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地图专区:常见病不求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9:55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过些小病——感冒、咽炎、拉肚子、上火……知道一些草药的用法,或内服,或外敷,或药膳,轻而易举地将常见病治好,或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那有多好!即使是一些顽固病,平常也应该知道如何配合医生来保健、食疗。

  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提起板蓝根,大家都知道它是治感冒的名药,“非典”肆虐时,都说喝板蓝根冲剂能预防,结果全国的板蓝根全部脱销。可能大家都以为板蓝根是一种药名,其实它首先是一种植物的根。

  板蓝根是菘蓝的干燥根。菘蓝是一到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在乡间野地,它和蒲公英一样是不起眼的小草。在古代,板蓝根常被认为是治瘟病的药。中医认为它味苦,性寒,归心经、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疗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等症;还可以用来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等症。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板蓝根冲剂”就是以它为原料制成的,因外感风寒而感觉喉咙痛甚至流鼻涕时,我们就用得着这种冲剂了。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是板蓝根最主要的功效,以它为基础,配伍其他的药材和食材,能治疗各种炎症。比较出名的药膳方,有专治小儿水痘的板蓝根银花糖浆。原料为板蓝根100克、金银花50克、甘草15克、冰糖适量,把这三味药材加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时,去渣,加冰糖适量。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数次,可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水痘及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

  还有一个药膳方叫清咽双花饮:取金银花15克、桔梗15克、板蓝根20克、杭菊花10克、麦门冬10克、甘草3克、茶叶6克、冰糖6克。将所有的材料放入研磨器中,磨成粗末状,再用纱布袋装成三包。取其中一包放入锅中,冲入1000毫升滚开水,盖上锅盖,以小火煮约10分钟,或以浸泡方式泡约15分钟,饮用时加入冰糖。另外两包亦以同样的方法泡制,日饮一包,能生津止渴,对治疗咽喉炎十分有效。

  板蓝根夏枯草饮:将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一同用水煎,加白糖适量饮用,每日三次,适用于腮腺炎、腮腺肿痛发热者。

  板蓝根在临床上清热凉血、抗病毒抗菌作用很明显,用量之大,堪称中成药之最。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板蓝根具有显著的清除体内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热原作用。板蓝根的退烧作用就是通过杀灭体内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清除引起发烧的过氧自由基和热原等因素而实现的。在病人低烧时,服用板蓝根,不但能够有效地退烧,同时,还能够促进身体康复和免疫力、抵抗力的增强。

  板蓝根这种抗病毒、清热解毒药,毒副作用很小,但是用的时间长了,吃的数量多了,也会积“药”成疾,酿成后患。在临床中使用板蓝根冲剂造成小儿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的病例屡见不鲜。服用板蓝根时,有过敏史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服用。对于儿童,千万不能用成人剂量,更不能长期、大剂量服用。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中药板蓝根虽有抗病毒的作用,但中医学把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和风热型感冒两大类,又由于季节的不同,感受外邪(致病因子)的不同,又有夹湿、夹暑、夹燥的不同,患感冒不分寒热、虚实和夹杂,一味用板蓝根治疗,是不科学的。

  除了在医药世界里一显神威,我还想说说另一种样子的板蓝根。想要知道它的故事,就让我们循着那一缕药草的清香来到苍山洱海,走进蝴蝶泉边的大理白族人家。

  白族的扎染,如今已成为一种蜚声中外的民间传统工艺了,扎染所用的主要染料就来自板蓝根。每年三四月间收割板蓝根,浸泡出水,然后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制成靛蓝溶液,就可以用来染布了。用板蓝根染出的布,不仅不褪色,它的药性对皮肤还有消炎作用。在这里,我们顺便介绍一下扎染的工艺流程。制作者根据要求的花纹样式,用线将白布缚好,做成一定皱褶的小纹,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在这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缘受到靛蓝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的晕纹,凝重素雅,若隐若现,实在是一种韵味别致又不失本真的艺术品。

  说到扎染,或许你会想起染蓝家族里的另一个孪生姐妹——产于南通的蓝印花布。没错,蓝印花布与扎染之间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蓝印花布使用的染蓝原料是蓼蓝。这种蓼蓝,除了做染料外,同样也可入药,有解毒、解热、杀菌等功效。

  当我们静静地面对那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面对那布匹上精致而典雅的图案,看着由这布匹裁成的裙摆在和风中轻舞飞扬,是否会联想到染布工人乌青的双手捧出的那两株蓝草——板蓝根、蓼蓝?这些山野间平凡的小草,在给予我们人类“健”的护佑的同时,还不忘带来“美”的熏陶,生而为人,有这样的益友与良朋,我们是何其幸运啊。

  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小时候就认识罗汉果,黑乎乎的干球球,其貌不扬,用它泡水却甘甜可口,在夏天是一种很美味的清凉饮料。记得那时曾很好奇地问爸爸:“这么难看,为啥要叫罗汉果呢?”他神神秘秘笑而不答,取出几片果瓤掰开给我看,只见内核的纹路看上去好似一尊端坐的大肚罗汉,欣喜之余不禁对爸爸的博学广见钦佩不已,于是牢牢地记住了这味草药的名字——罗汉果。

  长大了之后,有段时间到广西桂林出差,在那里盘桓了些日子,才知道广西一带原来是罗汉果的故乡呢。那一片灵山秀水之地,“山气日夕佳”,“江作青罗带”,还有刘三姐的山歌日夜缱绻。出去游玩,在一户农家小院见到了罗汉果的藤蔓,棚棚架架,果子挂满眼前,像无数垂下的青气球,非常好看。农家主人是瑶族人,闲聊中得知罗汉果在瑶族人心目中,被誉为长寿果、仙果,是一味神奇的止咳良药。罗汉果可以鲜吃,像普通水果一样,清香甘甜,但一般都是烘干后保存,是一种风味独特的干果。它外形似鸡蛋,绿色的成熟鲜果经炭火烘烤后变成黄褐色,有极细微的茸毛,干果皮薄而脆,果肉是黄白色,质地松软,状似海绵。

  关于罗汉果的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但是当地的瑶族人,对于这个奇特的名字,赋予了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两百多年前,桂林的瑶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劳孝顺,深得乡亲们的赞赏。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一天清晨,他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香味,环顾四周,看见不远处长着一团团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圆形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野果清甜爽口,吃了饥渴顿消。樵夫欣喜万分,便摘了很多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咳喘病竟不治而愈。后来,有位郎中行医路过此地,听说了这件事,就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了一些,郎中拿回家一研究,发现这种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的功效,于是罗汉果的神奇功效开始广泛应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姓汉,后人为缅怀他俩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为“罗汉果”。

  不知为何,罗汉果作为一味神奇的良药,遍查历代草药书均无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没有。有些遗憾,但这并不影响罗汉果的神奇功效。罗汉果的名字很多,比如汉果、拉汉果、青皮果、罗晃子、假苦瓜等。罗汉果味甘,性凉,入肺经、大肠经,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嫩肤益颜、润肺化痰等功效,可以治疗急慢性气管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胃热、便秘、急性扁桃体炎等症,糖尿病患者亦宜服用,常用可以益寿延年、驻颜悦色。但罗汉果性凉,体质虚寒者须慎用。用罗汉果2个加胖大海2个,沸水冲泡成的罗汉果茶,具有清肺利咽的作用,很适合咽痛音哑、肠燥便秘的人。也可取罗汉果2个、陈皮10克,将陈皮切丝,罗汉果洗净、压碎,用大火煮沸后再煮10分钟,制成罗汉果陈皮饮。这款茶具有消暑、祛痰的作用,也适用于咳嗽、咽喉痒痛等症。

  现代医药研究发现,罗汉果含有丰富的糖苷,这种糖苷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具有降血糖作用,可以用来辅助治疗糖尿病。它含丰富的维生素C,有抗衰老、抗癌及益肤美容作用。罗汉果还有降血脂及减肥的作用,可辅助治疗高血脂症,改善肥胖者的形象。说到这里,再顺带介绍一个对减肥健身十分有效又简便易行的家常食疗方法——罗汉果山楂饮。做法是取罗汉果10克、山楂10克、蜂蜜适量、净水250克,首先将罗汉果洗净、压碎,山楂洗净,与罗汉果同放锅中,然后在锅内加净水,上火煮熟后,去渣留汁倒入杯中,最后放入蜂蜜搅匀,可以润肺、消除脂肪、降血脂。

  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罗汉果,那时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用途,就知道是爸爸托人找了来给外婆冲茶喝。外婆的肺不好,经常咳嗽,每次一咳嗽就拿罗汉果泡水喝。常常整个冬天,家里都飘着罗汉果的清香,夜里就听不见外婆的咳嗽声了。后来,轮到我买罗汉果给外婆,果然,很久都没有听到外婆的咳嗽声了呢。慢慢地,我也爱上了罗汉果的味道,总觉得喝完后皮肤、内脏都水水润润,无比舒服。

  时至今日,在桂林,人们仍常以罗汉果茶作为待客的上等茶饮。掰几片果瓤,注入沸水,五六分钟后便有芳醇的药草香袅袅而出,喝一杯,口舌生津、心肺润畅。本就是好山好水甲天下的好地方,又产出这样的好果好药,看来老天爷对那儿真是格外地垂青与眷顾啊。

  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十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0月31日,是万圣节。万圣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在欧美国家,却是热热闹闹的“鬼节”。孩子们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精灵的样子,手提南瓜做成的“杰克灯”,和同伴嬉笑打闹。那样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还真有着浓浓的感染力呢。

  平时不起眼的南瓜,在万圣节就成了惹人喜爱的宝贝。我曾经在美国版的《读者文摘》上见到过雕刻南瓜灯的教程,很让我心痒痒了一把,只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真正动手实践。后来又读到了饶有趣味的关于南瓜灯的传说:古代的爱尔兰有个名叫杰克的人,经常喝得醉醺醺的,还爱搞恶作剧。有一天,杰克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就与恶魔展开谈判,要恶魔施法术让杰克永远不会犯罪,杰克才肯放他下来。杰克死后,他的灵魂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游荡。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在一个挖空的萝卜里放着,后来,一些爱尔兰人移民到了美国,发现南瓜在雕刻上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萝卜灯变成了南瓜灯。

  后来,这种雕刻南瓜的技法流传世界,还被用到了餐饮上,有些美味佳肴,就是用雕刻得精美绝伦的南瓜来装的。南瓜在中国也很常见,只不过在老百姓的眼里,南瓜主要是用来吃,可煮可炒,还能当饭充饥。当然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南瓜节”,过这个节的是个叫毛南族的少数民族,时间就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每年的这一天,毛南族家家户户都把成熟的大南瓜摆出来,评选出最大最好的“南瓜王”。选出南瓜王之后,他们用砍刀劈开瓜王,掏出瓜瓤,把饱满的子留做来年的种子,然后把南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众人分而食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到底,也仍然离不开一个“吃”字。

  至于更高明些的用途,就要说到以南瓜的果和子入药了。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经、胃经,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肋间神经痛、疟疾、痢疾、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症。而南瓜子则味甘,性平,入大肠经,有驱虫下乳、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绦虫、蛔虫、钩虫、血吸虫病、产后缺乳、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等症。用生南瓜子仁30克,捣烂成泥状,冲入适量的开水和少许白糖调味,分早晚服,连服一周,有很好的催乳的作用,在民间算得上治疗产后缺乳的金牌良方。

  南瓜子可以驱除体内的寄生虫。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买一些炒好的南瓜子给我当零食,说是吃了肚子里就没有虫子。看样子,南瓜子驱虫的功效早已经深入民间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学又发现南瓜子可以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疾病为男性高发病,临床证实,每天吃上50克左右的南瓜子,不论生熟,都可以有效地防治前列腺疾病。这是因为前列腺分泌激素的功能要依靠脂肪酸,南瓜子就富含脂肪酸,可使前列腺保持良好功能。研究表明,每天坚持吃一把南瓜子就可治疗前列腺肥大,并使第二期症状恢复到初期,明显改善第三期病情。因为,南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消除前列腺肥大初期的肿胀,同时还有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这可真是中老年男性的好消息啊。

  相比南瓜的药用,南瓜的食疗药膳花样更多,如南瓜烧鸡能够理气开郁,用料为南瓜300克、鸡腿1只(约30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洋葱50克、葱姜少许;将三味药材用5碗水煮至300毫升,去渣、取汁;将鸡腿切块,用开水汆烫过;南瓜去除粗皮、内瓤,切成块状,葱切段,姜切末,洋葱切丁;锅内先放一大匙色拉油,加入葱、姜、洋葱,放入鸡腿炒过;再加入南瓜、中药汁及适量酱油、味精、料酒、冰糖调味,加300毫升的水,用小火煮20分钟后,再用大火煮至汤汁收干即可。

  糖醋南瓜丸口味甜酸软嫩,又能温中止泻。用料为南瓜500克、面粉50克、白糖50克、醋50克、淀粉10克;将南瓜洗净,去皮、切块,上笼蒸熟,沥去水,加入面粉、白糖、食盐适量,揉成面团状;炒锅放油烧至七成热,用手将南瓜挤成鹌鹑蛋大小的丸子,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锅中留底油约10克,放清水100克,加白糖和少许盐,然后勾芡,淋香醋,倒入丸子,稍拌炒即可出锅。

  “南瓜未种雨霏霏,小麦含烟碧四围。陇上流连翘首望,膏田水足谷芽肥。”在古代文化人的笔下,沉甸甸的大胖南瓜终于也有了自己诗情画意的形象。说到诗情画意,齐白石老人的南瓜大写意国画才算得上栩栩如生。缠绕缠结的藤,虬曲虬回的须,肥大肥厚的叶,丰硕丰腴的果,笔迹草草,笔意饶饶,婉而成章。画幅上有题款:“种瓜五月已生迟,六月南方不雨时。也喜垂垂见瓜熟,秋风又向小园吹。”细细品味,一股田园之风扑面而来,老人的心志、情志跃然纸上,令人深深景仰。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曾有一回,听一位从台湾旅游回来的朋友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在宝岛吃槟榔的经历,这令我想起高山族民歌里面唱的: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

  这歌中唱的高高的槟榔树属棕榈科,原产于东南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植物。它的外形与椰子树颇有几分相似,高大挺拔,枝叶迎风。槟榔树上结出的种子叫做槟榔子,也叫白槟榔、橄榄子、大腹子、槟榔玉,含有槟榔油、氨基酸、槟榔碱和鞣酸等成分,可食用,同时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性温,味苦、辛,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绦虫、蛔虫、姜片虫、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等。经炒制的焦槟榔可消食导滞,治疗食积不消、泻痢后重等症。剥去成熟槟榔的外果皮与内果皮硬壳,留下中果皮纤维,煮后干燥,打松,晒干,习称“大腹皮”。大腹皮也可入药,它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四经,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之功效,主治脘腹胀痛、大便不爽、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

  消食化积是槟榔的一大主要功效,因此它在各种慢性肠胃病的辅助治疗方面颇能大显一番身手。将槟榔果8克切成薄片,在300毫升清水中浸泡2小时左右。将槟榔片和所浸泡的水倒入锅中,煮沸后撇去浮沫,再小火煎煮30分钟。取滤液,调入蜂蜜10克,一款槟榔蜂蜜饮就做好了。每日空腹饮用,上下午各饮一次,每次喝100毫升,连饮四周以上,就可治好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与此方相类似的还有帮助行气消食除胀的槟榔饮:取槟榔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6克,白糖适量。先将槟榔切片或打碎,把莱菔子微炒一下,然后将槟榔、莱菔子、陈皮一起放入瓦锅内,加入清水700毫升,用中火煮沸30分钟,去除药渣,加入少许白糖即可饮用。

  槟榔糯米粥有理气、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胸膈满闷、大便秘结等症。原料为槟榔15克、郁李仁5克、火麻仁5克、糯米100克。先用水煎火麻仁,滤取汁液,加入糯米煮粥至将熟。把槟榔捣碎,用热水烫郁李仁,去皮研磨成膏,槟榔研匀,加入米粥煮片刻即可。

  槟榔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到处都可见到它们窈窕秀丽的身影。对当地的许多少数民族来说,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办喜事,槟榔都不可或缺。尤其是在黎族地区,有“一只槟榔大过天”的谚语,意思是说,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槟榔起着某种决定性作用。吃槟榔不仅是重要的习俗,也是十分有趣的经历。槟榔切片后蘸上作料,慢慢咀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当年苏东坡老先生被贬到岭南后,见此情此景,写下了“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美妙诗句。

  以吃法独特而闻名的广州人,在吃槟榔上很有一套,他们在槟榔中加入丁香、桂花、山茶等浓香之物,称之为“香药槟榔”。到了明清时期,北方也开始流行吃槟榔,就连慈禧太后也经常吃上几颗。后来,御医还专门为慈禧太后制作了两款“法制槟榔片”。

  第一款所用的药材为党参二两、白术一两、生黄芪一两、炙厚朴五钱、竹茹一两、研广砂六钱、丁香二钱、木香二钱、灯芯草三钱。制作方法为:将药煎透滤汁,放入槟榔片四两,煮透,待药汁熬干,再将槟榔片晒干,再用盐水炒制,每片槟榔用盐五分,拌匀炒黄。这槟榔片可益气开胃,增进食欲。

  第二款所用的药材为橘皮二两、炙厚朴二两、炒苍术二两、川郁金二两、砂仁二两、竹茹一两五钱、石菖蒲五钱。制作方法为:把这几味药一起煎透,滤汁,放入槟榔片四两,再煮,将槟榔片晾干,再用盐水炒制。这款槟榔片除了能开胃健脾,还能化痰开窍、理气解郁。

  吃槟榔,能生津止渴,还有一股清凉香甜的气味,甚至会产生飘飘欲仙的快感。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总结出槟榔的四大作用:一是能使清醒的人变醉,二是能使喝醉的人清醒,三是饥饿时吃它能充饥,四是吃饱了以后吃它能助消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清醒的人在嚼食槟榔时,面颊发红,像火烤,就像喝醉酒一样;而在醉酒后嚼食槟榔,由于槟榔能够顺气,可使醉意很快消失,所以有醒酒的作用;饥饿的时候嚼食槟榔,很快会感到气力倍增;吃饱饭以后嚼食槟榔,又能帮助消化,不会造成食积。看来,槟榔被誉为四大南药之首(槟榔、益智、砂仁、巴戟被称为四大南药),真是名至实归啊!

  吃槟榔有这般那般的趣味和好处,但却不可多吃。李时珍就认为:“食槟榔有损正气,不宜久服。”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长期频繁地咀嚼槟榔,会引起口腔病变。另外,槟榔吃多了也会上瘾,就像吸烟一样,比较难戒。平时爱嚼槟榔的人,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