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风龙蜥的甲壳:为红柳而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7:32

为红柳而生
2010-11-15   来源:和田玉原石网    点击数:168

 约访刘铭庭真不容易。四年前与他多方联络,想找到这位独自在沙漠里种植肉苁蓉的神秘老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但没有成功。今年年初,因为新疆北疆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刘铭庭回到乌鲁木齐市向灾区捐钱捐物,这才了却了四年来采访他的心愿。

  老人年近八旬,一条腿因为骨质增生走路已有些跛,穿着朴素,怎么看都像个农民。但他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而且是联合国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两项获得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与干旱实用技术最佳实践奖获得者,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为了找到一条既能防沙治沙、又产生经济效益的路,刘铭庭始终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

  他发现和定名了中国四分之一的柽柳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的刘铭庭,曾在临毕业前一年来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实习。那时的塔里木河沿岸生长着大片大片的野生植物,特别是敢于与风沙、盐碱抗争,以美丽身躯傲立于荒漠的红柳,在刘铭庭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翻开当时的教科书,在新疆荒漠地区生长的红柳却没有一个植种是中国人命名的,全是外国人的名字。刘铭庭有些不服气。他萌生了投身红柳研究的念头。

快毕业时,我提笔向当时的国家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投身边疆建设的炽热之情。很快,我就接到了高教部的回信,如愿以偿来到了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工作。那个时代,我们以献身祖国建设事业为最崇高的理想,从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所以,我来到新疆后,不管是冬天挖水渠劳动,还是去野外搞科研,都没有半点怨言。”刘铭庭回忆道。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一座高大的流动沙丘上,刘铭庭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红柳。它植株高大,枝条柔软,桀骜不驯。刘铭庭围着这株红柳察看了多时,详细记录了它的状况。回到科学院后他多方查找资料,终于发现,这是一株没有在世界上命名的红柳新品种。1960年,他首先宣布了“沙生柽柳”的发现。1979年,这个新种被正式定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又称“刘氏柽柳”。

  随后,刘铭庭与研究室同行陆续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和白花柽柳。由此,刘铭庭“中国柽柳家庭四分之一种数发现人和定名人”的地位得以确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柽柳分类学家。“白花柽柳的发现很有传奇色彩。大家知道,红柳之所以被命名为红柳,就因为它的枝干是红的,花朵也是红的。清代学者纪晓岚在被流放新疆时写下的大量诗作中,曾这样描绘红柳: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是绛霞。这说明,红柳开红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在孔雀河下游的兴地河谷考察时,突然发现一株红柳开满了白花。当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围着它转来转去、仔细查看,在确定是红柳后,才明白我又发现了红柳的新种,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白花的红柳种。那种喜悦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后来我把白花红柳引种到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它到现在还在开白花,成为我们植物园里最大的亮点。”刘铭庭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独得荒漠防治三项国际大奖

  从在野外荒漠寻找红柳,到有选择地培育红柳治理荒漠,刘铭庭开始了在红柳研究领域的“第二次起飞”。

  红柳对生长环境的不“讲究”,使它成了荒漠里最顽强的植物。有了红柳,沙丘才能得以固定,沙漠才能披上绿装。上世纪80年代初,刘铭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红柳的育种育苗上。经过不断探索,他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播育苗亩产也达12万株,比在红柳育苗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苏联,分别高出6倍和20倍,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在红柳造林上,他研究和发展了深栽抗旱、抗盐碱和引进造林的方式,并在荒山、砾石戈壁、粘土龟裂地、盐渍化沙地、流沙地、重盐碱地等不同土地条件下进行大面积营造,获得成功。

  正是有了这样长期的科学试验做后盾,才有了刘铭庭两立“军令状”、双获联合国大奖的故事。

  历史上三次被迫迁移的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1982年再次陷入“沙临城下”的困境。当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在策勒县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开展治理流沙工作。刘铭庭回忆道:“当时,我们是应邀去参加会议的,并没有谁要我们承担什么任务,但看到策勒县被流沙侵占的现场,我们坐不住了。我和当时的课题组组长张鹤年一起,在会场上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下'军令状’,承诺在5年中治理流沙6万亩,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40%。”

军令状好签,怎么完成任务?刘铭庭有自己的想法。他将自己多年研究红柳、培育红柳的成果应用在这个课题上,仅3年就完成了任务。当5年期限到来,有关人员来现场验收时,他们眼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15万亩曾经的流沙上,已是茂密的植物。植物覆盖度平均在60%以上,流沙前锋后退了4至5公里,投入产出比达1:7.5。在这15万亩的绿色植物中,红柳贡献最大,三分之一的流沙上生长着茂密的红柳。这项成果先后获得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更成为联合国表彰的八项“全球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控制成功业绩”之一。

  1986年植树节,新疆党政领导莅临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参观。看到园中生长茂盛的红柳,一位当时的自治区副主席发问:能不能在南疆花20万元恢复10万亩红柳?在场的刘铭庭当即保证:3年内完成任务。

  一周后,他就与自治区计委签下“军令状”,随即奔赴伽师、于田、策勒、民丰等县种植红柳。3年后,刘铭庭交出的答卷是:造林27万亩。

  正是利用刘铭庭创造的造林方法,新疆南疆恢复红柳400万亩以上。伽师县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红柳公园,全县盐碱化程度大大减轻,生产迅速发展,从一个全疆闻名的贫困县,一跃成为新疆粮、棉、畜生产十强县,棉花总产量居全国棉花百强县前30名,人均收入增长3倍。

  这项成果也成为联合国表彰的八项“全球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控制成功业绩”之一。也就是说,在联合国当年颁发的八项成果中,刘铭庭独得两项。1996年,刘铭庭又因为这项成果,荣获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荒漠化防治“最佳实践奖”,成为全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获取三项国际奖的第一人。

  这时,刘铭庭又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起飞。

肉苁蓉带来致富新希望

  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新疆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生活还十分贫困。几十年的科研生活中,刘铭庭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走了7圈,行程40多万公里,所以对这片土地上的群众生活状况十分清楚,也十分心疼。他曾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资助贫困孩子。他也曾屈教授之尊,为农民理发、修表,甚至在街边摆摊免费为群众修补塑料鞋。但他很快就明白,靠一人之力,终难解众人之贫。帮助农民治沙只能缓一时之危,扶助农民致富,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经过一番思索,刘铭庭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治沙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因为治沙只带来了人们眼中的绿色,并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怎么办?他想到了自己上世纪曾经研究过的一种红柳寄生植物——肉苁蓉。当地人也称它为沙漠人参、红柳大芸,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具有补肾、壮阳、延缓衰老、抗老年性痴呆之功效。

  1997年,年届65岁的刘铭庭正式退休了,他说服老伴、儿子与他一起来到和田地区于田县托克拉克村一个沙窝子里,专门研究起肉苁蓉种植。

  没有钱,他说服儿女举家筹款,办起了红柳大芸种植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短短两年,一个占地500亩的“红柳庄园”已具规模。陆续种下的300亩红柳已蔚然成林。2003年,种植在红柳根部的肉苁蓉开始收获,亩产达100公斤以上,最好的亩产在200公斤。一亩沙地产出的肉苁蓉相当于天然林产出的数百上千倍。按当时的市场价计算,一亩地的产值在4000元至8000元,相当于农地平均产值的10倍以上。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就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我刚来时也曾做过多场科普报告,听的人很多,但真正让他们跟我干时,却很少有人。当我种出肉苁蓉后,不用再说什么,找我学技术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许多沙漠边缘地带都被农民种上了红柳和肉苁蓉,既绿化了沙漠,更让农民得到了收获,改善了生活,真是一举数得。”说起这事,刘铭庭兴奋得滔滔不绝。

  这也是找不到刘铭庭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已经成了全国各地治沙单位争相追逐的对象。

  “我在山东为他们在海边种植了红柳进行防风试验,已经取得成功。4月份我去内蒙古指导肉苁蓉种植,6月份去民勤县帮助当地种红柳。而我自己的红柳庄园里今年还要进行一项科研攻关:亩产500公斤肉苁蓉。这些都必须我自己来做,所以没有几个人能找到我。”说到这,刘铭庭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一种幸福在老人心头升起。他早已忘了自己的年纪,忘了当年因为修渠跳进冰冷河水落下的腿疾,忘了去年冬天不慎煤气中毒留下的后遗症……

  “研究了一辈子红柳,我放不下它。”刘铭庭说。

下一篇:红柳大芸上一篇:奇迹大芸

用户评论



红柳大芸
2010-11-15   来源:和田玉原石网    点击数:230

红柳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带中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耐沙埋的荒漠灌木树种,大芸就寄生于其根部。红柳大芸又叫管花肉苁蓉,作为一种珍稀药材,具有补肾壮阳、悦色延年等一系列神奇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民间的药疗、滋补、保健等领域,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沙漠人参”。因为红柳长在沙漠边缘有 极好的防止沙漠侵袭的作用,因此国家鼓励大力种植发展大芸产业,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新疆和田是红柳大芸的原产地、主产地。2001年,和田地区所辖于田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芸之乡”。于田县的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大芸的生长发育,是人工红柳大芸种植的理想之地。特别是通过由北京大学、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主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管花肉苁蓉药材、饮片和种子质量标准的研究”,使管花肉苁蓉收载入《中国药典》2005年版。管花肉苁蓉由“伪品”、“替代品”和“地方习用品”提升为国家法定药材。这一成果大大地增强了和田地区领导发展管花肉苁蓉产业的信心,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管花肉苁蓉的自觉性。管花肉苁蓉基地由原来“光种不管”,而变成争着承包。干品管花肉苁蓉药材,由原来几元一公斤,大幅涨到50-60元/公斤。种植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00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扶持的新疆绿色扶贫项目——和田红柳大芸项目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扶持的这个项目总投资210万美元,其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投资60万美元,政府配套资金150万美元。项目规划面积9000,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皮山、和田、洛浦3个县分3年实施3000,覆盖农户1000户。 近年来,和田地区各级党政也把开发以红柳大芸为主的沙生药物产业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举措来抓,科学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县和产业带。目前,全地区定植人工红柳18.89万亩,人工接种大芸13.98万亩,红柳大芸产业已初具规模,发挥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大芸产业是和田最有前景的产业,是能让黄沙变黄金的产业。这一点,通过对艾总和对大芸种植户的采访我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感受。

GAP基地,艾总向我介绍了大芸种植和田间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大芸与比其他农业种植相比,其农业设施相对简单、投入少,还节水、节省劳力。人工种植大芸关键的三个步骤是: 技术育苗、红柳种植、人工接种。红柳林形成后就要开始人工接种大芸了。接种时间为 2-6月间,然后由农户浇水,锄草、防病虫害、修枝。红柳大芸极其耐旱,一年只需浇一次水。第二年便会寄生出大芸。9月底到10月份是大芸采挖期。基地所用的灌溉水来自昆仑山上融化的雪水。防治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的办法,不用化学农药,也不施肥,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接种的大芸和野生大芸药效一样。

大芸种植一次接种多年受益,而且投入的成本很低。每亩只需100种子,价格在一两百元;需灌溉水150-170立方。此外,几乎不需要劳力。每亩地的投入折合人民币不到300元,收益却至少在1500元以上。艾总介绍,从2003年开始,药材市场对大芸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收购价平均每年上涨两元。2006年于田的大芸收购价是九块五。保守估计,如果今年收购价10一公斤,按基地平均亩产250公斤计算,那么亩产值也可达到25003000元。扣除300元的投入,承包大芸的农户可保证每亩2000元以上的收入。我在当地采访的大芸承包户买塞地就向我证明了这一点。他说种大芸比种棉花省力很多,而且收入也不错,他和身边的农民都愿意继续种植大芸。农民能安心的种植大芸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艾总所在的大芸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统一指导和管理,让农民心理感到塌实。

我深深的感受到,科教兴农在这里决不是空话,而是真正落到实处,能带给农民切实的利益、推动当地农业向前发展。在500亩的红柳大芸实验田,我看到了来自全国的16种大芸品种。通过移植栽培和科技研究,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此外,在大芸的产业链上,科研成果不仅表现在提高单产,而且用于研发种类多样的大芸产品:大芸酒、苁蓉茶、苁蓉咖啡、苁蓉胶囊和口服液等。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特别是深受韩、日市场的欢迎。目前,大芸药材市场的空间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艾总说,现在与他们合作的一家日本酒厂,每年所需大芸原料已经供不应求了。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生产能力才能进一步快速发展。

大芸是个宝,大芸产业是黄金产业、朝阳产业,但是,通过采访,我发现目前和田的大芸产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们都知道,农产品的初加工利润少,赢利的巨大空间主要存在于再加工阶段。和田地区的大芸企业还属于原料供应和粗加工阶段。国内企业没有抢占这么好的资源,反到是日本先抢滩了我们的资源,利用我们的廉价原料赚去更多利润。艾总告诉我,国内大企业应也不是无视大芸产品加工的广大市场。就曾有某肾宝企业有意向收购于田的大芸,进行再生产。但是,顾及到目前国内大芸的货源尚不稳定,所以不能实现长久合作。 要确保稳定的货源就必须扩大生产。这就引发了另一问题:面对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要近一步发展大芸产业,就必须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灌溉设施和科技力量投入。而于田县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持特困县,农牧民年均收入很低,地方财政无法承担中药材基地建设所需资金投入。需要上级部门在中药材扶持资金中给于支持。

红柳大芸产业目前是和田地区的龙头扶贫产业、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项目。因为它不仅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目前,和田红柳大芸项目已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持的重点风沙生态修复项目,新疆每年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补助。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改善和田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当地农民的贫困状况,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访中,我了解到当地人都有很强的防风固沙意识。每年春天,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村落边缘自觉种植树木。他们爱护自己的家园,也愿意为守护家园贡献力量。这让我我看到了当地人好客之外的另一种珍贵品质,那便是勤劳。

经过一天的采访、与当地人密切接触,我发现和田和我之前想象中的越来越不一样了,虽说它是贫困县,但是这里处处都是宝,人民生活呈现出一种的悠闲、乐观的状态。当我从于田采访归来,再次穿越茫茫戈壁滩,雄伟苍凉的风景再次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理分明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之下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和能量。 我迫切地想要告诉所有人,这里是一片神奇、充满生机的土地。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田,希望有更多企业来到这片热土投资兴业,助和田经济繁荣一臂之力!


下一篇:沙漠中的人参上一篇:为红柳而生

用户评论



沙漠中的人参
2010-11-15   来源:和田玉原石网    点击数:175

 和田的特产大芸,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
大芸,是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常常生于沙漠中的梭梭、红柳、白剌、沙拐枣及蒿类等植物根部,依靠这些植物供给养料和水份。它在沙质土壤中,不见阳光能长到50公分至75公分。在地下生长时,没有叶,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叶绿素合成。出土后,抽苔的苗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而合成叶绿素,使黄褐色的鳞片变成青紫色
没有出土的大芸披挂黄色鳞甲,很象古代战将披挂的战甲,故名"黑司令"。单个的大芸似兵器,有花朵和含苞未放的花蕾。刚开的花是白色,后来变成紫色,并有芳香气味。成片的大芸如不及时采集,会形成白紫色花丛,十分艳丽
一丛沙漠灌木一般寄生一窝大芸,最多发现过五窝。通常每窝只有一条根寄生大芸。寄生大芸的根不再长须根和侧根
大芸一般高度5-100厘米,圆柱形,药用的肉质茎春秋采挖,以出土前采挖的质量为好
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大芸可食用,而且有滋补的药物功能。《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体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夕服轻身"。《名医别录》言其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甄权药性本草》中有"益髓,悦颜色,治女人血崩,男人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的记载。和田维吾尔医生也将大芸列为滋补药。大芸,"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又因肉质肥厚,所以叫肉苁蓉。它还有金笋、地精等高贵的别名。因为它是野兔最爱吃的食物,所以和田维吾尔族农民称之为"吐什干斋代克"(意为兔子吃的黄罗卜)
和田幅员辽阔,沙漠面积大,其中适合大芸生长的灌木林荒漠有157.83万亩。和田是我国大芸的重要产地。大芸分布于柽柳灌木丛植被,以于田克里雅河下游、民丰萨勒吾则克、安迪尔地区的产量较高,质量较好。从1959年至1988年和田共收购大芸214.56万公斤。近几年每年收购10多万公斤。为了扩大药源,增加大芸的产量,和田医药公司李德传等同志自1973年以来,对大芸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进行了观察研究,获得了《大芸的人工培植》与《盐渍秋大芸》两项科研成果,为发展大芸生产作出了贡献
他们探明,大芸在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的沙漠干旱地区能生衍繁殖,是与它的种子及寄主红柳等灌木的顽强特性分不开的。自然界的大芸种子脱离蒴果飞落沙地以后,由于环境干燥,长期不会腐烂。种子随风到处飘游,一旦遇到寄主红柳等灌木的毛根细胞,它们结合在一起,长出大芸芦头。因靠灌木主根吸收深层的地下水,使大芸芦头得以生长发育。芦头得到充分的养料和水分逐渐变粗,红柳根也逐渐长大。这时芦头就形圆形的萌发尖。芦头可以一连多年长出大芸,而大芸却是当年生长当年成熟。因此,确切讲,大芸是一年生植物。要说多年生,那是指芦头和它的寄主。这种观察研究,为人工种植大芸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芸以采摘的时间分为春大芸和秋大芸。过去,和田只收购春大芸。春大芸每年四月开始采挖,经过夏季炎热阳光下翻晒,肉质、地茎晒干后包装调运,秋季生长的大芸采挖空心时期在9至10月份。它的个体比春季大芸略小,含水份和春大芸一样,但由于秋末冬初阳光弱,温度低,日照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规格。1981年秋天,和田医药公司派人前往民丰立新公社采集秋大芸标本进行盐渍秋大芸试验。经地区药检所化验,证明盐大芸药效不变,和正品春大芸一样,试验获得成功
为发展大芸生产,和田人民认真保护药源,保护大芸的寄主--红柳及灌木林,严禁滥采滥伐,为建立高产大芸基地而努力。( 和田) 

上一篇:红柳大芸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