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眼与经络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8:10

 

修改时间:2009-12-24 上午 10:37:28浏览次数:5671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经脉运行全身气血,在人体起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这都说明了眼与脏腑之间,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十二经脉,三阴三阳表里相合,正经首尾相贯,旁支别络纵横交错。营血在经隧中运行全身,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从经络循行的路径来看,可以说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着联系。
  现将十二经脉中循行于头面与眼部发生联系的8条主要经脉分述如下:

  (一)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脉上行头面,左右相交于人中,之后上挟鼻孔,循禾寥,终于眼下鼻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而且通过足阳明胃经,与眼发生间接联系。
  (二)足阳明胃经该脉受手阳明大肠经之交,起于眼下鼻旁之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过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之后,循鼻外侧,经眼眶下方下行,人上齿中。此外,足阳明胃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亦上行至鼻根及目眶下方,直接与目系相连。
  (三)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人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此外,手少阴心经别出而行的正经,亦属于心,上出于面,合目内眦。
  (四)手太阳小肠经该经脉有两条支脉上行至目眦。其中一条与目锐眦相连,另一条与目内眦相连,都与眼直接发生联系。
  (五)足太阳膀胱经该脉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并于该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然后人脑,连属目系。
  (六)手少阳三焦经该经脉通过两条支脉与眼发生联系。其中一条至眼下,一条至目眦。
  (七)足少阳胆经该脉起于目锐眦之瞳子体,而且于该处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会,然后上头角,下耳后,并从耳后分支脉,再行至目锐眦;另一支脉则从锐眦下走大迎,合手少阴经,到达眼眶之下。其本经别出之正经,亦上行头面,系目系,之后,再与其本经会合于目锐眦。
  (八)足厥阴肝经其本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航嗓,喉咙上孔),连目系。
归纳上述,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的周围,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系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
  由于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源源不断地输送气血,保证了眼与脏腑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因此,一旦经脉失调,就会引起眼部病证。《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说:“外邪乘虚而人,人项属太阳,人面属阳明,人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人脑中,而为患于目焉。”这又从病理方面反映了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根据眼与经脉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可以指导临床分经辨证。

  二、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然而它们交叉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正经气血充足流畅,也就能维持眼部的正常营养。至于起、止、循行路径与眼直接有关的奇经,主要有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及阳维脉等。
  (一)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有一支别络绕臀而上,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目内眦。另一支脉则从少腹直上,人喉上颐,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二)任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起于中极之下,沿着腹里上行,上颐,循承浆,环口唇,分两支上行,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三)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分别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上目内眦而人通于太阳、阳跷。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上目内眦而合于太阳、阴跷。足太阳经自项人脑,别络于阴跷、阳跷,而阴阳跷又相交于目内眦之睛明穴,其气并行回环,濡养眼目,且司眼睑之开合。通常卫气出于阳则张目,人于阴则闭目。若阳跷气盛而阴气虚,则目张不合;阴跷气盛而阳气虚,则目闭不张。外邪客于跷脉,则可引起目赤痛或胬肉攀睛等。
  (四)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起于外踝下足太阳之金门穴,经肢体外后侧,上行至头颈,到前额,经眉上,再由额上顶,折向项后,与督脉会合。因为阳主外、主表,故阳维病可见头痛目赤、恶寒发热等表证症状。

  三、眼与经筋的关系
  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经脉之气结聚维络于筋肉关节的系统。其位表浅,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人体正常运动的作用。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足三阳之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