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电熔莫来石那家好:玉米须 地耳草 西瓜翠衣 大腹皮 川木通 小通草 车前草 垂盆草 椒目 茼麻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1:01:00

名称:玉米须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YU MI XU
拉丁:Stigma Maydis
别名:玉麦须、玉蜀黍蕊
药用部位:花柱
药材性状:本品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形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cm,直径约0.5mm,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开。质柔软。气无,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秋季收获玉米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甘、淡;归膀胱、肝、胆经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利湿退黄。主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9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烟吸入。
  


名称:地耳草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DI ER CAO
拉丁:Herba Hyperici
别名:田基黄、水榴子、斑鸠窝、七寸金、细叶黄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茎略呈四棱柱状,光滑,粗约1.5毫米,外表淡黄棕色或暗红棕色,节间长约1~2cm,易折断。叶片黄褐色或灰青色,皱缩,纸质,易碎,以放大镜观之,有细小透明油点。花序多折断而不完整,花萼花瓣干缩,黄棕色,或脱落,雄蕊仅存花丝,子房甚小,易脱落。蒴果红棕色,长卵形,多裂成3瓣,顶端喙尖,种子细小,多数;不成熟的果实,尚残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数花蕊。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广西、四川、广东、湖南
采收加工: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湿热黄疸,肺疖,肠痈,湿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50~100g,大剂量150~20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名称:西瓜翠衣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XI GUA CUI YI
拉丁:Exocarium Citrulli
别名:西瓜皮、西瓜青
药用部位:果皮
药材性状:外层果皮常卷成管状、纺锤状或不规则形的片状,大小不一,厚0.5~1cm,外表面深绿色、黄绿色或淡黄白色,光滑或具有深浅不等的皱纹,内表面色稍淡,黄白色至黄棕色,有网状筋脉(维管束),常带有果柄。质脆,易碎。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将食后的果皮,用刀削去外果皮及残留的果肉。洗净,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凉;甘,淡;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主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

  


名称:大腹皮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DA FU PI
拉丁:Pericarpium Arecae
别名:槟榔皮、槟榔壳、大腹毛、茯毛、槟榔衣、大腹绒
药用部位:果皮
药材性状: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至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广东、海南、云南、台湾、广西、福建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温;辛;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名称:川木通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CHUAN MU TONG
拉丁:Caulis Clematidis Armandii
别名:淮木通
药用部位:干燥藤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略扭曲,长50~100cm,直径2~3.5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残存皮部易撕裂。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2~0.4cm,边缘不整齐,残存皮部黄棕色,木部浅黄棕色或浅黄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部较小,类白色或黄棕色,偶有空腔。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贵州、湖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收。除去粗皮,晒干,或趁鲜切薄片,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淡、苦.;归心、肺、小肠、膀胱经;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经下乳。用于水肿,淋病,小便不通,关节痹痛,经闭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名称:小通草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XIAO TONG CAO
拉丁:Medulia Stachyuri Medulia Helwingiae
别名:旌节花、小通花、通条树
药用部位:茎髓
药材性状:旌节花:呈圆柱形,长30~50cm,直径0.5~1c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无纹理。体轻,质橙软,捏之能变形,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无空心,显银白色光泽。水浸后有黏滑感。无臭,无味。膏荚叶表面有浅纵条纹。质较硬,捏之不易变形。水浸后无黏滑感。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陕西
采收加工: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甘、淡;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下乳。用于小便不利,乳汁不下;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名称:车前草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CHE QIAN CAO
拉丁:Herba Plantaginis
别名:当道、牛舌菜、虾蟆衣、牛遗、车轮菜、地胆草、白贯草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车前:根丛生,须状。叶基生,具长柄;叶片皱缩,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长6~13cm,宽2.5~8cm;表面灰绿色或污绿色,具明显弧形脉5~7条;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浅齿。穗状花序数条,花茎长。蒴果盖裂,萼宿存。气微香,味微苦。平车前:主根直而长。叶片较狭,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4cm,宽2~3cm。
栽培要点:
产地:分布几遍全国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泥沙,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甘;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绞汁涂或煎水洗。

  


名称:垂盆草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CHUI PEN CAO
拉丁:Herba Sedi Sarmentosi
别名:山护花、鼠牙半支、半枝莲、狗牙草、佛指甲、瓜子草、狗牙半支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茎纤细,长可达20cm以上,部分节上可见纤细的不定根。3叶轮生,叶片倒披针形至矩圆形,绿色,肉质,长1.5~2.8cm,宽0.3~0.7cm,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矩。气微,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多数省区均有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鲜用或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凉;甘、淡;归肝、胆、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解毒。治咽喉肿痛,肝炎,热淋,痈肿,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50~10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汁涂,或煎水湿敷,或研末调搽。
  


名称:椒目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JIAO MU
拉丁:Semen Zanthoxyli
别名:川椒目
药用部位:种子
药材性状:花椒:由1~2(偶有3~4)个球形分果组成。每一分果直径4~5mm,自先端沿腹缝线或腹背线开裂,基部常相连二瓣状。分果顶端具小喙外表面深红色、紫红色或红色,皱缩,由众多点状突起的油点。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与中果皮部分分离而卷曲。果皮革质。有特异香气,味持久麻辣。青椒:种子椭圆形、类圆形或半球形,直径3~4mm,外表面黑色,具光泽,密布细小疣点。表皮脱落后露出黑色多边形网状纹理。种脐椭圆形,种脊明显。种皮质硬脆,剥除后可见淡黄色胚乳或子叶,胚乳发达,子叶肥厚,有的种子内表面大部中空,仅残留黄白色胚乳。气芳香浓烈,味辛辣。
栽培要点:
产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晾干,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时,取出种子。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苦、辛;归脾、肺、膀胱经;有小毒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痰平喘。用于水肿臌胀,小便不利,痰饮喘促痔瘘脱肛,疝气,盗汗,耳鸣耳聋,目睛生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研末,1.5g;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名称:苘麻子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QING MA ZI
拉丁:Semen Abutili
别名:苘实、野棉花子、白麻子
药用部位:种子
药材性状:本品呈三角状肾形,长3.5~6cm,宽2.5~4.5mm,厚1~2mm。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有白色稀疏绒毛,凹陷处有类椭圆状种脐。淡棕色,四周有放射状细纹。种皮坚硬,子叶2,重叠折曲,富油性。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退翳。用于赤白痢疾,淋病涩痛,痈肿,目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