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7.1 商城坐骑半价:李经梧谈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0:50
2007-4-28 11:16:00    冯志明
要想悟懂太极拳理,必须运用中国传统的象数思维方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悟拳理,就不容易明白。。
古人是先明理后练拳,而我们是先学拳后明理。古人是先明白太极拳拳理后,再一招一式地学套路,等学完套路后,既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又能技击。而我们现在呢?绝大多数人是先学套路,马马虎虎地学完,然后再回头悟拳理,这是与古人不同之处。我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拳理,让拳理在自己的身上能具体地体现出来,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下面我只就怎样悟拳理,以及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意气神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练太极拳讲悟性。所谓悟性就是悟拳理,拳理明白了,到自己身上了,就懂劲了。太极拳以阴阳、五行、八卦、导引、吐纳的哲理为拳理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应该把阴阳、五行、八卦的哲理弄明白并使其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就是悟对了拳理。怎样才能尽快地将拳理悟出来呢?我认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运用我国的传统思维方法去悟太极拳的拳理,即象数思维方法。象即图象,数即数字,简单的定义是:通过用图象、数字所反映出的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象数思维方法。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相互转换的规律。比如:阴阳掌手法、身法、步法的虚实变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变化和内功心法,等等。
而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悟拳理,就不容易明白。因为,逻辑思维只承认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有一才有二, 有二才有三这样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与我国的传统思维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和悟懂拳理,必须运用象数思维的方法去领会拳理,才能进步得快。
二、练太极拳需有“内功心法”支配。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简单地说:太极拳是由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术、太极道三方面组成,这里的太极拳套路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的是道德修养。真正的太极拳应该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练习,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只练太极拳套路,不懂太极拳的“内功心法”,那就是所谓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内功心法”支配就全面了。比如一些太极拳前辈们打拳推手功夫很高,可他们只练一种套路,而且套路总不改变,所改变的只是“内功心法”。这样说,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就非常重要了,要想练好太极拳,就要学到正确的“内功心法”,要用“内功心法”支配自己打拳、推手,所谓的“始而心动,始而劲动,始而身动,始而梢动”,“心为令”,“意气君来骨肉臣”等。
三、练太极拳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即:松、固、凝三字诀。何为松?就是体松。何为固?就是气要固。何为凝?就是神要凝。即体松气固神凝。
(1)体松:全身放松,不用力要用意。太极拳要求的是放松,而不是懈,只能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内功心法的意识支配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柔软,从轻走向松。要想做到体松,首先要做到心静。武式太极拳名家李亦畬所著的《五字决》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比如打拳时要做到体松心静,就要气沉丹田,使心火下降到肾水之下,做到水火既济,阴阳颠倒;在推手时,更是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没有主观意识的支配,随人所动,随屈就伸,后发制人,凡习惯用拙力的永远不可能做到体松。拳论上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我们应该认识到坚刚之劲是通过极柔软中练出来的,打拳时如用僵力,不做到体松心静,则气血流动不畅。推手时,如用僵力容易受人制,不能以柔克刚。
(2)气固:固就是不散漫,能统治自己的内气。气:就是功能,就是内劲儿,气势散漫,便不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收敛入脊骨。拳论上说:“始而心动,始而劲动,始而身动,始而梢动”。这里的劲儿就是指的气、内劲,练太极拳讲内劲,看谁练的内劲浑厚、尖锐、灵活,谁的功夫就好。怎么才能练好内劲儿呢?练内劲儿也要有“内功心法”支配、要悟拳理,在丹田练习,故也叫“丹田劲”、“浑圆劲”。通过打拳推手的练习,在体内先产生中定劲,有了中定劲后,才能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及太极拳的八法。
(3)神凝:就是内外相合,内指行于体内的意识、劲力;外指体外的动作,要求内外相合,用神把身体的内外凝聚起来,所谓:练气归神,精神贯注,万法归一。具体讲就是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谓之外三合。如内外不相合,就不能做到心之所想即身之所到,唯内外相合,才能做到心身一气凝。
做到以上三方面后,再加上套路动作中的基本要领,不断地练习,体内就产生了内劲,也叫太极劲。推手中的各种劲也来源于套路中,那就是说,太极拳的套路练得对不对,在推手中来检验。推手中的劲,在太极拳套路中产生和不断加强。但是,练套路时表现的是先天八卦,而推手时表现的是后天八卦。就是说,在套路中所做的各种劲,都是固定的、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想练好太极拳,也不是太容易的事,需要有名师传授,有自己的悟性和刻苦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渐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太极拳境界。
2007-4-28 11:15:00    钟东
李经梧老先生的拳艺,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功运法,融通功法。
太极拳者,神妙之技也。其锻炼的主要内容,过去恩师马虹先生曾经说:内劲、外形、拳理、拳法、功力、推手。概括来说,内功与技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而二者的融通,世间稀有,李经梧先生则为武林独步。
我眼福不浅:十几年来,从李经梧先生的高足单颖老师那里,陆续获睹一些资料,这为我打开太极拳的视野起了重要的作用。我所寓目的资料,有李经梧、张天戈所著《太极内功》、李经梧与王大勇、吕德和主编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后来又见到李经梧先生的拳照、视频资料若干,以及其哲嗣李树峻先生的少量资料。与此同时,还在单颖老师那里见识了李经梧先生太极拳的真传,感受深切,大开眼界。因此,对李经梧先生兼能诸派各式,融合道、功、法、术,臻至妙境的太极拳,无限钦慕。现在,把一点学习的体会,提出来和太极同道分享。
本文认为李经梧老先生的拳艺,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功运法,融通功法。今就此一点,略陈浅见,结撰成文。
一  李经梧先生对太极内功的研究
李经梧先生曾经为世人传授、介绍过太极内功,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起他在北戴河疗养院传授太极拳与气功的时候,曾经把太极内功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后来由学生执笔,撰成一书,叫《太极内功》。
太极内功,是一种由拳术转到养生方面的气功。“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炼的一种却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和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气功。”这种功法的关键,实即意守命门,吐纳导引。“以练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又称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气功。”(《太极内功》页2)可见,这种气功修炼,是兼顾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
今天看来,当时李经梧先生对内功修炼的研究,非常细致而丰富,在他那本《太极内功》一书中,总共分17章。从太极内功的实质讲起,述及以下内容:
操练方法:如姿势、意守、呼吸和收功等;
意守命门:使水火相济,肾气平衡;
功法运用:如步骤、姿势意守呼吸的运用、时间、进度、与拳术的配合等,列表说明;
通督周天:那是一种高级功法,旨在通督脉、运周天,实现意气贯通;
查功方法:望、闻、问、触四法;
注意事项:共22条,其中有通则,也有专门针对太极气功者;
指导原则:病人治病为主,健康人健身防病并增强技击能力;
练功反应:身体七种反应;
临床应用:各种姿势、各步骤对治疗疾病的作用;
个人心得:这部分犹为精要;
结合针灸:意气行针,治病健身;
持功练拳:按步骤持功练拳,妙不可言;
出偏纠偏:分析出偏原因、类型,讲解纠偏方法;
入静层次:分初、中、高三级;
入静方法:12种主要的入静方法;
治疗病例:记录几个典型的验证病例。
以上为大纲目录,难以尽其微妙。但是,从这个大纲,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可用四个字概括:精深丰富。后来,这部内功心法,又在《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中,以更为精练的语言介绍出来。
李老先生所述太极内功,有值得武术、气功研究者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练功的步骤,第二是练功的姿势,第三是意守的部位,第四是练功的呼吸,第五是操作的方法,第六是持功以行拳。
这几个方面,每每有独到的、鲜为人知的地方。比如功法是分层级的,不可越级躐等。练功的姿势,坐、卧、立各有妙处。呼吸中的抓闭呼吸法与喉头呼吸法,可以说是养生与技击的高级功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研究。意守命门,是这部功法主要的思想,其实即是固本培元。这部功法在讲实操时,十分细致,而又要言不繁,适合循序渐进,计日程功。另外,对于持功行拳,更是太极拳研究者所鲜有人提出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值得珍视。
总之,这部太极内功,是对太极拳内在功夫的十分有意义的探讨,从其中的思想、方法,可以看到李老先生对内功研究的精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研究李老先生功夫、研究太极拳历史的重要著作。
二 李经梧先生对太极拳法的研究
就太极拳法方面,李经梧先生所著述的,今天能见到的书是《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李老先生还有其他著作,可参见其书《前言》所述)。今就这一本集子,对李经梧先生拳法作窥豹一斑式的考查。
李老先生长期浸淫于传统太极拳,领会于心,功夫在身。他自己说:“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余均博而采之。”(《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前言》)实际上,李经梧老先生是把各式太极拳融会贯通了。门惠丰先生曾在该书序中概括李老先生的拳艺说:“李老自幼习武,先学秘宗拳,后拜师于太极拳宗师赵铁庵、杨禹廷、陈发科等,悉心苦学,精通入化,深得太极拳真谛。陈式之刚发,吴式之柔化,杨式之舒展,孙式之灵巧,融各家之精华于一身,集而大成,盘架、推手,功深令人叹服。”诚为知音之言。
李老先生所著述的这本太极拳集,其价值早有定评。王培生先生说:“都是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一丝不苟、不说虚语之保身法,现总结成书问世,实乃有利于太极拳爱好者进行深入研究。”(《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王序》)也即是说,李老先生的太极拳艺都是实学。冯志强先生也说:“这部书是经梧兄数十年的研、练、用的积累;是道、武、医的结晶。”(《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冯序》)可见,  这本书是李老先生的厚积之后所为,确实是平生心血的结晶。
全书总共九章。第一章是基本知识,主要述及太极拳的历史、传承、要领,这一章是总纲,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原则和周身要求。第二章是陈式太极拳一路、第三章是陈式太极拳二路、第四章是吴式太极拳,都是拳学图谱,包括动作演练的说明、要求和图示。第五章为吴式太极剑、第六章是吴式太极刀,是剑谱与刀谱,也是图文结合,讲解加图示。第七章是太极推手,主要解说定步推手与陈式推手。第八章则是太极内功,把平生修习和传授太极内功的精要,集中于一章文字之中。第九章是太极经典辑要,该章里除了经典之外,还录有一部前人传给李老先生的秘笈,十分珍贵。
这本书本身的结构是比较完善的。这使我们对李经梧先生的拳艺,有着较为完整的认识。从内容来说,这是一部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撰写的拳谱,理论与实践互参、内功与拳法兼顾。从风格上来说,这部拳法著作,彰显了李经梧老先生拳艺的绍承前贤、朴茂大方、浑厚圆融、神妙入化的特点。
当然,文字无论如何都在表意方面有一定局限。李老先生的拳艺,从一些视频资料来看,已经是出神入化,无法形容。在这本书中,虽然述及拳术历史、总要领、大原则、内功心法、拳式动作、用法要义、推手锻炼法,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 “大匠示人以规矩”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他太极拳的真正面貌。不过,也确实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李老先生拳艺的佐证资料,让我们在滴水中见到太阳的光辉之存在。所以,这无疑是不能轻忽的一部书。
另外,除了这本太极拳集外,还有李老先生的数十位门徒,和他的哲嗣李树峻先生等,可以作为见证人,口述李老先生的拳艺。相信说李经梧老先生是太极拳的一代宗师,反对的人一定很少。
三  李经梧先生对太极功法的融通
传统的看法是:拳属于武术的范围,而功属于气功的范围;武术属于动功,气功属于静功。也即是说,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放在一起来练习的。因为这种观念,造成了许多练气功的人不练武术,或练了气功而不能用之于武术;另一方面,练习武术的人,虽然讲求气功,但实际上不能真正用在武术上,更多的人则一生习武,却忽视内功修习。这些都是武术与气功,二者不能兼顾,有所偏废的现象。这种状况,必定影响到修为与成就。
但是,李经梧老先生无有是偏弊。其所著《太极内功》,虽然主要是“把太极拳以技击为目的转变成为以医疗体育、治病、防病为目的”,但是他在该书中,没有忘记专门论述如何“持功练拳”。其所著《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虽则以修习武术为主要目的,但是,他也并未忘记以专章论述太极内功。可见,李老先生在思想上是主张融通内功与拳法的,在他看来,二者各有所主,但并没有绝然的障碍,甚至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
实际上,李经梧老先生正是修习内功,以功行拳,才使受之真传的拳艺,有了内功的保证,而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由此达到极高深、极精妙的境界。笔者假想,如果我们抽出李老先生的太极内功,他的拳艺便不可能有那样精湛;他的拳艺如此精湛,与其太极内功的修习是密不可分的。
拳谚说:“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值得我们不修习内功的习拳者引以为戒。
李老先生的太极内功,最主要的思想,是用吐纳与导引方法,意守命门等关窍,特别是充实肾气,调和阴阳,运气通督,周天搬运,有病则可以治病,无病则可以健身,更进一步是配合太极拳,增强技击与推手的功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独到的内功秘要、鲜为人知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受益不浅。比如,在李老先生珍藏的《太极拳秘宗》中,屡次提及两个关键的要领,值得我们从内功心法去解读。一个是“喉头”,另一个是“腰顶”。依笔者的浅见,感觉之所以称“喉头是第二主宰”,是因为技击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调集内劲,用喉头呼吸法就可以十分快捷方便地实现这一点。这就是太极内功在技击上的妙用。另一方面,又为什么要“腰顶”?实际即是用内功心法,以极快的速度也是极神妙莫测的方式,聚集内气与功劲,充实带脉,化敌于无形无象。
举此二例,以示李经梧老先生的太极内功与太极拳法的融通,实在是妙用无穷。人们可以在其著作中,发现许多珍宝。
结语
总结全文,笔者认为李经梧先生融通内功与拳法,在太极拳研究史上,值得充分注意。在此,提出几个观点,就教于太极拳学界:
首先,对李经梧老先生太极拳法的研究,必须结合他的太极内功的探讨来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他的太极拳法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二,李经梧老先生的太极拳法,实现了内外兼修,是因为他把太极内功贯穿于太极拳术之中,这一点,值得气功与太极拳学习者、研究者充分注意。
第三,李经梧老先生融通内功与拳法,既是对气功的创造性尝试(以功为体,以拳为用),也是对太极拳的创造性尝试(以功助法,以气行拳)。
这几个观点,可以作为李经梧老先生追随者们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太极拳和气功爱好者们的参考。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一起探讨,特别是对本文中说得不对的话,加以批评指正。
李经梧与缠丝劲
2007-4-27 14:36:00
一九九六年九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太极拳奇人奇功,作者:英林。书中共写了二十几位太极拳名家。内有一篇采访李经梧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云龙风虎,应物自然。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的独特见解。文中提到李老先生,曾参加了六四年那场关于太极拳这三种劲的大辩论,并发表文章对这三种劲做了精确论述。文中接下来写到:“对于这三种劲别的表现,李经梧分别在笔者的身上进行了实施表演。笔者双手搭在他的双手上,稍用力他则顺力旋转,笔者或后退或侧出。发缠丝劲时,笔者被他沾住手,即被他反拿关节而失去抵抗能力。”本文后记又写到:“采访名师李经梧使我大开眼界。他时年79岁,采访中,我要求他与我推手,他说;‘你有一百五六十 斤吧,我一个手指就可以带动你。‘他单手按在我胸部上,我稍一用力,整个身体边被他的小指带起而失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神奇又如此实用且能体会到的推手化拿发放术”。由此可见李经梧先生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运用中均掌握了这三种劲。
王培生先生曾经说到:“得陈式太极拳之精奥者唯李经梧一人而已。”这样说不完全对,得精奥不会仅李经梧先生一人,但李经梧先生是得道之人这是千真万确。我本人有幸在网上看了当时参加辩论者所发表的文章,特别拜读了上海那位闻名于世的太极拳理论家,教育家,太极大师写于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五日,直到一九八三年八月才在香港某杂志公开发表的题目为“从缠丝劲问题的谈起”文章,我受益非浅。提到那位大师,本人得多说几句。他出版的所有书,他发表所有文章 本人均拜读过,他在我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最近看了他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录象。看后,他在我心目的位置大大下降。可以说,他所说,所写的练拳要领,特别练陈式太极拳练拳要领,在他身上没有体现出来,更不要说缠丝劲。
我本人是李经梧先生的再传弟子,老人家在世时,师傅年年带领我们去他那里。每次去老人家都给我们做示范,说手。他打拳是那样工整柔韧,雄浑潇洒;他说手使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缠丝劲,什么叫出神入化,应物自然。提到哪次辩论,我曾和老师说,如果当初这些参加辩论之人,能够聚到一起,互相交流切磋一下,不就都明白了么?老师说:“那时是讲出身论成分的时代,你师爷解放前曾经开过百货店,洗染店,政治上没有地位,人家是厅局级国家干部,怎么可能与你交流切磋呢。”
看了这位大师的文章,我领教什么叫居高临下,什么叫上纲上线。大师在反驳李老先生在简化二十四太极拳中不能加入缠丝劲的论点时说到:这是“企图以此吓唬年老体弱者和精神衰弱者,这就不是对陈式拳无理解,就是别有用心了”,就是“把党和政府积极提倡体育运动的作用忘得一干二净。”看,大师把不同意见联系政治问题了。这在当时是多么可怕,谁还敢说话!到现在也没见哪位大师把缠丝劲加到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之中,可能有人自称说加了,我敢断言加的肯定不是缠丝劲。现在一些练陈式太极拳者,特别有些出了许多书,许多影碟的大师们真的掌握缠丝劲了吗?拳论谁都会背,会写,会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功夫真正上了身,那才是真明白!才叫真功夫!
李老先生六十年代初直到仙逝,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他传人大多数在秦皇岛,北戴河。各位太极拳爱好者可到那里,交流切磋缠丝劲,以共同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太极拳事业,使我们的国宝不断发扬光大!
2007-4-27 14:35:00    严翰秀
1990年,79岁的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在他的寓所接待我这个南方来的陌生人,一见面,他就用爽朗的嗓门连声说:“欢迎!欢迎!”这位耄耋老人身板硬朗,动作敏捷,行坐立身,圆满中正,脸色红润,说话底气十足,初一见,便知他是久于修炼的人。以后数天,在他的客厅、卧室里,我对他进行了马拉松式的采访。
初学密宗拳 全是为治病
李经梧是山东省掖县挝西村人,那里有着世代习武的风气。他在家乡读书时,就常与孩子们一起模仿大人比划着练拳,那时完全是一种好奇与好玩。家乡人多地少,男孩子大都念书念到十四五岁上就随亲朋好友们外出“闯世界”了。他14岁那年来到哈尔滨,被一家老板雇为小伙计。隆冬时节,他住在御寒条件很差的商场里,被褥又单薄,不久,他的腿被冻坏了。做事走路,步履艰难,两腿酸痛,干不了重活。寻医问药,均不见好转,他十分苦恼。一位与老板很要好的经纪人见勤快的小经梧病成了这样,很是可怜,就对他说:“听说练拳可以治病,你不妨试试。”小经梧想到自己打工谋生哪有时间去学拳呢?就摇摇头说:“练拳我当然愿意,可就怕老板不同意。”这位经纪人说同了老板,让李经梧白天打工,晚上去学拳。
17岁这年,李经梧怀着治病求生的欲望,拜密宗拳明师刘子源为师,学密宗拳。由于他学拳刻苦用功,专心致志,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和精心传授。三年过去了,他的腿神奇地好了,同时也练得了一身功夫。
李经梧初学密宗拳,体验到了武术的功能和作用,由此而爱上了武术。约20岁上,李经梧离开了老板的商场,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刘师傅。
师吴、陈两家太极拳名师
经过数年的辗转奔波,李经梧来到了北京。北京,这个神秘的古城,不但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武术方面也是藏龙卧虎。此时,李经梧对太极拳还不了解。工余,他到处打听各门派的武术,探求它们的长处。一位姓陈的同乡在北京练八卦、形意、太极拳多年,对北京武术界的情况较为了解。他告诉李经梧:“现在人们都推崇太极拳,太极拳有无穷的奥妙。”他动心了。经人介绍,他先拜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为师,学习吴式太极拳。赵铁庵是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弟子。李经梧在北京有个小排档,每周请赵老师上门教两次。后来,通过老师和拳友的介绍,又认识了杨禹廷老师,杨禹廷的老师是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徒弟王茂斋。在名师的传授下,他学会了两趟吴式太极拳架子,通过苦练,逐渐窥到吴式太极拳的堂奥。
其时,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也在北京授拳。经气功大师胡耀贞的介绍和老师的同意,他携艺投师,又拜在陈发科的门下,学习陈式太极拳。由于他对老师甚是敬重,陈发科便每周两次上门教他。就这样,他一直跟随陈发科老师学拳十余年,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
由于武术的传统性强和诸多的特殊因素,往往门派观念较重。对此李经梧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各家的武术都有长处,太极拳也一样,既然每门能存在于社会上,就都有各自的长处,学武的人要打破门派观念,才能博采众长。他常对人说:“我没有门派思想,凡是好的,我都要学。”他在掌握了吴、陈两家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广泛学习各式太极拳。
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他花功夫研究了杨式太极拳,对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编的“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非常精通,以致国家体委有关部门邀请他示范简化太极拳,由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科教片广为流传,他的示范动作被太极拳爱好者奉为楷模。
60年代初,孙式太极拳名家李天驰(李天骥先生的哥哥)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其父(李玉琳先生)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徒弟,家传孙式太极拳。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技艺,李天驰将孙式太极拳传给了李经梧,李经梧转以陈式太极拳相传。这样,李经梧集吴、陈、杨、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贯通,把自身的太极拳功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象他这样虚怀若谷、博采各家之长的人在当代实属少见。这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外,还需要机遇,需要成熟的思想品质和对太极拳艺孜孜不倦的追求。
由牛推磨而“悟”
李经梧作为一代太极拳大师,在数十年的练拳和教学中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学太极拳要有“悟”性。有的人练太极拳练了很多年甚至练了一辈子都悟不开,悟不开,功夫就练不到身上。而有悟性的人,通过练拳甚至不通过练拳,通过别的事一下子就悟开了,一旦悟开了,就会豁然开朗,功夫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讲了一件促他“开悟”的永记不忘的事:
有一年,他回老家。他很久不回家。母亲见到他非常高兴。家中有个小磨房,母亲是个勤劳的人,母子俩在磨房里一边聊天,母亲一边吆喝牛推磨。牛也是有灵性的,母子俩一说话,牛就伺机站住不走了,磨也不转了。牛一站,母亲就吆喝一声,牛又走了。但两人一说话,牛又站定了,如是多次。母亲生气了,对他说:“你给我打!”李经梧遵命拿起旁边一个草料杈子,一只手扶在磨边上,当他手中的杈子一举,牛见要挨打了,突然用力拉磨往前走,李经梧扶在磨边上的手一受力,身体被磨边的转动力带动,全身失势,踉跄前跌。呵!他双眼一亮,老师传的古典拳论《太极圈》中的奥妙立时顿悟。《太极圈》诀为:“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工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过去他对此诀也读过无数次,但体会不深,而今牛的牵力转磨而磨催人,使他对这一拳诀产生了新的认识,理解到了太极圆转圈化、引进落空之妙。他感到,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这个轴就象磨心,磨是原地转,而轴不动,轴虽不转动,但磨一转就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腰轴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盘那样密切联系,就能在推手和技击中自然地化解对方的劲力,从而使发放随心所欲。他的这种认识一产生就象烙在心上一样永志不忘,在以后的推手中他应用这一拳诀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李经梧在对太极拳艺的追求中处处做有心人,通过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中似乎与拳艺无关的事来悟出太极拳的真谛。他说,悟性的产生离不开下功夫,但光练无悟不行,有悟性,又能下苦功多练,功夫才能长得快。
从“阴阳颠倒”到创太极内功
在中国武术史上,苦练某一门武术,从而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人不少见,但既继承上一代的练法有能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体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又能用文字留传下来的人却不多见。
《太极内功》是李经梧创编的。从60年代起已在内部流传。在问及什么时候创编这一功法以及创编这一功法的动因时,李经梧从小柜子里拿出一本线装手抄本《太极拳不传秘诀》,翻到若干页,指着其中一段说:“我是根据《太极阴阳颠倒解》这秘诀创编太极内功的。”他一字一句读这秘诀:……
李经梧说,这一秘诀的核心内容是用一种方法使人体的阴阳颠倒,达到水火既济而产生内气,这种内气旺盛、充盈,可以健身,也可以增强太极技击力量。人体中的“火”是往上走的,“水”是往下走的,现在要不让“火”往上走,不让“水”往下走,就得通过中间的“锅”隔住,“火”燃锅,“水”在“锅”里遇热化为气,即实现内气生,水火既济。《太极内功》书中主要讲这个道理,也讲了部分练法。
李经梧创编的《太极内功》在1960年以前已自己秘练多年及传少数徒弟、学生。后来领导征求他的意见,让他写出来。1960年,他带几个气功师到南京中医学院教气功和太极拳,在他徒弟的协助下,在南京写出初稿,几经周折才于1986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发行后,受到广大练功者的欢迎,1988年又再版,仍供不应求。
对于《太极内功》的治病原理,书中结合临床已做了较详细的解说,对于技击所起的作用,书中说得甚少,这是由于秘传的缘故。笔者要求他对内功的技击作用略加说明。他坐在沙发上,叫笔者用手触及他腰部及丹田周围。笔者稍用力,其腰及丹田部位立起反应,内气布满似钢铁般坚硬,笔者一放手,坚硬随即消失。他说,太极拳讲内外合一,无内功怎么做到内外合一?只是手划动作,四肢前进后退,没有内功配合,是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技击水平的。太极拳讲练腰,腰未练好,应用时软塌,就带不动四肢的圈。如腰练得似刚轴,腰发劲,带动四肢,对方就无法进圈。而自己却容易进对方的圈。太极内功就是练腰轴的方法,腰轴练好了,在技击上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这要得到老师的传授,按一定的方法经过长期锻炼才能炼成。
李经梧说,吸贴抓闭是太极内功的一个重要功法。他一面说一面做动作表演给笔者看。他说,吸气时,气从脚上走到会阴、命门,气到命门后不放,让它多待一会,同时抓闭,手握拳,脚抓地,闭住气,让气在命门呆的时间越长越好。到感觉憋气时,让气从命门往下按原路走会阴经两腿下到脚(涌泉穴)。这种抓闭功夫按要领练到一段时间,内功能逐渐增强,到时用意识呼吸,意一动,气就充满腰部、丹田,意一放,气随之消失,技击发放时,就自然地爆发出力量来。
对抽丝、螺旋、缠丝三劲的独特见解
太极拳的劲别,林林总总,数百年来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辟的总结并应用于较技、击敌。对抽丝劲、螺旋劲和缠丝劲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太极拳家和研究者对此费了不少心血去体会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对这三个劲别的激烈争论。这时李经梧已经调至北戴河工作。
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给李经梧来信,请他谈谈对三个劲别的认识。他根据自己对各流派太极拳的研究心得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64年10月21日《体育报》上,使这三个劲别的含义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他认为,“抽丝”不应单作一种“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说法比较恰当,它是各式太极拳的原则要求之一。运劲如抽丝,这在杨、吴、孙等式太极拳中的形象比较明显,陈式太极拳对此也有严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击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
螺旋劲是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只击对方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这种劲存在于各式太极拳中,这种劲是转着往前走,往后走,不是直来直去,也不是转了以后再走,走了以后再转,往外发人非要用这种劲。
发缠丝劲时,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在腰转动的同时,腹肌也在左旋右转,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由腰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上臂、前臂旋转贯达于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外缠丝,下肢也要有缠丝动作的配合。缠丝劲和螺旋劲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应用,缠丝劲达到手指后并不结束,不是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使对方的被缠之处,因被缠成“拧麻花”样而失败。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劲别。
李经梧这些见解在当时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统一认识的作用。
对于这三个劲别的表现,李经梧分别在笔者的身上进行了实施表演。笔者双手搭在他的双手上,稍用力,他则顺力旋转,笔者或后退或侧出。发缠丝劲时,笔者被他沾住一手,即被反拿关节而失去抵抗能力。
最高境界 应物自然
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李经梧对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应物自然。
何谓应物自然?他不正面回答,却讲了前辈太极拳家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几则故事:
据说吴鉴泉曾在清宫当过卫士,因为他在卫队里是无敌的,一些好恶作剧的同伴常常想开他的玩笑,但很难找到机会。一天早上,吴鉴泉从炕上起来,弯着腰,提起一脚穿袜子。一个同伴认为机会来了,悄悄从后面要用双手使劲抱住吴鉴泉,想摔倒他。在那一刹那间,未见吴鉴泉怎么动,那卫士从炕一侧的窗户飞了出去。又有一次,吴鉴泉和一些师兄弟收徒,众人一起到馆子里喝完拜师酒后,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师兄弟们给徒弟们说说拳。吴鉴泉由于喝多了一些,又是热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轻揉着肚子。一个师弟见状好笑,走上前去拍拍吴鉴泉的肚子说:“师兄你这肚子……”话还未说完,就感到从吴鉴泉的肚子上传出了巨大的力量,震得他直想呕吐。
王茂斋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一条胡同里,过去胡同里没灯。王茂斋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踽踽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在……”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个人触及王茂斋的肩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已被王茂斋身上的自然反应打了出去。
李经梧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沾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他自己在应物自然方面也有过体会。1988年4月,他回山东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练太极拳,有些是他传的,有的是同为山东老乡的王茂斋过去传下来的。他们听说李经梧回来了,很高兴,纷纷前来请教。县里有一位中医,练太极拳有40多年了,对李经梧十分尊重。李经梧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胡同,他们一行人坐车到胡同口下车,这位医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李经梧面前。李经梧坐着,见他们来了,想起来迎接他们,那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说,你不用起来了,不要客气。李经梧在触及对方的手时,已站了起来,那医生腾空飞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晒谷场上,两个胳膊肘都摔破了。其他来人大吃一惊,以为李经梧生气打了他,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
他深情地回忆起解放前在北京太极拳研究会与师兄弟们一起练拳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很活跃,在那里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时政府管武术的官员叫张之江,曾送给太极拳研究会一块匾(上题“健康乐园”)。送匾那天,委员们都在研究会等候张之江的到来。等了很久,还不见人来,人们就到研究会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烟,聊天。此时正值冬天,人们坐冷了就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再坐下去,不少人翘首望着门外,希望张之江快点到来。其中有一个姓张的委员,50多岁,个子高大,体重200斤左右。他趁李经梧抬头向外望的时候,突然抓住李经梧的一条臂膀往后下采带,要给李经梧开个玩笑。在他双手欲发劲的瞬间,李经梧猝然借力发放,对方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大家很快地围过去把他拉起来,一迭连声的问:“怎么样,跌伤了吗?”张说:“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兴,我知道了经梧师弟有如此深厚的功夫。”
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李经梧与师兄弟们练完拳,师爷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从后门进来,王子英推手得父真传,推手功夫远近闻名,大家对他十分敬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师兄,他的力气大在师兄弟中是出了名的。他趁李经梧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身上时,冷不防从后面拦腰抱住李经梧,要把他摔倒。李经梧在不知不觉中沉身转腰,只听“叭”的一声,对方的肘脱臼了,后来刘师兄吊着臂膀一个多月才好。
李经梧说,他们对我都不存恶意,我对他们也不存恶意。他们是想试试我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功夫如何,而我也是自然反应把他们放了出去。假如他们是在我有准备的时候攻我,我可能不会那么巧的把他们打出去。这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这种应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辈来差多了。他们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只不过学着做而已
日本友人盛赞他推手术精妙
1985年隆冬季节,一位日本友人由河北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这位日本友人在学气功时接触到了太极内功,还听气功老师说,创编太极内功的人叫李经梧,在本院工作。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提出要见李经梧。
在院领导的陪同下,日本人在体疗室见到李经梧正在和徒弟、学生推手。他对推手不以为然,认为是互相配合闹着玩的,不相信这推手是“功夫”。同时提出要与李经梧试手。
李经梧通过翻译问这位日本人学过拳术没有,没有学过就不必比试了。日本人说,在日本跟老师学过陈式太极拳,老师的老师是台湾的,也学过少林拳和其他武术。李经梧听了,答应同他试试。
两人一搭手,这位日本人很内行,懂劲功夫不错,守静不妄动。用李经梧后来的话说:“他听住劲,一点也不给。”太极推手,对方若一点也不给劲,就借不到对方的力,自己的力也难起作用。相持片刻后,李经梧稍一引,对方马上起了反应,用力抗住,李经梧立即顺势借力,一下子把对方制倒于地。这位日本人不服气,把身上的羽绒衣脱掉,再度交手。这下日本人不再守静,一上手就发劲攻来,这刚好是李经梧所需要的,他双手捋住对方,沉气转腰,手上缠丝劲爆发,对方又应手而倒。还没等旁边围观的人回过神来,那日本人从地上站起来,向李经梧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还未看到您是如何出手的,我就倒了,您的武功真高超。”
在与人推手较技中,李经梧要求自己和徒弟重口德与手德,不出口伤人,不出手伤人。数十年来,他与人推手比试,都是点到为止,从不伤人。他告诫徒弟,象“挤劲”这类劲,能打散别人的内气,很可能会伤及对方内脏,除非万不得已不准使用。特别是在友好推手切磋时更不准发。有一次,一位有一定推手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北戴河见到了李经梧。他早闻大名,这次一见面非要搭搭手见识一下名家风范。两人一搭手,李经梧就用粘劲盖住对方,使其不能动弹,然后李经梧稍微一动,在对方即将跌出时收了手。李经梧后来对学生说:“对方明白就行了,不要让人难堪,别人学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
李经梧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些认识和实践为古老的太极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李经梧在青壮年时也是这样做。现在李经梧认为这样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他在笔者的身上做试验,笔者与他互搭右手,笔者稍用力,他即在沾着点上顺力旋转粘着前进,笔者根基上浮失势,连连后退。前辈太极拳家所说的“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的艺术,笔者从李经梧的推手中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