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旅纵横越来越不准:鲁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6:18
鲁姓姓氏源流标题筒介:
 
    一、鲁姓姓氏源流 二、鲁姓迁徙分布 三、鲁姓历史名人 四、鲁姓郡望堂号
  【鲁姓宗祠通用对联】 〖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鲁氏

  鲁(Lǔ )姓源出有二,一说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一说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现在大多分布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壮岗镇居多。


    鲁氏得姓始祖:姬旦人物简介。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又称叔旦、周文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旦。但是理论上存在"姬旦"这种说法。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中文名:周公旦
    别名:姬旦、周文公、周公、叔旦
    国籍:中国
    民族:华族(汉族前身)
    职业:周公
    主要成就:周公辅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代表作品:据传《周礼》为其所作。
    所处时代:西周初期

    个人简介
   
    周公旦(生卒年不详),又名雅蛋,周神王第四子。因封地在蜀(今四川),史称周公。是东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野心家,还是一名出色的解梦家和军事家,主要著有《周公解梦》。

   
周公由来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历史地位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周公平叛

  周公是周武王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封邦建国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驻兵8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制礼作乐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周公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年老病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不久辞世。

   
周公墓

  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政者典范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著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於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馀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唯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麼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好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是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鲁氏姓历史起源
   



发扬光荣传统-光宗曜祖自已的家族
鲁氏姓历史起源

    姓氏略考-鲁姓-姓氏渊源
   



    一、鲁氏姓历史起源
   
   
鲁[魯,读音作lǔ(ㄌㄨˇ)]

    一、鲁氏姓历史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旦之子伯禽封邑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的弟弟旦有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周公当初被封在东方鲁国,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辅佐周王,就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今山东曲阜)。伯禽到了鲁国以后,继续征伐周围的淮夷、徐夷两地,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

    据说伯禽和姜太公同时前往封国,姜太公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把齐国整顿就绪回报周公,周公惊讶地问:“怎么这么快呀?“太公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节,依从当地人的风俗,所以很快就使齐国的民心安定了。”伯禽却过了三年才向周公回报,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他说:“我改变当地人的习俗,制定了新的礼节,教会他们守三年之丧,所以来得晚。”周公叹息说:“鲁国将来必定要向齐国称臣了。为政繁琐,百姓就不会亲近;为政简易,百姓才愿意归附啊!”

    鲁国从周公开始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后裔被迫迁居下邑(国都以外的附属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鲁。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

    后金时期女真人原姓孛术鲁氏,取单字汉姓为“鲁”。

    回族中的鲁氏,取自经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两朝时期,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族人比比皆是。元朝任潭州路总管的伯笃鲁丁,便以“鲁”为氏,取了中国名鲁至道。在元朝,为读书求仕取“鲁”为氏者远不止鲁至道一人,如大食国人(阿拉伯帝国)鲁坤(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康里人鲁企贤(吏部尚书)、鲁得之(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等。

    甘肃平番县土司巩卜失加(元朝蒙古人后裔),在明朝时期被赐姓“鲁”。

    清朝满洲八旗原姓秦楚鲁氏、博都里氏,取单字汉姓为“鲁”。

    佤族原姓木依库氏,子孙分别以三子之名为氏,其一为“鲁”。

    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均有鲁氏。

   
鲁氏姓得姓始祖:姬旦。


   
    鲁氏姓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今山东曲阜),为天下最富绕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256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氏。他们尊姬旦为鲁氏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姓氏略考-鲁姓-迁徙分布
 




    二、聚集地: 迁徙分布




  二、迁徙分布:

    起初鲁氏多分布在山东省。当时的鲁国拥有非常广大的封地,包括现在山东济阳县东南、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早期的鲁氏人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灭掉,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氏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来义不仕秦。

    秦、汉之际,鲁氏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地区迁徙。王莽篡汉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氏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氏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氏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人(今安徽定远)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期,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人(今山西阳高),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氏已广布江东一带。唐朝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氏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氏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

    明初洪武年间,鲁氏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清朝中叶以前,山东鲁氏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氏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鲁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内蒙、西北一带。

    如今,鲁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氏为多,上述两省之鲁氏约占全国汉族鲁氏人口的40%。

    鲁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三、 鲁氏历史名人:

      姓氏略考-鲁姓-历史名人

   
三:鲁氏历史名人:

    鲁班




    鲁 班: (公元前507~?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因为他是鲁国人,“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铁器的推广和使用,给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奴隶与平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给奴隶主贵族以沉重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官府手工业独霸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不少世代为奴的手工业奴隶因此获得了解放,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鲁班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获得自由的奴隶工匠。 鲁班出生在鲁国一个世代以工匠为生的家庭。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从小就喜欢上机械制造、手工工艺、土木建筑等古代工匠所从事的活动。小时候他跟随家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在劳动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和家人请教,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悉心观察他们在各项劳动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他本人不断地努力,使鲁班逐渐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面技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的能工巧匠。

    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作兵器。他曾创制了威力较大的攻城器械云梯,并准备以此来进攻宋国,他为此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墨子发生了辩论,俩人展开了一场攻城与守城的演习,鲁班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攻城,都被墨子—一化解。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以造福老百姓,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墨子的这种思想,于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木工工具、机械等各种实用技术上,埋头从事各种发明创造,留下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例如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古书对此有很多记载。

    鲁班在长期的木工实践中,需要经常与木头打交道,发现了许多可以进行改进的技术问题。如怎样才能使木板既平整又光滑,在鲁班之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木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鲁班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发明了刨子。有了这种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头刨平,把不光滑的木料创光滑了,对提高水工技艺很有帮助。其他如钻(打孔的器具)、铲、凿于、墨斗(木工画线用的)和曲尺等,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其中曲尺,后人称之为鲁班尺,是木工用以求直角的,直至今人仍为木工所使用。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它使许多木工工匠从比较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成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木工工匠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 鲁班在木工工具的发明创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他的母亲和妻子对他的帮助更大。例如,鲁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都是由他的母亲拉住墨线的一端,他自已拉住另一端,以便弹墨放线。这样每次放墨斗线都需要他母亲帮忙,很不方便,鲁班也觉得有必要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他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试验,鲁班设计了一个小弯钩,拴在木头的一端,这样放线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小弯钩钩住木头的一端,以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只需一个人就行了。从此以后,弹墨线就不用再让母亲帮忙。后来木工就把这个小弯钩称为“班母”,以纪念他的母亲对他的帮助。又如,刨木料时顶住木料的卡口,人们称之为“班妻”。据说这是因为鲁班以前刨木料时候,都是由他妻子扶着木料,后来他发明了卡口,才不用他妻子帮忙了。

    史书记载,鲁班还发明了石磨。自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必须的一种烦琐劳动。为此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相传在六千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之为“杵”,它是一个用木头或其他材料做的律枪;另一部分称之为“臼”,它是在石头上凿出一个圆坑。操作时将米放在“臼”中,然后用“杵”宋春捣。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比较费时,每次只能春少量谷物;比较费力,它全仗手工春搞,时间一长难免腰酸背痛。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以代替手工赛捣。鲁班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非常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因此他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谷凿上密布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以使用畜力等作为动力,这就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将谷物磨成粉就不再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而成为一项比较容易的日常简单操作,对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起到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

    鲁班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发明创造了多种简单机械装置。如鲁班曾对古代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进。锁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代就已经出现,其形状象一条鱼,构造比较简单安全性比较差;经过鲁班改进后,其形状、结构均有较大变化,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外表不露痕迹,只有借助配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能够代替人的看守。史书记载,鲁班曾用竹子做成一只木鸟、能够借助风力飞上高空,王天不落地,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还有一种传说,说鲁班曾制成机动的木车马,这辆木车马由“木人”驾驶,装有各种机关,能够在路上自动行走,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后世不少能工巧匠,如三国时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侍封、清朝的黄履庄等,都受到这个传说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史书还记载,鲁班曾制作了一种称之为“机封”的装置,可以用机械的方法进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们对此很佩服,但由于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能得到实施。 在兵器方面,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史书记载,鲁班曾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曾用此兵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越船后退就可以钩住它,越船前进又可以进行阻挡,既能攻、又能守,颇具威力。鲁班还曾将梯改造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越过城墙攻占城地,非常有效。 在雕刻和建筑方面,鲁班也有很多发明和贡献。

    古书记载,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列子?新论?知人篇》中记载了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鲁班刻苦钻研、勇往直前的精神。传说有一次,鲁班雕刻一只凤凰,当他还没有雕成时,就有人看了讥笑道,你刻的凤凰一点都不象,脑袋不象脑袋,身体不象身体。鲁班听了非常生气,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和停止工作,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他人的讽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经过他的木懈努力,最后终于将凤凰刻成。他刻出的凤凰栩翎如生、非常逼真,赢得了众人的赞誉,那些曾经讥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刻苦精神。史书还记载,他曾制作了安装门环的底座,也深受人们的欢迎。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据史书记载,伞就是由她发明的。她看到鲁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子,经常是风吹、雨淋、日晒,没有什么东西遮挡,很是辛苦。于是她决心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她开动脑筋,反复试验,终于做成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这样不论走到那里,也不论是刮风下雨,都不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袭击了。

    直至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关于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很多,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这些传说和故事虽然不一定全部真实,却表达了人们对鲁班的敬仰和怀念,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鲁班被人们现为技艺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附_鲁班学艺:

    鲁班是我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能工巧匠,被誉为木工的祖师。

    清水河向东拐了个大弯子,弯子里有个堡子叫鲁家湾。鲁家湾里住着一个姓鲁的老木匠。老木匠已经五十八岁了,十几岁学艺跟班,算起来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木匠活。勤劳的老木匠一生盖了两个堡子:鲁家南湾,鲁家北湾。老木匠有个怪脾气,做了一辈子的木匠活没有收过一个徒弟。当别人要拜他为师学艺的时候,他总是推辞说:“跟我能学出个什么手艺来,你没看看我盖的那些歪歪扭扭的房子,打出的不周不正的箱柜?”常了,人们都知道他这个怪脾气,要学木匠手艺的人也就不向他学了。

    老木匠一生都不满意自己的技艺,他不但不教别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教。一辈子省吃俭用,一个铜钱都能摸出水,就这样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和三匹快马,准备留给自己的儿子长大投师学艺用。

    老木匠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鲁拴,十八岁了;二儿子叫鲁宾,十五岁;最小的儿子十二岁,就是鲁班。

    鲁拴和鲁宾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从下生到长天,锛子倒了不知扶,斧子掉了不知捡,凿斧锯动都没有动过一下。爹爹和妈妈都不喜欢这哥俩。

    鲁班从小就勤快好学,常常跟在爹爹后头,帮着拉线和做些零活,瞅着爹爹扬锛使斧砍木头。有一次晌午吃饭的时候,妈妈忽然发现鲁班大半天没在家,便有点慌神了,连忙出外去找,找了大半天才在一家新房子门前找到了他。鲁班正蹲在一边,两手托着下巴颊,呆呆地瞅着几个木匠做窗子哩。

    鲁班六七岁就愿意动斧动锯,把圆木头砍成方条,粗粗的木头锯成薄板子。长到了十岁的时候,所有的“家把什”(工具)他都会使唤了,斧子凿子在手上乱转。鲁班成天不闲手,做了很多的小木柜、小板凳、小车……,房檐子底下,堂屋地上都摆满了,象小家俱铺一样。鲁班看见妈妈坐在炕上打线很吃力,便从南山上砍了一棵柳树做了一把椅子,说:“妈,坐在椅子上打线吧,省得腰痛。”鲁班见姐姐的针线箩筐没有地方放,便从北山上砍了一棵榆树,给姐姐做了一个木箱,说:“姐姐,把针线箩筐放到箱子里去吧,省得乱放丢针掉线。”可是当大哥、二哥求他做点木活的时候,他不但不给做,还要申斥说:“有木头有斧子,自己不能去做吗!”爹爹、妈妈和姐姐都喜欢鲁班。

    三个儿子一天比一天大了。一天,老木匠把大儿子唤到跟前说:“孩子,你也不小了,不能总指着爹爹养活你们。‘三岁牤牛(公牛)十八岁汉子’,你应该学点手艺了。还是学个木匠吧,不过爹爹不能教你,我的手也拙,艺也粗,从来连一个徒弟都没有收过。你带上一百两银子,骑上一匹快马,上终南山去找隐居的木匠祖师吧!”老头说完瞅了瞅鲁拴;闲懒成性的鲁拴哭丧着脸,一句话也没有说,接过银子骑上马,扭扭晃晃地走了。

    鲁拴走出大门,心想:“终南山离这十万八千里,上哪去找师傅去”于是他骑着马,东蹓西逛了三年,银子花光了,马也卖掉了,光杆回来了。老木匠气的没说二话,就把鲁拴赶出了大门。

    老木匠又把鲁宾叫来。“孩子啊,你也长到十八岁了,拿上一百两银子,骑上一匹快马,上终南山去寻找师傅去吧!千万别象你哥那样。”老头说完又瞅了瞅鲁宾;鲁宾的嘴都要噘上天,哭哭啼啼地接过银子,懒懒地骑上马走了。

    鲁宾走了一天一夜,一打听,终南山离这有一万多里的路程,便泄气了。他信马由缰地混过了三年,花光了银子,卖掉了马,披着麻袋回来了。老木匠气的更厉害,拿起榆木拐棍,一顿棍子又把鲁宾打出去了。

  老木匠唤来了鲁班,流着眼泪摸着鲁班的头说:“孩子,你那没有出息的两个哥哥都被我赶出去了,爹爹一生的希望这回都放到你一个人的身上。你不能让爹爹的这颗心一凉到底,千万千万不要象你两个哥哥那样……”没等爹爹把话说完,鲁班就接过话头说:“爹,你放心吧!儿子早就包好银子,备好了马,只等你吩咐了。找不到师傅,学不好手艺,我决不回来见你!”

    鲁班拜别了爹妈,骑上马,便向西方奔去。老木匠瞅着儿子的背影,揩着眼泪,嘴里不住地叨咕着:“还是我的鲁班啊……”

    鲁班扬鞭打马,人急马也急,一天就跑了三百多里路程。鲁班走了十天,赶过三千里路,光光的大道走到尽头了,前面出现了一座高山。山又高又陡,道又弯又窄,道上长满了刺棘和狼牙石。鲁班勒住马犯愁了。这时忽然从山脚下走过来一个老樵夫。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大爷,终南山离这还有多少里路程?”老樵夫捋了捋胡须,慢吞吞地说:“嗯,直走六千里,弯走一万二千里,要找简便道走就得跨过这座大山。”鲁班又问:“大爷,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帮我跨过这座大山?”老樵夫晃了晃头:“这样高的山,一年也爬不到半山腰。”鲁班说:“一年爬不过去爬二年,二年爬不过去爬三年,爬不到山顶我死也不下山!”

    老樵夫听他说得这样坚决,也很佩服,笑着说:“你拿我这把镰刀吧,用它砍刺拨石很快就能上去。”鲁班一听可乐坏了,接过镰刀便向山上走去。镰刀轻轻地向地上一拉,刺棘和尖石都拨开了,他很快的就登到山顶。鲁班把镰刀挂在一棵大树上,骑上马又向西方的大路跑去。

    鲁班又走了十天,又赶过三千里的路程,光光的大道又走到了尽头,前面横淌过来一条大河。又黑又绿的河水,扔下一块石头子儿,半天都翻不上水花来。鲁班勒住马又愁住了。这时从河对岸划过一只小船来,船头上坐着一个年轻的渔夫。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大哥,这儿到终南山还有多少里?”渔夫屈指算了算,说:“嗯,直走三千里,弯走六千里,要找简便道走就得横跨过这条大河。”鲁班接着问:“大哥,能不能想办法把我渡过河去?”渔夫皱着眉头说:“这不行!河又宽水又深,自古以来这条河淹死过无数过路的人!”鲁班说:“不怕水深探不到底儿,不怕大河宽到天边,不跨过这条河我死也不转回头!”渔夫见鲁班很刚强,笑着说:“兄弟,牵马上船吧,我把你渡过河去。”

    鲁班渡过了河,又奔上大道,追风赶日又走了十天,三千里路程甩在脑后头。光光的大道又走到了尽头,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鲁班心想:“这座大山恐怕就是终南山了。”山峰很多,曲曲弯弯一千多条小道。从哪一条道上山呢?鲁班又愁住了。这时他发现山脚下有一处小房,房门口坐着个打线的老大娘。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向:“老奶奶,终南山离这还有多少里?”老奶奶张口就答:“直走一百里,弯走三百里;三百座山头,三百个神仙,你要找哪一个?”鲁班一听乐坏了,连忙回答:“我要投奔木匠祖师,从哪一条小道上去?”老大娘说:“九百九十九条小道,正中间那一条路就是!”鲁班连忙道谢,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踏上正中间的小路,打马向山上跑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一片树林子里露出几疙瘩(在这里是“块”或“片”的意思)房脊,走近看是一溜三间房子。鲁班轻轻地推开了门,屋子里横竖放了一地破锛子烂凿子,连脚都插不进去。鲁班向床上一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伸着两条腿正在睡大觉,象雷一般地打着呼噜。鲁班心想:“这个老头子一定就是木匠祖师了。”鲁班没有惊动师傅,把破锛子烂锯收拾起来放在木头箱子里,便规规矩矩地在长凳上坐下,等着老师傅醒来。

    老师傅的觉可真沉,翻了好几次身都没有醒,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睁开眼睛坐了起来。

    鲁班走上前,跪在地当心,说:“老师傅呀,徒弟今天拜上门,请求师傅能收我学艺。”

    老师傅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从哪儿来的?”

    鲁班回答:“我叫鲁班,从一万里地外鲁家湾来的。”

    老师傅又向:“学艺为什么来找我呀!”

    “因为你是木匠的祖师!”鲁班回答得很干脆。

    老师傅停了一下,说:“我要考问你一下,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回答不对可别怪师傅不收你,怎样来的还怎样回去。”

    鲁班的心跳了一下,说:“如果今天回答不上来,明天来回答;哪天回答上来,哪天让师傅收留!”

    老师傅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

    鲁班张口就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三根大柁,三根二柁,大小二十根檩子,一百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它。”

    老师傅把头轻轻地点了一下,接着问:“一件技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去,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去,三个月和三年都扎根在哪里?”

    鲁班想了想回答:“三个月学去的手艺,扎根在眼睛里;三年学去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一个木匠师傅教好了两个徒弟,大徒弟的一把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的一把斧子,在人们的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如果你学好了手艺,跟哪个徒弟学?”

    鲁班马上回答:“跟第二个学。”

    老师傅不再问了,“好吧,既然你都回答了上来,我就得把你收下。不过可有一件,要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把什’,我已经有五百年没使唤这些玩艺儿了,你拿过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站起身来,把盛“家把什”的木箱放到磨刀石旁,一样样地拿了出来。这时候他才仔细地看清:斧子长了牙,长锯连一个齿都没有留下,两把凿子又弯又秃,长满了锈。鲁班连一口气都没有喘,挽起袖子便磨了起来。白天磨,晚上磨,膀子磨酸了,两手磨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象一道弯弯的月牙。鲁班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利了,长锯磨出了尖齿,凿子也磨出刃了,所有的“家把什”都磨得又快又光又亮。鲁班一样样地送给老师傅看了;老师傅看完了只是点了点头,连一句“行”或是“不行”的话都没有说。

    老师傅吩咐说:“为了试试你磨的这把锯,要你把门前那棵大树锯倒,它已经生长五百年了。”

    鲁班扛着锯走到大树下,大树可真粗,两只胳膊没抱住,往上一瞅,呀!树尖都快要顶天了。鲁班坐在大树下锯起大树来,足足地锯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大树锯倒。鲁班扛着大锯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又吩咐说:“为了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要你把这棵大树砍成一只大柁。要它光得不留下一根毛刺儿,圆得象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提着斧子就出去了。一斧子砍去大树的枝桠,削去了树疤,足足地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一根大柁砍好,他提起斧子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接着又吩咐:“还不行,为了试试你磨的凿子,要你把大柁凿出二千四百个眼子: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提起凿子便凿了起来,只见一阵阵木花乱飞,他越凿越有劲儿。足足地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二千四百个眼子凿好了,鲁班提着凿子又去见师傅。

    这回老师傅可高兴了。他离开花藤椅子,接下鲁班手里的凿子,揩去了鲁班脸上的汗珠,夸奖说:“好孩子,什么也难不倒你,我一定把我全部的技艺都传授给你:”说完便把鲁班领到西间屋里去。一进屋,鲁班的眼睛就睁大了,眼神也不够用了。原来这间屋子里摆了好多的模型,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楼阁桥塔、椅凳箱柜,制造得都特别的精致。老师傅笑着说:“你就一个个地拆下来再安上,每一件模型都要拆下一遍,安上一遍;拆安好了,你的手艺也就学好了。你自己就专心地学吧,我不在你的身边唠叨了。”老师傅说完就走了出去。

    鲁班拿起模型,翻过来看掉过去看,拿在手里不舍得放下。老师傅让拆安一遍,他拆安了三遍。每天只见他进屋不见他出屋。饭放凉了顾不得吃;胳膊腿累乏了,顾不得伸一伸。每天老师傅睡觉前来看看,鲁班在房子里拆安;睡觉醒来看看,鲁班还是在房子里拆安。当老师傅催促他睡觉的时候,他只是“嗯嗯”地信口回答,可是拿在手里的模型却不放下。

    就这样,鲁班苦学了三年,手艺学成了。老师傅为了试试他学的如何,便把全部的模型都毁掉,鲁班凭着牢固的记忆,一样样地又重新给做了出来。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的样式让他制做,鲁班细心地一琢磨,也能很快地按着老师傅的要求做出来。老师傅很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来,难分难舍地说:“徒儿,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好了,今天该下山了!”

    鲁班一听,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说:“那不行,我的手艺还没有学成,我还要再学三年呢!”

    老师傅笑了。“以后你自己学吧,今天说什么你也得下山!”徒弟要走了,师傅送给徒弟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想了想说:“你磨的斧子、长锯、凿子就送给你用吧!”

    鲁班呆呆地瞅着师傅,哭了:“穷徒弟留给师傅点什么东西呢!”

    老师一听又噗哧地笑了:“师傅什么也不要你的,只要你不丢了师傅的名声就够了。”

    鲁班含着眼泪拜别了师傅,下山了。

    鲁班回来的路上,没有找到指路的老奶奶、渡河的渔家大哥和赐刀跨山的老樵夫。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鲁班在终南山下盖了一座大庙,在大河上修了一座大桥,在第一次跨过的高山上造字一座大塔。据说这些东西直到今天还有哪。

    鲁班回到家,拜见了爹妈,拿着师傅赐给的斧子,记着师傅的嘱咐,给人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后世人尊称他为木匠的祖师。

  附_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帮人们解决这个困难,心里很着急。他心里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才好呢。

    鲁班动了好多脑筋。后来,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还得再想办法!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

    鲁班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

    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

  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东西就是咱们今天常用的伞。



    鲁 峻: (生卒年待考),昌邑人(今山东潍坊昌邑),东汉官吏、学者。

    专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鲁 恭: (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中牟令。

    “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朝期,却的确由鲁恭办到了。

    据史籍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社会境界由鲁恭办到了,实是鲁氏人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殊荣。



    鲁 丕: (生卒年待考),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

    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 肃: (公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今安徽定远)。三国时期著名吴国将领、军事家、政治家。

    鲁肃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次年(公元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

    公元217年,鲁肃因病逝世,终年四十六岁。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那是艺术家的创造,并非历史。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鲁 胜: (生卒年待考),字叔时。代郡人(今山西大同阳高),著名西晋学者、逻辑学家。

  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年轻时曾在京都洛阳做过佐著作郎。晋惠帝时调任建康(南京)令。见世道多故,便称疾去官,专事著述。著有《墨辩注》、《刑名二篇》、《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文中提出"“名必有形”的唯物观点。其所著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

    他精研天文历法,在任时还上书请求修改历法。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鲁 瀚: (生卒年待考),清江人(今浙江),著名宋朝诗人。

    涉猎广泛,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鲁 贞: (生卒年待考),字起元,号桐山老农。浙江开化人。

    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 治: (生卒年待考),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善画花卉、翎毛,美伦精巧,着色天然,饶有风韵,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鲁仲连: (公元前305~前245年),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齐国人(今望鲁店村)。著名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

    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是哪里人。因此只有根据地名进行推测,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

    从史记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鲁仲连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不任官职,好持高节,坚持儒家道德观点,反对尊秦为帝,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其肯定事物的两重性,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

    公元前260年秦国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鲁仲连以利害劝阻赵、魏大臣尊秦为帝。赵、魏两国接受他的建议,联合燕、齐、楚等国共同抗秦,邯郸解围。公元前249年齐国派军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年余不下,百姓灾难沉重,他以亲笔书信劝说燕将撤守,齐国复得聊城。史籍《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鲁仲连子》十四篇,今已佚传。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鲁伯能: (生卒年待考),安吉人(今浙江安吉),宋朝学者。

    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


    鲁宗贵: (生卒年待考),室名筠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南宋画家。

    工花竹、禽鸟、窠石,用笔意趣有余,描染佳妙,尤长于写生,鸡雏乳鸭,颇有生意。

  南宋理宗绍定(公元1228~1233年)时为画院待诏,常出入杨驸马家。善画花竹、鸟兽、窠石,用笔工细,描染极佳,饶有意趣。尤长写生,鸡雏鸭黄最有生意。《绘事备考》著录其作品有《金葵翠羽图》《竹枝山鹧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夏卉骈芳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春韶鸣喜图》轴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



  鲁得之: (生卒年待考),回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朝书画家。

    善书,工写竹,发竿爽劲,扫叶清利,纵笔自如,备见潇洒。著有《墨君题语》、《竹史》、《细香居集》。



    鲁九皋: ( 生卒年待考),字洁非,号山木。江西新城人。

  清乾隆进士,出选山西夏县知县,有惠政。著有《山木居士集》。

四:.鲁氏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部一带。汉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北魏时期移治到好畴(今陕西干县)。隋、唐两朝以岐州为扶风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 ,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三兴堂:
    琴书堂:
    扶风堂:
    敦厚堂:
    五经堂:
    孝思堂:
    敬宗堂:
    双桂堂:
    景忍堂:
    德庆堂:
五:宗族特征

  1、鲁姓来源比较纯正。

  2、历史上,鲁姓人济济多才,多为文人雅士,纵有武将,亦为儒将,与其姓氏截然相反。

  3、鲁姓人源出曲阜,望出扶风,可能有某种根深蒂固的情结,现今鲁姓仍以曲阜所处的山东,以及与其紧邻的江苏、安徽等地区的人口为最多。

  4、堂号来历发人深省。如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鲁姓宗祠通用对联】

  〖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曲阜;
  望出扶风。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鲁姓源流和郡望。

  平阳世泽;
  谯国家声。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中牟循吏;
  东海高贤。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平陵人鲁恭,字仲康,十五岁时,与弟弟鲁丕一同在太学学《鲁诗》。章帝时任中牟令,专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当时遭蝗灾,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随行田间,见有雉鸟飞过小孩身边,来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捕捉雉鸟?"孩子答道:"它将要育雏,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报告说见到了三异:蝗虫不入中牟县境,德化能及于禽兽,童子具有仁爱之心。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隐居不做官,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魏国使者新垣衍请求尊秦昭王为帝,他找到平原君,极力劝阻,并对新垣衍说:"如果尊秦昭王为帝,我只有跳东海而死!"后来,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多次攻打不胜,他写信劝说燕军将领撤去防守。著有《鲁仲连子》十四篇。
     
  驰声豪族;
  抗节朝廷。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郿县人鲁芝,字世英,三国魏时举孝廉,官天水太守,齐王曹芳时,曹爽执政,任他为司

   
鲁姓

    马。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时,他找到曹爽,建议保住许昌,但未被采纳。曹氏兄弟被杀后,他既不争辩,也不求饶,很受司马懿敬佩,得以免死。后官至光禄大夫。下联典指北宋谯郡人鲁宗道,字贯之,进士出身,天禧年间任右正言,提过不少建议,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写"鲁直"。仁宗时官参知政事(副相),多次当百弹劾骄横的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根据他的姓"鲁"为鱼字头,又因为他鲠直如鱼头。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二字"声"为"名"。
     
  指囷济急;
  论钱惩贪。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周瑜任居巢长时,求他资助粮食,当时他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给周瑜。后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周瑜死后,他带领军队,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极力主张与刘备和好。下联典出西晋南阳人鲁褒,字元道,好学博闻,自甘贫困。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他有感于时事,隐姓埋名著《钱神论》,以讽刺现实。当时,此文被广为流传。
       
  工匠鼻祖;
  笑坞老人。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的巧攻鲁班,又名公输班,敦煌人。传说,他是"木鸢"和一些木工工具的发明者,被后世工匠奉为鼻祖。下联典指宋代诗人鲁瀚,字子明,清江人。力学强记,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义姑存侄;
  妙典游仙。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列女传》载,齐攻鲁,一妇人弃其子,而抱其侄逃,齐将喜其义,领兵退,鲁君赐号"义姑"。下联典指宋·鲁妙典,女道人,入九嶷山成仙而去。
     
  义姑弃子;
  妙典游仙。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地封曲阜;
  政异中牟。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典阜县,以国为氏。下联典指东汉鲁恭,宰中牟,境内现三奇。
     
  鱼头参政;
  笑坞老人。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鲁宗道,刚正不阿,人切其姓,曰为"鱼头参政"。下联典指宋鲁澣,以坞内有含笑花,自号"笑坞老人"。
       
  挥戈**;
  解纷拒金。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三龄即帝位;
  九岁谙经书。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衮公,名午,即位时三岁,在位三十一年卒,谥襄。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鲁伯能,安吉人。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无所嗜好,惟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有文集百余卷。
       
  图书生计足;
  风月举家清。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鲁峻,字仲严,东汉昌邑人。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历拜屯田校尉。
     
  〖鲁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挥戈足以返日;
  解纷岂在受金。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横江将军排众议;
  奋武校尉定三分。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三国吴名将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充横江将军。曹操兵临赤壁,进逼江东。他独排众议,建议联刘拒曹,被孙权采纳。遂败曹兵于赤壁,奠定三分于下的局面。拜奋武校尉。
     
  中牟贤令有三异;
  关左名儒通五经。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司徙鲁恭,字仲康,平陵人。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时螟蝗伤稼,独不入中牟。恭行阡陌,有雉过童子旁,掾曰:"何不捕之?童子曰:"雉将雏,不可害之。掾归,称为"三异"。下联典指东汉中郎将鲁丕。字叔陵,陵平人。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
  天生高人,风雅之宗。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
  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即物穷理;
  圣参造化,神乎其技,岂止画栋雕梁。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鲁班庙联。


六:.家乘谱牒:




姓氏略考-鲁姓-家谱文献

      六:.家乘谱牒:


    全国鲁氏世谱列传,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间闻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四修宗谱十二集二十卷,(清)鲁汉卿、鲁森标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鲁元恺、鲁周春等续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常山西村鲁氏宗谱十卷,(民国)鲁开模、鲁周治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西村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山岭村外山岭。

  浙江常山球川桥头鲁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外东坑。

  江西黎川鲁佐文公家庙九修宗谱十卷,(民国)鲁球等修,鲁之泗校,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东棲霞鲁氏族谱十卷,(民国)鲁经腹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山东省棲霞市蛇窝泊镇朱留村。

    湖南湘乡鲁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鲁坤铉、鲁乾苍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大邑鲁氏支谱六卷,(清)鲁登朝等纂修,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甘肃鲁氏家谱两卷,(清)鲁纪勋纂,清朝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甘肃省永登县档案馆。案馆。

    浙江省常山]常山西林鲁氏宗谱五卷,鲁延勇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在民国七年印本上增补。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十二卷,(清)鲁汉卿纂修,清咸丰八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鲁周春纂修,民国十四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句容鲁氏宗谱四卷,(清)鲁振官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华容鲁氏族谱,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常山球川桥头鲁氏宗谱六卷,(清)鲁绍境纂修,清光绪三年景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汉川蒲东鲁氏宗谱,民国年间三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鲁氏续修族谱八卷,(清)鲁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浏阳星湾鲁氏族谱,清光绪三十一年敬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鲁氏族谱,清朝年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桐城鲁方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方宗诚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刊印本八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六.字辈排行:

    鲁氏一支字辈:“忠厚继昌诗书传家远纪先登德化天地国光祥”。


姓氏略考-鲁姓-楹联典故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曲阜;望出扶风。全联典指鲁氏源流和郡望。

    平阳世泽;谯国家声。同上。

    中牟循吏;东海高贤。上联典出东汉平陵人鲁恭,字仲康,十五岁时,与弟弟鲁丕一同在太学学《鲁诗》。章帝时任中牟令,专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当时遭蝗灾,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随行田间,见有雉鸟飞过小孩身边,来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捕捉雉鸟?”孩子答道:“它将要育雏,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报告说见到了三异:蝗虫不入中牟县境,德化能及于禽兽,童子具有仁爱之心。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隐居不做官,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魏国使者新垣衍请求尊秦昭王为帝,他找到平原君,极力劝阻,并对新垣衍说:“如果尊秦昭王为帝,我只有跳东海而死!”后来,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多次攻打不胜,他写信劝说燕军将领撤去防守。著有《鲁仲连子》十四篇。

    驰声豪族;抗节朝廷。上联典指西晋郿县人鲁芝,字世英,三国魏时举孝廉,官天水太守,齐王曹芳时,曹爽执政,任他为司马。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时,他找到曹爽,建议保住许昌,但未被采纳。曹氏兄弟被杀后,他既不争辩,也不求饶,很受司马懿敬佩,得以免死。后官至光禄大夫。下联典指北宋谯郡人鲁宗道,字贯之,进士出身,天禧年间任右正言,提过不少建议,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写“鲁直”。仁宗时官参知政事(副相),多次当百弹劾骄横的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根据他的姓“鲁”为鱼字头,又因为他鲠直如鱼头。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二字“声”为“名”。

    指囷济急;论钱惩贪。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周瑜任居巢长时,求他资助粮食,当时他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给周瑜。后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周瑜死后,他带领军队,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极力主张与刘备和好。下联典出西晋南阳人鲁褒,字元道,好学博闻,自甘贫困。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他有感于时事,隐姓埋名著《钱神论》,以讽剌现实。当时,此文被广为流传。

    工匠鼻祖;笑坞老人。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的巧工鲁班,又名公输班,敦煌人。传说,他是“木鸢”和一些木工工具的发明者,被后世工匠奉为鼻祖。下联典指宋朝诗人鲁瀚,字子明,清江人。力学强记,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义姑存侄;妙典游仙。上联典出《列女传》载,齐国攻鲁国,一妇人弃其子,而抱其侄逃,齐国大将感其义,领兵而退,鲁国君赐其妇人号“义姑”。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鲁妙典,女道人,入九嶷山成仙而去。

    义姑弃子;妙典游仙。同上。

    地封曲阜;政异中牟。上联典指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典阜县,以国为氏。下联典指东汉鲁恭,宰中牟,境内现三奇。

    鱼头参政;笑坞老人。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鲁宗道,刚正不阿,人切其姓,曰为“鱼头参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鲁澣,以坞内有含笑花,自号“笑坞老人”。

    挥戈返日;解纷拒金。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2.五言通用联:

    三龄即帝位;九岁谙经书。上联典指春秋时其的鲁衮公,名午,即位时三岁,在位三十一年卒,谥号“襄”。下联典指宋朝学者鲁伯能,安吉人。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无所嗜好,惟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有文集百余卷。

    图书生计足;风月举家清。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鲁峻,字仲严,东汉昌邑人。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历拜屯田校尉。



 
3.六言通用联:

    挥戈足以返日;解纷岂在受金。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返三舍。下联典指战国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平原君以千金为贺寿,仲不受金而去。



   
4.七言通用联:

    横江将军排众议;奋武校尉定三分。全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鲁肃(公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今安徽定远)。出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充横江将军。曹操兵临赤壁,进逼江东。他独排众议,建议联刘拒曹,被孙权采纳。遂败曹兵于赤壁,奠定三分于下的局面。拜奋武校尉。

    中牟贤令有三异;关左名儒通五经。上联典指东汉司徙鲁恭,字仲康,平陵人。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时螟蝗伤稼,独不入中牟。恭行阡陌,有雉过童子旁,掾曰:“何不捕之?童子曰:”雉将雏,不可害之。掾归,称为“三异”。下联典指东汉中郎将鲁丕。字叔陵,陵平人。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天生高人,风雅之宗。此联为佚名集汉代鲁峻碑字联。

    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即物穷理;圣参造化,神乎其技,岂止画栋雕梁。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鲁班庙联。

   
6.典故、趣事:

    鲁班的传说:鲁班本名公输般,即公输子、公孙般。因为“般”与“班”同音,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所以称之为鲁班。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工匠,被喻为木匠的祖师。《墨子》中提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他还造了能载人的大木鸢,在战争中担任侦查的任务。据《渚宫旧事》记载:“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历史上还记载了鲁班因为自己的才干,竟然使得父母葬送了性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允在《论衡?儒增篇》中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母亲就这样不见了踪影。而父亲呢,命运更惨。根据唐朝一本《酉阳杂俎》记述,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飞回家去会妻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爸爸觉得很奇怪媳妇怎么会怀孕呢,于是鲁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当地人见到由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诞,上架行木艺工会最重视这个节日,木艺工人昔日十分注重奠师重道精神,他们最奠崇的师傅,就是鲁班先师了。木艺这一行可说是最古老的行业,木工在建筑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每年祝贺师傅诞,还有一项很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派“师傅饭”,所谓“师傅饭”,其实只是在师傅诞那天,用大铁镬煮的白饭,再加上一些粉丝,虾米,眉豆等。由于相傅吃了师传饭的小孩子,不仅能像鲁班那么聪明,而且快高长大,健康仱俐,以前,在贺诞这一天,请一班艺人回来唱八音,或者请一台木偶戏来演出,视乎当年的经济情形而定,总之是隆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