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后山气温:为中国画而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7:10
——记青年画家沉浮
李树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01日   第 08 版)

 

丫山点翠

万象系列之二

花溪

庄子游

“中国画·画中国”走进新疆全体画家在火焰山合影
沉浮,原名陈夫。1965年出生于安徽蒙城,祖籍山东。现任中国美术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中国画·画中国”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秘书长,北京零零壹画馆艺术总监。
尽管他骨子里只认同自己是一位画家,但是,我们却很难只用画家这一个身份去描述他。沉浮,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家,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活动策展人。
凭借独特的绘画禀赋、创新能力和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先锋意识,沉浮在中国画的艺术天地里不断地开疆拓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成绩,不仅显示出沉浮卓越的绘画禀赋,更显示出一位现代画家所具备的多元化能力和宽阔的视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并分享青年画家沉浮的成长、成熟和成功的历程。
靳尚谊:“中国画·画中国”活动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创举”
自2004年9月以来,堪称中国美术史上浩大工程,以“中国画、画中国”为主题的全国性绘画艺术创作活动,震撼了整个美术界。这项活动就源于沉浮的创意策划和组织开展。
该活动计划用30年时间画遍中国,被业内人士称为“时间跨度最长,画家阵容最大,活动规格最高”的写生创作工程。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先生称此活动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创举”。
现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而中国画坛却有一番别样的景象:人才济济,但浮躁者多,实践者少,勇敢者更少。而沉浮先生一手策划并开展的“中国画·画中国”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一股震撼与清醒的风,其理念、学术、方向、定位、运作的成功,均让人刮目相看。
追根溯源,“中国画·画中国”来源于沉浮的“徽州梦”。
沉浮原名陈夫,出生于庄子故里——安徽蒙城。陈传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皖人不可小视》,“徽人到处,经济文化随之”。是的,徽州人杰地灵。沉浮从小天性纯真美好,喜欢做梦,对未来有无限憧憬,7岁时开始习画,年方25岁就把个展开到了北京。
年轻的沉浮在家乡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家庭的裂变等一系列的人生打击,生活的磨难并没有使他消沉下去,是梦想的力量引领他走出寒冬,勇敢前行。他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曾旅居东欧作访问学者;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创作的道路上,他一直都在思考自己的作品应该如何创新,中国的绘画应该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曾经的梦想逐渐照进了现实,而这个梦正是从徽州展开的。
那是在徽州追梦期间的一天夜里,沉浮仰卧古床,回忆起从艺生涯,让他睡意全无。中国画画什么、如何画的问题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想起自己在艺术形式上:从最早的形意书画,到中期的回归传统(以梅花为创作主体),又到现在的走进自然注重写生……,一次次的转型,一次次的调整,有主动也有无奈。为什么当下时风把中国画吹得如此动荡不定?那就是忽视写生、忽视生活,忽视创作的急功近利之风。这股不良风气使中国画坛一时间群“王”毕现,一时间笔会四起,众画生腰揣笔印云游四方,而留下的“作品”画者应该最清楚是上乘之作还是庸品。不对自己的每幅作品负责任,历史是不会对你负责任的!中国画怎样画?画什么?徽州的写生也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去哪里画呢?去?……去?
突然,他的思维凝固到了“中国画、画中国”几个字上,对!中国画就应该画中国!今年画安徽,明年画江苏,后年可画新疆,再后年……,历三十余年可画遍中国。表现祖国,正是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最应该追求的。
一个人力量单薄,可联合志同道合的画家,组织一项“中国画·画中国”的大型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为祖国山河立新传,表现中国山、中国水、中国人、中国情、中国精神,可以很好地记录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展现中国人前进中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思想。沉浮思路明晰起来,越想越有意义,越想越兴奋。
回到北京,沉浮把设想向时任中国美协主席的靳尚谊先生全盘托出,靳主席高兴地说:这才是中国画应走的发展之路!同时,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美术》杂志主编王仲的高度肯定,并鼓励他将这个创意拓展为集体的行为、全国性的活动。
自此,一场浩大工程的大幕拉开了。
2004年9月,由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精选出来的30余位全国知名画家齐聚南京,“中国画·画中国”全国系列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从此启动。自那以后,中国画、画中国,写生、创作、出版、展览,一时间风靡中国。这项活动使艺术家进一步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本源,极大地调动了创作激情和灵感,一批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
“中国画·画中国”如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走进了江苏、香港、新疆、四川、山西等地,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美术活动的知名品牌。作为组委会秘书长、活动创意和发起人的沉浮先生,当然也成了社会和美术界关注的人物。他在开展这个活动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以超常的智慧和耐力,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这一活动越办越好。因此,他的胆识、智慧与才能也得到了美术界与社会的高度赞赏。
正是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之中,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沉浮,参与者均能感受到他是一个重信义、重效率、重道德操守、沉稳而不拘谨、热情而不轻浮、落落方正磊磊然之人,是一个使人感觉可亲近、可交往的诚笃之人。
“中国画·画中国”作为中国画坛的一道亮丽景观,既得到了热心人士的强烈拥护,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关注。可以说,在每个地方唱响,都会对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这项活动实际上正是在倡导艺术创作要走“生活之路”,这对于画家们而言,自是感受良多。有的欣喜于自己找到了新的启发点、契合点,甚至会影响或改变一生的画风;有的庆幸自己多年一直想来此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且收益非常之大。
天南地北的画家们近距离地接触在一起,以前彼此的倾慕之情也算能一了夙愿了:有的感叹自己以前简直就是井底之蛙,是这次活动把他从禁锢的圈子拉了出来,救活了他的艺术;而本土画家则更感慨身在此山不识面目,外来的画家比自己更具审美的眼光;有的画家感慨艺术界如再多几个沉浮这样的人才就更好了。由于活动透明度很高,没做不规矩的经营,陶冶了画家们面对市场面对艺术时的高尚情操。著名画家刘文西说:“今年我已71岁,要年年参加活动,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想会尽量走到底。”著名画家马西光说:“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我不得不改变了以往采风以画为主的做法,而全力投入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我感兴趣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人和事,颇有新的收获。”
正如2004年第一届“中国画·画中国”活动中沉浮所言:活动自始至终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几乎每天都被老一辈艺术家执著的艺术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所感动。”
“中国画·画中国”,定位清晰,组织有力,严格遵守“团结、挑战、发展”的宗旨。几年过来,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历史一定会记上这浓重的一笔!
李宝林:“沉浮的山水画像坐飞机那样进步得很快”
沉浮不仅仅是成功的活动组织者,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对艺术的感觉敏锐而质朴,重“外师造化”,能“中得心源”,且不拘绳墨,构想有诗思,其意多在画外。
在繁重的“中国画·画中国”组织工作中,沉浮并没有忘记、更没有耽误自己的绘画。这个活动开展五年来,他与其他画家一样,从绿色走廊江苏到现代都市香港,从大漠滴翠新疆到人间圣境四川,再到魅力山西,他画了大批速写和山水画作品。正是因为有机会遍走大江南北,汲取众家之长,再加之他天资聪颖,擅融会贯通,他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体现出了“广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法则。用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的话说:“沉浮的山水画像坐飞机那样进步得很快”。
沉浮在大学期间主攻花鸟画,后进入北京画院高研班著名画家杨延文的工作室,开始学习中国山水画。这一改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近几年来他干脆以画山水画为主了。不太熟悉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的沉浮,在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中,不拘一格,顺其自然,以自然为师,绘胸中万象。他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他的画从生活中来,没有哪门哪派的套路和痕迹,使人感觉清新悦目。
沉浮这种变幻不定而又有鲜明特点的作品风格,不禁使人想起石涛的名言:“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为我法,吾不知古人之法是何法?而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不一。”可见,感物方能意动,意动方能情生,情生才有绘画。绘画之法,是由物象和情感融汇之后产生的,而不是根据前人绘画之法去描摹物象的。
宗白华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沉浮在香港写生时创作的《寂寞的港湾》,采用了现代构成的形式来表达和描绘千帆落幕时的情境。还有他描绘的徽州古建筑、香港的现代都市,都是在表现现实生活中,创立新的审美意趣和技法的。所以,沉浮的山水画既有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又有从生活中感悟得来的新的审美意趣。他的山水画,对于传统绘画而言,是在职宗与不宗之间,格调十分清新。
沉浮的山水画气势宏大。这个大气势,不是说画幅的大小,而是在于画的内涵,其中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大气度、大境界。那种大笔挥洒、笔走龙蛇的洒脱;那种吸纳了西画的大块面的黑、白、灰的强烈对比;那种大块留白的空灵,都给人一种博大、恢宏、舒畅的强烈冲击。这些都汇集成一曲曲大语言意识的绘画“交响曲”。
周韶华先生说:“贯穿整个中华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就是天地人和的大美精神。”“这种包容天地人的思维就是‘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的整合性艺术思维,是极有包容量的整体统一的阳刚之气。”
大视野、大思维就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大格局、大气象就是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把古今中外融铸于一炉。中国画的历史发展是伴随着大文化精神在发生和积淀中建构的。画家要通过文化修养的自主选择来实现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找到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从而构成自己的艺术范式,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自己与时代共振的艺术品质。沉浮山水画中的那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如《天山秋韵》、《大漠滴翠》等诸多作品,都有那样一种大美精神。
沉浮的山水画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把笔、墨、水、色综合起来,强化了其写意性。水墨写意,使其形象动静于情,借其气象引来行笔的轻松和自由;大量用水、用墨、用色达到了抒情畅神之境界。一方面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布局,把大空间、大开合的远山远水变为拉近的更为平整的局部特写,让一部分笔墨和多彩从形象的束缚中游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组成要素,增强了画面的抽象性;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文人山水画潇疏简淡的意趣。
沉浮水墨画虽然与传统的水墨画拉开了距离,但这一切离传统并不遥远。仍然保持了传统水墨画的审美根基。如果说他向西方借鉴了什么,那可以说是特写式的取景,开放式的构图,和抽象式的笔墨符号。他既不囿于某家某派;不一味地赶新潮流,跟随着所谓时尚不断花样翻新;而是在潜心研究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吸取中西文化的精华。
沉浮先生进行的“形意画”创作,从“意”出发来驾驭“形”,追求理念和意境之美,强调了从物态到心态的挖掘和表现。绘画借用了汉字的形式,笔墨色彩、构图造型有情调,有新意,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风貌。
随着时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画的“中外之争”也会渐渐转化为“古今之辩”。当代中国画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命题,将会有“借古开今、洋为中用、生活之源”三大因素共同推动和实现,“师承传统”更倾向于师承一种艺术精神、“洋为中用”即学习西方更倾向一种技法的技法,“生活之源”则体现出一种创作的动力和活力。
沉浮先生很好地处理了“借古开今、洋为中用、生活之源”三大因素的关系,既没有顾此失彼,也没有厚此薄彼。他的笔墨从传统走出,借鉴了西画技法,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性元素。很显然,沉浮先生是“拒绝平庸”的画家,喜爱选取独特视角,涉笔成趣,意味无穷,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现已为中国美术院常务副院长的沉浮,再书人生的新篇章,更让人期待……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haiwaiban@126.com
人民书画艺术网:
http://www.people-art.com.cn
北京九州金台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