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轩辕世系黄江夏谱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7:53
作者:福建“黄姓宗亲网… 文章来源:源自:福建“黄姓宗亲网” 点击数:4768 更新时间:2008-7-5 17:46:33

辕 世 系 黄 江 夏 谱 传  

 

[福建·平和]

供稿:黄汉聪

前 言

《轩辕世系黄江夏谱传》落成出版,做为我黄氏重修公谱的倡议,也是抛砖引玉之意!

    我黄氏繁衍播迁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足迹遍及五大洲,横跨东西两半球,源远流长赫赫称世。追本溯源,慎终追远,只要是中国人黄氏子孙,哪个不想哪个不期望呢?黄氏孝子贤孙志士辈出,待有机会时,在全省或几省,或全国性,把国内外各支系的血缘,来龙去脉,查接成象一个人的经络一样,汇成“公谱”是每个黄氏裔孙的责任,望各地堂族亲,组织有志贤能之士,寻根溯源,互查相接,达到众堂宗族亲的需求欲望。

    此谱的内容:具有“黄帝归天”,“陵墓祭文”。“来源考证,“修谱奏表”“御赐壮谕”、“江夏渊源”、“明朝遗序、江夏堂渊源序”、“宗中十咏”。“庙制五则”。“演训民六谕”,“前贤五戒”,“教家规约六条”,“家训四解”,“贫富俗论”,“和气致祥论”,“黄氏族谱序”,“轩辕世系”附录等文章(世系中也有诗、传记)都是我氏的先圣贤能名人所作,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难能可贵的历史文物遗产,这是我黄氏的自豪啊!

    谱的来源是据上祖遗留各地所存的谱本,因为残缺不全、错漏甚多。我们自一九八一年至今八年来的努力,曾走过邵武、宁化、泉州,诏安、饶平、云霄、广东、广西、龙溪、海澄、平和、大埔、永定等县市,搜集部份宗亲的《谱本》,以及参考了省统战部翻印的《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府志》、《县志》、《辞海》、《公府谱记》等资料谱本。研究核对,去伪存真,试图为规范本,故定名为《轩辕世系黄氏江夏谱传》。在接触旧谱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谱中把少典当做黄帝的四代孙,据史志记载:“歇公、战国时楚国贵族”。“霸公、西汉大臣”。相差177年, 是不能为父子关系,有的谱记载:歇公是峭山公,是邵武禾坪开基祖,据史志记载:“峭公生于应晋石敬塘大福元年”,是邵武传世祖。近一点即峭山公之子“化公”,写成“宁生化”。于是到化公创居的宁化县志办核对后,“宁公又名化”。问题解决而释疑。

    有的谱记载:“峭公生于唐末,出任唐李明宗(926 )时、历任五代之官及宁宋太宗朝代的官”。这里相距72年,有的记载峭山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4), 卒于后周太祖广川三年癸丑(953年),享寿八十二岁。 ”“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赐进士出身御史中承黄洽谨写的宋朝遗谱序中道:“我峭山祖是登祥符戊申(1008年)三甲第九名进士,宋元丰五年壬戊(1082年)敕封少保。“上述等问题,说明集中汇编公谱的重要性。关于我峭山祖究属那时人呢?我们查对多本谱,认为皎瑞写的《峭山公略传》和内阁大学士道周公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的重修本等为依据,认定峭山公生于后晋天福元年丙申,年三十登宋乾德三年进士......年六十六岁归隐林泉,八十七岁元丰五年御赠太子少保,宋明道二年(公元  年)逝世,赐谥文烈,享寿九十有八敕葬邵武鹳薮之原......,等是较准确的。

    关于认祖诗,各地流传不一,如“骏马登程往异疆”,把“骏马”念成“信马”“迅马”“策马”。骏是高大壮马,策是鞭子,迅是快的同音字和义,则快马加鞭,奔驰前进的意思,并不是三**姓。

    所以,本谱中的老公诗,老妈诗是统一规范而正确的。后面的三篇附录所载的世系及名字说法不一。谁是谁非难定,但它是先贤名人所作。是历史宝贵的遗产,不敢轻易更改舍弃,保留下来供贤能志士稽考之用,比较鉴别,具有深远意义。此重修本是我们八年的硕果,做为荣前人,耀后世的黄氏子孙,尽一点心愿!当然,修宗立谱,修谱是我们义不容辞之职责。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上编写时间仓促和局限,可能有不少错漏之处,造成世系中出现或详或略的偏向,谨望指正。

在编撰过程中,承蒙平和县国强乡霄岭黄梧文物修建委员会及成璋、华民、荣炎、黄坎、松树等裔孙的努力下,也得到漳浦、奥杳等宗亲宁化县志办、平和县志办、漳州市地志办、省统战部、住台湾裔孙黄凤仪及住广西裔孙黄义雄、黄华煊等给我们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江夏子孙,忠孝双全,繁荣昌盛、万古长春。

 

主  编:裔孙  云霄霞洞    黄有才

副主编:裔孙  平和白叶    黄志耀

裔孙  平和霄岭    黄  武

裔孙  平和霄岭    黄俊源

戊辰岁、公元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日  顿首拜撰书

 

一、黄帝陵

  历代相传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陵墓座落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面一公里的桥山之巅。(黄帝陵全国有四座甘肃、河北、河南、陕西各一座,本文指陕西黄陵县的一座)。

  黄帝陵墓高三点六米,周长十八米,墓前立碑,上面刻有“桥山龙驭”。传说黄帝在这里升天。碑前有祭亭,亭内又竖碑,碑上刻有郭沫若所书“黄帝陵”。亭前有一土丘,高十数米,是汉武帝为祭黄帝所建,故立碑称“汉武仙台”,登上仙台,上见桥山高陵,古柏参天、山下溪水环绕,风景如画。桥山东麓有黄帝庙。庙内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五十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又有古柏十多株,其中最大的一株高十九米多,胸径十米多,根深叶茂、苍翠挺拔,相传是黄帝亲手种植,据古史的记载传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黄帝是后人对轩辕的尊称。黄就是土地之光辉、农业的象征,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在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适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黄河流域聚居着许多氏族,后逐渐结合成一个个的部落。其中最强盛的部落有两个,一个是以炎帝为首的“苗”,一个是以黄帝为首的“夏”,后来炎帝、黄帝发生矛盾,在阪泉(今河北省阪泉县)之野打了一仗,黄帝战胜了炎帝,建立了统一联盟的社会机构,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许多氏族离开了他们原来的部落投奔黄帝,其中有羌人、夷人、戍人、狄人、苗人等,他们定居在黄河流域的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取名叫做华夏族。当时华夏部落的活动范围,东到东海之滨,西达昆仑山脉,北至幽陵。黄帝带领着臣民开发黄河中下游,他的妻子嫘祖教民种桑,养蚕织布缝衣裳。大臣仓颉造象形文字,大桡编历法,领伦制乐,雷公岐伯制药,还造舟车,制了弓箭等,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黄帝一百一十岁时,在荆山炼钢铸鼎,鼎成之日,天空降下一条黄龙传天帝旨,诏黄帝归天,黄帝骑上黄龙,群臣闻讯跟随者七十余人,黄龙腾飞到陕西中部上空落在桥山,这时黄帝和大臣决别。

  黄龙再度腾空,跃入云端,黄帝离开人间,为了追念黄帝的功德,华夏臣民便把的衣带、靴子、宝剑等物安葬在桥山,这就是今日的黄帝墓。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每年清明节,历代政府都派员来到黄帝陵墓祭扫祖先圣陵。

(抄自一九八一年福建日报)

二、祭黄帝文

  一九三七年四月六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代表苏区全体人民致祭黄帝坟墓,举行民族扫墓典礼。《祭黄帝文》全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廿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先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河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备,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失勿谖。经武整军,诏告烈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当时,正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久,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时期。“祭文”赞颂了黄帝开创我文明古国的伟绩,颂扬了我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精神,着重表达了我党不避艰苦,奋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决心。黄帝是我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精神的象征。我党在延安时期,曾多次派代表到黄帝陵祭扫。

三、黄氏来源考证

  黄(江夏郡)黄姓中国人的光辉家世,根据后世的考证是这样的,四千五百年以前,君临华夏的黄帝子孙颛顼帝高阳氏,高阳之子为称,称子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吴回两个儿子,曾先后担任常喾的火旺,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会人、遭安、季连。这六个儿子是我国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嬴、沈、姒、唇......樊、芋等十四姓。而本文所讨论的黄姓也跟这些姓氏谊属兄弟,是陆终所传下来的一支后裔。当然,他们也是最为名正言顺的黄帝后裔之一。

  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泉、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譬如《姓纂》上指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诸既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更详细的记述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从以上的记载看来,陆终的这一支子孙,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之一,《左传》上所记载的“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指的正是这个黄国。后来,黄国终于被野心勃勃的强楚所并,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我国的黄姓,正是这样来的。

  黄国,在秋春时期虽然未曾大红大紫,与其他诸侯一争长短,最后还难免被灭的命运。然而,他们在并入楚国之后,在稍后的战国时期,就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开始,即出人头地,表现得多采多姿,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荣滋长,终于成为了我国一个人多势众的著名大姓。

  春申君黄歇,在国人的印象里可说是大名鼎鼎,他是当时的楚国人,也就是春秋时被楚国所并以前的黄国后裔,他曾经相楚廿余年,门下食客经常有三千人,好客之名遍传诸侯。据传他后来并曾夺取楚国的天下于衽席之上,由于楚考烈王无子,他就把自己经怀孕的妻子献给楚王,后来生下一男,就是后嗣立的楚幽王,不知不觉之中把楚国的天下据为黄氏所有,春申君当时的显赫,实在不难想象。

  以上是被后世所遍普承认的黄姓来源,另外,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述,则黄氏的姓源有多端,说法不一致。该谱是这样说的:黄氏出自江夏(今江西戈阳县),或云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或云伯益赐嬴姓,其后受封于黄;或云一世高公居古狱州,在商大戊时受封于黄;另有一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昌府为江夏。这段记载,虽然对于黄氏姓源的考证不一,但仍不失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氏,在秦汉天下统一之后,以迄于今日一直是济济多士,发源于古时的江夏的黄氏,是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的,关于他们的播迁情形,前引的《黄姓族谱》上有极为详尽的记载,兹志于后,以供黄姓人士探求本身来龙去脉的参考。

  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世珂即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子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萧,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庶三,子居建宁、汀州。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三居汀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仙游惠安、土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州,子三,长移宁化、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大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康)长居大埔县,次居梅州,支分镇平、平远、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

  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黄氏一直是一个族大支繁的大姓,甚至一海之隔的台湾,黄氏也是全省的第三个大姓,黄姓省籍人士之多,仅次于陈、林二姓。这种情形,看了上面有关黄氏播迁经过的记载,就显而易见绝不是偶然的了,台湾黄氏与大陆黄氏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一目了然。根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考据,黄氏是跟随延平郡王的大军八台的,到了满清克台,由闽粤两地来台垦荒者,更是络绎于道,始终成为本省望族。 《百家姓考》

 四、江夏黄氏族谱表

  咸亨元年八月十五日,臣黄禹锡稽首,窃惟,顿首,探月屈以知物,摄天根以识人。原于:

  帝德之覃,敦本乎,乾元之厚德,臣、工快睹夷夏共瞻。臣等谨奏皇帝陛下,臣姓颛顼子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以国为姓焉。商史黄滚父子为皇姻。周将黄渊佐灵王为将帅。春秋黄歇受封春申君。汉相黄扉,西汉黄霸,教化大行,得吏民心,治平为天下第一。念臣之远祖江夏以来,亦颇繁衍斯。臣来溯连枝,自承东汉太守刘护族表。孝德黄香建庙湖广德安府。墓在安陆。既诸伯叔共祀之祖也愿!

  呈上准臣修谱,曷胜荣幸之至。谨奏表呈奏以。闻唐进士尚书黄禹曷 奏

五、御赐黄氏发祖源流缴

  朕按尔姓发源盖自炎帝神农氏,得位一百四十年,传于帝临,在位八十年,临帝子帝承在位六十年,承帝子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帝子帝宜在位四十五年,宜帝子帝来在位四十八年,来帝子帝里在位四十三年,里帝子节茎坐克及戏皆不在位,克子帝榆,罔因诸侯离心,其臣蚩尤作乱,而帝迁都于涿鹿,其诸侯侵伐,帝不能禁,在位五十五年,众诸侯来宾从轩辕。轩辕修德治兵抚万民,度四方,尊为天子,即黄帝有熊氏。黄帝母曰:付实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而生帝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氏是为黄帝。黄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帝始作制度,得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帝之四妃,得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寿一百十有二岁,葬于乔山,即今延安府四部县北。元妃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不得位。娶蜀山之女,曰昌仆是为女抠。感瑶光贯日月之祥。而生颛顼。初佐少昊国于商阳。号曰商阳氏,年二十即帝位,帝,静渊而有谋,疏通而知远,养材是任地,载时以象天,故后世称为历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七葬于汴阳,即今东昌府。娶邹屠氏之女,生骆明。骆明之传夏禹也。生苍舒、贵岂、祷戏、大临、庞降、庭紧、中容、仲达称八恺。又娶贵胜氏之女生卷章、穷蝉。穷蝉之传大舜也。而卷章娶女娇,生子曰黎、曰回,黎代为祝融官,佐高辛氏。回娶夏侯氏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发,发左胁生三子,发右胁生三子。曰樊人、曰惠连、曰钱铿、曰会人、曰遭安、曰季连,长子樊人治水有功,舜封于昆吾,三子钱铿封于彭城。四子会人封于郑圩,五子遭安封于朱圩,六子季连封于楚地。而次子惠连受封于黄国以国为氏。尔姓故出于黄帝而封于惠连为受姓祖也。系出神明,准志谱牒,永传勿替,特谕唐中宗咸亨元年冬腊月命下

六、江夏渊源序

  盖闻一姓之兴必由祖烈余读生民思民考什未尝不叹周家世择之而为之后者洵能报本追远于无疆也古之得姓者不一或以国或以官或以字中天以上荒邈难稽愚者,安于固陋图其近而忘远使一脉之传派别之分茫无可据是亦睐于世次之序博考者能憾焉我黄氏始于陆终之后漠唐以来吾族始大而姓赫赫者于闽粤间者则又自宋元之际者也余世籍霞漳长通仕版窃为订世联族之属统遐迩壹亲非谱无以明之久持此论因鞅掌这劳未有发咨嗟者久适人重修家谱求正于余序焉族人曰观水者必穹其源树木者必植其本有所生者必溯其以子之淹流远者闽粤绍遐稽略者则详之阙者则补之曰宗者则次之民派者则联之宣特僻处者敦天潢之雅凡在人荒以内棠棣既翕之风无难复靓矣是谱之作其为功何巨也余重族人之请不敢辞爰正襟危坐而言曰是殆余之志也夫夫人莫不所由来之祖然世远年湮或以疏陋之故不陈敢述以此谱之考核明近而不所亲远而不忘其本自周秦迄今日数千年于兹矣世次详略十页言吾族人之馨香斯谱者为何如而敦睦族属之情因感发而兴起者又何如哉诗曰孝思不匮永锡十一页类又曰永言孝思。维则此固作谱者之深心正余之所禾表而出也是为序旨崇祯十年丁丑岁春王正月中浣赐进士第内阁大学士世孙道周兴手撰原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能明则宗派鸟得而紊哉今黄序谱牒十一页世有年清白井然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后人之嗣续非善述者而能之乎书此为万世勉吉州文天拜撰

七、明朝遗序

  谱牒之重于世迈以其明祖之所自出合族之所修同苟非谱之作则文献向以徵世系向以明文献微矣世系明矣斯可谓之谱哉兹南台双井头黄氏大有贤人难更仆数正江右名家之一也其宗出自江夏厉三千余载矣予因有宾主之好而其敢出一言序其事以表黄氏修建谱牒之盛举也予尝读唐风杖杜而知同姓之可亲读小雅黄鸟而知异姓之不可特盖谓溯其始而不失其源究其分而不忘其本本支有次昭穆由是而明亲疏由是而别流派虽远其源不斯谱之所以为世重矣而予所见世家大族虽后生小子荡析离居问其族则漠然有不能应答者吁几何不亲为路人而莫之识哉今黄氏上追宗派厉叙其由传及后裔虽千百之下而莫不识其源流也古之黄渥与庭坠隔七世而复通亦以谱牒而不失其传故至久远之后犹能合其宗也黄氏之谱不可以不修其有关于世教孝子慈孙之用心厚而非簿也公而非私也予故重其事而敬肃以为之序焉旨皇明万历二十四年岁丙申摄提月望后之吉赐进士出身敕授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推官嘉兴府同知淳吾氏曾纶顿首拜撰

八、江夏堂渊源序

  尝观天地之内莫大于山水之流行也其浩瀚之势似不可究浩一自溯源于星宿而条缕晰之象了若指掌矣山之蟠纯也其层卒之观似乎难枚举一自归根昆仑而蜿蜓联属之状洞若观大矣、然则念诸山水而生人之族属其亦统之有宗派之有序从可知矣吾黄氏系出江夏自春申君后历汉唐宋明以及大清国朝支流繁衍占籍于巨郡各聊者生聚之盛几越他姓弟一父之子派别支分不无途遇而罔所识别以故前之人敬勒是谱为我一姓宗坊考据源流之计亦见也,次之编叙不差又将分住州府县加记悉矣,然传之以久谱志多蠹其事迹不能无讹错之虞爰于公务之暇因切校正之思逐参观我同宗各处诸谱为之核其世代详其分派记其属籍列其科名监其实录而我族属至切仁孝者从此详素何处迁移庶可睹指知归以俟后日大修我黄氏家谱自然一一详明不紊则天潢之谊益固敦睦之情益慰矣不揣鄙陋爰以俚言并诸谱首旨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嘉平月上浣漳和世孙袭一等海澄公钦命广东全省水陆提督羊门简盥手撰

九、重修族谱谨末谱四则立教三方再跋于后

  其一、漫道谱内。系志弗详。一意精详。不免中伤。聊藏双语自彰,彰不显为长,不紊为长。

  其二、谱内谆谆将奚求。词不悠悠意,自悠悠庸言,庸行祈急修,为俦勿下为俦。

  其三、谱引前修果如何。妄作非宜,循理为宜。已所不欲切勿施,存心惟恕,行事惟恕。

  其四、谱崇节俭。古若何末。不务多本必务多,逐日修为莫间过,随分为高居易为高。

  立学方:

孝友敦敦是真修,行言谨信须力求。

胸怀磊落方爱众,仁者尊崇最急筹,

为学当钦此圣训,奚夸伎俩足相畴。

若曹贵识教来意,莫俟迷时满面羞。

  养生方:

人世养生将奚求。清虚恬淡毋烦忧,

从容简默神方定,舒泰含宏气必悠。

独宿医谣尤妙乐。花街酒巷莫牵留,

若曹贵识教来意,莫俟病时始自愁。

  处世方:

茫茫世界已堪忧。耳目经心当自筹。

长在青山雾争岫,常澄绿沾泾混流。

莲生出土地沼囿。松务参天雪霜仇。

变态情形多类此,含宏忍耐德日休。

 

  七世孙有庆题书 十三世孙丞烈抄 十四世孙庆淞抄

十、附宗中十脉

  一曰知宗道:川水有源树木有本人不知宗云胡其蠢推本索源先祖是尊敬而奉之乃重天伦。

  二曰重宗谱:土地有版田宅有段世系相传不可等闲观谱知系亲疏无间修而重之名分安安。

  三曰纪宗实:作恶者殃作德者昌有善不纪空帙徒悬恶难当隐善则宜扬先人可法奉为旧章。

  四曰立宗祀:祖先杳杳无祀则散而不萃孝思实难立嫡立长庶出罔千祀亲追远须听斯言。

  五曰敬宗祭:亲有言笑敬则如在春秋享祀胡可稍懈古人将祭臻齐牺牲粢盛弗洁宜戒。

  六曰肃宗行:侄宜叔后弟勿兄前斯道易简各教最先凡人玩忽遂愫圣贤动容周旋式莫愆。

  七曰周宗急:人于姻戚施兴独先熟知本宗休戚相联患难既共富贵亦然知族知亲真合彼天。

  八曰守宗业:创业固难,守安不易愚幼罔觉花酒游戏家业荡尽辱身丧志有勤有俭盍其鉴诸。

  九曰慎宗名:前人命名后人宜讳孙犯于祖谓之不类名有取义尤当思维如何犯之不知其非。

  十曰修宗支:圣贤之教必著于书修谱睦宗俚词奚耻言顾须顾行辞贵达意凡我族人有志宜抒。

十一、庙制五则

  一、祖庙栖神之所,最宜洁净,平时将门坚闭,朔望焚香、燃灯、洒扫遇祭祀分班序立,务要整肃,不许迟慢混乱,有事家房长副宗子宗正等,共为公议,闲时不许开借,引接外人,有擅自开借及亵秽不敬,合众责之。

  二、祖庙祭祀,及追远报本,首务正月元旦,宜办羹饭,率子孙齐到祖庙,恭谒次日宗子、妇。合众妇俱限上午,齐谒其衣服首饰,只用简素,不许奢侈,元宵耀灯致奠,清明为春祭,端午荐时食,中元为秋祭,春秋宜行大礼,除夕行奠大祭,用猪羊物品照常,设办食棹,礼物只依常品,勿为珍奇难续,务要精洁。勿秽亵祖先祭毕,颁昨合饮,所以联骨肉一体,欢得过饮,乱言争兢,以伤分谊,以贻祖羞,违者公议行罚,以惩不恪。

  三、家族以明伦为先,其尊卑长幼名分,关击匪细,凡吾家子侄,不论亲疏贫富,要以长幼为序,吉庆相贺,患难相扶,过失相规,勿以长富而制压幼贫,勿以卑幼而凌犯尊长,尊长有忿争,卑幼当逊让,告呜家长处分,家长亦当执持公道,不可曲徇亲爱,令人郁抑间,有子侄,特富恃强,恃势非理,相加生端骗害,甚至乡闾被酷,无所控诉者,敢怨而不敢言,此极恶道,深损家声,当合家房长副,共惩其不遵教诲之罪,惟被外人欺侮,并无赖者,相当率扶获资助之,不许秦越等观,如有不肖子孙,串通外人,陷害本宗,此立心奸险,为祖宗罪人也,合族当共革逐之。

  四、破家灭身淫赌,为最近来族中赌风,渐杀然而未止,有一二无知赌博,不止不为乱我家法,而身家荡灭,由此观之,性命皆完矣,若荒淫致毒,贻害子孙,祸也不浅,今后父兄,务要训督子弟,各守本业如有不悛,故犯规训者,父兄访察真的,即拘送入庙,重责,不论赌之大小,奸之内外,俱当惩戒禁止。此乃保身守家之要务,各宜遵守。

  五、今日得沐,思荣族中,得被思阴俱由,祖德厚培,凡我族从,于利人之事,当共力为之,损人之事,当共力止之,勿宽以恕已而过于责人,庶愈宗道以缵,祖德以报,天地或有骄悍,自恃非理相加,皆执拗弗自检点,听仆人之唆使,而不知坏一家之规,诲而不忌,一人行之,而无以惩,群众效之,而不知止,其丧元气伤,祖德不亦甚乎,何如各安生理,莫作非为,六守谕遵五戒,守法为善,共遵乐事,俾乡人称我,可久可大之,家乃今日立庙乡陈规之,至意也!尚其共遵,毋勿哉。

十二、演训民六谕

  一、孝顺父母:仰惟前训,首导民孝,孝原百行。伦先五教,父生母鞠,图报罔效,服劳奉养,顺志尤高。

  二、尊敬和牙:一体始分,分为兄弟。兄长弟幼,尊卑斯击,犯上午宪,凌长不义,国治家齐,天伦秩序。

  三、和睦乡里:人生世间,天合至亲,族党与居,亲惟毗邻,相友相助。乡闾联恩,周官六行,惟睦是云。

  四、严训子孙:吾身委蜕,而为子孙,继体守成,亦籍后昆,教家无法,四业何居,以儿为豚,受业课程,世宜谆谆。

  五、各安生理:凡人之生,有生之理,茹血衣皮,生民伊始,士农工商,四业可居,经营无懈,不寒不饥。

  六、莫作非为:人所当为,等本务业,非理非法岂宜干涉,放辟邪侈,贾祸甚捷,为善最乐,教诫是乐。

十三、演前贤五戒

  一、戒游:懂者与游,何补于吾,黠者与游,必有所图,贪我田畴、谋我室庐,荡游罔极,昏迷弗悟。

  二、戒博:骄纵不检,博奕为娱,日胜日贪,忘寝与铺,微而物用,大而田庐,苟不知止,终为所误。

  三、戒饮:樽爵俎豆,典礼所需,祭祀宾客,制度不逾,徙侈口腹,沉湎堪痴,古有明训,刚制是祈。

  四、戒斗:好勇斗狠,构祸甚奇,一朝之忿,忘身丧躯,学有明禁,国有刑诛,受法有司,教之晚矣。

  五、戒逸:士农工商,四民异居,农勤于耕,商勤于涂,工勤绳墨,士勤典谟,惰业而嬉,流为下愚。

十四、教家规约六条

  一、敦孝友

  孝子敬父如敬天,敬母如敬地,不是空桑生此身,须尽志养敬双亲,若还反哺不如物,却恐慈鸟解笑人,至于兄弟以和为主,五脏不和为必死之病,兄弟不和为必破之家。法昭禅师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此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此孝友之当敦也。

  二、肃闺门

  凡妇女不得羽为华丽。耽于曲蘖惟取端。庄静一寡言慎行,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敬侍妯娌以和。接子孙以慈爱,凡有吉凶之事,务在谨内外,别尊卑辨亲疏,必尽闺阃之礼不预,阃外之谋易曰。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下之大义也。职中馈羽纺织,避嫌疑三姑六婆,不可入内,家人仆从不可乱进,男女不爱授内外要分明,此闺六之当肃也。

  三、豫教诲

  养弟子如养芝兰。既绩学以培植之又绩善以滋润之、父子之间不可于小慈,律之以严绳之法,述嘉言善行以导之。择正人君子而师友之,居处须恭敬,不得肆慢,言语须谛当不得戏谑。凡事谦恭,不得盛气凌人,勿恃富而耽酒色赌博,勿恃势而侵害良善。此教诲之当豫也。

  四、勤职业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则饥,一妇不织则寒,是勤可以免饥寒,勤则劳,劳则善心生,是勤可以远邪僻也。吕成公曰:主静劳悠远博厚自强,则坚宝精明操存,则血气循轨而不乱内敛而不浮,是勤可以致寿考也。勤惰之心一移,祸福之应响至人可不勤职业乎。

  五、崇节俭

  食可饱而不必珍,衣可暧而不必萃,居处安而不必严吉凶,宾客可备礼而不必侈。如此则一身之用易,供一岁之计可给,富而能俭可以常保,贫而能俭可以无饥寒。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可不知节俭乎。

  六、防婢仆

  婢仆亦人子也。宜恤其饥寒,节其勤苦,疗其疾病,时其配偶,然治家之法,门户垣墙,务宜严固,男女贵贱,当分内外,家长主妇,时常捡点,不得耽于私爱,怠于防闲,致男女混杂,以贻人笑,以防婢仆不可知也。

十五、家训及附四解

  昔韩昌黎有言,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 虽盛弗传,是前者后之观型,后者前之美报也,一族之兴,必有一族家法,立法善则子孙亦善,不然,始之不善。不免子孙踵而行之观之前事,种种可验也,我黄氏自始祖以来,世守浑朴,其象似愚,其风似陋,然其近于愚陋处正可大可久处,但恐风气渐开,机械易生万一,浑朴变而机械起,足谓培祖德,昌后裔欤,兹厉鉴前黼,垂为训戒,如阴谋酿祸,勾引倾宗,罪恶浩大,此莫论已苟父母所不欲为而忘之,即为忤逆之端,兄弟之嗜利自私,即残之渐宠,妾不顾遂生反目,受养无法,弃孤何异至于渎乱天伦,谗谮本宗浪言戏谑傍人,生端相率淫赌,致损家冠过侈,伤怀朴茂言语,不慎口舌招尤恃长,自专不通众志,卑少自专藐视尊长,搬斗是非,无日休止,曲徇所受,不凭公道,自恃手足横暴,为非出理,公务徼心,自利子孙为非,忌人教诲,内而妇人间,逸不理纺织,惟日寻言语,喧哗于家,而反听之,以致蓄怨不解,必有奇祸,凡此皆当戒,自守不可玩视也,尝接虚舟,张老夫子,手花云,节俭以制用,宽厚以处人,果毅心立德,恬淡胎神四语,可为身型,可为家训,后世敬而庶可愈昌而愈炽也焉可忽乎哉!

  七世孙有庆敬撰书 十三世孙承烈重志 十四世孙庆淞重志

  节俭解

  人不节俭,必豪于取,既豪于取,亦吝于施,取与俱废,财亦无几,何如节俭,安分守已,可以生财,可以济世。

  宽厚解

  宽厚之人,豁达大度,小怨不修,是非不顾,志在人前,形似人后,功不敢恃,过不见恶,海涵自拓,无人不度。

  果毅解

  立德难窥,果毅难见,荒淫弗戒,福寿难延,废除不忍,计较多愆,默默自省,掌持莫捐,缉之明之,可达上天。

  恬淡解

  恬淡之事,世人可稀,苟求甚至,贤可期,惟是欲念,寡之则是,久而化之,神闲气舒,俯仰自如,无役于世。

十六、贫富俗论

  不论贫富每以三世为期此皆泥或然之数未定也贫富自天而明勘之也夫炎凉莫测翻位罔知而有成心其酝酿剥蚀机有自召耳当囊橐子孙贤能皆由祖德厚培故世食其报至子孙富中易出骄奢淫佚处之太甚造化厌之三世而斩世变之机然也而贫无三世窃不多见大约贫与富位置每有自起机缘凡安贫守道凛凛不犯者皆由困苦中人步武相绳积至三世自有阴佑默相所谓生于爱患又明验也惟世人不知在已天之徒听或然之数故处而不变每为造物愚弄诚能于凄凉中坚忍自励见人慢而知奋见人欺而知勉见人淫而知制欲见人奢而知俭见人怠而知勤见人逆天而知顺理见人骄贪而知守分务使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则天地鬼神时时怜我身虽凄凉心自浓郁奚必三世始食报哉如当富贵境遇复以礼义自闲人易骄也而常谦卑人易奢也而常俭朴人易淫也而常制欲人易怠也而常勤谨人多逆天也而常顺理且父兄家族州闾亲故上下尊卑各顺其则而不忍不戕不悖不忮或行生人之事或存生人之心则身为造化完身世世相传咸以为范无论财源不涸即由此荣华历一世以至万世绵延昌炽岂非理耶故人能处贫而不为贫困处富而不为富役则贫可倏富而富永不贫矣不然横逆之甚报以刑辟事且勿论彼暴戾恣睢肆行无忌孰存生气徒徼造化福泽应耶否而或者致祥之事每以故居得地山川有灵气夫山川灵气虽可福人然所以致山川之灵气亦孰非积德以臻于此试观牛眠白免得之何人是又不可以见在天为无据而在已之天为可凭也哉要之贫富两境皆非数定而处贫或富之中无顺无逆俱不可有玩心焉尼父曰怨己怨懒无怨富而无骄易余谓从逆能摄固不骄奢而于处顺能持更为难有持难之心念念不忘天命论可破而造化之机自我握矣诗云永言祸福鸩由自取求多福余亦为今之浮沉于贫富者致贫富俗论辨云。

  七世孙梧撰并书 十三世孙承烈抄 十四世孙庆淞抄

十七、和气致祥论

  六合之中阴阳和而气化行而万物生天地之所发荣滋长休徵呈见莫不惟和是赖也而况于人乎人之初生始未赏不和也孩提知爱而父亦慈稍长知敬而兄亦友是父子兄弟相亲相敬初何尝有逆端哉惟是习染以后各妻其妻子其子妇言蛊惑于内利孔歆动于外于内区分有仁有暴禀性原自相忤或好奢好俭意欲各有相合或贫富之相形而忮求易生或贵贱之相隔而形骸难忘或长幼有序之可遵而表率从或施与有道之可凭而不相体谅徒些人是而不知为非也徒訾人非而不知为是为非真伪贤偶起见而不知不之端启矣有此数者倘当鉴戒训教能化之圣贤之心也岂不尽善即未化而闻知而改之亦气质之美也可与相安无奈知者鲜好欲反而思之兄弟同一父母也由此分而为期年为大功为小功为缌麻以至列服自祖宗视之皆兄弟也倘子孙多傲慢固当督之然督之太过而不和生是当教之诲之日夜以思曰是我教诲之道未尽也父兄多强压固当谏之然谏之太切而不和生是当钦之敬之日夜以思曰是我钦敬之首未尽也勿生藩篱勿生机械勿以财利而起侥心勿以言语而蓄小怨苟身富贵而有贫贱而有富贵在上勿以为弗辱也日不能自立而辱及祖宗是我之自辱也日能知非日能反己则骄奢淫佚可以不生孝悌忠信可以详明是则和气洋溢乡闾睦妻子合兄弟翕父母顺一家太和造化应之祥不在是耶然非臆说也少时见端悫公为人其秉公于族也或正言以斥之或温言以欢之每处一事各有纲纪故族之幼难使长孤难使立强暴亦畏不敢犯族无有一人失所者由族和顺无有一人致讼于官者此为和气致祥之验哉故表而出之以戒族人相争相夺相谮相害者可不慎哉。

  七世孙有庆撰书 十三世承烈重志 十四世孙庆淞重志

十八、黄氏族谱序

  昔周公颂扬祖德,只沂后稷姜原高辛以上无闻焉。孔子只说与殷人也,微子以上无闻焉。我黄氏出自江夏郡,或云颛顼曾孙陆终为陆氏,其后受封于黄,或云伯益赐嬴姓,其后受封于黄,或闻一世高公居古岳州,在商大戊时受封于黄,俱属荒远,夏殷至周,文献尚缺,况三四千年而求炎黄时人则凿矣。

  唯有一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又说黄国在江西戈阳县,又说黄地在河南商城县,又云黄县在山东齐地,俱错认他黄字为江夏也。

  顺以经传为凭,此是武王初有天下王制篇云:大封同异性千七百七十三国,石公封于黄地,国列汉阳诸姬之旁。春秋喜公三年,齐恒公会江人于阳谷是也。子孙因以国为氏,传至周郝王时,五十四歇公,为楚相。考烈王封春申君于江东,因吴故墟筑苏州为黄堂,时称黄五经。考湖广之黄州府,汉属江夏,即汉阳武昌,常德、德安亦通称江夏。观常德府志陵寝有春申君墓古迹,有春申君宅,人物有春申君客,食客三千,旧谱又去:后迁歇公夫妇于江夏黄鹤乡仁义村,离城三十里。则黄姓开基为武昌府江夏明矣。应称歇公为上始祖。

  公生十三子,长名尚公,次名长公,三名辉公,四名文强公,五名韶公,六名擎公,七名徇公,八名坪公,九名义公,十名荣公,十一名述公,十二名琬公,十三名挖公。

  我祖挖公生植,植生明,明生发,发生霸。字次公,汉宣帝右丞相。汉稳循吏,以颖川第一,有凤凰来巢“凤凰集”行世,霸公生矫,矫公生式,式公生香公,字文疆,自初性孝,扇枕温席,故京歌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历官召阁,八十九寿,香生琼,汉桓帝赐郡乡侯,荡梁冀之乱,除贪污之史历仕三朝,忠贞贯日,孔文举捧诏制碑文象赞,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盖社稷,泽及吾民,朝阳鸣凤,盛世祥麟,九重佳作,名重缙绅”。

  琼之孙琬,字子琰,七岁能对上,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历官镇西大将军,为献帝相,同王允谋诛董卓,尽忠汉室,曹子建赞其象。琬生权公,遭李催郭避之乱,兄弟分避巴西,仕蜀为车骑大将军,孔明铭其碑,此五公者,经纶满宇宙,节概重当时,为汉代卓卓名卿,是承先启后者也。

  权公以下济方公、徇郎公、侃公、湘公、广公、迪公、志公、良公、俭公、裳公、剑公、德明公、恭公、梅山公、孟公、用成公、节公、福公、巽夫公、简公、彬公、肃公、四郎公、历晋唐宋间无甚丰功伟烈,而爵里也载分明。

  至四郎名锡,生峭公,祥云绕屋,兆子孙分居之盛,峭公讳实郎,号峭山,登宋真宗祥符元年戊申科第九名进士,初仕江夏太守有功,迁至平章阁太学士,至神宗元丰五年追赠少保。谥文烈,诰命诏曰黄峭,忠贞直亮,赞襄公茂,词垣载笔,编摩垂缃帖之光。请幄论思,启沃著勤劳之誉,宛魏郑公之前识,每以时危主心抱,裴晋公之先忧直天下为己任云云。其象赞曰:“太平宰相,问世文英,泰山乔岳,毓秀含灵,螽斯麟趾,振振云乃秉国之钧,鉴空行平”。此尤足以光前耀后者也。

  居邵武禾坪鹤薮树下,娶官、吴、郑三妻,官夫人七子,长祖仕大理寺丞居原鹤薮;次梅、居九江黄梅口;三苟,居兴化府莆田县;四盖,居邵武盖竹村;五楚,居建宁楚溪上堡;六龟,居邵武大龟潭;七祥,移泉州晋江。吴夫人七子,长福,移闽县细村;次渠,移漳浦;三政,移建宁建阳县;四宁,移宁化上里;五芦,移建宁壁芦田;六林,居邵武梅林;七唐,居建宁。郑夫人七子,长井,移江西嘉禾,改南丰双井头;次永,居建宁永城堡黄坊;三延,居延平府;四城,居宁都石村;五潭,居邵武潭头;六发,居祖鹤薮;七橙,居延平府南平县黄橙口。二十一子昭昭矣。

  宋咸淳元年谨录家谱一卷奏

  上御批云黄氏起佐君听,历代簪缨忠孝两全,江夏无双,辛丑进士抚州知府九十七孙震宇伯敬拜撰。

十九、轩辕世系确非虚语

  黄氏家族的一世祖高,根据“黄氏公谱”的记载,是黄帝轩辕的八世裔孙,其世系是这样的: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樊-高。

1世

  高 公,娶胡氏,生子旺。

2世

  旺 公,娶李氏,生子群。

3世

  群 公,娶李你,生子雍。

4世

  雍 公,娶召氏,生子申。

5世

  申 公,娶吴氏,生子德,公仕 商为大夫,公坟合葬荆山草市。

6世

  德 公,娶胡氏,生子崇。

7世

  崇 公,娶江氏,生子虞,官扬州太守。

8世

  虞 公,娶 ,生子继稷,官周大臣。

9世

  继稷公,佐盘庚为武列侯。

10世

  升 公

11世

  显 公,妣章氏,生子三,宽、荛、先。

12世

  坎 公,字宽,妣李氏,生子石。

13世

  石 公,仕周有功,受封于黄并赐姓为黄,郡曰江夏。当时的黄国,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国地也,是在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据史记载:于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战国时期的楚国所灭,子孙才散居于江淮之间。

14世

  宜 公

15世

  涿 公,仕周大夫。

16世

  延 公

17世

  柏寿公,仕周大夫。

18世

  坛 公

19世

  泰 公

20世

  柏贤公,仕周博士。

21世

  丙申公

22世

  端盈公

23世

  南源公

24世

  庚 公

25世

  季仲公,仕周孝王的中州舍人。

26世

  鹗 公

27世

  继芳公

28世

  彰 公,仕周孝王的中州舍人。

29世

  典 公

30世

  衡 公

31世

  泌 公

32世

  敏 公,仕周汶上令。

33世

  征 公,仕周武城令。

34世

  夔龙公,仕周为博士。

35世

  靖 公

36世

  汝瞻公

37世

  诚 公,居江夏古岳州。

38世

  文 公,春秋五经博士。

39世

  华 公,商州郡守,太戌时掌纳言。

40世

  兴 公,性坚而学重,纷靡之徒当其轧毙太戌崩仲丁时继文掌纳言。

41世

  梁 公

42世

  满 公

43世

  南陆公,官至上党令,居住在河南光州固始县。

44世

  渊澄公,官中书舍人。

45世

  修 公,仕鲁国的参军。

46世

  绮 公,仕鲁国的都统元帅。

47世

  正 公,字敬,是周安王时楚国的理学博士。妻石氏,生二子、惠、恩。

48世

  惠 公,字放勋,妻伯氏、生三子,奇、永、戊。

49世

  通 公,字奇,是周朝的太尉。

50世

  歇 公,春申君,字肃夫,生于周郝王元年,岁次丁未(公元前314年),居楚黔中,自初博学闻名,时号黄五经,佐楚封为春申君兼太傅,随太子熊完质于秦,后设计冒险保太子回朝。太子熊完登基为楚考列王,列王以公为丞相,赐淮北十二县禄之,执掌雄兵十万,门下三千食客,声振诸侯,为六国合纵长,联军攻秦。楚考烈王廿

五年(公元前237年)王薨,朝廷政变,公为佞臣李圆所害, 其年七十七岁。公娶江氏,生十二子,继娶甘氏,生一子(第十三子)后夫妻三人奉敕葬鄂州(即今湖广省武昌县)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离城三十里,前有石马、石驴、石狮、石象等物,山陵高拱,松柏茂盛者也。

当时诗人赋诗赞云:

少年初拜大长秋,半醉垂头见列侯。

马上抱鸡三市闹,袖中携剑五陵游。

玉箫金管迎前院,绵绣红妆拥上楼。

昨日院中新贵客,碧溪流水对门头。

世孙诗赞歇公祖德流芳

我祖今天治世君,登生宗子又成勋。

流传姓氏今蕃衍,天恭有熊嫡派门。

歇公十三子名讳,官职及其分布。

   长子黄尚,字兴乐为都侯镇西大将军,娶胡氏,俱葬楚岩,所谓“楚岩”应当是今湖北、湖南省就是说2就是说,当时的黄尚的长房一支仍留守老家,未曾远徙。

次子黄长,为兵部尚书,支分南阳,其裔孙黄汉升事汉有功,赐爵关内侯,公之子孙,在汉朝时已繁衍到河南省。

  三子黄晖,为本州剌史,娶汤氏,俱葬上坪,生子札,秦中郎将,移河南汝宁府。

  四子黄强,入山修道,白日升天。

  五子黄韶,为仆射关内侯,领兵四十万,战退匈奴有功,汉文帝封为镇国大将军。

  六子黄擎,奉侍黄歇左右,娶李氏,生子梓。

  七子黄响,为河东太守,侍中给事。

  八子黄琚,为江西南昌府太守。

  九子黄义,仕秦谏议,庐陵太守,娶尹氏。

  十子黄荣,仕尚书郎,娶张氏,移于金陵铁井头居住。

  十一子黄述,仕中郎将,戆州太守,娶伍氏。

  十二子黄碗,为苏州元帅,仕尚宝寺丞,娶吴氏生子相。

  十三子黄挖,字通亮,又名广文,官至金吾将军,居古岳州,是江夏传世之祖,娶刘氏,俱葬大江山,生子植。

  歇公又生一女,名贵娘,眉目俊秀,面貌堂皇,日调兵马,夜读兵书,手挽硬弓三百斤,掌握雄兵十万,威镇乾坤,荡平夷狄,数立奇功,汉文帝封为司马烈女,钦赐甚厚。

51世

  挖 公,是我黄姓“江夏”传之祖。

52世

  植 公,不汉朝的大理寺卿。

53世

  明 公

54世

  发 公

55世

  霸 公,字次公汉宣帝时的颖川太守(? -前151年)据史记载,公是“西汉大臣,字次公,淮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宣帝时任扬州剌史,颖州太守,为政外宽内明,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后世把他与龚遂作为封建“循”代表,称为“龚黄”。夫人陈用公女,诰封一品夫人。

56世

  娇 公,是汉朝的汶上令。

57世

  贞 公

58世

  由 公

59世

  因 公

60世

  式 公

61世

  香 公,字文疆,官至尚书令,配陆氏,封一品夫人,生二子:琼、瑰。公妣卒合葬安陆口凤形。

      据史志记载:“黄香为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少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

      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太守,时遭水灾,以俸禄及所赏赐济贫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

62世

  琼 公,字世英,配陈氏封夫人,生子三、贲、资、赞。

  据史志记载“黄琼(86-164)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世英。黄香子,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顺帝永建(126-231)中由于公卿推荐,被朝廷征辟,他素为李固所仰慕,固与书说:桡桡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至京师,初任议郎,后迁尚书令,官至太尉,司空。

63世

  贲 公,官至员外郎,配李氏,生四子诏、琬、预、顺。

64世

  琬 公,字子琰,就是与王允谋诛奸臣董卓的汉未名臣,官至镇西将军,配李氏生子权。他居住在湖广 德安府(今湖北安陆)也就是黄氏根源所在“江夏郡”的范围内。

65世

  权 公,由于遭到李催、郭汜这乱,兄弟避巴西,后来仕蜀汉,官至车骑大将军,为入蜀之始祖。

66世

  贾 公,是蜀汉上党令。

67世

  济芳公,是三国末期的蜀汉人。

68世

  徇郎公,由于晋为信州提举司郎,便移居于信州和平县。

69世

  侃 公,为总旗。

70世

  湘 公,为孝武王的御史。

71世

  广 公,是晋代的苏州总兵大元帅。

72世

  迪 公,是晋代的江夏太守。

73世

  志 公,由和平县迁居福建邵武的三十二都,是邵武“紫云”黄氏的开基祖。(当时的信州和平县是在今江西省上饶县一带)。

74世

  良 公,是梁武帝时人。

75世

  俭 公,是陈武帝时人。

76世

  常 公,是隋朝时人。

77世

  剑 公,是唐高祖时人,他的儿子德明、德寿,当时便已分居泉州和晋江居住。这一支黄氏繁衍于晋江地区,差不多已经有了一千三四百年的漫长时间。

78世

  德明公。

79世

  礼恭公,是钱塘令。

80世

  梅 公,是唐中宗时的员外郎。

81世

  孟 公,是唐代宗时人。

82世

  用成公

83世

  节 公,唐初国银青光禄大夫。

84世

  福 公

85世

  大水公,是唐德宗时的进士。

86世

  简 公,官大理寺丞。

87世

  彬 公,是后梁的山东侯。

88世

  肃 公,是晋的殿中侍御史。

89世

  锡 公,字忠,号至明,配扬氏,生五子,德山、海山、义山、岱山、峭山、公妣卒合葬与峭山公坟后顶。

  锡 公,又名宏儒,赐进士弟,佐太宗有政健,太平兴国八年谨录家谱一卷,奏呈上览,帝嘉其谱,御笔赞曰:黄氏始佐人君,经今累代 缨不绝。实为忠孝江夏无双。赐匾曰:“忠孝无双”。旨端拱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钦奉。

90世

峭山公,字岳谥文烈,仕宋初进士授江夏太守,封干户侯,迁奎章阁直学士,兼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配官、吴、郑三太君,俱诰封一品夫人,各生七子。

 

峭山公传记

 

  峭山公,字岳,号实郎,福建邵武人,生于后晋石敬塘天福元年,岁次丙申公元926年十一月廿七日辰时。 三十岁登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乙丑科进士。官授江夏太守,封千户侯,巡抚吴粤等处。至咸平四年辛丑岁(公元1002年)二月十九日,迁奎章阁侍制直学士,兼刑部尚书。官、吴、郑氏三太君俱封一品夫人。各生七子,计二十一子。至六十六岁,公谢职归林泉,辛丑年正月初二日,设筵邀诸亲及召诸子训曰:余年既迈,未免有九泉之虞。吾自承上祖春申君之下及鄂州之派,至今日,子孙二百余人,供给浩大,吾虽官途数十年,家业亦无多,何以为子孙长久计?事勿临期贻悔,尔等听命,吾曾经过闽粤等处,地方山环水秀,田地饶沃之所指不胜举。兹将铜钱八百万贯,纹银八百秤作二十一份均分。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吾录诸处,各宜自立开基,而效上祖承接,尔等诚有孝心者,虽分居别处,何异以在乎?

  是时诸子跪而听从,禀求指示。即收拾行装,择吉登程,拜别时,公亲自吟诗八句,以为后世各处子孙相亲证据,能念诗符合者,及系脉之传,即升堂以亲属之谊,勿以客礼相待,致失一派之本源也,无诗亦是歇公流裔,不可简慢待之。

二十一子次第名录歌

和梅荀盖楚龟洋, 政瞿化福卢林塘,

发井永延城潭层, 二十一子共雁行。

 

峭山公遗子诗

骏马登程往异疆,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健他乡则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徂豆香。

愿言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峭山公三位夫人,各生七子,他们后裔又如何辩明出自那一位夫人?说起来充满诗情画意。当峭山公分授遗子诗时,官、吴、郑三位夫人,同时各自吟成一首七言绝句,分别赠送自己所生儿子,以为日后子孙辨别。这三首诗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太诗。

官妈太诗

吾年八九难相会,奕世分支为汝题。

倘有贪富与贵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吴妈太诗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妣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仪。

郑妈太诗

祷告苍天往各乡,官吴郑妣三七郎。

奉奏分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摘录诏安高坑三妈诗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兴家立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九与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

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摘录黄元谷依韵敬和诗

慕祖客光焕始疆,三婆廿一贵超常。

启观嘱赞禾初境,睹录源流识故乡。

上佐朝邦轰烈宪,下垂繁衍集书香。

峭公神鉴如而在,满架儿孙奕世昌。

摘平和霄岭峭公遗子诗

骏马登程往异疆,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健他乡即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春秋时荐徂豆香。

愿言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廿十一子和诗一则以步之诗曰

策马登程出外疆,任从随地置纲常。

平生屋漏无愧事,睹录源流识故乡。

上佐朝班轰列宪,下垂繁衍集书香。

峭公神鉴如而在,满架玄孙奕世昌。

峭山公卒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岁次癸酉,二月十八日辰时,享寿九十八岁,葬于鹤薮黄家林(今邵武市和平乡顶坎头村)辛山乙向,御制碑文曰:”宋赐进士太子少保谥文烈讳峭山公之佳域。”

  一九七九年重立墓碑,碑高130厘米,宽60厘米。 碑上刻三行楷书,右为“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日”,中为“祖考谥文烈讳峭山黄公之墓”,左为“二十一股子孙敬立”。

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敕命一道: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联履比多艰寤寐,簪缨之后,特崇社稷之安,乃眷尔僚,久居外役,爰锡赞善之宠,进班常伯之尊,夭矢心卫阙,即曰屈途,既不惮于署,行宜速,依于辰告”

   宋咸平四年二月十九日命下敕封峭山公太子少保敕命一道: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联闻英谊立辟,必资弼元臣。故梦卜依然,微肖岩墙之下,典型尚在,迂追台阁之光,其有帷幄旧劳,丝纶宿德,联简在天下,敕遗者褒恤可隆哉!尔尚书左仆射奎章阁侍制直学士,黄峭公忠贞直谏,赞襄功茂,自轩擢而历史林,陟官僚而典文柄,词坛载等编摩,垂湘帙之光,讲幄论,思启沃,著勤劳之誉,纳约取宫闱之爱,公忠结先帝之和,宛魏郑公之前识,每以时事危主,心抱裴广晋公先尤,(平吴元济之乱)直以天下为已任,几年梓里,耽白社之娱游,此曰槐庭,系苍生之仰望,微东有待方堇召潞之怀,易箦惊闻,俄应陨星之讦悲同臣庶怆切,朕衷兹特赠尔为少保,谥文烈,颤帷,克荣称一惠华,褒允合易名之大典,三孤峻秩,俨跻论道之崇阶,贲乃黄垆歆兹紫素。”

宋(乾兴)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十二月廿六日命 宋侍制直学士峭公赞 :

太平宰相,问世文英,

泰山乔岳,毓秀含灵,

螽斯麟趾,振振云初,

秉国之钧,鉴空衡平。

 

张百两 题 宋侍制奎章阁直学士太子少保峭山公赞:

奕世忠孝,积厚流芳,

功若周召,武有膺扬。

辅佐英主,官居奎章,

绵绵瓜瓞,廿一子昌。

 

敬录峭山公六言四景诗一首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两歇桃源浪暧,澄潭未许龙眠。

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

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阶上黄花晓露,庭前丹桂秋风。

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峭山公遗子分布四方

峭山公娶官、吴、郑三夫人,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其名讳、官职、住居列明如下:

峭山公祖妣官夫人所生七子名讳、官职、住居列明:

  长曰:和公,配曹氏,侍奉二亲。官至奉训大夫,生七子。长颖达,登宋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次忠玄;三宏居,官至礼、刑;四有恭,举茂才;五三友;六奇芳;七思明。

  次曰:梅公,配周氏,住福建泰宁县梅口村,后裔分居九江府黄梅口,生三子。长应桓;次明范,官至豫章令;三诚幼。

  三曰:荀公,配吴氏,住福建邵武府太宁县上荀村。公妣合葬蒲溪,生四子。长久邦,官至御史;次仁卿,官至太守;三兆达;四圣崇。

  公传下世孙庭坚,号山谷,官至学士孝德,并行进官,箴于朝,颁行天下各大小衙门。

  箴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四曰:盖公,配张氏,住邵武府四十一都盖竹村,官至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后裔分居开封府祥符县。公妣合葬水口。生二子,长凤林,次美。

  五曰:楚公,配李氏,住邵武府建宁县楚溪上堡,官至青州御史,后裔分居湖广长沙府善化县。公妣合葬双门口。生四子,长惟庆,次元标,官至徐州剌史,三怀玉,官至都指挥,四起顺。

  六曰:龟公,配秦氏,住延平府大龟湖,后裔分居广西桂林府东门外。公妣合葬下江口。生三子,长熙重,举茂才,次荣芳,三有愈。

  曰:洋公,配卓氏,住泉州府晋江县黄洋岩,后裔分居江西赣州瑞金县葛岗都,又住广昌顺化渡。生三子,长奇盛,次肇明,三延坚,登宋进士,官至参军。

峭山公祖妣吴夫人所生七子名讳、官职、住居列明如下:

  长曰:政公,配邹、余、罗氏,侍奉二亲,三妈也共生廿一子。 邹氏生十子:长余岳,次尚训,三名世,举孝廉官至太子洗马,四朝先,五中弼,举茂才,官至中书舍人,六廷章,七玄修,八元相,九应齐,十思敬,登宋进士,官至弘文馆学士。

   余氏五子:长云波,次承宗,三如麟,官至徐州太守,四明辉,五巨福。罗氏生六子:长慎吾,次明献,三明藻,四清源,五弘敏,六孚光。

  次曰:瞿公,配杨氏,住邵武四十一都。瞿公后裔支分居漳州漳浦县。生五子:长乔申,次秉著,官至古慎都指挥,三师魁,四明熙,五朝凯,官至赞戎指挥使。

  三曰:化公,配梁氏,住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生三子:长道,次,佑华,三孝杰。

  四曰:福公,配罗氏,住福州府闽县细福村,官至零陵典机务。公妣葬于永林口。生四子:长圣道,次如果,三文卿,官至节度使参军,四世华。

  五曰:卢公,配淡氏,住邵武府建宁县卢田,后裔分居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又分居四川成都西坝理。生二子:长名道,官至监军签事,传下世孙定光公,官至尚书,次名世,举孝廉,传下世孙铉公,登状元及第。

  六曰:林公,配萧氏,住邵武府泰宁县梅林,后裔分居云南东川府梅林。公妣合葬梅林口。生二子:长廷彩,乡贡生,次应蛟,官至弘文馆内史。

  七曰:塘公,配谢氏,住建宁府开山堡石塘,后裔分居江苏常州府江阴县宝山嶂,官至灵武参军。生三子:长汝厚,次汝省,登宋进士,官至广陵太守,三复克。

峭山公祖妣郑夫人所生七子名讳、官职、住居列明如下:

  长曰:发公,配朱氏,侍奉二亲,公妣合葬园石。生四子:长吉,登宋进士,官至太子洗马,次景观,三用常,四善藏。

  次曰:井公,配丁氏,住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双井头,官至朝烈大夫。公妣合葬增厚。生四子:长成刚,次奎聚传下世孙福公,称为名将,佐明太祖有功,富贵善交趾遗爱不忘,三成廉,四成恕,传下世孙历公,登进士,官至山西宪付使。

  三曰:永公,住邵武府建宁县永城堡,后裔分居延平府。公妣合葬于铁炉坑。生二子:长汝定,举茂才,次汝安。

  四曰:延公,配陈氏,住南平府光德村西头。公妣合葬于府城之西五里岗。生二子:长鲲公,乡贡生,官至太子赞善,次蛟公。

  五曰:城公,配曾氏,住江西赣州府瑞金县。后裔分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城,又分居宁都石村。公妣合葬于西华山。生二子:长朝桂,次念祖。

  六曰:潭公,配张氏,住延平府长乐县潭头。生四子:长雅宁,次师训,三如玉,四圣列,登宋进士,官至荆州节度使。

  七曰:层公,配陈氏,又名程,住延平府南平县黄程口。后裔分居贵族省贵定县,又分居浙江杭州府云梯巷状元坊。生四子:长士远,官至荣阳典机务,次达智,三达仁,举茂才,四达勇,镇守溯方,官至节度使总制。

峭山公三夫人廿一子俱皆列明,其后裔开基创业者,分派蕃衍及登科甲,授官爵历朝济济,不能详载,惟原各属贤哲者,自查详确而接之,俟后日总修大谱,以联天下之族属,幸母省忽!

91世

宁 公,又名化公,分居到汀州府龙上里,(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宋第十九名进士,官至广州剌史,配梁氏,生三子:长讳道公,次佑华,三孝杰。公卒葬在水西龙岗流珠坑。

92世

  道 公,字潜盛,登宋进士,官至广州剌史拜尚书。配吴氏,生二子:文、武。

93世

  文 公,配曾氏,生二子:省察、视察。

94世

  省察公,配张氏生二子:长春字十七郎,次秋字十八郎。

95世

  春 公,字十七郎,配郑氏生仁。

96世

  仁 公,字十三郎,配钟氏、李氏各生一子潜善云明。

97世

  潜善公,字茂和,登宋进士,任知府,高宗得位,官至左丞相,受命守扬州,兵败被贬梅州剌史。配李氏生九子:昌隆茂盛美养安康兴,今人称九子公者,是此祖也。其九房分派详后:

98世

  久昌公,公为推官,配何氏生五子,长子永公创居广州支分清远、增城、花县、四会、封州、新兴、开建、高要、鹤山等处。次子世公创居南海支分新安、东莞又分琼州、文昌、会同、乐会、化州、临高、檐州、崖州、安定等处。三子德公字梗全创居长汀支分龙岩、宁洋、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处。四泽公创居石城,支分清流、武平、宁都、横州、新城、泸城、宜黄,又分瑞金、会昌、长宁、安远等处。五全公,创居高州,支分化州、茂名、电白,又分居信宜、吴川、石城,又支分三山乡传下世孙,干公字直卿,号勉斋公为理学大需,从事圣庙。

99世

  德 公,字梗全,公配妣尤氏,生三子:长十郎,次十一郎,三十六郎,号潭,为粤杳开基始祖也。

100世

  十六郎公,号潭,初居上杭象牙,后移居上杭粤杳乡浮山中村“应曰楼”居住(今永定县湖坑乡粤杳村)。配夫人梁氏小娘,生五子:念一郎徙居大埔恋(德)州都。念二郎字国章,居上杭金丰里。念三郎移潮州府海阳县。念四郎先居漳州府平和、大坪,又支分官田后居辛留汤田。念五郎居南靖板寮。

101世

  国章公,号念二郎与潭公坟墓无从稽考,据传诸兄弟移居时,将骨骸分带去奉祀。公配廖氏七娘,生三子:念六郎移居潮州大埔县恋州都张溪乾仔上后又分海阳县居住。念七郎,移居漳州府诏安县官陂。念八郎,本此传。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历十传至国章公,生三子:长念六郎,次念七郎二兄弟均移居别处,而念八郎字小五郎,为粤杳传世之祖也。

102世

  小五公,字念八郎,国章公之三子,配婆太李氏十八娘,白花洋人,生子均用、均德、均任,婆太张氏,生子均广、均仲、均政,共六子。长子均用公千四郎迁移广东省惠潮二州。次子均德公号千五郎,配妻林氏四娘,原居本乡塘背乾,后迁平和西洋又居霄岭。三子均任公,号千六郎英莆,配妻汪氏小八娘,生二子,长仕章,次仕端,仍居粤杳本乡。四子均广,公行千七郎迁平和坪回坎下。五子均仲公号千八郎,配妻蔡氏六娘生子仕清,迁居上杭石牌前,后迁金丰太溪黄屋坪(坝)后居北山。 六子均政公号千九郎,字平仲号秉庵又号万六郎,配妻陈氏生子仕全,原居象牙后迁金丰大岭下,因避乱又迁居龙堀田井坑,子孙支分曹下黄居住。

103世

  均德公,号千五郎,配妻林氏四娘,生子讳元兴,是平和县国强乡霄岭的开基之始祖也。

104世

  元兴公,配妣张氏生子讳央,公卒葬在西洋左角仑,坐亥向巳,张氏卒葬在大头丘乌鸦落洋形坐南向酉卯。

105世

央 公,行弟九十八郎,配妣张氏,生子三:孟南大,仲南二,季南三。孟南大公住平和西洋,仲南二公,迁居平和大径,季南三公字应元,仍居平和霄岭,央公生于元宁宗之末岁癸酉(公元1333年)正月十九日卯时,殁葬

在高坑西洋田仔后,名曰“蛇脐”墓,妣张氏白花洋人也,生于元宁宗壬申岁(1332年)十月初八日午时,卒葬在大头丘楼厝坪厝后,坐丙向壬。

106世

  南大公,仍居赤岭西洋。(其蕃衍情况未详)

  南二公,配妣氏生一子名宗德,开基之径之始祖,公为圣世良民,生于元至正之末,戊申岁(公元1368年)。

107世

  宗德公,南二公之子,配妣李氏生五子,长刚、次敏、三侨、四朗、五强。 公生于洪武间,甲戌岁(公元1385年),公为人淳朴勤俭,实承厥考志,卒葬大径石鼓埔尾后。妣李氏卒葬在大径石鼓埔尾后岭上,坐壬向丙,旁附葬殇子黄强,后张崇化等争占,有八世孙道振(三房孙润之孙)等率众与争,初告于本县,次告于漳州府,再告于代巡,幸而行捷,坟安人妥,虽依母之灵,亦子孙之力也,道振等孝敬之心明矣!

108世

  刚 公,宗德公长子,配妣氏,生二子:长孔嘉,次孔宾,公为人克俭,有乃祖之风,惟顺惟和敦三弟之好,公卒葬在后塘柏树下,坐南向北石梯岭,葛树塘,妣卒葬在隔仔田面坐西向东,徙居广东潮州府,又渡海住台湾甚多。

  敏 公,宗德公次子,生于永乐中间十一年癸巳岁(公元1413年),勤俭治家,友恭兄弟,配妣李氏生孔遂,继妣刘氏五娘,生孔恭、孔耀、孔雍。公卒葬在狮仔口下,坐西向东。李氏葬在三斗种架上金盆,坐东北向西南。刘氏葬在塘尾寨,坐南向北。徙广东潮州府潮安县枋溪乡浮东等地。

  侨 公,宗德公之子也。配妣叶氏,生三子:长孔敬,次孔瑞,三孔润仍居大径旧楼,新楼皆是公之后裔也。

109世

  孔瑞公,谥勤俭,生子贵盛。

110世

  贵盛公,谥循实,妣潘氏生二子:长道远,次道元。

111世

  道元公,讳寿谥直善,妣江氏,生三子:长致本,次致亮,三致结。

112世

  致亮公,讳仲字彩罔谥侃直,妣吴氏,生二子:长成安,次尾侪。

113世

  存守公,讳尾侪号起初,谥教敏,妣曾二娘,生二子:长世忠,次世俊。

114世

  世忠公,字耿丹谥纯朴,妣赖氏,生四子:长赐英,次赐豪,三赐顺,四赐喜。

115世

  赐英公,乳名婴乡,字锡麟谥俊恺,妣陈氏,生子:子珍。

116世

  子珍公,乳名月琏,妣陈氏,生四子:凌州,凌洋,凌岸,凌云。

117世

  凌州公,乡宾,字锦乳名谥妣陈氏,生八子:维高、维家、维盛、维颜、维协、维大、维万、秋香生一男名徙。(分开新旧楼住)

118世

  维高公,字天峻乳名耸谥刚妣张氏,生七子:长文苑,其余违失......。

119世

  文苑公讳坊思,授官乡宾字人杰谥英雅,妣张氏,生二男,长变次陈。

120世

调山公,讳变谥尊,尊严授官,妣郭氏,生五子:火生、剑、钵、瑶、骑。

  大郎公,宗德公之四子,配妣张氏,琴琴和呜,生二子孔与、孔举。公生于明永乐十八年庚子岁(公元1420年),卒葬渔鼓溪石桥头,名曰“蛇鼻”形,坐壬向丙,是开基云霄霞洞乡之始祖也。

121世

  孔与公,大郎公之长子,迁居霞洞乡下圩村,子孙繁衍。八世迁居潮州府檐州。其祖墓在十二牌岭走马埔。父子在潮州服饰铺的黄金盛,皆是他的裔孙。

  孔举公,大郎公之次子,娶妣廖氏生四子:长贵仲,次贵量,三贵寿,四贵善。公为人远交,兄亡则事嫂若母抚侄则犹子,公卒与兄孔与均葬在渔鼓溪石桥头蛇头墓左右侧。廖妣卒葬在鹧鸪林砖仔墓,续妣刘氏葬在安前厝后山,仍居霞洞村。

122世

  贵兴公,孔与公次子,娶钟氏四娘,生二子:长子华,次子章。公葬宅兜麻竹窠武曲双金,坐乾向巽。妈葬在十二牌岭凹走马攀鞍,坐东向西,此派出祖潮州府石鼓村。

  贵仲公,孔举公长子娶妣刘氏生四子:子立、子正、子德、子行。继妣李氏无出。

紫云黄氏的来龙去脉

  我国南方及台湾各地的黄姓家族,绝大多数属于“紫云”黄氏。要了解“紫云”黄氏的由来,必须先认识他们两位重要的祖先--唐朝初年入闽卜居泉州的黄守恭和宋朝初年的福建邵武人黄峭。

  黄守恭是“紫云”黄姓的开基始祖,黄峭是造成黄姓在南方各地长时期盛况的传世之祖。

  关于“紫云”开基始祖黄守恭的事迹其裔孙生前曾出任立法院院长的黄朝琴先五,曾经亲书一篇“守恭公略传”刊载于“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现转录于下:

  “守恭公为温凌名宦之后,唐高宗年闽入闽,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巨富。妣司马夫人初生四子,曰经、曰纶、曰纲、曰纪。公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某日突来一僧,恳求施地建庙,公慨然应诺,问需地若干,僧展开袈裟而告公曰:施主乐,只须袈裟所覆范围足矣。实出占地数千坪矣,遂建一庙,极其庄严,颜曰开元寺,寺中建有檀樾祠,奉祀公之禄位,志以献地之功,其后僧复进言,劝公使四子分居各地,必能繁衍,瓜瓞绵延。三纲公分居安溪,四纪公分居同安,次纶公分居惠安,号称四安公焉。祖妣司马氏后复生一子,分居诏安,称五安公。云开元寺建成后,常见紫云盖顶,故又称云寺,即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也。”

  黄朝琴的三点议识,从黄朝琴先生亲书的这篇略傅,我们对于所谓“紫云”黄氏,可以获得如下三点认识:

  第一、以紫云为名是由于黄守恭指地所建的开元寺落成后,经常有紫色的祥云覆盖其上,因此开元寺又被称为紫云寺缘故。据台北市的黄姓父老告诉记者,在离开大陆前,这座建于唐朝初年的紫云寺,仍然屹立在泉州城内西街的足火鼎尸香火鼎盛,是当地人尽皆知的著名古刹。

  第二、黄守恭距今一三百多年前,便到达福建南方的泉州开辟蔬地,是开拓泉州的早期先锋之一。由于开基得早,后来又听从那位高僧的建议,把五个儿子分散到五个地方自立门户,所以,其后在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以及诏安各地,他的子孙便不断繁衍,终南于日益人多势众。

  第三、黄守恭的后裔既然老早就繁衍于闽南各地出在“紫云”的共同标帜下,各地的黄姓家族都是同出一源,血缘极为接近。

紫云子孙无远弗届

  以下从台湾的“紫云”子孙为例,说明一千三百多年来黄守恭后世苗裔的无远弗届--前清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有一位福建安溪的移氏黄宝到达台北淡水的山区定居,这位黄宝便是黄守恭第三子,后来分到安溪开基的黄纲之后裔,也就是黄守恭的第三十四世裔孙。

  黄宝的世系,依照紫云黄氏历代系谱的记载是这样的:泉州的黄守恭为开元一世祖,二世为安溪的黄元良,三世为黄良谋,四世为黄延章,五世为黄全良,六世为黄元良,七世为黄正春,八世为黄朝用,九世为黄学贞,十世为黄文乾,十一世为黄孟仁,十二世为黄仲春,十三世为黄季成,十四世为黄履端,十五世为黄国辅,十六世为黄次爽,十七世为黄应寿,十八世为黄桐仕,十九世为黄旺公,廿世为黄祖荣,廿一世为黄恭,廿二世为黄玄赐,廿三世为黄延茂,廿四世为黄亲观,廿五世为黄应,廿六世为黄经献,廿七世为黄呈祺,廿八世为黄风龙,廿九世为黄胤奏,卅世为黄光侃,卅一世为黄世汉,卅二世为黄光元,卅三世为黄孝感,卅四世为黄礼鉴,卅五就是淡水开基祖黄宝。此外,台北深坑的开基祖黄世贤(明敬公)也跟淡水的黄宝同一源流,黄世贤是第卅一世,他的祖父黄胤良跟黄宝的六世祖黄胤奏是同父出的亲兄弟。当然,分别繁衍于淡水和深坑的这二支黄氏家族,也根本就是一家人。

世傅昭穆海内一家

  自闽南河海衍传到台湾来的“紫云”子孙,当然不止上述淡水和深坑二支。他们尽管分别在不同地方开立门户,但是,却凭着祖传的昭穆,彼此间认祖归宗,亲爱精诚--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昭穆”,在“紫云”黄氏家族中,可以说发挥了十足的作用。

  “紫云”黄氏的昭穆是以黄守恭为一世祖,由南安惠安安溪及诏安等“五安”派下的子孙所共同使用。

  “紫云”黄氏的昭穆(比旬多余不抄)只录六十个字,是这样的:

  “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开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宗德性坚,资源利永贞,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黄姓的中国人,只要家传的昭穆是述六十个字,很显然不管身在台湾、大陆还是国外,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  

黄姓江夏郡的由来

由于身属黄守恭或黄峭的裔孙、祖籍在闽粤的台湾及南洋各地黄姓家族,大多以“紫云”黄氏自居。不过,尽管大家都以“紫云”二字代表血缘的依归,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忘记,他们在“紫云”之上的根源--中国大陆心脏地带的江夏地区。因此,南洋各地的黄姓华侨,无不以“江夏世家”为荣,著名的台北市种德堂黄氏祖庙,也同样冠有“江夏”二个字。

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江夏郡是普天之下黄姓中国人的最后根基所在,所以二千多年来一直被奉为黄姓的郡望,千万黄姓子孙的共同家族旗帜。

  黄姓家族之所以会共奉“江夏”为世代相袭的郡望,显而易见是由于这个地区是当初他们家族发祥和茁壮的温床的缘故--从周末被赐姓为黄的黄石开始和名列廿四孝的汉代名士黄香,以迄汉末的名臣黄碗,一连五十多代,前后一千五六百年间,黄氏的早期祖先都繁衍于此,奠定了这个家族的前世基业,其后,日益繁盛的黄氏苗裔,又以江夏地区为中心,分衍全国各地,他们身在异地,心在老家自然要谨记老家的所在,并且世代相传,以示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了。

  江夏世家无疑是中华民族在血缘上源达流长的具体写照,以“江夏”为家族共同标帜,黄姓历代子孙所感受的那份荣誉和得意是不难想象的,当然,这份荣誉和得意,也将千秋万世相袭相传上去。

  黄姓家族根源所在的江夏郡,又是在中国大陆的哪个地区?

  《海外文库》的华侨黄氏光贤刘傅中,有一篇黄定文先生所薯的黄氏得姓的由来和江夏郡名的蒲源,文中对有关“江夏”的种种,说明得十分清楚,转录如下,以供参考:

  “黄氏子孙”自春秋、战国以来,即已迁居长江流域,黄氏郡名江夏,系由如此一时期,黄氏族众无论为仕、为隐、或聚、或散,多在江夏这一地区。

  根据明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有关江夏郡的注释是:奉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

  并查西汉以后,各朝也曾设置江夏郡,东汉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晋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到宋之江夏郡(南齐因之)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隋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后魏及隋朝并曾置江夏郡县,前者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后者在今湖北省武昌县。

汉代历朝均设为郡

  以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来说,汉时的江夏郡,即现在湖北省属陆县、安陆、云梦、应山、应城、钟祥、皆江、天门、汉阳、沔阳、汉川、孝感、黄陂、嘉鱼、蒲圻、咸城、崇阳、通城、大冶、通水、蕲春、黄安、黄国、蕲水、罗田、麻城、广济、黄梅、武昌、汉口等县市。

  东汉以后,中原扰攘,因黄中创乱,而李郭交兵,人民不堪兵连祸结之苦,纷纷迁地避难,另求发展。及西晋末叶,五霜十六国入侵中原,元帝渡江,汉民族又相北迁徙江南各省区,迄至李唐末叶,流寇为祸战乱连年,民不聊生,人民又纷纷向外迁避,黄氏族众,亦于此间由潘阳湖向东南行,或越武胜关而至福建,或越蕉岭而至广东,开基创业,生龄繁盛,泊至近代,黄族之发展,更超越前贤,足迹且遍及五大洲,横跨东西两半球,源远流长,赫赫称盛,而今日黄氏的子孙,仍以江夏黄氏相称者,实存有恢宏光大,示不忘本的意义。

  黄氏“江夏郡”的由来和所在,原原本本上述,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黄氏以江夏为郡望,完全是由于汉代名列廿十四孝的黄香,被赞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缘故。此一说法,认真推究起来,实际上跟上述的发祥于江夏之说,内涵是完全一样的,因为,黄香是黄姓家族所共奉的祖先,他是汉朝时的江夏人氏,他的事迹,正好印证了两千多年前黄氏的茁壮江夏地区,使黄氏“江夏郡望”所代表的意义更为确凿和具体,黄氏的发祥于现在的湖北地区,尽管已经具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一直到今天,在湖北迄地仍然处处可见当年黄氏祖先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算迄今仍存于黄鹤乡仁义村的春申君黄之歇墓,此外,根据黄氏大宗谱的记载,自春申君的第十三子黄挖即“江夏黄氏”的传世之祖,以下有几十代的黄氏祖先,包括黄香在内,死后都葬在“黄岚坑凤形”,而所谓“黄岚坑凤形”一地是现在的湖北省安陆县境内,这些,无疑更是黄氏根源在“江夏”的有力说明。

台北建有黄氏祖庙

  源自湖北地区“江夏世家”的黄氏裔孙,一百多年前便在台北市建立了他们崇敬祖先的殿堂,那就是本文一再提到过的江夏种德堂“黄氏祖庙”,这座祖庙,位于台北市广州街二六五巷三号,创建于前清道光年间,一直到今天,每年仍然举办春秋二祭,由繁衍至台湾岛上的江夏裔孙向远在中国大陆的列祖列宗上香膜拜,虔诚感人。

黄姓是台湾第三大姓

  江夏黄氏苗裔的前年台湾开基,不但为是甚早,而且一开始便声势浩大,为三百多年黄氏的称盛于台湾各地奠定了最扎实的根基,目前,黄姓是全台湾的第三大姓,枝叶繁盛,占全人口的6%强。

  根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所得,在廷平郡王郑成功光复台湾以前,便已有不少来自闽地区的黄姓移民,文献有证的,约有下列诸人:

  薛志亮“台湾县志”永历十八年(公元一六六四年)厦门入黄汉诏,皆徐孚远入台。

  王符琅“台湾通志稿人物篇”永历十八年,明兵部 忠,入台依归延平郡王郑成功。

  郑津梁“云林沿革志”永历廿九年,郑氏屯异黄某,随林入垦云林县阜头乡及半南镇。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典籍篇”永历卅六年,黄声九葬于台南县新 镇山脚里五甲四庄北山岗。

  廖汉臣“台南县志稿人物志”,永历年间,黄帐入垦台南县后壁乡。

  石阳雕“台湾明墓考”永历年间,郑部骠骑将军黄某,葬于台南县虎头埠后山坡,另一位黄某,葬于台南市东门外虚尾寮。

  以上永历年间入台的黄姓先人,只是可以在各种文献上发现到的名字而实际上,当出现于台湾的黄姓,绝不仅仅比较,以追随郑成功在台共襄反清复明大叶的文武官职而言,便达廿余人。

  三百多年前跟随关成功渡台的黄姓部属,近年台南的文献单位已经整理出如下一份初步的名单。

  担任文职的迄今为止,已知共有四位,即礼都事黄昱(毓)举人黄襄陛,兵部职分司部中黄事中,及永历川七年正月已奉派与清廷商议招抚事项的郑氏代表黄用。除了黄用,另外的三位黄姓,都是在郑氏的早期便已入台,而且“台南市志稿人物志”上,都有专文或列传记载其事迹,足见当时他们在明郑政府里的地位之重要。

  武职方面,书有下列诸人:亲军勇卫左都督黄安,神威镇黄屿,前峰镇黄茂,后卫镇黄昭,护卫镇黄联,授剿左镇黄昌,建威中镇黄良骥,水师四镇黄国柱,中提督前镇黄球,中权镇黄兴,侍卫中协黄德,副将黄明,左虎卫随行营黄豹,随征营副将黄桂,卫峰正总班参将黄峨,果毅中镇正中镇下都司黄推,领游击黄寿,左总班都司黄升,右列总班都司黄义,壁宿镇下副总班守备黄登,游兵镇随标营守备黄二,游兵镇下亲标营手总黄琏,果毅后镇下正总理黄三,果毅后镇总司黄贵。

在上述名单中,有不少的人于郑成克爽隆清后都被迫迁回大陆,但是,象黄昱、黄襄陆、黄事中及黄安、黄昭等人,都是早期亲随郑成功来台的人物,他们在台湾岛上生聚教养二十多年,其后在这个新天地里的扎根结果,恐怕就不是清廷的一纸命令所阻止得了的。

  经过明郑时的奠立良好基础,清廷领有台湾以后,尽管曾经有一度履行海禁,但是追随先人足迹的黄姓移民,仍然分别在闽粤两地,络绎涌入台湾开辟新天地,台湾历来有关文件中,也满载着黄氏先民开拓台湾各地的记载,这些记载无疑是今天黄姓省籍人士寻根纳源的重要线索,兹逐项介绍于下: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以下简称台湾篇),康熙四十九年,黄放入垦大康榔西堡虎尾寮庄。

  连横《台湾通史》康熙卅八年通事黄申,迫使吞霄社(今通霄)的土番生变。

  江荣国《江姓族谮》康熙五十四年,粤籍移民黄利英开垦彰化县北斗镇。

  周全《彰化县志》康熙六十年,粤人黄仕卿,兴筑东螺东堡十五庄圳。

  余文仪《台湾府志》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黄思礼,居位于下淡水,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

  廖汉臣《台湾县志稿人物志》:康熙六十年,来自泉州锦宅十九都的黄某,到达今台南县径里乡及将军分开垦。

  《台南县志稿人物志》:康熙末年,晋江人黄某,与吴蔡二姓合垦茑松堡鳖鼓庄。

  连横《台湾通史》:雍正五年,广东陆丰人黄启泰,与同安人曾鹄头、郭清山在今新竹县红毛乡园山,顶岭及头厝垦  植。

  《台南县志稿人物志》:雍正六年,泉州人黄捷高垦于果毅后堡山仔脚庄。

  《新竹文献会通讯》:雍正八年,陆丰人黄海元,与张富春在新竹县北一堡东势开垦,周尔《彰化县志》:雍正九年,粤人黄仕远及黄展期,落居于彰化县河东社附近,大甲西社的土番作乱时,与邻近的卅八位广东同乡,于驰救知县张容章时遇害。

  《台湾篇》:雍正十一年,黄开兴与罗朝章,官何美等人,在今新竹县红毛乡十一股中仑,大竹园,下坎头厝等地开  垦。

  《台湾篇》:乾隆元年,南安人黄某与陈吴二姓合垦大康榔西堡三姓辽。

曹永和《士林古碑》(载台湾风物四卷五朝):乾隆六年,漳州人黄振文与吴廷诰等人兴建今台北市士林区芝兰庙。

  《台湾篇》乾隆廿二年,黄欲募建大竹里(在今高雄县)妈祖宫。

  《台湾篇》乾隆三十六年,漳州人黄某,与 刘、许三姓合垦水沙连堡林尾、南底二庄。

南瀛文献卷一、二期:乾隆四十二年,黄大谋居于麻豆堡虞朝庄。

  《台湾省通志人物志氏族篇》:乾隆四十六年,漳浦商人黄汉住在集集,进入水沙连与土番交易,平定林爽文之乱有功任总通事。

  郑津梁《云林沿革志》:乾隆年间有一位黄姓,开垦今云林县竹园子,西瓜寮十三乡等地,此外,还有一位黄姓在今云林县刺桐脚乡顶麻园湖子内开垦。

  《台湾篇》:乾隆末年有一位黄某与张王二姓合垦新化县溪州堡。

  《云林沿革志》:嘉庆六年,泉州农人黄文隆在今台北县树林镇开垦。

  《台湾篇》嘉庆十九年,隘丁黄林旺越界入垦埔里社堡。

  《台湾篇》嘉庆十一年,黄茂纯入垦今屏东县枋及大响营庄新开庄。

  《台湾篇》道光初年,黄石养在今屏东县下车城剌桐脚庄开垦。

  《新竹文献会通讯》:道光三年,黄载松兴筑新竹县四座屋坡。

  《台湾篇》:道光廿年,黄木源与吴碰、林洪调解纷争,而获得台南县内外武定里垦权。

  《台湾篇》:道光廿四年,粤人黄福生与魏越福等人,兴建新竹宝山乡,新丰乡的三山国王庙。

  《新竹文献会通讯》:嘉庆廿九年,泉州人黄露伯,入垦新昙竹县关西镇老社辽。

  《连横台湾通史》:咸丰一年,黄阿凤申台北徙居今台东县新城乡,开辟十六股庄。

  《新竹文献通讯》:咸丰二年,黄南球开垦今新竹县大湖乡。

  《台湾篇》:同治初年,有一位黄姓与吴、杨、王、高、蔡等姓,合垦今宜兰县南方澳。

  《新竹文献会通讯》:同治九年,黄新兴在大崭坎水流东开垦。

  《新竹文献会通讯》:光绪十二年,营宦黄宝河在新竹县马武督开垦。

 台湾黄姓家族的大小支派

  台湾其它的门著姓一样,出身“江夏世家”的台湾黄姓家族也因祖籍、宗支及来台先后的不同,区分为好几个支派--奥杳派、浦西派、文水派、安溪派、三脚木派、芦山派、文质派、南安马林派......等等。

  这一代的黄姓子孙,自身究竟属于黄氏的那一派,或许有不少的人一下子搞不清楚。然而,何不下点工夫,打开家里的祖先碑位或寻觅探访有关的家庭文献,然后对照历代先人的名字,逐代往上追溯,能够这样下功夫,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顺利找到自己在整个家族中的派属:然后进一步把自己纳入大陆祖籍的源流。

  以下,简单介绍本省黄氏家族的几个主要支派,着为有心人士寻根探源的参考。

  奥杳派:这一派是传自一千年前福建邵武黄峭的“廿一子”之一,特 著遣子诗分居到汀洲府龙上里的黄宁,黄宁又名黄化,奥杳派的开派之祖念八郎便是黄宁的第十世裔孙。念八郎的十五世孙黄开懋:惠光绪三年渡海来台,落籍今台中市西屯区的牛浦子蒲,其子孙郎以台中西屯为心,分别发展到全省各地,繁衍至今。

  浦西派:也是出自福建汀州卅龙上里的黄宁,开派之祖黄天从是黄宁的第六世孙,上述奥杳派始祖念八郎的六世祖黄久善跟黄天从的祖父黄久安是同父所出的新兄弟。

  以黄天从为一世祖,浦西派传到第十三世的时候,便有黄国成、黄国仪、黄国勇等几位裔孙移居台湾,并曾以协助平定林爽文的叛乱得到清廷的赏赐。

  文水派:奉唐朝安泉州开元寺“紫云”四安祖,黄守恭的祖父,原夭河南的黄舜夫为一世祖,其传世之祖则为黄守恭四个儿子之中分居到惠安的老二黄伦,这一派的子孙,后来不但分衍闽粤各地而且向北远徙河南南阳,湖南湘潭及山东地区。瓜藤绵长无比,他们的来台开基,只是始于第十二世的黄见和黄宣,在后十三世的黄维、黄跃(落籍凤山)、黄佐,十四世的黄云、黄藤、黄博、黄卯、黄魁、黄谱(出居今东港树林头同安厝)、黄参、黄勇、黄椿、黄御,十五世的黄养、黄特(落籍新竹北门)等人,都先后渡海来台,分居各地,其子孙的繁盛,不言而喻。

  安溪派:一世祖是“始祖黄守恭的第三子,开居福建安溪的黄纲,此派的来台开基始祖是第卅世的黄贤,目前已传到第三十九到四十世,此外,清朝中叶台北县三峡镇一带,也已有很多此派的子孙。”

  芦山派:一世祖黄暹是于晋末的永嘉末年,自河南固始避难入闽,开居于南安十七都埔头,到了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其十四世孙黄怨渡海来台,定居嘉义。

  文质公派:一世祖黄文质是广东梅县人,其十五世孙黄时振于清乾隆七年渡台,由鹿港登陆,在嘉义大目根堡的交力坪开垦。

  南安马派; 此派的世系与上述文水派相同都是傅自唐初黄守恭紫云裔孙。其来台始祖是第十八世的黄孙虑,于康熙、乾隆年间携其子黄犁、孙黄沙到达现在台湾市的万华开基,其后子孙繁衍,成为艋舳的大姓之一。

  除了上述八个支派,台湾的黄姓家族,还有魁田、山台湖西长桥、启谷、燕山、云同公、日炳公、......等几支派,不胜枚举,不过,尽管派别不同,但追本朔源,其源流则一,老不属于“轩辕世系”,“江夏世家”。

  关于台湾的黄氏大小支派,省有刊载于“黄氏大宗谱的下列资料可以参考”:

  元吉公派,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这一代的裔孙有台北市的黄林木,台北县泰山乡的黄祥生等。

  永山公派:祖籍漳州南靖大板洋、裔孙有黄两传、黄玉瑞、黄车、黄清荣等。

  良目派公,祖籍漳州南靖龙山,乾隆四十二年来台,初居淡水,裔孙有黄鱼,黄丁旺等。

  有公派:原籍漳州南靖州子底,于清代同光年间来台,裔孙有基隆的黄海洋,树林的黄俊雄等。

  荣公派:祖籍漳州南靖永口堡,台南白河的黄寄珍等人,为其裔孙。

  昌钟公派:祖籍漳州诏安,裔孙有台北土城的黄政木等人。

  日炳公派:祖籍漳州平和县黄井圩,裔孙有台北县的黄文成,黄前熏等。

  敬穆公派:祖籍漳州府漳浦县,裔孙有台北市的黄文池黄文辉等

  修文公派:祖籍泉州安溪下程乡,台北市的黄乞来等人,是其这一代裔孙。

  土活公派:祖籍泉州安溪,目前的裔孙有台北市的黄清江,黄火炎等。

  登龙,再春公派:祖籍泉州安溪,裔孙有莺歌的黄万基三峡的黄明思等。

  绍老公派:祖籍泉州安溪进德乡,裔孙有台北泰山黄乡云等。

  久隆公派:祖籍泉州安溪裔孙有台北市泰山的黄国治等。

  定现公派:祖籍广西藤县秋乡,裔孙有黄显图等。

  基源公派:祖籍泉州南安,裔孙有台北市的黄金柱。

  金墩派:祖籍泉州晋江翻(金)湖。

  兴龙公派:祖籍泉州南安布安乡,目前的裔孙有泰山乡的黄明月等。

  佳传公派:祖籍泉州晋江,目前的裔孙有台北市的黄福成等。

  重殊公派:祖籍泉州安溪,裔孙有台北市的黄启富等。

  棠华公派:祖籍泉州南安,裔孙有台北市的黄本德,南港的黄闪等。

  黄法公派:祖籍漳州龙溪北门外。

  黄文通、黄文远公派:祖籍漳州诏安乾隆堡、五通村、溪村。

  黄李溪派:祖籍漳州南靖。

  黄海公派:祖籍漳州漳浦县高山乡。

台闽粤三地黄姓殊途同归

  台湾的黄姓,虽然派别很多,但他们在血缘上的殊途同归,都是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本文前面已经读到过,黄姓的“唐山过台湾”是开始于延平郡王郑成功治台的前后,大盛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而且一开始便声势浩大,使这个家族的枝叶,很快便茂盛于这片新天地上。

晋末南迁闽粤地区

  台湾的黄姓,是三百多年前来自福建和广东地区,他们在这二个地区的不同繁衍过程,构成了现在黄姓家族的众多支派,那么,他们的祖先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从根源所在的湖北江夏地区,前往南方的闽粤继续繁衍的?

  由于过去本省有不少黄氏的先民勤于返回原籍抄录老家的旧谱,有关这方面的记录,目前还算保存了不少,象台北县深坑乡的“黄氏族谱”“西湖派族谱”“三脚木黄氏族谱,奥杳派黄氏族谱”等等,便是保存这些记录的珍贵文献。

  往者已矣,深埋在故纸堆里的闽粤地区的黄姓子孙播迁,繁衍记录,对于处处讲求现实功利的这一代,又有什么意义?

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同世久安,支分嘉应,陆丰。

始兴族谱记述详尽

  这段文献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闽粤二地的黄姓根本就是一家,而台湾的黄姓,不管祖籍是福建或广东,也同样一家。

  台闽粤三地黄姓家族的密切血缘关系,本省的一项“始兴黄氏五修”也有详尽的记述,所谓始兴,就是广东始兴,该所载乾隆五十二年黄道南所撰的“源流总序”指出:有讳义者,自江夏从福建邵武坪西,义生子,曰高曰强曰顺,顺迁禾坪堪头中城堡鹳树薮下,生五子,长峭五......峭公官妣,五子名楚,其子孙系自建宁府、宦游、广州、致仕后,留东莞者有人,归信丰(在今江西省)者有人,迄后二处,又来始兴,今东门、顿同、大成塘、中站、灵潭等处,其苗裔也。

  吴妣始祖名化,其分居于汀州府宁化县城内,至四世大源、太本二公,又徙其居住上杭县胜边里,嗣后陆续来粤者甚众,如广州之香山、东莞、潮州之大埔、饶平,难以悉数,唯至八世纪升公子孙,即有迁居始兴者。

  我祖曰高公,生二子,光文公,光宗公,由上杭迁居龙南后,又分居信丰,又迁居保昌,始兴者,今龙南象塘、信丰下场溪镇南各堡,始兴车葵岭等处,皆其裔也。

  吴妣三子名渠,世居宁化上渠,于元末由闽徙粤,分始兴都堂铺、浊水塘、古禄井、甲下林等处,皆其苗裔也。

  此外,本省黄氏西湖派和奥杳旧谱上,也分别都有此类的记载。

黄姓一家无分地域

  在历来的各种文献中,对于黄氏的系出一源,都是证据确凿,目前生活在台湾复兴基地上的黄姓中国人,当然绝不会有本省、外省或河洛,客家之分了。

台湾黄姓宗亲的“昭穆”

  据以识别宗亲的辈序排行的“昭穆”目前台湾的各支派的黄姓家族,大多保存整理和相当完备,根据“黄氏太宗谱”的记载约有下列诸项:

  泉州开元寺南、惠、溪、同四安派下---

  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开门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资源利永贞,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承传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燕山黄氏--仁贤体乾、允希应有,俯淋用原,台鼎世守。怡和衍祯,胤哲孙秀,德耀道光,永棉催绶。此外,燕山派尚传下列昭穆,“仁元体乾开苏世守怡和衍祯应德顺秀得耀道光。”

  诏安派及南靖派--元钦万国定封疆、亿庶超群奕世昌。重义兴仁崇政教,荣华富贵耀宗访。明昭日月乾坤春,珠玉田财大发芳,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标名永代扬。

  同安金柄派贻尔景奕尚思克,懋德维昭古世传,美名昭玉家国宝,毓子联登步金銮。肇庆衍明左右振,呜嘉天赐文武全,汉江培瑞如云锦,晋水廷祥大有宽,春永兰芳添桂馥,秋来俊秀守丹翰益谦奎璋年寿广,乾无亭利贞高官。

  梓谷派--大宗景知,亮际钟英,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国文章,彰逢圣贤,仲甫可愿,勉汝翼为,嘉猷达前,祖德孙思,若其有志,夫亦致斯。

  仑峰派--齐唐开国,廷家时宜,光明正大。

  铺锦派--(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石狮区门南外铺锦乡)--乾元浚哲维殷长发其祥。后编新伦二首:继世必公候,文武衣冠克,振传家以孝,友祖德荣功尚存。

  续编讳伦:钦淋根炳 ,锦渊懋耀在,鉴汉材刘坚,镇泽松老垂。

  芦山派(开基南安十七都)--世子德兼奇汝载恒乡夫甫伯候元。

  支龙公再春公派(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参内乡)-仲淋孙礼则,奕世种书田、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藏德性坚,安分跻仁寿,谦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仍后贤,以斯义继述,振绳万亿年。

  佳传公派(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佳日际会逢春时。

  金炖派(祖籍泉州晋江县翻湖)--宗孙世克绳,昭穆进朝庭,孝友光先业,文章式典型,卿相扬祖武,伯仲衍基生,念者贤嗣达,尚斯久敬承。

  黄文通文龙公派--黄波编缮序,重义兴仁孝,廷心国心承,龙文荣藻井,英杰达皇朝,富贵耀宗枋,超群奕世昌,万里定封疆。

  除了上述黄姓省籍人士承袭自“唐山”祖籍的昭穆,光复以后来台的其它各省黄姓宗亲也分别带来了他们老家用以标示辈序排行的世传昭穆,这些后到的黄氏昭穆到目前为止,已知有下列诸种:

  念列敦教堂五十代(浙江鄞县黄次伦光生提供)-开国钟明德,公宗厚泽扬,敬勤传雀誉烈,恭敏昭声昌,昭穆怀元初懿福展。阳行廿代,定式维家次,均齐大显承,从时隆立运,永裕永垂名。

  据黄次伦先生表示:其始祖黄成,字明远谥钦飞,是唐朝的明州剌史,宋朝时显灵异,有祷辄应,所以被朝廷敕封为灵翼候,历元、明、清诸朝,又加封为江夏候,鄞县县城及羌山、奉化等地,都立有钦飞庙后四明寺奉祀。

  黄次伦先生并曾提供一首“先祖义门诗”,从这首诗的内容看来,浙东鄞县的那一支黄氏,很显然也是“紫云”黄氏传世之祖黄峭的后裔,过去是从福建的邵武衍传过去的,先祖义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迅马登程不定乡,任从随地立纲常,心存尔德成何意,身在他乡是故乡。朝夕莫忘亲嘱咐,晨皆须拜祖先堂,生枝发叶皆兴茂,三七男儿当自强。

  双井堂、文汇堂黄氏昭穆(立法委员黄焕如先生提供)--康宁景致长,壁会重朝常,先宗传道德,华国显忠良,拜启乾坤瑞,逢开云汉章,阙高金凤舞,海大玉龙翔,用表太师福,姓字万古香。

  据黄焕如先生表示,其先世祖黄冕仲,是宋光宗时的名相,后来晋封太师,上述昭穆,便是皇帝御赐的,他育九子一婿,他的后世裔孙,大多以双井堂或文汇堂名派,该项昭穆也一直遵用至今。

  湖南省安化县黄氏(黄东宗先生提供)--圣日方中正,人才继世昌。

  浙江省义乌县黄氏(树林镇黄庆海先生提供)顺、洵、克、庆、唱、元。 (国史馆长黄季陆先生亲书)

附录一 :江夏黄氏大成宗谱序

  黄氏之谱、谱黄氏之祖也,其源远其流长,星分野外,散居各省府县。其初一人之身,分而至于万亿人之身,秀者士而朴者农,为工为贾,芸芸众众,不知千万亿人之身,悉由一人之身以启之也,若夫积也不厚则流也,不远犹覆杯水于沟,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安望其星分野处,散居州县乡村,知千万亿人之身,而悉由一个之身以启之也哉!按吾黄氏之崇,肇自黄帝有熊氏之后,九传陆终公,仍以黄为氏,受郡于江夏,其间文物之盛,载在简册。迨至楚考烈王丞相歇公,封春申君至十一传香公,事亲至孝举孝廉,官至魏郡太守,号曰天下无双,生六子散处郡邑,然而世远枝繁,各立小宗,又十余世,膺公自光州固始入闽邵武之平洒,以五经课子,号曰五经先生,三传锡祖,由平洒移本郡之南禾坪,地名鹳薮,此处有鹳鸟百千巢,因而居之,生五子长曰峭山,公官至工部侍郎,娶三妻,上官氏吴氏郑氏,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各迁有所,于是,二十一房子孙,咸相沦曰,人之同祖犹木之同根,苟非吾之祖所出,而强而合,犹斩桐之枝,附梓之干而分植之,可乎哉!夫合谱亲亲也,亲亲仁也,心念手本则重祖,重祖则并重其祖之子,若孙之交相敬爱也,心忘手本则轻祖,轻祖则并轻其祖之子,若孙莫不言怨也,兹淳风凋丧礼让无闻,谁能颂荣而知本,饮水而知源者乎?今诸房孙子,殚精竭力探本溯源,将某房系某公之后,住于某地汇成为大宗谱牒,俾一百一十八世之昭穆,纪实缕晰条分皓,若列眉是诚善也,而谱告成,子欲一言以弁卷,端爰笔而序之,以志诸房之嗣裔不忘本也,能尊祖也能尊敬宗也,能亲亲也能睦族也,能光大前人而裕后裔也,合千万亿兆人之流派,而汇于一源是诚大同之道也,第冀继此而后树德,务滋广厥式好毋胥,毋胥虐出入相友,窘乏相绸,致千万兆人之身,如一人之身,譬之八万四毛孔洞一毛而众体为之不乐,其痛痒相关,有如此其事,有望于孝子慈孙者,岁!皇清光绪十五年岁在已丑秋月之吉。

 宝积嗣孙邑庠生洪川沐薰敬撰

附录二: 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

  开皇阙土,自出荆州,自盘古王,始分日月,方有人民,分布九州,后又赐立万姓,自轩辕帝生昌意,昌意颛琐氏。于今世代相承,昔黄氏本于陆终受姓,系颛琐帝七代孙也。陆终公生五子,其次曰南陆,南陆公生三子,长嘉次台幼袁。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之郡以江夏名之,嘉公子奇公,奇公子最,最公子舒,舒公子厚,厚公子二冕旱,冕公子凯,凯公子函,函公生三子,曰俞、曰汆、曰全,俞公之子寿,公配夏后氏,兴公晏如生子,所公年十五,望水溃有物,授图纯青黑色,皆蝌蚪,公读之识天下水势,仍佐夏禹王治水。有功即拜为水师。所公生二子,侠仙作仙,侠公性喜音律,仲康时为乐正,公之孙要公,少康时拜副相,要公之裔越十代而颜公,汤王时为计书臣生七子,长曰修以显于世,太甲末命为民牧,累官至宰相,三传巨源公,大戊时掌纳言。子再兴公仲丁时继父亦掌纳言。传四孙初盛公。达三才之学。官为朝散大夫。祖丁即位。公有定策之谋,亦升纳言。又八传胤公,庚丁朝为田正伐官。超五级为计臣,而税敛益簿国用,胤公曾孙通公,得子牙道谋殷。官拜司农,生子衍,衍母梦月,吐气贯其日而孕,生公百日能言。稍长取羲农。所有文字编读之,尤加意于礼乐。制度仪文,皆天地所自右。惟圣人能精察,而体之母,卒庐于墓,晚有鹤数十。同守其庐,成王喜其有华国之才,命为佐史,累官住司徒,生子三,长子丙公,周康王时,州牧荐为佐史侍太子,六十休官,丙公七代孙显公,博学有俊才,居恒教授,宣王即位,以其和,荐命掌国学,加升大司徒,孙乃亮公,平王迁洛,官至司徒,亮公安民,民公子前公,庄王时丞相,前公子婴公,生子由植,植公周襄王朝,为郑国丞相生子三,曰显忠曰致忠曰思忠,长显忠公,仕齐匡王时丞相,显忠公八世孙景公,以儒道封秦国丞相,而秦任商鞅,尚耕战刑法,公力辞不听,遂辞相入新罗,以避秦之难,而往新罗,曾孙歇公,产于新罗,性豪旷多智慧,长居江夏故居,仕晋不合乃事楚,为考烈王相,封春申君,公始作家谱,益不没其源也。歇公梦奉敕葬鄂州,江夏夏县黄鹤乡,仁义村乾山巽向,坟前立石象石人石马等项,夫人李生子十三,长名尚封成候,次名长,三名晖授鄂州剌史,四霸南陵太守,五名强修行,白日升天,六名召官授尚书仆射,斩匈奴功,敕赐金帛,封镇国大将军,七名琼封河东侍中,八名向讳潭仕楚,为南太守,有仁政升侍卫卿,九名平,舒州剌史,十曰义永州太守,十一曰莹临川太守,十二曰远,封安成君,十三曰逮封金吾将军,一女名贵姑,深识兵法,以平虏功,封为司马烈女,惟第八向公生子四,完、定、寄、泰。泰公字南仲仕楚,官为报执圭,生五子,籍、荇、荆、嵩竹。第四曰嵩公,仕汉高祖时,为真定太守,其长子定国公,汉高帝十年,为沛县令,文帝即位,封河东太守,,生二子嵩昆,嵩公字中岳,文帝二十年,召为仓曹正,景帝即位,擢安定太守,嵩公孙霸公字次,公初为河南太守,持法宽平宣帝戊申,召廷尉,公出守颖川,治行第一,至戊午徵拜京兆尹,癸亥赐爵关内候,进太子太傅,丙寅为丞相生五子,其次曰宏公,武帝初为京兆剌史,以德令民,帝加佐谏议,至轮台议起,帝莫能决,公罢轮台议,以京兆太守,旗谏职焉,三曰刘公,官为节史大夫,居河南开封府太康县,四曰剑公生四子,金、玉、满、堂。宏公次子祜公,宣帝初为外黄令,除莽有功,召为中郎将,加封南郡太守,剑公长子金公字逸中,官到左将军,生二子曰申曰笔。玉公官太常卿,满公官至崇政殿学士,九十二世祜公三子香公,元帝时官中郎将,参塞北军数以奇计,帝嘉其功拜墩煌太守,生二曰喜曰善。金公长子申公字廷善,居安陵江夏,有德之儒,隐居不仕,生子曰香曰季,乃周岁妻殁,公终不再娶,封大夫入义夫祠,次曰笔公生子二委、和。九十三世喜公号欣乐翁,子二靖、啧。香公字文疆九龄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月以温被,太守刘闻举于朝,肃宗诏旨东观读所,又诏旨安主殿言政事,官拜尚书,为魏郡太守,博通经史,能文章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生六子曰琼曰琏曰琛曰瓒曰珂曰风。季公子一理。九十四世靖公字自光,无还于牛医,有子宪慧懋,琼公字世英,东汉永建中,徵拜议郎,即迁尚书仆射,争议朝端,迁太尉,封防卿候居相位,梦谥忠生六子,长孚德次曰贲曰资曰赞五六未详。琏公官侍御史。琛公宦司农。瓒公官河东太守,生子五仁义礼智信。珂公官冀州剌史,理公生子孚勇,九十五世宪公,居湖广武昌府江夏县,懋公子禾,孚德公之子琬公字子仆自幼聪敏,建和中,官任豫州牧平寇功,加光禄大夫,封关内侯,复封阳泉卿侯,瓒公三子孚礼,官谏议大夫,生子连公,任吏部尚书,连公子威,威公西晋怀帝时,封江夏郡公,作流芳图,子矣公生四子,梓、槐、椿、桂。第三曰椿公,生子丕诚,诚公长子伯兴,兴公长子秉哲,哲公子帘,帘公长子仕甫,甫公长子聪,聪公六世孙膺公字庆宣,号幽谷,唐时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曰五经先生,二子曰政曰皓,政公官节度使,徙城都,皓公字太平,官内翰学士,亦二子曰仁曰福。仁公官本郡恭府,子三,长锡次镒幼练。长曰锡公字禹锡,梁太祖朝,官授邵武千户,钦宗时赠尚书,生五子,长峭山次义山三德山四海山五岱山。锡公长子峭山公,名岳字仁静,号青罔,唐庄宗时,官徵为工部侍郎,娶三夫人,上官氏七子,和公和坪侍奉,官奉宪大夫,子五,梅公居泰宁县梅口,子五,苟公居泰宁县上荀,宋兴国八年试登进士,官大司徒,子三。盖公居盖竹,子九,楚公居建宁楚上黄坊,子四。龟公居将乐上龟洋,子二。洋公居沙溪黄洋岩前,子三。吴夫人七子,政公和坪侍奉,宋兴国八年试登进士,官司空,子一。化公居汀州宁化县,子二。衢公徙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子三。卢公徙建宁县卢田安吉坊,子四。福公徙福州闽清县细村,子三。林公徙泰宁县梅林,子二。塘公徙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子五。郑夫人七子。发公和坪侍奉,子二。潭公徙将乐黄潭,子四。城公徙新城石塘后移平溪,子三。沿公居沿平津口,子二。允公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子一。井公居南丰县龙井乡双井头,子五。层公居沿平府黄层口,子二。共念一子。三夫人各留长子奉以晨昏,惟和政发三公支下,住于禾坪鹳薮。其十八支,各居异地,乃由天定,呜呼天下。皆系义峭山公之苗裔也。此黄氏历朝以来,或为贤良将相,或为忠臣孝子,或为义节烈女,皆班班可考,而黄氏之谱牒,上自昌意,下至峭山之二十一子,乃一百十八代,之簪缨世胄,阀阅名家,继继绳绳而勿替也,夫是为序旨。

  大宗咸淳七年岁次辛未仲冬月,之吉文,林郎知江夏太康县知县周士枢敬撰。

附录三 : 鹳薮黄氏宗谱旧序

  赏读易至同人象曰,君子以类族辨物,夫族而类之斯固矣。物以辨之,得无异耶。然而辨则不淆,犹治丝者,理而分之,比而合之,是谓大同也,思昔先王以宗法,属万民合之,以族分之,以宗俾知各亲,其亲而不忘所自出。春秋时,诸侯卿大夫,以字认邑,支分派别,各相为宗范。宣子矜其氏,以不朽后世,知为御龙之裔,班史明汉系,犹取以证,唐代最重氏族,国史有氏族录,凡姓无贵贱,其源流所由,靡有紊焉。余黄氏之兴咸,相传为陆终,后封于黄氏因代之。厥后为春申君。至汉则有若关内侯,有若尚书令,有若豫州牧,有若待徵君。载在纲目,班班可考,而谱不敢妄,援者以荒远难稽故略而弗书,非遗之也。益慎之也。吾谱之作仿于唐。始祖膺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洒,以五经课予显名于世,号为五经先生。三传而锡祖出焉。又卜处于吾郡,南乡中林,木阴郁有鹳鸟,百千巢其上因名之曰鹳薮,振振绳绳,此其兆也。四传峭祖,生子念一人皆成立,因召诸子令散处就地命名,其沿及临、汀、剑、沉、江、浙、豫、章、岭南诸郡,皆其苗裔也,而吾和祖及政祖发祖,各以长故世其乡,未赏远离故,自南渡距今三十有二世,陈谱牒而观之微,特世系明昭穆当举,凡由闽而蕉而和平,祖居祖茔家世其业,春秋祭扫,鉴鉴可凭,非若他谱之祖。简肃派与时岐。射影布响,并眉于睫,以示人可察也,子不敏愧未能扬先烈,而光祖德,然窃幸先人,所遗谱牒,虽经兵焚,出守勿替,今取而修之,恪遵旧例,徙远渐近,由稀及繁,正则沿代联缀,旁则依序汇编,理而即分化比而合,不支不滥,是以类之者辨之,而即以辨之者类之也,则虽不同罔勿同矣是为序

 

        旨 康熙乙亥岁仲夏月既望越二日

        文林郎知江南砀山县事

        三十二世元孙华衮顿首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