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域星座任务:刘姓的起源及古今历史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52:06
刘姓姓氏源流标题筒介:
一、刘姓姓氏源流 二、刘姓迁徙分布 三、刘姓历史名人 四、刘姓郡望堂号
【刘姓宗祠通用对联】〖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刘姓【中国人民解放军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刘氏姓氏始祖刘累
刘累
一、刘氏姓氏历史起源
姓氏: 刘 祖籍: 河南
祖宗: 刘累 郡望: 彭城郡 蒲编堂 青藜堂忠孝堂
分类: 以邑为氏
刘姓,
刘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新《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帝人数最多的一个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真正的炎黄子孙,刘姓人口众多,为我国第四大姓。刘氏姓源远古,据古籍记载一共有两支。第一支刘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帝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他的后裔封于刘,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是喾帝的后代,乃是黄帝的子孙。第二支刘氏,根据《名贤世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乃出自周朝。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所在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南,号称刘康公,他的后代就以刘为姓,称为刘氏。望族居于彭城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铜山县境内。
1 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2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3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4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其他来源
一、赐姓刘氏,
据史书记载:
(1)出自姒姓娄氏,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出自芈姓项氏,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4)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前夫(一说表兄)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二、改姓刘氏:
(1)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
(2)安定三水人卢方,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
(3)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4)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
(5)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一带代
(6)唐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
(7)北汉君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改姓刘。刘继恩之弟刘继元,本姓何,亦改姓刘,后继帝位。
(8)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9)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冒姓刘。
(10)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11)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
三、少数民族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有以刘为姓者。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前赵国建立者刘曜、大夏国建立者刘屈孑(即赫连勃勃)、襄国刘显都是匈奴贵族。
2.独孤部原为匈奴刘氏的一支,因与鲜卑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将大部分独孤氏恢复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北魏时期稽胡首领刘蠡升、其孙北周时期稽胡首领刘没铎等曾先后称帝,建立割据政权。
4.离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离石胡人刘龙儿、刘季真,刘苗王曾建立割据政权。
5.沙陀刘氏:
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字姓。沙陀刘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虽国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后世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6.契丹刘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后代有改为刘姓的。比如辽国于越(官名)耶律屋质之四世孙名刘家奴,曾官至节度使。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7.魏晋时乌桓部族有刘姓者;
8.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刘姓者;
9.回族刘姓
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元朝汉族将领刘哈喇不花,子孙后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10.蒙古族刘姓
⑴.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尔果诺特氏,满语为Ergonote Hala,亦称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⑶.蒙古族刘佳氏,亦称留佳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喇、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刘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尔)。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
11.满族刘姓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⑵.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Hala,汉义“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绥分、珲春、讷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
⑶.满族钮图氏,亦称宁武图氏,满语为Niotu Hala,世居哈达。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钮氏、刘氏。
⑷.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满族大姓,满语为Sitara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它与瓜尔佳氏,满语为同属“阔雅里满洲”。另考,《龙飞御天歌》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时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有学者认为喜塔拉即其演变而来。世居尼雅满山、蜚优城、长白山盖吉、佛克顺等地,所冠汉姓为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⑸.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国姓“耶律”),世居三姓,后多冠汉姓为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
⑹.满族纽塔氏,亦称努他氏,满语为Nunta 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有四个分支。满语NINGUTA为远祖之意,推想表示其远祖来自宁古塔,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⑺.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 Hala,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此氏,后改汉姓为刘氏。
(8)钮祜禄氏(多改汉姓为钮或郎,改姓刘的不多)
其他还有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以及隶属各旗本为汉族的刘氏和朝鲜族刘氏。
12.维吾尔族刘姓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曾孙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3.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
14.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初屯田戍边的汉族官兵,其子孙后代与当地民族通婚,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汉姓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5.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16.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京族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7.藏族刘氏:吐蕃国是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以"卡隆"作为家族徽号,“悉勃野”为首领姓氏:到了吐蕃帝国解体后的元代,卡隆系贵族全统一采用了刘氏为家族姓氏,其代表家族为:卡隆家族\喀居丹增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巴登家族\兰齐默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
其他采用汉姓刘的家族,如:德格家族、兰齐默家族、罗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乌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绒布家族、曲羝轮珠家族,巴朗结赞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热卡巴家族、聂荣克玛家族、贡那家族、康葛吉玛家族、勒旺家族、贡勃土司家族等等,当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来自于德格家族的萨朗仁波切(刘子寿),著名摄影家卡隆-兰齐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刘华),世界著名藏族艺人来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顿珠(刘多吉)。
18.壮族刘氏: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壮族刘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刘三姐
19.其他民族的刘姓,如:湘西苗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
二、刘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聚集地: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刘姓是台湾第九大姓。约占全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台湾刘姓最早源于福建和广东,在明代末年入台,以“汉人”自居,以“汉人”为豪的刘姓繁衍到台湾。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456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氏政权
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历代刘姓领袖(含已改他姓分支或外姓兼称刘氏者)
陶唐氏政权
刘国
豕韦国
西唐国
杜国 帝尧时期
帝舜时期~商
商晚期~周初
周初~周宣王时
周代  刘? (帝尧陶唐氏)~~(帝尧子源明)(一说监明或丹朱)~刘累~刘?~刘姬贡~?
刘国 周代公元前599年~? 刘康公 刘康公刘季子、 刘定公刘夏、刘献公刘挚、刘文公刘卷、刘桓公 刘穆公~?
汉朝(西汉、更始、建世、东汉)
其它地方诸侯国
山阳公国
日本东汉使主 前202年——220年
(220-309年)
(289~?) 刘邦
刘玄
刘盆子
刘秀
刘协
刘阿知 西汉: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shì;、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更始:刘玄
建世:刘盆子
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其它地方诸侯国
见词条: 汉朝刘氏诸侯国
(刘协)、刘康 、刘瑾 、刘秋
阿知王刘阿知、 都贺王刘都贺
汉 公元7年 刘信 刘信
刘望国 (公元23-23) 刘望 刘望
梁汉国 (25-27) 刘永 刘永 刘纡
刘子舆国 (23-24) 刘子舆 刘子舆(即王郎)
刘文伯国 (25-37) 刘文伯 刘文伯(即卢方)
蜀汉 221年——263年 刘备 刘备、刘禅
神凤国 (公元303年) 刘尼 刘尼(即丘沈)
刘芒荡国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南匈奴
汉-前赵帝国 304年——329年 刘豹
刘渊
刘曜 (刘豹)、(刘猛)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
刘曜、(刘熙)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刘康国 (公元353) 刘康 刘康
刘黎国 (389---389) 刘黎 刘黎
率善国 公元416年 刘虎 刘虎
独孤部 270年—387 刘路孤 刘路孤、 刘库仁、刘眷、刘显、刘罗辰
铁弗
胡夏 (?~391)
(407-431) 刘去卑
刘勃勃 刘去卑、刘诰升爰(刘训儿)、刘乌路孤(刘虎) 刘务桓 刘阏陋头 刘悉勿祈 刘卫辰
赫连勃勃( 刘勃勃) 赫连昌( 刘昌) 赫连定( 刘定)
刘举国 公元473年 刘举 刘举
南朝宋、义嘉、建平、楚 420年——479年 刘裕 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义嘉:刘子勋
建平:刘义宣
楚:刘浑
其它地方诸侯国
见词条: 刘宋诸侯国
刘获国 527年 刘获 刘获
刘燕国 531年 刘灵助 刘灵助
刘敬躬国 542年 刘敬躬 刘敬躬
稽胡
齐国 神嘉 525年—535年
圣武 577 刘蠡升
刘没铎 神嘉帝刘蠡升、南海王刘?、圣武帝刘没铎
刘霸道国 611年 刘霸道 刘霸道
刘元进国 613年 刘元进 刘元进
皇国 614年 刘迦论 刘迦论
离石胡 614年
614年
619年—620年 刘苗王
刘龙儿
刘季真 刘苗王
刘龙儿、刘季真
定杨国 (617-620) 刘武周 刘武周
天造 (622-623) 刘黑闼 刘黑闼
燕 911---913 刘守光 (刘仁恭)、刘守光
辽 907-926 耶律亿 耶律亿(即耶律阿保机,耶律氏兼称刘氏,汉名刘亿)
后汉 947年——950年 刘知远 刘知远、刘承祐、(刘赟)
南汉 911年——971年 刘隐 (刘隐)、刘岩、刘玢、刘晟、刘鋹
北汉 951年——982年 刘崇 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
越南占婆王国 宋朝时期(在位十五年) 刘继宗 刘继宗
大齐 1130---1137 刘豫 刘豫
刘永昌国 1214年 刘永昌 刘永昌
刘国 1296年 刘六十 刘六十
汉国 1465年 刘千斤 刘通(刘千斤)
顺天安民 1588-1589 刘汝国 刘汝国
安民国 1622年 刘永明 刘永明
刘守分国 1644年 刘守分 刘守分
大明国 1853-1855 刘丽川 刘丽川
大汉 1861-1863 刘德培 刘德培
兰芳共和国 (1777年~1884年) 罗芳伯 刘台二、刘乾兴、刘阿生、刘亮官
台·永清国 (1895年) 唐景嵩 刘永福
罗平国 1900 刘家福 刘家福
中华人民 1949-
国家主席刘少奇
三:刘氏历史名人
刘墉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彻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刘启 (西元前188~前141)
刘启: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文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文帝于公元前157年6月病死后继位。文﹑景二帝在位时采用文帝之妻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世称为文景之治。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启即位后,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他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之策,以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听信谗言,腰斩了晁错,幻想以此换取七国的退兵;但叛军仍然向长安时军。刘启才下定决心平叛,任用周亚夫为太尉,带兵迎战,一举平定七国之乱。叛乱平息后,刘启收回诸侯王任免官吏之权。从此,西汉王朝统一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刘启在位期间,继续采取文帝时期的政策,推行减轻赋税与徭役,与民休息。“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他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成山,患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故与文帝一起,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但刘启的缺点也很显著,如误杀晁错,“及用袁盎一言,错即夷族,其寡恩忍杀复如此”。再如周亚夫,只因反对景帝另立太子,就被景帝寻机以谋反罪逼令自杀于狱中。
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启得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下令赐赏诸侯王、列侯以马各八匹,奉禄二千石以上的大臣赐黄金各二斤,小吏和百姓每户赐钱一百;放宫女回家,并终身不服役。不久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
刘启死后的谥号为景帝。
刘启年表
公元前188年,刘启出生。
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皇太子。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享年47岁。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10个月后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未央宫中,享年48岁。
刘亚楼
刘亚楼,福建武平人[按语:武平县是闽西客家核心区,长汀南,上杭西,会昌东,蕉岭平远北]。
1910年4月出生,1929年8月入党,同年加入红军。历任连长、营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师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率红2师参加长征。1939年人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于次年9月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945年8月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名为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协助东野首长指挥辽沈
个人履历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福建武平湘店人。1925年从武平县立中学转入福建省立第七中学(今长汀一中)读书。1926年底,回家乡被崇德小学校长(中共地下党员)聘为教员,从此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29年8月,他被中共桃湘特支吸收为党员,参加小澜农民暴动后,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红校)学习。毕业后,历任红十二军第三纵队第一营第二连连长,第一营营长兼政委,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政委,红二师政委。参加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参与指挥红一军团第二师,取得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光辉战绩。
人物生平
1936年12月刘亚楼任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1939年1月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用名“撒莎”,被授予少校军衔,此期间他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战术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将作战计划上交给苏联高层,获得苏方重视,被邀他加入苏联国籍,刘亚楼谢绝了;1946年刘亚楼随苏联红军进入东北,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代号为103),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1948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同年12月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先后参与指挥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提出四组一队战术;平津战役期间,刘亚楼指挥第四野战军14兵团解放天津。
成就及荣誉
1949年任解放军空军司令(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空军党委会常委、书记。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刘亚楼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11月任空军条令教材编审小组组长,亲自主持编写工作,历时5年,共编写完成条令教材306条。
1964年下半年,正在出访巴基斯坦的刘亚楼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回国后被查出是肝癌,但他仍然坚持工作;1965年3月下旬,刘亚楼的病情开始恶化;此时,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和话剧《女飞行员》正在上海演出,他多次听取演出情况汇报,还找来编导和演员,研究观众的意见,修改剧本;1965年5月7日下午3时45分,这位年仅55岁的上将、空军司令员病逝。
汉高祖  刘邦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境内)人。
生于公元前259年。初为泗水亭长。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他集结190人起兵反秦,攻下沛县,杀死县令,被推为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
公元前206年10月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的苛法,得到拥护。
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候王,他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关中之地。此后四五年间,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
刘邦首先取得关中为根据地,兵力和财力有了来源,又任用了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等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内政和指挥军队,终于战胜了项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02年2月即皇帝位,国号汉,定都咸阳。
此后,鉴于多年战乱,百姓思安,下令赦免死罪之外的一切囚犯,让士兵复员回家耕种。对农民收取1/15的税收。又下令各地官员举荐贤才,如有遗贤,官员免职。相继平定陈豨、彭越、黥布叛乱,韩信也被吕后、萧何杀死,江山进一步巩固。
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在长乐宫逝世。他的儿子孝惠帝即位,称他为高皇帝。
刘邦的一生是驰骋疆场豪气纵横的一生,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创立了汉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王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人物。
一代文豪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中华刘氏历代名人
刘  向  (~)汉代时的著作家.所著的书有《别录》《新序》《说苑》。
刘细君  (前140~前87)西汉元封年间(前110年),第一位汉家和亲(江都)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
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其为“江都公主”。细君公主祖茔所在地_仪征新集镇。
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北方强敌匈奴,加封其为公主,于元封六年(前105)远嫁乌孙王昆莫一乌孙称国王为昆莫一为右夫人。昆莫死后,从乌孙习俗,复为继位的岑陬之妻。她为加强西汉王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先乌孙国世居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一向与匈奴算是世仇大国,汉武帝派张春第二次出使乌孙,表示愿遣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刘细君带去的随嫁人员达数百人,既有乐工、裁缝,也有技艺工匠;她还特地在乌孙修建了一座汉式宫殿。在这些过程中,必然传播了汉族的文化和先进的手工技艺,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武器加工、房屋修建等方面,推动了乌孙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细君的到来,乌孙开始有了琵琶、房屋、种植、墓冢。
刘细君是一位美貌多才的女子,她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能诗能歌,善弹琵琶。
她在思念家乡时曾经作了一首《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这首歌词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被称为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
甚至后来人们把“乌孙公主”作为黄鹄的别称。(元·伊士珍《琅环记》引《采兰杂志》)刘细君因此称为“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或“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
刘飞燕  (~)西汉,汉成帝(前33年~前9年)年间扬州美女。
刘  伶  (~)晋代文士,爱喝酒,有才气,称为酒仙。合称“竹林七贤”。
刘  勰  (466?~520?)宇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莒县人,专著《文心雕龙》。
刘禹锡  (772~842)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 ,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
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 、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刘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现中将名录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亲,沒有您我之分,顾大局、识大体,千家万户教育培养子孙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共同维护祖国的尊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 凯中将: 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
刘 源中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2000年晋。
刘卫东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2001年晋。
刘世民武警中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2003年晋。
刘友法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纪委书记。
刘中山中将: 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1993年晋。
刘立封中将: 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
刘永治中将: 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晋。
刘玉堤空军中将: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刘亚红中将: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晋。
刘亚洲空军中将: 成都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治委员。2003年晋。
刘安元中将: 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刘存康中将: 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1993年晋。
刘存信空军中将: 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
刘存智中将: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刘伦贤中将: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3年晋。
刘志田空军中将: 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刘宝臣中将: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晋。
刘明璞中将: 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刘学基中将: 宁夏军区司令员。
刘振起空军中将: 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2002年晋。
刘逢君中将: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99年晋。
刘晓江海军中将: 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2002年晋。
刘焕岐空军中将: 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智民中将: 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刘新增中将: 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刘鹤翘空军中将: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刘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现少将名录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亲,沒有您我之分,顾大局、识大体,千家万户教育培养子孙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共同维护祖国的尊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 玉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政治委员。
刘 炎空军少将 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刘 岩技术少将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刘 毅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基地司令员。
刘 耀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刘一恒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西安基地司令员。
刘丁有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广州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
刘广智空军少将 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空军指挥学院院长。
刘卫车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 支队支队长。
刘子威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子贤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军副军长。
刘凤山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技术装备部部长,空军工程大学校长。
刘世民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副政治委员。1992年晋。
刘长秀技术少将 解放军空气动力研究基地研究员。2002年晋。
刘巨海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政治部主任。
刘太行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刘太迟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副部长。
刘文清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
刘中海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警卫局局长。
刘玉良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政治委员。2001年晋。
刘玉昌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1军政治委员。
刘本志空军少将 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刘成军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4航空军副军长。
刘式浦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局长。1993年晋。
刘红军武警少将 武警部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97年晋。
刘纪林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广州基地政治委员。1997年晋。
刘庆勇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
刘庆昌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
刘江桥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1990年晋。
刘兴文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
刘亚洲空军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98年晋。
刘兆恩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刘来明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
刘纯祥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湛江基地政治部主任。
刘际藩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刘良顺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副院长。1993年晋。
刘启龙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第二总队总队长,北京市总队总队长。1998年晋。
刘志国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湛江基地副司令员。
刘志富技术少将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
刘弥群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2001年晋。
刘作良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治委员。
刘作新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昌洪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1航空军政治部主任。
刘定昌空军少将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
刘国栋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基地政治部主任。
刘国语技术少将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刘卓明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主任。2000年晋。
刘展志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军政治委员。
刘建昌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潜艇基地副政治委员。1990年晋。
刘建新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院长。。
刘金龙空军少将 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怡昕技术少将 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射击教研室教授。1996年晋。
刘征西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晋。
刘政崇技术少将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
刘治国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广州基地司令员。
刘延风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局长。1997年晋。
刘忠兴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武汉基地司令员。
刘忠恩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政治委员。1999年晋。
刘洪凯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辽宁省总队总队长。2002年晋。
刘春亮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军政治委员,空军武汉基地政治委员。
刘彦平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警卫局副局长。
刘贵生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政治委员。
刘树志空军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树梅技术少将 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作战指挥系教授。
刘树琪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刘桂书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副政治委员,榆林基地政治委员。
刘桂茂空军少将 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
刘家斌空军少将 成都军区空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刘家声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试验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刘晓林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武汉基地副政治委员。
刘晓健武警少将 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2002年晋。
刘振来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刘振环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
刘崇富空军少将 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鸿基技术少将 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教授。
刘隆和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
刘景山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刘景晨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刘喜中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刘殿玉武警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边防局副局长,局长。1993年晋。
刘鼎臣技术少将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水面舰艇战术模拟中心教授。2000年晋。
刘新江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军司令部参谋长。
刘梅初空军少将 广州军区空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刘德全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
刘德斌空军少将 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四:刘氏 郡望 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
刘姓堂号:传经堂郡望:彭城郡
堂联:彭城世泽黎阁家声
尧在当天子前,先封于唐,后封于陶,史称陶唐氏,其后裔封于刘(今河南偃师南),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刘氏。
汉代刘氏在彭城(江苏徐州)形成人多势众的望族,史称刘氏彭城望,
唐代有刘晏(718—780年),字士安,山东荷泽人,唐玄宗赴泰山,年仅七岁的刘晏到竹清宫献颂,玄宗听后大为称赞,举神童,授太子正字之职(秘书省官名,主管校正书籍),为唐代著名理财家。氏人为纪念刘宴,以“传经世泽、正字家声”为堂联。
西汉时有经学家刘向(前77-6)江苏沛县人。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校理宫庭藏书于黎阁。至夜太乙精星着黄衣持杖至,吹燃杖头火焰照明,与向谈古说今。俱是人间闻所未闻之事,使刘向学问大进。
因此氏人以“传经”为堂号,以“彭城世泽,黎阁家声”为堂联。
当今中国按人口多少刘姓排第4位大姓。
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董方红 2007-11-27 00:18
姓名:刘累
性别:男
生辰:1800-1-1
生肖:龙
籍贯:河南
国籍:中国
忌日:1800-1-1
鹰城十大历史名人之刘累御龙刘累御龙
刘累是古代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也是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被省内外刘姓信奉的刘姓始祖。
据说刘累一生下来时便有神瑞兆示,在他的两只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 “累”二字。部落中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并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
夏朝孔甲帝在位的第三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分别捉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己驾车,却不会饲养。这时候听说刘累非常擅长驯养龙,就把刘累找来。刘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龙饲养得驯服肥壮,孔甲看到后非常满意,赐他“御龙氏”的姓氏,这就是传说刘累御龙的故事.
到了孔甲七年,刘累负责驯养的四条神龙突然死了一条。刘累就把这条龙做成肉羹献给孔甲,孔甲不知实情,吃了以后感觉味道鲜美,大加赞赏,要刘累再做一道这样的肉羹。刘累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垦荒渔猎,最后卒葬于此。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成为我国刘姓的最早起源。
刘累御龙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清源刘氏族谱》上有这种记载: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
而刘姓的“刘”字,在先秦时可能与“留”相近,甚至本来就是一个字,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源明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并非因此改姓为刘。因此,我们说刘累是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是一种神瑞兆示,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huan)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鬷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
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条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shi)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由刘邑(今河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鲜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要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呢?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来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04-刘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之二
刘伯温
(1311.6.15.~1375.4.16)刘基,字伯温。浙江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后辞职回乡。
刘伯温
明朝军师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而著称于世,向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之说。他的“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近似梦呓的预言,如今均已化作现实。
相传当年刘作伯温路经池州,曾对池州的地理变迁趋势作出过大胆的预言。
当时,长江流经池州段地理非常复杂:江上有风仪洲、长安洲、泥洲将长江一分为四;江岸深凹进来,地势低洼,唯有妙因塔所居位置较高;上游尚有一乌沙洲,夹江称为乌沙夹。
刘伯温预言道“五百年前满江游,五百年后楼上楼;雷打清溪塔(妙因塔的俗称),沙没乌沙夹。”这一预言果真兑现了。泥洲已与南岸连为一体,这里不仅楼房林立,还盖起了码头、客运站、工厂;妙因塔也确实遭过雷击,虽幸免未毁,但塔尖被击碎一块;乌沙洲也由当年的“孤岛”变成“半岛”。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池州城四周环水,地势低洼,当时陆上通道仅有三条窄土埂。
刘伯温预言道:“池州本是排形地(形似竹排),三条篾缆(指土埂)通池州。有朝一日篾缆断,池州变成烂泥州。”如今,贵池非但没成为“泥巴州”,而且成为一座初具规模、欣欣向荣的新城市。
刘伯温筒述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罗锅(1311.6.15.~1375.4.16)清代宰相_刘罗锅(李保田饰)
开国元勋—刘少奇
开国元勋—刘少奇
开国元勋—刘少奇
他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他也是“叛徒、内奸、工贼”,一个被开除了的中共党员……两个极端矛盾的身份集中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他真实的一面。
历史人物:刘少奇
战争的硝烟、斗争的残酷都没能使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历经风雨,他始终如一把最艰涩难懂的理论变为通俗的文字。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他只是想问一句“为什么”,没有抱怨,直到最后。直到最后,他仍相信,“历史是人民的”,真理将得到永恒。
生平大事记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为他恢复名誉的决定。
1898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原名绍选,字谓璜,化名胡服。
1919年在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三十年代,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地工作,参加领导了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
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9年六届四中全会当选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8年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
1943年返回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
1945年在党的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9年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
1954年一届人大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56年党的八大会后,任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
1969年11月,受林彪、“四人帮”的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在开封不幸病故。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为他恢复名誉的决定。
国家主席  刘少奇生平史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原名刘渭璜。
他从小就酷爱读书。1919年,他离开湖南,先后在河北保定、上海学习,成为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刘少奇投身于中国的工人运动,在1922年与李立三等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初次显示了他之非凡的才干。
1925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1926年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秘书长,曾领导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天津、华北、东北等地从事党的白区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检查委员。
1929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夏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并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1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历任红八军团、红五军团党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6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8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1939年4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
1943年返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1947年春,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朱德一起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1949年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副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于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逝世,终年71岁。
其主要着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
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刘少奇1916年去长沙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居住。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望西、土木结构的内套四合院式房子,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年环抱。
故居正门悬1980年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刘少奇1961年5月回故乡时曾在此住宿办公。出此卧室可至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1910年病故,刘少奇母亲1931年病故。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值得一说的是,刘少奇的故居专设有书房,足见刘家对子女读上书的重视。此外,还有农具室、烤火屋、牛栏屋、猪栏屋等。
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炭子冲屋场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共计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居各半)、茅屋5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从炭子冲屋场外坪入槽门经内坪登阶即为正堂屋。正堂屋往右第一间为刘少奇胞兄云廷卧室。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期的卧室。由此室过酒房为刘少奇父母卧室。出此室便至横堂屋,再依次为烤火房、厨房、碓房及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
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社员住房拥挤,刘少奇决定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仓库全部分给社员。 “文化大革命”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 1966年10月历1日被封闭。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当地群众纷纷献工献材。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开放。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1990年,故居曾经四次整修。
1998年12月,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中国十大元帅--刘伯承
刘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伯承
刘伯承 (1892.12.4—1986.10.7)原名刘明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少年时投笔从戎,立志报国。1911年在开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占丰都时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沪顺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928年留学苏联。1930年夏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7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拥护毛泽东的主张。5月,指挥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证了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尔后与聂荣臻率先遣队为全军开路,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5月25日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组织指挥所部进行了夜袭阳明堡、七亘村伏击战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后又取得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后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汇合的武装集团,实行主力地方化,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出击,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同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1946年8月率主力部队开赴冀鲁豫前线,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大规模的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解放大片地区,有力地配合其他战场击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组织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远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重兵围攻。9月起与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11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冬,指挥西南战役,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
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战争的实践之中。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底,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委)。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59年后还曾负责战略研究工作,为推进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1982)。
刘伯承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刘明昭。1892年 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率四川护国军第4 支队攻占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取得了驰援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曾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与杨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后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起义部队失败后,徒步出川,绕道陕西到武汉,接受中共中央指示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1928年留学苏联。同年夏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军事问题补充报告。1930年夏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回到上海,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2年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错误,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调任第 5军团参谋长。长征初期参与指挥5军团殿后,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并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指挥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保证全军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进入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尔后率第1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战斗。1938年后,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之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击正太、平汉、白晋、同蒲等铁路交通线。在日伪军加紧实施“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时,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实行主力地方化,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出击,在被动中争得主动,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同时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根据地的进犯。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后回到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全区军民举行对日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组织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沉重打击了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与邓小平率主力部队开赴冀鲁豫前线,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在10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金鱼和豫北等9个大规模的战役,歼灭和钳制大量国民党军,解放大片地区,有力地配合其他战场击破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指示,与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组织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远离根据地,进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并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9月起与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11月起,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与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淮海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1949年4月,他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起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的广大地区。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西南战役,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后兼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评。1959年后还曾负责中共中央军委战略研究工作。他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在院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军的先进经验。他组织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积极建设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团结教育旧军官出身的教员。重视合同作战的训练,并陆续开设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系,为后来建立各军种、兵种指挥院校和形成比较完整的军事院校体系奠定了基础,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干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攻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之中。他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1982)。另有《合同战术》(1942)、《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1949)等大量译著。
简历
刘伯承与邓小平的亲密关系一向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之间团结互助的宣传典范,后人以“刘邓不可分”来形容两人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段友情一直延续到刘逝世。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现重庆市开县)。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等人发动南昌起义。
1930年8月——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
1932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组织夜袭阳明堡机场。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0年8月—12月——与彭德怀一同领导百团大战。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领12万军队进攻大别山,被认为是国共内战的转折点。
1951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6年1月起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氏名人刘累御龙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劉""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在一部《清源刘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
其实,人出生时手掌或身体某一部分有纹饰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这就叫胎记。而刘姓的"劉"字,在先秦时可能与"留"相近,甚至本来就是一个字,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不过,刘累虽然有这样奇特的手纹,他也因此而取刘累这个名字,但刘姓的得姓却不是因他而始。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式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监明和刘式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当然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并非因此改姓为刘。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累是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中国人的名字并非简单的符号,必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是一种神瑞兆示,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原来,"劉"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
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鬷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力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世由刘邑(今河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适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董方红 2007-11-27 14:00
关于刘姓-刘墉
[attachment=3327]
刘墉
1.清朝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关于刘墉“刘罗锅”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惟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是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应当说,刘墉在仕途上开局良好。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刘墉做过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提督学政是一省的教育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但不同之处在于,学政不受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制,独立开展各项事务,督抚大员也不能侵其职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学政离任,督抚才可暂时代管其事。学政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反映地方情况,吏治民风。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很是严肃认真。据清人笔记记载:“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为官处事风格也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以刘墉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为例,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之父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主要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弹词艺人的想像夸张和道听途说的内容,未必都是实录,但说明刘墉在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dòu)。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意思是说,刘墉到江宁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耀武扬威,对百姓关爱拯其脱离水火,不怕得罪上司而怕百姓受苦。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国泰与和珅过从甚密,因此,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使得国泰有了挪用其他款项填补亏空的时间。赴山东途中,和珅还以言辞威胁钱沣。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说不用彻底核对,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大呼曰: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刘墉支持钱沣,同时也就得罪了和珅。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chì)”。
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刘墉入朝为官期间的种种“劣迹”,是想探讨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是当时朝廷上的政治气候决定的。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乾隆问和珅,你是做忠臣呢,还是作奸臣?和珅答,我不做忠臣,也不作奸臣,我要做的是让您高兴、逗您开心的弄臣。结果乾隆对和珅的回答很满意。这个情节很可能只是出于编剧的一种想像,但应当说,剧作家对乾隆心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所以,他下令禁绝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之类为官员扬名的活动。老年乾隆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越发膨胀,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再加上当时朝堂上宵小环绕,和珅弄权,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御史曹锡宝曾经想通过参劾和珅家奴刘全以达到惩办和珅的目的,结果反遭陷害,被革职。所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刘墉为地方官时还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而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反而无所建树,唯唯诺诺。也许从适应官场规则、保全自己的角度看,刘墉这样小错不断、屡遭申饬、弄得自己名誉扫地,未必不是聪明之举。
在当时以滑稽方式为官的还大有人在。比如嘉庆帝的老师朱珪,也是如此。据说他晚年每逢门生、旧吏来看望,他所言皆不关政治,全为诙谐之语。
这些以清正刚直著称的官员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乾隆皇帝聪明太过,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庸”。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汉高祖刘邦与承相萧何之间的关系。萧何作为大汉第一功臣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后,继续兢兢业业地办事,清正廉洁地为官,因而在百姓中口碑极好。这使得刘邦很不放心,于是找借口将萧何抓了起来,虽然念及旧情最终又释放了萧何,但萧何出狱后汲取了教训,不再顾及名声,圈地、贪渎之事也颇做了几件。老百姓意见很大,也有人向刘邦告状,这下刘邦却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2.美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
刘墉,号梦然,1949年生于台北,号梦然,祖籍北京,画家、作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及专业作家、画家。著有有声书《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扬》《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及华文地区最畅销的励志书《萤窗小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学经典作品《花痴日记》、《母亲的伤痕》、《杀手正传》、《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处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①②》、《把话说到心窝里》(合订本)、《不要累死你的爱》以及《刘墉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等文学、艺术作品七十余种。
刘墉自述: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19岁进入师大美术系,23岁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当代名家画展。25岁参加全国美展,29岁由新闻局及历史博物馆联合推荐赴美讲学。31岁成为纽约圣若望大学的专任驻校艺术家。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据台湾最大连锁书店“金石堂”统计,刘墉为十六年来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在绘画方面,刘墉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作品有台湾历史博物馆、美国诺克斯维尔市政府、德国亚东博物馆、美国加州工艺博物馆等地收藏。在新闻方面,刘墉制作并主持电视新闻节目“实事论坛”曾获金钟奖;并被台湾的综合电视周刊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在戏剧方面,刘墉曾主演《红鼻子》《武陵人》等多个舞台名剧,并获得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在诗歌方面,刘墉在大学时期即获中国新诗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诗人奖”。在演讲方面,刘墉曾在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并透过义卖有声书,为慈善团体募得台币千万元。他持续不懈地从事公益活动,在台湾义卖画卡、办青少年免费谘尚中心,在大陆举行帮助下岗工人子女征文比赛、捐助两百多个大中学生就学,并捐建希望小学而今已达33所。
刘墉年表:
1949生于台北。
1958丧父。
1962家中失火,夷为平地。母子二人于废墟筑一草房以栖身。
1964入台北成功高中,获全省学生美展教育厅长奖。
1968入师大美术系。
1971获中国新诗学会颁“优秀青年诗人奖”。
与师大同学毕薇薇结婚。
主演“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舞台剧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金鼎奖”。
1972获师大美术系师生展国画第一名教育部长奖。
“听蜀僧浚弹琴图”由国立历史博物馆选送第八届中日美术交换展。(此后均应邀)
主演“武陵人”舞台剧。
应聘为成功高中美术教师。
育子刘轩。
1973主持中视益智节目“分秒必争”。
应聘为中视新闻部记者。
出版萤窗小语第一集。
代表出席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
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第二届当代名家画展。(此后数届均应邀)
1974应邀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此后数届均应邀)
获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奖助出版萤窗小语第二集。(此后每年或隔年出版一本,至82年共七集)
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中国名家美国巡回。
1975应邀参加中国名家日本巡回展。
举行首次个展。(此后在国内个展三次。国外至89年共30余次)
1976制作中视“时事论坛”节目。获金钟奖。
“萤窗小语”由国防部选印为国军官兵优良读物。获国防部荣誉纪念奖。
与周澄、林千乘、李义弘、涂灿琳合组西窗雅集画会。
1977出版诗画散文集“萤窗随笔”。
获综合电视周刊选为“最受欢迎电视记者”,旋即辞去中视记者工作。
1978赴美。
应聘为维州丹维尔美术馆艺术家,并于全美各地展出。
应聘为中视驻美代表。
1979入纽约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
出版译作“死后的世界”。
1980出版与西泠教授合著之“牡丹芍药画谱”。
应聘为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教授。
1982离台4年后首次返国。
出版“春之烦”。
出版诗画、散文、小说集“真正的宁静”。
1983出版“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1984出版“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盖”由皇冠杂志社出版。
1985出版“翎毛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方版)
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
1986出版“点一盏心灯”散文集。
出版“唐诗句典”。
出版小说散文集“姜花”。
应聘为全美水墨画协会年展主审。
1987出版“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
1988出版“林玉山画论画法”。(中英文版)
1989出版小说散文集“四情”。
出版散文集“超越自己”。
育女刘倚帆。
出版“刘墉画集”。
1990再赴大陆黄山写生。移居纽约长岛。
应广电基金邀请返台,为制作“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进行评估。
应有熊氏艺术中心邀请举行“黄山归来”个展。
1991向圣若望大学请假三年。
应财团法人广播电视发展基金邀请返台,“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脚本编撰工作。
成立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携子刘轩赴中国大陆考察研究。
1992画作入藏纽约保华文化中心。三赴大陆考察研究。
“中国文明的精神”编撰工作完成。
1993应邀参加中正纪念堂中正画廊开幕“当代名家国画油画大展”。
携子刘轩参加“永不遗忘的心情”活动,为台南瑞复益智中心募款。
当选中国美术协会理事。
简体字版《萤窗小语》一二三集。《点一盏心灯》、《四情》。
《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由北京友谊出版社出版。赴英法瑞德比写生。
1994辞圣若望大学教职。
义卖与刘轩合作完成之《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有
声书,为台南德兰启智中心募款。
与刘轩展开“从无声的爱到有声的爱”募款活动。
获台南市长施治明颁“台南市钥”。
赴挪威写生。
成立水云斋青少年免费谘商中心
简体字版《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及
《萤窗小语)四、五、六、七集由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5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邀请,前往吉隆坡、新
山、双溪大年为侨社义讲。
应邀(兔审查)参加全国美展。
简体字版《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冲破人生的
冰河》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应统一企业邀请举行全省巡回演讲。
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版税及演讲收入72万元及画卡24万张捐赠
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并举行为残障人义卖募款活动。
赴意大利写生。
义卖有声书《这个叛逆的年代》(马来西亚董总出版。
收入作为董总推展侨教之用。)
应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邀请开辟专栏。
1996当选金石堂“年度风云人物”。《迎向开阔的人生》获选
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
义卖有声书《在生命中追寻的爱》(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出版。收入作为伊甸照顾残障人之用。)授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我不是教你诈》、
《迎向开阔的人生》、《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在生命中追寻的爱)。
应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邀请,前往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学校义讲。
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邀请,前往巴生、槟城等地作募款义讲。
应新加坡世界书展邀请,前往新加坡演讲。
将《我不是教你诈②》版税50万元及绘画原作等捐赠伊甸社会福利基金,
并举行为残障娃娃家庭社区服务专案募款活动。
担任花旗银行“电话送爱心”为残障小朋友募款活动代言人。
获内政部颁发“特别志愿服务奖章”。
经金石堂统计为十年来台湾最畅销作家。
1997应中国大陆全国性刊物《中学生月刊》邀请撰写专栏。
稿费捐赠希望工程。
《杀手正传》(摘录)于中国时报连载。
应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邀请,前往沈阳、长春、北京演讲及签名。
并决定将汉大出版诸书之今后全部版税捐赠希望工程。
为盲人制作《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附点字有声书,交爱盲文教
基金会赠与有人。
《我不是教你诈①②》由国防部印供官兵阅读。
为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在全马作五场巡回募款演讲。
义卖画卡为美国“美华防癌协会”募款。
录制《在灵魂居住的地方》附点字有声书,交爱盲赠与盲人。
刘墉的著作
文艺理论:
《中国绘画的符号》(《幼狮文艺》?1972)
《诗朗诵团体的建立与演出》(联合报1981)
《花卉写生法TheMannerofChineseFlower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3)
《山水写生法TheThousandMountains(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4)
《翎毛花卉写生书TheMannerofChineseBirdandFlowerpainting(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5)
《唐诗句典(暨分析)》(纽约水云斋?1986)
《白云堂画论书法InsideTheWhiteCloudstudio(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林玉山画论书法TheRealSpiritofNature(中英文版)(纽约水云斋?1988)(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中国绘画的省思》(专栏系列)(中国时报?1990)
《艺林瑰宝(专栏系列)》(《财富人生杂志》?1990)
《内在的真实与感动》(联合报?1991)
《中国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万字)》(广电基金?1992)
《属于这个大时代的丽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专刊(1995)
画册及录影:
《欧洲艺术巡礼》(中国电视公司播出?1977)
《芍药画谱》(水云斋?1980)
《ThReaITranquility(英文版录影带)》(纽约圣若望大学?1981)
《春之颁(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真正的宁静(印刷册页)》(纽约水云斋?1982)
《TheMannerofChineseFlowerPainting(英文版录影带)》(纽约海外电视25台播出?1987)
《刘墉画集(中英文版)》(纽约台北水云斋?1989)
《刘墉画卡(全套三十四张))(水云斋?1993?1994?1995?1996?1997)
有声书:
《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刘墉?刘轩演讲专辑)》(台甫德兰启智中心?只供义卖?1994)
《这个叛逆的年代(刘墉演讲专辑)》(马来西亚华侨董事会联合总会?只供义卖?1995)
《在生命中追寻的爱(刘墉演讲专辑)》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只供义卖?1996)
译作:
《死后的世界(瑞蒙模第原著)》(水云斋?1979)
《颤抖的大地(刘轩原著)》(水云斋?1992)
诗、散文、小说:
《萤窗小语(第一集)》(水云斋?1973)
《萤窗小语(第二集)》(水云斋?1974)
《萤窗小语(第三集)》(水云斋?1975)
《萤窗小语(第四集)》(水云斋?1976)
《萤窗随笔(诗画散文集)》(水云斋?1977)
《萤窗小语(第五集)》(水云斋?1978)
《萤窗小语(第六集)》(水云斋?1979)
《萤窗小语(第七集)》《真正的宁静(诗画散文小说集)》(水云斋?1982)
《小生大盖(幽默文集)》(皇冠?1984)
《点一盏心灯》《姜花》(水云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云斋?1989)
《创造自己》《纽约客谈》(水云斋?1990)
《肯定自己》〈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水云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爱恨一念间》(水云斋?1992)
《冷眼看人生》《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改写?改写?刘轩原著)》《离合悲欢总是缘》(水云斋?1993)
《冲破人生的冰河》《作个飞翔的美梦》《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水云斋?1994)
《我不是教你诈》《迎向开阔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寻的爱》(水云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缘》《抓住心灵的震颤》《我不是教你诈②》(水云斋?1996)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杀手正传》《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水云斋?1997)
刘墉与属相
《刘墉传》中有个故事,有一天,乾隆皇帝跟刘墉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你呢?”刘墉垂手说:“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感到惊奇,又问:“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
十二生肖当中,哪有“属驴”之说?没有驴属而自称“属驴”,这不是明显的说假话欺皇上吗?但乾隆不仅不加怪罪,反而觉得合情合理。是呀,“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
刘墉自32岁为官,在官场一直混迹五十多年。刚开始,他只是一个编修、侍讲,后来到知府、巡抚,再后来又擢升为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可谓是官越做越大,位越升越高。他的一生,也有过很多坎坷,其中两次被革职。尤其是乾隆三十一年任太原知府期间,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而被坐罪革职。但第二年就被重新起用。有人说,刘墉的成功,就在于他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但从上边的故事却可以看出,刘墉之所以能够在官场站住脚,除了正直、廉洁、勤奋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还深知要“说话”,尤其是会说皇上爱听的话。
董方红 2008-10-25 17:09
刘氏始祖及皇帝图像
刘氏远祖世系表1─82
源明序号
源明世系

配偶及子嗣
-5
黄帝
轩辕氏
帝元元年至100年,生子玄嚣-4→侨极-3→帝喾-2→帝尧-1→源明。
-1
尧帝
陶唐氏
名放勋,324年生,寿116岁,在位98年(347─444年),子源明(监明).尧封其子于刘地,故始得姓,源明即刘姓始祖。
1
大始祖
源明
号丹朱,352年生兄弟九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受封刘,为刘氏。妣风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2
二世
永河
密氏,子二:济安、济乐。
3
三世
济乐
甘氏、姚氏,子一:岁纪。
4
四世
岁纪
藜氏、陆氏,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5
五世
正坤
妫氏,子一:长历。
6
六世
长历
翟氏、有熊氏,子三:德仁、德尧、德科。
7
七世
德尧
薛氏,姑氏,子二:仁宏、仁发。
8
八世
仁宏
高阳氏、孟氏,子四:廷光、廷坤、廷绅、廷珍(廷玖)、廷贵。
9
九世
廷光
姒氏、雍氏,子一:爵南。
10
十世
爵南
尚氏,子二:行矩、行清。
11
十一世
行矩
慕容氏、晏氏,子三:复盛、复旺、复松。
12
十二世
复旺
蒙氏、易太,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13
十三世
茂清
向氏、丁氏,子一:孔阳。
14
十四世
孔阳
巢氏,子三:盛、日永、日贵。
15
十五世
日永
西梁氏,子二:德荣(德仁)、德康。
16
十六世
德荣
逢氏,子一:聚义。
17
十七世
聚义
姑氏、姜氏,子三:刘累、刘宗、刘祖(以上各祖孝妣均住山西临汾,葬平阳府万寿山等处)。
18
十八世
刘累
赵、汪氏,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一说云、裕云),享寿107岁。
19
十九世
昌益
字诚、讳裕云,又名旭,妣黄、张氏(一说李氏),子一:信盛。
20
二十世
刘歆
讳信盛,字赐命,妣徐、张氏(一说黄氏),子三:咏七、咏八、咏九。
21
二十一世
咏八
字梅柱,妣周氏,子一:相乘。
22
二十二世
相乘
生于913年,甲午岁,字虞,号玉拔,妣秦氏、农氏,子二:岳(全禄)、麓(全福)。
23
二十三世
刘麓
964年生(66个甲子年),妣罗氏,子二:美然、美熏。
24
二十四世
美熏
字洪周,元氏,生四子:刘胜、刘胎、刘宁、刘铜。
25
二十五世
刘宁
字申,妣熊氏,生子二:炳亮、炳宽。
26
二十六世
炳宽
字茂高,妣余氏,生二子:文成、文盛。
27
二十七世
文盛
子道山,必贝氏,生子三:明亮、明清、叼明。
28
二十八世
锦遥
字明亮,妣曾氏(又说曹氏,米脂氏),生子三:隆吉、隆禧、隆和。
29
二十九世
隆吉
字先江,妣程氏(一说芋氏),生子二:瑞明、端明。
30
三十世
瑞明
字坤成,妣程氏(一说任氏),生子三:先柱(案喜)、先扬(案临)、先辉(案康)。
31
三十一世
先柱
字案喜,妣陈氏(一说姑氏),生子三:源传、源佼、源福。
32
三十二世
源传
字智和,又名浪,妣姒氏,子二:维益、维宗(一说子三:绘、缙、总)。
33
三十三世
维益
字绘,妣姒氏(一说西梁氏),子二:新兴、新舆。
34
三十四世
新兴
字元远,又曰朋林,妣芋氏、休氏、屠氏,子六:观、清、唐、树、明、朝、榜(一说三子:建吕、建音、建副)。
35
三十五世
建吕
字观榜,妣文氏、姒氏,生子二:文桢(宝招)、文祥。
36
三十六世
宝招
字文桢,妣谢氏、吕氏,生子二:辰福、辰禄(一说四子:□、簋、管、符)。
37
三十七世
辰禄
字符,妣詹氏、张氏,生子三:任期、任玉、任授。
38
三十八世
任玉
字九玲,妣张氏、姒氏,子二:添祯、添祥。
39
三十九世
添祯
字道总,又名秉新,妣甘、魏氏,生子六:树、湖、涟、淮、江、鸿。
40
四十世
树鸿
字伯,亿,妣卜、任氏,生子二:登富、登贵。
41
四十一世
登贵
字笃庆,妣狄、吕氏,子二:俊通、俊达。
42
四十二世
俊通
字楚扬,又名启兆,妣田、曹氏,字二:彦文、彦武。
43
四十三世
彦武
字楚熊,号弼,又名略,妣汤巢氏,子四:猛、勇、刚、强。
44
四十四世
标林
字勇,又名积伟,妣金费事,生子三:德胜、德朋、德暗。
45
四十五世
德朋
字建平,妣任、曹氏,生子三:敬唐、建典、建培(一说一子朝良)。
46
四十六世
朝良
字建典,又名经,妣张氏,生二子:廷乐、廷声。
47
四十七世
廷声
字照燃,又名美华,妣毛、董、张氏,子二:元振、元拔。
48
四十八世
元振
字之雄,又名福立,妣古、风氏,子二:胜清、胜海。
49
四十九世
胜海
字林枝,号茂,又名芳炳,妣修氏、陶氏,子三:试玉、集、茂。
50
五十世
试集
字松华,号平环,妣古、孙、姒氏,子一:长远。
51
五十一世
长远
字心德,名福应,又名良,妣章、胡、张氏,生二子:华封、泰寿。
52
五十二世
华封
字世郎,又名氏为,妣古、易、徐氏,生四子:禄清、源、永、祥。
53
五十三世
禄源
字昌允,号青山,妣铨、孙氏,子三:星亮、辉、开。
54
五十四世
星亮
字万忠,号千秋,妣尤、周氏(一说任氏),子六:拱和、桂、召、科、盛、得。
55
五十五世
拱召
字忠信,又名寿康,妣万氏、于氏,子五:报江、报联、报睦、报淮、报盛。
56
五十六世
报联
字福,又名定、夏,妣吕氏,生一子致禄。
57
五十七世
杜伯
字致禄,又名献,妣西梁氏,子二:昆叔、隰叔。
58
五十八世
隰叔
字良,妣逢、张氏,子二:士泷、士云。
59
五十九世
士云
字诚光,名维刚,妣张、孔、朱氏,子七:仓棋、桔、模、大、通、道、远。
60
六十世
仓模
字宗仁,号广廷,又名士洪,妣邹,由氏,生子三:大化,大爵,大禄(一说十一子:荣,文,武,职,辰,康,秀,财,巨,信,吉,华)。
61
六十一世
大化
讳士苏,字傅,号太光,又名荣信,妣吴、易、谢氏,子六:封诰、璋、谨、祥、谅、永。
62
六十二世
封诰
讳士谷,字伯钦,又字昌允,名闵鸿,妣司马氏、钟氏,子四:大福、大禄(士会)、大贞、大祥。
63
六十三世
士会
名大禄,又名柏元,字李,生于帝元2051年,妣温、周、潘、尤氏,子三:富仙(士燮)、富仁(士鲂)、富任(士球)。
64
六十四世
士燮
名富仙,字美容,又名璜,妣曹、彭、胡氏,子四:贵泷、贵文、贵凤、贵舞。
65
六十五世
贵文
名元瑞,字鸣甲,妣胡、欧阳氏,子六:得、开、玉、修、闰、斗。
66
六十六世

讳松,名接近,字铭宗,妣主、纪氏,生子三:璋礼、璋秀、璋华。
67
六十七世
璋秀
名忠田,字文先,妣沙、李、丁氏,子二:全盛、全葛。
68
六十八世
全盛
名青美,字柏仲,妣谢、江氏,子四:榜熏、召、杰、熙。
69
六十九世
榜召
字盛臣,妣郭、何氏,子三:梦清(显科)、梦祖(显和)、梦文(显秋)。
70
七十世
显科
名永立,字梦清,妣苏、吉氏,子七:思万、能、安、玉、泷、开、茂。
71
七十一世
思泷
字盛春,讳乔,名权,妣吉、杨、段氏,子四:恩盛、春、柏、桢。
72
七十二世
恩盛
讳清,名燃,号果齐,妣李、程、胡、梁氏,子二:仁号(荣)、仁纪(发)。
73
七十三世
仁号
讳荣,号丰公,妣赵、梁氏,生于帝元2393年(公元前269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寿84岁,子一:湍。
74
七十四世

太公太上皇,名昂,又名执嘉,字显初,生于帝元2421年,终甲辰,寿73岁,妣李氏,子四:伯、仲、邦、交。
75
七十五世

汉太祖高皇帝,讳邦,字季,配吕、薄、戚、张、曹、卫氏,子八:肥、盈、如意、恒、恢、友、建、长。
76
七十六世

孝文皇帝,高帝四子,在位23年,寿46岁,配窦、慎氏,生四子:启(景帝)、武、参、楫。
77
七十七世

梁孝王,配李、叔孙氏,生子五:买、明、彭离、定、不识。
78
七十八世

梁共王,配陈氏,生五子:襄、仁、献、典、辛。
79
七十九世

梁平王,配任氏,生一子:母伤。
80
八十世
母伤
梁贞王,配共氏,生子一:定国。
81
八十一世
定国
梁敬王,配姬氏,子十五:遂、平、义、延年、罢军、顺、迁、就、方、欣、钦、固、发、未央、舜。
82
八十二世

陵乡侯,成帝建始二年免为庶民,其后裔子孙遂定居丰邑汉皇族陵故地,守陵祭祀,流传至今。
分享
0

阅读(78)┊评论 (0)┊收藏(0) ┊转载(0)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转载]中秋佳节话月饼
后一篇:上杭县华平农牧公司简介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哪些是你最喜欢的博客功能?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张凤林:

为了您的账号安全,请绑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