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炳桦演过的电视剧:黑瞎子岛——中国人的耻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1:26

黑瞎子岛——中国人的耻辱

2009-10-17 21:36:50|  分类: 日记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俄语称其为大乌苏里岛:островов Большой Уссурийский),位于中俄边界抚远县境内的黑龙江(俄语称其为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主航道西南侧,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它的面积约327平方千米(一说约350平方千米),是香港

的三分之一、澳门的12倍、珍宝岛的500倍。黑瞎子岛是由银龙岛(俄语称其为塔拉巴罗夫岛:островов Тарабаров)、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全岛平均海拔

约40米,地势平坦,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它并非江中岛屿,而是一块冲积而成的三角洲,

地位重要,扼守着黑龙江—乌苏里江通航咽喉,隔江与俄国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相望。

它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归黑龙江省抚远县管辖。但自从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前苏联

(今俄罗斯)一直对该岛实施管辖,隶属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黑瞎子岛的面积相当于上海崇明岛那么大,总共330平方公里。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全岛地势平坦,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黑瞎子岛的面积相当于上海崇明岛那么大,总共330平方公里。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全岛地势平坦,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苏联(今俄罗斯)一直占据该岛,今天,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仪式,黑瞎子岛的一半已经回归祖国。图的左下方的水道是黑龙江的一个江汊,被当地人称为抚远水道。水浅沙多,水少时,会将大陆和该岛连在一起。但过去,俄罗斯人却让中国的船只从这条水道来往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俄罗斯人把这条水道称为黑龙江。这样一来,黑瞎子岛就理所当然属于俄罗斯了。黑瞎子岛的面积相当于上海崇明岛那么大,总共330平方公里。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3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全岛地势平坦,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苏联(今俄罗斯)一直占据该岛,今天,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仪式,黑瞎子岛的一半已经回归祖国。图的左下方的水道是黑龙江的一个江汊,被当地人称为抚远水道。水浅沙多,水少时,会将大陆和该岛连在一起。但过去,俄罗斯人却让中国的船只从这条水道来往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俄罗斯人把这条水道称为黑龙江。这样一来,黑瞎子岛就理所当然属于俄罗斯了。黑瞎子岛是通往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大江域的咽喉,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这里距哈巴罗夫斯克市的最近处仅1500米,由一条铁质浮桥连接。该浮桥是俄国人最近 几年为了增加谈判筹码而修建的。俄控区域,建有四五栋工厂厂房,这些工厂仍在正常运转。

 

  在岛上能够看到一道长长的铁丝网,将黑瞎子岛一分为二,这就是经勘界后确定的新的中俄边界线。

 

  已经回归到祖国怀里的部分黑瞎子岛,要比俄控范围更加荒凉,几乎没有任何建筑。

 

  在中国控制的区域内,可以看见这片人迹罕至的广阔土地上长满了一望无际的芦苇。

 

  越往前走越荒凉,路况也越差,一路上只看到一个铁棚的残骸和个别洒落在雪地里印有俄文的饮料瓶,除此外几乎找不到任何体现人居生活的碎片。

 

  在距离维多利亚教堂纵深1000米左右,可以看到一块写着“中国,259/4(1)/2007”的新界碑。

 

  岛上水系分布广泛

 

  在中俄新勘测完的交界处,树立着一块蓝底白字的警示牌,牌子上用俄文写着“这是军事禁区,进入此岛必须持有特别通行证”。

 

      两年前,在岛上能够看到俄罗斯的几处农场,还有俄罗斯的一些居民。部分俄罗斯居民还在岛上种了很多马铃薯。

 

  夏天的时候,岛上一片翠绿,是非常好的牧场。

 

  现在,由于一半的黑瞎子岛已经回归中国,原来岛上的俄罗斯家属楼已尽显凋敝之象,很难再看到俄罗斯平民。

 

  黑瞎子岛上的制高点除了那个28米高的维多利亚教堂,还有一处20多米高的小山包,山包裸露出来的岩石表明:黑瞎子岛并不是完全由淤泥沉积而成的,它也有基岩形成的山丘。

 

  岛上的水系分布广泛,既有河流也有湖泊。

 

  在秋季里,安静的湖面映衬着碧蓝的天空,立刻让人有种心旷神怡之感。湖水非常清澈,站在湖边就能看到鱼儿游来游去。

 

  在10月中旬,岛上已经没有了青翠的绿,只有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实际上,那座教堂从来没有人去做过礼拜,据俄罗斯一位地方首长说,这是为黑瞎子岛回归中国而特意安排修建的,为的是让俄方在谈判中以信仰为借口说我们的教堂总不能划归给你吧?

 

    黑瞎子岛就是1929年苏联从中国占去的。

 

  不过,如今中国的界桩非常坚固,现在的中国,也不会让曾经的耻辱再次发生。

 

   黑瞎子岛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与俄国分割这块土地?没有人告诉我们,所有

的正规出版物和博物馆里都语焉不详。
    在满清年代,沙俄从中国割去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我们称之为“列强”的

国家里,只有两个国家对中国有永久性的土地企图,一个是日本,失败了,一个就是俄国,

成功了。其他国家,主要的要求是自由贸易和治外法权(殖民地)。美国比较特殊,殖民

地也没有要求,但如今大多数中国人却最狠美国最亲苏/俄,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情感。所以,

按照经典教科书培养起来的习惯思维,一般人认为黑瞎子岛纠纷是满清末年一系列屈辱条

约的一部分。但事实其实不是这样,完全不是。这事源于“中东路事件”,源于我们敬爱

的苏联老大哥,而与1917年以前的俄国毫无关系。
    哈尔滨建城直接源于俄国人修中东铁路。百年以前,哈尔滨是一片乡村,还不如30年

前的深圳。俄国人想跨过中国修一条铁路通到出海口,于是带动了处于水道要冲的哈尔滨,

这座城市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并且一度成了洋华混居的“东方莫斯科”。据[中国国家地理]

报道说哈尔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口结构曾一度有半数洋人,很多街道的名字是“英国街”、

“比利时街”、“中国大街(后改为中央大街)”之类。1949年以后,街道名字有了

另一种特色,如“兆麟街”、“靖宇街”、“(苏联)红军街”。
    中东铁路由俄国与清政府合股修建,俄国人负责经营,约定70年后中国收回铁路产权。

那个年代,路权意味着主权,俄国铁路公司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和

司法管理权,并沿线派兵驻守。1917年沙皇跨台,列宁创立的新政权在俄国的基础上吞并了

一系列小国后成了苏联。中东铁路的所有权益也被苏联继承,于是渐渐地铁路沿线差不多成

了苏式殖民地。1929年,在东北军易帜归顺南京政府一年后,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张学良出于讨好老蒋,干出了此人一辈子差不多唯一的一件正经事:出兵收回中东铁路。
     这事惹急了斯大林,于是亲爱的老大哥出兵与中国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果是,张学良战败,中东铁路重新回到苏联手里,而且苏联在战后拒不撤出战时占领的黑瞎子岛。这种没有任何条约(哪怕是不平等条约)认可的军事占领一直拖到2008年10月,以中俄对半切分该岛划上句号。
    当年东北军虽然战败,但其抵御外辱的气概,使张学良及其麾下一应将领荣获中国民国首批青天白日勋章。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共当时的领导人态度暧昧,没有坚决反对。反而在一份《关于中东路事件伪满洲省委的指示信》的文件中指东北军的御辱行动为“帝国主义指使下”,是“帝国主义反苏战争的根据地”,而且匪夷所思地指责东北军“掩盖其出卖民族利益的行动,从而转移群众视线,使群众走上反苏的道路”,以至于建国后收回黑瞎子岛的谈判之路颇为艰难。
    如今有一座苏联红军纪念碑立在哈尔滨市中区,这碑是苏联人自己立的,以表彰他们的战士在1945年8月英勇地下山摘桃子。但我们的出版物上从来没有有关中东路事件和黑瞎子岛的记叙,当然也不可能有当年红军士兵在东北奸杀抢劫的记录。


(索菲亚大教堂,当年苏联红军的随军教堂。现为建筑艺术博物馆。该馆简述了哈尔滨的历史,详述了中东铁路历史,却未提“中东路事件”和黑瞎子岛。)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发生的中苏冲突的称谓。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稍微熟悉东北地区交通的人都很清楚,东北铁路的主干线就是一个丁字型,“丁”的一横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铁路,“丁”的那个一竖则是从哈尔滨到大连的铁路,这个丁字铁路就是俄国人根据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修建的,原称东清铁路。1896年俄国从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以缩短西伯利亚铁路的路程。这条宽轨铁路连同从哈尔滨到旅顺军港的支线(实际上又纵贯整个东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命名为“东清铁路”。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于是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得多的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俄国也得以方便地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控制了长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称为南满铁路;长春以北的路段则继续被俄国控制,即“中东铁路”。该铁路和中国铁路路轨宽度不一样,不能同中国的铁路接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长春以北路段继续由中苏合办。也是根据当时中俄双方签订的协议,中东铁路的权益由双方共享,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作霖攫取了北京政府应有权益,派出自己的代表参与中东铁路的管理,张学良接手东北政权后,也沿用了这一办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苏俄一方为主,基本仍维持“国中之国”的状态。

 

1928年,东北军阀张学良将军宣布归附南京中央政府,中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张学良愤怒声讨红白两大帝国主义(俄、日)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导致北患无休无止。

张学良年轻气盛,晚年回忆时说他当时“很想施展一下子”,其实也确实是这样子,当时正是北伐战争刚结束不久,民族情绪高涨的时期,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收回中东路权,那还真就能成为民族英雄。

张学良那时侯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脱离旧军阀的那一套,尤其是在反共方面,他与其父更是一脉相承,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他少不更事的缘故,后来年纪长了一些,阅历也深了,对共产党也不再有敌视情绪了,到西安事变爆发前他还写了入党申请书――不过因为共产国际未批准而未加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仅有的两次搜查国外使领馆的恶劣行径,就是他们父子干的。一次是1927年,张作霖派人搜查了苏联驻华大使馆,把李大钊等一批共产党员送上了绞架,另外一次就是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派兵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抓走了苏联的一批外交官。

张学良之所以敢这么干,也是因为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所致。当时任职于中东铁路的吕荣寰,给他的情报是苏联“外强中干”、“国内异常混乱,困难重重,决不能打仗”,卖豆腐出身的东省特区长官张景惠也跟着嚷嚷要把俄国人赶出去。而这时日本的田中内阁刚刚因为得不到天皇的信任倒台,新上来的币原内阁对东北局势还持观望态度。最主要的是,张学良于7月初到达北平,与蒋介石平生第一次会面,得到了蒋介石的承诺,于是在东北就抓紧操办起来了。

而蒋介石借中东路发难,意图有三:

第一,挑起反苏冲突,制造独立自主形象。第二,控制和削弱张学良。第三,打击中国共产党(只要中苏开战,那么亲苏的中国共产党必然陷入两难,而且,那时我党刚刚被老蒋屠杀了几轮,正处于地下潜伏状态,苏联人确实也帮着藏匿了不少我党骨干力量)。

1929年7月,张学良的东北政府决心夺回失去的主权,并切断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对于苏联来说第一,经济上的利益。因以前在铁路有大笔投资,不愿拱手相让。第二,军事上的需要。也向日本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使日军产生了“苏军未来可畏”的“危感”。第三,更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政治分析。苏联认为这是美、英、法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中国军阀,推动东北当局进行的反苏冒险,是“被帝国主义者用来作为向苏联挑起战争的借口”,“夺取中东路是反苏战争的前奏”。

 

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实权的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介入。

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展开。从7月末开始直到11月,大小战斗进行了数十次。起初,因为东北军方面准备比较充分,颇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苏联方面也意识到这场战争不能输,于是派了名将布留赫尔组建了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这布留赫尔可不是一般战士,他就是北伐时蒋介石的俄国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后来在二战中出名的崔可夫元帅这时候也在他的麾下任职,面对这样的指挥班底,东北军怎能不败。更何况那时候东北军的装备在国内堪称翘楚,但对苏联红军却真是拿鸡蛋碰石头,仅以第一仗三江口之役来说,苏联军舰炮位多、口径大、射程远,东北海军是由商船改装而来,炮位少、口径小、射程近、射速低,苏联军舰发40炮,东北海军才能打出一炮,这仗可怎么打?

1929年8月14日,苏联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战争开始,张学良领导下的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将领均试图遏止苏联进攻,不过,因为苏联动员新进武器与大量兵力,使东北军在随后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

韩光第的17旅全军覆没,梁忠甲的15旅苦守满洲里结果全部被俘,最后连海拉尔也失守,哈尔滨已无险可守,有三个村庄的黑瞎子岛也一并被占。国内虽然支持张学良的呼声较高,但蒋介石正忙于对付关内的新军阀,根本无力支援张学良。不得已,11月26日,张学良向苏联方面挥舞了橄榄枝,苏联也是见好即收。张学良派出蔡运升与苏联谈判,与苏签订《伯力协定》。1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结果是铁路没抢回来,苏军后撤,但停步于黑瞎子岛。

 

中东路事件后果

 

 

中东路事件后,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间接失去了在东北地区可以借以抗衡日本影响的力量,为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占领铺平了道路。而东北军的迅速溃败,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际情况,也直接鼓励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采取行动的决心。

2年后的9月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另外,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虽未能于该役获胜,但是积极抵抗苏联红军的态度与立场,让他们获得了中华民国国军首批青天白日勋章。

但事件本身造成很大伤害:一,冲突中暴露出东北军的弱点,使日本人摸清了张学良的实力并看透了张学良,从而敢于在两年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二,被蒋介石利用,钻入蒋为他设置的圈套,其结果是火中取栗,陷入军事外交困境,不得不更依赖于南京政府,使蒋介石削弱和控制东北军的图谋得逞。三,苏联认为张学良接管中东路是有日本帝国主义作后盾,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苏联对张学良的看法,以至西安事变发生后,也认为张是受日本唆使,是中国亲日分子的一个阴谋,而对张大加谴责。

 

中国军人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

 

黑瞎子岛,成为日后中苏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中东铁路,是等到了1952年,苏联才正式交还中国。

 

 

历史

中俄两国的边界纠纷,最早要追溯自清代。185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夺去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两年后,当时的沙皇俄国藉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北京条约》。根据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割让给俄国。即使承认这一条约,黑瞎子岛在乌苏里江以西和黑龙江以南,也应属中国所有。但从签订《北京条约》之日起,俄方就想侵占黑瞎子岛。而真正造成黑瞎子岛领土争端始于1929年。当时,中国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因不满苏联持续控制在清朝末年由沙俄修筑的中国东清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引起武装冲突。国民政府对苏宣战,但中国战败。1929年12月20日,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与苏联签署停战《伯力协定》,同意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权益,换取苏联军队撤出中国东北。但苏军却一直强占黑瞎子岛,不肯撤走。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中苏两国一致同意江面主权中苏各二分之一。”
40年恩怨:三次谈判僵持不下

中俄就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从1964年就开始了第一次谈判,持续半年时间,但苏联拒绝撕毁沙俄时期与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肯归还所侵领的中国领土,谈判以失败告终。

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于1969年10月在北京举行,但随后中苏因争夺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爆发战争,谈判终止,双方在边境陈兵数百万。最终,中国成功击退苏军保住珍宝岛。此后,苏联感到紧张,于是往黑瞎子岛上移民,争端朝着越来越不利于中国方向发展。一直到1986年7月,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发表《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问题》的讲话,为中苏关系带来了久违的暖意。次年2月,中苏双方开始第三次边界谈判。1989年5月,原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提出了“结束过去、面向未来”。此时苏联已逐渐衰败,其许多领导人和学者都叹息,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最大战略错误便是未处理好对华关系。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中苏关系全面回暖,长期陷于停顿的边界谈判得以重启。1991年5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访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协定》。1994年,中俄两国又签定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1991年和1994年签署的这两个协定解决了98%的边界争议。剩下的2%,是黑瞎子岛与银龙岛的争议,其中又以黑瞎子岛较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陆南泉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两个条约是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

2004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代表中俄双方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该协定并已得到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俄罗斯杜马全体会议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全体会议批准。协议规定,满洲里东部额尔古纳河上的阿巴该图洲渚归俄罗斯所有;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归中国所有;大乌苏里斯基岛(黑瞎子岛)由于属于哈巴罗夫斯克市区,两国政府商定将该岛一分为二,靠近哈市的一半归俄罗斯所有,靠近中国一侧的一半岛屿归中国所有。2005年6月2日,中俄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当年6月,中俄勘界工作启动。2007年4月,俄军开始拆除在黑瞎子岛设施。该年9月,中俄黑瞎子岛陆地勘界基本完成。同年11月,中国黑瞎子岛界碑竖立。近日,又传出水上勘界已经完成的消息。至此,黑瞎子岛乃至中俄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画上了一个句点。在今后新的世界战略格局上,中俄双方共同利益仍将占主流。边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风光虽仍旧,化干戈为玉帛情景却会成为长久现实,以黑瞎子岛为代表的中俄边界遗留问题必将写进历史。

中国教科书批沙俄“趁火打劫”

我国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教材,在第二课就详细介绍了中俄签订《瑷珲条约》的经过。其中有这一段这样描述:俄方为达到侵占中国领土的目的,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派军队在边境昼夜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要挟和外交讹诈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编写者还在这一课后面列了一个表格,按时间、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割占领土面积四项,分别将包括《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中俄间数个不平等条约列在上面,其中俄国在《瑷珲条约》中割占的是“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中俄双方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在初中历史课本里,这个条约被囊括在“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 斗争”部分,小标题是“雅克萨反击战”。其中提到沙俄在17世纪40年代趁清军入关之机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大肆烧杀掳掠,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当地人民的安全。“在多次交涉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而在两次重创俄军后,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然而,经过后来《瑷珲条约》等不断割让,本属于中国的上述区域先后得而复失。

俄罗斯教科书避谈“侵略”

相比之下,对于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大部分俄罗斯教科书只字未提,仅有个别教材在编年纪事的附录中予以列出,但未作任何诠释。由于后来18至19世纪远东在沙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俄领土划分问题在俄各教科书中均有提及,但表述与中国教科书存在很多差别。比如,对于沙俄与中国的各种签订不平等条约均一笔带过,未作详细解释,同时也避免使用“夺取”、“占领”等字眼,而更多使用“获得”等中性词汇,且从不提及中国的任何领土要求。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条约是两国对无主土地的归属问题进行协商的结果。2007年出版的《高校入学俄罗斯历史教材》中写道,“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让俄罗斯获得了乌苏里边疆区。根据1867年与日本签订的条约,萨哈林岛成为俄罗斯领土,千岛群岛主权归属日本”。

1997年出版的《古代至当代俄罗斯历史》是俄权威历史教材,由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编写。书中写道,“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让俄罗斯获得了阿穆尔河左岸地区和整个乌苏里边疆区,俄罗斯殖民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迅速开发这些富饶土地,那里很快出现了布拉戈韦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弗拉迪沃斯托克等城市”。正是在这种历史表述的引导下,俄罗斯人对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国的事实几乎毫不知情。对于陈述那一段真正史实的言论,普通俄罗斯人都予以回避,同时感到忧虑。正是出于这种情况,“中国威胁论”在部分俄罗斯人心中始终不能彻底消除。俄罗斯newsru.ru网站一篇文章写道,中国人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归属问题的看法令俄罗斯人感到几分意外,中国教科书上将西西伯利亚直至托木斯克州的土地称为中国“被割让的领土”。中国对西伯利亚扩张的可能性让俄罗斯人感到担忧。因为工作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经常要和俄罗斯方面的专家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对方也曾提到过教科书上的问题。“他们就是担心中方以后会不会还有一些领土要求啊等等,有过不理解,但不是特别多。”姜毅了解到,俄罗斯方面的教科书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其他的都是“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