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旅伴任务:印章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2:16:12

印章石

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印章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也是集雕塑、书法、雕刻和铸造为一身的中华文化的精粹。其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从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至少在商代末期,印章就已经比较规范了。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印章的发展与青铜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千余年,印章文化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印章的功用和制印材料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评定印章石的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质地,即印章石是否洁净、细腻和温润,上佳者可以称之为“冻”;其二是花纹,这包括颜色和纹理及其搭配。按照这两个标准,能够被人接受并垂名青史的,也仅寥寥数种,它们分别是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和巴林石。曾有人将润黄灵通的寿山田黄石、浓艳如丹的昌化鸡血石和灿若灯明的青田封门青合称为“红黄蓝”,可见此几石的名气之大。巴林石是印章石中的后起之秀,其质地和花纹不亚于“红黄蓝”,只不过那时巴林石还没有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已。印章这个词与“印”和“章”都是同义的,也称作“玺”(也可写成“鈢”或“鉨”)。在历史上,印章还有“记”、“符”、“契”、“信”、“押”等名。印章最原始的功用恐怕是表明官爵等级的一种标识,如在汉代,诸侯的印章是黄金制作的,驼钮,曰玺;丞相和将军的印章也是黄金质的,却是龟钮,叫章;中二千石(汉代的一种官名)的印章是银质的,龟钮,也叫章;而千石和六百石(官名)则是铜印鼻钮,称作印。“受官拜印”这个词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官印。除此外,古代印章还有一些其他的功用,如类似于现代的商标或注册码,在生产的器物上留下戳记;类似于现在的封检工具,在传送的书牍物品封扎处压上印文,有些功用甚至延续到现在。作为纯粹的私印,印章是身份的证明和对某物品的拥有,如在属于自己的书籍或字画上盖上印章等等。至于制作印章的材料,除了金、银、铜等金属外,还有骨角质、木质、琥珀和石质等,在这里,我们主要对制作印章的“石头”作一简单的讨论,因为自明代以来,石印由于硬度适中而易于奏刀,一直就是最为常见的印章材料。

  除了上述几种印章石外,也还有其他石料作印章石的,如玉石和用于制砚的石材等等,其中玉质印章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乾隆皇帝,就为收藏书画名品的三希堂(因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晋代书法稀世精品而名)特意制作印文为“三希堂”的印章,他70岁后多用“古稀天子之宝”的印章,而至八旬,则用“八征耄念之宝”,这几枚印章都是又上等美玉所制;又如,1968年,在陕西咸阳汉长陵发现一枚白色玉质的印章,它高2厘米,面宽2.8厘米,上他凸雕螭虎钮,底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据《汉宫旧仪》所记,汉代皇帝有六个玺印,皆为白玉螭虎钮,文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由于皇后的玺印文与皇帝的相同,故判断该出土玺印是含高祖刘邦吕后之玺印无疑,它就是用和田玉制作的;“和氏璧”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可能已经家喻户晓了,但此后这块美玉还演绎了一段“传国玉玺”的故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在楚人和氏献璞刖足三百多年后,蔺相如完璧归赵,没有得到和氏璧的秦国在统一全国后,终于得到了这块梦寐以求的稀世之宝。秦始皇称帝后,就把这块天下至宝制成了传国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写字的是他的丞相,书法家李斯,刻印的是他的玉工孙寿,从艺术角度讲,这颗玺印可算是绝世珍品了。大秦帝国仅15年就灭亡了,传国玉玺便到了刘邦的手里,刘邦没有传几代,王莽又篡权夺印,此时的传国玉玺已在明争暗夺中破了一角并用黄金镶补(这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出处),王莽的新朝也仅持续了15年,此后直到唐代,传国玉玺辗转流传易手换主,成了改朝换代的标志,在五代期间消失在兵荒马乱之中,其归属和去向至今还是个谜。一说是在后唐(936年)灭亡之时,在契丹大军面前,末代皇帝李从珂放火自焚,把自己和传国玉玺一起化成了灰烬。“玉石俱焚”这个词或许就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