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枪士什么职业好刷图:中国能成为成熟大国吗? (中日实力比较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7:26

——中、日工业先进之比较   (上)

开头语

日本一直领先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正在赶超日本。为此引起了日本上下的警觉。原本被鄙视的中国,经过三十年的赶超,终于见到了一线曙光。日本不得不开始正视中国。其中日本国际政治学者,现任东京大学和青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日本防卫省智囊机构——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副会长渡边昭夫,在对采访的《参考消息》记者说:中国是大国这点早就不容置疑,成为什么样的大国才是问题。“成熟的大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是不成熟面还是存在的,比如贫富差距问题和环保问题。针对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他认为主要是中日民众在心理上还需要一个相互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有点像夫妻关系。

具有官方背景的日本智囊“东京财团”近日却发表了一份为《北京奥运后的中日关系——八大建议》报告书,称中日应当“被追的日本”与“追赶的中国”之间,“量的中国”与“质的日本”相互合作关系。日方的务实动作确实体现了日本人的实干、果断的性格。

笔者为此感到很振奋。

应当承认中国确实还不够成熟,毕竟只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在贫富与环保上是做得不够好。幸而我们在科学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差距正在缩小,如果日本提出的八大实务建议,真的被中国接受,那么中日友好关系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本稿汇编了近几年中日两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个比较,只因网上搜索到的资料大都因更新不及时而陈旧老化,为此,可能因信息的落后会给笔者的判断带来不准确,从而给网友们带来误导,如果一经发现,敬请鉴谅并提供最新数据,给予更正。

一、中日两国的工业在下列领域里的差距在缩小

超导技术:`日本已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实力公司包括:日立,东芝,日本车辆,三菱重工等企业共同研发。

目前中国正在新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是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只有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该项工程预计5年左右完成,2010年投入运营。这项技术是否属于超导技术,笔者没找到相关报道。

但在另一个领域,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已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EAST装置的关键部件均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科技人员自主研发、加工、制造、组装、调试,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EAST的建设使中国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国际聚变界的高度重视。另外,自1986年以来,中国在高温超导技术攻关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材料技术:中日两国都生产了自己的第三代战斗机,日本的复合材料技术比较先进,其机翼复合材料一体高温固化技术世界领先。但这个技术不够成熟,制造的机翼后来出现裂缝。中国引进了俄罗斯最先进的钛合金加工技术,同时中国复合材料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中国已经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先进战机的材料技术。
由NEC,东芝,日立,古河电工,神户制铁所,住友电工,东京电力,等等高科技企业集团组成的日本材料技术研究开发,仍在世界上一直遥遥领先,直走在世界前沿,特别是在高技术陶瓷材料方面占有领先、突出的地位。这项新型陶瓷材料已在汽车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陶瓷与人类骨头组织有一定亲和性,与金属人工关节相比,这种人工关节具有更大的市场前景。

几年前,中国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及产品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对洛玻集团公司生产现场考察、产品抽样、工艺鉴定后一致认为,洛玻超薄浮法玻璃工艺技术及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其薄如蝉翼的1.1毫米超薄浮法玻璃,优一级品率达到95%,比世界最先进的日本企业的产品高出9个百分点,总成品率也高于日本企业。 

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NEC,日立;下一代DVD技术:SONY;东芝;下下一代DVD技术:日立;平面显示屏技术:佳能,SONY,双叶电子;硅技术:东京微电子,尼康等企业都广泛应用纳米技术。

 世界纳米技术当属日本领先。深圳一家装璜公司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产品全系于日本原装进口最新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产品,施工后不产生二次污染,效果更持久。

20世纪80年代末起,日本大力开展纳米复合陶瓷的研究,这种材料不仅在常温下具有很高的强度,其高温强度性能也明显提高,近来,双向纳米复合陶瓷和纳米压电复合陶瓷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张立德研究员中国关于纳米科技的研究在国际上起步比较早,在基础研究上状态不错,如果真正以论文来衡量(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绝对水平),到2001年底,中国在前10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占第三位,超过德国。1999年到2001年间3年的统计,中国发表SCI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应该说相当不错。中国纳米材料的专利在世界也占有百分之十几的份额。我们纳米技术的产业逐年增加,截止到去年有300多家,而纳米粉体材料的生产线就有31条,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利用稻壳资源制造纳米产品,吉林大学化学院郭玉鹏博士认为,我国年产稻谷约3亿吨,折算成稻壳约60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航天航空技术: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东芝,NEC,三菱电机等企业都是生产航天航空产品的,但实力和开发能力远不及中国国家力量的航天技术开发。

日本现在航天和航空产业发展受阻碍,很大原因就是它错误理解了“系统集成能力”和“基础工业能力”。反映在技术发展上就是做系统的时候认为自己基础工业能力强,对系统提出一些超出自己集成能力的要求,导致系统集成难度成几何级数增大,最终导致系统发展失败。 

日本做系统不成熟的最典型例子,就是航空业的 F-2 战斗机,日本在设计飞机的时候,大量采用新技术,比如机体一体化成型,相控阵雷达技术等;结果造成飞机采用新技术太多,各种技术整合出现问题,项目最后以失败告终。反观美国,尽管美国的基础工业能力也非常强,但美国做系统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有时候为了整个系统可行性,放弃一些所谓的“新技术”而采用传统技术。 

日本的航天也是同样错误,在初期技术没有成熟的时候,盲目上马大型火箭,航天飞机等项目,结果只能是系统可*性大幅度降低,进程严重推后。现在,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已经逐步成熟,日本的航天飞机还只是在纸面上。实际上,美国在做航天飞机以前,已经做了近20年的飞船和小型空间实。

中国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多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       

中国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6年1月6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人类的正常知觉根本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发现普通夸克模型以外的新型粒子,将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和自然界的认识。

由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探测太阳风暴、地球极光和空间天气环境的“夸父计划”,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航天界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已经有14个国家的60多位一流科学家参加到这一计划中。北京大学肖佐教授在评价这一国际科技合作时强调。“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中、日工业先进之比较      (下)

        二、在传统行业领域,中国已有超越日本的乐观前景:

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这方面排位还很难有重大突破。

        2006年中国不锈钢产量达到600万吨,超过目前世界最大不锈钢生产国日本,随着IT相关生产设备、化工成套设备、汽车等产业的发展,不锈钢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过去一直对中国出口不锈钢的日本、韩国企业将面临减产和出口减少的现实问题,

 

        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日本NEC最近宣布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生物塑料材料。该公司将碳纤维与聚乳酸混合制备出这种新型材料,其热导性比不锈钢还高。这种材料具有特殊的交联结构,从而具有很高的热扩散性。预计到2009年,这种新型生物塑料材料将实现商业化生产,场目标锁定在电气领域。

本精细化学工业拥有几项世界第一或者世界唯一的产品和技术。日本化工公司将继续开发此类世界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即使它们属于缝隙产品。并以此建立日本化学工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砖四块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工业国家正在取代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与此同时,诸如能源和资源枯竭、食物短缺和全球环境恶化等许多问题正在考验着人们,迫使全球由大生产高消费社会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社会转变。精细化学工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这也为精细化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这是日本汽车业的现状。
但经有关权威分析,预测在2010年,中日汽车技术水平差距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是在部分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将与日本持平。但在发动机控制、AT等复杂系统及车辆的整体设计等领域中,日本仍领先3年~4年。
其次是对日本比较悲观的看法。中国的技术革新、逆向工程不断发展,日本技术在各方面都失去了优势。中国的汽车比日本车更便宜、性能更高。最可怕的是日本的工厂和研究所都被中国的工厂和研究所取代。 
最后一种是对日本比较乐观的看法。在必须具备综合实力的汽车领域,中国难以轻易赶超,中日之间的技术差距仍为56年。 
当然,第一种看法可以说是最客观的预测。不过,如果突然涌现出具有超凡能力的工程师,兴起有巨大影响力的技术革新,所有的前提条件就都变了。有一点是肯定的:IT业所发生的事,对汽车产业来说并非是遥不可及。
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

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发明液晶屏的是RCA(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其成果却是被日本企业拿过去,将发明成功地实现了实用化。一般认为,日本人在基础研究上与美国、欧洲有差距,但是在研究结果的实用化上,却拥有突出的优势。比如,世界上民生用品,尤其是家电产品等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是日本独领风骚,但在彩色电视的显像管和半导体等关键部件方面,韩国和中国台湾已经赶上了日本的水平,并在2005年,部分关键部件超过了日本。

 

        通信领域:NTT独占鳌头。
一般认为,新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是一个阶段,从成熟到应用是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的时间10-15年。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想应用一项新技术,它必须在10年之前就已经成熟了,否则不能应用。日本正在计划建设超导新干线,也就是说,他们的超导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熟了。

但是中国微电子通讯产业却突飞猛进。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大支柱产业。1980年,中国电信部门用的全是纵横式交换机,西方多已改成电子可编程序交换机,容量大,交换快,可靠性高。瑞典爱立信,美国朗讯等跨国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但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解放军通讯学院)青年教师邬江兴(2003年当选为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人,扔掉传统思想,另开蹊径,创造了自己的体系结构,各项指标都超过了西方。不到10年中国生产能力达到7100万线(2001)。中国的新交换机已大规模进入世界市场,在很多国家有办事处。去年华为销售额达到453亿元,中兴通讯340亿元。中国的通讯产业已进入世界的前列。         (之二)——中、日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一、中、日具体经济指标比较:

按国家统计局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5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为4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分别为49%、22%、29%,就业结构还只相当于日本1950年代的水平,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美国1913年的水平。中国第三产业还远没有成熟,今后劳动力需求将很大,就业潜力还很大。..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城市化还只有40%工业化和现代化,日本、美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是90%了。中国在人大会上曾多次讨论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问题就是减少农村人口,就是实现城市化。如果中国的城市人口变成了90%或者是80%,那么中国就不存在三农问题了。

 

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

 

然而,中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工业化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资料,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的80%以上已经在中国投资,外资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在投资内地的所有资金中,63%是用于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业也获得关键性发展,这其中中国本土制造业实力始终处于竞争的劣势,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的优势日益明显。

 

随着外资制造业强势进入中国,而中国本土制造业始终处于劣势,中国本土制造业关键缺乏核心竞争力,即技术和品牌,中国制造业需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如何用大智慧将外资制造业有序地纳入中国制造业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已初步完成,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大,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初具规模,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工厂地位得到充分认可,中国作为世界生产大国已经获得举世公认,已经跻身世界四大制造国,其他美国、日本和德国,每年平均增长达到12%,是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外商投资重点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转移,高新技术制造业受到高度关注,电子通信、航天科技、重化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等高技术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目前大量的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这将有利于中国本土制造业的提高,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成为可能。

 

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中国作为战略基地,产品制造、原料采购、新产品研发甚至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均将中国视为核心市场。

 

按现在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已是指日可待了。但接下来的路却会越走越艰难,按照温总理所指出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今后中国发展的速度,中国必须有危机感,没有什么理由可盲目乐观的。

二、日本整体经济指标均在发达国家中排列前二位

GDP比较: 2007年,按世界银行《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总量为24,66万亿人民币,按当年外汇牌价折合美元为3.38万亿美元,GDP增幅达到11.5%,首次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三位。

 

日本的GDP2007年达到4.38万亿美元。仍据全球第二。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倍,如果2008年中国能保持10%左右的增幅,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中国有望在2008年或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势头对日本有很大压力。原本从不对中国正视的,现在不得不转变态度,面对中国。但差距依然存在,中国人均GDP仍然较低,仅为2280美元,排位世界第十一位,远远低于德国的人均35204美元的产值,也低于日本人均41480美元。均排位世界第二
   

虽然日本经济在国内仍处在“萧条”阶段,但却掩盖不住日本企业在海外创造的“繁荣”。以GNP(国民生产总值)衡量,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1.5万亿美元;海外制造业销售额4348亿美元,与日本出口相当。1991?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年均增长3.1%,净资产年均增长13.9%,均高于同期日本GDP增幅。一个“海外的日本”正在默默地打造中。

2007年,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签署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合同。这标志着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从商务谈判阶段转到项目建设和技术转让实施阶段,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了日本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副社长兼西屋公司股东董事会董事长庭野征夫、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睿智。

2006年,以日本财团为主力的买家出资54亿美元收购了核电“鼻祖”西屋电气,其中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出资41.58亿美元,目前拥有西屋电气77%的股份,美国绍尔集团(Shaw Group)出资10.8亿美元,获得20%股权,三井财团的另一企业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则以1.62亿美元获得了3%的股权。换句话说,中国实际上是从日本东芝公司,或者说,是从三井手中购买第三代核技术。

 

总体实力比:日本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以上一连串数据实际早已过时,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研究日本经济的专家,提供最新的日本经济数据,也足以说明中国对日本的漠视。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虽仍在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比重仍严重偏低。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在发达国家日本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 (之三)——中、日保护资源比较: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 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 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能源运用效率比较: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上应当向日本学习,才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虽然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其中,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等三大挑战。中国能源发展更应当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全面推进能源节约。中国将采取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工业节能、实施节能工程、加强管理节能、倡导社会节能等五项措施,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才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 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如果中国真的能放下不成熟的大国架子,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象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那么中国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能源战略资源战略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象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200612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能源法论坛”,这为《中国能源法》的诞生作出了重要探讨,也为中国未来保护能源、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法治跨出了重要一步。正如温总理指出的那样:中国能源综合治理要以起草能源法为龙头,进一步完善我国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所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不是一个人,一个学会,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国的大事情。首先,这部法有利于实施我国的能源战略,可将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综合性,强效性的能源政策上升为一可操作的法律范围,以国家强制做保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第二、确定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三,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社会;第四,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生产水平,完善能源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安全责任,能源安全是制约能源发展的一个瓶颈;第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目前这部法的草案正提交最高立法机关审议,在能源问题上的许多难点的解决还需要一定时间。立法滞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之四)——中、日综合能力指数比较

        一、劳力效率比较: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至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前八年,中国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5%,而中国在1998年出现超过40%;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2007年则仍在10%左右,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还要猛回头。

       从2007年的国家经济支柱来看,工业这几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光是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出现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国际贸易就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国家只出口煤炭、木材基础原材料等,现在中国出口名单中大量是附加值越来越高的产品。原来的服装、鞋已经退居二线了,更多的是机械设备、成套设备,甚至还有高精尖的东西,像家电、电脑等等通信设备大量从中国出口,这是很好的现象。为什么?原来中国是全世界加工的车间,现在发现它不仅仅是车间,而是一个巨大的工厂,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备的配套链,导致国内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现在中国劳动效率越来越高,除了我们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之外,还有整个经济结构性、制度性调整,可能也是目前有政府监管的市场经济,非常符合中国的行情。这样导致中国生产的产品全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大面积出口,导致持续不断的外汇盈余流入中国,资产价值大幅度上涨等等,整个中国经济不断膨胀的现象,还有金融、房地产行业也是大面积受益。

      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提升可望继续加速。高等教育普及使得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加速增长,而就业后数年仍将是这些劳动力素质加速提升的黄金时期。技术进步对劳动效率的贡献仍将不断加强。这体现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普及率、邮电快递业务的急速攀升,以及专利授权量、研发支出、技术转让成交额激增等方面。

      二、科技研究投资比较: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韧不拨的决心,也无意中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象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占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请专利数占全世界的13.48%,批准数占全世界的15.3%。韩国产业银行日前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若以韩国为基准(100)予以换算,则中国为76.5、日本为110.5。中国人还必须时时记住的一个数字就是: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中国仍是0。一位伟人说得好:“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做比说要难得多!

三、企业比较: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业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国企业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并不断向外企流失。而每万名劳动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员数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为109.3人,高于美国的73.8人、法国的60.3人、德国的59.6人以及英国的54.8人。    中国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虽已实现0的突破。而日本1994年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家数与美国平分秋色、并包揽全部第1、2、3、4 名,前十名当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国只有12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2007年世界500强中,在前100名排位的,日本占有8名,中国只占2名。原中石油上升到第17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排位24名。确实上升势头不小。

你敢想象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家数最多的国家吗?你敢想象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头席,并且包揽前四名的盛景呢?这样的日子也许有一天会到来。可是,我们的邻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个诚实的中国人,一个立志全球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应对此表示一分敬意?!

虽然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其整体素质和劳动效率还有待提高,从而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形成一支快速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注重制造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培育大型企业,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我国规模大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很少,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舰”,这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使企业加速壮大,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同时,国内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际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成熟的管理经验,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信誉度,积极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此外,我国的大型企业也应积极地将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外,在国外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中国的产品,实行跨国经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在世界的水平与声誉。

(之五)——中日之间社会生活综合指数比较: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富裕的东方之国,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究竟相差多少年,现在还无法准确估计,原来的数据早已过期,但至少有五年之久,网上的数据未被更正,这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了解远远不及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更透彻。虽然极大多数日本人都有鄙视中国的意识,但不等于它会忽视你。为此我花了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去做两国的国力比较,虽然大都不是我创作的,但为了提供比较新的数据,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查阅,虽然汇编时很枯躁也感到很累,但我深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日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仍较大

1、 人均收入: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则是

33077美元;2007年中国在人均收入上提高了一倍:2460美元(农村人口为4000元)

日本是34023美元,为中国的30倍。仅以人均GDP作为收入计,中国只相当于日本的

1966年的水平。日本是排在全球第22位,还落后于新加坡,中国则排在104位。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会长御手洗富士夫在1月1日发表的新年祝词曾示,希望

政府加强经济建设,在今后10年内使日本人均国民收入重回世界第一。在2000年,日

本人均国民收入曾排名世界第一,但2005年滑落到第四,排名一二三的分别是美国、荷兰和英国。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御手洗富士夫认为,日本应该打破经济活动闭塞沉闷的现状,建设活跃的经济。政府应该加强国家政务电子化建设,推动环境技术的新开发,促进日本国内更广泛的以道州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形成。

2基尼系数: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

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时期。而中国则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可拿年薪上百万,平安保险公司

的老总则拿6600万年薪,显示了贫富差矩进一步拉大。                                                                                                                                     

3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这是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3%而中国目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也就是说,中国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却将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国是生存消费,日本是发展消费。2007年,中国城市居民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3%,农民则下降到43.1%。按照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的贫富标淮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到59%为温饱;40%到50%为小康;30%到40 %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他们是美、法、德、荷兰、日本,中国农民和他们则相差几乎为一倍。                                 
 二、中、日对财富概念和实际购买能力比较

1、财富观念:据2003年6月份由梅林证券日本公司发布的世界财富报告,日本拥有

1百万美元金融财产的人数在2003年年底已达到131万2千多人,他们生活低调,与常

人无异。而中国人均生活水平虽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但装阔、摆架子的贪官、富商确实很多,一帮家属们出了国门,便成了修养极差、人人鄙视的国际垃圾。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却经常在国际上哭穷,处处厉行节约,常常“小气”得惊人。2.收入与购买力:日本人固定月工资一般可以简单的计算,大约多少岁每月就可以挣多少万日元,例如30岁拿30万日元,50岁拿50万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终的两次共2-5个月的奖金。所以30岁年收一般是450万日元,40岁年收600万日元,以上是税后收入,低于这个数的是混的不好,高于这个数的是事业有成。税收及保险等等一般占10-20%,都在工资里扣过了由公司或银行直接缴纳给相关部门。这个夏季奖和年终奖很重要,临时工没有,只有正式职工有,在一个公司干的越长越高,买房买车等基本都靠它。临时工工资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时,一天工作八小时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3.日元/人民币汇率变动较大,但一般可按1万日元为700人民币计算。还有个最粗略的计算方法就是100美元=1000元=10000日元。日本现在到处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万种什么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币7块,在中国要卖10多元的东西如卷尺,工具等等在那里也是100日元。超级市场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个或一把100日元。10个鸡蛋10日元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购买力和1-7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说在中国1-7元可以买到的东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买到。 月购买力即中国月工资/物价=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岁工人的月工资/物价=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购买力中国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过来理解物价/工资比就是中国物价一天工资能买7件,日本则可一天买到 100件 。  (之六)——中、日社会福利水平比较

一、住房分配比较: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日本是中国的1.4倍。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时期。关于中国城镇居民对住房需求的预期到底有多大,国内比较通行的判定标准是中国人均居住面积的国际比较。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中国人均居住的面积已达26㎡,官方也有人说这个数字在世界上属于比较高的标准。同期美国的人均居住面积是60多㎡,日本大约是40㎡。但这个算法与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是不一致的。中国人均居住面积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的,而中国以外地区的人均居住面积是按实际使用面积计算的。如果把目前人均建筑面积还原成人均使用面积的话,则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另一方面2005年城镇居民 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从2000年的39.4%下降到36.7%(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总体小康水平;20%-30%为全

面建设小康水平;20%以下为现代化水平)。如此说来,目前住房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持续较长时间。但中国的房价却又居高不下,特别是大城市土地出租使用的价格不断攀升,除了政府在暗中和房产开发商配合默切地炒高土地价格外,在满足一般市民的居住上又没有制定优惠政策,那么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就不可能有合理的良性的提高。所以来自低层及中层层面的居民最为不满的就是住房价格高得离谱,而高层的开发商仍在屯积房屋上不断获得暴利,从而加深、加大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带来负面。二、中、日失业率比较及发展趋势

一个国家的失业率高低是最能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大小的。西方国家对失业率反应非常敏感。工会对会员的工资和就业要承担极大的责任,这是不允置疑的。有了这两个基本保障,社会比较稳定,贫富差距明显缩小,公民的社会地位也相对地公平。

2002年6月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人数为795万人,分别比上一年底上升0.2%和25万人。但这个数据遗漏太多,学者们估计,2003年中国城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大约在8%至 10%。据中国官方新华社2008年4月报导,一个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数据称,2008年3月末全国城镇失业人员为825万人。实际这个数据包含很多水份,隐性失业人数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而这个数字是不包括失去土地的农民工。所以说总计仍在6%至7%之间。

2007年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增加较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但社会的不同层次的收入仍在拉大,例如李湘年收入是3080万;平安保险马老总年薪6600万;垄断企业、国营大企业的高层也都在豪夺,年薪大都在500万至1000万。让他们获得如此高酬的背后是不可能没有政府的支持,这就是利益集团形成的必然趋势,有的已堕落成黑社会,成为腐败中最为强大的恶势力。

中国的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这些年经济困难、失业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其实,日本失业率最高时也不过5.5%。2003年,随着经济回升,平均失业率很快回落5.3%。日本厚生劳动省29日公布的2007年12月份完全失业率(季节调整值)为3.8%,与11月持平。07年全年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为3.9%,10年来首次低于4%,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 去年12月,日本总体失业人数为231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减少13万人,为连续第25个下降。日本由于出生率连续10多年下滑创新低,带来劳动力奇缺,为此,日本政府最近作出决定,以前以黑户口生存下来的外国人一律转为正式日本户籍,其中华人占为多数。

据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2008)在接受新京报记者访问时认为: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没有98年金融危机严重。而我们认为由于上述两个原因的存在,即使2008年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没有98年那样严重,但其恢复的难度也远远大于1998年。因为外部投资性资本流入的预期远较1998年为弱,经济恢复面临诸多困境。他认为2008年有可能减少从业人员1000万左右。据香港贸发局统计,港企在广东省出口加工贸易企业雇用的劳动力约960万人,而这些企业普遍面临倒闭的危机。他曾在珠三角小范围的调查表明情况比香港贸发局分析的更坏。虽然此次危机直接影响的从业人员只有1000万左右,但整个产业链条仅广东省就有可能造成3000万人失业,全国有可能因此造成的失业劳动力高达5000万人。由此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在未来几年有可能重上17%的高位危险水平,经济总产出有可能下降20%!由此会给中国在奥运会后产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失业率的年份,中国城市的恶性治安案件频发,在城镇管理问题上,决不要期望通过将农民赶回农村就可以万事大吉,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再这样做了。

三、中、日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

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

25%。真正的全国九年制普及教育还刚刚起步,要达到高中阶段的普及教育还相当遥远。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高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7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6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近几年,日本为了营造技术转移和企业创业的适宜环境,被认为能够产生乘数效应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基于这一论点,日本政府于2001年提出3年内创成1000家大学创业企业的计划.从大学与创业企业两个角度考察,日本的大学创业机制正在形成,大学创业活动在日本政府推行的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正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演化。

2007年,日本开始全面进入大学“全入时代”,也就是说,高中毕业生与高校招生人数基本相等;
(之七)(上)——中、日文明信用婚姻之比较 

一、    中日文明之比较: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科技力量和物质方面而已,日本的古文明却没有什么可夸的。文明的题目是一个大题目,笔者如在这方面进行比较,那只能通过一些中国人非常关心的社会性指标,来管中窥豹。

日本是一种杂种文明;它通过自身内在机制选择,沉淀,造就了一种多元素的新文明。它能够把常人认为不相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既有中华,又有西方再加上本土的,这就是搅拌器的功能,搅合成灿烂的日本杂种文明。日本人普遍认为自己“为高等文明人,至少已不是一千年了。”作家小泉八云说“日本成了世界最非常的国家!”这句话有其真实性。

众所周知,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性格豪爽、工作认真严谨、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谦虚讲礼节;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合群特征,在观念和行为上统统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合群意识导致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指向性。集团意识强并具有强烈的对集团的忠诚心和负责,成为日本人的共有特性。日本人就个人而言,都小心行事,但一旦形成集团便胆大妄为,这种民族特性特别到战争时显得更为有力。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反观“文明古国”的我国,情况如何呢?如果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物质文明还不够“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可是,我来问你,中国人如今的收入水平相当于1960年的日本,文明礼貌却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好几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真的是“仓禀实而知礼节”吗?

就中、日间的文明作比较,说明文明不该是永恒固有一种发生型的。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摄取他国文化来完美自己的。不仅是别国的技术,也包括文学艺术,他们总是全面地加以吸收。而中国吸取他国文化则少得多,大都是自生的,比较单一,缺乏互补,好多民族的弱点总得不到及时修正。日本虽没有自身深厚的文化根基,但从“富国强兵”的立场出发,不但有科字技术,也未忽视政

冶、法律及制度等方面的引进、消化、建设,最终达到了强国梦的目的。一个国家的民族性与其国家能否成为强大有着极为密切的影响。

(中)——中、日信用之比较

政府素质与社会信用

日本是世界上政府较为勤政的国家。公务员特别勤勉执政。他们平时穿戴的工作衣就足以说明他们是真的为公民服务的,就如我们蓝领穿的那种工作衣。这当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随时随地为公民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两手放在背后去吆五喝六。这个细节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打成一片。我们这里的公务员平时总是西装革履,尽量与百姓保持不一样。他们只有在报告会上喊口号时,以及和人民群众冲突时才会“打”成一片。政府的信用是被人民接受才是最关键的,这一点都做不到位,那么怎么带领人民去搞建设呢?什么才是领导形象?这一点好多领导还都搞不懂。

 企业信用

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中国有283家名优企业的650多种产品被自己的假冒产品侵权伪造,上半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合同欺诈等违法犯罪案件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现在到中国农村乡镇走一走,那基本就是一个假冒伪劣的天下。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企业坑蒙拐骗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现在这种情况是有所改变,但虚假广告仍然越演越烈,至今还不能从根本上抑止住。 前二年社会上又添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愈演愈烈。据全国总工会公布,目前中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有1000亿元左右,其中建筑业占70%以上。有些地方,包工头欠民工的钱,建筑商欠包工头的钱,追到最后,发现竟然是地方政府欠建筑商的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地政府拖欠工程款占全部拖欠工程款的四分之一以上。直到2007年这件丑事才被初步抑止住。

前面已提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帐记录举世无双,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信用记录是很差的。除此之外,企业拖欠亦是世上少有。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造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国家为此每年损失税收250多亿元。中国信用正在让中国年轻的市场经济付出代价。而中国的学者现在终于开始明白,信用问题的解决,光靠外部的法律监管、内部的企业治理结构都是不够的,还要靠人们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要构建文化资源,中国人不知从何入手。而日本却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完成现代化转型的成功案例,日本人居然将武士对于主人的忠诚转变成了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进而建立起全社会的工商信用

(下)——中、日两国的婚姻观和离婚率比较

日本人对待婚姻的态度非常现实而很少去追求浪漫恋爱和婚姻。注重门当户对是日本人婚姻的一大特点。富豪子女只有觅得地位和财富与自己相等的婚配对象,才能获得父母和家族成员的认可并得到支持。以家族血缘为纽带来构筑或编织有利于自身的广泛的社会网络的做法也屡见不鲜。九十年代时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社会处处出现萧条景象,豪华婚礼销声匿迹。日本人开始凡事讲究节俭,那种一掷千金的婚礼已不多见,代之而起的是光办理入籍手续,不举行仪式和喜宴的婚礼,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简朴婚礼”。

当前,中国青年男女的婚姻观几乎重复日本八十年的潮流,女子无不选择以金钱物质为第一的嫁偶对象,所以放低对人品、道德、性格的要求;而男子所选择的也大都以美色为第一,同样对以上的基本要求放低,因此必然给以后的家庭和婚姻稳定带来隐患,最后双方的选择就是离婚。这就是当前离婚率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

当前西方国家离婚率居高不下和发展中国家离婚率稳步上扬,这是20世纪以来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延续了二千余年而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中国传统家庭也在世纪之初发生了剧变。婚姻家庭问题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讨论热点,关于离婚自由的讨论,是“五四”时期新旧思想冲突的焦点。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在反对和解除封建性质的婚姻关系的同时,努力实行和健全新型的婚姻家庭制度,与西方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也出现了几次离婚高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经济所受到的冲击特别激烈,则必然要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包含两性之间神圣的关系,日益缺乏稳定的中国家庭生活,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是更加不负责任,更加追求私欲还是更多的心灵自由、更多的个性解放?这从一项婚姻调查数据分析,可见,离婚人口中文化程度越低和文化程度越高的离婚率都较低。处于中间文化程度,尤其是高中文化程度者离婚率最高,达到百分之二点五;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离婚率最低,只有百分之零点六。而传统上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却每况愈下:1980年,中国的离婚率为 4.75%到1997年上升到13%,上升了8.2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在过去20年中,离婚率增加了20倍。重庆市近5年来有30万人离婚,令全球

侧目:中国人怎么啦?

中国人无论想不到, 2001年,“后现代化社会”的日本离婚率才0.23%,是亚洲各国中最低的。目前亚洲离婚率最高是中国和新加坡。日本近几年来离婚率也略有增高,其中,中年夫妇离婚率数量增加得尤其快。2002年的夫妻离婚是30年前的3倍。为此,日本一协会在2007年推出好丈夫十大等级降低高离婚率的活动,如今这个“丈夫协会”在全国拥有4000名成员。日本今年还对一项法律进行了修改,规定离婚女性有权得到前夫的部分养老金。从而也为抑止离婚率增高作出了措施。

 (之八)(上)————中、日环境之比较

       那布满绿树、风光秀丽、诗意盎然、滋养了李白和杜甫的古国,如今已沦为中国人的了然残梦!日益被工业污染的大地、荒漠化占1/3以上的奄奄一息的国土,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以及春天刮过北京的漫漫沙尘,就像是中华大地母亲的叹息,又像是天地间最严厉的一声声警告。中国,已经禁不住折腾,已经不堪重负了。
    与大地一同干涸的还有中国人的心灵。比荒漠更加荒漠的也是中国人的心灵。日本人何以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依然让国土保持锦绣,何以不让GDP蒙蔽了头脑,何以比中国人早走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发展观之路。中国人,是否应该放下“高贵”的身份,去认真地研究一下,学习一下?这是一位从日本访问回国后写下的一点感受,我把它作为本文的开头。

为此,我对中、日的环境再作深一步的比较。 

       一、自然环境保护      

中国在2000年森林面积已只剩下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才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森林0.128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0.6公顷的21.3%。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上升为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8.21%但仍位于世界第134位。

当前中国在人工造林上有所突破,力争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据有关统计,2007年中国森林生志态建设与保护持续推进,全国完成7800万亩,2008年将完成造林面积8000万亩。但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森林面积的1/4。居世界第5位。

中国一方面是在加大力度造林,扩大人造林面积,但另一方面对原始森林的砍伐仍不能获得有效的抑制。所以整个生态的恶化仍在扩大。这次北京奥运举办前,一些国外运动员是戴着防毒口罩进入中国的,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仍不容乐观。

而日本的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整个日本全被绿色植被保护着,所以空气质量相当好。

我太太曾去过日本探望儿子。从上海出发,当飞机在上海迷朦朦的上空飞翔时,就明显感到地面的上空是混沌一片,根本看不清蓝天和东海。但飞机一到日本领空,顿时感到就不一样,天空碧蓝的,海水也是碧蓝的,空气是清澈透明的,非常清晰。    在东京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派宁静,尽管大城市,人也较多,但不是乱哄哄的,秩序井井有条。东京的郊区每条小溪的水都清澈见底,天空一尘不染,你可以一二星期不必去擦鞋,衣服掉在雨水地上不必担心弄脏再去洗,席地而坐是随意的事。这样优良的环境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日本人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所改造过来的。

 日本的环境保护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战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引起的公害,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疼痛病和哮喘病,东京的天空曾一度烟雾弥漫。直到70年代,日本政府才开始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通过搬迁关闭污染企业,增加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对公害治理和环保的投资,加快排放烟尘的技术革新,全力开发低公害的汽车等措施,如今的东京已是晴空万里,空气质量良好。在垃圾处理方面,据统计,日本国民每人每年扔掉3吨垃圾。一直填埋家庭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的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余地继续接受垃圾。为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日本采取分类处理和焚烧的方法。东京港区清扫工场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垃圾焚烧处理厂,其外表像一个大型莲花雕塑,日处理能力600吨,员工只有72人,总投资445亿日元,3只焚烧炉对可燃垃圾进行800℃1200℃高温燃烧处理,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每月收入2000万日元;采用先进的脱氮、洗尘和污水处理技术,将垃圾处理产生的公害降至最低限底。根据1997年8月修订的废弃物处理法实施令及实施细则,日本加大对焚烧设备的更新改造,到2002年使二恶英的排放标准由目前的标准值80降至法定的0.1mg/m3。东京地区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和大件垃圾三大类,并将其中的资源垃圾回收再利用,可燃垃圾送焚烧厂处理,不可燃垃圾大部分用于东京港湾填海造地,一部分进行高温燃烧,大件垃圾先进行粉碎,再分可燃、不可燃处理。负责垃圾处理的东京清扫局每年处理垃圾400多万吨,年预算支出2800亿日元(折人民币196亿元),占东京都财政总支出的4%,人均垃圾处理费用为3.5万日元,每吨垃圾处理费用高达6万日元。垃圾收集处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主要靠公司垃圾处理收费和焚烧发电收入(6亿日元/年),64%的费用由政府预算负担。在绿化方面,日本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所有的高山峻岭几乎全覆盖着茂密的绿荫,即使在繁华的大都市,街道、公园、广场、山头到处充满绿色。国民的绿化意识强,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植树绿化活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日本正在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积极研究制订对策,开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缩减二氧化碳排放量、遏制地球温暖化造成的灾害;削减氟利昂的排放量,遏制酸雨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污染。同时,制订条约,防止跨越国境的废弃物污染,特别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害废弃物。

日本环境法制定开不是很早就有的。当英国1847年对《都市改善法》实施时,日本还根本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直到1967年日本才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0年又作了重大修订,明确了废弃物处理对策为公害对策,并规定了关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到了1993年,日本又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作为其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而且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为基础的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

尽管时间并不长,比我国制定早不了十年,但效果却远远超过我们要几十年,说明光有法不去严格执法,一切都毫无意义的。 (之八)(下)

——中、日环境比较之二

二、社会环境

2005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第3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等32个

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这32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机构具体是:

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法学会。审计发现,上述部门单位在2004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例如虚报多领、挤占、挪用、违规收费、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等问题。

例如国家物资储备局用国家的钱买股票。

1995年,国家物资储备局以进口物资为名,拨付该局深圳办事处所属深圳华储实业公司购货款7600万元,实际有7545.60万元被用于购买香港某公司持有的股票。

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一些所属单位未经批准自行收费1.54亿元,其中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向各地主考单位归集英语四六级考试费1.4亿元。

卫生部下属单位拿专项结存资金近200万元买汽车。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属单位用900多万元公款买了分红保险、投资基金

2004年,国资委管理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用900多万元购买了分红保险和投资基金。

截止2004年11月末,国资委管理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私设“小金库”90多万元。

2004年,外交部在日常公用经费中,列支未列入财政部核定预算的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改扩建工程支出1880.30万元。另外,外交部将2004年底前预拨给北京尚志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材料款2788.20万元,列为当年工程项目支出。

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公司竟提取个人奖酬金达1.31亿元。整个国家的国库财产已被国家重大机构的权势者们占为小团体所有,其腐败行径令人触目惊心。

由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举例。详细内容可查政府门户网站。

国家审计署虽已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提出了整改建议。上述部门单位也表示,将认真进行整改。但被处罚的这些权势者究竟是谁?国家有关部门却从未向人民公开公布过,暗箱操作反腐败,是掩护真相还是家丑不可外扬,真令人不可思议。

2007年7月,上海社保案“东窗事发”,舆论一片哗然,海内外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为此,原审署长李金华说:“说老实话,上海社保案,我们查处得非常快,300人用了3天时间就进驻上海对有关问题进行审计,并用20天时间把全国各个省、市的社保资金问题都做了审计。”

李金华认为:“通过这次审计,我相信在今后几年,社保基金不会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他也颇有忧虑地补充说:“社保基金审计虽然整体不错,但问题依然存在,我们目前只能抓大放小。”

另外,李金华还透露说:“目前,专项转移支付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退耕还林还草、社保基金、三峡移民资金、教育基金,究竟有多少项转移支付,所有人都搞不清楚。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往往因为财政资金链条过长而出现层层盘剥,与此同时,也滋生了地方官员勤跑中央的奇怪现象。”

对于目前中国审计工作的现状,李金华认为:“中国的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既要学习国外经验,更要走自己的路。”

看来中国反腐败之路还要走很长一段曲折的路,在这方面为何思想不能解放一点呢?

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但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日本还是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

日本为了提高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促使行政机构公正高效地执法,2001年开始实施《情报公开法》,该法扩展了可公开的行政文件范围,提高了行政工作的透明度,并明确了6类不公开的情报。政府部门的公开情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公开是指这个政府部门通过文告、网络等形式主动公开情报;被动公开是指个人或单位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其公开有关情报,受理部门按其要求依法公开有关情报。

为此,世界上反腐败的机构也正方兴未艾,1993年专门成立了国际透明组织,每年公布清廉指数。 国际透明组织又称“透明国际”,是国际上一个有名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专门致力于抑制贪污腐败。“透明国际”总部位于德国,该组织从1995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全球各国家、地区的清廉指数。目前该组织已经在全世界163多个国家建立了分会。

清廉指数的数据来源是由一些专家学者从国际上重要、著名的调查报告中(如号称世界“权威”的“盖洛普”、“政治与经济风险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和组织所作的调查报告)提取有关人士对各个国家腐败程度的感觉和评判数据,加以综合评估,给出分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示最腐败;8.0~10.0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2005年,“透明国际”发布了《2004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对世界各地区腐败形势进行了评估。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清廉指数得分为3.4分,与斯里兰卡和叙利亚并列第66位,日本却处于最清廉的前30个 国家之前列。 2006年公布的《全球反腐败状况2005年度报告》,芬兰以9.7分的成绩稳居全球廉洁国家榜首。而孟加拉国和海地以1.5分排名并列第145位。中国则排位倒退在第70位。中国香港排名为第15位;台湾从30位退到第34位;海地、缅甸和伊拉克被例为世界上最腐败国家即第163位。而日本在最廉洁国家的原第30位中又提前了几位。当前世界各国为了反腐败而采用了透明政务、透明信息制度,这是一些国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又一个成功经验。早在1776年瑞典就开放了政府记录,公民不仅有权查询政府的公务执行情况,同时还可以查阅官员甚至首相的财产与纳税情况。同样和瑞典都号称社会主义国家,但我国政府的廉洁表现之差让国人汗颜。

为此人民网发出了网友们强烈的反腐败的呼声:

今明两年,全国各级领导班子要换届。这个时候要特别警惕有人跑官、买官、卖官,千万别让那些手段卑鄙、品行恶劣、能力平庸、口碑不好的人堂而皇之地占据各级领导岗位,而伤了真抓实干、品质优良的心。并要求从高层领导带头开始公布个人财产情况,让阳光财产成为透明信息,但这个呼声至今无人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