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怀旧可以5开吗:肖鹰:诺贝尔文学奖羞辱了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8:57

  

诺贝尔文学奖羞辱了谁?

 

肖 鹰

 

    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新闻发布会上,获奖作者之一刘震云在歌颂本届评选是“文学的洗礼,民主的实验”之后,对诺贝尔文学奖表示了嘲讽和不屑。他宣称:“中国文学创作作品水准的判断,还应该由中国人来做,不能让外国人来评价饺子味道的广度和深度吧?”

1927年,鲁迅先生致友人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如果鲁迅先生还世,将何以面对茅奖得主刘震云先生呢?

无论鲁迅先生有怎样的态度,刘震云先生展示的都是当今中国“作协文人”的“富起来了”的狭隘、自负和自欺。刘震云据说是当今“中国文坛”的“标杆性人物”,果如是,那么,这个“中国文坛”不仅没有具备1927年鲁迅时代的中国文学的胸襟和视野,而且则以其彻底的腐弱和自欺退落到那个衰亡百年的天朝文学了。

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因为依靠于这样腐弱和狭隘的“中国文坛”,茅奖得主刘震云先生有理由而且必须要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蔑视”。

 

 

Tomas Transtromer

 

9月6日,瑞典学院向全球宣布了瑞典诗人Tomas Transtromer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年届八旬的Tomas,虽然是享誉世界的瑞典诗人,但是,自1954年发表处女作诗集《17首诗》以来,迄今为至只发表了163首短诗。瑞典学发表的评奖理由是“因为他以凝炼、透明的意象更新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Tomas是当代中国诗人熟悉的国际诗人,他至少已有三个诗集在中国大陆出版。对于Tomas获诺奖,诸多当代中国诗人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祝贺。他们认为Tomas获奖不仅是“实至名归”,而且至少在10年以前,这位被国际诗坛普遍尊重和推崇的诗人就应该获得诺奖。国际舆论普遍认为,Tomas曾数度被提名诺奖,是因为他的瑞典人身份使瑞典学院的评委不得不奖他长时期置于“避嫌”的位置。

由18个评委组成的瑞典学院,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具有理想主义的最优秀作品”,迄今进行了108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诗无达诂”,“文无第一”。这18个终身评委是凭借什么力量在他们的手下将诺贝尔文学奖打造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世界文学奖?如果我们回顾诺贝尔文学奖的跨世纪历史,我们可以在获奖名录中看到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语言的获奖作家。然而,诺奖的权威性并不是靠获奖作家来源的广泛性,而是依靠它严格科学的评奖程序和瑞典学院院士作为终身评委的专业精神和公正原则。

诺奖评选,从全球征集评选对象到最后评奖揭晓,历时10年月以上。其中,瑞典学院的五位院士工作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从全球征集的约600名候选人中筛选中一个15-20人的初步名单,然而由评选委员会确定5位正式候选人;而18位院士需要在三个月中集中阅读、研讨这五位候选人的代表作品,最后决选出获奖1-2名获奖人。这样专业、严格的评选程序,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迄今为止,有八位瑞典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关于诺贝奖评选,历来有“政治选择”的质疑和争议。但是,包括今年Tomas获奖,没有一次瑞典作家获奖被质疑和批评是“自评自奖”。除Tomas被瑞典学院长期“避嫌”而至于年届八旬才“实至名归”外,还有一位主动避嫌而成为唯一死后获奖的诺文奖得主的瑞典作家卡尔费尔德。

 

 

瑞典学院主持108届诺文奖评选,尽管在作家作品选择因为“遗漏”和“偏见”屡受批评;甚至院士内部也曾因“政治取舍”而产生严重分歧,导致一度4位院士“辞职”,而使评委会18把交椅,只有14人坐。然而,18个终身院士“秘室操作”这个全球注目、奖金逾百万美金的文学奖,却无一次丑闻发生。诺贝尔奖的廉政,不是仅凭评奖制度就能保证,还须要全体评委对文学的诚意、对世界的敬畏。

 

茅奖得主刘震云谈诺贝尔文学奖

 

我注意到,这两天,在诸多“非作协诗人”为Tomas获奖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作协文人”保持了似乎是“高贵的缄默”。我所谓的“作协文人”,并非是以服务单位或作协会员来定义的,而是以对那个掌握主“茅盾文学奖”等“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的“中国作协”的追随和侍从来定义的。我尤其是想到今年8月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之一刘震云先生在获奖后的一番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开言论: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们认为,中国文学迟早要走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刘震云认为,中国文学不能被国外理解也许与翻译有关,很多作品在翻译成外文时失去了原有的思想和价值,更谈不上理解和思考。

刘震云笑道,诺贝尔文学奖只要改一条评审原则——以中文为标准,中国获奖希望就大大提升。“我身边的中国作家朋友们的创作,一点不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差。中国文学创作作品水准的判断,还应该由中国人来做,不能让外国人来评价饺子味道的广度和深度吧?”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的获奖心路:文学的洗礼民主的实践》,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

 

刘震云先生说这番话,是在作为获奖者夸赞为他评奖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一次文学的洗礼,民主的试验”之后说的。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从今年5月16日公布178部参评作品目录到8月20日评选出5部获奖作品,全程只有95天,每个评委至少每天要“阅读”两部长篇小说,才能完成通读178部参评作品。本届茅奖在最后集中投票评选的20天中发明的“抢读”和“代读”,无疑是中外文学评奖史上的创举--模仿的是1958中国大跃进的“放卫星”。这就是刘震云先生所认为的“文学的洗礼”吗?说这话的刘震云先生怎样看待瑞典学院18位院土要用3个月时间专门阅读和研讨五个诺奖候选人的代表作的?

第八届茅奖评选五部获奖作品,中国作协下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独占三部:作家出版社,《你在高原》;《人民文学》杂志社,《推拿》、《一句顶一万句》。中国作协副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系《你在高原》的总策划、出版社人;中国作轩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担任本届茅奖评委会副主任,并在历轮公开投票中均为《人民文学》两获奖作品投票。这就是刘震云先生所认为的“民主的实验”吗?刘震云先生是否知道《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的第六条“评奖纪律”第二则规定:“参评作品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主动回避。相关人员可选择退出评委会,或作品退出评选。”或者,刘震云先生与李敬泽先生一样,都认为《人民文学》杂志社是“非出版单位”?

刘震云先生告诉记者:“当最后知道我获奖的时候,我妈说评奖就该这么评。”请问,如果您最终没有获奖,您妈妈还会说“评奖就该这么评”吗?“刘震云形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五轮六次投票‘像超女’,‘像过山车’。”(《第八届茅奖评选制度考》,2011-9-22 ,南方周末)请问,如果您的“过山车”跌下去就再不爬上来,您还会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一次文学的洗礼,民主的试验”吗?

 

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在此给刘震云先生提供两个材料:

 

其一,关于诺奖评选怎样处理外语作品的问题。

 

南方周末:有人认为获奖的作品一定要翻译成瑞典语,才能被评委关注到,意思是说评委掌握的语言有限,实际情况如何?

埃斯普马克:我们读的作品不一定非要译成瑞典语。我们很多评委懂其他的语种:德语、法语,还有其他的北欧语言,还有意大利语、中文。如果有一种小语种是没有被翻译的,我们会去订购,请人去评估和翻译。但即使这样的话,我们也只订购18份,不会多做。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发生。我们订购要读的一本书,有时候只印18本。而且那些评估和翻译书的人,我们不让他们互相有关系,这个人在中国,那个人就在另外的地方,不让他们之间有关系。而且我们也会请一些专家作评估,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专家评估,我们所有的人都会自己作判断。必须所有的人自己看,自己作决定。所以我们不会忽视任何小语种的文学,如果没有那些语言,我们就会去找,我们不懂就会请人去译。

(《我们找过鲁迅 他拒绝了我们》,南方周末,2005年12月20日)

 

其二,鲁迅先生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

 

鲁迅致刘静农信(1927)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

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未名社出版物,在这里有信用,但售处似乎不多。读书的人,多半是看时势的,去年郭沫若书颇行,今年上半年我的书颇行,现在是大卖《戴季陶讲演录》了(蒋介石的也行了一时)。这里的书,要作者亲到而阔才好,就如江湖上卖膏药者,必须将老虎骨头挂在旁边似的。

还有一些琐事,详寄霁野信中,不赘。

迅上,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