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品牌管理:石湖新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27:56

石湖新视野

 

 国庆前,媒体就在宣传说石湖将有新面貌,东部景区即将迎客。而且,部分景区将在国庆期间向市民免费开放。地处苏州城西南上方山麓的石湖,是苏州近郊一颗自然与人文的明珠。以前去石湖,大都是去湖西的上方山、苏堤、范成大祠。在博物馆工作时,也探访过茶磨屿上的石室土墩考古现场(石室土墩还被称作藏军洞或烽燧墩,但考古界也有认为它并非具有军事功能,而可能是祭天或避灾场所。因此,用考古术语“石室土墩”还是最恰当的。);还顾问过“吴越春秋”园(那园现已荒废)的总体设计。至于越城桥以东,我也只是在20多年前去过两次越城遗址和渔庄。

 104,读到姑苏有心博友发的一篇《新石湖景区》,见到博文随附的几幅现代化园林模样的照片,想那东部新景区竟搞得如此现代,便留下了这样的评论:“石湖有它自身的文化与自然生态符号,把石湖搞成全世界共性的生态园,还是不看为好!看了徒生愤怒!”

姑苏有心随即也作了回复:“当成普通的公园,也无妨。只是,石湖的内涵不那么相符了。”

 第二天下午,我被这关于石湖“徒生愤怒”的题目牵挂着,便驱车而去。从友新高架石湖出口下去,便照着老概念左转掉头,过石湖大桥一路弯进湖区,经行春桥西堍将车停在上方山森林公园门口。然后,上行春桥、经越城桥,一路过去,沿湖北岸东行。越城遗址早已无踪无迹,以前对越军居东、吴军遏西对峙于石湖两岸一直很是不解,因为越军的身后便是现今的苏州古城。此次再回首,却是恍然大悟:不久前在木渎周边发掘的吴国都邑遗址,荣获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掘之一。以那样的方位来看石湖两侧的吴越遗址格局,便是不难解释的了。

 渔庄我来过两次,但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在我四年前出的散文集《旧踪品读》中,有两篇写到了渔庄。

 其中一篇《渔庄余痛》写了那两次到渔庄:“记得去寻访渔庄那天,天空中正若有若无地飘着雪花。下行春桥东堍,循湖边小道往那几间屋舍行去。远远的,便传来阵阵木器敲击声。进得院落,才见正在大兴土木。原来,园林部门正开始对这里进行全面整修,我暗自庆幸自己还算来得未晚,尚能窥见它曾经的颓落。过不久,东面村路上来了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番寒暄,他竟是余觉之子。谈起父亲,他唏嘘良久,只说了些父亲最后的时日与心情。话语间,只字未提沈寿。从他脸上读到的,尽是一个‘痛’字;再从那雪日里颓落屋舍读到的,也尽是这个‘痛’字。沈寿是终身不育的,后来问近旁村邻,才知他是余觉养子。”“第二年,渔庄整修竣工,我又再作探访。屋舍虽已修缮一新,却终难以隐去那一丝萦绕梁间之‘痛’。渔庄本来是叫过‘余庄’的。我想,叫‘余庄’似乎更确切些,因为沈寿从没踏进过这处石湖之畔的闲居之所。但余觉老先生还是把‘她’带来了:这不!大厅正中那匾额上书着‘福寿堂’。这‘福’、‘寿’是慈禧太后分赐他们夫妻的。不知那是老先生在思念曾经相濡以沫的夫人呢?还是在重温曾经的‘懿旨嘉奖’余辉?但无论如何,当他独坐湖畔‘渔亭’,遥向上方山后夕辉落处那沈寿老家木渎时,心头弥漫的‘痛’是难以愈合的,因为,他还记得自己说过‘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另一篇写到渔庄的是《品读,古城才不失记忆》:“对于余庄,我父亲说余觉晚年是不住在那里的。1951年我父亲在东区工作时,余觉先生去过一次区政府。当时,东区区政府设在肖家巷一处古宅内。我父亲接待了他,他自我介绍后说自己就住在东区区辖内的娄门。谈话间,他突然盯着墙上一块匾额惊讶起来,说:‘这块匾额怎么还挂在这里,那是大汉奸郑孝胥的题字呀!’此事我老父至今还印象很深。”

   这两段文字,至少是传递了这样两个信息:一是沈寿从未住过渔庄。余觉1934年建渔庄时,沈寿早已于1921年病逝于南通。二是余觉的晚年也不住在渔庄,至少在解放后他是住到城里的娄门去了。渔庄,我已经有20多年未来了。它,已经不是当时修缮一新的模样,又显出岁月的苍凉。

 沿湖北岸的木栈道东行。此时,湖心中的天镜阁也随着你若即若离的行进。而再往前,那波光粼粼中的越堤却是比起湖西的苏堤要“风韵犹存”得多。继续来到湖东北的越堤东首,西眺午后阳光下的近堤远山,一幅石湖秋色尽收眼底。再往前行,便到了景区东门。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这东门就在友新高架石湖出口右首。来时我如果不是一门心思下高架左拐,只须右转就到了景区门口了。也罢!下次来一定不会走冤枉路了。石路的东门口区域,在通道、植树和理水等方面都设计得比较现代。这就是我从姑苏有心博客上看到的那些现代园林的画面。自然,我还得返回西门去。返程中,夕阳下的远山近湖又让我不停地举起了相机。

 回到家,我立刻在姑苏有心的博文后又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读了您的博文,发了通议论,想想还是眼见为实的好,便于今天下午去了。我是走老路到了行春桥停车,从西门进新景区的,感觉与石湖对岸还是协调的,尤其是围绕天镜阁与渔庄的沿湖栈道基本未煞风景。沿北河岸一路往东,隔越堤遥望上方山也极有韵味,只是到了东门口区域才设计成了现代公园格局,似乎也无伤石湖之大雅。

 可见我上次的评论是有局限性的:一是我自己未到实地所见就瞎发议论;二是我仅看到您发的东门口的那些照片就认为这里弄成了全世界共性的现代公园而‘愤怒’。”

 石湖新景区,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石湖、关于上方山和关于天镜阁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