作品已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五、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曹仲达,原籍西域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生卒年不详。官至北齐朝散大夫。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所做佛画,到了唐代被称为“曹家样”,与“张家样”并称。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法,与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称。
他来自西域,绘画风格带有异邦色彩,但到中原后又受到汉族美术的熏染,相互融合,受到当时人的赞许和肯定。他也擅长肖像画及描绘贵族生活等题材。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艺术风格在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仍可见其仿佛。  
六、吴带当风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称“吴带当风”。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吴道子以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突出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使描摩对象有“当风”的动势。这种画风在后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
吴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每一挥毫,必须酣饮”,因此,经常是醉中作画。传说他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者水泄不通。他画画时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
唐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说:“臣无粉本(即草稿),并记在心。”遂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史称吴道子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有大量卷轴画。
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七、胸有成竹
   成:完全的。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成熟的计划。
出处:宋·苏轼《东坡文集》卷四十九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筼筜(yún dāng ) :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历官邛州、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等知州,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悼之。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箨龙—竹笋别名
第七讲   情义短与长 ——有关友情、爱情的典故
一、金兰交
二、管鲍之交
三、金屋藏娇
四、举案齐眉
五、破镜重圆
六、断袖之癖
七、心有灵犀
八、弄玉吹箫
九、割席分坐 
一、金兰交
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
语出《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义结金兰比喻情谊坚固契合。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示例:“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於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二、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处:《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史记》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
三、金屋藏娇:
      原意是指汉武帝幼时喜爱表姐陈阿娇,并承诺如果能娶到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
出处:《汉武故事》(成书于汉成帝时,作者不详)
      “后长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汉武帝初名刘彘,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四岁时立为胶东王。据说:少而聪明,有智术。在父皇面前,恭敬应对,有若成人。
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有个女儿名阿娇,欲与太子刘荣婚,太子母栗姬未应,转而与胶东王刘彘结亲。
后经长公主运作,废太子刘荣为王,栗姬自杀。立王夫人为后,胶东王刘彘为太子。时年七岁。汉景帝为其改名刘彻。
刘彻登基后,陈阿娇成为皇后。
《史记》、《汉书》并未记载陈皇后名阿娇。
《文选》中《长门赋》序还记载了个千金买赋的故事。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四、举案齐眉
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多指夫妻互相尊敬,礼貌互待,相敬如宾。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
     “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亦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
......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皋伯通见此情形,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对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于是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梁鸿因此有了机会著书立说。
 五、破镜重圆
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乐昌公主是南朝陈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的妹妹,才色冠绝天下,性情温婉娴淑, 嫁太子舍人徐德言。徐与乐昌 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
           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二人唐贞观十年去世,与铜镜合葬。
据说乐昌公主名陈贞,其妹陈婉为隋文帝、炀帝宣华夫人。
六、断袖之癖 
古人对男性之间的同性恋的代称。
出处:《汉书·佞幸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董贤(前22年—前1年),字圣卿,云阳人。董贤是西汉御史董恭之子。“为人美丽自喜”,初任太子舍人,汉哀帝刘欣即位后改任他职。二年后,哀帝有一天在宫中望见董贤,被他的仪貌吸引,拜他为黄门郎,对他十分宠爱。赏赐他很多钱财,任命他为大司马,纳他的妹妹做昭仪,封他父亲做关内侯。甚至一度要将皇位禅让给董贤,遭到大臣反对而作罢 。哀帝年二十五而崩,董贤失去了靠山。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外戚王莽以太后名义把董贤赶出皇宫,又以董贤年轻为由,罢去他的大司马官职,董贤与妻自尽,年仅22岁。
用于形容男同性恋的词语还有“龙阳之好”。
龙阳为龙阳君,战国时魏国美男子,剑术高手,深得魏王之宠。《战国策·魏策》载:“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泣……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
七、心有灵犀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出处: 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犀,是犀牛。《山海经》中有记载,有一种犀牛长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顶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
心有灵犀,即指心中若有灵犀角中的那条白线似的的纹理,心灵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据说角中有贯通两端的白色纹理线是犀所特有的,普通的牛角是没有的。八、弄玉吹箫
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出处:《列仙传·箫史》(传说刘向作,未必可信,大概东汉时作品)        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东周列国志》四十七回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讲弄玉原善吹碧玉笙,萧史善吹赤玉箫,后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故有乘龙快婿之说。
因为这个故事,萧郎成为是情人的代称。也有说萧郎为梁武帝萧衍。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赠婢》
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婢女被卖给显贵于某。崔郊念念不忘 ,思慕无已。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于某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于是传为诗坛佳话。
                  ——范摅《云溪友议》九、割席分坐
 割席分坐
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华歆,东汉、三国时人。管宁、华歆、邴原三人游学,被称为一龙。
管宁饱读经书,学问渊博,一生洁身自好,多次拒绝征召,曾避乱辽东多年。 华歆《三国志》有传。华歆汉灵帝时举孝廉,后历任郎中、尚书郎、尚书令、御史大夫等职。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称帝后,华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明帝曹叡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史载: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曹丕请众公卿举荐四海人才,华歆举荐好友管宁。曹丕征用管宁,管宁不从。
曹叡登基后,拜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欲让位于管宁。曹叡不允,征管宁为光禄大夫,管宁不从。
华歆与管宁同学,然而却差别甚大。华歆经世致用,管宁闲云野鹤。管宁才学高于华歆,却清高志坚,不愿为官;满腹经纶,留于自娱。
第八讲  有关姿容、仪态的典故
一、倾国倾城
二、沉鱼落雁
三、小蛮腰
四、貌若潘安
五、看杀卫玠
一、倾城倾国
    词典中解释:倾:倾覆。城倒了,国家灭亡了。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倾城最早见自《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是讽刺幽王昏庸、褒姒乱政之诗。
◆以倾城倾国形容美貌,见自《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歌云: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音乐家。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在宫内管犬。史载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
一次李延年为武帝表演歌舞时唱了这首《佳人曲》。汉武帝听了后叹息道:“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告诉他李延年妹妹就是倾城倾国的佳人,于是武帝召见,果真妙丽善舞,于是封为李夫人,宠冠后宫。生有一子。但李夫人不幸早卒,武帝非常思念她,图画其像于甘泉宫中。
据说李夫人临终前,武帝前往探望,但李夫人用被子蒙住头里不肯露面,武帝再三请求,她以“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 ” 为由一再拒绝,只是涕泣着以王子、兄弟相托。
李夫人的姐姐责怪她不该如此,李夫人说:“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李夫人去世后,武帝以后礼葬之。其后,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
武帝对李夫人思念不已,曾令方士招魂。其时,遥遥望见一个像李夫人的女子,但不能近观,于是武帝更加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并自作赋,悼念李夫人。
二、沉鱼落雁: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庄子的意思,是讲评价标准问题,人认为毛嫱、丽姬是美女,但鱼、鸟、麋鹿等动物见了只会逃开,它们根本不会被这两位美女的美色吸引。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是说人、鱼、鸟、麋鹿,四者谁更知道天下真正的美呢?也就是说,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美丑善恶。   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爱姬。最初人们对她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
《管子·小称》中有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可见毛嫱一直居西施之前。后毛嫱逐渐不为人知,西施则成为美的象征。
 《韩非子》有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丽姬,《庄子》中讲是晋国艾封人之女,初嫁晋国国君时曾哭泣,后来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悔曾经还哭泣过。不知此丽姬是不是晋献公的骊姬。
沉鱼:传说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浣纱女,她在河边浣纱时,她的美丽让鱼儿见了都忘记了游水,沉到河底。
落雁:传说王昭君在前往匈奴和亲途中,因思乡弹起了琴。 一群飞雁听到琴声,再看到昭君的美丽,竟忘记了抖动翅膀而跌落在地上。
闭月羞花 
闭:藏;羞:害臊、羞涩。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闭月: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
羞花:一天杨贵妃在御花园赏花散心,拂袖之间触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叶儿。宫女们不知是含羞草,误以为杨贵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于是就传开了。后人便称她为“羞花”。    三、小蛮腰 原指白居易的家姬小蛮的腰,(白居易指家姬小蛮的腰像杨柳)。后指很小很细的腰。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因为此诗,所以”小蛮腰”等同杨柳腰。
         白居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姬三人,但他的家姬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四、貌若潘安
像潘安一样有姿容,形容男子形容俊朗。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安乳名叫“檀奴”,因此后来许多女子都把自己的情人或者老公唤做“檀郎”。
。 《晋书·潘岳传》载有潘安事迹。
 潘安名潘岳(247—300) ,字安仁,人们习惯称之为潘安。今河南巩义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公认的中国第一美男子。
据载,17岁时他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留下了“掷果盈车”、“ 掷果潘郎”的成语。
而“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子建才,潘安貌”,“潘安再世”,”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 ,“花惭潘岳貌”等均是历代对于潘安美貌的赞誉之词。  
除了美貌外,潘岳更是太康文学的首领人物。潘岳出身官宦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晋书》称“潘岳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神童”,有“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的美誉。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他的《寡妇赋》、《悼亡诗》、 《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
 潘岳作品今存66首。
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司马炎建晋后,20岁的潘岳出仕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名声大震而招致招致忌恨,滞官不升达十年之久。
后出任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因政绩出色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
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
不久又选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永康元年(公元200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作乱,潘岳被杀洛阳西市,夷三族。
潘岳对妻子杨氏的忠诚和深情也令人感喟。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生。杨氏在潘岳52岁时逝世,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后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 有“潘杨之好”的评价。
他对母亲的孝心,更成为二十四孝中“辞官奉亲”的主人翁,成为中华传统孝道的典范。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五、看杀卫玠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晋书·卫玠传》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卫玠,字叔宝。年五岁,丰神秀异,其父瓘:“此儿有异于众,奈吾已老,不能见其长成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丰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前,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炯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耳。”
及长,好言玄理。时王澄有高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人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久之拜为太子洗马。玠以天下大乱,移家南行,转至江夏。妻先亡。征南将军山简见之,甚相钦重。玠知其有女淑德,使人说亲。简忻然曰:“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论贵贱,何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成亲,遂进豫章。
其时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先重玠,见玠忻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朝中,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矣。”由是人士皆相重之。
年二十七岁卒于南昌。第九讲  典故杂谈
一、曾参杀人
二、曾参杀猪
三、捉刀
四、东床  一、曾参杀人
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这冤怎申,硬叠成曾参杀人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李白《答五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写道:“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汉水至清泥则浊,松枝至坚萝则弱。
十三女儿事他家, 颜色如花终索寞。
兰生当门燕巢幕,兰芽未吐燕泥落。   为姑偏忌诸嫂良,作妇翻嫌婿家恶。
人生照镜须自知,无盐何用妒西施。
秦庭野鹿忽为马,巧伪乱真君试思。   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酒沽千日人不醉,琴弄一弦心已悲。
常闻善交无尔汝,谗口甚甘良药苦。   山鸡锦翼岂凤凰,陇鸟人言止鹦鹉。
向栩非才徒隐灶,田文有命那关户,
犀烛江行见鬼神,木人登席呈歌舞。   乐生东去终居赵,阳虎北辕翻适楚。
世间反覆不易陈,缄此贻君泪如雨。 
                                                   ——李端 《杂歌》二、曾参杀猪
亦称“曾参烹彘”,喻兑现承诺,讲求诚信。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三、捉刀
 原指执刀护卫,后用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崔琰资料:
崔琰,字季圭,三国时代清河东武城人,三国时的名士。“眉疏目朗,须长四尺余”,“少朴讷”,好击剑,读《论语》、《韩诗》,向郑玄求学。
 崔琰本为袁绍属下,后来成为曹操文官中的领导者,其兄长之女为曹植之妻。崔琰为官清风亮节,掌铨衡选拔人才的任务十余年,和毛玠同为曹操的首席文官,因相貌堂堂,经常代替曹操接见国外使节,并参与重要政策之议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为魏王,杨训上表歌颂曹操,崔琰出言讽刺。后以权力太大,遭谗谤获罪,自杀于狱中。 四、东床
  古代为女婿的代称。
出处:《世语新说·雅量》“坦腹”
 郗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后称人婿为“令坦”或“东床”,本此。
 《晋书·王羲之传》亦有记载:
  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  郗鉴嫁给王羲之的女儿叫郗璇,夫妇育有八子一女
长子夭折,其他七子均有名气:
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
王凝之娶才女谢道蕴。
王献之书法艺术最高,娶公主为妻,又有妾桃叶,桃叶渡由其故事得名。
王徽之倜傥不羁,访夜访戴逵故事,悼献之,留下“人琴俱亡”之典。
女儿嫁刘畅,其外孙为谢灵运。
     其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三: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歌》资料: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名。《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郭茂倩解题引《古今乐录》:“《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 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隋书·五行志》曰: 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诗,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以下典故,留给同学自查用法、出处。
数典忘祖
汗牛充栋
孺子牛
程门立雪
倒履相迎
周公吐哺
高阳酒徒
前度刘郎
约法三章
三令五申
三人成虎
夜郎自大
智差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