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阳台装修效果图:东珠朝珠制作佩戴讲究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53:04

东珠朝珠制作佩戴讲究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 14:43  世界新闻报

一串东珠朝珠在香港拍出6786万港元

  4月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一串清18世纪御制东珠朝珠掀起激烈竞投,10分钟内经过61次叫价,最终由一名电话投标者以6000万元投得,连买家佣金成交价高达6786万港元,刷新御制珠宝世界拍卖纪录。

  何谓东珠?一条珠链为什么价值数千万?作为大清帝国王权的一种象征,东珠已定格于那个时代。除了偶现拍场,现代人只能在博物馆以及影像资料中感受它们的尊容。

  东珠朝珠只有帝后可戴

  东珠,在满语中称为“塔娜”。在满族社会里,这是最名贵的宝珠。东珠不同于一般的珍珠,后者的满语是“尼处赫”。二者的区别还在于,东珠是河蚌所生,产自东北地区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及其流域。珍珠则为海蚌所产。

  清康熙时徐兰著《塞上杂记》载:“岭南珠色红,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东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贵……”素有“大珠”、“美珠”之称的东珠,微粉红色的称为“美人湖”,微青色的称为“龙眼湖”,都是上品。

  香港苏富比拍卖的这串东珠朝珠,采用洁白无暇、浑圆硕大的108颗东珠精制而成。每隔27颗珠间穿入一颗颜色、质料相异的大珠四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朝服像》画中,雍正皇帝所佩戴的朝珠与该件拍品极其相似。

  2008年,在内地举办的一场春季拍卖会上,也曾有一串东珠宝石朝珠上拍。当时的成交价为72.8万元人民币。

  满族人信奉佛教,朝珠也由佛珠衍化而来,也是108颗,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

  清代朝珠多以翡翠、蜜蜡、珊瑚、琥珀、绿松石、桃核等世间珍物制成,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史料记载,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朝臣及其妻子儿女,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

  虽然凡清朝高级官员便须佩带朝珠,但据《大清会典》记载,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方可佩带东珠朝珠。可知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不容任何人僭越冒犯。皇帝通常拥有四串颜色各异的朝珠,以配衬多样服饰出席不同仪式祭典。

  东珠朝冠顶藏在养心殿

  御制朝珠很有讲究。资料显示,108颗珠子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四颗将珠串均匀等分的红色珊瑚珠象征着一年四季,也称为“结珠”。

  上方的那颗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并且用一条黄色绦带系上宝石饰品,称为“背云”。朝珠上的三串绿松石串珠称为“计捻”,表示一月三旬。佩戴的时候,系着“背云”的那颗结珠要置于颈后,“背云”要垂在身后,“计捻”则垂于胸前。

  清代除了朝珠之外,在朝帽上也装饰东珠,只是其数量随等级而不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镶东珠朝冠顶》,通体以金工中的镂空累丝技法制成,顶衔一颗大珍珠,下方分成三层,层与层之间贯一颗东珠为间隔,每层承以四只金龙,半球形底座层之金龙首朝下,上方两层之金龙张口朝上,各龙之间饰以东珠一颗。

  在当时的官定服饰中,准用东珠者的等秩以所嵌饰东珠的数目为分别,例如皇帝的朝冠顶用东珠十五颗,皇太子所用者十四颗。上述朝冠顶的形制和东珠数,乃是最高等级的顶戴,也就是皇帝的朝冠。

  据悉,这件朝冠顶在民国初期收藏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可见清帝珍爱之情。

  此外,台北故宫还藏有一件《清皇贵妃冬朝冠》。冬朝冠意即在正式上朝穿着礼服时的冠帽。全冠以黑色貂皮为边,朱色纬线覆盖顶面,七只密嵌珍珠的金凤和一只嵌猫睛石的金翟缀于周边。冠顶高耸起三只金凤上下相迭,以东珠相间隔,是整顶帽子最醒目的装饰,看起来华美异常。

  链接:狂采滥捕东珠枯竭

  东珠的尊崇地位,与满族兴起的历史颇有关系。

  契丹强盛时,女真人每年以东珠、貂皮等物贡于契丹。明神宗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征服完颜部,占领建州全境后,即开始以土产东珠、人参、紫貂等物,在抚顺地方,和汉人互市。东北地区盛产的东珠,成为满族积累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以后,产于“龙兴之地”的东珠地位变得更为突出,成为皇室、王公、勋贵的专用饰品,“以多少分等秩”。对东珠的眷顾,也有不忘故土的本意。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还曾设立“布特哈乌拉总管”一职,专门负责为宫廷采捕东珠、紫貂等物产。其中,采珠是最重要的工作。

  不过,大量滥捕使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资源迅速萎缩。至雍正朝以后,虽“偶有所获,颗粒甚小,多不堪用。”

  咸丰朝以后,随着清帝国的衰落,沙俄势力的侵入,以及东珠资源的枯竭,黑龙江流域具有千年历史的东珠采捕业,逐步走向消亡。而今,在东北的江河里,东珠已经消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