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宠物吸血2:医院感染的管理与诊断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13:37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发生方式
 内源性感染:即自身感染,是指免疫机能低下 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也就是说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经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的自身感染,包括身体内的定植菌感染
  外源性感染:即交叉感染,病原菌来自其他病人或医院中的工作人员、医院环境中存在的细菌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血制品或生物制品等
   垂直感染:即母婴感染  (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医院感染的危害及其
    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危害: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
    增加卫生资源的消耗(住院日延长,用药增加、费用上涨,耐药菌株传播…)
   增加病人痛苦
   病死率增加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重要性:
   医院感染是体现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是每一个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医院感染的危害及其
    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年       院感数     院感率%     院感天数     直接死亡人数

2001          1854                8.05                   26995                       150

2002         1906                7.19                    27026                       113

2003         1632                5.57                   23985                        121

2004         1650                4.91                    23132                        129   

2005         1853                4.83                    25352                       119
医院感染的危害及其
             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增加住院日:2万5千多天
平均每天床位费:35元
由于感染多增加的这一项支出
   就达:87万5千多元  
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一、主观因素:
  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规章制度不全,致使感染源传播
  缺乏对消毒灭菌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二、客观因素:
  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不仅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使用可抑制免疫治疗方法,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易感病人增多,慢性病、恶性病人、老年病人增多,对感染的抵抗力相对低下
  由于医院中传染源多,所以环境污染严重,容易引起病人感染
  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易把病原菌带入医院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
  医院感染管理者对感染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无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或有但流于形式,名存实亡
  医院感染是花钱但不产出效益的工作,故不予重视
  专职人员的数量、质量、构成比例不科学,工作难于开展
  专职人员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二:
  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发生医院感染是不可避免的
 医院感染就是交叉感染,仅仅是护士的事
 (交叉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全部,况且医生也有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
 科室领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
 负责床位医生不重视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问题三:
 医院感染漏报率严重
   诊断标准不明确
   病史记录不详细
   填写表格不仔细
   医护记录不吻合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问题四:
  病原体检查工作薄弱
    不重视此项工作造成的后果:
  诊断上的不明确,造成漏报或错报(如怀疑发生败血症时,只要抽取血标本即可正确得知结果,因为血培养在24H之内即可出现阳性结果,但必须抽取2次以上)
  致病菌不明确,造成用药错误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问题五:
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   量大
   时间长
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   不恰当的预防用药(如胃癌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只需1天,但是现在往往最起码用上3~7天)
   过分依赖抗生素,忽视其它控制技术,如引流等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问题六:
  忽视医院感染管理中最基本环节和措施
   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
   严格的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尤其是ICU
   (根据调查,肥皂的细菌污染浓度可达10万个以上,所以选用高品质的洗手液和正确的洗手是避免或减少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最关键环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对传染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在设备与布局上都有特殊要求
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望制度等
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洗和清除,清扫时不能扬起灰尘,拖把的分开使用与处理,清扫程序的讲究等等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消毒灭菌与隔离
     必须遵守消毒和灭菌的原则,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感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 消毒药械的管理
     严格把好质量关,采用安全有效的消毒剂,掌握各种消毒药液的浓度和有效时间
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由有关部门统一集中采购,必须持有有效的三证,使用后的物品,须进行消毒、毁形,集中堆放、集中回收的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报告与控制
 定义:短时间内某病区或病人群体中突然发生数例
   (3例或以上)同种同源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暴发
     流行
 常见细菌种类:
    G(-):不动杆菌、沙雷菌、假单胞菌
                       沙门菌
    G(+):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
                       肠球菌(VRE)
 主要的应对方法:寻找感染源与途径,采取相对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报告流程:
                                    一旦发现(病区)
                                                            12小时内报告   
                                  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调查证实 

                             主管院长、医务部           
                    24小时内电话                 书面报告
                                           
                                   所在区疾病控制中心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  使用抗菌药物要有的放矢: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控制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和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注意给药时间、方法和疗程
    观察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生素
  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
      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必要时给于药物预防感染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开展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
主要目的: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以此评价各项措施的效果
主要内容: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监测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 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监测
  (根据《规范》要求,I、II、III级医院的院感率分别为7%、8%和10%,我国综合性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为10%以下)
 医院感染多发部位的监测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在医院感染中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通过口咽部和胃肠道定植菌的吸人引起,一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和0.5%)
 医院感染菌株发生率的监测
 医院感染漏报率的监测,应低于20%
 医院感染病原体送检率及阳性率的监测
 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病例监测工作流程图: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 使用中的消毒剂和灭菌剂的监测
  灭菌合格率:须达100%;消毒液不得检出致病菌
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      <100cuf/ml,不得检出致病菌;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致病菌
  化学监测:
       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一般消毒浓度为1000mg/L,接触血液的物品及特殊病人的消毒浓度为2000mg/L,溶液须每天更换
         戊二醛:每周监测,适用于不能高压消毒,又不能浸泡的器械消毒,如胃镜、支气管镜等
                         一般消毒时只须浸泡30分钟即可,需达到灭菌效果时必须浸泡10小时
                        常用浓度为2%, 配制后的戊二醛最长使用二周后必须更换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 消毒或灭菌物品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
 工艺监测(3M指示带):每锅进行
 化学监测(包内指示带):每包进行
 生物监测(嗜热芽孢杆菌):每月进行
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锅(B-D试验):每天开锅前进行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适用于不能高压消毒的物品,如心导管等,监测要求同上
---紫外线消毒
 日常监测:每天作紫外线照射登记,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周用95%酒精擦试灯管
 灯管强度监测:使用中灯管强度不得少于70vw/cm2,照射强度的监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 监测内容
      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
 监测部门
    II类---手术室、ICU、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血透室、供应室的无菌室
    频率:每月一次
    数量:空气:室内面积>30m2, 取5个点  室内面积<30m2, 取3个点
                 物表:取10个物品(包括无菌物品)
                 工作人员手:取3个洗净待操作的手

    III类---各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化验室、普通病房等
    频率:每月一次
    数量:空气同II类,物表和工作人员手各一个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
              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监测
 各科室均有消毒隔离制度,每月进行执行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监测科室有:
   门、急诊
   病房 
   重点科室:内窥镜室、血透室、供应室、检验科
     (血库)、ICU、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
       口腔科、营养食堂、污水处理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供应室
 布局要求:
 收、发二个窗口
 划分污染、清洁、消毒、无菌、生活区域
 物品的收集、清洗、装配、消毒、贮存、发放呈强制路线,不逆行、不交叉
 墙壁天花板无缝隙、霉斑点、不落尘、无渗水漏水;地面光滑,有排水道
 应有接收、洗涤、专用凉晒物品场所、敷料制作、消毒灭菌、无菌储存、发放和工作人员更衣室
 有条件的应设热源检测室、办公室及卫生间。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供应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各项制度齐全:
 各室有消毒隔离制度与操作规程
 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 感染或热原反应的原因追查制度医疗用品洗涤质量检验标准和检测制度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供应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污染区(收集清洗):
 有热水与充足的蒸溜水
 物品按操作规程清洗消毒
 台面、地面消毒每日一次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供应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清洁区(装配打包):
 有纱窗纱门,紫外线灯每立方米1.5瓦
 各种物品的制作、整理、包装按规定进行
 包装清洁、完好、牢固
 灭菌物品盛器应有通气孔
 空气消毒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供应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消毒区(物品灭菌):
  消毒与未消毒物品分别放置,醒目标记
 每炉测定灭菌温度、时间
   每包外用包外指示剂
   关键物品用包内指示剂
   每月用生物指示剂进行监测
   作好记录备查
  灭菌设备操作人员经培训并持有上岗证。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供应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无菌区(无菌物品贮存):
  门能关闭,限制人员出入
 有密闭的贮物柜
 灭菌物品包装外注明失效日期(有效期 一般
 为二周,5-6月份为一周)
 过期灭菌包应整理检查后重行消毒
 室内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手术室
 布局要求:
 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区域分开原则
 功能分区:无菌物品储存区域;医护人员刷手、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个区域应有明显的标志,区域间避免交叉污染
 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 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手术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 备用刀片、剪刀等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
 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
 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
 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必须湿式清洁,每周固定卫生日
 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手术室
 消毒隔离制度:
 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 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 手术废弃物品须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 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装备、净化空调系统和用房分级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 辅助用房应按规定分洁净和非洁净辅助用房,并设置在洁净和非洁净手术部的不同区域内。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ICU
 消毒隔离制度:
 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区)和监护区
 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施,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 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 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的医院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别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 诊疗护理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ICU
 消毒隔离制度:
 工作人员进入ICU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 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洗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洗手
 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感染危险因素:
 锐器刺伤:
 损伤原因多为口腔内注射、锉等
 口腔手机不灭菌:
 手机密切接触唾液、血液、龈沟液和牙菌斑;
 停机时产生负压引起回吸,内部水气管道污染
(具有防回吸功能的手机、综合治疗台能起到一定的防回吸作用,但液体进入手机前端缝隙造成的污染仍不可避免,HBsAg污染率1.67%)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感染危险因素:
 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双向传播:
 感染控制意识差发生感染的OR为2.0-2.7
 感染牙医在侵入性操作时有传播给病人危险
 操作时环境污染:
 清除牙灰:周围产生微生物气溶胶;
 废弃物处理:
 供水系统污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污染。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预防控制措施:
 工作人员培训:
  认识HBV、HCV、HIV在牙科传播危险
  规范消毒隔离
  减少血液暴露
  保护病人不受感染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预防控制措施:
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
 口腔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
 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穿防护服、戴护目镜
 每次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 戴手套操作时,每一病人更换手套
 清洗、消毒或灭菌时,做好个人防护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预防控制措施:
 注意安全操作:
 使用器械代替手指
 防止锐器损伤事故
 诊疗与清洗消毒分开:
 布局合理
  满足工作基本需要
 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  贮存与处理区域与诊治室分开
  经严格消毒处理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灭菌和消毒原则:
 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 灭菌:接触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无菌组织:
  - 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
  - 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  消毒: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
  -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
  -辅助治疗的测量仪、印模托盘、漱口杯等。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灭菌和消毒原则:
 送技工室前消毒:接触体液、血液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
  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 包装:与消毒与灭菌方式相适应;
    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一经打开包装,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口腔科
 灭菌和消毒原则:
 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灭菌:
  使用前应用无菌水冲洗残留的消毒液
 减少回吸污染:
 每次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冲洗管腔30秒;
 有条件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防回吸手机
 诊疗区域内保持环境整洁:
  每日对诊疗室、清洗区、消毒区域清洁、消毒;
 每日定时通风或空气净化;
 可能污染的表面及时清洁、消毒;
 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感染危险因素:
 内窥镜结构复杂难以消毒:
 - 内窥镜内腔道直径仅1-4mm;
 - 存在易于贮存不易去除微生物部位与附件
 操作失误:
 - 未刷洗或完全灌注内窥镜及其内腔道;
 - 过液前未干燥内腔道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感染危险因素:
 清洁消毒不规范:
 - 消毒剂选择不当,浓度或作用时间不足;
 - 未每天监测含量,以及未及时掌握更换时间
 关键的内窥镜附件未经灭菌处理:
 - 活检钳、细胞刷、高频电刀等未压力蒸汽
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 ERCP后发生绿脓、HP感染的危险较高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感染危险因素:
 水质、水瓶或清洗消毒机受污染:
 - 用含有致病菌(如分枝杆菌、绿脓杆菌)的
   水冲洗消毒后的内窥镜;
 - 水瓶或清洗消毒机未定期清洗、消毒或监测
   调查发现58.73 %的水样细菌超标,
   20.63 %水样细菌数高达10000cfu/ml以上,
   绿脓杆菌检出率为1.61 %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预防控制措施:
 培训:诊疗、清洗消毒人员具备感染与消毒知识,遵守规章制度
 布局:
 - 设立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等,净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
 - 清洗消毒与诊疗分开进行,分别设置
 - 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 分室: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分室或分时间段,
         清洗消毒设备分开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预防控制措施:
 灭菌内镜诊疗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
  清洗消毒时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  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 根据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  内镜及其附件:数量与病人数相适应 
   -  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50 毫升注射器等 
   -  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消毒剂、75% 乙醇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消毒灭菌原则:
 灭菌:
 进入无菌组织、器官或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
 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 高水平消毒:
 进入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
   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
  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消毒灭菌原则:
 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作用时间用计时器控制)
 软式内镜应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 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
 取下内镜装好防水盖置合适容器送清洗消毒室
 禁止使用非流动水清洗内镜
 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消毒或灭菌
 定期进行化学和生物学监测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消毒灭菌原则:
 清洗擦干后内镜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非全浸式内镜操作部用清水擦拭再用75%乙醇擦
  2%戊二醛浸泡时间:
 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不少于10分钟
 支气管镜不少于20分钟
 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不少于45分钟
 每日工作开始前对消毒类内镜再次消毒20分钟
 当日对不再使用的消毒内镜消毒时间为30分钟
 浸泡灭菌时间为10小时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消毒灭菌原则:
 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
  清洗消毒人员更换手套 
  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去除消毒液 
  每日工作结束:
  用75% 乙醇冲洗、干燥消毒后内镜各管道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储存 
 冲洗: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去除残留消毒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消毒灭菌原则:
 内镜附件:
 一用一灭菌: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
                             碎石器、网篮、导管、异物钳等
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按无菌物品要求储存
 注水瓶及连接管:
 用高水平无腐蚀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
 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 注水瓶内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内镜室
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消毒剂浓度:每日定时监测并记录
 消毒后内镜:每季度生物学监测并记录
  标准:细菌总数<20cfu/ 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 灭菌后内镜:每月生物学监测并记录
  标准:无菌检测合格 
  内镜采样方法:
-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 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 小时内检测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 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 本次感染与上次住院有关
       如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手术切口的感染
       又如上次住院时与输血相关的感染
 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除脓毒血症迁移灶之外)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 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自然分娩者)
 产褥病例
 病毒感染,包括带状疱疹
 其他医院转入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以下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 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 由损伤产生的炎性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和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
 婴儿经胎盘而获得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水痘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且在出生后48h内出现感染症状者
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上呼吸道感染
 发热≥38度×2天
 有鼻咽、扁桃腺急性炎症表现
 痰培养或涂片呈阳性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或过敏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反应)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下呼吸道感染
 发热≥38度×2天
 咳嗽咳痰,并呈黄脓痰
 肺部有湿罗音
 X线摄片或透视为阳性
 痰培养呈阳性(但须注意,有时痰培养呈(+),病人无上述症状时,不能光凭痰培养就诊断其为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胸、腹腔感染
 发热
 胸、腹水常规检查呈(+):
  WBC>200×106/L,中性粒C升高
 腹痛、腹部压痛或触痛
 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与血管相关的血液感染
 发热≥38C
 静脉穿刺部位有红、肿、痛、热表现或有脓性分泌物
(最容易得的血液感染,就是留置中心V导管引起的)
 穿刺部位细菌培养呈阳性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败血症(菌血症)
 高热>38C以上,或伴有寒战
 血培养呈(+),但至少2次
 (如不能及时运送应放在室温下保存)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胃肠道感染
 腹泻4次/天
 大便常规示WBC≥10个/HP
 有发热或腹痛
 大便涂片发现霉菌感染,但应排除污染可能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泌尿道感染
 出现尿路刺激症状,且尿常规示WBC5~10个/HP
 (男5、女10)
 无症状性菌尿症时,近一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培养G+球菌≥1万cfu/ml或G-杆菌≥ 10万cfu/ml
   (如尿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应暂存于4度的恒温箱内保存)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手术切口感染
 切口有红、肿、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 排除脂肪液化的切口液体渗出
 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
 深部切口感染有发热、切口脓肿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皮肤软组织感染
 皮肤有脓性分泌物、脓疱、疖肿等
 局部有红、肿,发热、疼痛
 有念珠菌感染表现
 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或霉菌生长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各常见部位感染诊断要点:
◇口腔感染
 口腔有白斑或脓性分泌物
 临床医生确诊并使用口腔抗真菌治疗者
 分泌物培养可找到细菌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有:
 气管插管
 多次手术或手术时间延长者
 留置导尿
 应用化疗、放疗
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 老年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