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侠传唐吉可德:小学数学评课稿精华汇编(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4:12:50

    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上台用 “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例1后增加了如下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达能饼干的广告,在广告中得到了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这一数学信息,由此引入练习题,小明早晨吃了12块饼干和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再加上有例1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换“8块饼干”的解题策略,这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几个重要环节成功处理后,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好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练习多些的话,会更好。

           数学评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沈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材简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3、教学过程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数学评课稿:《千米的认识》案例评析稿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安吉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6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安吉到杭州很远的。

    生2:安吉到杭州坐车要1个多小时。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公里。离龙王山还有45公里。

    生2:我知道离大汉七十二峰还有30千米。离龙王山还有45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教学楼》、《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教学楼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吴刚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教学楼。10个100长的教学楼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

    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

    生2:我走了150多步。

    生3:我走了162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

    (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

    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

    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

    生2:大约16分钟。

    ……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

    生2:大约需要1680步。

    ……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咱们再支公路上溜溜。从学校到……浙北大厦大约是1000米。(课件展示)现在老师不提示,请你把刚才展示过的这段路再在你脑中闪现一遍。

    生:(闭眼想象)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

    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

    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

    (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

    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

    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

    (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  )的床,身高130(  )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  )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  )外的学校上课。

    生:(略)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    )米,50000米=(    )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