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急流风速: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4:12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w.ww.ks5u.com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洁/打   业/污      维/

B.仿/发   空/粗      开/

C.隐/横   挑/抚      伏/

D.市/反   临/繁      谣/精

参考答案:B(xiào/jiào kuàng/guǎng  shèng/chéng   A.jiǎo/jiǎo  jì/zì  xiān/qiàn  C.mái/mán xun/xu  mai/man  D.kuài/kui  bīn/pín  pì/pì)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参考答案:C(甚嚣尘上: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喧哗忙乱的状态。后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纭。适用对象用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参考答案:A(B.句式杂糅,要么说“‘低碳生活’这一理念”被证实正确,要么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实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正确。C.表意不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有歧义,究竟是“部分”修饰“福利院”还是“参加高考的孤儿”不清。D.“完成……理想”搭配不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                                       。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②①⑤③④    B. 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④②⑤①

参考答案:C(解释:③②两句是一个层次,阐释“创作活动”的具体表现,纵观四个选项,均以此两句开头,但只有C采用了③②组合,聪明的考生据此马上可以选出C,也省去了判断后面三句的麻烦。⑤④①三句阐释“个性特点”,其中④①两句清晰地表达出“个性特征”的意思,第⑤句则是一个过渡性语句,判断第⑤句居于第三空处是关键,这需要理清作者在阐释“个性特点”时的思路:先退一步说创作难免受他人影响甚或与他人的题材相同,再进而指出即使如此,“只要是作者本人的独立创作,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⑤+题面文字+④”的组合形成让步递进关系,最后以①收束,形成一个论述“作品的个性特点”的层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诸侯曰……           谈论

B.尸填满沟壑                                   放置

C.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                                  祸患

参考答案:D(A.语:告诉。B.丢弃,舍弃。 C.识:知道,懂得。注:B项“委”也有“放置”的意思,但在语境中应作“丢弃”解准确。D项的“恙”也可解释为“忧愁”,但从语境看作“灾祸”、“祸患”解释更准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                                                乃令吴玉守 

B.利彼有                                                       宜报仇

C.降家皆为上杀                                        几为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厕            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参考答案:B(介词,被/介词,替  A.都是代词,指居庸关。C.都是助词,与介词“为”构成“为……所”被动格式,“几为所误”是“几为之所误”的省略。 D.都是介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D(注意抓住题干“料事如神”突出“料”、“事”来判断。①是对居庸关军事地位的分析,②是用比喻说明必须攻取居庸关,⑥是其化解北平将士疑虑的策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参考答案:C(“被敌方间谍”获知错,原文“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可见是宋忠派出的间谍被朱棣方抓获,并非朱棣派出间谍侦查获知。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参考答案: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参考译文:现在上天把居庸关送给(交给)我,我不可以失去它。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参考译文:皇上指挥部队渡过黄河,(将士)击鼓呐喊着直冲宋忠的阵地。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参考答案:“隔”是“阻隔”的意思,“隔”字表面写因“江水”、“烟树”等的重重阻隔,使人望不见江南路。实际上是写诗人远离家乡,因山水阻隔,与亲人两地分离的离别之苦,抒发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参考答案:词的下片先实写诗人在灯下写下了“无数”给亲人的信,但却始终找不到传书送信的人,极言思念之情之深、之浓。而后虚写诗人慨叹就算可以像传说一样找鸿雁来传书,但到那时,又是一个秋天将过去了,表达诗人急于获知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虚实互相烘托映衬,把与亲人的分离之苦、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写得更加真挚深刻,感人至深。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⑴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⑵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⑶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参考答案:A、D(A.强拉因果,见原文第③段首句“文学艺术……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D.“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错。原文第⑥段“……不是叫你……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参考答案: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欣赏者对欣赏对象进行自我思考与判断的结果,所以不是“迷失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份)

参考答案:在艺术表演中,一方面,表演者必须先感受、体验着角色的思想感情,使自己变为所扮演的角色,让“我”化为“非我”,这样才能演得像。另一方面,表演者又不能完全变成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使“我”完全化为“非我”,而应该在“非我”之中表现“我”,即在角色中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角色的爱憎感情。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参考答案:⑴从创作方面看,艺术家要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即要在作品中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⑵从欣赏方面看,欣赏者既要走进作品,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又不能完全受其支配摆布而迷失自我,要在“非我”中找回自我,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示出“我”个人独立的态度,显示出“我”的鲜明个性。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参考答案:在一个深夜,妻子发现饥饿难奈的丈夫在厨房偷吃面包并对她撒谎,但依然不动声色地帮丈夫掩饰,并在第二天晚饭时借口自己消化不好分出自己的一片面包给丈夫。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参考答案:

第①处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丈夫被发现后慌张想掩饰的心理。

第②处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丈夫撒谎后内心不安想掩饰的心理。

第③处通过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丈夫既为妻子的体贴而感动又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的心理。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参考答案: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叙写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平凡故事,控诉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赞美了身处困境的人们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共渡艰难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普通民众艰难的生活处境的关注与同情。

小说开端部分写一位63岁的老人难奈饥饿深夜到厨房偷吃面包的情节及结尾交代的老人晚饭只能吃三片面包的情节,都可见其家庭经济之拮据,家庭生活之艰难。发展部分夫妻两人的对话及行动,着力表现了妻子的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委屈自己帮丈夫掩饰保全其体面与尊严的美丽心灵,结尾写妻子多分出一片面包给丈夫,则更充分地体现其对丈夫的关心、体贴,而丈夫的“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等言行,也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感动及关心,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奈的辛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第①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阳光、风、生物等以人的情感特征,形象地写出了可再生资源因受到许多束缚而无法自由发挥作用的情态。

第②处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强烈地表达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中包含的能源无人能了解而被荒弃的遗憾之情。

第③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表达了生活中人们图省事省力而随便找借口阻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情形。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引用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时不为人们所理解而后来却得到广泛利用的史实,其作用首先是通过类比,从内容上说明刚崭露头角的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亟待世人理解、社会支持和法律保护,突出人类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其次,在结构上,它承接上文关于《可再生资源法》的诞生的叙述,又与下文对《可再生资源法》的重要意义的论述相照应。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结构紧凑。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参考答案:

⑴标题的含义是:人类要立法保护阳光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⑵作者首先从可再生资源的现实处境入手,指出可再生资源受到许多束缚,其作用无法自由发挥,需要立法。然后从原因层面进行分析,指出由于人们的认识所限或固执,可再生资源得不重视、开发及利用,由国家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必然。最后从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以当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不为人所理解的史实作类比,指出立法保护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意义。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一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白放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

 

18世纪大革命

影响下的法国

 

伽利略等人的天文计算

 

牛顿的微积分、

牛顿学派

 

蒙日的微分几何、

蒙日学派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                                                     

                                                     A

                                                 数学活动中心 。

                             B

参考答案:

A:(这个活动中心)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随着牛顿的微积分学说及牛顿学派的诞生而转移到英国;

B.到了18世纪,以蒙日的微分几何学说及蒙日学派的诞生为标志,深受大革命影响的法国成了新的(数学活动中心)。

23. 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 《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 《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参考答案:刘兰芝与焦仲卿勇于冲破封建礼教、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而双双殉情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高一(2)班同学出色的表演才华更是赢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而我们的晚会才刚刚开始,精彩节目还在继续,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高二(5)班的同学上台表演独幕剧——《雷雨》。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与写作提示:

从命题形式上看,按照广东考试院关于作文题型的解释,本题属“材料 / 导语+标题”型。

作文提示语中对命题“与你为邻”进行了简要的解说与提示,意在帮助考生准确理解题目含义。题目中“邻”是邻接、邻近、接近的意思,提示语中强调“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考生可以写自己(或泛指“人们”)选择与什么“接近”或“邻近”,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启示、熏陶、激励,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人格气质等。也可以写怎样与选择的对象为邻,或者写应该以什么对象为邻,等等。

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考生必须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如考生可以轻松选择“邻居”、“同学”、“书籍”、“网络”、“音乐”等作为写作对象;“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创新思想”、“诚信”、“正义”、“志节”等。

题目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用议论文或议论散文写自己对选择与“与什么为邻”的利弊的感受或认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A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语文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基础(广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