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米莎背景故事:《中庸》原文及注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6:52

                                           《中庸》原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
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
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
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
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
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
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
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
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
孔子之言以明之。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
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
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
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
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
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
申之。』」『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
之。」『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
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
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
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第二十章『1』哀公问政。『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
之者一也。」『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
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
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
,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
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
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
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
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
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
天下至诚为能化。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
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第二十五章『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第二十六章『1』故至诚无息。『2』不息则久,久则徵。『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
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
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第二十七章『1』大哉圣人之道!『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4』待其人而後行。『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
,而知新,敦厚以崇礼。『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第二十八章『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
及其身者也。」『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
,亦不敢作礼乐焉。『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
之。吾从周。」第二十九章『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
尊,不信。不信,民弗从。『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
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
有望;近之,则不厌。『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第三十章『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
以为大也。第三十一章『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
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
密、察、足以有别也。『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
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第三十二章『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
有所倚?『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第三十三章『1』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
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
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子之所
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钅夫]钺。『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
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
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於无声无臭,而後已焉。盖举一
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 
                                         《中庸》注释上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4,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5,莫显乎微6,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7;发而皆中节8,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9。致中和10,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 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生长发育了。 【注】   1、天命之谓性:天命,即天理。儒家认为,天理表现为阴、阳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人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这就是人的性。之,助词。谓,称作。   2、率性之谓道:率,遵循。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人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按照天命决定的人性去行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3、修道之谓教:修道,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自身。教,政教、教化。统治阶级通过精神感化的方法实行统治,即是儒家主张的教化。这种教化必须遵循正道的原则。   4、须臾:片刻。   5、莫见乎隐:莫,无,没有。见,同“现”,表现,体现。乎,同“于”,表示比较。隐,隐蔽,暗处。此指心中微妙的变化。   6、莫显乎微:显,显著,显露。微,小事,细微。此指一般人觉察不到的事情。   7、谓之中:是说人们没有接触外界事物,故自身的喜怒哀乐之感情未能表露。中,无过与不及,不偏不倚。《中庸》篇认为,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   8、发而皆中节:发,表露。中,适合,符合。节,法度,学理。《中庸》篇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符合常理,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这就是“和”。   9、达道:《中庸》篇认为,人的感情和谐,就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所以称“达道”。   10、致:通“至”,到达。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4。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 【注】   1、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中,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平常。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3、时中:意为时时处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   4、 忌惮:顾忌和畏惧。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 【译文】   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高的道德的标准了,可人们却很少有人能长久地实行它了。” 【注】   1、鲜:少。这句话可参看《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表示推测、不肯定。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过之2,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实行时超过了它的规范,愚笨的人实行时又达不到它的规范。中庸的道理不能显明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常常超过规范,不贤的人常常过不到规范,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很少有人能品尝其中的滋味。” 【注】   1、道:指中庸之道。   2、知者:有智慧、有教养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原意是不像祖先那样有良好品德的人。这里指不贤的人或指卑贱之徒。肖,像。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注】   1、 其:语气助词,表示推测。矣夫:叹词,表示感叹。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1。舜好问而好察迩言2,隐恶而扬善3,执其两端4,用其中于民5,其斯以为舜乎6。” 【译文】   孔子说:“舜帝真可算得是一个极其明智的人了吧!他喜欢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听到不合理的恶言便包涵起来,听到合理的善言便加以表扬,他度量人们认识上两个极端的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他们。这就是虞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原因啊!” 【注】   1、舜:传说中我国古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的领袖,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知:同“智”。   2、迩言:浅近之言。《诗经·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而言是争。”迩,近。   3、隐恶而扬善:“恶”指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言论。“善”指符合中庸之道的言论。   4、执其两端:掌握事物的两方面的极端。指智者、贤者与愚者、不肖者对于中庸之道的过分与不足两个极端。   5、用其中:即折中,指运用两端中含有中庸之道的道理。   6、其斯以为舜乎:斯,此,这。“舜”在此的含意为仁义盛明。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1,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2,而莫之知避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4。”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他们却都像禽兽那样落入捕网、木笼和陷阱之中,连躲避都不知道了。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能坚持实行下去。“ 【注】   1、予知:予,我,此处指“大我”,泛指一般人。知,同“智”,“明智”之意。   2、“驱而”句:纳:纳入,引申为落入。罟:网的总称,也指捕兽的网。《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檴:安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陷阱:捕捉野兽的地坑深井,上有伪装,下有锋刃。“罟擭陷阱”比喻利欲的圈套。   3、辟:同“避“字,躲避。   4、期月:一整月。这里指时间短暂。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1,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处事为人的,他选定了中庸之道,如果领悟到中庸的一条善理,就牢牢地记心中,而且以后一刻也不忘掉它了。“ 【注】   1、回: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最有德行的弟子。   2、拳拳服膺:拳拳亦作“惓惓“,牢握不舍的意思。服膺,谨记在心。服,著,放置。膺,胸口。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也3,中庸不可能也4。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注】   1、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指古代西周时周天子统治下的各诸候国。国家:国,指周天子分封的诸候国。家,指诸候国分封的卿大夫领地。均,平治。即治理公正。   2、爵禄可辞也:爵,爵位。据《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禄,古代官吏的薪俸。辞,辞掉,推辞,放弃。   3、白刃可蹈也:白刃,利刃、快刀。蹈,踩踏。   4、中庸不可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做到中庸并不容易。有的人尽管可以治理天下国家,辞掉爵禄,踩踏利刃,但是却不能实行中庸之道。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9,不变塞焉10,强哉矫!国无道11,至死不变12,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得是强呢?”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呢?或者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温和的方法去教化别人,对于蛮横无理的人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就属于这一类;经常枕着刀枪、穿着盔甲席地睡觉,上战场毫不惧怕,拼杀而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的‘强’,性格强悍勇武有力的人属于这一类。所以,君子善于在人际间协调,又决不随波逐流,那才算是‘刚强’!君子信守中庸,独立而不偏不倚,那才算得是‘刚强’!国家混乱,社会动荡,君子到死不改变品德和信念,那才算得是‘刚强’!” 【注】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早期的学生,性格果敢、直爽,为人勇武,故向孔夫子问强。   2、抑而强与:抑,抑或,表示选择,意为“还是“。而强,指不属于南北之强,处于周朝腹心的中原之强。而,同“乐”、“妆”,你,指子路。与,同“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3、不报无道:别人对我实行横暴无理的事我也不报复。无道,横暴无理。报,报复。   4、居:居住,处于。属这一类。   5、衽金革:枕着武器、盔甲睡觉。衽:卧席,此处用作动词,郑玄注:“衽,寝卧之席也。”金,铁制的刀枪之类。革,皮革制成的盔甲之类。   6、厌:悔恨,后悔。   7、和而不流:性格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8、矫:通“趫”,刚强、坚强。   9、有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0、不变塞:艰难时不变志向。塞,堵塞、阻碍、艰难。   11、无道:指国家政治黑暗,社会不太平。   12、至死不变:宁死不变操守,含有“杀身成仁”之意。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世上有些人总喜爱去索求那隐僻的道理,乐意去做奇异怪诞的事情,虽然后代有人称道他们,但是我是坚决不去做这样的事情的。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往往半途而废,但我是决不会中途停止的。有的君子依从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避世隐居不被人重用,他也不悔恨,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注】   1、素隐行怪:素,据《汉书》应为“索”字,意为寻求。隐,隐僻之理。怪,怪异。   2、述:传述,意为称赞。   3、巳:止,停止。   4、遁世:避世,指隐居。见知,被了解,此指被赏识、重用。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之愚2,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4,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5。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6。   诗云7:“鸢飞戾天8,鱼跃于渊9。”言其上下察也10。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11,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所操守的中庸之道,作用广大无涯而本体精微奥妙。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但是对于浅近的道理他们也是可以知道的,但若要探讨这些道理的最精微之处,那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知道的奥秘。普通男女虽然不贤,但是对于浅近的道理他们是可以实行的,但要达到这些道理的最高标准,那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能达到的境界。天地是如此辽阔广大,但人们对天地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对于中庸的道理,谈到它的大处,天下没有什么能载得起它,谈到它的小处,天下没有什么能剖析得了它。   《诗经》里说:“老鹰高飞上青天,鱼儿跳跃入深渊。”这两句诗比喻中庸之道,上能达于天空,下能及于深渊。   君子所操守的中庸,是从普通男女知道的浅近道理开始的,推究深奥处,达到最高境界,便显明昭著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注】   1、费而隐:费,道之作用,指扩大无涯。隐,道之本体,指非常精微奥妙。   2、夫妇:不是指夫妻,而是指普通男女的匹夫匹妇问题。   3、与知:与,动词,参预。   4、至:最,指最精微之处。   5、憾:不满意。   6、破:分析、剖析。   7、《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早麓》。这是一首赞扬有道德修养的人,求福得福,能培养人才的诗。   8、鸢:鸟名,老鹰类。戾:到达。   9、渊:深潭。   10、察:显明、昭著。   11、造端:造立端绪。意为开始、起头。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1,不可以为道。   “{诗}云2:‘伐柯伐柯3,其则不远4。‘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5,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6。   “忠恕违道不远7,施诸己而不愿8,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9,丘未能一焉10。所求乎子11,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12,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13。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人们,如果有人修道却故作高深玄妙,使道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说是在修道了。   “《诗经》里说:“伐木作斧柄啊,伐木作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我眼前。”拿着斧柄作样子去砍伐木材制斧柄,斜着眼睛瞧一瞧就看得见,但对砍木材制斧柄的人来说,由于没有规距量尺寸,觉得新旧斧柄相差很远。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到人们改正前非而中止。   “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行为,也一定不要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德有四项重要内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不能做到。第一,我要求做儿女的必须孝顺父母,但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第二,我要求做臣子的必须忠于国君,但我自己却不能对国君尽忠心。第三,我要求当弟弟的必须尊敬兄长,但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第四,我要求做朋友的必须讲信用,但我自己往往未能首先这样做。中庸道德的实行,中庸格言的谨记,做得不够圆满,不敢不努力奋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话全部说尽。言语要看到行动,行动时也要想到言语。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君子怎么能不是忠厚老实呢?” 【注】   1、人之为道而远人:这句话大意是说有的人在修行中庸之道时爱好高骛远,这样使本来离人们不远的道,反而搞得远离人们了。   2、《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伐柯》。是一首关于婚姻的诗。   3、伐柯:砍伐作斧柄的木材。伐,砍。柯,斧柄。   4、其则不远:意思是说手拿的斧柄就是要砍制的式样,有式样在眼前,故说其则不远。则,法则、准则、式样。   5、睨而视之:意为斜着眼睛瞧一瞧便可以看到斧柄的样子。睨:斜视。   6、以人治人:用人道的原则去治理众人。改而止:直到他们改正前非为止。   7、忠恕违道不远:忠恕,儒家之伦理思想。尽已之心为“忠;推已及人为“恕”。在孔子的思想中,“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论语·里仁》篇:“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违,相距。道,指中庸之道。   8、施诸己而不愿:诸,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指自己不愿的行为。   9、君子之道四:孝、忠、弟、信。   10、丘:孔子自称其名。   11、求:责求,要求。   12、庸德:中庸的道德。行:实行。庸言:中庸的言语。   13、君子胡不慥慥尔:胡,何。慥慥:忠厚老实的样子。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1,不愿乎其外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3,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4。   在上位,不陵下5。在下位,不援上6。正己而不求于人7,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8。故君子居易以俟命9,小人行险以儌幸10。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11,失诸正鹄12,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心于平常的地位,去做应做的本分事情,从来不羡慕本职以外的名利。身处在富贵的地位上,就做在富贵地位上的所应做的事;身处在贫贱的地位上,就做在贫贱地位上所应做的事情;身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应做的事;身处在患难中,就做处在患难中所应做事情。这样,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   君子高居上位,不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也不去高攀在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却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因此,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天命赐德,小人企图冒险、心想侥幸得利。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好比君子行道(正己而不求于人)。如果箭头射在靶心圆圈以外,应该回过头来责求自己。” 【注】   1、素其位:安于平素所处的地位。素,平素、平时。位,位置、地位。   2、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   3.夷狄: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狄,指古代西方的部族。   4、入:处于。   5、陵:同“凌”,欺压。   6援:攀援,巴结。   7、正己:端正自己的品行。   8、尤:怨恨。   9、居易:处在平易而安全的境地。易,平地。俟命:等待天命。   10、行险:冒险。徼幸:企图以偶然的机会会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徼,“侥”的异体字。   11、射有似乎君子:射,射箭。这句是用射箭的道理来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   12、失诸正鹄:指未射中靶子。正鹄,箭靶中心的圆圈。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郑玄注:“画布曰正,栖皮曰鹄。”陆德明释文:“正,鹄,皆鸟名也。一曰:正,正也;鹄,直也。大射则张皮侯而栖鹄,宾射张布侯而设正也。” 【原文】   君子之道1,譬如行远2,必自迩3;譬如登高,必自卑4。   《诗》曰5:“妻子好合,如鼓瑟琴6。兄弟既翕7,和乐且耽8。宜尔室家,宜尔妻孥9。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譬如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出发,譬如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起程。   《诗经》里说:“你和妻子很和好,就像琴瑟弹奏妙。兄弟相处极和睦,团聚相敬实在好。组织一个安乐家,你与妻儿感情深。”孔子赞叹道:“像这样,做父母的就自然顺心如意了啊!” 【注】    1、君子之道:指求索君子之道的方法。   2、辟:同“譬”。   3、迩:近处。   4、卑:低处。   5、《诗》曰: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棠棣》篇。这是一首称述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诗。   6、合:和睦。鼓:弹奏。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瑟:弹拔乐器。有二十五弦,每弦有一柱,形似琴,但地徽位,春秋时巳流行。琴,有七弦,又称“七弦琴”或“古琴”,周代巳有,定型于汉代。   7、翕:聚合。   8、耽:欢喜。《诗经》里作“湛”,深厚。   9、妻孥:妻子和女儿的统称。孥,子孙。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1,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2。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3,以承祭祀4,洋洋乎5!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6:‘神之格思7,不可度思,吲可射思8’。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拚9,如此夫!”  【译文】   孔子说:“鬼神所实行的功德,真是盛大得很啊!看它看不见的形状,听也听不到声响,然而,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而生长养育,所以不能将其遗忘。让天下的人,在祭祀的时节,斋戒净心沐浴,穿戴华丽的祭服,虔诚敬奉祭祀。在举行祭祀典礼时,浩浩荡荡啊,鬼神就仿佛舒缓地飘浮在人们的上空,又仿佛流动充满在人们的旁边。     《诗经》里说:‘鬼神降临,行迹难测,怎么可以对其懈怠不敬呢?’鬼神的行迹本来就是隐匿虚无的,但其功德又是那样地明显,从隐微到显明,至诚的德行就是这样不可掩盖啊!” 【注】   1、鬼神: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古代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称之为鬼。神,古代神话及宗教中所幻想的能主宰物质世界,超乎自然,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精灵。   2、物体而不可遗:这句大意是认为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而生,没有遗漏。体物,生养万物。遗,遗忘,遗漏。   3、齐明盛服:在祭祀之前必须沐浴斋戒,以示虔敬。齐,同“斋”,斋戒。明,洁净。   4、以承祭祀:承,承当,侍奉。祭祀,指祭鬼祀神。祀,祭祀。《左传·文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   5、洋洋:流动飘浮的样子。   6、《诗》曰: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篇。这首诗主要是劝规周朝统治者要修德守礼,指责某些执政者的昏庸无能。   7、格思:格,至,来临。《尚书·舜典》:“帝曰:‘格,汝舜’”。思,语气助词,无意义。   8、度:推测。矧:况且。射:厌弃,懈怠不敬。   9、微之显:微,隐微。这里指鬼神的事情隐匿虚无。显,显明。这里指鬼神可将祸福显现于人间,所以又是明显的。揜:掩盖的意思。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1,宗庙飨之2,子孙保之3。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4,必因其才而笃焉5。故栽者培之6,倾则覆之。   “诗曰7:‘嘉乐君子8,宪宪令德9,宜民宜人10,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算得是个最孝顺的人吧!他有圣人的崇高品德,又有天子尊贵地位,拥有普天下的财富,他享受宗庙中的祭祀,子子孙孙永远不断。所以,像舜这样有大仁大德的人,必然会得到至尊的地位,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奉禄,必然会得到美好的名望,必然会拥有健康和长寿。所以,大自然生育万物,必定按照生物的本质属性来判断是否给予精心照料,能够栽培的就培养,倾斜枯萎的也只能让它倾倒。   “《诗经》里说:“‘高雅欢乐的周成王,他美德显明放光芒。善处平民百官中,获得天赐厚禄长。上天保佑周成王,教他福禄能久享。’所以说,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必然会承受上天的命令而成为天下的君王。” 【注】   1、富有四海之内:四海之内都是他的财富。四海,泛指全国。《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宗庙飨之:指在宗庙里受祭献。宗庙,古代天子、诸候祭祀其先王、先祖的地方。郑玄注:“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又见《古今注》:“宗为祖宗,庙号以祖有功而宗有德,故统称之曰宗庙。周制天子七庙,诸候五,大夫三,士一。”《礼记·王制》里说:“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无庙号之可称也。”飨,祭献。   3、保:保持。   4、物:指万物。   5、材:本质、本性。笃:厚重。   6、培:栽培。复:倾复,摧败。   7、《诗》曰:这是《诗经·大雅·假乐》里的第一章。《假乐》是一首为周成王歌功颂德的诗。   8、嘉:原诗为“假”字。《左传·文公三年》中亦引为“嘉”字,“假”与“嘉”同音假借,意与“嘉”同。嘉乐:喜欢,快乐。君子:原指周成王。   9、宪宪:原《诗经》里为“显显”,意同,即显明兴盛的样子。令:善,美。《周书·萧献传》:“幼有令誉。”   10、宜民宜人:民,泛指平民。人,指士大夫以上的人。即在位的人。这句意思是说周成王既能与在下之民相处得好,又能与在位之人相处得好。 【原文】   子曰:“忧者,其唯文王乎1!以王季为父2,以武王为子3,父作之4,子述之5。武王攒大王6、王季、文王之绪7,壹戎衣而有天下8,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9,周公成文武之德10,追王大王11、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12,及士庶人13。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14,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葆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有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候、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来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注】   1、文王:指周文王,西周开国君主古公亶父的孙子,商末周族的领袖,姓姬名昌,在位五十年,统治期间,国力强盛,晚年自号文王。   2、王季:古公亶父的儿子,文王之父,名季烈,号称西伯,为殷纣时西方诸候之长。周太王古公亶父卒,季烈嗣立,修太王的遗业,笃于行义,传位于文王。文王之子周武王即位后,追尊季烈为王季。   3、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他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灭掉殷商,建立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丰水东岸)。   4、父作之:指父亲王季为文王开创了基业。作,开创。   5、子述之:指儿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述,继承。   6、缵(zuan):继续,继承。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这里“大”字古读“太”。   7、绪:事业。这时指前人未竟的功业。《诗经·鲁颂·必宫》:“缵禹之绪。”    8、壹戎衣:即歼灭大殷。因为“壹”同“殪”(yi),歼灭。戎,大。衣,“殷”之误读。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据《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另一说,一披挂战袍就伐纣取胜夺得了天下。   9、末:老,指周武王的晚年。   10、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同母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诵继位,因年幼,由周公代行国政。故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北),又称“周公”。周公曾帮助武王灭纣,武王卒时,成王尚幼,于是他摄理朝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便与武庚及东方夷族联合反叛。东征之后,周公大规模地分封诸候,并营建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还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尚书》中的《大浩》、《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章中都记载有他的言论。   11、追王:后代加封先祖以“王”的称号叫追王。王,动词用法,即尊……为王。   12、达:到,至。诸候:指西周、春秋时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诸候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并定期向天子朝贡述职,而且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按礼规定,其所属上卿应由天子任命,但在其封疆内,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国语·周语上》:“诸候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13、及:推及。士:在古代商、西周、春秋时期,士是级别最低的贵族阶层。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其地位次于“士”而高于“工商皂隶”。周王常以庶人作为赏赐臣下的礼物。   14、期之丧:一周年的守丧期。期,指一整年。丧,丧礼,指处理死者殡殓奠馔和拜跪哭泣的礼节,古为“凶礼之一。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2;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3,陈其宗器4,设其裳衣5,荐其时食6。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7。序爵8,所以辨贵贱也;序事9,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10,所以逮贱也11;燕毛12,所以序齿也13。   “践其位14,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15,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16,治国其如示诸掌乎17!”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说的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功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鲜美食品。   “按照宗庙祭祀的礼制,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在众人劝酒时把执事职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辈必须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坐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站在适宜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爱戴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注】   1、达:通“大”字。   2、人:指祖先。下面“人”字同此意思。   3、春秋:一年四季的代称。这里指祭祖的季节。《诗经·鲁颂·必宫》:“春秋匪解(懈),享祀不忒。”修:整理。   4、陈其宗器:陈,陈列。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物。郑玄注:“宗器,祭器也。”又一说:宗器,祖宗传下来的贵重器具,用于礼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    5、裳衣:指祖宗生前穿过的衣服。裳是下衣,衣是上装。   6、荐其时食:荐,进献、献上。时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献上的时令鲜食。   7、序昭穆:排列昭穆的次序。是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有规定的,以始祖庙的牌位居中,以下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在这里指祭祀的时候,可以排列出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   8、序爵:祭祀者按官爵大小,以公、侯、卿、大夫分为四等排列先后。   9、序事:按在祭祀中担任的职务排列先后次序。事,职事,职务。   10、旅酬下为上:旅,众。酬,以酒相劝为酬。郑玄注:“先自饮,乃饮宾,为酬。”下为上,祭祀将终,旁系亲属的兄弟(宾)与直系亲属的兄弟(主)按次序敬酒。现在“下”,以主人身份向“上”敬酒,因此叫做“下为上”。   11、所以逮贱也:逮,及。这句意为祖宗的恩惠荣誉达到在下位的卑贱者。   12、燕毛:燕,同“宴”,宴会。毛,毛发,头发,意为长幼。指祭祀完毕,举行宴饮时,以毛发的颜色来区别老少长幼,安排宴会的坐次。   13、序齿:齿,年令。即依据年令的大小来定宴会的坐次或饮酒的顺序。   14、践其位:各就各位,站到应站的位置。   15、郊社之礼:周代在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祀天的仪式,称之 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效举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   16、禘尝:禘(di),五年一次大祭,极为隆重,只有天子有权举办。尝:为宗庙四时祭祀之一,每年秋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候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17、治国,其如示掌乎:这里是说,治理国家容易,如同容易看清自己的手掌一样。示,同“视”。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期乎!’指其掌。” 【原文】   哀公问政1。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政5,地道敏树6。夫政也者,蒲庐也7。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8,亲亲为大9。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10,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1。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12;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13。所以行之者一也14。   “或生而知之15,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16;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好政务。孔子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版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那么政令就会得到贯彻实行,如果没有贤臣,政令就会失效。以贤人施政的道理在于使政治迅速昌明;以沃土植树的道理在于使树木迅速生长。贤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种植芦苇那样容易生长。   “因此,国君治理政务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   “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亲爱亲人最为主要。所谓义,就是人们相处应当适宜得当,尊敬贤人最为主要。亲爱亲人时有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时有等级之别。这些都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   “在下位的人臣,如果不先得到君主的信任,就不能得民心,就不能治理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品德。想要修养品德,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尊贤爱人。想要尊贤爱人,不能不了解天理。      “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项,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条是天下的美德。实践这些大道和美德的关键是诚实。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经过困惑后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知道有先有后,但最终掌握这些道理,他们却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大道,有的人贪图利益而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他们成功的时候,却都是一样的。”      孔子说:“喜好学习的人就接近智慧了,尽力行善的人就接近仁爱了,知道羞耻的人就接近勇敢的了。”知道这三点的人,就知道如何修养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别人。知道如何治理别人,就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注】   1、哀公:即鲁哀公,姓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哀公。   2、布在方策:布,陈述,陈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时书写用的木板。策,同“册”,书写用的竹简。   3、其人存:那样的人存在。人,指贤人。   4、息:息灭,消失。   5、人道敏政:人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这里指以人施政的道理。敏,迅速。   6、地道敏树:意为用沃土种植的道理。树,动词用法,指栽培树木。   7、蒲卢:即芦蒲,“卢”与“芦”同。因芦苇容易生长,所以比喻君子从政如能得到贤臣会很快成功。   8、仁者,人也:意思是说,所说的“仁”,就是指人们之间相亲相爱。孔子所说的“仁”,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各个方面都包括进去了。而以“忠、恕”为实行的方法。《孟子·尽心下》:“仁者也,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9、亲亲为大:这句是说,人们虽然相互亲爱,但都是以爱自己的亲属为主要方面。亲亲,前一个“亲”字为动词,意为“爱”。后一个“亲”字,意为亲人、亲属。《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10、杀:降等。《礼记·文王世子》:“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这里指亲爱亲族要按关系远近有所分别。   11、礼所生也:这句话是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都是从礼仪中产生。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    12、昆弟:兄和弟。昆,兄长。也包括近房的和远房的弟兄。   13、知、仁、勇:这三者为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通行于天下的美德。《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又:“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同“智”。达德:通行于天下的美德。朱熹注:“谓之达行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14、行之者一也:一,专一,诚实。   15、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知道。“之”,指代上文“天下之达道”。这里三句参见《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所以:怎样。
 《中庸》注释下
 
[发布日期:2007-5-16]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2;子庶民也3;来百工也4;柔远人也5;怀诸侯也6。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7;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8;子庶民,则百姓劝9;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10,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11,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12,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3,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14,既禀称事15,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16,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17,举废国18,治乱持危19,朝聘以时20,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   大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这就是说:第一要修养品德,第二要尊重贤人,第三要亲爱亲族,第四要尊重大臣,第五要体贴众臣,第六要爱民如子,第七要招雇百工,第八要优待边远异族,第九要安抚四方诸候。   修养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人事的假相所迷惑;亲爱亲族,亲人、叔伯、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感到恍惚迷惑;体贴众臣,受恩惠的士臣都会以重礼回报;爱民如子,百姓们都会更加努力勤奋;招雇百工,财富用度就会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边境的人就会归顺;安抚四方诸候,普天下就会自然信服敬畏。   清心寡欲,仪表端庄,无礼的事不做,这才是修养品德的方法;摒除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性,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亲族的俸禄,好恶与他们一致,这才是努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足供任用,这才是奖励大臣的方法;对士臣要讲究忠诚信实,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鼓励士臣为国效力的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减轻所征的税赋,这才是勉励百姓努力从事劳动的方法;每日察看,每月考查,付给粮资与他们的工效实绩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方法;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嘉奖有善行的人,同情才能不足的人,这才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延续中断俸禄的世家,复兴颓败废灭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才是安抚诸候的方法。大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但实行它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一个“诚”字。 【注】   1、九经:九条准则。经,常规、准则。《孟子·尽心下》:“君子反(返)经而巳矣;经正则庶民兴。”   2、体:体察、体谅、体贴。   3、子庶民:意为如同父母爱护儿女那样对待庶民。子,动词,即“爱……如子”,庶民,众民,普通的老百姓。《诗经·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4、来百工:来,招来,招集。《吕氏春秋·不侵》:“不足以来士矣。”工,工匠,百工是西周时对工奴的总称,春秋时沿用此称,并作为各种手工业工匠的总称。《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5、柔远人:意为按抚边远地来的外族人。柔,怀柔,安抚,引申为优待。远人,指远方来的外族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安宾客,以说(悦)远人。”   6、怀诸候:怀,安抚。诸候,古代天子分封的各邦国王称候,又称诸候。   7、眩:眼花,引申为迷惑。   8、报:报答。礼:这里指敬意。重:深厚。   9、劝:勉力,努力。   10、齐明:此处专指内心虔诚。盛服:这里指外表仪容端庄整齐。   11、 去谗:去,摒除。谗,谗言,此处指说坏话的人。远色:远离女色。   12、官盛任使:官盛,官属众多。任使,足供任用。   13、时使:使用百姓服劳役,不要耽误农时,薄敛:减轻向百姓征收的赋。《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税敛。”薄,减轻。敛,征收。   14、日省月试:省,视察。试,考核。   15、既禀称事:送给别人的薪资粮米,要与工作效果相符合。称,相称,符合。事,工效,工作成果。   16、矜:怜悯、同情。   17、继绝世:继,承继,延续。绝世,已经中断俸禄的家族世系。古代卿大夫的封邑采地,由子孙世袭。如果某一代有过失便被停止领有封邑采地,就会停止俸禄。继绝世就是使得卿大夫的后代恢复食禄,延续世系家族。   18、举废国:举,任用,复兴。废国,指已被废灭的邦国。《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19、持:扶持,解救。   20、朝聘:古代诸候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礼记·王制》:“诸候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这里指天子主持朝聘之礼。 【原文】   凡事豫则立1,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3;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4,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6,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7,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9;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   1、豫:同“预”,预谋。   2、跲(jia):窒碍,说话不通畅。   3、疚:内心不安。   4、顺乎亲: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   5、不诚乎身矣:此处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这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易断定,据张岱年先生分析,可能是《孟子》引《中庸》。孟子虽然受业子思门人,但自以为“私淑”孔子,对子思并不敬重,故著书引《中庸》而不标明子思的名字。(摘引《中国哲学史科学》一书第36页)   6、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7、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另一说为舒缓不迫。中道:指中庸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赵岐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8、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9、弗措也:弗,不。措,废置,搁置。 【原文】   自诚明1,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2,明则诚矣。 【译文】   由内心真诚达到明晓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忠诚,这叫做教化。内心真诚就会明晓道理,明晓道理就会内心忠诚。 【注】   1、自诚明:指明白道理。自,由,从。明,明白。   2、则:即。 【原文】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1;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2;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本性,就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注】   1、唯:独,只有。至诚:指至诚的人,即圣人。尽:竭尽。尽其性: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郑玄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儒家学者认为,人与万物的本性,都包含着“天理”,只有至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以及一切人的本性,进而发挥万物的本性。   2、 赞:赞助,帮助。   3、 与天地参:和天地并立为三。参:并立,并列。 【原文】   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2,形则著3,著则明4,明则动,动则变5,变则化6,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从细微处入手推究道理,细微之处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达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了就会日益显著,日益显著就会光辉明亮,光辉明亮就会感动万物,感动万物就会变革人心,变革人心就会感化人群,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做到感化人群。 【注】   1、其次:次一等的人。指次于“自成明”的圣人,即贤人。致曲:指从平日一言一行着手,推究出细微事物的道理。致,推致。曲,细小的事。郑玄注:“犹小小之事也。”   2、形:显露,表现。   3、著:显著。   4、明:明亮,光明。   5、变:变革,指变革人心。   6、化:感化,指使人不自觉地改恶从善。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1。国家将兴,必有祯祥2;国家将亡,必有妖孽3。见乎蓍龟4,动乎四体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6。 【译文】   最高境界的真诚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即将兴盛时,一定会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时,一定会有妖孽出来作怪,这些或从蓍草、龟甲的占卜中发现,或从人体的仪表、动作中察觉。祸福即将来临之前,是吉兆,一定能预先知道;是凶兆,也一定能预先知道。因此说,最高境界的真诚如同神灵一般。 【注】   1、至诚之道:即指“至诚”。可以前知:可以预知未来。   2、祯祥:吉祥的预兆。本有今无的物象称祯,本无今有的物象称祥。   3、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的怪物称妖,虫豸之类的怪物称孽。   4、见乎蓍龟:从蓍草和龟甲的占卜中发现。古代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吉凶如何。《易·系辞上》:“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i)者,莫大乎蓍龟。”   5、动乎四体:此指从人们的仪表、动作中察觉。四体,四肢,手足。   6、如神:不可言说,如神之微妙。 【原文】   诚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4。 【译文】   真诚,意思是自己成全自己。而道,意思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万物的终止和发端。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真诚,并非只是成全自己就够了,还要成全万物。成全自己是仁义,成全万物是智慧。这是发自本性的品德,是结合了天地内外的道理,所以,适合在任何时候实施。 【注】   1、自成:自己成全自己。成,成全。   2、自道:自己引导自己。道,同“导”,引导。   3、非自成已而巳:并非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己,自己。巳:中止,够了。   4、措:用,实施。 【原文】   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3,高明配天,悠久无疆4。如此者,不见而章5,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6。其为物不贰7,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8,斯昭昭之多9,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10,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11,及其广厚12,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13。今夫山,一卷石之多14,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15。今夫水,一勺之多16,及其不测17,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8,货财殖焉19。   《诗》云20:“维天之命,于穆不已21。”盖曰22:“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23。”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所以,至诚的道理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可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久无穷,悠久无穷就会广愽深厚,广愽深厚就能高妙精明。广愽深厚,能够承载万物;高妙精明,能够复盖天下万物;悠久无穷,可以生长天下万物。广愽深厚与地相配,高妙精明与天相配,悠久无穷就像天地那样无边无际。这样,不表现却自然彰明;不行动却自然感人化物,无所作为却自然获得成功。   天地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自身诚一不二,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难以测知其中奥秘。天地的道理就在于广愽,深厚,高妙,精明,悠远,长久。现在就说天吧,论小它不过是小小一片光明,论它的整体那真是无穷无尽,日月在上空运行,星辰在上空悬系,地上万物都被它复盖着。现在拿地来说吧,论小它不过是一小撮土积累,论大它的整体广愽深厚,承载着华山不觉得沉重,收容河海江湖而不见有水泄漏,万物都可以承载于大地之上。现在再说山吧,论小它不过是小小石头积累而成,论大它的整体高峻宽阔,草木花卉生长在山上,飞禽走兽栖居在山中,,丰富的宝藏从里面开发出来。现在还谈水,论小它不过是一小勺水汇积起来,论大水的宽广,那真是浩瀚无际,深不可测,里面生活着鼋鼍、蛟龙、鱼鳖、各种财货也都从水中繁殖出来。    《诗经》里说:“只有上天的定理深远得很,运转永不停止。”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这难道不光明?周文王的德性多么盛大纯洁!”这大概是说周文王之所以被尊谥为“文”就是因为他盛大纯洁的品德常行不止。 【注】   1、息:休止,止息,停止。   2、征:证验,证明,效验。   3、配地:意思是与地有同样的功效。配,匹配。   4、无疆:无穷无尽。   5、不见而章:见(xian),示现,表现。章,同“彰”,彰明,显现,显著。   6、一言:一字,指“诚”字。   7、不贰:无二心。贰,同“二”。诚是忠诚如一,没有别的混杂,这就是为物不贰。   8、夫:助词。   9、期昭昭之多:这句是指这个天由小小的明亮所积累。昭昭,光明、明亮。《楚辞·九歌·云中君》:“烂昭昭兮未央。”王逸注:“昭昭,明也。”    10、星辰:星系的通称。系,悬系。   11、一撮土:指人们立足的只是一撮土地。撮:用两三个指头撮取的分量,意为很少的数量。   12、华岳:即西岳华山,为五岳之一,在今陕西省东部。   13、振:收拢。郑玄注:“振,犹收也。”此处引申为“收容”的意思。泄:漏。   14、一卷石之多:言山由小小石堆积累而成。一说卷(quan)通拳,石小如拳。   15、兴:起,开发。   16、勺:古代舀酒的器具,青铜制,形如有曲柄的小斗。   17、不测:不可测度。指水深不可测;又一说指水波一望无际,浩瀚无涯。   18、鼋(yuan):也称绿团鱼,背甲近圆形,暗绿色。鼍(tuo):也称扬子鳄,爬行动物,背褐色,有六横列角质鳞。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据说能引发洪水,龙之属也。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须有鳞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鳖(bie):也称甲鱼,团鱼,俗称“脚鱼”。背甲橄榄色。   19、殖:生殖,繁殖。   20:《诗》云:这里引的几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文王的乐歌。   21、维:语首助词, 於:叹词。穆:深远。不巳:不止,无穷。   22、盖:推测之词,“大概”之意。   23、於乎:与“呜呼”同。显:显明,光明。文王:指周文王。纯:纯洁无瑕。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1,峻极于天2。优优大哉3,礼仪三百4,威仪三千5,待其人而后行6。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8,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9,为下不倍10。国有道11,其言足以兴12;国无道13,其默足以容14。《诗》曰15:“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荡荡,充满天地之间,生长发育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裕而又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行。所以说:如果达不到崇高的德,崇高的道就不会成功。因此,君子应当尊奉德性,善学好问,达到宽广愽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经了解的道理,从而推究对事理新的认识,抱着朴实厚道的态度崇尚礼节。   这样,身居上位时不要骄傲,身居下位时不要背弃。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言论主张能被采纳使国家振兴。国家政治黑暗时沉默不语力求保全自身。《诗经》里说:“既明达又智慧,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这句诗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注】   1、洋洋乎:浩浩荡荡,含有充满美好的意思。   2、峻极:高峻到极点。于:至。   3、优优:宽裕充足的样子。   4、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典礼制度。   5、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指礼的细节。   6、其人:指圣人。   7、凝:凝聚集中,引申意为成功。   8、道问学:道,由,从。问学,询问及学习。   9、居上不骄:居上,身居上位的人。骄,骄慢,骄傲。   10:为下不倍:为下,身居下位的人。倍,通“悖”,背弃、违背。   11、国有道:国家实行正道,指政治清明,太平盛世。   12、兴:兴盛。振兴。另一说:兴起,引申意为得志,被朝廷任用,采纳主张。   13、国无道:国家缺乏正道,政治黑暗,社会混乱。   14、其默足以容:意为缄默不语,足以为执政者所容,因而也就可以远避灾祸,保全自己。默,缄默不语。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5、《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这是一首歌颂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的诗。哲:智慧,指洞察事理,意为明达。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3;如此者,灾及其身也。”   非天子,不议礼4,不制度5,不考文6。今天下,车同轨7,书同文8,行同伦9。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10。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11,杞不足征也12;吾学殷礼13,有宋存焉14;吾学周礼15,今用之,吾从周16。” 【译文】   孔子说:“愚蠢的人却又爱只凭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又好独断专行;生活在当今时代,却偏要去恢复古代的制度,像这样的人,灾祸一定要降临在他的身上。”   不是天子,不敢议论礼制,不敢制定法度,不敢考核文字,现今天下统一,车辙的距离相同,书写的文字相同,实行的伦理道德也相同。虽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德性,是不敢轻易制礼作乐的;虽然有天子的德性,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轻易去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解说夏代的礼法,但由于它的后代已经衰亡,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存在,所以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代的礼法,现只还有它的后代宋国保持着。我学习周代的礼法,现今正实行着它,因此,我遵从周代的礼法。” 【注】   1、自用:只凭自己主管意图行事,不虚心向别人求教。《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2、自专:按自己的主观意志独断专行。   3、反:同“返”,引申为恢复。   4、议礼:议论礼仪,指修订礼仪。   5、制度:创立法度。制,制定。度,法度。   6、考文:考核文字。考,考核,考订。文,文字,这里指文字的形体和笔画。   7、车同轨:各种车子轮距的量度一样。古代制车,两轮之间的距离都有定制。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   8、书同文:书写的是同样的文字。   9、行同伦:待人处事遵守同样的道德规范。伦,指伦理道德。   10、乐:音乐。古代天子制礼作乐,以治天下。   11、说夏礼:说,解说,另一说为“悦”,喜爱。夏礼,夏代的礼法。   12、杞:古国名,在今河南杞县。相传杞开国君主是夏禹后裔东楼公。   13、殷礼:殷代礼法。商朝从国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   14、宋:古国名。商汤的后代,古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商纣的庶兄微子启。   15、周礼:周朝的礼制,是儒家赞成恢复的理想的社会制度。   16、吾从周:我要尊从周礼。吾,孔子。孔子说的这一小段话见于《论语》。《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3,虽善不尊4;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5,建诸天地而不悖6,质诸鬼神而无疑7,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8。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近之则不厌。   《诗》曰10:“在彼无恶11,在此无射12,庶几夙夜13,以永终誉14。”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15。 【译文】   君王统治天下要做三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仪礼、制度、考文”,做好了就会减少他的过失。在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确实,不确实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在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不尊贵,不尊贵就不踏实,不踏实也不能取信于百姓。所以,君子统治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和信任。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迷惑了。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不感迷惑,这是了解人意。   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离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恶之意。   《诗经》里说:“诸候在邦无人憎,在朝也不遭人恨。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些却早有美名流传于天下的。 【注】   1、王天下有三重焉:王,成为君王,统治天下。王是动词。三重,三件重要的事情,指上章说的礼仪、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   4、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   5、考诸三王而不缪:意为君子之道符合古代三君王立下的法则。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朝君王。缪,通“谬”,错误。诸,“之于”合音。   6、建诸天地而不悖:指君子之道符合天地之道。建,立。悖,违背。   7、质诸鬼神而无疑:《中庸》认为鬼神不疑,即是符合天道。质,证实、保证。另一说为质问、卜问。   8、不惑:不疑惑,不反对。   9、望:仰望,敬仰,仰慕。   10、《诗》曰: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周颂·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候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一说这是一首赞美宋国微子的诗。   11、在彼无恶:彼,诸候所在国,一说指在宋国。无恶,无人憎恶。这句意为:诸候勤于政事,本国无人憎恶。   12、在此无射:此,周王所在地,即指朝廷。无射,不厌恨。射,《诗经》里作“斁”,厌弃,厌恨。这句是说,诸候来到朝廷朝见天子,朝廷里没有人厌恨他。   13、庶几夙夜:庶几,差不多。夙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候早起晚睡,勤于政事。   14、以永终誉:永,长。终,保持。另一说:通“众”,为众的假借字。誉,荣誉,赞誉。这句是说,各诸候能长久受到众人的称赞。  15、蚤:通“早”,假借字。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1,宪章文武2,上律天时3,下袭水土4。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5,无不覆帱6。辟如四时之错行7,如日月之代明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9,道并行而不相悖10。小德川流,大德敦化11。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   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传统,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上遵从天时的变化,下符合地理环境。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复盖的。好像四季的错综运行,好像日月的交替照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害,天地的道同时并行,互相并不违背。小德如江河流行,不息不止,大德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注】   1、祖述: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这里说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   2、宪章文武:宪章,效法。这句是说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   3、上律天时:律,遵从。天时,谓自然变化的时序。或叫节气、气候,或叫阴晴寒暑的变化。   4、下袭水土:袭,符合。水土,犹言地理环境。   5、辟如:同“譬如”。持载:承载。这里是说天地广愽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   6、无不复帱(dao):复帱,复盖、遮盖。这里是说没有什么不能复盖。   7、错行:错综运行,意为流动不息。   8、代明:交替光明,意为循环变化。代,交替的意思。   9、并育:同时生长。相害:互相妨碍。   10、道并行而不相悖: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违背。   11、敦化:使万物达到敦厚纯朴的境地。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1,足以有临也2。宽裕温柔3,足以有容也4。发强刚毅5,足以有执也6。齐庄中正7,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8,足以有别也9。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10。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11,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12。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13,施及蛮貊14。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5,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16。故曰配天。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注】   1、睿(rui)知:聪明智慧。知,通“智”。   2、有临:居上临下。临,本指高处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    3、宽裕:宽,广大。裕,舒缓。   4、有容:容纳,包容。   5、发强:发,奋发。强,勇力。   6、有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   7、齐庄:恭敬庄重。中正:不偏不倚。   8、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   9、有别:辨别是非正邪。   10、溥愽渊泉:溥愽:辽阔广大。溥,普遍,辽阔。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而时出之:出,溢出。   11、见(xian):表现。指仪容。   12、说:通“悦”,喜悦。   13、洋溢:广泛传播。   14、施及蛮貊: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   15、队:通“坠”,坠落。   16、尊亲:尊重亲近。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1,立天下之大本2,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3,渊渊其渊4,浩浩其天5。苟不固聪明圣知6,达天德者7,其孰能知之8? 【译文】   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注】   1、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2、大本:根本大德。本,根本。   3、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忳,恳诚貌也。”   4、渊渊其渊:意为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5、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引申意为广阔。《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这里浩浩引申为广阔。   6、固:实在、真实。   7、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达,通达,通贯。   8、其孰能知之:之,代词。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原文】   《诗》曰1:“衣锦尚炯2。”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3;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5,知风之自6,知微之显7,可与入德矣。   《诗》云8:“潜虽伏矣9,亦孔之昭10”。故君子内省不疚11,无恶于志12。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13:“相在尔室14,尚不愧屋漏15。”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16:“奏假无言17,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18,不怒而民威于鈇钺19。   《诗》曰20:“不显惟德21,百辟其刑之22。”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23:“子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   《诗》曰24:“德遒如毛。”毛犹有伦25。“上天之载26,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里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样做是为讨厌锦服太鲜艳了。因此,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渐明彰;小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时间一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就可进入到圣人崇高美德的行列中去了。   《诗经》里说:“鱼儿潜伏深水中,仍然清晰看得见。”所以,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能在别人看不见在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里说:“看你独自在室中,心地光明应无愧。”所以,君子即使没行动时,也能怀着恭敬的态度,即使没言谈时,也能表现出他的诚实。   《诗经》里说:“默默无声作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执。”所以,君子不须赏赐,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刑戮还要畏惧。   《诗经》里说:“充分弘扬好德性,诸候便会齐效行。”所以君子忠实恭敬,天下国家就会太平。   《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从不用。”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感化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啊!”   《诗经》里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里说:“天生万物有其道,无声无味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了。 【注】   1、这句诗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写的是:卫庄公的夫人姜氏是一个美人。她初嫁到卫国来的那天就给卫国人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印象就是这首诗里所描写的情况。   2、衣锦尚絅:衣,用作动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絅(jio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絅,即加上麻纱罩衣。原诗为“褧衣”。   3、暗然:暗淡的样子。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   4、 的然:鲜艳的样子。的,鲜艳,显著,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   5、 知远之近:意为知道远是从近开始。   6、 知风之自:意为知道教化别人必从自己做起。风,指教化。《书·毕命》:“树之风声。”孔传:“立其善风,扬其善声。”   7、 知微之显:意为知道隐微之处对显著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微,指隐蔽细微之处。   8、 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诗。   9、 潜:潜藏。伏:隐匿。   10、 孔:很,甚。昭:《诗经》作“炤”,炤(zhng)与昭同,意为明显。   11、 内省: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疚:原意为久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引申为忧虑不安。《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   12、 无恶:引申为“无愧”在意思。志:心。《诗经·关雎序》:“在心为志。”   13、 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篇。   14、 相: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人在室。尔,你。   15、 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屋之西北角阴暗处。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16、 《诗》曰:这两句出自《诗经·商颂·烈祖》。这首诗是商的后代宋国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   17、 奏假:祷告,祈祷。无言:默默无声。   18、 不赏而民劝:君王不须赏赐就能使百姓受到鼓励。   19、 鈇钺(fu 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鈇,铡刀。古人用以腰斩的刑具。钺,古代一种兵器。   20、 《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周王在举行封候仪式上所唱的乐歌。   21、 不显:充分显扬。不,通“丕”,大。   22、 百辟:指诸候。刑:同“型”,法则。此为效法。   23、 《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   24、 《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輶: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意为轻。毛,羽毛。   25、 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伦,比也。   26、 上天: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气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形容它的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