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丑的小说:贬值的大学生,升值的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8:50:57

贬值的大学生,升值的房子

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40万,2010年的大学毕业人数为631万,预计在行者毕业的2013年,会达到650万的本科毕业数量。就连社会上都流传着一个笑话:“5个人走在街上,掉下来一个广告牌,砸死其中三个,全是大学生。”咱们且不管这个笑话中的比例是不是属实,但是它确实反映出一个现实的情况,那就是原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经沦为量产型号的了。

至于这1年来的房价走势,相信不用行者多说,大家都是心中有数的。连国家统计局都发表了2010年,全国70城市房价涨幅平均为9.99%。某位领导人在跟网友交流的时候更是说道:“房产商们,你们要留着道德的血液。”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房子,把它商品化就就意味着“蜗居”的诞生,意味着一部分人没有房子住。

行者我可不是什么砖家,叫兽之类的,今天也没打算辩证什么大道理,只是站在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度,唠叨唠叨。希望看完的长辈们全当一乐,同辈们有所思考。

以前的大学毕业,那是包分配的。所以说,那时候的大学生心态,跟如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很多学生在离开校门之际,就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先不管收入怎样,反正是不用为生计而发愁。而现在的情况呢?大学的扩招已经使得高等教育分成了三六九等,要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区别,谁也讲不清楚,反正就是觉得这个学校有名气,有历史,那是好的,这个学校的名字是“什么什么大学的什么学院”,那是不好的。可是好学校就那么多,马上就会被塞满,其余的要么选择上一般的大学,要么滚蛋。

其实要论人才的话,哪个学校都是有的,要论庸才的话,北大和清华也不少。对于中国大学这种“严进宽出”的原则(貌似现在这个原则也逐渐变成了“宽进宽出”),只要是有本事考进来的学生,就有本事考出去,所以本科的文凭已经逐渐失去应有的竞争力。大学生,早已贬值的不成样子了。

随便看看网上,大学生应聘环卫工,卖猪肉等等例子数不胜数,行者倒不是对这些职业有看法,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并不便宜,如果只是让他们寻求这样的出路,那简直就是对已用资源的一种浪费,对已逝青春的一种浪费。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国家大学生的比例应该是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来决定的,我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工厂”,那是正儿八经的靠输出廉价劳动力和生产加工来积累财富的。这样的模式,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行者就不仔细讲诉了,有兴趣的人可以上网去查阅),扩张已经这么多年了,大学生的数量也已经上来了,俗话说木已成舟,生米早已煮成熟饭。

于是,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辛苦十六年寒窗后,徘徊于就业和考验之间。就业,竞争太激烈;考验,动机早已不纯,那是为了推迟就业的时间,有这样想法的同学们,行者可以负责的说:“研究生出来,你们依然不吃香。”很多人说本科生“眼高手低”,其实是不全面的,我们不排除一部分的学生的确是有这种思想,但是在经历了这几年,绝大数本科生已经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性。不是他们不想做或不愿做,而是真没人要。对此,行者想到一句话:“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很多时候,没有工作不仅仅是没事做这么简单,它带来的影响是没有收入,如果日常三餐还有父母可以依靠的话,那么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这种事,父辈可是替你解决不了的。(什么富二代,官二代的就可以跳过了,这些问题基本是可以忽略的。)“啃老族”一词已经很多次被媒体引用,要知道,人皆有荣辱,又有多少人情愿永远靠父辈呢?

现在的房子从四,五千一平方米到上万平方米不等,可以说一套房子套牢了两代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就贬值的大学生在不断升值的房子面前,只能够望洋心叹了。很多年轻一代,或许会潇洒的说:“我们不买房子,一辈子租房子住。”这个想法行者是很欣赏的,既经济又实惠,反正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只不过是个巴掌大的盒子,与其房子买的好,还不如盒子买的好。但是,行者不禁又想到广大的男性同胞,咱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比大熊猫还少的就是“不要房子的丈母娘“了。

当我们发挥红军“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克服一切障碍,总算买到了个栖身之所,可是失去的是生命中无限的可能性。不幸沦为“房奴”,背负着二十年,三十年的房债,让原本“意气风发,粪土万户侯”的青年转眼变成历经沧桑的中年,眼瞅着老年就要来了,却在感叹这一辈子放过了多少次机会,只为求稳还房债。

身处拥挤的人才市场,感叹生不逢时;身处售楼中心,感叹囊中羞涩。现实就像一把残酷的刻刀,改变着我们的心智。贬值抑或升值,是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行者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以上所写的内容只是想陈述一下客观存在的事实。

“事在人为”是行者一直以来信奉的原则,困难多不意味着失败,希望我们这些贬值的大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升值的房子面前抬起头来,大踏步的走过,转身优雅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