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泣绿阵套:新视角看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13:09

新视角看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关系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凤凰论坛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大多深深被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三人爱情故事所吸引、所陶醉。毕竟《红楼梦》有很大篇幅是就他们的关系展开,是一曲可歌可泣的委婉爱情悲歌,又是一出爱恨交加的典型感情悲剧。

    作为红学爱好者,我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很浅,与众多大家想比根本不值得一提,之所以今天斗胆在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觉得很多人在研究红学时,往往就细节去探讨,就人物去深究,而较少对整体某个问题系统地评价与点评。

    在笔者看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关系,并非是简单的感情纠葛,而是凸显着不同封建势力、不同婚恋观念、不同典型性格的角力,凸显着社会环境与家族需求、真情实爱与利益追逐、感情世界与文化习俗的对抗,不能仅仅就事论事,把这起悲剧归为普通年轻男女感情问题的失败。

    具体地说,他们的复杂关系,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不同封建势力、家族门第间的较量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贾府没有选中林黛玉为贾宝玉之配,是因为林黛玉出身较出身于四大家族的薛宝钗为低。为了门当户对,为了家族政治经济利益,使四大家族联结更紧密,而选中了薛宝钗,作品并借此批判封建社会家族政治的腐朽。

    其实,事实上,林黛玉的出身并不比薛宝钗低,之所以没有选上黛玉,是另有原因,而不是出身是否门当户对的问题。

    据载: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袭过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是“前科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由此看来,林黛玉祖上是有过封爵的,也是显赫之家,其父林如海虽没有了爵位,也是官场中人,且官位不低,因此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里,荣耀无比的贾家才会将女儿贾敏许给林如海。林家没有出现在四大家族的护官符中,可能因为那护官符说的是出自金陵的显宦,而林家在姑苏。可见,林黛玉本人出身官宦之家。虽然这个官宦之家,并不属于四大家族的利益集团,但是身份依然高贵。

    而薛宝钗,是“ 丰年好大雪”的薛家,薛家是紫薇舍人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很显然薛宝钗的祖上没有封爵,现在也没有人在朝为官,只是皇商。在轻视商人、把商人打入另册的封建社会,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也没有政治势力,所以薛蟠为抢英怜、打死冯渊之后,才会请贾府帮忙。那门子介绍说“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京在外者,本亦不少。”可见薛家是要靠亲友的力量的,自己在政治上的力量非常薄弱。薛家让贾家能倚仗的政治资本基本没有。

  薛宝钗的母亲是“督统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王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这似乎是一个很强的政治势力,可是这股政治势力贾府是可以通过贾政的夫人王子腾的另一个妹妹王夫人来利用的,不见得非要用薛宝钗。所以贾府选中宝钗另有原因,而不是出身问题。若是嫌林黛玉出身低,根本不配做贾府的媳妇儿,王熙凤等人决不会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来说笑的。

    如果算上林黛玉母亲家的家世,出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皇亲之家、显爵之后,薛宝钗是不能比的。换句话说,贾府选黛玉还是宝钗,不仅仅是年轻人婚恋这般简单,而是两股家庭势力较劲的结果。


   第二,是不同人生价值观、爱情家庭观的争斗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林黛玉,字颦卿,别号潇湘妃子。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为十二金钗之冠。原藉姑苏,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甚是喜爱。虽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林黛玉的人生观与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贫富贱贵,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为要烘托出黛玉的爱,不能不让他俩发生冲突,所以作者一开始就给他一个不适意的环境。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因此,尽管贾母等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同宝玉一样,较之迎春姊妹等,还高一等,然总是寄居。他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遂养成她的善感。再者,她原同宝玉一起长大的,二人异常亲密,不想来了一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而品格容貌,似在黛玉之上;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又不像她那样孤高自许,于是人人喜悦,这有引起黛玉的多疑。由这二种环境,曹雪芹造成了黛玉性格之多疑与善感。然黛玉之妒宝钗,以前是泛泛的,稚气的,从宝玉的介绍,得读那些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玩物上撮合;且年岁较长,渐知男女之爱,对宝钗妒的对象由宝钗本人转为宝钗的金锁。

    按照中国旧时的风俗,凡男女儿童,偶然有同样玩具,都有成为夫妇的可能。黛玉忌妒宝钗,就为宝钗有东西可配,而自己没有,偏偏宝玉又不信那些和尚道士的“金玉奇缘”。冲突与悲剧,就此产生。宝玉的几次砸玉,那一次不是为向黛玉表白心思?红楼梦的整个故事,由他们三位作纲领,织成了一部人类心理的百科全书。宝玉之情,虽始专于众多女性,而后专于黛玉。黛玉虽知宝玉专情于己,然因宝钗的金锁关系,总是疑信参半,终不放心。一天,宝玉不得不向她明言,请她放心。之后,二位都心知神会,再无疑虑。可是故事也就此转变了。黛玉妒的金锁,果不出他所妒,终于成为玉钗成婚的媒介。贾母也因宝钗的性格温柔和平,黛玉性乖体弱,恐非长寿,结果,定了宝钗,这是宝玉不知道的事。宝玉因许多事情已经悲凄哀苦,弄得情色若痴,后来又失玉。就在这种神智皆迷的当儿,贾姆设法令他与宝钗成亲。他们结婚之时,也正是黛玉辞世之时。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但她心底里并不真爱宝玉,只是爱一个能够给她带来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虚名。宝钗刚入大观园时,心里想着幸亏有个黛玉缠着宝玉,平时拿黛玉宝玉取笑,自己一心只想着入宫待选才人,后来待选才人搁浅后后,却不管林妹妹死活嫁给了宝玉。可以说,在爱情与利益之间,她选择的是利益;在真爱与虚情之间,她又选择了后者。她之所以常常劝宝玉多读书、考功名,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并不是她真的爱宝玉。

    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女人都喜欢宝玉,宝玉也喜欢这两个女人。但喜欢和喜欢是不同的,他爱宝钗,是爱她的美貌,就像每个男人都喜欢美女一样。他喜欢黛玉,虽然也有美貌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两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宝玉对薛宝钗没有爱意----宝玉曾为宝钗叹息到:“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不幸,亦且琼闰绣阁中亦染此病,真是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而宝玉对林黛玉却不同----宝玉评价黛玉: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否则我早跟她生分了。林黛玉对宝玉是一腔真爱----一句“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体现出了黛玉对宝玉的爱,干净而真挚,她们是真正的知心知己。这就是后来宝玉与宝钗步入婚姻、组成家庭后悲剧产生的根源。

    第三,是不同道德标准、性格特点的比拼

    贾宝玉的特点,除了上面提及的不爱八股、不喜约束、不求功名外,还是个才智敏捷,有些娇生惯养,却尊重女性,同情弱者,喜欢平等,颇具反抗精神的人。可以说,宝玉虽有反封建的反叛精神,但由于经济上依赖封建贵族,思想上又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有限的。

    林黛玉的性格:知书达理,小心翼翼,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行事十分小心:“不敢多走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处于新环境贾府里,环境使她谨慎小心,生性多疑,脾气较大,话语尖锐,为的是能随时随地警惕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踩在脚下;另外因为爱宝玉,又生怕得不到他的心,琐事也会闹小情绪、耍小性子、显小肚量,甚至动不动就掉眼泪。我很欣赏曹雪芹的神来一笔:黛玉葬花。看那林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象自己一样的纯洁美丽,而自己所处的环境象污泥一样的肮脏,花谢了终究要落到污泥里去,所以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葬。这是何等凄楚的刻画、何等隐晦的暗喻----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升华。

    薛宝钗,仪态端庄大方,形象彬彬有礼,做人面面俱到,处世圆滑老道。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俨然是封建社会中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形象。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她身上就成为了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还是可悲的殉道者。

    有人说,心境决定幸福,性格决定命运,是很有道理的。一般认为,境由心生,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影响自己的境遇如何。因此,在我们今天看来,宝玉的反叛性格和黛玉的敢爱敢恨秉性,确实不被封建礼教所允许所接受,故他们的爱情最终以生离死别收场,是无法避免的,是旧社会恶习俗吃人的一面。而宝钗这副封建礼教忠诚卫士的面目,在宝玉心中不过是社会和家庭强加给自己的枷锁,他在极力反抗无所收效后,只能用出家做最后的挣扎。

    笔者认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世界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爱情纠葛的悲剧,更多的是封建礼教对青年摧残造成的悲剧,是落后社会习俗和婚姻理念引发的悲剧。

    林林总总谈了许多,也不知是否说到点子上,各位只能勉为其难,体谅笔者才疏学浅。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