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族影帝家的傻喵下载:中国的传统医学疗法-----刮痧(sa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40:03
中国的传统医学疗法-----刮痧(san)

  编辑:山沉  阅读: 663 次  2006-6-29 11:25:31  

四、腧穴知识概述
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腧穴的腧字,有输注的意思,象水流的输送灌注。穴字是个隙、孔隙的意思。腧穴和经络相通,是经络中气血聚散灌流输注的部位。在《内经》里,把腧穴叫“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其它古代医书里还叫“孔穴”、“穴道”或“穴位”。
腧、输、俞3个字读音是相同的。但“腧穴”是全身穴位的统称。“输穴”是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的第3个穴位。“俞穴”专指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俞和六腑俞等背俞穴,是腑脏之气输注刮背部的穴位。
腧穴通经脉,经脉属腑赃。腑脏有病变,使经络气血运行异常,则可在腧穴处出现敏感、压痛、结节等异常反应。刺激(如针、灸、刮拭、压按)腧穴,通过激发、调节腧穴的气血,可进而激发,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当然腧穴也是受邪的部位。
腧穴分经穴、奇穴、阿是穴3 人类。
经穴是指属于12经脉和任、督2脉的腧穴,它们部分布在14经循行路线上,和经脉关系密切,可以反映本经及所属脏腑的病证,可以治疗本经及所属腑脏的病证,也叫“14经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14经系统的腧穴,因它有奇效,所以叫奇穴,也叫经外奇穴。奇穴的主治证较单纯,多数奇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即以痛处为穴。医生按压病人身体时,当按到痛处时。病人会喊:“啊!是(这里痛)”,痛处如不是14经穴和奇穴所在位置,则命名为阿是穴。所以阿是穴既无固定位置,也无具体穴名,而总以“阿是穴”称之。
2、特定穴
14经穴中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给予特定称号的腧穴叫“特定穴”。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即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和在胸、腹、腰、背部的募穴、背俞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这些经穴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在刮痧疗法中也有重要价值。现将部分特定穴简介如下:
(1)12经五腧穴和原穴
关于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也就是说经气所出的部位,象水的源头,叫井穴,井穴多在手足末端,也合叫“十二井”;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荥穴多在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前方;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象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叫输穴,输穴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气正盛而流行经过的部位,象畅通的水流,叫经穴,经穴多在腕踝关节以上;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象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叫合穴,合穴在肘膝关节附近。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在腕踝关节附近。 12经每经1个原穴,合称“十二原”。五腧穴和原穴多为临床所常用。
(2)络穴
络穴是络脉从经脉上别出的部位。15络穴有:肺经的列缺、心经的通里、心包经的内关、大肠经的偏历、小肠经的支正、三焦经的外关、胃经的丰隆、膀胱经的飞扬、胆经的光明、脾经的公孙、肾经的大钟、肝经的蠡沟、任脉的鸠尾、督脉的长强、脾之大络的大包。
络穴是络脉分出的地方,能沟通表里两经,既可以治本经病,本络脉病,又可以治和本经相表里的经脉之病。为刮痧中的常用穴。
(3)穴
部穴是经脉的气血深聚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空隙部位。 12经脉各有1个部穴,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部穴,共16穴。肺经部穴为孔最;大肠经为温溜;心包经为部门;三焦经为会宗;心经为阴部;小肠经为养老;脾经为地机;胃经为梁丘;肝经为中都;胆经为外丘;肾经为水泉;膀胱经为金门;阴维脉为筑宾;阳维脉为阳交;阴跷脉为交信;阳跷脉为跗阳。
(4)背俞穴和募穴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部位。在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用脏腑名称来命名,详细可参考后面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背俞穴既可以治疗相关联的内脏的病,也可以治疗和这个内脏相关联的五体、五官的病,如肝俞穴可以治疗肝病,也可以治疗和肝相关联的筋病与目病。背俞穴是刮痧法最常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结聚在胸腹的部位。五脏六腑共12募穴。肺之募穴为中府、肝为期门、胆为日月、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大肠为天枢、心包为膻中、心为巨阙、胃为中脘、三焦为石门、小肠为关元、膀胱为中极。募穴主治性能和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在刮痧法中,经常是俞、募穴配合使用。如治心脏病时,既刮心俞,也刮心包之募穴膻中和心之募穴巨阙。
(5)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处的8个腧穴。它们分别是,脏会章门(脾之幕穴)、腑会中脘(胃募穴)、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输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胆经穴)。凡属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为刮痧常用穴。
(6)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8脉和12正经脉气相通的在肘膝以下的8个腧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既治正经病,也治奇经病。为刮痧法所常用。
(7)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如小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膀胱下合于本经委中,胃下合于本经足三里,胆下合于本经阳陵泉。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的主要穴位。临床极常用,是学习刮痧法应重点掌握的穴位。
此外在特定腧穴中,还有交会穴。交会人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部位,交会穴既可以治本经的病,也可以治相交会的其他经的病。交会穴数目甚多,不在此列举。
3、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概括为输注气血、反映病候、防治疾病3个方面。
(1)输注气血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腧穴是经脉和络脉相互贯通的枢纽,经脉中的气血要通过腧穴灌注于络脉,渗透到四肢百骸、全身各部,所以说腧穴是输注气血的地方,具有输注气血的作用。
(2)反映病候
腧穴作为人体的一个部位,它通过经络和内脏密切地联系起来。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相应的腧穴就会出现异常反应,这对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都有一定意义。比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炎性病变的人,大多在足三里或上巨虚处有敏感压痛点。临床上可以在背俞穴、募穴、穴、原穴等部位进行诊察,察其局部色泽有无变异,有无瘀点、丘疹、脱屑、隆起、凹陷,触摸其局邪有无压痛、敏感、肿胀、硬结、条索、坚实、松软或异常的冷热之感,从而作为诊断内脏器官病证的辅助诊断方法。
(3)防治疾病
腧穴又是预防治疗疾病过程中,进行针刺、火灸、按摩、刮痧、敷药的部位,可以通过对腧穴的刺激,来调整经络气血,疏通邪气出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五、腧穴的主治规律
刮府治病选穴区,离不开腧穴的主治范围,每个腧穴的主治范围既和它所在的经络有关,也和它所在的部位有关。从经络来说,它可以治疗本经所属的脏腑经络病,兼治和本经相关的脏腑经络病。从部位来说,一个腧穴又可以治疗它所在的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现将分经主治范围和分部主治范围分别列简表如下: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阴腧穴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阳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门、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腧穴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胁肋病
眼病
足太阳膀胱经
后头、背腰、脏腑病
足三阴腧穴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
肝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下肢外侧腧穴:分部: 小腿外侧
主治范围:胸胁、颈项、眼、侧头病
分部: 足外侧
主治范围:侧头、眼、耳、胁肋、发热病
从上面腧穴的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范围看,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其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病证,这叫腧穴的近治作用。还叶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腑脏、组织、器官的病,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全身,这叫腧穴的远治作用。尤其是12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远治作用表现更为明显。除此之外、有些腧穴还有些特殊作用,比如刮大椎穴可以退热、灸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等,都属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种。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也叫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全身各个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照规定的尺寸数据,按比例折算确定腧穴所在位置。见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其中有固定标志,也有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如骨骼、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凹陷、五官、发际、爪甲、乳头、肚脐等可作取穴标志。如鼻尖取素、眉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
活动标志如关节、肌肉、肌腱、皮肤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隆起、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可作取穴标志。如曲肘后在肘横纹外端凹陷处取曲池,张口后在耳屏前的凹陷处取听宫。
3、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是用病人本人手指特定部位的长度来度量取穴的方法。以中指中节挠侧两端的纹头间距作1寸,叫中指同身寸。以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叫拇指同身寸引。手四指并拢,在中指中节横纹处测4指的宽度,作为3寸,叫横指问身寸,也叫一夫法。手指同身寸法主要用于四肢部的取穴。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垂臂曲肘,肘尖尽处取章门;立正姿势,中指尖端处取风市等等。  
    七、刮痧常用经穴
1、督脉常用经穴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共28穴,其中刮痧常用经穴主要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哑门 、百会、上星、人中等。
(1)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方的凹陷中。
【主治】泄泻、痔疮、便血、便秘、脱肛、腰脊痛。
(2)命门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向前和肚脐相对。
【主治】腰背强硬疼痛、带下、阳痿、遗精、泄泻。
(3)至阳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大约和肩胛骨下角平齐。
【主治】咳嗽气喘、胸脊疼痛、四肢重痛、心绞痛、黄疸。
(4)大椎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疟疾、感冒、咳嗽、气喘、头项强痛、癫痫、骨蒸潮热。本穴为通督脉阳气,乃至通全身阳气的总枢纽。为刮痧疗法中最常用的穴区。
(5)哑门
【定位】后正中线人发际5分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舌强、癫狂、癫痫、后头部疼痛、项强、鼻衄。
(6)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昏厥、失语、癫狂、脱肛、子宫下垂、长期腹泻滑脱不禁。
(7)上星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眼痛、鼻炎、鼻窦炎、鼻衄、热病、疟疾、癫狂。
(8)人中
【定位】人中沟上3分之1和下3分之2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抽搐、小儿惊风、牙关拘急、 口眼歪邪、腰脊强痛、
癫狂、癫痫发作。  

2、任脉常用经穴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共24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巨阙、膻中、天突等。
(1)关元
【定位】在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
【主治】小便不通、小便频数、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过多、带下、不育不孕、子宫下垂、产后恶露不尽、疝气、少腹疼痛、泄泻、虚劳消瘦、中风脱症。
(2)气海
【定位】前止中线,脐下1.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疝气、遗尿、泄泻、便秘、水肿、子宫下垂、中风脱症。
(3)神阙
【定位】肚脐正中。
【主治】腹痛肠鸣、水肿腹水、泄痢脱肛、中风脱症。本穴常用药物外敷或艾条、艾柱外灸,是外治法中最常选的部位,在刮痧法中一般不直接刮拭该穴,多作为刮拭起上点的标志。
(4)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消化不良、黄疸、脾胃虚弱。
(5)巨阙
【定位】脐上6寸。
【主治】心胸疼痛、反胃、吞酸、恶心、呕吐、噎嗝、心悸、癫狂、癫痫。
(6)膻中
【定位】两乳头之间,平第4 肋间隙。
【主治】气喘、胸痛、心绞痛、噎嗝、呃逆、产妇乳少。
(7)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气喘、咳嗽、失音、咽喉肿痛、呃逆、甲状腺肿大。
3.手太阴肺经常用经穴
手太阴肺经在体表的循行线,出于锁骨外端下缘以下1寸处的中府,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少商穴,共11穴。刮痧常用经穴为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
(1)中府
【定位】用手叉腰,在锁骨外端的下缘处,有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凹陷中心是云门穴,云门直下1寸即是本穴。
【主治】咳喘、气喘、胸痛、胸闷、肩背痛、咽喉肿痛。
(2)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微屈肘,在肱骨头肌腱外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闷、潮热、发热、咽喉肿痛、肘臂疼痛、急性胃肠炎、小儿惊风、动动脉炎、丹毒。
(3)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时可使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凹陷处即是该穴。
【主治】头项强痛、咳嗽气短、咽喉肿痛、口眼歪斜、 口禁不开牙痛、手腕无力、等麻疹、尿血、小便热、阴茎痛。
(4)太渊
【定位】掌后第1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心悸、前臂内侧痛、肩井部位牵掣疼痛、乳房刺痛、腹胀、呕吐、无脉症。
(5)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距爪甲角约1分处。
【主治】鼻衄、咽喉肿痛、扁桃腺炎、发热、昏迷、中暑、中风。
4、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线,起于食指桡侧爪甲根处的商阳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肩端、走颈过颊绕唇,终于鼻旁迎香,共20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肩、迎香等。
(1)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2)曲池
【定位】屈时,在时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3)肩
【定位】肩峰前下方。当上臂外展至水平位置时,在肩处出现购个凹陷,在前面的凹陷处即是本穴。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木不遂、颈淋巴结核、荨麻疹、高血压。
(4)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5、足阳明胃经常用经穴
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线,行于面部、胸腹、下肢外侧前缘,终于足二趾外侧端,共45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四白、地仓、颊车、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等。
(1)四白
【定位】两目正视前方,从下眼眶骨边缘直下约3分、止对瞳孔处,用手指按压有凹窝(眶下孔)即是本穴。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跳动、口眼歪斜、近视、头痛、眩晕、过敏性面肿。
(2)地仓
【定位】四白穴直下至嘴角平齐的地方就是本穴。
【主治】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睑跳动、齿痛颊肿。
(3)颊车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峙处。此处是咬肌附着部,当上下牙齿咬紧时,咬肌凸起,就在这块肌肉上,用于指触压有凹窝,并有酸痛感,即是本穴。
【主治】口眼歪斜、牙齿疼痛、面颊肿痛、牙关拘急、颈项强痛、三叉神经痛、腮腺炎。
(4)头维
【定位】在鬓角向上入发际5分处。
【主治】头痛、目痛、视物不清、迎风流泪、眼睑动、精神分裂。
(5)天枢
【定位】肚脐旁开2寸处。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痢疾、便秘、肠鸣、腹胀、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月经不凋、痛经、带下、高血压。
(6)足三里
【定位】在外侧膝眼直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1横指处。
【主治】胃痛、胃胀、胃寒、呕吐、嗳气腹痛、腹胀、腹泻、饮食不化、虚弱消瘦、痢疾、肠鸣、阑尾炎、黄疸、哮喘、高血压、头痛眩晕、半身不遂、癫狂、水肿、小便不利、遗尿、目疾、耳聋、耳鸣、喉痛、乳腺炎、带下、妊娠恶阻、产后腹痛、产后血晕、子痫、妇人脏躁、疔疮疖肿、荨麻疹、腰痛、胸胁胀满疼痛、下肢肿痛、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免疫机能低下等,总之足三里穴主治范围极广,以治消化系统病证为主,又对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病证皆有良好作用,为重要的强壮抗衰老的穴位,每天用补法刮拭本穴,使局部发红,则足保健长寿的一种有效方法。
(7)上巨虚
【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阑尾炎、半身不遂、腰膝。
(8)下巨虚
【定位】上巨虚下3寸处。
【主治】小腹痛、腹痛、肠炎、痢疾、泄泻、大使脓血、咽喉肿痛、乳腺炎、胰腺炎、下肢瘫痪、下肢浮肿、足趾足跟痛。
(9)丰隆
【定位】外踝前缘平齐外踝尖处,到外膝眼连线的2分之1处,距离胫骨前嵴2横指的地方,即是本穴。
【主治】痰多、气喘咳嗽、胸痛、咽喉肿痛、头痛、眩晕、呕吐、腹痛、腹泄、痢疾、便秘、阑尾炎、腿膝酸痛屈伸不利、失眠、中风、高血压、癫狂、癫痫。
(l0)解溪
【定位】足背邪踝关节横纹的中央、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面浮肿、头痛、眩晕、腹胀、便秘、下肢萎软疼痛、足下 垂、癫证。
(11)内庭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端。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鼻衄、胃痛吐酸、腹胀、便秘、泄泻、痢疾、足趾屈伸不利。
6、足太阴脾经常用经穴
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线,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沿足内侧、下肢内侧前缘上行,过腹至胸,共21穴。刮痧常用穴位有隐白、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等。
(1)隐白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根角1分左右的地方。
【主治】腹胀、呕吐、月经过多、带下、昏厥、小儿惊风、鼻衄、便血、尿血、多恶梦。
(2)商丘
【定位】内踝的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舌根硬痛语言不利、不孕症、小儿慢惊风、疝气。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直上3寸,在胫骨后缘处。
【主治】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带下、子宫脱垂、闭经、产后恶露不行、阳痿、遗精、早泄、水肿、小便不利、遗尿、失眠、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半身不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地机
【定位】阴陵泉穴下3寸,胫骨后缘。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腰痛、水肿、小便不利、疝气、痔疮。
(5)阴陵泉
【定位】在胫骨内侧踝下缘,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水、水肿、尿潴留、尿路感染、遗精、腰腿痛、带下、阴茎痛、肠炎、痢疾、膝关节疼痛。
(6)血海
【定位】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穴时令患合屈膝,医含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内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外展约成45度角,拇指尖下即是本穴。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贫血、小便淋涩、大腿内侧痛。  
7、手少阴心经常用经穴
手少阴心经在体表的循行线,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于小指内侧末端,共9穴。刮痧常用穴位有少海、通里、神门等。
(1)少诲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窝磺纹尺侧端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主治】心痛、臂麻、腋胁痛、手颤、肘关节肿痛、目赤、头痛、健忘、吐涎沫、颈淋巴结核。
(2)通里
【定位】手心向上,在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腕横纹上1寸即是本穴。
【主治】心悸怔忡、头晕日眩、咽喉肿痛、舌强不语、心烦、失眠、咳喘、痴呆、月经过多、遗尿、腕臂痛。
(3)神门
【定位】在尺侧屈腕肌腱之桡侧,腕横纹上、豌豆骨后方。
【主治】心烦、心痛、精神恍惚、惊悸怔忡、失眠健忘、头痛目眩、癫狂痴呆、咽干、失音、目黄、胁痛、呕血吐血、胃痛、掌心热。
8、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在体表的循行线,起于小指外侧端的少泽穴,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越颈上面颊,到耳前听宫穴,共19穴)。刮痧常用经穴有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秉风、颧、听宫等。
(1)后溪
【定位】握拳,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手指及时臂挛急、癫痫、落枕、腰痛、盗汗、热病、黄疸。
(2)养老
【定位】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头桡侧缘上方的缝隙处。
【主治】视物不明、肩肘臂背酸痛、落枕、呃逆、腰痛。
(3)小海
【定位】屈肘,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取穴。
【主治】面颊肿痛、颈项痛、肩臂外后侧痛、癫痫、头痛、目眩、耳鸣、牙痛、颈淋巴结核。
(4)肩贞
【定位】垂臂合腋,在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胛痛、手臂痛、缺盆中痛、牙痛、上肢瘫痪、腋部多汗、耳鸣耳聋、颈淋巴结核。
(5)天宗
【定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主治】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
(6)秉风
【定位】在肩胛冈上窝中点,当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上肢酸麻。
(7)颧
【定位】眼外角直下,当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牙痛。
(8)听宫
【定位】在耳屏和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出现凹陷的地方。
【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  
9、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在体表的循行线,起于大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过额支巅顶,行项后、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共67穴,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刮痧常用穴位有头顶、头项部诸穴、背部第一线诸多背俞穴、下肢的委中、承山、昆仑诸穴等。穴,共67穴,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刮痧常用穴位有头顶、头项部诸穴、背部第一线诸多背俞穴、下肢的委中、承山、昆仑诸穴等。
(1)睛明、攒竹
【定位】内眼角向上1分,靠近眼眶骨内缘处是睛明穴;眉头边缘、入眉毛约1分处是攒竹穴。
【主治】各种目疾、目眶骨痛。
(2)头顶诸穴
【定位】头顶正中线旁开1.5寸,发际处为曲差穴,人发际1寸为五处穴,直上每隔1.5寸为一穴,分别叫承光、通天、络却。
【主治】头痛、眩晕、眼鼻诸病证、癫狂、癫痫等。
(3)天柱
【定位】督脉哑门穴旁开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外侧取本穴。
【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痛、落枕、颈椎病、鼻塞、目赤、目痛、癫狂。
(4)大抒
【定位】第一十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胛酸痛、颈项强急、颈椎病、落忱。
(5)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结核、皮肤瘙痒、荨麻疹、腰背疼痛。
(6)心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烦、惊悸、冠心病、心绞痛、咳嗽、吐血、盗汗、梦遗、肩背痛、半身不遂、癫痫。
(7)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目眩、夜盲、鼻衄、腰背疼痛、、癫狂、神经衰弱、月经不调。
(8)胆俞
【定位】第10衅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胸胁痛、肺结核、失眠、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脏躁。
(9)脾俞、胃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脾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胃俞。
【主治】急慢件胃肠炎、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胃下垂、小儿疳积、水肿、痢疾、胃溃疡、月经过多、便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荨麻疹、糖尿病。
(10)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腰痛、肾炎、肾结石、前列腺炎、阳痿、遗精、早泄、遗尿、月经不调、带下、夜盲、糖尿病、神经衰弱、耳鸣、眩晕。
(11)大肠俞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腰痛、痢疾、肌肛、阑尾炎、坐骨神经痛。
(12)小肠俞
【定位】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小腹胀痛、痢疾、便秘、痔疮、便脓血、白带、盆腔炎、子宫出血。
(13)膀胱俞
【定位】第2能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尿闭、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盆腔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阴部湿痒肿痛。
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线有2条,正中线旁1.5寸处为第1条、正中线旁开3寸为第2条。在这2条经线上的腧穴都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内脏器官病证,为刮痧疗法所常用,尤其是第1条经线更为常用。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在两侧肩胛骨下角作一条连线、在两侧髂嵴作一条连线,这样就把足太阳膀胱经分成了上、中、下3部分。3分之1的腧穴,可以治疗心肺、咽喉、颈肩、胸部的病;中3分之的腧穴可以治疗肝胆、脾胃、腰背、上腹部的病;下3分之1的腧穴可以治疗大小肠、膀胱、肾、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腰骶、下腹小腹、肛门乃至下肢病证。如此分段刮法,既简便又实用。
(14)委中
【定位】窝横纹的中点,也就是膝弯正中央的横纹上,两条大筋的中间。
【主治】腰背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腓肠肌痉挛、中暑、急性胃肠炎、吐泻腹痛、痢疾、小便不利、疮疡。
按:《痧胀玉衡》一书,把患痧证时肘窝、膝窝出现的青紫血管叫作“痧筋”,用三棱针等把这些青紫“痧筋”直接刺破,放出瘀紫血液,叫“‘放痧”,实际上就是放血疗法。在民间放血疗法扩大应用,可以治疗许多病症。但由于放血的方法不容易掌握,而且又需要严格消毒,不如刮法简便易行。所以我们可以把放血常用的委中、曲泽二穴,改为刮痧法,同样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于是委中、曲泽也就是膝窝处、肘弯处使成了刮痧极常用的穴区厂。
(15)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站直、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在小腿肚正中可以出现一个“人”字形,在“人”字尖下就是本穴。
【主治】腰背痛、小腿肛痛、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足跟痛、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脱肛。
(16)昆仑
【定位】在外踝和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鼻衄、目眩、牙痛、痢疾、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痛、脚跟痛。
(17)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热、难产、胎位不正。
八、刮痧常用经外奇穴
1、头颈部奇血
(1)四神聪
【定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偏正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健忘。
(2)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疟疾、头痛、眩晕、呕吐、口眼歪斜、小儿急慢惊风、头面部疗疮、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3)太阳
【定位】外眼角和眉梢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眼底出血、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神经衰弱。
(4)牵正
【定位】耳垂前方5分,和耳垂中点平。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2、顶背腰骶部奇穴
(1)百劳
【定位】大椎穴上2寸,旁开1寸。
【主治】肺结核、咳血、百日咳、颈淋巴结核、疟疾、项肌痉挛或扭伤,妇女产后周身疼痛。
(2)血压点
【定位】第6、7颈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2寸。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
(3)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5分。
【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背痛、上肢麻痹疼痛、荨麻疹。
(4)气喘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哮喘、胸痛、心悸。
(5)胰俞
【定位】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糖尿病、咽喉干燥、胰腺炎、呕吐、腹痛。
(6)腰奇
【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癫痫。
(7)腰眼
【定位】俯卧,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至4寸处的凹陷处。
【主治】腰痛、尿频、消渴、虚劳、消瘦、妇科病。
(8)瘰疬
【定位】第6胸椎棘突左右旁开各5分处。
【主治】瘰疬。
(9)痔疮
【定位】第3、4腰椎棘突附近寻找充血点即是本穴。
【主治】痔疮。
(10)华佗夹脊
【定位】从第1胸椎棘突下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止,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夹脊穴主治范围很广,除治疗背腰部局部病证外,还治疗相应部位的内脏疾患,其中上背部的夹脊穴治疗心肺疾病及上肢病证;下背部夹脊穴治疗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疗腰腹部脏器如肾、大小肠、膀胱、子宫等疾病及下肢病症。
3、胸腹部奇穴
(1)胃上
【定位】脐上2寸,旁开4寸。
【主治】胃下垂、腹胀。
(2)提托
【定位】脐下3寸,旁开4寸。
【主治】子宫下垂、下腹疼痛、疝痛、痛经、腹胀、肾下垂。
4、上肢部奇穴
(1)十宣
【定位】两手10指尖端,距指甲1分处,共10穴。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刮痧法急救。
【主治】中暑、昏厥、中风、昏迷、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2)四缝
【定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1、2节指骨关节横纹的中点。
【主治】疳积,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百日咳、咳嗽气喘、肠道寄生虫症。
(3)落枕穴
【定位】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偏头痛、胃痛、咽喉肿痛、肩臂痛。
(4)肩前
【定位】肩锁关节内侧凹陷处和腋窝前面的皱襞连线之中点。
【主治】肩周炎、肩臂痛、上肢麻痹、偏瘫。
(5)治痒
【定位】上臂外侧,肩峰直下,肱骨后缘与腋窝前皱襞相平齐处,也即三角肌下部。
【主治】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5、下肢部奇穴
(1)鹤顶
【定位】屈膝取穴,在膝关节髌骨上缘正中的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瘫痪、无力。
(2)膝眼
【定位】屈膝,膝关节伸侧面,髌骨之下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左右两腿共4穴。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痛、腿痛。
(3)胆囊穴
【定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下约1寸处的敏感点。
【主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绞痛。
(4)阑尾穴
【定位】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下2寸左右的敏感点。
【主治】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
(5)百虫窝
【定位】髌骨内上角向上3寸处。
【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蛔虫病。
(6)肝炎
【定位】内踝尖上2寸。
【主治】肝炎。
(7)肘尖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咀的尖端。
【主治】瘰疬。  
第二节 刮痧选区的全息诊疗学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内在的五脏六腑和外在的四肢五体九窍,都通过经络的网络和气血津液的流布,密切地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局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整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反应都会发生影响,而整体功能的失调,也必然波及到所有局部器官。因此中医一方面在治疗局部器官的疾病时,注意从整体调节入手,另一方面在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时,又可以采取对局部器官的观察和刺激。象中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针、耳针、面针、鼻针、眼针、脊针、手针、足针、第2掌骨针等就是通过诊察(目察和触摸)这些局部器官不同区域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通过刺激(针、灸、推拿、压迫、敷药、光照等)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来治疗全身疾病。中医学中这一传统的诊疗方法,现代叫作“全息诊疗方法”。我们在刮痧疗法的实践中,运用生物全息理论的知识,对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进行刮压刺激,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刮压过程中所发现的敏感点和异常出痧部位,又可以察知内脏健康损害的部位和程度。我们将刮痧疗法和生物全息理论结合起来,总结出“全息刮痧法”。
按照经络和腧穴主治规律的刮痧方法,叫“经络刮痧法”,我们这里又提出了“全息刮痧法”,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配合交叉重叠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单独选择。关于刮痧的经络腧穴基础知识,上节已经详述,本节则专谈刮痧的全息诊疗学基础知识。
一、全息一词的由来和含义
“全息”一词,始出于物理学,是“全部信息”的简称(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具体性表现)。1948年,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发明了一种新的照相技术,运用这种照相技术,不仅能拍摄到物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而且底片的任何碎片,仍能显现整体原像。象这样,乙事物包含有甲事物的全部信息,或局部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就叫全息现象。  
二、生物全息现象及其原理
生物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这里仅仅从一个生物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来简单谈谈。树木的一个分枝,就是整棵树的缩影;吊兰的一个分枝,即是母本的再造;斑马一节肢体的斑纹数目,和躯干上的斑纹数目相等;金钱豹一节肢体的斑点数,和躯干上的斑点数相近……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局部包含了整体全部信息的全息现象。月季花的一节枝条,经插枝养护,可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动物的一个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生命。植物的一节枝条和动物的一个卵细胞,虽然在外观上不能直接看出是整体的缩影,但它们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无论是能直接看见的,或是不能直接看见的,生物体局部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这叫生物的全息悻。
生物体为什么具有全息律呢?
张颖清《全息生物学》一书,从生物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书中认为,一个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主要通过细胞有丝分裂的方式发育而来的。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含有遗传信息传递基础的染色体,被复制成完全一样的两份,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小,于足就使每个于细胞,也就是体细胞,都具有了和原初的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完全相同的一整套基因。体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并在整体的控制和需求下经过特化,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功能各异的局部器官。一个个局部器官有机地组合起来,便构成了生物整体,于是生物新个体就形成了。所以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细胞、器官或部分,都有着与真正胚胎相同的发育原因,都含有与真正胚胎相同的基因,于是也就可以体现出是整体的缩影这样的胚胎性质。于是张颖清就把生物体上这样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叫作“全息胚”。象头、耳、鼻、眼、手、足皆是全息胚。
由于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在卵细胞中都是预先有定位的,或者说在受精卵中早已画好了未来整体的图谱,所以这一未来整体的图谱,也应在卵细胞分裂而形成的体细胞、局部器官等任何一个全息胚中都存在着。而中医全息诊疗法中任何一个局部器官的穴区图,都可以看成是未来整体图谱的一部分。全息胚上的穴区,实际上是未来整体中某一器官发育的位点(比如耳穴图谱中的胃区、手诊图谱中的胃区,如果把耳或手比作月季花的一节枝条,让它继续发育的话,胃区将发育为胃腑)。因此也可以称穴区为“全息胚的未来器官”。
张颖清说:“全息胚有对应未来或现在整体全部器官和部位在内的未来器官的图谱;在动物高于原肠胚发育阶段的全息胚和植物的全息胚的未来器官图谱,基本址整体缩影式的;全息胚未来器官中的一部位,以该全息胚的其他部位为对照,与其他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中或整体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某个局部器官的穴区和问名内脏器官,以其他部位为对照,其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举例而言,耳、手、足的肝区或肾区,则与肝脏或肾脏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因为它们都相当于受精卵中同一个位点,有着共同的发育基础,这个位点在整体这个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上,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并特化为肝脏或肾脏,而在耳、手、足这些较大的全息胚上,却滞育在低级发育阶段,以极不发达的形式潜在地存在着,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耳、下、足的整体形态,实在是难以想到这其中还存在着肝、肾的发育基点或区域。
所以,中医学中的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等穴区图,实际就是头、耳、手、足……这些局部器官所包含的未来整体的图谱。人体的任何局部器官,也都包含了对应现在整体的全部信息。  
三、局部器官全息穴区的排布规律
从原则上来说,局部器官是整体的缩影,局部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但由于局部在发育的过程中,受到整体的制约并根据整体的需要,特化为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的器官,这其问必然有物质的迁移、叠加、变形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不同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也就不可能象整体的照片那样真切。于是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全息穴区的一般排布规律或说是排布方式。根据中医学中诸多的全息穴区图谱,我尝试地把其排布规律或排布方式归纳总结为下述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整体缩影式:在某些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大体象一个人体的缩影。比较典型的如耳人分布规律,象一个倒立的人。足部反射区图,若将双脚并拢,足底部的反射区所组成的图谱,大体象一个蹲坐的人形。
2、体表投影式:或者是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或者是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在躯干这 个大全息胚上,我们刮痧时,刮胸、背可治肺脏病症;刮心前区和左肩胛区可治心脏的病症;刮前后心区(也即上腹部和背心部),可治 胃的病症;刮脐腹部可治大小肠的病症;刮少腹部和腰能部可治子宫、膀胱的病症等,所刮区域即是内脏器官在体表的投影区,也属全息穴区的范围。关于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头针的穴区即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部表面的投影来确定的。在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是发动躯体随意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这一部分在头部表面的投影,即是头针的运动区,刮此区域,就可以治疗大脑运动中枢功能受损(如脑血管病)所造成的偏瘫等症(详见“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3、顺序排布式: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其长轴远远大于横轴,形成了近似圆柱样的形状,而躯干和每节肢体,都是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都有全息穴区分布,其全息穴区的位置,大体依照人体从头到尾各器官的次序来排布,这就叫顺序排布式,要掌握全息穴区的顺序排布规律,首先应了解每节肢体的头尾极性。在生长轴线上,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而相同的两极相距最远。如图2至38所示,1区为头,5区为尾。确定了躯干、每一节肢体乃至头面部的极性和分区次序后,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刮拭某一区域所主治的病症。比如刮拭任何局部器官的1区,都可以治疗头颈部的病症;刮拭5区,可治疗膀胱、子宫、大肠、腰骶及下肢的病症;刮试3区,可以治疗胃、胰、十二指肠的病症等等。我这里只把一个局部分为5个区域,大家还可以再分细一些,分7个区、9个区……等等。比如依照人体各器官的位置次序,可以分为头、颈、上肢、肺、心、肝、胃、胰。十二指肠、肾、小肠、腰、下腹、下肢等14个区,也是完全可行的。张颖清提出的第二掌骨诊疗法,中医传统的华佗夹脊诊疗法、背俞穴诊疗法、60年代中医界流行的背部和脊柱两侧阳性反应物诊疗法,近几年日本医家及沈昌先生的正脊疗法,其穴区分布规律都属顺序排布式,也皆可用于刮痧。
值得说明的是,有人认为下肢因接在躯干的“尾”部,所以近心端为头,远心端为尾,这样才“符合“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的规律。此说既出,引用者很多,所以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加以说明。
从人体解剖结构看,下肢的股骨头连接髋骨的髋臼处。髋骨在幼年时代为三个独立的骨块,即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之间借软骨互相连结,至十五六岁时,软骨骨化,三骨才逐渐融合成为一骨。在融合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这就是髋臼。构成髋臼的主要部分是坐骨的上部。也就是说,股骨头是连接于坐骨上部的,并不是连接于坐骨的下部。如果把坐骨及其附属组织看成是一个全息胚的话,其上部为头,下部为尾。下肢近心端和坐骨头部相连接,因此近心端也就必然是尾、而下肢远心端便足头了。这样就象图2至38那样,无论上肢或下肢,其近心端都是尾、远心端都是头。只足人类因进化而直立了起来,才易使人们误认为下肢是连在躯干尾端的,于是做出现了如前面所述的误会。我们再打个比喻,把躯干比拟为树干,把叫肢比拟为树枝,树一有梢、根两极,树枝也分梢、根两极。无论是接近地面的树枝还是远离地面的树枝,和树干连接的一端都是很。所以就人体来说,无论是下肢还是上肢,就象从主干分出的枝条一样,连接躯干的一端也都是尾。从全息诊疗和腧穴主治的实践上,也完个证实了这一点。
4、部位对应式:部位对应式主要指两级对应、上下对应、左右对应,两极对应即头尾对应,比如脱肛、痔疮疼痛、子宫下垂,可刮头顶百会;癫狂、癫痫、晕厥、昏迷,可刺足底涌泉。上下对应是指肩与髋对应、肘与膝对应、腕与踝对应、指与趾对应等等,肩关节周围炎。除刮拭肩背部外,可在髋关节处寻找敏感压痛区进行刮拭;网球肘除刮拭疼痛部位外,还叶在膝关节下方寻找敏感区压痛区进行刮拭。左右对应则指左侧肩、肘、腕、髋、膝、踝……分别和右侧肩、肘、腕、髋、膝、踝……相对应,左病可刮右、右病可刮左。上述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实际就是中医针灸术中所说的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内容。
5、后天八卦徘布式:如眼部、唇部、脐部等处的全息穴区,按照上述4种规律去套用皆不适合,于是医家们通过长期的实际观察。发现这些局邪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方式,基本依照后天八卦的次序。后天八卦,依次是乾、坎、艮、震、顺、离、坤、兑。
以眼部全息穴区位置为例,令人头北脚南仰卧,将左眼分为8个区域,北方为坎位、南方为离位、东方为震位,西方为兑位,依后 天八卦次序顺时针方向填入八卦,再配人相应肌腑,于是左眼全息穴区图便确定了。将这一分区对称填入右眼的八个方位,右眼全息穴区图也就确定了。
6、经脉循行式:从全息生物学的角度看,经脉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因此在任何局部器官的某一经脉的循行区进行刮拭,都可以治疗该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病症和以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的病症。比如刮拭小腿外侧前缘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区域,可以治疗局部病、胃经病及胃腑病,小腿这个全息胚上的此区域,便可命名为胃经区。又如足部反射区图中肾上腺区、肾区、输脲管区和膀胱区,基本在足少阴行经的循行线上,这几个反射区可以主治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的病症,除反射区和相关内脏有对应关系外,和肾经主干的循行也不无关系。
全息穴区的上述6种排布方式或规律,实际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相互渗透的、这样就使每个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图谱显得复杂起来,也使每个穴区的主治证候更加广泛起来。  

四、全息穴区和同名器官之间的联系
西医认为,人体各器官部处在通过神经——体液联系的统一的内环境中,当某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其病理信息必然要通过神经——体液的播散,影响到整个内环境的变化,于是和病变内脏处于同一内环境中的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也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了敏感、疼痛、结节、色泽改变、刮拭时容易出痧等异常改变。因为这些穴区的细胞团,和病变内脏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故荣则俱荣、枯则俱枯、如影随形。因此也就可以通过对外周较大全息胚(如耳、手、足、面、鼻、目、舌等)的诊察,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对周围全息胚上的穴区进行刺激,比如针、灸、刮拭,使某穴区受到损伤,这一损伤信息通过神经传人中枢,中枢接受到损伤信息后,便发出修复损伤的指令。身体接受到这一指令,体液内环境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修复损伤部位的需要,最终使针、灸、刮拭的损伤部位得到了修复。由于我们针、灸、刮拭某些穴区是有目的的,所以机体在修复这些穴区的同时,也就修复了和这些穴区的细胞团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问名内脏器官,从而使该内脏的病也得到了治疗。比如我们刮拭心前区和肩胛区出痧后,机体在修复这两个出痧区的同时,也修复了心脏的健康损害,从而改变了心肌的供氧,缓解了心绞痛。这可以说是刮痧疗法治病机理的又一个学说。全息穴区和内脏之间通过神经—体液的联系,是它们之间联系途径之一。
全息穴区和内脏器官的联系途径之二,则是中医所说的经络。关于经络的有关知识,在上一节已有详述。我们在这里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经络在联系全息穴区和内脏方面的作用。
全息生物学认为,就经络现状来说,某一经络以该经线以外的部分为对照,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人体主要的经脉,是分别和五脏六腑相连属的12经脉。各经脉和其所属内脏的细胞群相连续,也必然和其所属内脏的细胞群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不同内脏,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则有所差异,故不同经脉,包括从该经脉所分出的经别、别络、孙络、浮络上的细胞群,其生物学性质也应有所差异。
既然每一个内脏都有一条经脉(12经脉左右对称,实际上是一对经脉)和其相连续,那么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全息胚器官(即各全息胚上的穴区)也应象整体上的内脏器官一-样,都有涤(或说是一对)极细小的经脉和其相连续。这就是说,每个全息胚也都有12经发育的基础。这些细小的经脉,也可以称作是全息胚经脉(对整体12经来说,可以称作细小络脉),和其所属的全息胚器官(即穴区),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
又由于全息胚器官和同名内脏器官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那么当和某全息胚器官(穴区)相连属的细小全息胚经脉进入人体的整体经络网后,必然会和其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主干经脉自然形成连续,从而就在整体经络网中形成了一棵“经络树”。
一棵经络树,以某内脏器官为根基,以络属该内脏的经脉为主干,以通向其所联系的官窍(即目、舌、口、鼻、耳等)的经脉分枝和通向全身各全息胚同名穴区的细小经脉(全息胚经脉,也即络脉)为枝条,以其所联系的官窍及各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为叶子,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自成体系的经络通路。因其很象一棵大树,故而我称其为“经络树”。
一棵经络树,既沟通了内脏和五官、五体(皮毛、肉、筋、骨、脉)之间的联系,也沟通了内赃和全身各全息胚上相关穴区位点的联系,既是生物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团的连续,还是毛细血管、小血管、神经末稍、小神经束、肥的细胞等特别密集的通道、所以很容易在此经络树中形成各种信息的特异性的优势传导路。
人体有12正经,至少有12对这样的经络树。经络树与经络树之间,凡相表里的两经(如胆经与肝经、胃经与脾经、大肠经与肺经、小肠经与心经、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皆有交通枝密切相连,此外凡经气交接流注的两经,或另有交通枝相连接的两经,其联系也较密切。凡联系较密切的经络树之间,与联系不密切的经络树之间相比较,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就比较大些。
至此我们就可以作出如下推论:当一个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就象一棵树的根基部发生了病害会影响到树干和枝叶的正常生长一样,其病变也必然会波及到整个经络树,于是就在经络主干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敏感点。压痛点,刮痧时极易出痧或痧密成片、成块(大多是腧穴所在处)”在该经络树的叶子上,即各全息胚上相关的穴区上,出现了色泽变化、压痛、敏感、隆起、凹陷、皮下结节样、条索样异常改变、刮拭易出痧等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所在的经脉与区域,来测知内脏病变的病位、病性(指大体的寒热虚实),乃上病情的久暂轻重。这就是全息诊断及经络腧穴诊病的机理所在。当用针、灸、刮拭、按摩、敷药等等方法刺激经穴或全息胚上的全息穴区时,这种刺激信息便沿经络树的叶、枝、干(刺激经穴便是对经络树干的直接刺激)而传入相应的内脏,外传遍该经络树,既可以促进该经络、脏腑的气血运行,又可以调动几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从而就可以达刮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的保健效果。尽管全身的经络通过各种类型的交通枝,或其它联系方式,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贯通的网络系统,但由于经络树与经络树之间,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有一定差异,这就使病理信息的传导与刺激治疗信息的传导,在一般情况下只介该经络树内较活跃,而较少波及其它经络树,更难以对整个经络网形成特别明显的影响,于是就使全息诊疗具有了一定的特异性。比如胃有病,一般是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和各全息胚的胃区可能出现阳性反应,而不可能使所有经脉的腧穴和所有全息胚上的全部穴区都出现阳性反应。刺激胃经腧穴和各全息胚上的胃区,主要调节胃的健康损害,而不可能治疗五脏六腑所有的疾病。当然在病变严重或病程长久之后,病变亦可由此脏波及彼脏,由此经波及彼径,那么相应的经络树也就应当有异常反应了。因此在刮痧选区时,不仅要选取病变系统的穴区,也还要根据中医表里相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选取相关的穴区。
全息穴区和相关内脏通过经络树相联系的学说,并不见于传统医籍中,我们这里基本引用了《足部按摩保健法教程》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说明这种联系的机理。  

五、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刮痧法常用头、背腰、胸腹、四肢的全息穴区。关于背部全息穴区的排布大体是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分别对应人体头面部器官、胸腔及上腹部的脏器、下腹部、盆腔脏器,也就是说与脏器水平线相当的脊柱及两侧膀胱经的区段范围即为该脏器的全息穴区(见彩图)。治疗时先用按揉法在所选穴区内找出最敏感的压痛点,对其进行按揉后,再以该压痛点为中心,刮拭全息穴区范围内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
关于背腰、胸腹、四肢全息穴区的定位,还可以参照本节前面所谈到的内脏器官体表投影式、全息穴区顺序排布式和部位对应式,并结合经络循行线的皮部区,进行选区定位。比如胃在上腹部,对胃病患者若采用全息穴区刮痧治疗时,就可以刮拭背心处、上腹部、小臂中部的手阳明大肠经皮部、小腿中部的足阳明胃经皮部和足太阴脾经皮部。关于手、足、耳部的全息穴区,可参照本书彩图、保健刮痧及手诊章节的图示。
刮痧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一是焦顺发总结的头部穴区,二是贾怀玉《头皮针治疗学》中所提出的治疗带。焦氏总结的头部穴区,主要依照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来确定,适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刮拭头部全息穴区对改善脑供氧、消除脑疲劳、预防和治疗中风有较好效果,也可用于治疗内脏疾病。这里先将焦氏头针分区加以介绍。为了便于确定刺激区位置,我们先在头部设两条标志线,一条是从两眉中间起,过头顶到枕外粗隆(即脑后突起的骨骼处)的下缘止,叫前后正中线。一条是从眉毛中点上缘起,经头的侧面直至枕外粗隆的顶点止,叫眉枕线。刮拭的常用刺激区域及其主治为:
(1)运动区
【定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此区。
【主治】上5分之1,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5分之2,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5分之2,治疗对侧面神经麻痹、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2)感觉区
【定位】运动区平行后移1.5厘米。
【主治】上5分之1,治疗对侧腰腿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后头痛及耳鸣;中5分之2,治疗对侧上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下5分之2,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运动区个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对侧肢体不自主地运动和震颤、舞蹈病。
(4)血管舒缩区
【定位】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皮层性浮肿。
(5)晕听区
【定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
【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
(6)言语二区
【定位】以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为起点,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即为该区。
【主治】命名性失语。
(7)言语三区
【定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
【定位】从顶骨结节向下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3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9)足运感区
【定位】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过敏性结肠炎、脱肛、急性膀胱炎等。
(10)视区
【定位】从枕骨粗隆顶端旁开1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11)平衡区
【定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2)胃区
【定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
(13)肝胆区
【定位】从胃区下缘开始,往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各种肝胆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
(14)胸腔区
【定位】在胃区与前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气短、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呃逆。
(15)生殖区
【定位】从额用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糖尿病所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
(16)肠区
【定位】从生殖区下缘开始,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下腹部疼痛。
贾怀玉等提出的头部治疗带,划分方法简单明了,广泛适用于各科病症的治疗,为刮痧法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现介绍如下。
(1)额中带
【定位】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中风、精神失常、失眠、头面部及口、鼻、舌、咽喉疾病。
(2)额旁1带
【定位】额中带外侧、目内眦直上入发际,自眉冲穴向下1 寸,左右各旁开0. 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心肺胸膈等上焦疾病,如胸痛、胸闷、心悸、失眠、心绞痛、咳喘、肺炎、呃逆等。
(3)额旁2带
【定位】额旁1带外侧,瞳孔直上入发际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症。加急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额旁3带
【定位】在额旁2带外侧,目外眦直上入发际,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约0. 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主治】肾、膀胱、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病症,如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白带、子宫脱垂、肾炎、前列腺炎、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尿失禁、夜尿症等。
(5)额顶带
【定位】从神庭穴至百会穴的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上中下三焦病症。将此带分为3等份,前3分之1治疗胸部 及上焦病症,如感冒、咳喘、心悸、胸痛、胸闷等;中3分之1治疗下腹部及中焦病症,如肝炎、胃炎、胃溃疡、胃肠炎、胰腺、胆囊疾病等;后 3分之1治疗下腹部、下焦、及腰腿足病症,如肾炎、水肿、皮层性尿频、 排尿困难、尿失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子宫脱垂、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瘫痪、麻木、颈腰腿足疼痛等。
(6)顶额前斜带
【定位】自前顶穴至恳厘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俗,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运动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下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侧上肢的 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下3分之1治疗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神经 瘫痪、失语、流涎、发音障碍、脑动脉硬化、偏头痛及口腔疾病。
(7)顶颤后斜带
【定位】从百会穴至角孙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感觉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髓关节、臀部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 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3分之1治疗面部麻木、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三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及失语等。
(8)顶后斜带
【定位】在顶后部,即由络却穴至百会穴连线两侧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贯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主治】颈肩部病症。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冈上肌腱炎。
(9)顶枕带
【定位】在顶枕部,即从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颈、腰背、腰能及眼部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 3分之1主治头颈部病症,如后头痛、头晕、颈椎病、落枕等;中3分之1主治腰背部病症,如急慢性腰背痛;下3分之1主治腰骶痛、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以及各种眼病,还可治疗足癣等。
(10)枕下旁带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下方,即玉枕穴至天柱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眺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后头痛,以及偏瘫肢体的精细运动障碍等
第三章 经络全息刮痧方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血系统地介绍经络全息刮痧法。第一,用中西医理论分析探讨经络全息刮痧法治病的机理,阐述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络全息刮府法的临床作用,第二,介绍刮痧的工具、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及适合人体各部位解剖特点和病证需要的7种刮拭方法、刮痧的实施步骤、人体各部位的刮拭顺序及刮痧后的反应。第三,介绍适合不同体质病证的3种刮拭于法,包括手法特点、适应症、各种手法的具体运用与决定补泻效果的因素,以及经络全息刮痧法的种类、刮拭的时间和疗程。第四,经络全息刮痧法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本章将介绍经络全息刮痧法的最仕适应症、慎用症与注意事项。
经络全息刮痧法与针灸、按摩疗法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选经配穴。本章将介绍根据刮痧特点选经配穴的原则与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经络全息刮痧法,有利于发挥本法之长。为此,本章对经络全息刮痧法进行全而的评估,并对提高本法疗效的要索、方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作简要介绍。  

广播网 200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