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蓝峰大厦入驻企业:让新闻多一点泥土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4:59
让新闻多一点泥土味又有10多天没下雨了,板桥村的稻子到了收割的时候,田间地头热闹起来。儿女们出外打工了,孙子孙女也都上学了,老人们在地里挥舞着镰刀,成为村里一道特有的风景……  这就是当下的板桥村,垂暮、沧桑又动人。  这次“走基层”到湖南武冈市板桥村,其实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回家。那里的村落、房屋、稻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与我湖北老家的小村庄惊人地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口音。这十几天,我们和村里人一起聊天,一起收割,一起高兴,一起落泪,收获了感动,也记录了割自家地、救村里田的马寒彩,认识了风风火火的女村主任林明庄和坚强而又懂事的留守儿童达育萍,更记录了那些让我们似曾相识、感觉无比珍贵的点点滴滴。  “走转改”活动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新闻观的改变。板桥村是我跑过的上千个农村中最打动我的一个。因为它仍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保持着互帮互助的温暖氛围。类似的报道很多,有台州给垃圾做“衣服”的垃圾覆膜工、成都的120急诊护士、福州的燃气巡道工。我们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通过报道反映当下中国的基本面。正是这样一些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才构成了我们当下中国的国情。只有读懂他们,才能读懂中国国情。  这次走基层让我收获很多:一个并不是粮食主产区和干旱重灾区,甚至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山村——板桥村,连续两天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其中村民马寒彩割自家地、救村里田的故事,还在头条播出,时长超过6分钟。我们镜头对准的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还有乡村干部等,个个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在《朝闻天下》还连续播出了五天的蹲点日记。  在播出“走基层”的报道前,我们内部也有些担心。结果,不论是蹲点日记,还是甘肃榆中尾菜、杭州廉租房以及新疆采棉工的调查,收视表现都很好。特别是在《新闻30分》播出的垃圾覆膜工、120急诊护士、管道巡道工,这些关于普通人平常事的报道,收视率都很高。这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在板桥村蹲点的日子里,村主任林明庄经常开玩笑地说,看你们个个晒得那么黑,哪像个央视记者,就是农民电视台的记者。这句话对我来说,其实是任何奖杯都无法比拟的褒奖,让我常常回味,甜在心里。  虽然我这农民形象还比较靠谱,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走进板桥村群众的心里,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他们?一开始我们心里并没底。在刚进入板桥村时,我们尝试着说板桥村村民熟悉的话,尽量帮他们做一些事。马寒彩是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普通村民。捏捏晚熟的稻穗,我说:“您这稻子正在抽穗灌浆吧。”看到我们镰刀使得像模像样,开始还胆怯地躲镜头的马寒彩,一下子话匣子就打开了。她说,你们这些城里的记者还懂抽穗灌浆,还会割稻子,真没想到啊。她坐在田头告诉我们,她割了自家三分正在抽穗灌浆的稻子,打了口井救活了周边150多亩即将干旱枯死的稻子。  走基层更重要的是读懂。今年春夏秋连旱,板桥村各家各户的抗旱投入远远超过吃饭投入。可是,我们看见马寒彩的老公达良多在收割的时候,仍然是笑眯眯的。从他的笑脸中,我读懂了他们对粮食、对土地的一种虔诚。读懂了板桥村,我们明白了只有纯记录才会真实感人。比如,在报道“男人婆”村主任林明庄的故事时,我们采用了纯记录的方式。那天林明庄特别忙。一个电话响了,村里一位老人刚刚去世。赶到这一家,林明庄发现死者的女婿没回来办丧事。由于这个家庭没有儿子,小付是上门女婿,常年在外打工。板桥村地处边远山区,小付轻易不愿回来。林明庄一直坚持给小付打电话、发短信,并通过我们的镜头让小付的妻子和孩子呼唤他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小付连夜从福建赶回村里,送岳母最后一程。整个过程我们进行了全记录。一个风风火火、精明善良又可爱可敬的“男人婆”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板桥村蹲点,我们了解到太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的艰辛,也收获了太多板桥村质朴的群众互帮互助的感动,明白了新闻也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道理。同样,我的同事刘龙关于甘肃榆中尾菜的调查连续6天在《朝闻天下》播出。我们不是像以前那样,蜻蜓点水地报道一下“尾菜”污染的问题就完了,而是真正地扎下去,搞清楚当地政府怎么做,哪些尝试已经证明失败了,哪些还在探索中,整体报道的基调与以往相比完全改观。观众不仅看到一个问题,更看到我们政府的作为,融洽了干群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关注社会热点,真实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政府的所作所为,我们的媒体责任才更加突出,报道的价值才更大。  我在采制板桥村日记的时候,村主任林明庄非常配合我们的采访,但她也坦率地说了自己一个小小的“私心”。村里的抗旱基础设备不行了,她自己垫付了1万多元钱用于水塘清淤。村子小,事不大,一直没人关注她的举动。但当我们节目播出后,林明庄高兴地告诉我们,上级拨付了5万多元的抗旱款,她垫的钱也拿回来了。达育萍和达良军老人,都收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问候和资助。这些事也引起我们思考:并不是只有舆论监督才能给老百姓办事;正面报道,“走基层”这样的民情报告,也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草根人群的代言人。  目前,走基层已成为央视上下的一把手工程,我们的台长、总编辑亲自带头去黑龙江的秋粮主产区和广西的偏远农村小学蹲点采访;敬一丹、郎永淳等一大批著名主持人也都陆续下到一线。到现在,我们已陆续派出29个记者站和本部的90多路近300名记者深入到了厂矿社区、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黄金时段,精心策划推出了《蹲点日记》、《劳动者之歌》、《百姓心声》等5个走基层子系列,已播发新闻报道400多条次。  最后,我用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宣传片的解说词作为结尾: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让我们的新闻更多地散发出新鲜泥土的清香!  (作者:中央电视台驻湖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