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学生票打几折: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0:28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作者:raozbb    来源:理论课部教学网    录入:raozbb    字体: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道德的内涵、特征及作用,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其核心和原则——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方法及途径。【教学内容】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及历史发展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 4课时 导入新课: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道德问题:在学校如何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有道德问题;出门乘车,会遇到司售人员的服务道德问题;乘客们挤挤嚷嚷,彼此如何相处也有道德问题;到商店购物,商品质量如何,广告是否真实等都与道德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对别人进行着道德评价,我们自己的言行也常在别人的评价之中。可以说,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中,道德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包括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些围绕着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道德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推动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但同时,也刺激了部分人的道德“滑坡”,诸如:亲情缺失、廉耻不分、以耻为荣、贪图享受,等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大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六、材料实例材料事例1:让美德占据灵魂材料事例2:善恶影响人的寿命。材料事例3:贫穷夫妇捡来4万元巨款饱受10年良心拷问。材料事例4:一个民族需要传统。材料事例5:分粥的故事。材料事例6:南京冠生园凄凉走完破产路。材料事例7:神舟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观。材料事例8:支教模范白芳礼。材料事例9:记两弹元勋朱光亚:从不谈自己,只谈别人和集体。材料事例10:建设银行状告中国石油大学23名欠贷毕业生。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学时)(材料事例1:让美德占据灵魂。)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读了这个故事,谁能不佩服哲学家的伟大和学生们的聪颖,试想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讨论】给学生看材料后进行讨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包括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些围绕着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道德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推动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但同时,也刺激了部分人的道德“滑坡”,诸如:亲情缺失、廉耻不分、以耻为荣、贪图享受,等等。我们看这幅图中所提到的道德失范的现象就有比如说随地吐痰、不排队、乱画等现象,宁波市一高校教师向媒体反映了一桩事。一日,宁波万里学院一位老教授乘上了60路公交车,本校不少学生结伴而坐,但面对站立一旁的老教授,学生们竟无人让座。相似的一幕还发生在宁波大学,今年四月份在开往宁大的601路公交车上,许多坐着的学生目睹一位拄着双拐、行动不便的同学艰难地站着,而无动于衷,后来一位老师站起来让了座,并一直站到终点。因此,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投身道德实践,养成知行合一的道德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务之急。大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了解必要的道德知识,确立坚定的道德观念,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要求,提高道德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教师提问: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开始学习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道德的含义:道德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科学研究的深入,对道德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在的表述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这一表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是一种新的认识。在过去的教科书中只是说道德是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在我国,道德源远流长,在公元前5—2世纪就已经有了“道德”、“人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律、道理或学说的意义。古代有关“天道”“人道”之分,前者指自然运行的法则,后者指人类遵循的规则。道德中的“道”,就是原则规范的意思。“德”的涵义偏重于主观方面。古代,“德”与“得”相通,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后引申为遵循的原则。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相对而言,“道”指规则、规律(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德”则是对于“道”的有所“得”,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这是讲兄弟之道,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叫德。从伦理学角度看,“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效果。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等。在政治领域,“道”指政治主张,思想体系。如“先王之道,尊师重道。”在伦理领域,“道”指道德准则。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这就是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道德”这一概念的原始规定中,都包含着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含义。规范通俗地说就是规矩,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做人的规矩。比如踢足球,如果没有一套规则,球就没法踢,弄不好就要伤人。在二十世纪初,足球比赛还没有严格的规则,踢伤人、踢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据记载,1903年一年内,在美国就有44人死于球赛。1904年又出现了18名死者和大约150名重伤者。1905年,当时美国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是个球迷,亲自出来干预。他在白宫召见美国最强的几个大学球队的选手,发出警告:“必须即速修改规则,如果再不改正规则,纠正暴力行为,将采取行政措施禁止球赛。”从此,美国足球规则委员会作了修改规则的试验。足球比赛规则在竞赛运动中逐步完善。人类社会比足球场更大,情况更复杂,如果没有完善的行为规则,天下就会大乱,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种行为规矩。前些年对道德的理释,道德是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例如: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德育知识词典》对道德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观念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力量来实现的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中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更为复杂,更加需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贯彻执行。我们已经规定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但是现实社会还存在着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欺诈和假冒伪劣等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先进的,好的,但是有许多不好的、不道德的行为。评价道德不能只看原则和规范,还要看行为活动和心理意识。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既是一种善恶标准,又是一种行为标准;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又表现为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现象,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现象。(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有许多种,如法律、道德、纪律等。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纪律是由企事业单位制定,所属人员遵守。法律和纪律都具有强制性,法律的执行,依靠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政权机关的惩罚力量来保证。列宁说,无论什么法律,如果没有政权都等于零。道德却不是这样,它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惩罚机关,所谓道德法庭,也不过是个形象性的说法而矣。说它有,大街小巷找不到;说它没有,却又无往而不在,它是什么?它就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接受了某种道德观念后形成的内心信念。有的伦理学教科书把道德定义为:道德即是非强制地调节社会性关系的规范。道德—以善恶为标准,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1、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旨意或“上帝”的启示。如汉朝的董仲舒就把“三纲五常”称为上天的意志,认为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基督教中的摩西十诫,被说成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通过摩西传达给教民。天赋论: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如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之心”,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发挥出来。康德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一种“绝对命令”。感觉欲望论:这种观点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如洛克认为,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就其与苦、乐的关系而言。所谓善,就是能增加我们快乐或者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增加我们痛苦或减少我们快乐的东西。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2、马克思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道德起源的条件: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应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人们常常想到动物的一些活动,诸如蚂蚁的团结,鸳鸯的贞洁,蜜蜂的纪律,燕子的勤劳和企鹅的互助等等,认为动物也有道德。其实这并不是动物有什么美德,而只是动物的本能。马克思、恩格斯说:“动物不对任何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关系是不稳定的,经过两性基础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会性的大分工以后,人们之间形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不,即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否则便会威胁到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并进而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阐述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曾经谈到过妇女耻辱心与保持贞操这种观念的出现。他说:“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妇女对于贞操的意识逐渐产生了,而正是这种意识成为了道德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人们头脑中意识的逐渐发展、扩散,如何做、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实质上是最初的善恶观念),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渐以观念、意识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最终成为道德规范。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就是最初的道德规范。社会关系作为关系的存在是与人们的自我意识分不开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是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再次,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表现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产生了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我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出了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A、道德产生于生产性的"性禁忌"
  人类早期没有家庭这种形式,也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与动物群体相近的“群婚”状态。但是由于人类的集体性生产劳动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并且要相互配合,要团结互助,要有秩序,否则便会无法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自毁族群,所以,他们不像动物那样任凭性本能冲动,随时随地为了满足性活动而相互驱逐、残杀。由此约定了生产过程中不能进行性行为,产生了“生产性的性禁忌”。这种“性禁忌”使人克服了动物的“丛林原则”,实行某种社会原则。
  B、道德起源于“火”的使用
  原始社会存在着人吃人现象。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很低,食物匮乏,人们要解决吃饭问题不是很容易,在原始部落之间作战抓来俘虏,没有多余的食物来供养俘虏,而且常常自己还没有食物,所以就把俘虏当作食物吃掉。有时候遇上饥荒,还把本部落的老人甚至幼孩吃掉,因为当时的劳动都是重体力劳动,如狩猎、捕鱼等,老人、幼孩比较虚弱,干不了,没有用,就被吃掉。这是十分野蛮的,但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后来,火的使用改变了这一切。火的使用使老人孩子可以从事看管火种,保存火中的工作,由原来的不能劳动变成为可以劳动,由也有原来的没有用变成为有用的人,部落就再没理由吃老人了。火的使用也使生产力实现了飞跃,人的劳动能力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匮乏的到了缓解,有了多余的食物以后,俘虏也可以养起来,叫他劳动,把他作为奴隶。这样就慢慢杜绝了人吃人的现象。从此人类的道德文明跃进了一大步。可见,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道德观念根植于 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食、色、群居等需要。“火”的使用使人产生了团结互助、责任感、美的、坏的等观念、情感和相关道德语言。
  C、道德起源于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道德的来源还与原始社会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风俗有关。达尔文乘“贝戈尔”号军舰环球履行,在火地岛的海岸边看到两个土著人从海中捡到一张羊毛毯,当时天气寒冷,这张毯子是很好的御寒之物。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个土著人拿出刀子对毛毯进行切割,把它割成为大小相近的一小块一小块。达尔文感到不解,通过向导前去询问,他们回答说割成小块平均分给部族中的每一个人。可见绝对平均主义在原始社会物资匮乏的情况是一个的习俗。
  我国在解放初期,解放军一个排长带着战士们上大兴安岭,到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地,看到一副场景:全体部族的人集中在一块大空地上,一个青年被绑在木桩上,木桩旁边烧着一大锅滚滚的开水,有一个人在磨刀霍霍,族长领着大家,大家都怒容满面地看着被绑在树桩上的青年。排长一看要杀人了就上前了解情况。原来这个青年打了一只鹿,却私藏起来,不拿出来分给大家,违犯了食物平均分配的族规,所以要杀他。可见平均主义的习俗不仅仅存在于美洲土著,也存在于中国的原始部族。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社会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约束人的行为、调解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二)道德的本质对于道德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把道德说成是神的意志,也有人把道德说成是人的主观精神、或者是客观精神。例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表现,道德本质是上天的命令和规定。而大多数唯心主义思想家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者把道德说成是人的主观精神,如先验的善良意志,良心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相信,道德是绝对精神,是天理的外化和表现。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既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只能在社会生活中揭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济处决定的,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也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同时,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受制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社会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经济关系,它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另一类是思想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它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但在根本上则受物质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利益是道德的直接根源,决定着人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3、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道德。在各个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或根本对立的阶级利益。这些不同的阶级利益,必然要形成各个阶级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体系,特定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是否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道德体系和伦理思想能否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一切伦理体系的兴衰起落、进退消长,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状况的。【讨论】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1、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之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还是文艺创作中的那些典型,我们看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它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各种关系,正确地选择各种行为,成长为有德之人。德在人们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导向。当然,道德决不是万能的。某人杀人劫财,如果不法律的强制手段加以制裁,而仅仅施以舆论的压力,仅仅让其承受良心的谴责,不仅起不到惩戒本人的目的,也起不到有效预防他人的目的,可能会导致群起而效仿,社会混乱。【[今日说法]:叔叔 不要扔下我】2005年12月4日下午15:00左右,在广东深圳沙尾东村,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唐华正在家附近玩,突然从远处疾驶来一辆汽车,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卷到了车轮底下。2005年12月14日,记者在医院见到了小唐华。小唐华被轧在车轮中间,他对当时的记忆就是一个字,疼。看到发生了车祸,周围的居民呼啦一下围了上来。此时,肇事车也立即停了下来,不过肇事司机并没有下车,车上下来一位穿黄衣服的女士。在围观居民的注视下,把唐华小心翼翼地抱上了车,对大家说带孩子去医院抢救,肇事司机随后驾车疾驰而去了。 肇事司机把孩子带走之后,大家也算长出了一口气。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个小时,孩子又被人送回了事故发生的地方。大家发现送唐华回来的不是肇事司机,奄奄一息的唐华也没有被医院救治。送唐华回来的杜大爷说,他是在路边草丛里发现唐华的。唐华说,那个阿姨把他抱上车开走后不久,就下车另外打了出租车,然后对自己说送他去医院,可是那个阿姨中途却把唐华扔到了路边的绿化隔离带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谁该对这起事故负责呢?   肇事司机把唐华扔在路边的做法让居民们很气愤。肇事人唐红松,今年32岁,湖南人。经核实,这个唐红松17岁那一年因为实施了强*与抢劫入狱。1999年因为实施共同的绑架被长沙市监狱服刑,2005年今年的1月份被释放。   警方告诉记者,2005年1月才被释放的唐红松在深圳没有正当职业,肇事那天和他在一起把唐华抱上车,又丢弃在路边的女人是他的女友。在现场,警方向记者介绍说其实肇事司机唐红松扔唐华的地方,距事故发生的地方不过有200米左右的距离,和肇事司机一起的那个女性是抱着唐华下了肇事车,又打了一辆出租车绕了几个圈子,趁人不备才把唐华扔到这里来的。 2、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在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它们与其他社会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了调节作用。(材料事例2: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三所大学得出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寿命的长短。” 研究人员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正确结论。 为什么“善恶影响人寿命的长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善良的人长寿原因是:从心理角度看来,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从免疫系统角度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
    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纪录片,其影片纪录了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达救助家人和残疾者。学生们被她的生动事迹感动了,随后对这些学生唾液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这种抗体能防止呼吸道感染,这位以善著称的妇女的事迹感动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免疫系统。 反之,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寿命比较短。如一个心脏病常常发作又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越大。再如视别人处处为敌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至于那些贪污受贿、盗窃等违法乱纪的人,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法律的利剑悬在自己头上,所以经常坐立不安、失眠、烦躁、全身失调,他们不敢把自己的丑事向同事、家人透露,终生背着一个沉重包袱,精神压力有增无减。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比大多数人都短。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经常面对周围人们对你的深深感激和温暖,身心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就会感到越活越有意思,越活越年轻。一个人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使自己成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与社会及周围群众和睦相处的好人。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每个人都是处在矛盾之中,面临很多矛盾关系。如同学之间,6人同处一室,各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大家都能相互体谅,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凡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关系就很难处理,就会矛盾丛生。(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1.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当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起来,并力图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时,由这种新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道德便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同旧道德进行顽强的抗争,向人们表明维护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恶的、不正义的,促进和推动新的经济关系取代旧的经济关系则是善的、正义的,从而为新的经济关系进行辩护,并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方式唤起人们为消灭旧的经济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关系而斗争。当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确立起来,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以后,由它所产生的道德便不仅为这一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而且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原则规范体系,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和促进新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当这种经济制度走向衰亡,并逐渐或已经为更新的经济关系所取代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便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和习惯,同新的道德进行抗争,以阻碍新的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迄今为止,历史上所出现的每一种道德类型都实际上已走过了这条道路,经历了这种演变。2.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对政治和法律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它通过对人们政治思想的影响而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政治运动的兴衰进退。统治阶级的道德不仅影响着法律,而且与法律相互渗透,甚至直接重合,赋予法律以道德的影响力和激发力。而执政者和执法者的道德面貌如何,又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道德对宗教、文艺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以道德的影响最为广泛,它不仅经常对大量违反政策和法律的行为进行着评价,而且对大量不违反政策和法律的行为进行着评价,施加着影响,从而给予上层建筑以广泛深刻的影响,并进而间接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人们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影响着他们在社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这是由于,人们的劳动和其他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接受之后,必然对他们的劳动态度和生产积极性等发生影响,并进而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道德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它通过教育、示范、激励、指导、沟通和社会舆论评价,为人们提供“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与标准,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调节人们的行为目标,使人们化解矛盾,相互理解,增进团结。因此,道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材料事例3:贫穷夫妇捡来4万元巨款饱受10年良心拷问)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阶级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使体现本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本阶级的成员所认识和接受,以约束本阶级的成员的行为,使他们自觉地履行本阶级所要求履行的道德义务,从而达到调整本阶级内部关系,使本阶级成员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目的。同时,每个阶级也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对其他阶级的成员施加影响,力图把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尤其是统治阶级,更是力图用本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约束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他阶级的成员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甘心情愿地服从自己的统治。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体系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四、道德的历史发展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一)五种类型道德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1、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获取食物、抵御自然界袭击和危险的能力很低,因而人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劳动,相互协作,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是原始道德的基本原则。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共同劳动、互助合作构成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推崇勇敢刚强、吃苦耐劳、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纯朴性与野蛮性并存。原始社会道德中的集群主义道德原则、平等互助、共同劳动的道德规范以及勇敢刚强、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无疑代表着它的纯朴性和高尚性。原始社会道德也有它粗野残暴的一面,突出的表现为氏族复仇、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直观性与狭隘性同在。原始道德教育最初是通过典型示范和传授行为而进行的。原始道德只是在部落的狭隘的范围内才有意义,“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人们把自己的部落赋予善和亲切意义,而把别人的部落赋予恶和仇视的意义。道德对内不对外。自发性与外在性一体。原始道德浸润着大量的自发因素,人们的自我主体性意识还很弱,区分人我、群己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仅将评价运用到氏族部落成员身上,而且也将评价运用于自然现象上,把自然力幻化为善与恶。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成了当时道德行为调节的依据,甚至连良心的谴责也被理解为某种复仇女神或魔鬼的迫害。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奴隶社会是一个公开的不平等和最直接最残酷的奴役形式而出现的阶级社会,封建社会则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其中统治阶级的道德:贯穿这两个社会形态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国家、君主。古代雅典要求它的公民在战争中要奋不顾身,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他们要向国家宣誓,“我一定要使身后留下的祖国比我所继承的祖国更大更好而不是更小,我一定听经常存在的当局的话,服从既有法律及人民一致制定的新法律”。我国封建社会要求人们精忠报国,忠于封建制国家。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要求。古希腊奴隶主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国王、武士、农夫和手工艺人三个等级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国王是神用金子造成的,具有理性的本性,职能是管理国家,品德是智慧;武士是神用银子造成的,具有意志的本性,职能是保卫国家,品德是勇敢;而农夫和手工艺人则是神用铜铁造成的,只有情欲的本性,职责是服从管理和为统治者服务,品德是节制。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盛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把种姓区分为四种瓦尔那: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奴隶)。在中国,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以租税、徭役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经济和超经济的剥削。在政治上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和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农民虽然比奴隶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平等人格,但他们仍处于社会底层。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实质是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而农民阶级道德则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以忠、君、孝、亲作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厌恶劳动、卑视劳动人民,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所共有的道德要求。恩格斯说:“奴隶制,在它是生产的主要形式的地方,使劳动成为奴隶的活动,即成为使自由民丧失体面的事情”。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妇德就是要妇女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守节有耻,动静有法;妇言即择词而论,不道恶言;妇容即服饰鲜洁,沐浴以时;妇功即专心纺织,不苟言笑。被统治阶级的道德:顽强勇敢、团结互助、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等观念。(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道德的进步与退步相伴随;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以“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和“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表征着古代纯朴道德高峰和封建道德这种进步中夹杂着退步。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其次,与原始社会道德意识混沌朦胧状态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由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精神活动,因而能够对人们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进行思考和概括,用文字和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次,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我国孔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忠臣出于孝门。隋唐时,佛教、道教成为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的重要手段。3、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只得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工资来维持生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处于对立的状态,一个昂首阔步、挺胸前行,一个战战兢兢,尾随于后,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让人来揉。(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价值或原则。一切都变成互相利用或尔虞我诈的关系,医生希望人们多发病,建筑业的老板希望天下多火灾,当铺的老板希望世间多灾难,棺材铺的老板则希望多死人……。(2)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提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实质:自由,只意味着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的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却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是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和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而实质上他们之间则是统治和服从、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博爱,则是资本家对工人假惺惺的慈善或救助,实质上却是以榨干工人血汗为条件的。当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威胁时,它就要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资产阶级处世做人、待人接物的主要价值方针。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金钱君临一切。金钱可以购买权力,也可以支配善恶。它能使恶行瞬间变成美德,也能叫任何美德顷刻化为恶行。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指出:“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道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1)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完善方面产生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和影响。尽管在阶级社会里,没落的剥削阶级寡廉鲜耻、穷奢极欲,置人伦道德于不顾,但是在一些进步人士和广大被统治阶级那里,向往一种真正的合乎人性的道德,却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道德冲破狭隘的生活圈和集团以外;社会分工的精细和职业的增多道德有越来越广阔的领地。(3)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作为认识自我的价值科学日趋繁荣兴旺。(4)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凡是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否则就是落后的、守旧的道德。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1)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道德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是变革和继承、否定和肯定的对立统一过程,其发展的路线和方向是从素朴的非阶级道德到阶级道德再到更高一级的全民道德。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1学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之所以能够以巨人之姿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有着优秀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开展中华传美教育,对激发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美丑的标准,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乃至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的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有各自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如果离开以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就难以更好地推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在要求。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孝敬父母:“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又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伦理思想家们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墨、道、法等各家伦理思想和佛学有关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和依附);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为整体献身的大丈夫精神。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范仲淹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和崇高的道德要求。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明时代的理学家们,主张以“公义”灭“私利”,以“天理”灭“人欲”;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分析讨论2:古代的整体主义等于今天的集体主义吗?)还有清代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鸦片战争时著名的禁烟派领袖林则徐所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富避趋之”的诗句,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整体主义具体引申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国家统一。中国人特别重视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国古代的民族统一思想萌芽于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天之下都是他的统治范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人眼里,所有的自然地域都是天子的管辖范围,不能存在也不允许存在分裂的状态。这是中国人重视国家统一的理念基础。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做了阐释,在人和人相处中,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从而化解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推崇 “忠”、“孝”、“恕”、“悌” “忠”:孔子曰“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孝”: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悌者,弟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颜渊》)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认为:“仁者自爱”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认为天人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天地的儿子,因此,人与人应是兄弟,人与物应是朋友)。发展到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明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在社会发展中,既能够成为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思想,又能够由强调整体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让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安徽桐城六尺巷】张英,安徽桐城人,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次,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方家发生纠纷诉讼,告到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于是第家修书告诉在京城的张英,言其事。张英接信后,便以诗代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地三尺,方家见状也让三尺,于是就有一条六尺巷。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信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要有精神需求,重视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的目的。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把“圣人”、“贤人”作为追求的理想人格。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崇高道德的要求,就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孔子称赞在“德行”方面最满意的学生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成圣”的目的。 孔子推崇君子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内圣外王”的境界。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家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墨子“尚贤”,推崇“贤人”、“圣王”,将之视为理想人格。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天下为公”的理想,既是一般的社会理想,也是道德理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人所说的“立德”、“立言”、“立功”的所谓的“三不朽”等,都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立、自强、自重、自爱的道德精神和人生态度。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奋发志气,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才能达到目的。孔子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只要人们能够坚持不懈地修养,就一定可以到达这种最高的境界。墨家也非常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意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把“所染”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以上六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概括,这些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道德,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如果探究原因,也许只能从文化中找寻。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于华夏文明维持的力量是巨大的,经历了分分合会,大一统的格局依然如故。传统道德常常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正确对待传统道德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道德批判的继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一个个具体的道德命题,究竟应当怎样来弘扬精华、除弃糟粕呢?批判的继承,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辩证法的态度批判的继承,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产,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首先,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精华的传统道德应当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即如是传统美德,仍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例如,如忠孝,古代的忠孝是为帝王服务的,统治者提倡为国尽忠。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报国尽忠就是忠于君王。今天,我们应除去忠君内涵,坚持忠于祖国和忠诚老实地为人处事。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今天,孝父母,敬师长应继承下去,只是要抛弃那种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顺者为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愚孝内容。我们应当按照“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对待传统道德。即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努力践行借鉴积极内容。孟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人们提供了明晰的道德原则,经过了两千余年的风雨,在今天仍不失为金玉良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说的。反映出“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历代传沿,成为无数仁人躬行自勉的箴言。这两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的名言,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华夏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所统治的范围。而这两句话中的“忧”“乐”二字,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统治的兴衰的忧乐。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就为人民而忧虑,在山野中隐居为民,就要为君王而担心。因而,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理解这两句话时,“天下”就应当理解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而取代了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同时,人们应当有的“忧”和“乐”,自然也就和范仲淹所说的忧和乐不同了。对于这一类基本上属于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只要坚持这种态度,就能够更好地加以继承。其次,对于那些较为明显的精华与糟粕相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以义利关系问题为例。《论语》中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等等,这些思想,应当说基本上是属于精华的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维护封建等级的内容。这就需要正确区分古人所说的义和利与今天所说的义和利所具有的不同的涵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这里还有另一种情况。例如“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淮南子·缪称训》)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等道德思想,就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今天在继承时,更应当仔细地加以批判和分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一般是指统治阶级的成员或有道德的人,而“小人”一般多指居下位的卑*者,有时也指只顾私利而没有道德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总的来看,包含着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即一方面认为,只有统治者才明白大义,而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另一方面也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明白大义,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只知道私利的。但在长期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统治者都只强调第一种理解,把他们自身看作是知道大义的,污蔑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从而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制造舆论。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应当彻底地予以批判。但同时,也可以吸收其强调有道德的人是知道大义的人,而无道德的人是只谋私利的人的合理思想,并加以改造,使其在新的时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强调批判的继承,还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土壤之中的,是在长期的奴隶阶级和封建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因而,传统道德中的许多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打着这些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烙印,从本质上来说,是为着巩固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而服务的。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和德目,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为巩固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坚决摈弃:在传统道德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糟粕:(增广览文)中有这样一句。“结交须胜我,似我不如无”,阐明了处事准则,若想交往,对方封胜我。要求“胜我”的原因无非是使之具有利用的价值,功利之心赤裸裸地显示出来;尽如“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个人利己主义的生动写照,一定意义上讲,与我们常闻的见死不救无有二致。如果保留这种处世准则,那么该是对我们所一贯倡导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一种莫大的嘲讽,所以对此类糟粕,要坚决摈弃。因此,如果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批判旧道德,否定旧道德中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内容,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继承。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近现代革命和建设中所创立的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的革命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其中,也包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在早期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所表现出的社会变革思想和品质。革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探求真理、抵抗外敌奴役,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热爱集体、服务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友爱互助精神;坚持原则、团结协作的协调精神;严守法纪、步调一致的全局精神等。这些内容,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许多内容本身已构成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将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人际准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吸收人类道德的优秀成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的发展进步,总是以继承和发展全人类的文明为前提的。在人类的文化道德建设中,国外,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方面也为人类进步做出过贡献。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人人平等、自由思想、人道主义,去掉其政治内涵,作为伦理观念,有其合理的成分;资产阶级国家重视法治、重视个性发展的思想,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环境保护、重视管理等,都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道德传统时,我们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西方“中心论”,鄙薄中华文化道德传统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可取;另一种是闭关锁国倾向,盲目排外。它会阻碍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利于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正确的态度仍然是批判地继承。只有充分利用全人类一切(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文明,我们才可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人类的伦理道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当然,对于一切外国的,特别是剥削阶级的文化伦理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绝不可以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思想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特点,但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惟我独尊,而是要善于吸收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加以改造,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待外国的一切文化道德遗产,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努力借鉴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道德成果。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都要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同现实的生动的实际和我国思想道德生活发展的新情况相结合。只要我们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材料事例5: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反对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此即为“返本开新”。复古主义是复归儒家文化传统的一种思潮,隐存着一种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的思潮,主张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要实行整体改造的方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已经蜕变为一个不能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整体,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西方道德文化整体移植过来,特别是要用本文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取代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指对民族与历史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全盘否定(或全盘西化)的错误在于断绝了传统与历史的联系。事实上,传统是历史的延续,是不能割断的,传统道德与我们所倡导的道德不是截然对立的,传统本身含有过去之意,更含有“承传”的意思;传统在承传过程中包含着批判的因素,表现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质上,传统本身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自我扬弃的过程,传统道德亦是如此。抚今记昔,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吐故纳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将在21世纪显示其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学时)有人以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东西,两者相互排斥,要搞市场经济就别奢谈道德,要讲道德就别搞什么市场经济。持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以此来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或是以捍卫道德的面目出现反对发展市场经济。有人在嘲讽:“道德多少钱一斤?”有人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经济交往中,尔虞我诈等不道德行为触目惊心,大量的经济案件和经济纠纷,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等都是缺乏起码道德水准的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什么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而这一结合的核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加快思想道德建设的步伐,以迅速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道德风尚。为此,就必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结合关系的历史特点,以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支持。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思想道德观念不仅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没有本质冲突,而且具有一致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诚实守信,正是保证市场交易正常秩序的道德前提。而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重要内容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备的道德素质。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道德秩序,主要是由职业道德和经济信用构成,这两者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石。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职业道德危机和经济信用失常现象,就必然导致市场失效。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进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一般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它的建立和发展对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价值,强化了道德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改变人们的传统道德思维定势,以新的理性思维更新道德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市场中等价交换的原则容易被庸俗化。有的人把它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形成在组织与个人之间,在同志朋友之间搞讨价还价的庸俗处世哲学。资本利润追求最大化就会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哄抬物价等情况。市场的竞争原则也会导致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无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播放录像:美容】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效应不是主流,而是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青年学生只有看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面效应的主流,自觉防止负面效应的影响和侵蚀,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者。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兼容性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服务要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益要求具有兼容性。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有的道德观。为人民服务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在经济领域提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也仍然是必需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二者是兼容的。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要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协作要求具有兼容性。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本位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经济领域体现为企业在内部的局部协调和在外部的整体协调,既保证了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又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互补性市场经济的经济局限性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社会负面效应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克服市场经济的行为规则需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补充(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包括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些围绕着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道德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也协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但同时改变了人们的单一道德取向,导致了人们道德选择的多样化。在新旧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相互冲突过程中,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信用缺失、蒙骗欺诈等“道德滑坡”现象(材料事例6:南京冠生园凄凉走完破产路)如何看待这种“道德滑坡”现象呢? 首先要弄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不能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道德进步对立起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道德进步,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次,“道德滑坡”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是由于尚未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竞争机制的结果。市场计划要求人们以法经营,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信誉至上等原则,而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不讲信用等现象,是与这些原则相违背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造成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它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是新旧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磨擦造成的。最后要客观分析当前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质、封建道德的沉渣泛起、资产阶段道德的浸蚀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的放松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削弱,是导致“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应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道德滑坡”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克服。总之,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和“为人人”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4年9月,他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脍炙人口的讲演中,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使用了“完全”、“彻底”两个副词,这包含了“为人民服务”需要“全心全意”的意思。时隔不久,他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当时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的提问时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党自七大起,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写进了党的章程。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们常把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讲“为您服务”、“为他人服务”,这样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人为什么要为他人服务呢?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分析,首先为他人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人作为个体有着天然的局限性,不可能自己完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子给人住,必然有相互的服务。其次是生活的必要,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劳动日益社会化、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不但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也不能像小农经济时代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信息社会必然是相互联系,彼此配合,将个人的行为转化成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列宁选集》第4卷,第143页)。再次,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服务,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即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服务,以人民的利益要求为最高行为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劳动和工作。人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是义务的客体。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幸福。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客观上要求为人民服务,要求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为自己”的经济,在推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不合时宜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市场主体的直接目的看,可能是追求企业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就市场经济活动的实际过程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则必须立足于服务,体现为服务。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工厂、企业生产的商品,不是供自己使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使用的。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断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不围着消费者转,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商品就卖不出去,他就不可能赚钱。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者不是别人,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根本一致的。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但不可能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恰恰需要通过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经营主体自己的利益。市场经营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他人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他人服务并为社会、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再进一层讲,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主观上可能完全不会甚至根本无视商品生产的“为他性”、“服务性”,但无情的市场法则(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等使其亏损甚至破产)却会迫使他们不得不重视商品生产的这种性质。正因为“市场是一部服务于社会的无情的机器”,使当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把报务的质量提到了首位,出现了“有形服务”、“无形服务”、 “超期待服务”、“整体服务”等销售策略的深刻原因。(材料事例7:神舟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观)在我国,有不少深谙国情和经营之道的企业家就是这样做的。如海尔集团、石化集团、三九集团、康佳集团、长虹集团等,它们之所以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有的甚至跻身于世界500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仅注重企业自身的盈利,更注意社会用户的利益,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相反,那些只顾自己赚钱,不顾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则是短命的(冠生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要取胜,一是靠挖潜改造、技术革新、加强管理,从生产环节上下功夫;二是靠优良的售后服务。在技术条件差别不大的条件下,服务的优劣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提倡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就曾在公开场合劝告美国人通过志愿工作更多地为他人服务,为社区服务。在美国西点军校里,挂着许多各国英雄的画像,其中就有中国的雷锋。他们把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看作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认为这是一个军人应该具备的思想。一些美国记者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电影后深受感动,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文章,建议美国人都来看看这部影片。文章说:“在一个物质享乐主义快速取代理想主义的世界里,乔安山的美好德行可能会暂时受到轻视,但总有一天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并不等于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为人民服务。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粗制滥造,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损人利已。这就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以,****说:“越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越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市场自身的一些固有弱点和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金钱价值泛化等),才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动力源泉和价值规范,才能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但是必须指出,我们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如果把利他性归结为为人民服务,不仅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会在实践中造成极大的混乱。须知,我们讲的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存在于、洋溢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之中。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也是个人谋生的需要,一个人爱岗敬业,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企业和大家的信任;不好好工作,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就可能被炒鱿鱼、丢掉饭碗。为人民服务的一般要求是面向全体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人应当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要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材料事例8:支教模范白芳礼)(二)社会主义道德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就是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原则。这不是主观的设定,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它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直接的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直接的政治组织前提;以拥护四项基本原则为思想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直接的思想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就使得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施行。多年来,集体主义实际上已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切实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紧密结合创设了条件,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道德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提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我们可从以下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来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内涵。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俗话说:“民富国强”,个人只是沧海中的一粟,而人民群众则是汪洋大海。作为个体的人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而独立存在的,在人民群众集体面前,个人如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很快干涸。因此,只有将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纳入集体实践的洪流之中,才能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生生活在集体中,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多做贡献。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或虚构的。过去有一段时间宣传走向极端,把个人利益与“私”划上等号,认为讲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先进就不能讲个人利益,甚至是“不吃草,只挤奶”;刻意塑造的“高、大、全”的先进形象,好像都是不食烟火,凡尘之中举头仰望方能见到的神。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他们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集体利益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愿,体现着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离开了集体,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无疑是理所当然的。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作出牺牲。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全局比喻为“一盘棋”。我们在下棋的时候,有时候“丢卒保车”;有时候“丢车保帅”,都是为了全局的胜利。再譬如,农村在兴修水利的时候,有时候要挖一部分土地、压一部分土地,对于被挖、压的土地,是一种损失,但这样可以保障大面积土地的稳产高产,因而是值得的。(如你要代表学校参加一项重要比赛,但恰好好朋友来访,发生矛盾)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当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外敌入侵、抢险救灾、与歹徒搏斗等),个人应当挺身而出,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见义勇为”“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如在小孩落水,歹徒行凶的场合,围观者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有人建议设立“见死不救罪”,不妥。见义勇为只应当是道德义务,不应当上升法律义务,否则有违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为了谁】(例:小鹿跳山崖)但是,集体主义并非提倡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做到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人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它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根本不同的概念,但个人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整体利益的尺度来看,凡是与社会整体利益在价值目标上能够保持一致的能够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利益,都是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既不束缚和压制个人,也不扼杀个人利益,而是要尽量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保障和满足正当的个人利益,它们约束和限制的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尤其需要强调的。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个人做出牺牲,更不是说要个人无条件地牺牲。(三峡工程移民)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强调重视正当的个人利益与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二者并不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注意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实现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造成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的局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材料事例9:记两弹元勋朱光亚:从不谈自己,只谈别人和集体)(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既不是产生于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形成,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特征和作用共产主义道德具有三个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1、它是从无产阶级的完整利益中引申出来的。2、它是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3、共产主义道德是以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共产主义道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共产主义道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共产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因而它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四,共产主义道德,是反对和抵制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有力的思想武器。第五,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有着重要的责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影响到一般民众,因此,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道德目标,而许多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在这方面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的远大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要照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平,要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的现实要求等等,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秩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社会主义荣誉观的科学内涵1.荣誉观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私奉献,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我们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规范的经济,更是一种道德高尚的经济。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当前,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信念与实惠,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等问题,许多人认识模糊,是非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和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我们周围不乏缺少信仰的人、唯利是图的人、不守信誉的人和损人利己的人,我们有时甚至因为他们而受到伤害。但这也不能因此而改变我们的道德节操和荣辱标准。这些人及其行为毕竟是个别的,为社会所唾弃的。荣辱观念的模糊和混淆其实有一个渐变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荣辱观念的颠倒,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小事,使得本以为荣的而不为荣、本以为耻的而不为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正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细处做起,就能真正将“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
  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成为中华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在当代社会,到底应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公民道德树起了新的标杆,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又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主义祖国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国家不强大,个人永难强大,就像树苗没有一片广阔的天、没有肥沃的土,永难长成参天大树。爱国就是爱自己,“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祖国,我们贡献给她的越多,我们的生活就越光辉,越广阔。“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做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不管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孟德斯鸠的“个人利益永远包括在公共利益之中”,都是以服务人民为荣。连大诗人裴多菲都坚信:谁是诗人,谁就得千辛万苦地和人民在一起!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精神的竞争。伽利略说:“我出卖了我的职业,科学行列里就不容许我的存在。”这是献身科学。居里夫人说:“我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它,因此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这是信奉科学。贝多芬说:“人们不可因为孩子的死亡,就放弃生育。”这是把科学的精神转化为现实的理性生存。“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思想和行为。人起源于劳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智慧的人类必须超过“春蚕”和“蜡炬”。鲁迅说得好,“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化做会朽的腐草”———只有劳动,才能有益于人民。“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切损耗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诗人泰戈尔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人应该团结的道理:“果子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注地垂着绿荫。”———只有果、花和叶团结了,才有协调的美丽。“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信,抵制和反对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都说明了诚信是多么重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纪意识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干扰公共秩序、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想和行为。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在一个法治国家,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实务真、自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俭立名,以侈自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尽管小康近在眼前,我们依旧不能忘了“以俭入奢易,以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面对“八荣八耻”,我们要怎么办,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潜意识行为,从自身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都要“八荣八耻”作为标准,把“八荣八耻”作为一个基因,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自己。把“八荣八耻”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让每个中国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在当今社会,重新牢固树立荣辱观,对青少年一代是非常必要甚至紧迫的事情。问一问年轻一代谁不知道周杰论、SHE?可能99%都知道,再问问知不知道张思德,吴登云?怕是会看到他们两眼一瞪:“他们是香港明星还是台湾明星?”追求艰苦奋斗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傻冒的象征,很多年轻人现在只追明星、追偶像、追享受。爱国,这个作为中华民族最引以为自豪的品质,在年轻一代也有减弱的趋势。曾经有个女孩张口闭口日本甚么都好,中国什么都差劲,说以后要嫁到日本去,那架势,如果有日本人认她做闺女,说不定眼都不眨就把亲生父母给抛到脑后了。这种问题的存在,最根本就是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所以,树立正确地荣辱观是非常紧要的事情。树立新时期的荣辱关,必须将八荣八耻融化在自己的行动中。
    “八荣八耻”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讲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用“八荣八耻”对照自己的言行,才能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知荣辱就要爱父母。前不久浙江某大学发起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让学生给家中老人写一封亲情信,不少学生竟不知家书寄往何处。一个连父母养育之恩都不感激得人,怎么会去感激别人,又怎没奢望他去关心国家和社会?还谈什么荣辱观??
     知荣辱就要诚实守信。不可否认,枪手日益增多、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助学贷款偿还率不高等社会现象使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浮出水面。这就要求我们要象海南师范大学那样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短短数月成功追回学生所欠学费929万一样,把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
     知荣辱就要力戒骄奢淫逸。有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可见当前国人节约意识的缺失,这更要求我们进行荣辱观教育。
      知荣辱就要团结互助。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他生平事迹的真是写照。赵东营,一个普通大学生,一己之力照顾孤寡老人10年。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同心同德,大力提倡和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摒弃损人利己的耻辱思想,时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严格要求自己。
    另外,在校大学生应从自身坐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八荣,摒弃八耻。比如说,主动参与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等公益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坐起,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锤炼,为自身修养,更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去尽职尽力。
      我们的社会是互动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人得环境。你的荣辱分明,是为我和他的环境激浊扬清;他的荣辱分明,是为你和我的环境去污存菁;我的荣辱分明,是为他和你的环境荡污涤垢。我们所有人的荣辱分明,撑起我们头顶共同的丽日蓝天。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全体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了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是人们选择行为、评价善恶的普遍标准,也是衡量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荣誉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练升华,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料]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道德基础。“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同志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主力军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这者,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把思想道德和法律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质,把知“八荣”明“八耻”变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自觉行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坚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同学们不仅要像他们一样为社会做贡献,也要像他们一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刻苦学习,提高本领,努力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自省自警、自珍自爱,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逐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道德操守,成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重点,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学习、实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纪观念,使自己真正成长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学时)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人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应遵循的起码的道德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内容,体现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点,弘扬了时代精神。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时期道德是有层次的。基本道德,是不损人利己、为人处世要顾及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使这一层次的道德实际上是“不能不遵循”的道德规范。不遵循要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同声斥责;遵循基本是应当的,不一定或往往不会受到弘扬、表彰。社会主义道德,或许可以说,是比基本道德高一层次的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是在顾及集体和他人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是“有利于人”、“乐于助人”的道德。这应当是被人们称为“美德”的道德水平,是受到称道的品德。共产主义道德,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即:可以达到“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是为人民可以“忘我”的高尚道德。这是会获得人们称颂和崇敬的道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共产党员,是具备这样的高贵品德的。公民基本道德作为基本规范,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公民对这些规范耳熟能详,体现知晓度、信奉度、践行度。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如“守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从最基础、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化,与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从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进行了新的扩展和完善。这是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俗易懂、简明易行,有利于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容易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爱国: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守法:学法知法,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维护法律权威。 明礼: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 诚信: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信用。讲信用,重信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团结:家庭和美,邻里和气,民族和睦,同心协力。 友善:善待他人,互谅互让,扶危济贫,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勤俭:艰苦创业,劳动致富,勤俭节约,移风易俗 自强: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崇尚先进,不怕苦难,自力自强。敬业: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干一行,爱一行。 奉献: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正确反映。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把诚信看作是做人的立足之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 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輗、軏分别是古代大车和小车的车辕与横木相连的关键部位,孔子将人的诚信与车上的輗、軏相比喻。輗、軏是车的关键,诚信是做人的关键。孔子把重诚信看成为人、做事、治理国家等方方面面普遍的要求。子贡问政——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如何处理政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管理好国家应该使粮食充足,军队强大,百姓有信用(有译为:对国家有信用)。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项,三者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兵。”——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去掉谁?”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有译为: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难以立足。)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季札“宝, 剑心许”、商鞅“立木取信”是守信遵诺的典范。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取信于民,这个国家必然会走向灭亡,历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反面的例子;其他的改朝换代也都与民众的信任、人心的向背有关。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视诚信为人生之大义。《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将军“每至乏绝之处,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近食”。李广口讷寡言,但待人以诚之至,所以一旦与匈奴交战,李广振臂一呼,士卒各个效命,每战必胜。《三国演义》载诸葛亮第五次出兵祁山,拒敌日久,兵士换防日期已到。在蜀中兵未到,司马懿大兵又来攻城的情况下,诸葛亮仍坚持信誉为本,令该回乡的士兵即刻返程。杨仪建议暂不让士兵返乡。他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吾纵取胜,失信于人矣!”即传令,应去之兵,当日便行。众军听知,无不叹服,皆人呼曰:“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以杀魏兵,报丞相大恩,虽万死不辞。”后来打败了司马懿的大军。此足以看出,行政、治军皆以诚信为本。不然,将是松散的队伍,毫无凝聚力的军队,是不能却敌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信”剔除其封建性内容的解释,也有可批判继承之处。古往今来,诚信为人生之大义,“言必信,行必果”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许多仁人志士,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重信轻利,舍生取义。“诚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在文学作品中多有表现。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誓同生死的言行,梁山好汉讲信义不惜死的情谊,都是诚信、守诺、勇于实践诺言的典范。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司棋……各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对爱情的“信守”,梁祝的“生死恋”,“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是对诚实的讴歌、无信的鞭挞。2、当代社会诚信观察。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障碍。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出租司机叫尼哈,小时候家庭贫困,团市委发动社会各界资助他念完了高中。3月5号,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他为了回报社会,打算免费为乘客服务。他开着的士行至农贸市场门口,见一位大娘提着菜篮子在路边等车,他把车停在大娘面前热情地说:“大娘,上我的车吧,今天,免费。”大娘很奇怪地看着他,“免费?”“是啊,你看!”他指着车说,“回报社会,全天免费,我们也学学雷锋嘛。”大娘说:“小伙子,你别骗人了,这年月,哪有免费的好事啊,谁知道你安的是什么心啊!”说完,招手拦下了一辆收费的的士,走了……人们都用怪异的目光审视着这辆贴着“回报社会,全天免费”的红色的士,人们一边议论着一边从他的旁边走过。他掐表算了一下,在免费的士停下的40多分钟里,竟有16人先后打了旁边的7辆收费的的士离开了。他等了一上午只接了一个戴红领巾小学生。“免费的的士”这等好事,竟无人相信,无人敢坐,无人领情,很是耐人寻味。是啊,平日里,的士别说是免费,宰客的事亦非一桩两桩。于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此事究根追底,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因此,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1、诚实守信是市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2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3、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4、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一)大学生与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成功成才之源。诚信是做人要付出的最低成本,万事皆可输,诚信不可无。诚信对人,诚信对己,是锻造诚信品格的一项必修课。如果把人生比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那么信用就仿佛是导航的坐标,指引着撑舟人把握前进的方向。“笃信信用,走遍天下。执着的信用,创造不凡的人生。”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人生无价,诚信为本。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的基本前提。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高校是培养四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殿堂,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只要我们全社会都对诚信道德教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身体力行,我们就一定能建立起高度诚信的精神文明的社会。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栋梁,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在伦理道德领域不断地完善自我,包括有较高的社会责任能力、强烈的平等竞争意识以及对规则的崇敬态度。诚实守信是修业之本,谋业之基。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承诺,是—种人文精神;“诚信”是价值观、人格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信用就是生命,没有信用,寸步难行。文明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金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播洒诚信的种子,迎来诚信的春天。由诚信二字,想起两则故事。 先说第一则,在战场上,某战士为部队开拓前进道路,不惜以自己身体引爆敌人埋下的地雷阵,以至身负重伤,危在旦夕。报纸上连续不断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黄继光式的英雄。当部队老将军得知这位战士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去医院探望,并给他颁发军功章。将军问战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战士说:“有句话,指导员不让我说。”将军问:“为什么?”战士说:“指导员说已经报道了,全国都知道我是英雄了,说了影响不好。”将军追问:“怎么回事,你说!”战士说:“我不是用身体引爆的地雷阵,而是自己不小心,跌倒在地碰上地雷的。我不是英雄。”将军极大地振动,沉思良久,最后说:“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和用身体引爆地雷阵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你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军功章你当之无愧!” 第二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个中尉军官看到一个小孩在路口哭,于是问他是不是迷路了,小孩说不。又问为什么不回家。原来这个小孩是在参加一群孩子玩的军事游戏,小孩负责站岗。游戏结束,其他孩子都已回家,却把他忘了。此时尽管天黑无人,他仍坚守岗位。中尉对小孩说:“游戏结束了,你回去吧。”小孩说:“不,我没有接到命令。”中尉对小孩说:“我是真正的军官,现在我命令你,回家!”小孩做了一个立正的姿势,说了声:“是!”回家了。 战士的诚实,小孩的守信,令我们感动,使我们难忘。 再讲一个案例:一位中国学者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毕业时成绩优秀,当他在德国四处求职时,却被多家大公司拒绝。于是他决定选择一家公司求职,没想到,仍然被拒绝。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带着困惑,小心翼翼地询问原因,没想到德国人给这位中国留学生看了一份记录,记录他乘坐公共汽车曾三次逃票被抓住。中国学者还说:“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到的几率是万分之三。这位高才生居然被抓住三次逃票,在严肃的德国人看来,大概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以上事例说明明礼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基本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看不到大学生的主流,是不对的。但是看不到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看不到高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不对的。毋庸讳言,在大学这科学的殿堂里,诚信状况也不是完美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与民工讨薪“并驾齐驱”的又一社会焦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分析,现在大学生作弊现象显现4个特点。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人变成了一群人。前年的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南京某大学考场当即查出40多名“枪手”。类似情况在全国许多城市均有存在。二是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三是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枪手”替考、利用手机传递试题答案等。四是出现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他们不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散兵游勇,成为一支有组织、有中介的队伍,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一条龙”服务。如南京的“职业枪手”公开明码标价,替考英语四级1500元、六级2000元。其实大学生的失信岂止于考试作弊?反映较多的还有欠交学费、造假学籍履历、毕业生长期不还助学贷款等。在欠交学费的同学中有一部分的确家庭困难,没有钱。但是也有的是追求高消费,把家庭给的钱花光了。有钱买手机、有钱下餐馆,就是没钱交学费。其次大学毕业生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据媒体报道,在一些高校周围的复印店里,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某单位在一次招聘中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面对这些“掺水”履历,一些用人单位发出了“大学生诚信何在”的疑问。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但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推行得并不理想。曾有报道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甚至根本不归还银行贷款,从而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使他们不敢轻易向大学生放贷。2003年辽宁省的助学贷款为809名大学生解决了“上不起学”的难题,这对于那些贫困学子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然而,当人们对大学生能够“有学可上”而感到欣慰之余,又面对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在受益于助学贷款的809名大学生当中竟有243名大学生“赖账”!银行规定“不还贷率达20%就停止放贷”,这对后面的同学极为不利。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逃课,借图书馆图书长期不还、损坏图书,抄袭作业,人际交往中的不诚实行为也随时可见。有个同学在做家教期间,向雇主提前支取了报酬,却一去不复返。还有同学看中了雇主家的文曲星,便谎称借用,也是有去无回。结果,雇主找到了学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还有的同学以谈恋爱为名骗取对方的钱财。某校一名女生就被一名男同学骗去了5000多元钱。“就业是最能够考验大学生诚信的。”在这个时候,利益与诚信的天平往往会发生倾斜。一些学生在推荐书上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考试成绩,有的明明不是学生干部,也填上个什么“长”。“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寒窗苦读。大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维护信誉、守信用的模范;更应该视“珍惜信誉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生格言。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品格、优异的成绩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对社会、对祖国的一份责任。从我作起,从小事作起,坚守信用,信守诺言,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拓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崭新明天!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必须抓好以下环节。1、提高诚信道德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孔子说“知者不惑”,有了道德知识,在是非面前就不会迷惑不解,无所适从。荀子也说:“知明而行无过矣”,把“知明”作为“行无过”的前提。目前一些人的不诚信、虚伪甚至欺诈的行为往往是缺乏诚信道德认识引起的。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要从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开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千百年来诚信道德观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牢固的心理: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一个企业家,一个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不重诺践约,采取坑蒙拐骗等不诚信的手法,不仅要受到同行的唾弃,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单位如果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必然会失去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无立足之地。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有好下场。诚实守信又是当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我国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说话算数,遵守国际规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信誉。大学生学业完成后要走向社会,在社会活动中总要与人合作,总要求得别人的帮助,是否诚实守信,就成为个人能否成功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诚信已不仅是一个基本道德问题,它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是资本,是财富,是竞争力。2、培养诚信道德情感。如果没有对善与恶、诚信与欺诈强烈的爱憎感情,就不会有诚信的行为。前些日子社会诚信行为大量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舆论导向失误,形成一种反诚信的文化氛围。坚持诚信的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另类”,“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被视作“不现实”、“不合国情”、“呆傻”,而反诚信的行为则被誉为“聪明活络”、“会办事”。因此社会上“假、赖、骗、欺”盛行,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假就是假账、假信息、假产品。据统计,我国一年假产品造成的损失估计至少有2000亿。赖,赖债不还,全国三角债大概有15000亿左右。银行由于逃废债造成的损失一年大概在1800亿左右。更可怕的是把所谓企业的重组当成一个逃债的工具,甚至在公开的会议上推广这个经验。欺诈的事件(光是合同欺诈)一年损失就达100亿以上。专家估计,我国在市场交易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失信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可能会占到GDP的10%至20%。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必须广造舆论声势,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在大学校园里,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等舆论宣传阵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组织征文、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开展道德评价。我们都曾沐浴过诚信的阳光,也都遭遇过谎言乃至被骗的苦雨。大学生要在人生实践中把对诚信的道德认识提高到诚信的道德情感,对诚实守信的行为赞扬褒奖,诚信是修养、诚信是文明、诚信是基石;对失信行为无情地鞭挞,失信是卑鄙,失信是无赖,失信是自灭。3、锻炼诚信道德意志。有了诚信道德认识和诚信道德情感还不够,因为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阻力。到底是知难而进,还是遇难畏缩、见难而退?这里就有个道德意志问题。譬如,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许多人忙着考这证、考那证,以增加求职竞争的砝码。为了考证就逃学,由于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少,考试怎么能过关呢?于是便想着作弊、雇用“枪手”替考。也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但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推行得并不理想,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甚至根本不归还银行贷款。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毕业以后工资待遇有别:重点高校毕业生每月工资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还助学贷款问题不大;但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工资一般只有1000多元,还贷能力有限;如果是大专毕业生,月工资可能只有几百元,还贷自然就存在问题。困难考验人们的品格,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杠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都具有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坚韧意志和顽强毅力,这是他们在同重重困难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大学生也应锻炼道德意志,矢志不渝、穷且益坚、义以为上、不违背诚实信用这做人的根本。4、树立诚信道德信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是也有人说,现实生活中讲诚信者往往吃亏,别人不讲诚信,我也只好不讲了。诚信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一种操守,是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八条目,把“意诚”“心正”作为修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意诚”、“心正”,要以树立道德信念为核心,坚信中国的古训:“言而无信,行之不远。”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诚信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大量事实证明、狡诈*滑、坑蒙拐骗,可逞一时之快,得一时之利,但必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而告终。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就是谎言,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骗局。那些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但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对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做出宝贵贡献的人,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个人信用档案连入网络,被各个相关领域随时检索。如果有不信用的记录,在办理出入境、按揭等一系列手续时会被人质疑,用人单位也会清楚他这个污点。今后依靠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不讲诚信而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某些大学生因贪图眼前小利赌上几十年,不值得。5、养成诚信道德习惯。以上所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还属于道德意识的范围,只有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言行一致”、“笃实躬行”是培养道德品质的根本要求和落脚点。平时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师长真诚尊重、对同学热情友好、对学习和工作认真务实,大力倡导实事求是、诚实可靠、讲求信用的良好风气。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更要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为同学做表率、做榜样。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生也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才可称之为道德品质,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最后还要形成道德习惯。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是道德习惯。一个人小心翼翼不逾矩固然很好,从心所欲不逾矩更显道德修养工夫之深。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主要靠内因,但外部的监督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毛泽东同志曾经以小鸡的孵化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内、外因的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修”有锻炼、提高、完善的意思,“养”有养成、培养、涵养的意思。所谓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的学习、磨练、涵育、陶冶的功夫和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等。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道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途径,我国儒家传统道德强调“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引起作用。作为人们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方法,一般包括外部教育(即家庭、学校、社会等所进行的教育)和自我修养(即自己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主动采取行动来培养自己的人格素质和品质),是两者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自我的人生修养是核心,是人在自己内心深处依据社会的要求不断地检查、反省和找出自己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的思想等,并运用“内省”、“自讼”、“思过”等方法“整治”自己,又在实践中不断“养育”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融合、相一致。它不具有外在强制性,更多的是依靠人自己内心信起作用,而且以内心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自觉性是修养的第一性特征。修养的自觉性是修养动机最强烈的表现,一旦有了它,人就会迸发出修养的热情,形成修养的意志,把修养看成是一种人生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压力,能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发展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否则,没有自觉性,而是“奉命而修”,修养必然流于形式。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影响是不可少的,但其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最终要取决于个人有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对于外部条件和影响不是原封不动地全盘接收,而是有选择、有取舍的。如果说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外力的推动下,也可能去“强记”一点知识的话,若没有修养的强烈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修养并不是以往思想家们所说的闭门思过、修身养性,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一种自我完善方式。与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离开了这一根本途径,任何美妙的道德修养方法都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必须与实践相联系,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 其一,道德修养必须同道德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与以往的旧道德不相容的,它主张变革现实世界及其现存的道德关系,以此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使自己同旧道德根本区别开来。因此,远离或避开现实的书斋里的“闭门思过”、 “向内用功”等修养途径和方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其二,道德修养要与道德主体具体的道德行为相联系。也就是说,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道德知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修养要求道德主体真正把道德原则规范及其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去,当作自己的行为指南,并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变革观念,更新品质,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其三,道德修养要与道德主体的全部道德实践过程相联系。人们头脑中新旧道德观念的斗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曲折的甚至有反复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人们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再到认识,往复循环,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开拓新的道德境界。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价格。2、道德修养的方法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以涵养良好的德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对于道德修养来说,为学是一个不可缺的步骤。在中国古代,从内涵上来看,为学一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不仅仅指求学的行为和活动,还包括为学的态度、方法、目的等。为学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这是端正学习态度的问题。好学最重要的便是勤奋,为学之道不仅在好学,还应该博学,广泛地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在强调好学、博学的学习态度之后,还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思并重,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其中肯定了学思并重,又强调了思维的重要地位,“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抑制和克服。省察,就是自我反省,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自省”是指人的自省、自我省察。“克治”还包括“知耻”、“改过”等内容 。“知耻”即有羞耻心 。古代思想家把知耻看作“勇”的表现,“知耻近乎勇”,认为羞耻之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耻是人生的大患。克治,就是自我改正,即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并自觉修正其言行。“克已”根本的是“以公克私”,即克制私心私欲,以维护公利公益。“克治”还包括“自省”。省察克治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日常行为的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服其不足、不良之处,以使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在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之中。省察克治,既是一种自我修养能力,又是一种道德实践方法。应该说,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都是自省自察自制力很强的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读给公众听。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著名的学者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有一位大学毕业生进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希望呢?”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他员工去做一些最基础、最累的工作。由于他的态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然后,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非常乐于教他。经过一年的磨练,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自我反省,人生如镜:(园丁的求职)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接线生说:先生,我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青年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挂了电话。老板听了青年人的话,便说:青年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青年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在生活中,不断作自我反省的功夫,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作为一种自觉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活动的方法,实行的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注意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它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它是有相当难度和高度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有坚定价值目标的试金石。“慎独”是一种修养功夫,更是一种道德境界。一个人能够做到“慎独”,也就说明他的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慎独”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能够做到“慎独”者其人格必定是健康的。“慎独”对于知识分子的修身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脑力劳动多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进行的,做好做坏其他人一般不会知道。大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式也基本上是“一人独处”,因此,在读书期间就应当培养“慎独”意识,养成“慎独”习惯,这对于将来的事业会大有好处。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道德品质是一系列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行为长期坚持下去,养成道德习惯。所谓“积善成德”是讲个体的道德品质是由其平时一个一个的善的行为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所以荀子在《劝儒》中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尽消之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人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它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一点一滴,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能收到实效。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通过将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道德者,行也。”在道德实践中要按照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事,躬身笃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躬行”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要言行一致。荀子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的见解。“坐着言,何如起来行”。如果对道德榜样只是“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那就永远不可能“见贤思齐”,与“贤”比肩。“知是行之师,行是知之果”。只有在亲身参加道德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懂得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深刻理解和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只有在各种道德活动中通过具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关系,才能最终分辨是非善恶,改过迁善并检验自我道德修养的实际效果,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关键在于广大公民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的践行。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落脚点。问题探索: 材料:信用,一个古老的名词,意即言必行,行必果,遵守诺言。在现代社会中,信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尺度,还考验着人们以经济需要为目的的诚实、守约的能力。 个人信用制度在2000年前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200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开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服务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城市。悄然建立的个人信用制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在观念上,从“无债一身轻”变成“借钱也光荣”,因为只有信用良好的人才能借到钱。其次,还可以促进人们知法、守法,因为守法、守信比任何一次可以获得暴利的机会都重要。并且,个人信用制度还是一种资源,一旦你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别说向银行借钱,可能连房子都租不上;反之,你就能以自身的良好信用来抵押获取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这种奖惩分明的制度为公民指明了经济活动中的社会道德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影响力比"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更强、更实用。 讨论分析: (1)“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向是儒家要求修身的内容,今天在信息社会里,需要有经济利益来保证,你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2)比较一下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和西方人的信用观念的异同? (3)如果没有信用制度的约束,你认为仅靠人们的自觉,能做到诚实、守信吗?【讨论】1.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2.古代的整体主义等于今天的集体主义吗?3.大学生有哪些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教师点评】1.封建时代的整体主义思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集体主义。由于家国同构,封建时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同封建皇权具有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2.评判道德水平的高低必须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诸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就业时随意毁约甚至捏造“辉煌历史”和伪造证件等等。1.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2.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3.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4.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6.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及形成原因。7.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8.结合自己实际,谈谈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