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鲨鱼坐骑怎么获得:东山登山古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11:35
 东山有一景叫做二十四弯,史志上称之谓虾蝃岭。岭不怎么高,160米光景,但24道弯移步换景,成为东山的胜地。我慕名而去,决定上山爬岭。从东山镇沿着人民街往南走,经过新义村,穿过华侨公墓的水泥大道,继续西行就见到一个拱券砌的村门,那是著名古村——曹坞。曹坞依山而建,东西向沿着一条山溪一字排开,逐渐地顺着山坡向上。曹坞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合作化之后属新光大队管辖,后来改革开放之后改为新光行政村管辖。近几年又与南面的村子合并为碧螺行政村。村名碧螺是因为其南有一个东山著名的碧螺峰,盛产驰名中外的碧螺春茶叶。曹坞人种植银杏、杨梅、枇杷、柑橘、板栗、茶叶等等,是个典型的山区种植村。
    顺着村中小道走,我就进入了一个山坞,或许这就叫做曹坞吧!村口一位70多岁的老人知道我是上二十四弯的,就饶有兴趣地向我讲述了一段古老的传说。说是早年这里并没有什么通道,淳朴的曹坞人也不知道山的西面是太湖呢还是更高的山?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东山前村里出了一位奇人,人称蒋癞痢。他在烈日下走路,能随时招唤一朵云在自己的头上遮日,口渴了他能招呼西瓜从河水中漂来解渴。有一年他碰到来东山踏勘风水的刘伯温,就带领刘伯温来到曹坞,告知曹坞地下有龙脉。刘伯温仔细察看了山川形貌,看清了龙脉所在,就用24颗金钉在山坞里钉住了龙脉,并且因形设计了一条通往后山的通道。因为这条通道是按在24颗金钉位置上,所以叫做二十四弯。从那时起,本来有龙脉有龙气的东山曹坞再也不能出争夺天下的真龙天子。大明天下也就安然无恙,只留下一条从曹坞通向后山陆巷的山间小道。
    通向后山的24弯这一段山路确实是风光旖旎独特。我依着山路上去,走几步路就需要转弯,层层叠叠、曲曲折折,越走越高。石砌的山路,两旁是柑橘和枇杷树。秋色深了,满山的料红橘,鲜红如火,夹在深绿色的橘树叶中,从山上延顺到太湖边。远处湖水荡漾,水天一色,点点帆影,如画如诗。从山下往上绕了20来个弯,已经是接近山顶了。再看山坞的两旁是两支支脉,犹如太师椅的两个扶手,在雾气中深深淡淡,郁郁葱葱,如水墨山水画一般。由于登山时环绕方向不同,眼前景色也各异。时而青山、远树、时而湖水、风帆、时而村舍、炊烟,真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别具一番风情。24弯走到头,我也没有搞清到底有多少弯,或许我们的先辈就喜欢凑一个吉利数字也未可知。至于到底有没有24颗金钉,那就更难说了,信则有不信则无。
    民间传说传递了一个信息,在明清之前东山的后山还没有得到多大的开发。山后荒芜不堪,只有逃荒、避灾、隐居的才会不顾条件进入后山居住。他们不常出山,与前山的村民也少有来往。东山望族席家就是唐代末年黄巢之乱避入这里的,明代大学士王鏊的祖先是北宋末年因为避金兵入后山一带隐居的。从天然条件看,东山后山并不是很理想的世外桃源。一是地方狭仄,二是面向西偏北,三是交通不便。古时的交通只有舟楫,而用舟楫出山要辗转太湖花费很多的时间,偏僻也就可想而知了。一直到了明清,经济发展使得一些聪明人悟出了愚公之义,开拓了前后山的通道。据史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前,虾蝃岭峰峦杂沓,乱石狰狞,山道崎岖,既陡又滑,循径陟山,峻险异常,行旅者往往难于步行。岭之下,每遇大雨,山水骤发,冲蚀路石,而致坍毁。道边山涧,深达数丈,一旦坠入,性命堪虞。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8月,东山徐学巽(字震东,号春帆)等人乃动议捐资修葺山道,得太湖同知赞许,为之出示布告,晓谕公众,参与其事。在兴修过程中,曹坞民众支援石块,只算抬工,不计石钱,为工程节省费用。山道修整之后,又于道中增歇凉亭一座,为方便过往之人歇息避雨。”
    二十四弯就是如此修成的。之后,其他山路也陆续修缮完整,通道也越来越多。后山的村民可以挑着担带着自己种植的水果物产翻山越岭到前山、到木渎镇,甚至到苏州来出售。今天我们不但可以从曹坞经二十四弯到达陆巷,也可以从法海坞上山到白沙、古尚锦,还可以从雨花台上山到洪坞和尚锦村。
    山岭通道是古代村民辛勤劳动的创造。今天我们走在先民们修建的石砌小道上,看着满山的硕果,秀丽的风景,大好的河山,昂然之气油然而生。

遥望山村

路过的山村村门

去24弯必经的新义村,

从金鸡岭这里开始拐弯

满枝的料红橘

到相处时红叶——秋天来了!

 上山时见到的古石亭



东山镇的银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