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海帐号:第四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0: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05 (1002-12010188-005) > 课程文档 > 教学案例、典故库 >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观点案例资料

  

  案例1电子货币——中外银行卡的产生及作用。(关于货币的形式及其发展。)

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它最早是由商家发行的。商家们为了推销商品的需要,刺激购买,有选择地向一些讲信誉的客户发放了一种信用筹码,客户可以凭借这种筹码,先赊购商品,然后再用现金或是银行存款转账等来支付款项。后来,这种筹码被演变成为了小小的塑料卡片,也就有了现代信用卡的雏形。由此看来,信用卡不过是一种赊购商品的许可证,最后完成交易,还是需要用支付现金或是银行存款转账等实质付款形式。

1950年,美国商人弗兰·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l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这家俱乐部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俱乐部向会员们发放了一种能够证明身份的特殊卡片,会员可以凭卡片记账,一定时期后再统一结账。这时的信用卡就已经有了清楚的现代形式了。由于信用卡使用方便,它一经创新出来,就广受社会关注。1952年,美国加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进入发行行列,率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随后,许多银行都跟之而来,信用卡迅速在美国乃至在世界流行开来。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第一张“中行卡”,开创了中国信用卡发行的先河。   

由于受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的限制,同时受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影响,除了几家银行发行的国际卡之外,在国内使用的完全赊账性质的信用卡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发行,大量的信用卡是不具有

“信用特色的”。我国最先发行的信用卡称为“借记卡”。它的特点是在银行发卡给你之前,你必须先存足一笔钱,记录在卡中,你消费支付时,不得超过这笔钱的数额。这种卡相当于“存款卡”或者是“储蓄卡”,目前,我国这种卡的数量还不少,有的就直接取名“储蓄卡?。随后发行的有“准贷记卡”。它的特点是,在银行发卡给你之前,你同样必须存一笔钱,但你在消费时,你可以有限制地透支一些额度。如果你存人3000元,而你消费时,可以达到4 500元,这样你就可以有l 500元的透支。不过,你透支通常必须支付相当高的利息,许多持卡者在透支之后,一般是尽快到银行将透支的钱补上,免得负担太多。

现在我们有了真正能够赊账用的,而且是以人民币记账,在国内使用的信用卡,它被称为“贷记卡”。你不需要存入任何钱,银行凭据你的信誉而发给你卡。当然,你的卡是有级别的,在一定时间内,并不是你花多少钱,就可以透支多少钱,你有一个花钱的限制线。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你花了钱是不用支付利息的,只有超过了期限之后,你才负担正常的利息。 

商家实际上收到钱,并不是从信用卡里收到的,而是从银行收到的。这就告诉我们,你使用信用卡消费,在没有最后结算之前,你其实没有真正地花钱,但却真正地享受了商品。你完全可以享受而最后不

付钱。那么,银行为什么会发卡给你呢?这就是你的信用了。信用卡的最根本之处,、也就在这里。银行根据你的信用向你发卡,信用越好,你就能够得到级别越高的信用卡,如所谓的“金卡”等,你可以在没有付钱之前,消费到很大数额的钱。如果你有一次赖账不付,以后你就会有不良记录,就再也别想得到信用卡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的信誉通常是很高的,它所发行的信用卡是商家们所放心来“刷”的,因为银行不会赖账。这样,你持有那种信誉很好的大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就可以走遍天下。

  

案例评析:   

1.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在各个时代,人们所认定的货币形式是不同的。原始社会的人把贝壳等实物作为货币,重商主义时代的人只认金银为货币,而2l世纪的人在用电子货币。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作为货币,是商品货币。没有内在价值而由政府法令所确定的货币称为法定货币,纸币就是法定货币。货币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家族了;我们目前处在完全的纸币流通时代,并在向着电子货币时代进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交易或是消费所使用的货币中介,主要是国别纸币、银行支票和信用卡等。随着现代信用制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货币形式的发展从有形到无形,逐步产生了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为信用卡,它储藏了持卡人的姓名、银行账号等信息,放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终端机后,银行就自动记账、转账或换取现金。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它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

货币材料。储存于银行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使一切交易活动和结账都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完成,既迅速又方便,可以节省银行处理大量票据的费用。电子货币已经成为‘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银行进入信用卡的发行行列,并没有改变信用卡的基本性质,它仍然还是为商家赊购商品而提供的一种身份证明和支付能力的证明。只不过,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将商家和客户之间的交易关系分为三个过程:一是商品的买卖过程,即持卡人到商店“刷卡”,然后拿走商品;二是商家和银行的结算过程,即商家会将“刷卡”记录下来的金额,到银行去索取款项;三是信用卡持有人向银行付钱的过程,他会在购买商品一定时间后,向银行补齐买货的钱款。信用卡的存在虽然使商家与客户之间的买卖过程实际上是复杂多了;但由此形成的经济拉动和商品销售增长,以及建立良好的信用联系和支付体系,特别是方便客户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国信用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了解到,信用卡是依据信用基础而来的。没有基本的信用,就不可能有信用卡的存在和发展;而信用卡的使用反过来又有助于社会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形成信用意识。总之,信用卡不是货币,当然也不是信用货币,但它离不开信用。你在使用信用卡时,你并没有将卡交给商家,但你已经将发卡银行的信用、你的信用交出去了。

3.信用卡作为一种电子货币,习惯上通常被人们称为“信用货币”(实质上不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从事物表面现象看问题的一种提法),而一种“信用货币”的信用力量的大小,也就是人们是不是乐意接受的普遍程度,在于货币背后确定的经济价值支持力度的大小。如果有哪一天,某种信用货币得不到制度支持了,再精美的信用卡、再快速的电子数字,也就不是货币了。

  案例讨论:

  1.什么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如何正确地认识电子货币即信用卡存在的利弊?

 

  案例二 劳动力黑市 (关于劳动力买卖的理论)

徜徉于城市街头,在某些地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一些人手中提着“木工”、“瓦工”、“厨师”等的木牌或木片、纸片,另外有一些人正在跟他们讨价还价。当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一来,那些人就作鸟兽散;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卷土重来。有关部门伤透了脑筋,想尽了办法,各级劳动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的协商、研究和讨论,先后使用过驱赶、清理、劝说等办法对其进行解决,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但均未见效。后来,有关部门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希望通过降低加入正规劳动力市场的成本,吸引劳动力离开黑市。即使如此,民工们仍然在黑市上寻找活干。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劳动力黑市的存在在产生一些副作用的同时,有什么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对策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其纳入正常的轨道,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地、有序地发展,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案例评析:

1.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场所、渠道和领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但是,由于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束缚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即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从而使劳动力黑市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发生作用。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除观念问题外,主要是体制因素和信息问题。

2.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流动性障碍,首先是由体制性的原因造成的。体制性的原因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这里的劳动力交易成本太高,主要不是指职业介绍费,而是指行政性限制太多。比如在南京,你要在职业介绍所找工作,除了要有身份证以外,还必须有户籍所在地政府发放的外出务工证,结婚的还要有计划生育证,诸多证件必须齐全。办证成本不仅包括办证的价格,也包括办证的“交易成本”,比如劳动力在办证过程中因为主管部门人员“寻租”而额外支付的费用。在许多地方层层加码,甚至连村委会也要前来收取务工费。最后,旨在“规范”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证件,成为了某些部门和人员“寻租”的手。在办证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仅仅降低职业介绍费而不取消证件限制,要吸引黑市劳动力复归到正规劳动力市场,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方面的原因。信息的对称性、流畅性、准确性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一方面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由于通讯、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劳动者的知识层次差异,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费用较高。劳资双方难以达成稳定、公正的就业协议。比如,对大量农村打工者,由于相关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欠缺,大量非法的、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就业契约出现,造成劳动力市场混乱、。而另一方面,存在着信息不流动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和设施,信息流动空间狭窄,获取信息的成本高,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如供求状况、价格信号难以迅速有效地传播到雇主和雇工,使得企业难以及时补充,同时,人才滞留在低效的地方,得不到利用。比如,在许多地方,求职渠道单一,仅靠就业中心求职,而许多就业中心受到利益驱使,提供的信息却往往是虚假的、过时的信息,这样使得求职者难以分辨企业的优劣。另外,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也比较严重。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人为的扭曲,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在信息方面没有纠正措施,导致信息不正确、不全面。这就使得企业错误估计供求状况,制定不合理的工资价格,而供给者也错误地判断需求状况,盲目流动。比如,近年来农村的打工潮,受到错误信息的驱使,就有盲目流动的趋势。

3.我国劳动力黑市出现,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关键在于,在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得到解除的同时,并没有消除对劳动力相关权利的限制。一方面,试图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另一方面,却对劳动力行政限制不加以解除。这样,劳动力黑市自然难免。我国之所以要对劳动力市场实行管制,主要不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失灵,而是源自计划经济的惯性。而要解决劳动力黑市问题的惟一出路,就是彻底消除一切不正当的管制,开放市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是开放式的,劳动力作为市场中最活跃的要素必然要流动起来,雇主对劳动力成本的价格比较促进了这种流动。打工的要找饭碗,雇工的要尽量减少雇工成本,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劳资双方双向选择来实现。另外,在劳动力供过手求的现状下,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的限制)也收不到实际效果。所有的用人单位无不想降低雇工成本,使用外来民工比使用本地工省钱还省事。再说,雇工单位在一座城市成千上万,谁用外来工、谁用本地工,政府根本无法统计。    有人担心,放开管制会带来无序,实际上并非如此,劳动力会从切身利益考虑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劳动力的盲目性流动逐渐消失。事实正好相反,黑市是因管制而生,因放弃管制而亡的。保障秩序的条件不是管制÷相反,是充分自由的选择。所有这一切都应从转变观念人手,引导企业和劳动者向市场观念转变,培养新型就业择业观念,改革就业和相关体制,规范就业指导,拓宽信息基础渠道,保证信息的对称性、流畅性和准确性,强化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导作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案例讨论:

 1.请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如何发挥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 

 2.你认为当前政府应该如何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引导?

 

案例三 成本节约——企业盈利的关键 (成本价格和利润)

由于资本的流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成本价格,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的节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这一点适用于所有性质的企业,当然,国有企业也不例外。邯郸钢铁“细”处多努力,做成“大文章”,就是一个例子。有人说,靠着“节约”,邯郸钢铁(以下简称邯钢)成功地进入了《上市公司》50强。邯钢的“节约”就是国有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典范。邯钢的“节约” 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是从企业领导到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有一次,邯钢三轧钢厂的职工发现,为了使产品的包装质量符合公司要求,修卷减去的线材头尾一个月达上百吨,由此造成的损失超过了6万元。为了降低成本,职工自发对卷线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充分保证包装质量的前提下,轧用量降低了40%。像这样的例子,在邯钢数不胜数,而正是从这些小处着手,邯钢“节约”下来一笔笔巨款;最终构筑起一个《上市公司》50强公司。邯钢的“节约”靠的是制度和机制,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水平。“节约”二字,说时容易做时难。近8年来,邯钢坚持不懈地深化、完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机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企业效益逐年上升,其成功的成本控制背后,实质上是企业优秀的管理水平。几年来,在邯钢实现的利润中,靠消化减利因素、挖潜增效的约占总额的三分之一。

邯钢的“节约”不是被动的,更不是收缩性的,相反,它已经成为企业不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邯钢将成本控制应用于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使得“节约”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邯钢曾想引进一台高速线材轧机,但后来经过测算,只引进了其关键的精辛L部分和控冷部分,其余由国内配套制造,这样,仅花了6 000万元,节约了几亿元资金。8年间,邯钢技改投资44亿元,先后进行了20多项大、中型技改,新增钢的综合生产能力190万吨,吨钢投资2 400多元,仅为新建钢厂吨钢投资的40%左右。统计显示,邯钢的技改一般比别的同型设备改造少投入30%一50%的资金,而效益却多出50%。目前,邯钢在冶金行业的44项主要指标中,75%进入全国前三名,其中十余项列第一位,实现净利润已居全国第二位。

靠着“节约”,靠着从细微之处加强管理,靠着练就的一身基本功,邯郸钢铁把握了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法则,从而能够在近几年不甚景气的钢铁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邯钢的成功向我们述说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企业,惟有重其“细”、重其“微”,才能真正得其“强”、得其“大”。

  案例评析:

1.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非垄断厂商很难通过调整价格来提高利润,增加利润的根本办法是成本的节约。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企业都要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不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不拥有任何形式的特权。如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邯郸钢铁的做法值得推广。事实上,邯郸钢铁并没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也并未开发利润率较高的新产品,只是通过节约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实现了扭亏为盈。邯郸钢铁扭亏为盈的案例证明,只要管理科学、经营得当,国有企业完全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讨论:   

1.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成本节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典故

  1.比马利登还丑的商品

马利登是小说《唐·吉诃德》中的人物——一家客店里妓女出身的女佣。生得阔脸,扁头,狮子鼻,一只眼睛是猫儿眼,还有一只也好看不了多少。不过靠着她的体部活动,确能把这许多缺憾都弥补过来。她从脚到头不过七手高;她的肩膀载肉太重了一点,使她不想看地时也看在地上。唐·吉诃德有一次被人打伤之后,来到这家客店。当夜,这个丑女佣去和一个脚夫幽会,被唐·吉诃德抱住了,把她当做美貌的姑娘,并很激动地说:“美丽而且高贵的女子,蒙你惠然光临,此恩真如大海。”

  当讲到商品交换时,马克思写道:“商品是天生的平均主义者,昔尼克主义者,它随时准备不仅用它的灵魂,并且用它的肉体来和任何别种比马利登还丑的商品相交换。”马克思这里引用马利登,在于说明,即使是比马利登更丑(她已经十分丑)的商品,只要价值是相等的,便有人交换它,就像马利登那样的丑女,也还有人将她来拥抱,并把她当做美丽的姑娘。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是价值,而使用价值是对于别人的,对于社会的使用价值。只在作为价值担当者的限度内,生产者才关心它。

  2.“真的恋爱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 

“真的恋爱的路”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伊得斯有个女儿名叫黑美霞,她恋着莱散特。但她的父亲却将她许给绅士第米屈律斯。相持不下,公爵提修斯以雅典的法律威胁黑美霞,但问题没有因此而解决。莱散特向他所爱的黑美霞说:“唉!从我所能在书上读到,从传说和历史上听到的,真爱情的道路永远是崎岖险阻的……”。

马克思引证莎士比亚的戏剧,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分工使劳动者变为私有生产者,使劳动生产物转化为商品,又使商品转化为货币。这是一个“致命的飞跃”的过程(W—G)。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商品到货币的转化, “比甲壳的脱弃之于蟹……还要难”。这真是天生的“商品是恋着货币的”,但“‘真的恋爱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商品生产者所遭遇的困难发生在生产物到商品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发生在商品形态到货币形态的转化中,风波从这里引起,困难在这里发生,最终,问题又在这里解决和展开。

  3.雅典的隐者

泰门是雅典的贵族,他富裕的时候挥金如土。人们称他为“泰门大爷”,  “好大爷”,  “尊贵的大爷”……。画家向他献画,诗人给他作诗,宝石匠也送上宝石。此外还有普通的贵族、商人、老人、仆人、女人都跟在他周围。凡是字典上可以找到的尊贵的字眼都被人们用去恭维他。黄金像流水一样不停地从他的厅堂里流出,不少人都得到了好处。

    这样不久他便倾家荡产。人们渐渐地离开他,谁也不肯借一个泰伦(希腊币)给他。他仇恨那些人,人们都说他发疯了。他隐居在海滨附近的树林中,住在洞穴里。饥饿的时候掘食树根,突然发现一个藏金窖,他吃了一惊:“咦,这是什么?”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出了这一段道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

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懦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西……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这篇戏剧是莎士比亚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疯狂的鞭打”。马克思引证莎士比亚的戏剧,用以说明黄金拜物教,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物对人的统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达到了顶峰)。马克思写道:“流通变成社会的大蒸馏器。一切都抛到里面去,为要当做货币结晶再流出来。连圣骨也不能抵抗这个炼金术……” 

  4.货币没有臭味

“货币没有臭味”,这是罗马皇帝韦斯帕西亚努斯(69—79年在位)对他的儿子提图斯说的一句话。尼禄死于公元68年6月11日,元老院当即宣布当时还在西班牙的伽尔巴为罗马皇帝。这个短命的皇帝在公元69年被杀,由奥托继位。奥托也同样是短命的,同年,政权转到韦斯帕西亚努斯手中。18个月内,罗马帝国死了尼禄,还三易皇帝,同时几乎每一个行省都卷入了内战,伽尔巴率军在高卢和西班牙作战;维提里乌斯以莱茵河为据点作战;韦斯帕西亚努斯在东方诸行省作战。整个帝国被内战弄得人困马乏,到处土地荒芜,经济凋零,韦斯帕西亚努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皇位的。在战争时,他不仅是一个相当出色的统帅,必要时他还可以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处理混乱的经济局面却是低能的。为了摆脱经济困境,他无孔不入,甚至抽厕所税。他的儿子提图斯反对,韦斯帕西亚努斯说了一句俏皮话:“货币没有臭味!”这是一句双关语,他没有搞政治金钱买卖,他没有像那些背叛伽尔巴的人那样,为了金钱和其他利益而出卖朋友。

这个典故,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都曾用过,都是用来说明物对人的统治。只要获得货币,可以不问来源,任何来源的货币都是一样的,因为货币本身是没有“臭味”的。。

  5.红豆汤

典出《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二十五章。以撒娶亚兰人利百加为妻的时候,正40岁。利百加不孕,以撒祈求耶和华得以怀孕了,双胞胎。“孩子们在她腹中彼此相争”,临产时,先出世的婴孩,“浑身有毛,如同皮衣。他们就给他起名叫以扫(有毛的意思),随后又生了以扫的兄弟,手抓住以扫的脚跟,因此给他起名叫雅各(抓住的意思)”。他们兄弟降生时,以撒已60岁了。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以扫善于打猎,常在田野;雅各为人安静,常住在帐篷里。以撒爱以扫,因为常吃他打来的野味。利百加则爱雅各。有一天,雅各熬红豆汤,以扫从田野回来,累昏了,“以扫对雅各说,我累昏了,求你把红豆汤给我喝”。雅各提出条件,“你今日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以扫说,‘我将要死,这长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处呢?’雅各说:  ‘你今日对我起誓吧!’以扫就对他起了誓,把长子的名分卖给雅各。于是雅各将饼和红豆汤给了以扫。以扫吃了喝了,便起来走了”。一碗红豆汤再加一个饼子,饥饿的以扫就把长子继承权出卖给雅各。

马克思在这里以以扫为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继承权,说明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