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骁龙808怎么样:中国饮茶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7:07
中国饮茶简史      我国有数千年的茶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

 
(一)原始到先秦——初步利用        吃茶,或生食或盐腌,或煮粥熬羹,而在中原地区我们也常用茶叶做菜,这也许便是那个时候习俗的遗留。
(二)两汉到魏晋——南方成风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类似喝蔬茶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汉代        茶已转变成专门的一种饮料,而汉代则因此成为我国饮茶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 魏晋南北

      茶发展到了这个时期,人们已普遍饮用茶,且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无论是日常饮用还是待客,举办宴会或祭祀上,人们都喜用茶以代表恭敬和清廉。这时的茶已不单是种简单的饮料,而是开始有了特殊的文化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三)唐——风传全国       正是因为当时饮茶成风,唐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并且让地方上贡好茶,还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设了产贡茶“紫笋茶”的贡茶院。       茶,尤其是产于四川蒙顶山上的石花是当最好的茶,后人还有“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诗句。       唐时茶风盛行有许多的原因,在客观条件上,国家统一,经济实力空前强大,所以茶在此时能得到很好继承和发展。在主观上,茶从前几朝便有美名,广为人所接受,政府和文人的推崇,唐风气的开放自然,还有《茶经》的问世都是其中原因。但是唐茶的推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原因,那便是佛教的传入。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唐时的佛教得到社会极大的推崇,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哲学思想为文人所喜。当时社会对僧侣更是十分尊敬,文人墨客也喜好和僧侣为友。当时在中国较为流行的流派为禅宗(当然,在当时并不能这么划分),禅宗的修行有一个极重要的修行方式,即坐禅。坐禅整夜不寐,不能进食,但是能饮茶。一旦佛家茶风盛行,佛门信徒自然争相饮茶,文人雅士也自然在饮茶中追求“禅茶一味”的意境,这就大大提高了茶的普及度和文化性。由唐时茶风的兴起和陆羽对茶的总结规范,可说茶文化的成熟正在此时,而中国的茶和饮茶法也是在此时开始大量向外传播,尤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唐朝是茶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宋——茶风正盛     宋代的茶风极为盛行,在平常百姓中“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议茶法》)当时茶风盛行,使得都市中的茶馆文化十分发达。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专写了“茶肆”一节,记述当时杭州茶肆中用四时插花和名人字画来装饰店面。宋时的王公贵族嗜茶成风,常举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得到贡茶后办茶宴招待众臣。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研究,写了《大观茶论》。     而当时最具代表的茶也是当时的贡茶“龙凤茶”。龙凤茶是一种饼茶,当时也叫做“片茶”,茶叶在加工后被放入模中压成饼,这样在茶饼上便有了模上的龙凤图案,以区别普通的饼茶,显示其特殊的贡茶身份。宋赵汝砺《北苑别录》中记载了龙凤茶复杂的制作工艺:采摘后的茶叶先浸过水,挑选匀整的芽叶蒸青,蒸青后用冷水冲洗,榨去汁液,再将茶叶放入瓦盆兑水研细,放入模中压饼烘干,便成了贡品龙凤茶。当时还有种小型的龙凤饼称作小龙团,由当时的福建转运使蔡襄督造,异常珍贵。       饼茶的生产虽然在当时最为盛行,而散茶在当时也有生产。这些茶叶在蒸青完毕后不再研磨压模,而是直接进行烘干。因为宋时仍以饼茶为主,散茶直至宋后期才得到发展,并有渐代饼茶之势。时至元代,常食肉类的“外族人”为了解腻消化,也十分重视茶的生产,所以茶在此时仍得到发展。由于饼茶的制作工艺复杂,费工费时又耗损了太多茶的原味,所以此时的饼茶生产已渐衰落。而民间大众大多已开始饮用散茶,制作也和现代蒸青茶类似,当时饮茶的方式恢复了唐时的煎煮法。        如果说什么是宋代无比兴盛的茶文化的代表,斗茶可以说是宋代独特的茶文化。为了比出各自茶叶质量的优劣和茶艺的高低,宋代盛行的斗茶改变了唐时将茶饼碾碎成末烹煮的方式,而改变为将茶末放入茶碗加水调匀再注入水以茶筅击沸成汤。斗茶在茶人中普遍风行,茶人中的斗茶也激烈之极。斗茶要求茶质优秀,并且茶人的技艺高超,这些都促进了当时制茶术的进步和泡茶技艺的完善,也形成了中国茶史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宋代的文人们还将茶事融入了琴棋书画四艺中,这大大提高了宋代茶事的文化品位。以上都证明了宋代是茶文化成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