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嘉莉2002版:文明与文明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0:31
文明与文明史 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最初是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和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开化的这一类词意思相似,一说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所以也有公民的,市民的这样的含义,即它和当时兴起的资产阶级有密切的关系。 法国的启蒙学者最早使用这一名词,“该词最初确指对知识进步,技术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朦胧向往,也就是所谓‘启蒙思想’”。在使用中,文明的含义逐渐由指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社会的意义,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
    
    在文明一词流行的同时,文化一词也逐渐使用。据说德国人早先宁愿使用文化一词而不愿使用文明,后来他们用文化来指宗教、艺术、思想等精神方面的事物,而文明则用来指政治、经济等社会中的现实事物。到了19世纪,文明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民族扩张和殖民运动的辩护词。他们认为文明这一进程在自己的内部已经完成,“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存的,或者是稳固的‘文明’的提供者,是一个向外界传递‘文明’的旗手。不断向前发展的整个文明进程在他们的意识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他们用文明的结果炫耀自己,以示自己的天赋高于他人”。
    
    当西方踌躇满志于自己的文明成就时,他们的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科学家发现,世界历史上和世界舞台上,存在着其他的文明。随着进化论的流行,人类的进化被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的阶段,其他的民族、国家在进步过程中,都会摆脱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而进入文明的标志,正如奎格利所指出的,是一个有了文字和城市的生产社会。文明由单数变成了复数,并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公认的阶段。
     在当今的西方学术界,关于文明和文化的定义、概念、界说,可谓五花八门,不过一般说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比较强调它的物质内容,另一类比较强调它的精神内容。 布罗代尔的文明概念大概属于前一类。他说:文明首先是一个地域范围,要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包括气候,动、植物种类,农牧业,衣、食、住、行方式等;其次,文明可以等同于社会,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第三,文明也就是经济。每个社会,每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的经济的、技术的、生物的和人口的情况,物质的和生物的状况常常决定着文明的命运。人口的升降,经济和技术的兴衰等往往严重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结构,所以研究文明也就要研究她的政治经济学;第四,文明也包含着思维方式,也就是集体心理。在每个时代,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集体心智,掌握着社会的整个群众,支配着社会的态度,领导着它的选择,确定着它的偏好,决定着它的行动。这种集体心理来自远古,代代相传,不容易变动,是一种群体无意识的反映。这里宗教是其最强烈的表现。所以布罗代尔认为,研究文明要涉及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在另一处他更明确地说,“文明事实上有两层意义,它指的是精神的和物质的价值。由之马克思在基础(物质)和上层建筑(精神)之间做了区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后者严重地依赖于前者”。“有关文明的研究几乎总是导致唯心主义的猖獗,这种对卡尔?马克思的轻蔑是何等的幼稚!”“我最后坚信,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结构左右着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方向(不论是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缺少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结构,文明也就不能存在。” 和布罗代尔不同,亨廷顿的文明概念更多地强调它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为世界上的伟大宗教。“因此,文明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⑥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致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风习等。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学术界的共识。意见分歧主要是当面对众多的文明如何界定它们的时候发生的。像亨廷顿,比较强调文明的精神内容,以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宗教,所以他把当今世界上的主要文明确定为中华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中国文明的后代),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其中的拉丁美洲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次文明),非洲文明等。而有的学者则强调它的物质方面,认为是物质生产,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着文明的面貌和发展方向。文明当然有其重要的物质内容,它应该有一个相当的地域,有时候它和国家、民族相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国家或者民族。它有自己的经济,包括农、工、牧、商各业的特点。在这一定的地域和生产方式之下,产生了文明群体的共同语言、宗教、生活习俗,心理认同等等。文明是长寿的,所以这些文化因素、宗教、风习、语言、共同心理等,代代相传,形成了十分稳定的文明特征。但文明又是不断变动的,它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己的发展和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只有从它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从它的变与不变的结合上,才能认清它的面貌,它的特征,才能把不同的文明划分开来。
    
    有了文明,也就有了文明史。文明史是启蒙学者开始写作的。法国的伏尔泰(1694—1778)于1756年完成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被认为是文明史(文化史)的滥觞,虽然他并未使用文明一词。 他在书中竭力想写出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国的历史与文化,并且不乏对这些文明的赞美之词。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对这些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知之不多,所以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是西欧的中古史,而且更多的是政治史。基佐(1787—1874)于法国大革命后写了《法国文明史》和《欧洲文明史》,但这两部书更像是一种政治史。《法国文明史》是一本中世纪史,写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包括政治史和教会史、文化史等,然后是9—13世纪法国的中世纪史,主要写封建制度、王权和城市,这三者是基佐所认为的法国中世纪文明的主要内容。书中主要突出说明第三等级的兴起。基佐指出,虽然法国的自治城市到14世纪初大都被取消了,但第三等级并未消亡,反而在其他市镇中成长起来。在《欧洲文明史》中,基佐说文明的内容包括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内心生活的发展。 但在这本书中,他主要写的是社会生活、社会状况的历史,从罗马帝国灭亡起一直写到法国革命,社会史、政治史的内容居多,而不是文明史。
    
    汤因比在20世纪初所写的巨著《历史研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汤因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写作,对西方文明的成就感到幻灭,因而能破除西欧中心论的陈见。他提出分析历史的单位是文明,文明和社会在汤因比那里基本上是同义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他列出了世界历史上的20几种文明,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发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其中大多数的文明已经死亡,只有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远东文明还依然存在。汤因比认为,自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而各文明存在的时间最长也不过6000年,因此对各种文明都可以当作同时代的文明来分析对比。各种文明和文化都具有同等价值,并无优劣高下之分,这是汤因比文明观的进步之处。但是长达6000年的文明发展过程,其间发生了诸多变化,毕竟不宜于把各种文明当作同时代的文明来分析,这样很难写成一部文明史。另外,汤因比这部书,并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他提出的文明发生的挑战、应战说曾对文明的研究、对历史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他更把文明发展的动因归原于神秘的上帝,但是他也由此提出了对影响文明发展的文化心理、文化潜意识的研究,还是有其意义的。
    
    奎格利的文明史和汤因比的文明史很类似。他自称不是要写一部文明史,而是要提供一种分析工具来帮助理解历史。他主要是把汤因比的文明发展过程的四阶段改为七阶段,即混合、酝酿、扩张、冲突、普世帝国、衰落,然后或者是外族入侵,文明被毁灭;或者是进入又一次的混合,有新的文明发生。奎格利自认为他的这一分析是对汤因比文明分期说的一个改进,他列举了世界上发生过的16种文明,但只对其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迦南文明、米诺斯文明、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一个一个地作了分析。但书中并没有表现出世界舞台上各文明相互影响的进程,没有展现世界文明历程的多姿多彩画面。这本书也不是一本理想的文明史。
    
    布罗代尔也写过一本文明史,在这本文明史里面我们可以找到他的许多关于文明的精彩见解。他认为文明史是要在过去的东西中寻找在今天依然有用的东西,告诉人们过去的什么和今天有关。他说历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传统的历史,即按照年代顺序详细地叙述一切事件。这种历史书读后即忘,不能使人评判和理解历史;第二种是把历史划分为一些阶段,如法国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然后加以解释。第三种就是要写出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也就是文明史。但他不赞成把文明史像汤因比和斯宾格勒那样去适应一种哲学的解释,而是应该根据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述。 可惜他依然是把文明分列叙述的,在欧洲之外的文明,有伊斯兰文明、非洲、远东三大部分。
    
    以上举例的三种文明史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类型,即它们研究的单位是文明,这一点是很突出的,可是对不同文明的并列叙述则难以表现世界文明史的整体发展大势。另外一种文明史的写法我想可以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为代表。麦克尼尔的《世界史》是在他的成名之作《西方的兴起》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西方的兴起》写作于美国经济、文化称霸全球之际,所以表达的思想是西方文明、美国文明向全球的胜利大进军。而《世界史》的写作指导思想和《西方的兴起》是一样的,即仍然主张,一些文明的中心总是不断地把其成就传播开来,引诱或者迫使其他的文明改变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于是和外面的接触就成为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各社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也就十分重要。麦克尼尔自称他的这一世界历史的观点是对当时美国霸权的一种合理解释,并且表示了要重新审视这一原则的愿望。不过在他的《世界史》中这一观点的改正并不是根本上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自称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 所以对各种不同文明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都自称自己的书所叙述的是文明,这一点在1500年以前部分还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来,因为那个时候文明之间的交往还不是很多,所以世界史可以以文明为单位论述。1500年之后的部分,他们叙述的着重点是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和非西方社会的反映,政治史的成分较多,更像是一本世界通史,而不是文明史。目下坊间所见的文明史,大体上和上述两本书一样,都是一种世界通史的格局,而不是文明史。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过去的世界通史强调的是短时段的东西,政治事件、伟大人物,后来又加上了经济形势、文化情况等比较稳定的东西。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就是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把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我们就要区别不同的文明,要划分文明的不同类型。但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我们可以用西方文明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整个欧美文明,但也可以区别出法国文明和英国文明的不同之处,说明它们都是独立的文明单位。在历史上存在过众多的文明,这些文明确实有强弱之分,有大小之别,有的文明对人类的贡献较大,有的贡献较小。有的文明已然灭亡,有的文明还在世界上毅然挺立。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时代,各文明的不同表现和作用,来确定我们所要叙述的文明的类型划分。我们也只能分析一些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作过较大贡献的文明,而不可能对各文明作详尽的罗列。
    
    文明作为一个研究的单位,她当然不同于国家、民族,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不可能照顾到国家、民族的演变线索。但文明的存在,要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与国家、民族有许多关系。文明虽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但文明的发展和政治实体有许多不可分割的联系,政治实体的作用对文明的形成、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文明不完全等同于文化,可是文明和文化的关系太密切了。语言、宗教、群体心理、风俗习惯,对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个人在文明史的叙述、分析中,也许占不到什么位置,可是一个个人、一件政治事件,在文明史的发展上也并不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还是像布罗代尔所说的,文明史统括着一切的学科门类,她和通史很难分开,对她的研究要采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所有方法。这一要求也许是太高了。我们将尽其所能,做一次冒险的尝试。 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都有自己的历史。如何说明文明的发展,是文明史研究者的中鹨樘狻L酪虮劝盐拿骺闯梢桓鲇谢?澹?衔?恳恢治拿鞫加兴?⑸?⒊沙ぁ⑺ヂ洹⒔馓宓墓?獭K?岢隽酥??奶粽健⒂φ剿怠<次拿鞯姆⑸?怯捎诙宰匀换肪郴蛉宋?肪程粽降挠φ剑?粽讲荒芄?浚?挥惺识鹊奶粽讲攀俏拿鞣⑸?氖实碧跫?N拿鞣⑸?院螅?诓欢嫌Ω赌诓亢屯獠康奶粽较鲁沙ぁH绻?蕴粽矫挥杏φ剑?谑撬ヂ浔慊峥?迹???幌盗性硕?灾廖拿鞯慕馓濉K?恼庖欢晕拿鞣⒄沟墓?逃牖?频乃得鞔?泻芘ê竦恼苎б馕叮?谖颐强蠢词悄延谟美?贩⒄沟木?橹っ鞯模??运得鞑涣宋拿鞯姆⒄故罚?参薹?椿?治拿鞯姆⒄菇锥巍?
    
    奎格利对汤因比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修正。他把文明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混合,两种或多种文明的混合才会产生新的文明,新文明产生之后要经过一个酝酿阶段的准备,就进入扩张阶段。文明的扩张要有扩张的工具,奎格利的扩张工具从经济上说,就是要有发明,有积累,有投资。但经过扩张后这一工具制度化,财富控制者不再投资而奢侈享受,紧张产生,导致冲突,于是进入第四阶段。冲突或者是帝国主义战争,或者是内部阶级斗争以及其他表现。经过斗争然后达到普世帝国阶段,这时是文明的黄金时期,表现为和平与繁荣。繁荣之后文明就会衰落,然后是外族入侵,文明被毁灭,或者发生新的混合,产生新的文明。奎格利自称他的文明发展阶段论是要寻找文明兴衰过程的机制,不过这种理论很难用历史的实证研究加以证实。他所叙述的西方文明阶段即与之不同,因此只好说西方有三个扩张阶段。
    
    对文明、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还有其他许多理论。马克思提出过生产方式的理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说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应该说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科学理论。当然,马克思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他的理论主要根据的是西方国家、西方社会的历史现实,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明研究不够。后来一些学者(主要是苏联学者)把生产方式的理论用之于全世界的历史,建立了五种生产方式说,于是成了一种单线发展的理论,有削足适履的毛病。二战以后,现代化研究兴起,有些学者又把各个文明、社会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并且规定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特征,缺乏这些特征的就是传统社会。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标准是西方的现代,而传统的标准是现代的第三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仍然是历史上东西方对立的继续。而实际上每个社会传统与现代都有其传承关系,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所以布莱克等学者表示不再愿意使用传统一词,“传统的形式对现代时期具有很大的影响。以前的传统的消亡并不证明取代这种传统的现代化形式能生存下去。在任何社会内,一切比较现代的特点都是由以前的特点变革而来的”。
    
    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当今世界上的几大文明都是长寿的,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文明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变化中表现出阶段性。文明发展的阶段也可以有多种的划分法,如我们可以把西方文明划分为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也可以划分为封建时期,资本主义时期,甚或把法国文明细分为路易十四时期、拿破仑时期等等。但从文明的长过程来看,根据生产力发展变化来划分文明的发展阶段依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办法。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说来和它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关。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到现在为止,主要可以划分为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这两大时代,但是各文明的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并非同步发展,所以各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和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很不一致。然而,作为世界文明史,我们还是根据各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历史学界的习惯做法,把它划分为两个时代,下面略作说明。
    
    一、农业文明时代。这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生产力的人口受到土地资源等的制约,增长缓慢。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分散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人口、财富、文化集中的城市只占少数。广大的农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却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社会分层这时采取政治、法律、习俗等手段加以固定,经济上的不平等直接表现为等级分别。国家、政治组织逐渐完善,统治政权一般采取帝、王个人或者贵族寡头专政的形式。在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典文化中心,如希腊、印度和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人的理性精神也从而得到了发扬。不过,宗教迷信思想依然是这时人类的主导意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各文明的思想意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发展缓慢,所以这一时代在世界各地都长达数千年。因此,还可以在世界文明史中把这一时期再划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的农业文明阶段,而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本书并未严格采取这一划分,不过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二、工业文明时代。这时期的生产力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能源多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业,加上商业这时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且逐渐改变了农业的面貌和性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自身的生产所受的限制减弱,再加上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度发生所谓人口爆炸。人口的快速增长,反过来又对资源形成威胁,迫使人类不得不自觉地采取措施,节制自身的生产。城市日益发展和膨胀,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中心,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似乎世界的发展,就是由一些城市带动、驱使、决定的,而广大的农村的作用日益减弱,甚至被人们一块块无情地抛弃。过去由法律规定和根据血统、门第形成的社会分层已经逐渐消失,政治上的平等渐得实现,不过经济上的不平等依然困扰着广大的人类。在各文明内部,政治结构都在酝酿改变或者正在改变或者已经改变,民主成为人类政治的最大诉求,各文明均为之付出了艰难困苦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不过达到理想的民主境界,仍然是人类长远的奋斗目标。科学与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可是宗教仍然是构成各文明的不可忽视的内容和标志。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所以工业文明的时代并没有很长时间,有人说:“如果人们把鸶鋈死嗌缁岬难萁??2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18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被认为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开始。但我们在这本书中把工业文明划分为两大阶段:
    
    1.工业文明的兴起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有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酝酿时期。我们的叙述,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文明仍然处于农业文明阶段,只是在西北欧的一隅之地,开始了工业化行程的探索。后来这一行程逐渐发展壮大,到18世纪成长为工业革命。不久便把其他各文明远远抛在后面。历史学界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动力问题,关于东西方文明的同异问题,关于现代化诸问题,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等,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发生的事件展开讨论的。为什么西欧(正确点说是西欧的英国)从16世纪开始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而许多具有光辉历史的东方文明却不能,这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大问题。早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多半是从东西方差别方面出发的,即东方的文明有其特殊性,缺乏自己的发展动力,必须在西方文明的帮助、刺激下,才能逐渐发展起来,这无疑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一战以后西方文明的矛盾逐渐暴露,西方优越论逐渐退色,二战后第三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学者们逐渐探讨东方世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发展出许多新理论、新看法,使得我们的思想大为解放,眼界大为开阔。不过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看来还得进行许多艰苦的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从研究荷兰、英国的情况开始,提出了原工业化的理论,即在这些地方的农村中,农民从事为远方市场进行着商品生产的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他们已经以手工业为主业,而农业只是副业。他们往往还受到商人的控制,由商人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商品的销售。这一原工业化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准备阶段,为西方的工业革命准备了资金和技术等。但也有人认为原工业化使生产长期陷入内卷化,没有对工业革命做出贡献。 原工业化的理论对工业化起因的研究很有帮助,历史学家进而研究西欧以外的地区,发现也有这种原工业化的现象。例如,乔杜里就指出,在18世纪之前,在中国、印度、日本等地,都发生了为远方市场生产的手工业,也有强大的商人资本,只是因为东方的政府不支持这些商人资本的活动,所以它没有能像西方的商人资本那样成长起来,并进一步控制手工业生产。李伯重还认为,中国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也是有可能走上工业化道路的。 彭慕兰也主张,中国的江南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内卷化,完全具备着发展的可能性。至于为什么中国的江南地区没有发展起来,没有提前实现工业化,没有走在英国的头里,或者没有和它并驾齐驱,二人似乎都认为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没有及时转向煤、铁的大规模开采,没有使能源有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但最近黄宗智已经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依然是内卷化的道路。 不过我们大体上可以说,在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文明中,潜藏着自主实现工业化的可能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历史的事实是,工业化是从西欧,主要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所以能够率先进行工业化,有一系列的复杂原因。这里一方面是英国较早开始了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走在了前面;而另一方面,由西欧16世纪开始的对实验科学的重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可能和西欧文明的特殊性有关。因此我们这里把科学思维的建立作为西方文明能够向工业文明过渡的一个重要条件来论述。当然我们也充分注意到,理性思维、科学思维,并不是西方文明的专利,而是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共同财富,只是西方在发展这一方面走在了前面而已。
    
    西欧工业化的实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西欧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也有过许多曲折和反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危机,政治、阶级斗争的紧张和尖锐。但是这一工业革命的实现,使西欧文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大发展,无论在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后进者认真学习。
    
    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的悠久文明,在向工业化过渡的道路上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一困难一方面是文明本身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必然会发生的,但另一方面,却是文明传播中所遇到的。所以我们这部书既写明了西欧工业文明的成就,也写明了第三世界各文明在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们那艰苦曲折的奋斗历程。
    
    2.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 这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到现在为止不过一百年,即刚刚过去的这一个世纪———20世纪。在这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这时原来先进的西欧文明中,美国文明迅速崛起成为其中最强大、最具实力的文明,而西欧诸国的文明却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而有所衰落。从俄罗斯兴起了苏维埃文明,与西欧的工业化、现代化走了不同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的所有地方,原来落后的农业文明,这时都在向工业文明过渡。它们的过渡,已经克服了在第一阶段遇到的自己本身和西方所强加的困难,积极谋求、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达到了和西方国家差不多的水平。这一时期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由于许多国家竞相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水平在迅速扩展和提高。以电力、钢铁、化工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占据了20世纪上半期;而20世纪下半期,以原子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更把人类的创造力发展到十分惊人的程度。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空前的提高。一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总规模(国民生产总值)从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30多万亿美元。航空航天技术使人类开始向宇宙进军,而信息网络更把地球连成一片。似乎人类征服自然的时候为期不远了。在西方发达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组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文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入了所谓后工业化、后现代化时期。同时,亚洲的一些古老文明正在冉冉升起,而有些文明也由原来的弱势文明逐渐转化为强势文明。拉丁美洲的诸文明也在取得进步,加快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步伐。虽然最近发生了经济危机,不过他们发展自己独立文明的努力仍然在不断取得成功。伊斯兰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之中,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大力量,在依*石油资源实现独立的工业化、现代化方面有不少成就。不过伊斯兰国家鸸ひ祷?⒄共黄胶猓??岩膊簧佟T谀抢铮?母镉氡J亍⑹浪子胱诮痰亩氛?栽诩ち医?小H龉??阅系姆侵蓿?谇敖?牡缆飞匣褂行矶嗾习??淙煌???且苍诨??卣已笆屎献约旱墓ひ祷?⑾执??牡缆贰K?裕?诳稍ぜ?慕?矗?飧鍪澜缫廊皇嵌嘀治拿魈逑挡⒋娴氖澜纭?文明的交流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
    
    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亨廷顿曾经把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1500年—19世纪末是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他的这种划分是从不同历史阶段文明交流的不同表现而言的。但我觉得文明的交流内容还要复杂得多,下面就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分别加以论述:
    
    农业文明时期生产不发达,各文明之间往往还隔着广大的空间。道路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由于得不到传播,需要各文明地区自己发明。例如,农业的发明,就是在地球上七个不同地区分别起源的,而其时间则从距今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先后长达六千年之久。 即使如科学技术在传播中受到人为阻碍较少的事物,也因为交通不发达而交流缓慢。中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西传开始于751年怛罗斯战役,从中亚地区传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276),用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而传到莫斯科,则已经是1576年,到了16世纪的晚期了。不过,总的说来,农业文明时代,各文明地区之间的成果,还是缓慢地、不断地相互交流,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另外,文明交流的快慢,不但和生产的发展程度有关,而且和传播者和接受者对交流的态度有关。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在印度传播了一阵后反而受到排斥,于是向中国传播。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遇到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的反对,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后来佛教吸收了中国的许多固有思想成分,发展成为禅宗,方才在中国立定脚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样,基督教起源于东方,向西传播时也遇到了罗马帝国原来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基督教吸收了希腊的哲学内容,和希腊罗马的思想形式有了许多共同点,所以后来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今天更演化而成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这也就是说,外来文明的传播,必须要能够适合本文明的特性和情况,才能为接受者所接受,才能和当地的文明融合而发挥作用,成为当地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交通运输便利,电话、电报畅通,报纸、书籍这些传播媒介到处流布,现在则互联网、大众媒体更使一个地方的信息瞬间传遍全世界,所以文明的交流比以前容易得多了,也快速多了。这就使得文明的成果更容易为大众所分享,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使世界的进步更加快速。但现在的事实是,在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是因为各地区的农业文明发展缓慢,许多农业文明都是自己独立成长的。而工业文明发展迅速,在各地区的农业文明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壮大,找到适合自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道路的时候,西欧的工业文明已经以其强有力的姿态,以其带有侵略性的势头,开始向其他各地传播了,而这一次的传播也理所当然遇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当时一些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因为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心理态势,对其他文明的内容有一种拒斥,即文明的接受者不愿意接受某种文明的内容,那怕它是先进的、有效的。例如,中国的清朝统治者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拒绝采用;而某些伊斯兰国家对基督教国家也采取鄙视的态度,拒不采用西方的先进文明内容。但另一方面,当时西方文明国家并不愿意把他们的先进文明传播给其他农业文明国家,或者其目的并不是传播先进的文明成果,而意在进行侵略,只不过以传播文明为幌子而已。其中一个例子可举中国明清时期西欧传教士来华的活动。这些传教士是耶稣会士,是当时欧洲最反动的教会势力,是为了反对新教而组织起来的,他们活动的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宣传天主教,而不在于宣传科学技术知识。所以他们传入中国的,并不是当时西方先进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古典科学体系,而是反动的中世纪上帝中心的神学体系,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并不是培根、笛卡尔的实验思维方式,而是落后的经院哲学。所以何兆武先生认为,中国明清之际,新文化、新思想,近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都已经崭露头角,如果当时传来的是西方真正的科学思想和科学体系,必将大有助于中国向现代化的发展,也许中国以后的历史面貌就会大大的不同。另一个例子就是英国政府征服印度后传播英国先进文明的例子。英国并不是要帮助印度进步,而是考虑如何使印度更适合英国的剥削和榨取,所以经济上只是实行有利于宗主国的政策,如并不发展印度的工业,而是把印度变成为英国的原料供给地,所建立的工业只是为了便于印度廉价原料和英国工业品的供应和运输;为了掠夺印度的土地税,实行了并不符合印度实际情况的土地改革,结果使印度农民陷入了持久的难以克服的灾难。他们也并不在印度推行民主制度,而是依然进行专制统治,东方的专制制度再加上西方的
    
    专制制度,给印度人民造成了更为深重的苦难,使印度的发展落后了不知多少年,结果印度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就更为艰难了。
    
    二次大战以后,生产力的大发展、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已经造成经济上全球一体化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也都在寻求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其中的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这个时候,应该说文明之间的交流一定更容易了,也更畅通了。但实际上,文明的交流这时依然受到许多的阻碍。关税堡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而现在虽然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日益上升,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国际上的所有重要组织,都是由西方国家所掌控;国际上的所有政治经济活动的规则,都是由西方国家所制定,都是服从于他们的利益的,而许多还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阶段的国家,不得不服从这些规定,这也造成了他们接受先进文明成果的极大困难。发展的结果往往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富国与穷国的差距更大了。住在最富裕国家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这部分人,与住在最贫穷国家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另一部分人,他们之间的所得差距比,1997年是74∶1,1990年是60∶1,1960年是30∶1。按照世界银行的固定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年392.88美元),1998年的贫困人口比1987年还多。虽然中国的这些人口有了大幅度地减少,但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些人口却由1987年的87981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98571万人。照市场汇率换算,生活在国际贫穷线以下的20%的人类,集体所得大约只有全球产值的0.3%;生活在国际贫穷线两倍以下的人口达人类的46%,他们的集体所得却只有全球产值的1.25%。对比之下,住在高所得经济体中的人口,只占人类数目的14.9%,却占有全球所得总和的79.7%。所以,说到经济上的全球一体化,那只是富国利益的一体化。对于穷国来说,还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固有的文明,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并且还应不断地展开斗争,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一体化趋势。经济上的一体化趋势当然也造成了文化上的融合趋势。放眼望去,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广播、电视、大众文化、流行音乐,麦当劳、肯德基,几乎是风靡全世界,占领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和地盘,当然那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还应该看到,和大众文化不同的精英文化,却越来越多地强调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随着许多原来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成为工业文明,他们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突显出来。不但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而且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的文明。所以虽然有着全球化的发展,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依然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依然是各文明共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