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宣传动画:用“三点一线法”瞄准党报头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2:52:07
给报刊写稿,尤其是给党报写稿,给党报写头条稿,有什么诀窍?以我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的实践看,觉得梁衡当记者时总结的一个方法倒很实在,这个方法叫“三点一线法”。
  上世纪80年代,梁衡在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当记者。众所周知,光明日报主要面向科学界和教育界,山西是产煤大省,并不属科学、教育最发达的省份,报社把梁衡放在山西,也没指望他能多发稿。可梁衡不甘寂寞,稿件一篇篇写,头条一条条发,让编辑部刮目相看。①若干年后,梁衡出版《新闻三部曲》,其中就把在山西写的新闻作品集为一册,外加40多篇“独白”,取名曰《没有新闻的角落》。在“没有新闻的角落”,梁衡能写出不少有影响的新闻,这除了他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功底和勤奋敬业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摸索并掌握了一套给党报写新闻、写头条稿的正确方法。
  梁衡写文章有个显著特点,喜欢打比方、用比喻,道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他说写新闻就如打靶——三点一线,眼睛从标尺缺口里看出去,缺口对准星,准星对目标,三点连一线,这时扣动扳机,就能击中目标。记者的上稿率也就是他对目标的命中率,要提高命中率也有个“三点一线”,这就是政策、形势和事实。一般来说,只要你采访的事实既能呼应中央的政策,又紧扣目前的形势,这篇稿子就基本命中了。②
  何为政策?梁衡说这政策主要是指中央的政策、中央的精神,也体现为一个时期内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何为形势?这形势就是指社会的趋势和民心,包括人们的思潮、行动、所说所谈等,也就是社会的关注度和受众热点。③应该说,形势和政策大多时候是基本一致的,但有时候并不一致,有时共振,有时对立,有时和谐,有时冲突,复杂得很。记者的职责,就是善于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正确判断形势,用政策和形势作取景框,去选择和收集那些既反映社情民意、受众高度关注,又能很好地与中央精神连线、新鲜而有特点的新闻事实。只有当事实、形势与政策,也就是事实、受众热点与中央精神三点连成一线了,你写的新闻才会受到媒体的重视和欢迎,才会有可能上头条。你写的新闻若偏离了国家政策和中央精神,莫说上头条,就是一般稿也是难以发出来的。
  一个中央精神(政策),一个受众热点(形势),一个新闻事实,并排三个点,那么这三点究竟谁轻谁重呢?以我的理解,应该是没有轻重之分粗细之别的,而是一个也不能少,缺一不可。因为,事实是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受众热点是前提——大家关注的才有写头;中央精神是关键——导向正确永远是第一位的。三点之间既独立,又融合;既相辅,又相成,不对立,更不排斥。当然,具体到某一媒体、某一稿件,这三点之间肯定会有所讲究,不会要求绝对一致。不同的媒体应该是各有侧重,就是在同一媒体的不同版面、不同栏目、不同板块、不同位置、不同时段,也会各有侧重。譬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肯定更加注重“中央精神”。京华时报、南方周末等都市报,肯定更加注重“受众热点”。至于“事实”这一点,新不新鲜,典不典型,全靠记者的发现了,哪个媒体也不愿意用旧的或假的东西。再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定会把“中央精神”放在首位,而其他一些诸如调查类、科普类、财政类、生活类、体育类、娱乐类的频道或栏目,一定会把“受众热点”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毕竟,不同媒体,不同栏目,因性质不一样,定位不一样,承担的职责不一样,对新闻的选择也会不一样。这非常正常,大可不必求一律或强作规定。但尽管各有侧重,“三点”中一点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含糊。
  写稿如打靶,三点连一线。但受视力、光照、身姿、臂力、呼吸、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三点一线”并非易事,就是专业运动员,脱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新闻实践中,有四种情况经常发生,值得注意:
  一是盲目瞄准,不知关键点,二点连一线。这表现为:所报道的新闻有事实,也受一些人关注,但与中央精神挂不上钩,或错时,或滞后,或不合时宜。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你还在报道小煤窑生产如火如荼,报道GDP超常规增长,报道高能耗带来高效益,显然自讨没趣。一项政策出台一年半载了,你忽然睡醒了想起写稿,“马后炮”谁要?党报讲导向,导向须走在前面,赶不上趟的东西或导向错误的东西只能靠边站。即使你写的是事实,你写的事实在当地确受关注,但离开了导向即中央精神这一点,怎么可能被选做头条?报纸总不能做群众尾巴或与中央精神作对吧?缺了中央精神这个关键点,就像打靶缺了准星,那两点怎么瞄都没有用,越瞄越偏。
  二是错位瞄准,死盯关键点,三点成一点。新闻慢半拍不行,抢过头肯定也不行。中央刚刚部署一项工作,会议一散,你的新闻稿马上就来了:或说中央的决策如何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拥护;或说当地党委、政府如何迅速部署迅速行动;或说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纷纷表态;或干脆就填上一些数字及若干例子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云云。经验一套一套,成效一串一串,令人眼花缭乱。这样一夜间冒出来的新闻,谁信?除了反感,只能还是反感。可惜这样的新闻目前还不少,且常常美其名曰“大宣传、大声势”。若一定要说新闻造势尚可理解,但“被关注”、“被事实”,生硬图解政策,以假乱真,终究难以服人。这样的新闻,只有上级精神,谈不上事实,更谈不上受众关注,只能算一点连一线了。
  三是模糊瞄准,放大受众点,一点盖三点。任何政党的党报都有自己的党性原则,都要宣传本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这是职责,也是使命,天经地义。可你的新闻,只顾瞄准受众热点,不考虑时机、后果,不考虑国情、实情,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动机也是好的,一心想迎合受众,追求轰动效应。结果,看点抓到了,卖点也有了,却把党性原则弄丢了,与大局和中央精神格格不入,稿子还是发不出。即使勉强发出来,也上不了头条,弄得不好有时还会制造新的麻烦,使党委、政府工作陷入被动。我认为,热点问题不但应该抓,还应该多抓,但一定不要忘了与中央精神连成一线。
  四是随意瞄准,忽视受众点,专注于两点。这两点,当然是指事实和中央精神了。其表现为:上面讲什么,我就找什么;上面要什么,我就写什么,管它新鲜不新鲜,管它受人关注不关注,跟上形势就是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一些报上的“四季歌”、“大路货”和一般性的工作动态就是这类新闻,这样的新闻不痛不痒,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有用,永远也激不起受众的兴趣。一张报纸,也许难免会有这样两眼向上的“两点”新闻,但若指望它上头条,指望它成为万众瞩目的好新闻,却是万万不可能的。这样的新闻只能越少越好,多了就会倒读者的胃口。
  因此说,“三点一线法”看似简单,其实内涵非常丰富,具体操作起来也很有讲究。这里面有辩证法,有方法论,有科学态度,也有科学精神,一点也马虎不得。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不屑一顾。要遵循新闻规律,学会在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和共振点。只有当中央精神与受众热点正好一致,发生共振,而我们采写的事实又正好在这个共振点上,这时的新闻就不是一点一线、两点一线,而是三点一线了。否则,当你采写的事实,虽与上面精神连线,但不是民众最急切关心的事实;或是民众关心的事实,但又与中央精神不连线,这样的新闻,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两点一线了。两点一线的新闻,要想上党报、做头条几乎不可能。
  一般说来,坐在编辑部里的记者,很容易写事实与上面精神两点一线的新闻;宣传部门的通讯员很容易写跟风赶潮眼睛盯着上面的一点一线的新闻;一般业余通讯员很容易写事实和受众热点两点一线的新闻;而经常跑基层的记者,最有条件写出将中央精神、受众热点和事实很好结合的三点一线的稿件,这就如当年梁衡一样,身处山西煤旮旯里却能常在光明日报发头条、发好新闻。新闻在路上,经常行走在基层的记者,永远是写新闻、上头条的高手。
  据说,梁衡提出“三点一线法”时,还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小伙子。20年后,已身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在谈及这一公式时,仍是心潮澎湃。他把“三点一线法”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这就是: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坚持群众观点。他说,新闻必须是事实,这个事实必须是在全局中有积极作用,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新闻必须反映群众的意愿,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人。④
  “三点一线法”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记者和通讯员随时随地吃透政策,把握形势,选好事实,做到胸中有大局,眼里有群众,笔下有真情。这是一种基本功,也是一种基本素养。
  最后需说明的是,这里推介“三点一线法”,只是介绍一种抓新闻、抓党报头条稿的方法,无意说“三点一线法”就是灵丹妙药,更不是说有了“三点一线法”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和好头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没有生动的事实,就如无源之水,方法再好也写不出好新闻。再者,抓新闻除勤奋外还需要悟性,机械地用“三点一线”去瞄新闻,也未必真能发现得了新闻。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可新闻并不塞满每个人的眼睛。我只是认为,“三点一线法”从实践中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作为年轻的新闻记者,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