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楼上楼下隔音好吗:地图告诉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0:10:16

失而复得的地图

  地图上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从地图上看,百年沧桑流逝,武汉长大了一百倍。

  我们越审视现在,越能看到历史;越发掘历史,越能读懂现在。当我们感叹历史的沧桑巨变时,只需把不同时期的地图摆在眼前,在时间的长河中,就会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壮大的一步步脚印。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有一张失而复得的地图。那是1899年制版的武汉地图,当然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武汉地图之一。

  摊开这张武汉近代化起点的地图,你会看到它的城市极点:西至涢口90里,北至滠口40里,西北至孝感白泾嘴70里,东北至武昌县沙口30里。

  这几个点就是辛亥革命前夜武汉的地理坐标。

  2009年,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发布了《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公布了武汉市疆域的最新四个极点: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的将军山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镇的均堡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乡李冲村。城区的最高点位于洪山区与江夏区交界处的顶冠峰上,海拔高200.1米;武汉市的最高点位于黄陂区双峰尖上,海拔高度872.5米。武汉市域周长为977.28公里。

  这几个点是百年之后此刻武汉的地理坐标。

  时间即空间

  把两张地图摆放在一起,你看到的是空间的近百倍的扩展,还是时间百年里的沧桑?或者你会产生错综的感觉,时间和空间交织一体,互为背景:大武汉一步步的长大,也是它一次次站在历史的潮头,担当起还我河山、改天换地的重担的写照;而百年里一幕幕历史画卷中,许多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和事件所留下的探索的足迹,也化作它的天际线向上再向上、码头向东再向东,城市长大,长高,变得更通达,更快捷,更强壮,更敞亮。

  地图告诉我们,时间即是空间。这百年成就武汉之大:大城区、大交通、大流通、大胸怀;而武汉之大也成就城市百年的波澜壮阔:大革命、大建设、大开放、大改革。而要读懂它,也需要还原出地理的极点和历史的节点。

  我们把眼光收束到地图上不同的"点",看看这座因武而兴,因教而厚,因商而富,因工而强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何决定了它的历史担当。

  

  地图上的点

  百年前黎明的一声清脆枪响,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竟在一夜间分崩离析,武汉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从地图上看,武汉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就有四处,分布三镇,史料记载仅阳夏保卫战阵亡将士就达15000多人,而武汉平民付出的代价更是无法统计,仅汉口图志记载:"夏口县……面积二十八方里有奇,民国纪元前一年惨遭兵燹,被焚地二十二万二千一百四十九方三尺"。这一尺一寸土地上血与火的代价为各省宣布独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2011版最新的武汉地图上,可以看到密布三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辛亥首义的红楼,到国民政府大楼,从武汉中学,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从"八七"会址到"八路军办事处",从"二七纪念馆"到"六一惨案"遗址,一幢幢建筑,一座座坟茔,都诉说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一百年惊涛骇浪的历史扑面而来,那竟是整个近代中国的缩影。

  再把眼光寻找地图上汉口的一个小湖泊,它有个奇怪的名字:机器荡子。循着这个名字,你又会发现一个悲壮的历史片断:抗战时期,为了不让武汉的工业落入日寇之手,民族工业不是搬迁就是炸毁。

  这点保留下来的民族工业,就是武汉变大变强的种子。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在这座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重新布局,仅仅十年的时间,就成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钢铁、机械、造船、纺织等一批武字头企业,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栋梁。而真正的大发展,还在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城建还是经济,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这座城市都有着日新月异的成长。

  这就是地图上空间一个点,深扎于历史的根脉,便开出现在绚烂的花。而这棵城市之树,经风历雨,艰苦磨难,自强不息,也是为了明天结出更快更高更强之果。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并坚信一定还能创造出更壮观的时间和空间的风云际会,是因为血与火的历史锻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那精神从辛亥首义到大武汉建设,一以贯之,不离不弃。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11-10/08/content_4901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