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怀旧改造水精:心理咨询如何与媒体嫁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2:3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2b1c10100bn2g.html
    今天报社打来电话,反应一位读者对我的一篇关于心理咨询个案的文章表示出异议。那位读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批评我不该在文中表示出对案主的倾向性,因为他文中看出了一些道德和社会价值取向。

老实说,如果放在半年前,我不可能写出这种文章,而且如果我看到这种文章,一定比他批得还狠。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我写过:“心理咨询、治疗如同在无影灯下做手术,外行是决不允许介入的。但看电视台有些节目,主持人对心理咨询过程横加干涉,并带有明显和倾向性,这根本违反了心理咨询、治疗的宗旨……”可是,为什么媒体仍然坚持这种做法?直到我真正进入媒体,与主持人、编导等一同策划节目,并与在场的观众产生互动后才有所了解。

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常识普及,他们许多人仍然认为心理咨询与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差不多,像平时的安慰与劝戒。比如当我在为一个女孩子做抑郁治疗时,比较直接地请父母对夫妻关系做出调整。这对父母当时的反应非常强烈,说孩子的问题应该就是孩子的问题,而与他们的夫妻感情无关……

由此我想到余光中先生曾说过:“大众不懂文学”,那么与文学同为学科的心理学又怎样呢?为此,毛泽东才发表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为了普及文化知识,连繁体字都做了改革,它难道没有其现实意义吗?那么,为了顾全大局,心理咨询又有什么不能调整的?

针对此,我也反思:如果非常直接、客观地表达心理咨询过程,他们不仅听不懂,而且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再者说,媒体就是一个信息发布地,它的作用在宣传和普及,不在于专业探讨。就像中国功夫的普及必须通过电影一样,如果将民间真正的师徒传授实实在在地展现于银幕,根本起不到发扬光大的效果。

于是,我将过去的固执想法做出调整。将一些其它专家的声音也加入了媒体宣传中,特别是加在报纸的文章里,用一个咨询师声音,尽量表达出多方意见,这其中有教师、社会工作者、编辑、律师……而核心是心理咨询,其目的都是在为治疗案主服务,为普及知识服务。针对不同的受众,就要有不同的做法,这是我从媒体中学来的。因此我反思李小龙,他没有按咏春拳的固有模式传授海外弟子,而是向各门各派学习,取长补短,只是为了传播中国功夫,他不拘一格,不恪守传统模式,虽然遭到许多华人同行的排斥,却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这就是提升和调整,那么如果他不改变、不创新,哪里有今天世界对中国功夫的认可和接受?

但看到批评的同时,我也为在中国有这种同行感到庆幸与欣慰,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才得以保持着那种骨气与质朴,他们那种尊重学术与科学至上的态度令我深深感动,因此在回复观点的同时,心中也充满着喜悦与感激。老实说,我父母都是六十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医学专家、教授,都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他们无比敬业,也都成为了学术权威。但是,当他们出了那个单位,没有接班人,因为性格耿直,虽被人景仰,却鲜有挚交,特别是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更是无所适从,常感慨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然而,环境就是这样,他们再抱怨也无济于事。而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教训,就是拒绝改变自己。

但像他们那样的知识分子可是大有人在,现在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中仍不乏其人,由于固执而无法广泛推销自己的脑力产品——他们仍恪守于一成不变、从书本中学来的传统模式,无法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对所学进行调整,特别是调整自己的性格。但韩非子不是说过吗:“时不与法俱在,法随今而在”,诣为:没有一个定法是长久的,一切法必须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做出适当调整。那么,如果一味地恪守模式,如何融于环境,如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呢?

心理咨询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就必须不择手段、放下架子,服从于局。这还是那个典故:杯子好比环境(媒体模式、大众思维习惯、社会价值取向等),木头和石头(固有模式)无法适应(进入),而只有水,才能被所有杯子所接受,因为它不拘一格,但最重要的,是水性不变!

因此,我们不要再抱怨什么媒体的主持人或受众的层次了,一个心理健全的人,特别是心理咨询师,是不可能总对环境指指点点的,因为我们根本改变不了,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调整自我上面来,不是抱怨环境,而是利用它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所学更好地服务于受众,也让自己最快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