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生命之水任务:浅谈吴道子绘画的用笔力度、速度和线型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1:15
浅谈吴道子绘画的用笔力度、速度和线型的变化

    “吴带当风”从表面看是衣纹多运动体势,从内部看则是用笔速度快而有力,线条粗细变化有致。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讲究用笔,它和书法的用笔相同。书与画都孕育于中国原始陶器纹饰中的抽象符号,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比绘画早熟,先成熟于甲骨金石文字的铸刻,后发达于简牍绢帛的书写,并从大自然中体悟借鉴诸如“万岁枯藤”、“高山坠石”之类有力物象,来要求笔画的点、线有力,这被称为“骨法”,形成特殊的书法审美观念,并影响到绘画。
    绘画在东汉以前,主要都由民间画工操掌,东汉才开始有士大夫乃至帝王将相染指。到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从事绘画者增多,他们掌握文化,精通书法,很自然地将书法观念带入绘画,并被南朝齐画家兼理论家谢赫总结为绘画“六法”的第二法“骨法用笔”,要求作画用笔须像书法一样讲究骨力。
    那时的绘画以人物为主,造型单由线条勾勒表现。就绘画本体而言,轮廓线如果没有力量,形象就如没有骨架一般立不起来,所以“骨法用笔”既有书法上的审美意义,又有绘画上的功用意义。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中国绘画的创作主体,都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和民间画工的主要艺术区别之一,就是在于用笔。并且由于“书画同源”的实质主要是在用笔要求有力度,多变化,能抒情,所以工书者善画,工画者善书,互为因果。要想在书画上有高造诣,就必须书画兼优,这是民间画工难以办到的。
吴道子虽然在未进宫之前,曾是一名画工,带领一班弟子为谋食而奔波创作壁画,但他毕竟不是文盲,与地道的民间画工本质不同。他当过基层官吏,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并且向张旭、贺知章学过书法,如无足够的才秉与修养,岂能让那两位狂人书法家接收为徒。
   《历代名画记》还说吴道子的书法“迹似薛少保”,是指他的楷书像薛稷。薛稷学虞世南、褚遂良,与他们二人及欧阳询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张旭也擅楷书,与四大家一样都祖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因些迹近虞、欧与褚,和薛也算同源,吴道子的楷书像薛便好理解了。他常在壁画上自题相关经文,为了让普通老百姓看得懂,不便用草书而得用正楷。《寺塔记》称赞他题写的经文,“笔迹劲利”。有鉴于此,清代王原祁等纂辑的《佩文斋书画谱》第二十七卷还把吴道子列入《书家传》之六。清人(佚名)《书画史》卷五也将吴道子列为书法家,说他“善画亦工书”,“人但知其画,不知其书”。这些后人的评价,与唐书说他“学书不成”相左,难免带有对古贤溢美过誉的成分,但他拥有书法功底是没有疑问的。
    吴道子既然拥有书法功底,自然会将书法笔法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于作画,但使用的主要是草书笔法,其特征之一是速度快。苏轼形容他“当其下笔风雨快”,《宣和画谱》说他“落笔风生”,正与两位老师相同。唐诗人李颀《赠张旭》诗说张“挥笔如流星”;唐书评家吕总《续书评》谓贺知章“纵笔如飞”。用笔风驰电掣,创作周期就会缩短,难怪吴道子壁画数量大,他的弟子张藏作画速度快也是这个缘故。
    他的笔法特征之二是力度很大。《寺塔记》说吴道子画在景公寺的《地狱变》“笔力劲怒”,另一幅壁画的龙和天王“笔迹如铁”。“怒”、“铁”二字,极生动地形容了吴道子用笔的遒劲有力,这由作品图片犹能窥见一斑。
    有了早年的书法功底,吴道子的绘画笔法才会超轶群伦,卓然独立,对历代传统笔法作出创造性突破。汤垕《画鉴》说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是以笔法之妙推重吴道子的。根据他的记载,吴道子早年“行笔差细”,中年以后“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就是说用笔挥洒大胆自如,线条像莼菜条似的,有粗细变化,后人称之为“莼菜描”。莼是一种水生植物,一般人不认识。后世又将吴道子的描法称为“兰叶描”,兰叶也有粗细变化,且人皆识之,顾名思义,比较好懂。
    有的现代学者以为“兰叶描”不同于“莼菜描”,见《送子天王图》的线描一般都称作“兰叶描”,于是怀疑它不是出自吴道子之手。实则综合《鬼伯》、《观自在菩萨像》、《孔子行教像》的拓本看来,吴道子的线描有两种样式:《观自在菩萨像》线条使用战笔,比较像在水中飘动的莼菜条;《鬼伯》、《孔子行教像》的线条只有粗细,没有战掣,与《送子天王图》相同,就是后世所惯用的兰叶描。两种线描的运用是有的放矢的。观自在菩萨立在云头上,衣纹与云头都用战笔,能产生迎风飞动的艺术效果。孔子像需要庄重,鬼伯像剑拔弩张,天王送子庄严肃穆,用战笔线描显然就不合适。一位大师,如果只用一种技法胶柱鼓瑟,还称得上大师吗?战笔线描后人学得较少,南宋马和之是最突出的一位,他所用的战笔线描被评为“出自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可见无论战笔还是不用战笔的“莼菜描”,都又叫“兰叶描”。怀疑《送子天王图》不是真迹可有其他理由,以它不是用战笔“莼菜描”画成为由就站不住脚。
    实际上“莼菜描”或“兰叶描”,是把书法中用笔的提按法,用到绘画线条的勾画上,按笔处线条较粗,提笔处线条较细。根据人体与服饰的表现需要,通常在人体结构与衣纹转折处区分线条粗细,使它们有起有伏,有轻有重,有前有后,有虚有实,令人体与服饰产生一点立体感,即米芾《画史》所形容的“圆润折算,方圆凹凸”,这样比较真实自然。只要细看《送子天王图》局部和《观自在菩萨像》拓片的衣纹,就能够理解提按粗细的妙处。
    吴道子的衣纹描法是对前人传统的一项改革,也是一项创造。至迟从现在尚能看到传世摹本的顾恺之开始,人物画的线描主要倾向,是笔法均匀用力,线条因此也同样均匀有力。只是在行笔速度与力度、线条粗细及其表现形态上,不同画家有所不同。例如顾恺之用笔“紧劲联绵”,像春蚕吐丝一般,号称游丝描,阎立本的笔法疑重有力如铁线,则叫铁线描。陆探微和张僧繇没有传世真迹,据《历代名画记》的说法,陆的“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线条像锥子一样劲利,也是铁线描之属。张“点拽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勾戟利剑森森然”,看起来似乎线条较有变化。不过可能还是重在力度,追求“勾戟利剑”般的劲利,和陆探微相似。这也可从阎立本的笔线看出仿佛来,因为《历代名画记》说:“阎师张,青出于蓝”。
    张僧繇以后的重要画家,如隋代的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以及初唐的阎立德,都祖述顾、陆、张的画法。他们除展子虔现存《游春图》外,皆无画迹可验,笔法大概和阎立本不会差太多。由此可见,吴道子的笔法是异军突起、前无古人的新创造。
    线条均匀,易犯刻板而缺乏生动气息。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箓集·古画辩》说得很对:“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耳。”“莼菜描”的效果,是笔力劲怒,遒利如铁,又磊落有逸势,带有草书的神气,它是“写”出来的,不是像“游丝描”、“铁丝描”那样“描”出来。这样画,才能发挥吴道子的天赋个性与意气。观裴将军舞剑作画,没有这种描法是配合不了激情的。明代画家李日华说,他看梁楷画的人物很工细,配景却画得很洒落,好像略不经意,其实是因为“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以助雄逸之气”。他因此认为“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他的意见是对的。
    这些正是吴道子对前人描法的改革目的和意义,也是吴道子对传统人物画的重大贡献,后世用得最普及的就是这种有提按粗细的描法。所谓柳叶描、芦叶描、竹叶描等描法,也都是在其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莼菜描”也像书法那样,让人满足于线条笔法,不必再计较色彩,或者甚至不知如何再着色。《唐朝名画录》就记载说:“每观吴生画,不以装裱为妙,但施笔绝踪,皆磊落逸势。又数处图壁,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加其彩绘。”《寺塔记》说景公寺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是“白画”,“白画”就是只有墨稿,不加色彩,笔法不受影响而呈现无遗。
    五代荆浩《笔法记》指出:“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笔胜于象”显然源于书法,因为书法点画用笔之美,可以超越文字的结体,这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也是吴道子绘画的魅力之所在。
    荆浩是在历史上率先把笔和墨加以同样重视的画家与理论家,他提出:“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本来谢赫“六法”没有墨的地位,直到唐代盛中期诞生了水墨画,并在五代繁荣,引起审美变化,荆浩才给了墨以重要地位。按照荆浩的“六要”标准,吴道子被他批评为“有笔无墨”,“无墨”指缺乏丰富的墨色变化,因此他还不能算水墨画家。但“笔胜于象”一语,却是对吴道子的肯定,并且道出了中国画的用笔,有超越所要表现的形象而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说中了中国画特点的要害,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主要区别之一在此。西方绘画的用笔方法,没有特殊的要求与独立审美价值,只有中国画才会“笔胜于象”。“ 笔胜于象”到现代还是中国画保障画种特色、免于被西画同化的重要“基因”,它在美学上的意义可想而知,这当然又是吴道子的卓越贡献。
    吴道子的笔法与线描同前辈画家相比,显然是种重大突破与创新,张彦远才会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的笔法“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并且宣布他“宜为画圣”。汤垕对吴道子的评价,重在笔法,无疑是受张彦远影响。吴道子的笔法与线描不但垂范后世,而且在当时就影响广泛,以至于连西北边陲敦煌的莫高窟壁画,也用上了“莼菜描”。如盛唐壁画《维摩经变相》局部的维摩诘像,笔法线描就明显吸收了吴道子的特点。借助它,可以加深对吴道子笔法线描的认识,否则,他无可靠的传世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