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工厂:王侯重器——论玉带的市场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3:20

王侯重器——论玉带的市场价值

 

维克多·宾

 

(本文曾连载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市场》2008年第二.三期。本文为未删节版)

 

一尊尊精美的帝王玉玺如梦幻般呈现在你面前,拍价仅几万,十几万元,你可能绝对不会相信。不过,这幕确实出现在十几年前世界各拍卖行的拍场上。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那时帝王玉玺就和今天一些浑有潜力的玉器一样,人们对其真实属性和历史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人们只是按照玉质的好坏和雕工来给出该玉的估价。因此,即算是贵为清代帝王帝后的玉玺也只能是这个价了。
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现在还在发生!
历代王侯之器,玉带就是其中的一种。正如帝王玉玺一样,我们要收藏投资玉带,就必须要搞清楚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属性,同时还要考量它的首创性、代表性和稀有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玉带的市场价值,就必须对玉带的起源、历史价值、玉器的属性(即朝廷玉还是民间玉)、艺术性和稀有性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才能加以评判。
一、玉带的起源、属性和型制
人们在观赏古戏时,常见饰演帝王将相者腰带上镶钉有纹饰图案的带饰。这种带饰如果是玉片。那么,这种带饰就称为玉带。
不过腰带上镶缀的并非只有玉带一种。它依配戴者的身份等级不同而有玉、犀、金、银等,其中以玉等级最高,也最为珍贵。
玉带之制相传起源于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56年)以后,据传由李渊定制。《新唐书?舆服志》载:“其后(指高宗显庆以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这是目前文物界的共识。不过,从玉带板的早期形态来看,玉带应发源于更早的北方少数民族。而且据故宫扬伯达先生研究,最早的唐朝玉带很有可能是由于阗玉工所琢,然后作为贡品进贡给唐王朝。由此引起玉带之制,此说应可成立,但非本文重点,不拟深研。
但自显庆六年以后,玉带入官服,用以标示官阶的高低和作为皇权身份等级的象征是不容置疑的。《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将、相二品以上许用玉带。”自此,玉带作为朝廷官作玉器而存在,一直延续到明代。而且,自唐朝以后,《中国玉器全集》上始有朝廷用玉一项。其中最重要的朝廷玉器就是玉带(见《中国玉器全集》扬伯达著“隋唐——明代玉器叙略”一文)。其制作除唐代尚有少量于阗贡品外,每朝每代均由当时的宫廷玉工或宫廷组织当时最好的玉工所制。由于自唐至明,玉带一直是官府专用的朝廷玉器,因而多为当时玉器的精品。同时,玉带除是朝廷玉器之外,它还是国与国之间互相赠送的国礼,以及帝王赏赐功臣和大臣贡奉之器,属价值连城之物。这在明以前的史料中多有记录。如《新唐书》载:“初,德宗(公元780-805年)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取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册府元龟》载: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吐番使者献物中有玉腰带二条。又如在宋、辽、金的相关史载中有:(周太祖广顺元年,即辽世宗天禄五年,951年)宣遣千牛衙将军朱宪充入契丹使。……仍以金酒器一副,玉带一,遣鄂约。宋朝贺契丹生日礼物,契丹帝生日,南宋(实指北宋,因其在辽之南方,故有是称)遗……金玉带二条……金花银器三十件,银器二十件……。(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使使契丹送大行皇帝遗留礼物……琥珀环、白玉翠石茶器、衣五袭、通犀碾玉带……。北汉乾佑四年六月(太宗会同七年,944年),辽主遣燕王述轧,政事令高勋,册命帝为大汉神武皇帝,妃为皇后。又以黄骝九龙十二稻玉带报聘。(宋太祖开元八年,975年)契丹……献御衣一袭、玉带一、御马三、并鞍辔、带甲五十。(宋太祖开元八年,976年)契丹……来贺长春节。献御衣、玉带、名马二匹,鞍勒副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契丹……奉御衣、金玉带、玉鞍勒马来贺。……十月……贺乾明节,献御衣二袭、金玉带各一、马百匹……。从上引用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两国互赠的玉质礼物品,以玉带多见。相关赏赐品及玉带作为贡品的记录在史载中也有如下记录,仅《辽史》卷三、卷九六就有三例:(萧韩家奴)太平中,补祗侯郎君。伐夏,为左翼都监,迁北面林牙。俄为南院副部署,赐玉带。(萧韩音奴)平重元之乱,以功迁护卫太保。……监障海东青鹘,获白花者十三,赐木骨犀、玉吐鹘。……丧葬仪:道宗崩……惕隐、三父房、南府宰相、遥辇常衮、九奚首郎君、夷离毕、国舅详稳、十闸撒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其次荐奠,进鞍马、衣袭、犀玉带等物,列表其数。玉吐鹘即玉带,上引三例,即是以玉带为赏、贡之物,表明了玉带的崇高地位。玉带的属性还表明在佩戴者的身份上。除高官贵族外,在历代帝王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玉带的踪迹。如图一,宋高宗,因其带挎在后,只能见到铊尾的踪迹;图二、明代帝王图,图三,明太祖;图四,明仁宗,洪熙皇帝;图五,明英宗,正统皇帝;图六,明光宗、泰昌皇帝,图七、泰昌武宗,正德皇帝;图八,明熹宗,天启皇帝。虽然以上图例不一定很准确地反映了玉带的型制,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玉带作为玉侯重器的极其珍贵地位。
至于玉带的型制,虽然很多资料均有介绍,但在此还是简要说明一下,并有二个方面需引起藏家的格外重视。
全套玉带的型制为:玉带由玉带和铊尾组成,镶钉在带两端一边圆弧三边直线的即一端圆弧矩形带板称为“铊尾”或“獭尾”,镶钉在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或桃形或其它型的带板称为“”,但统称为玉带板。有的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唐代一般用双铊尾玉带,自宋代起因佩戴形式的变化而有双铊尾与单铊尾之别。金代称玉带为吐鹘,用双铊尾(但也有单铊尾玉带)。元代称双铊尾为束带,单铊尾为偏带,用八。明初仍承前朝,至明中晚期,玉数量增加,并定型至20块,且形式有程式,佩法有定制。明张自烈《正字通》挎字条云:“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考古出土明中晚期玉带也符合明制。
但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1、玉带历为朝廷玉器,但各朝各代因帝王的赏赐和因时制宜的等级使用制度及有大臣的建议更改而时有变化,致使佩戴者的身份有些混乱不清。但玉带绝对不是普通的民间玉器。能够拥有玉带,无疑是拥有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和无上的荣耀,是富贵之中贵的凭证。
2、带的数目也因各朝各代的不同而有异。例如唐朝一般根据带的数目称带,如“十三带”。但也有11、12的,似乎数目也非有定制。例如《古玉精英》傅熹年著)第198页刊有一块玉,背面琢有“十一”、“六”之字,即应为十一玉带中的第六。至五代,四川成都前蜀王健墓出土一组完整玉带。此带挎为七单铊尾。宋、辽、金、元及明初各代数依考古发现也有很大不同,从7至二十几皆有出现,且应为完整玉带数目,其数似无定制。在这,我们只能推测,其与佩戴者身份的细微差别或体形、喜好、尤其是各朝各代佩戴使用制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玉带数并无严格的,一成不变的定规。在此我们也无法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了。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全套玉带,传世的明朝以前的11片(含铊尾)以上的可称全套玉带,出土的、中外博物馆馆藏的10片以上的可称全套玉带(出土的如王健墓的七玉带仍称全套,明初的同此,视具体情况而异)。在此数目以下的,均称零散带板(含铊尾)。
二、各代玉带的纹饰特征和存世量分析
玉带从唐至明,历为朝廷玉工所制,但各代玉带的纹饰特征史无明文。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可以从史载记录及传世、出土的玉带中获知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收藏投资玉带也是极其有用的,如傅熹年在其珍藏古玉第二部分《古玉掇英》中说:“在张浚献给宋高宗的礼单中,有玉池面带、玉狮蛮乐化带等,其名目也见于《宋史》所载二十余种金带的图案中,可知有些图案金带、玉带通用。”。
从殷志强所著《中国古代玉器》(上海文化版)在论述金代玉带中说“金带玉带饰既有纹饰者,也有素面的,且多用金钉直接将玉带板铆在革带上。饰纹玉带板,可能是级别较高官员佩戴的。”。另从史载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玉带上的纹饰,也别有含义,有些纹饰是为当时特定的高官所服用。”。下面我们就此一一记述,但因目前官方资料的欠缺,民间实物的秘藏,对各代有纹饰的玉带的存世量,我们也只能尽最大的可能并根据现手头能搜集到的一切玉带资料作一番大致的推测,尽量力求准确,且存世量以有纹饰的玉带为主,素面的重要的只作说明。
1、唐代:玉带用于官服,为唐朝首创。其制作除贡品外以唐朝宫廷玉工为主。技法以减地浮雕加阴刻线为主要特征。
纹饰特征:从各地零散出土和传世的唐朝带板来看,所琢纹饰以番人形象为主。如番人进宝、执凤头壶、持杯、弹琵琶、乐舞、吹奏、击鼓等等,但也有少量鸟兽纹、花卉纹。唐代各级(品)官员的带板纹饰因史无记载而不明。
存世量分析:完整的传世的唐代带板极少,都散存在各地博物馆中,至今连故宫博物院也无一套完整的唐代玉带。出土的仅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二套完整有纹玉带。
根据目前资料(含网上资料,下同),不论出土还是藏于各地博物馆10片以上(含10片)的较为完整的唐朝有纹玉带约5套,放宽至9片,则约有7-8套左右。私人所藏,据传台湾有一套,但未见实物,不知真假,只能推测目前私人所藏约为2-3套左右。且国内外拍卖行从未拍卖过一副完整的真正到代且实物较佳的唐朝玉带板。单枚的、开门的唐朝有纹玉带板则偶可见到,馆藏则更是多见,但私人收藏开门的唐带板不多见,存世量暂列入较少。
2、五代:目前仅见四川王建墓出土一套七玉带,为国宝中的国宝。其它不论是馆藏还是私人收藏,不论是全套还是单枚,均难得一见,存世量暂付厥如。
3、宋代:宋朝朝廷用玉之风更盛,带制仍承前朝,且统一由少府监文思院制作,俗称宋玉院工。但其雕法及玉带型制与前朝已有差异,出现了桃型挎,且方型挎四角方正,底面同大。其雕琢较前朝已大有进步,制作细腻,线条流畅。
纹饰特征:令人惊异的是:玉带图案自宋代起突然大增。除我们根据实物所见其纹饰有人物形象、云雁、龙纹等外,还有大量我们至今未见到实物的图案。如《宋史》载:“其制有金路、荔枝、狮蛮、海捷、宝藏……惟路方团挎,余为方挎、荔枝或为御仙花。”(注:如前所述,金带玉带图案有些是通用的,这在其它史载中也有记录)。另据宋岳珂《愧剡录》卷十二载:“金带有六种:路、御仙花、荔枝、狮蛮、海捷、宝藏。”。因此宋代玉带纹饰除前述三种外,至少还有六种。只是这些玉带实物因年代已久,我们已无从见到,只能列为中国玉带史上的未解之谜了。

存世量分析: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宋代全套的10片以上的玉带不论公私,尚未见到。单枚及10片以下者有江西上饶茶山寺所出土的九块带板(不全),其中一块桃式带板光素,另八块雕人物纹。北京故宫馆藏有五块宋人物带板。此外另还有一枚云雁纹铊尾和一镂空的云龙纹带环。私人收藏的宋代带板很少,但应有,可能缺乏识别标准器而无法识别,存世量记入极少。

4、辽代:辽承汉制,玉带仍然盛行,但仅限于帝王和高级贵族使用。其制作机构不详,但无疑应为朝廷组织优秀玉工所制。
纹饰特征:辽代玉带以光素者为多,碾花者,完整者极少。辽玉带纹饰目前仅见二种。一是由朝阳耿氏墓出土的一付11片玉带,带板表面皆浅浮雕山形纹饰,为历代所无,辽代亦仅见此孤例。二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具小刘仗子(辽墓)出土的一副16块玉带,其中七整体作花形,中心为椭圆花心状,内划菱形纹,由花心向玉周沿刻划24条放射状水波纹曲线,形成朵状花瓣花。这种纹饰也是目前仅见的。
有意思的是:在中京城址沙里巴乡出土了一付九单铊尾玉带,挎面雕饰胡人伎乐纹图案。但胡人伎乐纹玉带是唐代最具特色的玉带,如此精工的玉带似非当时辽朝工匠所能为,可能为前朝遗物,扬伯达先生从认为该带挎应为于阗国制品。辽代玉带其它纹饰还应有,但目前资料付诸厥如。
存世量分析:目前成套的辽代有纹玉带皆藏于国家博物馆,仅二套(素面的未计,有多套)。私人收藏未见,但估计也可能有一、二套,只是缺乏鉴识标准器、且无人研究而无法准确断代。零散的辽代玉带板存世量也应较少(指有纹饰的),因缺乏鉴识标准存世量列入少见之列。
5、金代:玉带自唐朝定为朝廷必备用玉之后,历代都离不开它,金朝也不例外。玉带板是金朝朝廷用玉的重要物证,但金朝玉带出土或传世极少。据史书记载,金代皇帝服玉束带,琢“春水”,“秋山”之饰。这也是由于扬伯达先生鉴识春水秋山玉而带来的知识普及。但由于春水秋山玉名气太大,而易为藏家所疏忽的是:辽金玉器除含有契丹女真民族文化的纹饰外,还有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和西亚文化等共四个方面的纹饰特色。例如:其服饰也分国服、汉服两个系统。“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便焉”(见《辽史》)卷五五《仪卫志二》中华书局版)。这是大家在鉴藏金代玉器需要注意的地方,玉带也如此,而不要误以为辽金玉器就是春水秋山玉。
金代朝廷玉器由少府监制作。玉带的制作与型制也与前朝有异,出现了长方形,大部分玉挎的孔眼透穿到带的正面,且多以金铆钉连缀在革带上,此为金朝玉带的显著标志(但也应有不穿透的)。
纹饰特征:金代玉带的纹饰,见于实物的有春水、秋山及《古玉精英》(傅熹年著)所录“镂雕牡丹孔雀湖石铊尾”等纹饰。因其承汉制,玉带虽无实物但见于史载的有:《金史》载:“……皇太子玉带,佩玉双鱼袋。亲王玉带,佩玉鱼。一品玉带,佩金鱼。二品笏头球文(记:即文)金带,佩金鱼。三品、四品荔枝或御仙花金带,并佩金鱼……。”。另据《宋史?舆服志》载,金哀宗服八透碾云龙纹玉带。因此,金朝玉带纹饰除前述三种外,至少还有文、荔枝、御仙花及透碾云龙纹四种以上的纹饰,只是这些玉带实物已涅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今人不得以见。
存世量分析:目前有纹饰的金朝玉带国家馆藏的均未见到。“根本无法反映金代朝廷用玉的繁盛”(扬伯达语)。素面的实物玉带最著名的只有吉林扶余金墓出土的一条单铊尾金扣玉带,这也是目前极其少见的一条金代全套无纹玉带。但近年又在黑龙江阿城市双城村出土了一条金朝竹节形玉带(无纹),九片(应不全)。条状的五片,五角星状的三片,带头一片。条状的形似两根并排的竹节。但因未见详细的出土报告,暂不归入。私人收藏的金朝全套玉带未见,但估计可能也有一、二套,但因无法识别存世量暂付厥如,此有待于大家的努力。
零散的金朝玉带板,以春水秋山玉多见,但不论是馆藏还是私人收藏能被视为典型器的也不多。一些带挎因缺乏可靠的鉴识标准而只能大约估计年代,存世量暂列入少见之列,
6、元代:元朝官办手工业很发达,玉带作为朝廷用玉之一已归将作院玉局制作。元代对玉带佩戴者的身份也有明文规定:玉带板,“只有正,从一品以上才可用玉,或花或素,八。”。其型制又较前有所变化,其带饰较厚,在表面有较高隆起,常见形状有长方、正方,并出现了一种四角内凹成海棠瓢状形带板。
纹饰特征:最著名的有胡人戏狮纹、云龙纹,其次则有春水、秋山、螭纹、龟鹤、花卉、瓜果等纹饰不一。
存世量分析:元代玉带正式出土或馆藏尚未发现完整玉带,只藏有或出土零散带板。据某资料看,台湾一私人藏家藏有一套完整的二十片的胡人戏狮纹玉带,东西应对。但从玉带的型制(片数)看,其已与明中晚期玉带的数量及型制相同,因来见实物,其很可能为明仿前朝纹饰之玉带。另胡人戏狮图案也非元朝专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玄武湖唐家山一明墓也出土了一套玉带,图案为减地浮雕胡人戏狮图案。虽然这种雕法在明代玉带中是极为罕见的,但据专家推测,该套玉带很可能是当时的西域玉工的作品,即于阗的贡品。但于阗从唐至明,是否一直在贡献玉带,史无明载,这是我们在收藏玉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因这也涉及到玉带的断代和每朝玉带的存世量问题,故在此赘述。
其它私人收藏的元朝完整玉带未见。故目前元朝完整玉带的存世量不论公私收藏暂归于零。
零散的元朝玉带板则较为多见(此包括带环和带穿,此二种很大部分似是民间用玉,但因此二物在此期较为多见,故列入)。公私皆有收藏,故存世量列入较为多见之列。
7、明代:至明代,玉带之风大盛。明朝完整玉带的实物出土及传世也较多,大家耳目能详的就是明朝的玉带板了。该时期的玉带作品大多采用分层镂雕的方法琢制,其制作者均应为朝廷玉工所制。且据《明史》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凡帝王、一品文武官、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可服用玉带。”可见佩戴者的身份仍基本同前朝。
纹饰特征:明早期,玉带板仍有元代遗风,以云龙纹为主。中期以后带有吉祥寓义的图案开始流行,纹饰也是极为丰富。计有:龙纹、麒麟纹、凤鸟纹、鹿纹、鹤纹、灵芝纹、荔枝纹、凌霄花纹、百子人物纹、戏狮纹、双鱼纹、三羊纹、百狩纹、万字纹、双兔纹、群鱼祝寿纹、乾坤纹等不胜列举。但也有很多是光素无纹的。
存世量分析:明玉带数量较多,考古出土和馆藏的完整带板也不少,目前无法一一统计,但估计有纹的完整玉带至少也有数十套。但私人收藏的完整玉带就不多,除开仿制品,私人所藏应不到三十套(含国内外)。
至于零散的明代玉带板,不论公私收藏,则很多,存世量也较大,较易见到,存世量应列入多见之列。
清代改易服饰,玉带进入黄昏期,不再作为朝廷玉器使用,故不计入。
三、各代玉带的市场价值评估
玉带做为朝廷玉器及作为国家礼物、帝王的赏赐品和大臣的贡品,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它在当年是身份等级及皇权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及收藏价值的尺度。但多年以来一直未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出一番中肯的,尽量接近于正确的评估。
玉带的市场价值评估包括整套的和零散的玉带板二种。
1、唐代玉带:完整的玉带在唐代是非常珍贵的。据《太平广记》载:中唐时,每副于阗玉带可值三千贯。而当时长安城一个小宅院仅值二百贯,故一副玉带可抵十五座长安(当时唐朝首都)小宅院。且玉带还经常被外蕃作为重礼而献于唐王朝。如《旧唐书》载:“其国出美玉,俗多机巧……贞观六年(632年)遣使献玉带。”。此也正如马未都所言:“只有当时就值钱的文物,至现在才更值钱。”因此,如有完整的传世的唐代带板出现,不啻是人间奇珍。其拍价应可直追清帝印玺、甚至更高。但完整的传世的唐代带板极少,其比帝王玉玺更为罕见,尤其是伎乐人纹玉带。故在《中国玉器全集》卷五中“白玉伎乐人纹带饰”中被列为:“具有极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而且即算是傅熹年这样的玉器收藏大家在《古玉精英》中也说:“仅见过一副八挎双铊尾唐玉带,并称已极其难得”。
至于零散的唐朝玉带板,开门之品也仅偶可见到。零散唐带挎以品大、工佳、玉好价值最高,且也极不易得。其价每片当在数十万元以上。一般的目前价较低,但也在十万元以上,因为它毕竟也是唐朝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和唐朝朝廷玉器之一。
2、五代及宋玉带:五代及宋完整的玉带也是价值连城的,如在公私收藏中出现完整的玉带,且工、质上乘,则也不啻是人间奇珍。其价将不会低于唐代板,因其稀有性可弥补首创性的不足,但也要视其艺术性而定。只是因其缺乏鉴识标准器而难以识别。有时东西出现在你面前,虽然器物开门,但也会因叫不出纹饰名称而慎购、失去购藏的机会。但这还必须在懂玉的前提下购藏,不可盲目,在此慎重提醒大家。
至于零散的五代及宋玉带板,同样因其缺乏鉴藏标准而因各人的学识不同而出价不同,非有定价。但开门的,稀有的玉带板无疑会因为稀有而价高,此是无须置疑。
3、辽金玉带:玉带在辽金是非常珍贵的。玉带除为帝王和一品以上高官贵族使用外,也是帝王赏赐品和被朝廷用以国与国之间朝聘的重礼,由此可看出玉带在辽金的珍贵。
但辽金目前出土或传世的完整有纹玉带极少,且均无精品。史载的有纹玉带目前尚未见到,金朝仅有的一套“金扣玉带”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被列为“极珍贵”。因此如出现精品的、完整的辽金玉带,且能印证史载,其价值将会极其高昂,市场价值将无法估量。
但目前市场仿制的辽金春水秋山玉带时可见到,仿制水平也低劣,只是读者仍需注意鉴别。
至于零散的辽金玉带板,则偶可见到,其价值尚不高,还很有潜力,有上涨空间.
4、元代玉带:元代玉带至今未发现完整的玉带(台湾的那套因未见实物暂除外),国家博物馆也不例外。如出现完整的、且确凿无疑的整套元代玉带,其价值将无疑会很高。如是一般图案常见的胡人戏狮纹玉带,虽然其尚难以准确断代,但无疑也应在明朝全套玉带的数倍以上。
至于零散的元朝玉带板,因收藏者对其稀有性尚认识不清,价一般等同于明带板,甚至更低。因这源于人们对玉雕价值的认识,即玉雕价值主在玉质与雕工。对玉带的历史价值和稀有性大多数人就懒得研究了,这种方法实不可取,有时也会漏掉一些升值潜力很大的玉带板,值得大家注意。
5、明代玉带:明朝整套的玉带板虽数量较多,但大都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能进入民间收藏的并不多。虽然其远不如前朝玉带稀有和更具历史价值,但其工艺水平确也较高。目前所见大部分明代玉带板大多以分层透雕或高浮雕技法制成,因此整套的明代有纹玉带其价值也是很高昂的。早二年听说上海某古玩城有一套20块的,开价已达180万元。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套20块的明带板拍价仅49.5万元,至今应已可上涨十倍了。
虽然明朝相对来说隔我们不是太远,但品质上佳的完整的明玉带在今天来说,已是极其难得。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几年中已出现一些明带板的仿制品,有全套的,也有单片的,在拍卖行也时可见到,故望收藏者切记注意鉴别后收藏。
至于零散的明代玉带板,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则机会很多(注意仿品),但我们收藏时要尽量选择品大、工好、质佳的较稀少的玉带板收藏,其中以帝王所用或赏赐的五爪龙纹玉带板最值得大家重视。同时,我们也可多动脑筋,拓展零散玉带板的使用功能。如大件的可作摆件摆放;中型的可作腰佩,小型的作胸佩使用。因为它毕竟是皇家朝廷玉器,较之民间所用的玉牌饰还是可以沾染些“莽袍玉带”的皇家之气的。其市场价位目前较低,应是很有升值潜力的,关键是大家挖掘其皇家玉器的历史价值。
关于各朝玉带板的市场价值就探讨到此。虽然我们论述的都是有纹饰图案的玉带,但我们还需说明的是:有些完整的素面玉带也是很珍贵的。如辽陈国公主墓所出的“玉鞓鞢燮带”、“玉银带”,金朝的“金扣玉带”及明朝帝王墓所出的羊脂玉带等。素面的全套玉带也是很罕见的,值得我们珍藏。
而且,隋至明代玉器也是我国古玉鉴赏和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还有很多史料所载玉器我们还对不上号或者实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准确定出它的名称或用途(新老还较易鉴定),这还有待于专家及广大玉器鉴赏者的努力。
此外,现今传世的玉带板,大多是零散的带和铊尾,整套的可谓罕见。不论是何朝的完整的玉带板都是极其珍贵的,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在收藏玉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记住:收藏玉器我们就是收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