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发夹品牌排行榜:人在亚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41:33
人在亚琛 - RWTH
Kicering

在亚琛,如果你到处逛逛,总会看到一个白底蓝字的招牌"RWTH",这就是著名的亚琛工业大学。别的专业我不知道,在我的专业领域里,RWTH出了众多享誉世界的学者和学术成果,以致当我第一次来亚琛时不禁“咦”了一声,原来这么一所闻名天下的大学竟然藏在亚琛这个只有26万人口,大小仅相当于中国一个县的小城。

不过在亚琛,RWTH则显得相当铺张,他的学院象摊煎饼似的分布在亚琛各个角落,使得处处可见学生们背包匆匆而过的身影,其中不乏中国人。RWTH建于1858年,在校生约2万人,集中于汽车,电子,通信,材料等工科方向,亦有数学,物理,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及经济,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最让人惊讶的是,在这里上学的学费相当低,本科生的学费一学期仅为500欧元,硕士生则不收学费,但要收取每学期200欧元的注册费用。这已经比很多中国的大学费用要低了,而这一低费用是大部分北威洲学校的通例。当然如果算上一个月约500欧元的生活费用,在这儿留学可能还是要比国内花销要贵。我只是想起一些专家鼓吹的教育高消费论--如果一个国家把收钱的大网罩在青年学生身上,这是怎样的焚林而牧,涸泽而渔,这个国家的未来又怎么会有希望?

正因为低廉的学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亚琛成了青年人的天堂。众多毕业生从这里走出去,一方面充实了当地包括福特,宝马,微软,爱利信等研究和制造机构,另一方面为整个德国制造业带去新鲜血液。对中国人而言,RWTH是一个可以取代清华北大的选择,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要远胜后者。再加上低门槛的申请条件,低门槛的语言要求(国际硕士只需英语),众多中国学生远赴亚琛求学。这同时带动了当地的华人社区--在亚琛城里华人餐馆商店随处可见。

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为了给RWTH做招生广告,而是想探讨一个一直萦绕我脑海里的问题:为什么象亚琛这样的小城,竟然能出现这么一所享誉世界的大学?不光是亚琛,在欧美这些国家,无数名震天下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坐落在毫不起眼的小城里,比如IBM的Watson实验室,就在约克镇光突突的小山上;小到只有1.4万人口的英国小镇圣.安德鲁斯,却有一座走出五位诺奖得主的微型大学。而在中国,能数得上的大学无一不坐落在京沪等一钱城市,一个中国科大自从搬出北京之后就形如二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原因可能很多,但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欧美国家的地方自治。在这些国家,地方政府选举要比联邦政府选举重要的多,因为选出的人是要为公民办实事的。比如亚琛,当地人可能不在意德国总理是谁,可是却很在意亚琛的当地政府怎么办事的。所以选举出来的地方领导人绝大多数是对当地情况很熟悉又对地方建设很有感情的人,或者干脆就是当地人。这些人选上来后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在具体行政事物中不受中央政府约束,而是受制于当地选民。所以他们热衷于乡里,积极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和环境的保护。这有些类似于中国以前的乡绅制度,地方人管地方事,所以很多德国人宁可一辈子呆在自己家乡也不想去柏林或慕尼黑,因为小城市和大城市没有区别。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他们把一所不起眼的学堂发展成了今天的RWTH,把可能污染环境的工厂赶出了亚琛。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权力集中制。地方领导人由上级指定,进而邀宠于上级。这些人以升官发财为已任,为官一方仅为更大的官位或更多的利益,对短平快的形象工程情有独钟,而对有利于当地长远利益的事情缺乏热情。所以他们会把污染环境但却能增加税收的工厂请进来,把不能赚钱的学堂拆了发展房地产。大学唯一能生存的地方就是大城市,因为农村和小城市的环境已经被这种官僚体系破坏,只有大城市因为官员聚集才能保证足够的资源和活力。所以一方面年青人梦想通过读大学进入大城市,另一方面官员们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扶植起大学。这两方面共同造成了今天中国大学云集于一线城市的现实。试想真有一所县级大学存在,也会因没有生源而断粮。中国大学现状是中国资源分配官本位异化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家非家,国非国种种乱象的深层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