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火打火机制作:朱永新:追逐“新教育理想”之梦--《基础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3:20
朱永新:追逐“新教育理想”之梦--《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初读《走近最理想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育精华》,多少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于是,静下心来再读此书,却收获甚丰。

作者朱永新,原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现为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被誉为“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教授认为:“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凭着这种信念,他不断研究,不断写作,完成了《走近最理想的教育》这一著作,他自我评价说,这是他“20年教育研究生涯的一个小结”,也是“洋溢着理想与激情的教育诗篇”。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教授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分为三辑——“教育理想”、“教育感悟”、“教育问答”。

第一辑“教育理想”:以文学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绘制了他所追求的“十大教育理想”——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在阐述“理想的智育”一节中,提出了理想智育的“八条标准”:

1、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他认为: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2、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如何体现?朱教授认为: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求、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一是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二是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也就是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3、面对个性,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他认为: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4、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他认为: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训练的负担太轻。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5、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他认为: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

6、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他主张:智育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更希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学活用活,同时把这种活的知识变成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7、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智育途径。

8、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他认为理想的课堂具有六大特征:一是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

在第一辑里,一个个“教育理想”如一盏盏渔灯照亮了教海探索的航程,如一个个火把点燃了沉睡已久的激情,如一朵朵花苞绽放了教育的生命。它们绝不是空中楼阁,是根植于教育土壤的理性追求,是建筑在教育改革基础上的现实思考,更是以一种新的视野对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展望。

第二辑“教育感悟”:主要是记叙了他的新教育实验走过的历程,总结出“朱永新教育定律”: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这9大定律是教授在新教育实验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

第三辑“教育问答”:都是一些教学随笔,短小精悍。这里有对其教育理想、新教育实验的诠释,也有就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中不乏真知卓见。

阅罢掩卷深思,其中有三点感悟至深。

一、有理想就有激情

上一个月,到一所小学听课,讲课的是我区一位比较有名的骨干教师,他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这节课上得并不怎么样,与我印象中他上的课效果差距很大。课后,他自己也说:不知怎样的,现在上公开课好像没有什么激情。前些日子,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质量月”调研活动,听了6节语文课,发现几位上课老师的激情总是无法在课堂上燃烧。再反思自己,自从拿到了高级职称后,便有一种船到岸的感觉,满足现状,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动力,教学研究的成果少之又少。

上公开课没有激情,上课没有激情,做教育教学研究也没有激情,这些现象在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剖析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有一点,就是不少老师缺乏理想——对教育教学的追求。朱永新教授说:“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就得有理想、有追求教育教学的梦想。

教授是一所全国综合性大学的一名学者,一名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也出版了许多的著作。本可以安于现状,享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他却是一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因为阅读了《管理大师德鲁克》一书而萌生了梦想,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教育,从1999年起便开始致力于教育理想的研究。2000年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虽然他的教育理想遭到质疑、讽刺或抨击。但他坚信“只要还有梦,只要努力用做事的方式去认真做梦,只要在行动,就会不断地前行,只要不断前行,就会实现梦想。”所以,他怀揣着梦想——教育理想,坦然地在教育探索的崎岖弯路上欢歌而行。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普通的教师,成就无法与教授相提并论,理想也不及教授的远大。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只要有理想,对教育教学的追求就会不停息,对教育教学的激情就会不泯灭。例如:有的教师,他的理想很小很小、很浅很浅、很微不足道,他只希望自己的学生在他的每一节课上有所得,都能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快乐。因此,他扎扎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踏踏实实地去追逐自己的教育理想,他那小小的理想,便在一点一点地盛开了。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只要有理想,哪怕我们的教育理想很微不足道,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考会不止,学习会不止,激情会不止。

教师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智慧给予人“温柔的征服”;让一粒粒石子“生出钻石的心”,让一株株幼苗成为栋粱之材。教师的使命是让孩子共享爱的蓝天、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是唤醒良知、启迪智慧,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二、用行动追求梦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追求梦想。“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这是他追求梦想的行动取向。

2002年6月,朱教授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http://bbs.eduol.cn)。他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每天以150名注册网友的速度增加,注册用户达15万人之多,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精神的园地,成为中国教师最大的培训学院。

2002年9月,决议开展“新教育实验”,选择了一所新办的公办民做的学习——玉峰实验学校,开始了新教育之旅。扎实展开“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处声音、双语口才训练、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去努力改造教育。

营造书香校园:这是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朱永新提交的一份提案,题目是《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希望建立我国的阅读节,并阐述了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四点意义: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 ⑵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 ⑶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⑷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这份提案受到媒体的广泛的关注。《中国教育报》用大半个版面报道了这个提案,题目是《理想的图书馆》,副标题是《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提出书香校园概念》。如何营造书香校园呢?教授认为: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

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新教育实验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新教育学生生活方式包括:晨诵、午读、暮省。教授说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从而改变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教授举了很多普通教师就是因为长期坚持写教育日记、举行反思而走向成功的。

聆听窗处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

双语口才训练: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达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的生命不能在课堂里发光,她的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她也永远不可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将暗淡地度过。

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学校钠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至目前为止,“新教育实验”基地遍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430所实验学校,14个实验区,63423名教师,1061886名学生参加,共同形成了新教育共同体。因为有梦想,教授才能有激情排除一切的阻力,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梦想迈进。反思自己,自从拿到了高级职称后,便有一种船到岸的感觉,满足现状,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动力,教学研究的成果少之又少。我问自己:与教授相比,我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三、学无止境,行者无疆

信息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陈旧率不断地加快。美国作过统计:学校时掌握的知识,工作5年以后其中的75%就要更换,更换率非常快。虽然很难以一个精确的标准来衡量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是它却说明一个道理:“学无止境,行者无疆”。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朱教授这样认为。虽然我无心成为教育家,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书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

“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温家宝总理在今年2月,与网民进行互动时说的一段话。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著名作家王蒙)“读书就是滋养自己。”(“文化超女”于丹)——这是王蒙和于丹在今年4月在《人民日报》文化讲坛栏目中提出的。

“读书,不仅充实空洞的大脑,丰盈单薄的灵魂,更是储备一种能量,进行一种永不停息的文化升值”(P212)。——这是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提出的观点。

科学研究也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其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

然而,在平时的培训与听课中发现,一些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的境地,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肤浅,课堂上照本宣科;知识匮乏,无法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课堂上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无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甚至对专业的宏观了解都不如学生……2008学年全员培训班作业之一是阅读发放的教材,从其中一个班交来的读书心得看来,认真阅读,自己撰写读书心得的学员不到10%。我相信其他班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是什么原因造成小学教师“不读书”?社会人事的浮躁与功利、学校教育被粗俗文化包围、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干扰太多等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教师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则是根本原因。从“小学教师不读书”联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虽然看过不少报刊、杂志、书籍,但是能够记住的又有多少呢?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这些教育名家的名著,自己能够潜心读下去的又有多少呢?总是为自己找各种搪塞的借口:没有时间、学不进去……到了今天,才发现别人的专业在不断地发展,而自己在专业上却裹足不前,在同行面前总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教授认为:“不读书的教师,无底气,无积淀,缺乏人文精神,缺乏文化视野;不读书的教师很难写教育随笔,不读书的老师更难‘走远’。”教师本身不喜欢读书,很少读书,当然也不会鼓励学生去读书,至少缺少引导学生读书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读书了。所以说,教师的“不读书”将造成他们所“统帅”的青少年一代学识的苍白和无力。

学无止境,行者无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http://jiangchanjuan.vcmblog.com/archives/2009/825616.html#43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