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甜宠文:云南省茶树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6:06

云南省茶树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云南是我国主要产茶大省之一,茶园面积各244.5万亩,居全国第一,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植茶历史悠久,具有最适合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随着茶树面积的扩大及连片种植,危害茶树的病虫害已上升至326种,由于病虫害种类增多、种群变化和发展,危害程度加重,致使防治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就云南省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 云南省茶树病虫害的种类和优势种群

云南全省均有茶树种植。茶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的滇南/滇西南和滇东南海拔1000米—20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形成滇南大叶种茶区;茶区北部则以四川,贵州毗邻,大多为小叶种茶区,或大小叶种混种茶区。由于地理、气候、茶树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导致了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1.1 茶树害虫

云南茶树害虫种类繁多,据罗亨文调查,茶园害虫有296种,其中大部分为昆虫,共计285种,其余少数为害螨和害鼠。昆虫类群中以鳞翅目蛾类和同翅目的蚧类较多。在国内其他产茶区常发、专化性种类,如假眼小绿叶蝉等,在云南茶区一般均有发生。省内茶区常见的危害种类如下:

鳞翅目食叶类害虫:茶尺蠖(Ectropisobliqua)、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茶

黑茸毒蛾(Dasyclfira baibarana)、扁刺蛾(Thoseasinensis)、茶蚕(Andraca bipunctata)、茶蓑蛾

(Clania minuscula)、褐蓑蛾(Mahasena co]ona)、茶叶斑蛾(Eterusia aedea)等。

卷叶类害虫: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orana)、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茶谷蛾

(Agriophara rhombata)等。

蚧类:茶牡蛎蚧(Lepidophes ume)、椰圆蚧(Temmnaspidiotus destruoctor)、角蜡蚧(Ceroplastes ceriferus)、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龟甲蚧(Ceroplastes japonicus)、蛇眼蚧(Pseudaonidiaduplex)、红蜡蚧(Ceroplastes ruL~ns)、茶硕蚧(Drosicha carpulenta)等。

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茶蚜(Toxoptera aurantii)、绿盲蝽(Lygus eucorum)、茶籽盾蝽(Poeciliocoris latuus)、茶籽象甲(Curculiostyracis)等。

钻蛀性害虫:茶梢蛾(Parmnetriotes theae)、茶枝小蠹蛾(Xyleborus formicatus)等。

螨类: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茶橙瘿螨(Acaplrylla theae)等。

地下害虫: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铜绿金龟甲(Anonmala corpulenta)等。

在省内茶区,多数广布性害虫种类,在滇南、滇西南大叶种茶区发生较多,危害严重,尤其是具有地区性特点的种类如茶黄蓟马、咖啡小爪螨等,发生危害要比与贵州、四川毗邻的滇北部茶区要重:、这些害虫中,发生普遍,曾造成灾害的有假眼小绿叶蝉、咖啡小爪螨、茶黄蓟马、茶黑茸毒蛾、茶毛虫等类。

1.2 茶树病害

目前, 全世界有记载的茶树病害有380种,中国己记载的为138种;在云南省茶区发生的病害约30种,其中大部分为真菌病害,其它还有线虫病害、细菌性病害、苔藓地衣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茶树病害不但造成茶叶产量的下降,影响茶茶叶的品质,甚至危害茶树的健康。在云南省内茶区,经常发生可见的病害大致有如下种类:

叶部病害:茶饼病(Exobasidium vexans)、茶云纹叶枯病(Collectortichum cameliae)、茶轮斑病(Pestalotiopsis theae)、茶白星病(Elsinoeleucosplia)、茶园赤星病(Cercospora theae)、茶芽枯病(Phyllosticeta gemmiphliae)、茶煤病(Neocapnodium thheae)、茶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cens)等。

枝干病害:茶膏药病(Septobasidium theae)、茶枝黑痣病(Coccochorina hottai)、茶梢回枯病(Collectrichum camelliae、Pestalotiopsis spp)、茶毛发病(Mrarsmius equicrinis)、苔藓地衣、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根部病害:茶苗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incognita、M.arenaria、Mavanica)、茶苗白绢病(Corticium rolfsii)、茶苗根癌病(Agrobacteriumtumefaciens)、茶树根腐病类(Poria hypobrunnea)、茶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等。

在云南茶区,危害严重的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白星病。茶苗根结线虫病八十年代在滇南滇西南茶区苗圃发生流行,造成大量死苗;而在管理粗放,阴蔽潮湿的茶园则苔藓地衣危害严重。据调查,近几年苔藓地衣在滇南、滇西南茶园发生普遍,常造成茶树的早衰,加速茶园衰退。

2 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成灾因素

2.1 主要危害特点

云南大多数茶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茶区气候温和,终年无严寒酷暑,大多数害虫均无明显越冬现象。如在省内茶区严重发生危害的假眼小绿叶蝉,据我们调查,一年可以发生13代左右,且世代发生无序,世代重叠,至冬季还有危害现象。

云南茶区的—些害虫具有与内地不同的危害习性,据罗亨文等报道茶硕蚧(Drosicha

carpulenta)几乎终年集中在茶树根部危害,即使在夏秋季节也极少在树上危害。茶区内由于:干旱季节和雨湿季节区分明显,许多茶园病虫害也相应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由于11月至次年5月前的干旱,比较耐旱的害虫种类,如茶蚜、叶螨类、茶黄蓟马等危害一般较为严重;随着气温的回升,雨湿季节的到来而危害减轻;此时。由于低温和干旱而受抑制发育滞缓的病虫害如茶毛虫、茶黑茸毒蛾等类害虫则发育加快,种群数量明显增大,危害也愈加严重。而在山区和高海拔茶园发生普遍的一些真菌病害,如茶白星病、茶园赤星病等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生危害严重;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茶云纹叶枯病等高温高湿型病害则危害加大,严重时,引起茶园成片茶叶大量枯黄和脱落,导致茶树势衰弱。在云南省高海拔山区茶园危害严重的茶饼病,则在秋季气温下降,湿度大时,严重危害茶树嫩梢,造成茶叶产量的降低和品质的下降。50年前,在西双版纳勐海茶区,茶饼病从6月份开始发病,7-9月发病严重,10月份起发病减轻;但据现在调查,在滇南茶区的思茅、西双版纳茶饼病的始发期已延后至8月底9月初。

2.2 病虫害成灾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云南茶叶生产的发展,云南茶树病虫害的种群从少到多,不断演替,危害日趋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一化种植

近些年来,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较快,1995年云南省茶叶面积仅为116.2万亩,而1999年已扩大到244.5万亩,跃居全国第一。茶园种植面积的扩大,大面积连片单一化种植,使许多当地昆虫被迫食性转移,进入茶园,转化成茶树害虫,并且在茶园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获得大量的繁衍;茶园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病虫害的传播获得了便利和机会,由此增进了病虫害的侵害。据我们调查在勐海茶区,尺蠖类害虫就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才由其它作物上或从其它地区迁徙到茶园的一种害虫。另外,垦荒毁林,茶树单一化种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平衡遭破坏,茶园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削弱,茶园有益天敌减少,由此导致了病虫害的危害成灾。

2.2.2 茶园栽培管理措施的变化

随着茶叶栽培管理模式的变革,在种植上从丛植到条植,茶园从零星到密植速成,由此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并加大了防治难度;为提高茶叶产量偏施氮肥,促进了芽叶的生长,却又助长了如假眼小绿叶蝉、螨类,叶部真菌病害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等病虫害的危害;良种的大力推广种植,极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但由于良种芽叶肥壮,养分含量高,吸汁性、趋嫩性害虫种类愈来愈多,危害也愈大,象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现已成为云南省滇南、滇西南茶区危害成灾的主要害虫。

2.2.3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病虫害之所以能在茶园发生危害成灾,除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生存空间外,最不能忽视的人为因素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农药使用。农药的使用从有机氯、有机磷到拟除虫菊酯类等,多年的使用导致了茶园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天敌大量伤亡;其次是对靶标不明确,安全间隔期观念淡薄,随意使用农药,这也是造成茶园病虫害猖獗危害成灾的因素之一。据罗亨文调查,一次施用乐果、敌敌畏的茶园,蜘蛛数量减少一半以上。云南省茶园二、三十年来由于多年使用有机磷农药乐果、敌敌畏防治假眼小绿叶蝉,使用浓度逐年提高,大量杀伤了天敌,致使假眼小绿叶蝉危害愈来愈严重,并在害虫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农药的使用起到了灭害保收的作用,但也杀伤了天敌,促使病虫害种群的演变和危害加剧。

3 防治技术研究

3.1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茶园病虫害

云南茶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山川地貌错综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云南茶区应发展以生态为主体,植物种群多样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园,促进茶园的生态平衡,茶林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保护林带、茶果、茶林、茶药等茶园,进一步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群落之间良好的调控能力,以达到限制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目的。早在八•五期间云南省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就立项开展了“生态茶园建设与小绿叶蝉防治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天敌资源是云南茶区对病虫害控制的根本措施,并且也符合目前提倡的茶叶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的要求。

3.2 保护和充分利用病虫害天敌资源

云南茶区孕育了丰富的天敌资源。罗亨文等早在六•五期间就对云南的茶树害虫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包括捕食性昆虫、蜘蛛类天敌384种,真菌、细菌、病毒等害虫病原微生物22种,如蚧类上寄生小蜂、茶毛虫上寄生的茧蜂、捕食咖啡小爪螨,食螨瓢虫(Stethorusp)、寄生在假眼小绿叶蝉上的圆子虫霉,并对园子虫霉的田问抑制效果进行了初步观察;这些丰富的天敌优势种群对病虫害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控制;思茅茶区曾用白僵菌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具有—定效果。这些研究为充分开发利用天敌资源打下了基础。近些年来,大力提倡无公害茶园生产和有机茶园生产,更加促进了此项研究的开展。

3-3 茶树资源抗性材料鉴定和抗性优良品种的研究

丰富的茶树资源是云南茶叶生产的一大优势,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我们分别开展了云南64份茶树资源对茶云纹叶枯病、根结线虫病、咖啡小爪螨、和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鉴定,并对资源材料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资源对病虫的抗性存在着差异,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供育种和生产利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无公害、绿色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大,由此要求我们对茶园病虫害的控制应从选育抗性强、品质优的茶树品种入手。目前,云南省科技厅已立顶开展“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用抗性品种是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4 加强茶园病虫害的研究,科学、安全、合理应用农药

由于云南茶区分布广泛,地形复杂,病虫害发生各异的实际情况,了解各地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种类,危害状况,明确主要防治对象,掌握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大力开展预测预报工作非常重要。大家已意识到“见虫打虫,见病打病”,盲目使用农药的弊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大量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茶园的生态平衡。在思茅茶区,通过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的深入研究,开展了预测预报工作,合理用药,有力地控制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危害。茶饼病是滇南、滇西南山区茶园普遍发生、危害茶树嫩梢、嫩叶的一种病害,现在正在对其进行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目前,由于无公害茶叶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许多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相继开展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和应用,如Bt制剂防治茶树主要害虫和矿物油药剂防治茶饼病的试验研究。

3.5 强化农业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针对茶园病虫害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结合茶园栽培管理进行控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茶苗根结线虫病在滇南主产茶区思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针对此实际情况,思茅茶树良种场应用水田育苗代替旱田育苗的技术,有效控制了茶苗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极大推动了茶树良种的推广。在冬季可结合茶园耕作、修剪、清园,应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封园而进行越冬防治,从而减少来年害虫虫口及病原菌基数;多次分批分次进行采摘可以减少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的产卵和营养场所,加大控制力度;适当的疏枝,增加茶园透风通光,可以减轻病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