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奇缘2电影国语版: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9:33
■韦婷婷


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引入经
济学,增加了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
现象的解释能力。文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
概念、研究对象及方法,并阐述了预期理论、
启发式认知偏向和心理账户等研究内容。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决策

一、行为经济学溯源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
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
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
有机组合。标准经济学理论假定人的行为
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
效用最大化的,即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
皆不存在。行为经济学却认为人的行为所
追求的远不仅限于此, 他们还关注公平、
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行为经济学第一
阶段的发展主要关注于指出传统经济学
假设的不足。而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经济学
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
假设的挑战,还进一步运用传统经济学的
分析工具, 将修正后的假设融入经济模
型。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主要是“行为决
策” 领域的研究引入传统经济学分析框
架,“行为决策”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判
断”和“选择”两大类。“判断”在行为学研
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发生
概率的时候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行为学研究中“选择”的含义是,人们在面
对多个可选事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挑选
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四步:识
别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运用的假设、模型;
识别反常规现象;改造原有模型,使之普
适性更强;检验新的行为经济模型。寻找
该模型的新推论,并论证其对谬与否。

三、行为经济学基本内容

第一,预期理论。该理论对传统的风
险决策理论做出了修正,证明不确定条件
下的判断和决策,许多都系统地偏离了传
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偏离期望效用理
论。“预期理论”有三个基本理论观点:面
临“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
“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获得和
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人们常常
对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
状)的方式,而不是对用绝对项衡量的结
果更加敏感。这种对变化而不是大小的重
视可能与心理学的认知法则有关。根据这
种法则,人们对外部环境(如温度和光线)
的变化而不是其强度更敏感。而且,与偏
好水平相比,在同等大小的损失和收益之
间,人们常常更讨厌发生损失。

第二,启发式认知偏向。人们在作判
断的过程中,会走一些思维捷径。这些思维
的捷径,有时帮助人们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判
断,但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这些因走捷
径而导致的判断偏差, 就称为“启发式偏
向”。三种最典型的启发式偏向:一是代表性
偏向。“代表性偏向”是指人们简单地用类比
的方法去判断。如果甲事件相似于乙类事
件,则甲就属于乙,与乙同类。使用“代表性”
进行判断往往会导致过度自信。二是可得性
偏向。“可得性偏向”是指当人们需要做出判
断时,往往会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是最
先想到的东西,而不是去致力于挖掘更多的
信息。可得性偏向又分为四种表现形式:事
件的可追溯性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被搜索
集合的有效性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想象力
所造成的可得性偏向;幻觉相关所造成的可
得性偏向。三是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当
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 会将
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这些起始值
就像“锚”一样使估测值落于某一区域中。
如果这些“锚”定的方向有误,那么估测就
会产生偏差。锚定效应有三种体现:不充
分的调整; 在连续和独立事件的估测偏
向;主观概率分布的估测偏差。

第三,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研究主
要关注三个因素:一是收入的来源。根据
钱来源的不同,人们会将它们分到不同的
账户中去,不同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
一样的。人们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存起来不舍得花,但是如果是一笔意外之
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这其实说明人们
在头脑里分别为这两类钱建立了两个不
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两者是有
区别的。二是收入的支出。人们会将收入
分配到不同的消费项目中去,各个项目之
间资金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三是对心理账
户核算的频率。对心理账户是每天核算,
每周核算,还是每年核算,对人们的决策
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行为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
假说假设人们能够事先估计一生的收入,
然后通过合理安排储蓄和消费来平滑一生
的消费,这样就能达到货币效用最大化。如
果人一生的每个阶段的效用函数都是边际
效用递减, 并且每一期的消费冲动都是相
同的并且可以细分, 那么总效用就可视为
每一期效用的净现值总和, 也只有在这种
情况下,这一理论才是可被接受的。行为生
命周期假说为原先的理性假说添加了三个
重要的行为学变量:“自我约束” 变量;“心
理账户”变量;“心理定格”变量。

第五,自我约束问题。可以根据对“自
我约束问题”意识的程度不同,将人们分为
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成熟型。他们充分意
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并且倾向于
准确地预测将来的行为。二是幼稚型。他们
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自我约束问
题”,因此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将来的行为。三
是偏幼稚型。这类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自
我约束问题”, 但低估了这一问题所造成的
影响。在储蓄活动中,“自我约束问题”可能
产生两种行为倾向:一是“幼稚拖延”,当人
们认为在未来他们的效用函数会发生变化
时,就会出现这种“幼稚拖延”。他们错误地
认为,虽然今天明摆着是这样的,但是明天
会有所不同。他们没能意识到明天的自己也
将不再是今天的自己, 因此当明天到来时,
他明摆着也会是拖延。二是“成熟提前”,当
成熟型决策者将消费现有的收入看作是一
项愉快的活动时,由于他们对未来的自己有
充分的认识。他们对自己说:如果明天我会
把今天的储蓄都花光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今
天还要储蓄呢? 于是在没有成本(如税收优
惠)的前提下,成熟型决策者也会拖延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