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泣5汉化补丁怎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0:36:17
         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分三个层次,第一是文化,第二是传统,第三是中华民族。前面已分析过什么是文化,还必须进一步弄清什么是传统。
  “传”的繁体宇作傅,甲骨文为一人手持器皿,正在传递给另一个人。因此,传的最初涵义是传递物品,后又引申为“传授”、“传播”。《论语·学而》:“传不习乎?”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指传授。《周礼·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则是指传播。古代传、遽互训,《尔雅》:“遽,传也。”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注:“皆传驿马之名。”古代道路沿途多设有定点驿站,专供传递信息的使者短暂休息和换乘车马。因此,传在古代又指驿站或驿站的车马,进而表示一站一站地相传不辍。
  传统的“统”,本义指丝的头绪,《淮南子·泰族):“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统是抽丝全过程的关键所在,抓住了“统”,丝就有了头绪。由此,统被引申为在众多因素中能够控制或总领全局的根本或关键,地位非同一般。(《孟子·粱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朱熹解释说:“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也。”统就是后世代代相传而不失其正的纲纪。故古代有道统、皇统、国统、学统、医统等等,都是指某个领域内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史记·伯夷传》载尧帝即将退位时,授政于舜,交给他“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这里的重器,就是指国家;王者大统,就是指政统。
传统由单一概念转变为述宾结构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后汉书·东夷传》:“倭……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南朝沈约《立太子思诏》:“守器传统,于斯为重。”这两则说的是皇统、国统的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已扩大到文化的各个领域,除政治、国体外,还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独自特色的礼俗、道德、思想、观念、民风、民俗以及语言、艺术等。
  文化具有传统和创新两个层面,但作为传统文化,其主体特征应是传统,即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传统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在历史的进程中虽然在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但从其本质来看,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今人谈传统,往往强调其发展变化的一面,可谓本末倒置。究其原因,在于混淆了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界限。传统文化只是社会文化中的由历史承传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有自己特色的那一部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新生文化共存于现实社会之中,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传统。真正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使之绵延千年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除血缘、血统、种族关系外,还取决于该民族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基本生产模式以及政治经济结构。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有多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样统一的文化。它是几千年来先民们艰苦创造,各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特质之独具,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空灵明慧的哲学思辨、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近代大学者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切的体会和了解,才能下如此自信自强的断言。
  文化是多元的。人类文化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文化迷人的魅力就在于全球各国保持着各自文化的独立性。这众多的不同文化交汇在一起,异彩纷呈,绚丽夺目。文化越显示其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人类文化是在互相滋润、互相融会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古人所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