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破坏者3用什么头部:罗荣桓逼着林彪打锦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3:16
         罗荣桓逼着林彪打锦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元帅去世后,毛泽东写了《七律·吊罗荣桓》,其中有这两句,高度评价了罗荣桓。十大元帅在各大战役中的功绩、轶事,一直在老百姓间口口相传,为广大读者所熟知。本文摘取罗荣桓一生中的几个片段,共同回味这位元帅的风采。
  主动检讨被免职  1931年,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林彪和罗荣桓率红4军打下莲塘和良村后,又奉命率部转向东面去攻打驻黄陂的国民党军毛炳文师。由于时间紧迫,良村战斗刚刚结束,红4军主力部队火速向黄陂赶去,在良村只留下了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打扫战场,安置伤员,收容俘虏,运送枪支。不料在我红4军主力离开良村不久,敌19路军紧追了上来,在良村打扫战场的我军机关人员来不及疏散,一些伤员被敌人抓走了。罗荣桓在行军途中听到消息,十分悲伤。他觉得,丢掉一些俘虏和枪支固然可惜,而丢掉在战斗中拼命杀敌流了血的伤员则不可饶恕,因此不能原谅自己。在黄陂消灭了毛炳文师的四个团以后,红军进行休整。此间,罗荣桓等同志在城冈召开了红4军军委会议,毛泽东和中央局的一位负责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罗荣桓深刻检讨了在良村战后丢掉伤兵、俘虏和枪支的问题,自己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会后,中央局在没有做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免除了罗荣桓的军委书记职务,而让林彪接任了这一职务。罗荣桓对于中央局这一过重的处分,一点也没有计较,他觉得自己应该负责。  奇计巧突围  1941年8月,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1月初,侵华日军山东驻军司令土桥一次中将纠集了日军三个师团、四个旅团,再加上伪军共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我山东党政中枢领导机关,摧毁我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  在留田东南牛家沟,罗荣桓主持了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肖华和参谋长陈士榘等人。大家讨论着突围方案,一时众说纷纭。大家提的方案有三个:一是向东,过沂河、沐河、进入滨海根据地;二是向北,同山东纵队会合;三是向西,进入蒙山。但是,没有一个是主张向南的,因为南边即是临沂,是敌人的大本营。据报告,日军司令土桥一次就在那里坐镇。罗荣桓在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权衡着每一种方案的利弊后,坚定地说:向南突围!一时语惊四座!  罗荣桓分析说:“先说东面,沂河、沐河被敌人严密封锁,敌人预料我们可能要到滨海,已在沂河、沐河之间集结了重兵。如果我们东去,很可能钻进敌人布下的口袋。再看北面,敌人正疯狂南压,北面的沂鲁山区在国民党军队手中。如果北上,很可能被两面夹击。至于西面,临沂至蒙阴的公路已成为敌人戒备森严的封锁线。即使我们能越过此线进入蒙山,那里也是敌人合击的目标。南面呢?虽然是敌人的大本营,但是敌人把兵力都集中到沂蒙山区,其后方必定空虚。”  一声令下,部队迅速转移。临近敌人的封锁线,侦察员发现前面有两股敌人,两股敌人之间的距离只有一公里半。罗荣桓率队在前,立刻吩咐往后面传令:成三路纵队快速前进。队伍在敌人封锁线的缝隙中宛如一条游龙,迂回穿插,一共越过三条公路,几次听到敌军的车马喧嚣,又悄悄避开了。到高里,已是敌人后方,果然敌人守备空虚。部队折而向西,在埠山庄宿营。此地紧靠临(沂)蒙(阴)公路,距离临沂城只有25公里。这时,天已经亮了。在村边不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敌人的后续部队、辎重队正一路飞尘,源源北上。罗荣桓笑笑说:“让敌人去海里捞针去吧,我们睡觉。”于是就在敌入眼皮底下,部队悄然宿营。这次突围,八路军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敌人5万大军的合围圈。  德国进步记者希伯在度过这惊心动魄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夜后,异常兴奋,对负责接待他的谷牧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夜晚,比在西方参加过的任何一次最愉快的晚会都更有意义,更值得留念。我一定要把这奇妙的经历写出来,告诉全世界人民。”  逼林彪打锦州  1948年4月18日,林彪不顾中央提出攻打锦州等地的建议,一意进攻长春,结果强攻不下,损失严重。1948年7月,东北局鉴于攻打长春一举歼敌没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作战,中央闻之大喜。但林彪整整苦思了一天,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原来攻锦州的决心再度动摇,遂于2日晚8时以林、罗、刘的名义给中央军委发出加急电报,要求回师打长春。  刘亚楼找到政委罗荣桓,告诉他此一消息。  “真是乱弹琴!我们得制止他!”罗荣桓忍不住怒吼一声。他面色严峻,气得两只手微微颤抖,拉上刘亚楼去找林彪。  对于林彪在兵临城下,战役即将打响之际置中央军委的三令五申于不顾,随意改变作战计划和方向,罗荣桓不能不感到惊讶和恼怒,同时也觉得责任重大,政治委员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保证军队听从党的号令,否则就是失职。而且,林彪不经商量,甚至也不通气,就擅自以“林罗刘”名义向军委发报,这是极端不尊重同僚、违反组织纪律和军事纪律的行为!   一番争论后,林彪阴沉着脸,在月台上来回踱步,突然停下来,问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政委的意见,打锦州好。”刘亚楼话虽不多,但干脆利落。  林彪又想了一会,不好再说什么,便叫来参谋,让参谋到机要室追回那份电报。参谋回来说:“机要室已将电报发出。”  “怎么办?”刘亚楼问两位军政首长。   林彪不说话。  罗荣桓说:“不要等军委回电,重新表个态,说明我们仍拟攻打锦州。”  林彪点点头,表示同意。  罗荣桓亲自起草了电稿,请他过目。电报稿开头一句写着:“前电作废。”林彪大笔一挥,将这句删去,吩咐秘书:“照发。”  不印画报印地图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成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地区。中央军委抽调大批八路军、新四军的部队迅速进入东北,进入东北的人民武装,除了缺少武器,更缺的是地图。为解决“地图荒”,东北人民自治军负责作战的参谋长肖劲光、伍修权想了不少办法,派人到苏军老大哥那里要来几幅地图,同时又找几个日本人手工绘图,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946年4月中旬,总司令部得知鞍山有一个日本人办的小型印刷厂被控制后,立即派人前去拆运机器,并把工厂里的日本技术工人经通化运到刚刚解放不久的长春,准备建厂印图。罗荣桓政委指示招募制印地图的技术人员,解决制印地图的急需。  可惜好景不长,东北重镇四平失守,长春危殆,退往哈尔滨的时候,还专门拨了车皮,专程运送这些印刷机器和技术工人。  6月,当运载印刷机器和日本技术工人的列车到达哈尔滨车站之后,设在地段街1号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里,突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来人自称是中共东北局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一张口就吓了参谋人员一跳,他们要求军方立即交出全部的印刷机器和技术人员,东北局宣传部要用这些机器赶印画报,以便宣传。  因为涉及到军队和地方的关系,官司一直打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罗荣桓耐着性子听完了汇报,也禁不住有些愠怒,他果断地指示:“没有地图部队连仗也打不好,还宣传什么?印地图,不印画报!”为了减少麻烦,联军司令部于1946年秋决定:把这些印刷机器和人才编入司令部作战处的建制,对内是作战处的地图科,对外则用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的名义,校长由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亲自担任;不久,又把印刷机器和日本的技术工人迁出哈尔滨,先到佳木斯,后又转到勃利县建起厂房,开始昼夜赶制地图,这才绝了东北局的念想。罗荣桓在哈尔滨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在以后的战争中,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杨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