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鱼人:中华现代经典千字散文100 写人叙事篇目 高年级阅读篇目(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19:34
72、木匠老陈 (节选)(巴金)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却许多东西,但有些记忆却是任凭怎么洗磨也不能够消灭的。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去学堂时总要走过木匠老陈的店铺。
木匠老陈那时不过40岁光景,面孔长得像驴子脸,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大家都说他的相貌很丑陋,但同时人人又称赞他的脾气好。
他平日大半在店里,但他也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或者做包工,或者做零工。我家里需要木匠时总是去找他来,他和我家里的人都很相得,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了他。他在我家里做活时我只要有空,就会跑去看他。
他喜欢讲话,这固然使我高兴和他在一起,可是我那时注意的,还并不在他本人,却在他的那些器具,什么有轮齿的锯子啦,有两扇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都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器具以后,又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像那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是这样制成的。
木匠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请了一个前清的老秀才来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些字,呆板地读一点书,此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里,端坐在座位上,让时间白白过去。过惯了这种单调生活以后,我特别喜欢木匠老陈。
常常他弯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连眼睛也不转一下。他画好了墨线,便拿起锯子或凿子来。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能够懂得,便问他,他很和气地向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阅读思考:
1、木匠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为什么特别喜欢他呢?

73、我的老师 (节选)(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至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然而,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阅读思考:
1、用“——”线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2、为什么他的每一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74、我的老师 (魏巍)
魏巍(1920~),现代作家。河南郑州人,著有诗集《黎明风景》,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东方》,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等。其散文具有独特的时代感和颂歌特色。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是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中,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岛,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和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安慰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鼓励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在原校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阅读思考:
1、文中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2、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75、推车的老汉 (李哲)
上午,太阳晒脑门儿的时候。马路上的车辆行人稀稀拉拉,一辆送蔬菜的平板车在半坡上缓缓地蠕动着。嫩绿的豆角、挺着水刺儿的黄瓜,上尖儿地塞了四抬筐,一个小伙子驾着辕,一个老头儿在后面推……
“哎!”我捅了同行的小孙一下,“到底是承包好,老少爷们齐上阵,瞧那劲儿。”
“是啊,票子都让这种玩命的装去了。”
我,小孙,还有老张都被这辆平板车吸引着,有羡慕、有嫉妒,又有些可怜,老头儿看样子六十多了,瘦得佝(gōu)偻(lóu)着,—把骨头。大概是忙完了菜地里的事儿又帮着儿子推车进城,一根花椒木拐棍横插在挡板的缝隙里,枯柴似的手紧抓筐沿儿,头埋在胳膊以下,腰背下力地弓着,汗水已渍(zì)出了脊梁。
板车虽然走着“S”形,但还是愈走愈慢了。终于,车被迫停住。小伙子身上的车背带深深地勒进肩膀,老头儿整个胸膛都顶在了抬筐上。在车轮将要倒转的一霎儿,我和老张不由自主地搭上了手,小孙叫了一声:“嘿,学雷锋口罗!”帮小伙子使上了劲儿。板车又重新向前上了,老头儿看都没看我们一眼,只管埋头使劲儿推,像一头瘦弱的老黄牛。大概是我们几个同时加了一把劲儿,车速猛地加快了,把老头儿晃了一个趔(liè)趄(qiè)。因为他抓筐沿的手没松,“扑哧”跪倒在地上。但赶忙又站起来,没落(là)下脚步。这时他才扭过脸看了我们一眼,脸上没有感激,没有怨恨,只有汗水。突然,我发现他的背是天生弓着的——驼背。
车到坡顶停住了。小伙子喘着气抹着汗,老头儿抽出拐棍拄着,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头不抬眼不睁地大口喘气,小伙子连连道谢,非要我们吃他一根黄瓜,我们谢了。他又拿起一根走到老头儿跟前说:“老大爷,真对不起,让您辛苦了。吃口黄瓜压一压吧。”老头儿头不抬,只把手举起来连连摇摆。
我们仨都惊住了。老张问小伙子:“你们认识?”小伙子笑着摇摇头。“真的?”小伙子点点头。
“老大爷,您、您真行啊!”我的拙嘴不知道怎么说出这么一句。小孙也挺激动:“大爷,您真是——真是、真是个老雷锋啊!”老头儿喘息稍定,慢慢抬起头看看我们:“别说这些了,都在一个天底下,谁不帮谁一点忙?”说完,费力地站起来,转身走了。我们惊奇地张大了嘴巴,老张惊叫着问:“大爷,您不是顺路哇?”老头儿没作反应,已经走出几米了,是顺着原路往坡下走、突然小孙叫了一声:“哎,看他的左腿。”
原来,他还是一个跛(bǒ)子,只是不太重。
这是我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市遇到的一件至今难忘的小事。
阅读思考:
1、“我们仨”为什么都惊住了?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好吗?

76、我的母亲 (胡适)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安徽绩溪人。曾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就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思考:
1、读了短文后,“母亲”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她具有哪些特点?
2、你自己的母亲是怎样教育你的?你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77、用双手掰开原子弹的人 (谢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用闪电战吞并了大半个欧洲,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屠杀。日本人在亚洲称霸,侵略中国和东南亚,还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两个疯狂的强盗,各国都想研制出更新的武器系统来对付和消灭它们。
加拿大科学家也不例外,有一天,数百名男女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全神贯注地协助着最著名的核科学家斯罗达博士进行原子弹引爆临界试验工作。
临界状态是原子弹引爆的关键问题,平时保存需要安全,待用时要在规定时间内爆炸,核装料装置平时要保持亚临界状态,以确保安全,而在爆炸时,又必须使核装料迅速提高到高超临界状态,以实现链式反应。科学家还发现,要从亚临界状态到高超临界状态的转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积木式的拼凑法,比如说把核装料分成两块,每块都小于临界质量,但是两块合起来却大于临界质量。平时两块分开放着,每块都处在亚临界状态,不会发生链式反应,如果将它们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块超高临界质量的核装料,于是立即会发生裂变。第二种方法叫压紧法,利用普通炸药的爆炸力量把分散的浓缩铀(yóu)挤压在一块,使它超过临界状态而爆炸。斯罗达博士的实验,就是在探索和解决这种引爆的难题。
一天,斯罗达在轨道上研究两块浓缩铀对合的临界质量时,一场意外的事故发生了,拨动铀块的一把螺丝刀突然滑落,两块铀在轨道上同时滑动,就在两块铀即将滑到一起的关键时刻,斯罗达奋不顾身地用双手将要滑到一起的铀块隔开了。这铀就是原子弹的装料,只要合到一块儿,瞬间就会超过临界状态而发生裂变爆炸,斯罗达将铀块掰开,避免了一场极其可怕的核爆炸。不但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设备安然无恙,而且他的助手和同事们都得救了。
可是铀是一种放射性物体,斯罗达这位优秀的科学家,为了避免这场核爆炸的灾难,却受到了高剂量的致命核辐射,出事之后的第9天,就离开了人世。
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为了表彰这位杰出的优秀科学家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把他誉为“用双手掰开原子弹的人”。直到今天,人们一提到斯罗达的英名,都伸着拇指赞扬这位舍己救人的科学家。
阅读思考:
1、原子弹引爆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2、斯罗达为什么要用双手掰开两块浓缩铀?他在这样做的时候知道后果是怎样的吗?

78、有疤痕的女人 (节选)(蔚红)
我一直站在她的后面。车门处的人很多,她黑长的头发飘到我的身上,花色明快的丝上衣和蓝牛仔裤也使她显得年轻和清爽。我想她是一位诱人的女人。车到站后,又上下了一批人。她转过了身来,在叫着一个人的名字。在她转过身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的脸,一张与她的背影极不相称的脸,一张布满疤痕的不仅丑陋而且骇人的脸。眼睛以下的部位都被可怕的疤痕改变了。鼻子失去了翼梁角的地方有些歪,永不能恢复如初的皮肤皱巴巴地连结着这些部分,混杂着凹凸不平的黑白斑点。
是烧伤留下来的……我判断着。我想到了伤痛,和比伤痛更严重的对一个女人生存的毁坏。我感到周围很多人的目光毫无顾忌地一下子射向了这个女人。这些目光足以杀死一个渴望美好生存的女人。
她是一个很勇敢很勇敢的女人,我在想。因为她面对着众人的目光没有回过头去。她已经熟悉了这些目光。她在这些目光里生活多久了?我看着她的目光理解着。有人在挨着我的一侧起身下车空出一个座位。我抬起头正要示意她坐下,有人却趁机坐了下去。我只好冲她笑笑。我在笑里装满了最大最多的友好而隐去了怜悯同情,像对一个正常的人。她也回我一笑。她笑的样子更丑陋更怪异,整齐的洁白的牙齿从歪斜的唇里露了出来,但我却从她的微笑里发现了一颗女人敏感的充满了良知的心。
车一站一站一站地上下着乘客。我一直站在她后面。她不时地回喊一个人的名字,找却没有听到回声。她用她的一只残疾的手扶着晃动的扶杆。那手形状像雷击后不能再生出枝叶的树杆,仅在大拇指处残留下了一截。她用它挂着一串出门必带的钥匙。我又一次低下头去,我感到车要停站似的缓慢了下来。我听到前面的她又喊起了那个人的名字。我这次听清了她喊的是“依依”,一个很文静的名字。一个美丽的像这个名字一样的小女孩出现在车门口。她在下车时回答了一声喊她的人。小女孩的皮肤出奇的白嫩干净,头发软软的,五官十分地好看。而她的一双眼睛、细细弯弯的眉毛都那么像一个人。是的,像她的母亲,正绕过我身边下车的有疤痕的女人。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美丽的女孩和她的疤痕累累的母亲,盯着她们下车,盯着她们走出很远很远。
两个背影在车后的人行道上一直分得很开,像两个互不认识的人。我想到刚才在车上一直听不到的女儿的声音。是母亲因为自己而刻意要隔开女儿?是女儿年龄小还不能懂得和在世人面前接受这样一位母亲而要与她隔开?……我不能知道。
我想这样活下来的一位母亲应该是更值得敬爱的母亲。当初她战胜了死亡活下来的念头也许就只为了小小的女儿。女儿是超过了她自己比她自己更重要的生命。她带着永不能消失的丑陋的伤疤,她心灵的疤痕也许比我看到的更沉重。她无数次地轻生过,但她最终走到了众人面前,走到了她重新的生活里,一个美丽的女儿正在她的倾爱里一天天长大。
她会继续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和众人的目光。她比一般母亲更艰难地生存着。
她爱着孩子,为着孩子,而不再有她自己。
阅读思考:
1、小女孩儿为什么和母亲“一直分得很开,像两个互不认识的人?”
2、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你会怎样对待他们?

79、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sù)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chóu chú)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蹒跚(pán shān)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tuí)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阅读思考:
1、你认为短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部分?
2、朱自清先生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散文,试着找来读读,你会有很多收获和启发。

80、人民的勤务员 (选自《雷锋的故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雷锋的崇高愿望。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往沈阳的列车。他看到旅客很多,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老人。他帮列车员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看他累得满头汗,不住地招呼他歇歇,他总是说:“我不累。”
为人民服务,雷锋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到沈阳换车的时候,雷锋出了检票口,发现一个背小孩的中年妇女丢了车票,正着急地把所有的衣袋翻了一遍又一遍,就上前问道:
“大嫂,你把车票丢了?”
“俺从山东来,到吉林去看望孩子他爹,不知啥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
雷锋摸摸自己的衣袋,说:“大嫂,别着急,跟我来吧。”
那中年妇女跟着雷锋来到售票处。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补了一张车票,塞到她手里,说:“大嫂,快拿着上车吧,车快开了。”
那大嫂看着手中的车票。眼里含着热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雷锋笑了笑,心想这大嫂真有意思,大概还想还钱呢。就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那中午妇女满心欢喜地朝着检票口走去,还不住地回头向雷锋招手。
雷锋从丹东回来,早晨5点多钟在沈阳换车。他过地下道时,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个大包袱,吃力地走着。
“大娘,您到哪里去?”雷锋赶上前去问道。
“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老人喘着气说。
雷锋一听,跟自己是同路,立刻把包袱接过来,一手扶着老人,说:“大娘,我送您到抚顺。”
雷锋扶老人上了车,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他正想给老人找个座位,身边有个学生站起来,让老人坐下了。雷锋就站在老人身边。
他问老人的儿子是干什么的,住在哪里?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去抚顺。老人掏出一封信,递给雷锋。雷锋了解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
“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找。”
火车进了抚顺站,雷锋背起老人的包袱,扶老人下了车,在大街上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帮助老人找到了儿子。母子见了面,老人第一句话就说:
“要不是这孩子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老人的儿子拉住雷锋的手说:“同志,谢谢你呀!”
“谢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雷锋走时,母子俩把他送出很远很远。
人们都称赞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1962年春节,同志们都愉快地在一起搞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打了一会儿乒乓球,心里却觉得有什么事没做似的。原来他想到每逢年节,正是各种服务部门和运输部门最忙的时候。他请了假,直奔抚顺飘儿屯车站,帮助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扶老携幼地帮旅客上车下车。车站上的同志以为雷锋又是趁出差的机会,在这里为大家服务,问道:
“雷锋同志,春节还出差吗?”
“是啊,春节你们太忙了,我来出个公差。”
车站上的同志感动地说:“你辛苦了,休息休息吧。”
“做这点事,累不着。”
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雷锋。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雷锋正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的。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阅读思考:
1、雷锋的崇高愿望是什么?
2、在你的身边,你有没有发现像雷锋那样的人?

81、从调皮鬼变成读书迷 (叶辛)
叶辛(1949~),上海人。中学毕业后去贵州山乡插队,在遥远蛮荒的乡间整整呆了十年又七个月。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此后笔耕不辍,二十年来,共出版四十余本书籍。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磋砣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等。

今天看到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一个不喜活动、文静寡言的青年。好多人甚至还说,我从小就是个不爱唱歌、不爱体育活动的孩子。连报纸上都还这么写呢!
其实,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杆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等到那些同学想到作业时,我就把自己的本子拿出来,给他去抄……
我认为这一切都很对劲儿。
我也挺讲义气,在周围的小同学中,我还有点儿威信哩!
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掸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
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我就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不出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阻南路或岳阳路,到肇(zhào)加浜(bāng)去摸螃蟹,捉小鱼。
我小时候的肇加浜,不是现在绿阴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个臭水浜。
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加滨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污泥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们也吓得尖声怪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
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里去……
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
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
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呵,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们讲呢!
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
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个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
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做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
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笔记。
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们,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调皮蛋变成了个小书迷,书呆子!”
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内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学习的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看来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决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
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阅读思考:
1、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子的?长大后的“我”又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读书会让一个人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你读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书?

82、送一轮明月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台湾高雄人,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着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忽然领悟了人性的真谛,心情十分愉快。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讶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赤身打坐。
第二天,他在温暖的阳光下醒来,在极深的禅房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阅读思考:
1、小偷在文中前后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大师所说的“明月”指的是什么?

83、偶像的话 (艾青)
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在那著名的古庙里,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人在他的旁边,伸直了手还摸不到他的膝盖。很多年以来,他都使看见的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因而渴望着能得到他的拯(zhěng)救。这尊塑像站了几百年了,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对于热望从他得到援助的芸芸众生,明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由于羞愧而厌烦,最后终于向那些膜拜者说话了:
“众生啊,你们做的是多么可笑的事!你们以自己为模型创造了我,把我加以扩大,想从我身上发生一种威力,借以镇压你们不安定的精神。而我却害怕你们。”
“我敢相信:你们之所以要创造我,完全是因为你们缺乏自信——请看吧,我比之你们能多些什么呢?而我却没有你们自己所具备的。”
“你们假如更大胆些,把我捣碎了,从我的胸廓里是流不出一滴血来的。”
“当然,我也知道,你们之创造我也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因为你们尝试着要我成为一个同谋者,让我和你们一起,能欺骗更软弱的那些人。”
“我已受够惩罚了,我站在这儿已几百年,你们的祖先把我塑造起来,以后你们一代一代为我的周身贴上金叶,使我能通体发亮,但我却嫌恶我的地位,正如我嫌恶虚伪一样。 ”
“请把我捣碎吧,要末能将我缩小到和你们一样大小,并且在我的身上赋予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假如真能做到,我是多么感激你们——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呀。”
“因此,我认为,真正能拯救你们的还是你们自己。而我的存在,只能说明你们的不幸。”说完了最后的话,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
阅读思考:
1、根据文中内容,说说“偶象”是怎样产生的?
2、你是怎样理解偶像最后的那句话的?

84、那只松鼠 (刘保法)
连续好几个晚上,我都梦见了那只松鼠。
它躺在我的网袋里,一动也不动,老实得就像已经没有了生命,一改几秒钟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
逮(dǎi)住了一只松鼠的我,心里当然异(yì)乎寻常地高兴。在家时,女儿常吵着要一只小松鼠,可惜上海的高楼大厦(shà)绝无松鼠的踪迹;想买一只,却又没有精力去兜市场:万没想到这次在山林路边等车,却逮到了一只。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绒绒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niè)手蹑脚地过去。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cuān)上了树梢。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líng)俐(lì)、可爱至极的小松鼠。顷刻间,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几只松鼠在跳动觅食。我兴奋无比,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一个松鼠的王国,跑东窜西地去抓。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我瘫(tān)坐在地上,喘着粗气。而这时,那些小精灵又会神不知可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几棵树干上。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极其灵巧地逃之夭(yāo)夭……后来,我动用了随身携(xié)带的网袋,才算网住了一只。
我很开心,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想伸手去摸摸它。但是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更像是对人类的蔑(miè)视……
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定格。很久很久,我就这么阴沉地看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如此这般古古怪怪地看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最后,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看着它蹿上树梢,又从这棵树梢跳到了那棵树梢,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
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
但我毕竟忘不了那只松鼠,所以在一次得意忘形的餐桌上还是说漏了嘴。我惶(huáng)恐不安地看着女儿,女儿竟一点也没有嗔(chēn)怪的意思,依旧稚气未脱地沉浸(jìn)在我的故事里,并且饱含着深情问我:“爸爸,后来它回家了吗?它回到妈妈身边了吗?”
我笑笑,心里有一块石头落地。看来,女儿也忘不了它——那只松鼠!
阅读思考:
1、你喜欢动物吗?你饲养过动物吗?你注意过它们的目光吗?读了短文,会使你懂得如何去爱人、爱一切生灵。
2、逮住了一只松鼠的“我”,为什么“异乎寻常的高兴?”

85、母爱的力量 (沈嘉禄)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美食家。《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有《东边日出西边雨》、《被收藏的青春》、《寒夜醉美人》、《紫瓯乾坤》、《暗香浮动》等多种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出版,作品曾获《萌芽》《上海文学》、《广州文艺》、《山花》等文学奖,并翻译介绍到国外。

母女俩在家中洗澡,因淋浴器煤气泄漏,她们几乎同时倒在卫生间里。恍(huǎng)惚(hū)中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硬是一寸一寸地爬到电话机旁,发出微弱的呼救声。结果她们获救了。
一个年轻的母亲因患白血病缠绵病榻多时,身心越来越疲惫。她知道留给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趁医生护土不注意的时候拼命地为女儿编织了一件毛衣。毛衣结完藏在枕头下,人也从此进入半昏迷状态。后来她隐约听见护士的议论,知道不出三日将永远地离开亲人,心里倒也十分镇定。第二天忽听得病房外有鼓乐声,问床前守护的丈夫,丈夫只得告诉她:“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生们在操练。”年轻的母亲咬了咬牙说:“我要活过儿童节,我不能死在六月一日。不然,每到儿童节,女儿想起这天失去母亲,她能高兴起来吗?”果然,这个年轻的母亲在半昏迷状态下与死神周旋,时不时微睁开眼睛问一下,什么时候了?终于坚持到六月三日,她松了一口气:“好了,我要同你们说再见了。”说完指指枕头下,含笑而去。
还有一则故事说来更加揪心。这个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常发作,发作起来就用脑袋撞墙,头破血流也不止。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得了这种病,而且更加严重。到大儿子准备成家时,她把小儿子送到精神病康复院,因为家里太小,怕未来的媳妇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然而媳妇进门得知婆婆患有这种可怕的疾病时,非但不给予同情,反而生厌起来,也准备把她送进康复院。这位母亲知道了,对儿子说:“两个人一起进医院,这笔费用我们家承担不起。”无能的儿子却说:“那叫我怎么办呢?”这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此刻清醒起来,不再说话了。第二天在儿子儿媳妇上班后,从窗口跳了下去。
这个故事决不是杜撰(zhuàn),是我采访过程中得知的,并且为了减弱刺激神经的力度,我隐去了一些细节。请允许我再讲一个故事吧。有一次大地震后,一个母亲怀抱婴儿被困在倒坍(tān)的建筑物下。时间一天天过去,救护队员尚没有找到她们。婴儿饿得奄奄一息时,母亲用石块割破静脉,让鲜血滴进孩子的嘴里。等人们终于找到她们时,母亲已经死去,婴儿的响亮的啼哭歌颂着母亲的伟大。
是的,母爱是伟大的。在这种母爱的支撑下,母亲富有超常的坚韧,超常的勇气,超常的镇定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yǎn)、进步、纯洁的原动力。
但是,儿女们常常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非要到他们为人父母后才觉醒。那时,一切都晚了。
阅读思考:
1、“恍惚中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问题的严重性”指的是什么?
2、请你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一想:母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的,但我们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


86、长大最好做一条书虫 (安武林)
安武林,作家、评论家,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宣传策划室主任,儿童文学作家。曾荣获“张天翼童话寓言奖”金奖、俊以儿童文学基金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文化部“蒲公英优秀文学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小女儿,你来到尘世两个多月,你的父亲已三十出头,而你的母亲也已届而立之年了。人家都说人到三十不学艺,你的母亲却又捧起了书本,上什么走读。
我们家的居室狭小,仅有一张写字台。你的母亲坐在写字台那儿温习功课,我就得搬把椅子躲进厨房里。我们互不干涉,各读各的书。倒是你“哇”的一声,我们马上放下书本,立刻奔向你的身边。
你爸爸野心勃勃想圆他的作家梦,他想做一个好的作家,虽然他已小有名气了。所以,书不可一日不读,不能吃老本。买书,读书,写书,是你爸爸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全部内容。
你妈妈给你读我发表的童话时,她很自豪。她说:乖乖,我给你念一篇你爸爸写的童话。我也很自豪,我觉得我的作品和我的女儿同出一辙,你们都是我的心血和幸福。你一点儿也听不懂,可你母亲还在很傻地给你读。
夜深人静,全厂里亮得最久的灯光一定是我们家。我们没有冰箱和音响,而电费却居高不下。你母亲接到电费的收据,总是苦笑着说:比上个月超了。那说明我们读的书也比上个月多了。
有时,读书疲倦了,望着对面楼上的灯光,听见麻将牌的哗哗声,便想入非非。也许我们生活得太单调、太乏味,除了书还是书。如果我们不爱读书不爱写作,兴许会获得更多乐趣,你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人家说带孩子很苦很累,我们的苦累更是多了一重。
我喜欢抱着你读书或写作。我想早早地把你熏陶熏陶,让你适应一下我们的环境和氛围。免得你长大了,说我们自私,这个家庭里缺乏温情和爱意。其实,爱是一部书,书就是一份爱。我很希望你能早早享受到这份爱。
我和你母亲喜欢幻想。读罢书,便开始想像未来。你母亲说:将来安琪儿长大了,我们让她干什么?我说“最好做一条书虫儿。我们家有的是桑叶,不愁把你养成一条白白胖胖的虫儿。”
我们的居室,一定是愈来愈宽敞;我们的书籍,一定是愈来愈繁多;我们的女儿呢,一定是愈来愈像我们。一家三口,皆是一心一意的书虫儿。三张桌子,必不可缺少。
我们的未来,应该是这个样子。否则,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努力不够,或者我们移情别恋了。在这个时代,保存一种简单的爱好很艰难。但我说,书会给我们勇气的。
阅读思考:
1、“长大最好做一条书虫”寄托了父母对子女怎样的寄托?
2、“在这个时代,保存一种简单的爱好很艰难”,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87、童年笨事之二:囚蚁 (赵丽宏)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连蚂蚁也不例外。在歌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我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看它们排着队运食物,和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爬虫和飞虫们作战……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忽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 (现在想起来更可能是瓶里药味使小蚂蚁们送了命)。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壳上扎出一些小洞眼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并放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xī sū)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xiá)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lín)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阅读思考:
1、你观察过蚂蚁吗?你能说出蚂蚁的一些特点吗?
2、你的童年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吧。

88、童年笨事之三:跳河 (安武林)
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腿却有点儿发抖……
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
“胆子还真不小!”
“瞧,他有些害怕了。”……
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批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体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假如‘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
然而当我站到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冒险。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
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脊背上红红的一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
“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落水我是成功了。
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
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蠢,有点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念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
阅读思考:
1、你认为作者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了短文,你认为文中对你帮助最大的一句话是什么?

89、看球记 (臧克家)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山东诸诚人。著有小说散文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等,此外有评论集《学诗断想》、回忆录《诗与生活》等散文著作。

我独居斗室,每天晚上七点,隔壁客房里的彩色电视一开,家人环坐,兴致勃勃。而我只听听国际新闻,便闭门读书,因有头晕病,受不住刺激。可是,也有例外,每逢球赛场面,我颇感兴趣,总是量力而看,兴未尽而人已不支而退。
前几天晚上,中国男子排球队战南朝鲜劲敌,我破例看到终场,还以未得结果怏怏(yāng)不乐。
看球,等于两军对垒,作壁上观。虽然战场在香港,好像我们也参加了战斗似的,精神紧张,脸色随着球变,心胸逐着球起落。当看到对方的硬球打过来没有去拦截的时候,急得立起身子想把球接过去;看到我们发球屡次失误,口里“唉唉”地发出惋惜、遗憾之声。我队每胜一球,掌声、欢呼声四起,其中也有我们的一份;看到打了一个漂亮球,我们的队员,彼此跑过来打一下手,高兴、得意、互勉的感情,全在这一打手之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从观众掌声欢呼声的大小强弱之中可以听出他们的倾向性来。队员手中的一个球,牵动着二十亿只眼睛,十万万颗心,加上海外侨胞,同情我们的国际友人,那就不可胜数了。
队员,深深地理解这一点。这些健儿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乎个人的颜面,而且关系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呵!不但要打出个人的风格,而且要打出我们的国格!胜利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为祖国争光荣呵!
当我们连败两局的时候,作为一个观众,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公民,人人心里惴惴(zhuì)不安,情绪像波浪起伏。第五局,决定胜负的最后关头一开始,心里希望着,又感到这希望太渺茫,怕失败,又觉得不会失败,正在这关键时刻,战局突然停止了。
多令人扫兴呵,多令人遗憾呵!全家人怀着怅惘的、抱怨的、不安的心情离开了战场,离开了客房。
我回到斗室里,躺在床上,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我在关心着战局的胜负,像关心着个人有重大关系的一件大事一样。
这种关心,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凡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谁能不这样呢?这是自然的,也是值得自豪的一种宝贵的情绪。
我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便起床了,看到我爱人房里亮着灯,我隔屋遥呼:“我们赢了没有?!”
“我们赢了!”她高兴地大声回答,好像愿意叫全家人、全北京市、全国同胞们都听到这消息似的。
我高兴地笑了,一点也不感到倦意。她说“夜里睡不着,五点钟就听广播!”
这一场以强对强、转败为胜的球赛,使我看到了我们队员们克服困难、临败不馁的坚强斗争精神与必胜的钢铁意志。
这是我们队员的高尚风格,也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高尚的国格。
阅读思考:
1、你喜欢看球吗?你注意观察过别人看球的神态吗?
2、回忆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场球,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90、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zàn)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qián)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bì)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它上面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的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yǔn)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chōng)憬(jǐng);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阅读思考:
1、丑石其实是一块什么石头?
2、在生活中有没有像丑石那样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