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鞭一甩啪啪响歌曲:多一点“生动调”,少一点“八股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15:06
时间:2011年02月22日 13时3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吴甘霖 邓小兰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所谓“八股味”的语言,是指教条、死板的语言。 这样的语言,必然招来漠视和厌恶。毛泽东的语言为什 么老百姓喜欢听、愿意听、能接受,原因很简单,就因 为生动简单,用大白话讲大道理。
要想自己的想法容易被别人接受,要想和群众打成 一片,就必须改变说话方式,多一点“生动调”,说老 百姓听得懂的话,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要听懂群众的话,也要让群众听懂
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要听懂群众的话,就是你要弄明白群众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能他说的是东,你理解的却是西。而让群众听懂,就是你的说法、用词,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特点,如果你对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谈如何炒作股票期货,那农民可能听两句就会哈欠连天,心想:这人在说什么呢?他怎么还不走啊!
所以,沟通要顺畅,首先你得听懂别人说什么,在这个基础上,你要尽量和他们的语言风格接近。这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对象不同,说话的方式一定不同
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白自己面对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根据对象不同的特点,说不同的话。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号称口才第一。有一次出游时,孔子的马因为吃了农夫地里的庄稼,而被农夫扣了下来。于是孔子就让子贡前去交涉,子贡以为,这太简单了。结果去了之后,一番大道理一讲,农夫听都不听就将他赶了回来。后来孔子又让马夫去,马夫去了之后,先和农夫拉拉家常,聊聊庄稼的收成,几句话后,农夫就把马还给了他。
这说明什么?不是说自己口才好、有学问、有身份,别人就一定会听你的,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照样行不通。
我们进行工作时,千万要注意和你的工作对象打成一片,不仅了解他们的生活,密切与他们的情感,也要发展与他们的共同语言,这样说起话来,别人才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二)走入群众,不让自己对他们的语言陌生
由于生活环境和“圈子”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方式。从一个概念,到有关谚语,再到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可能表达起来都不一样。
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应该走到群众中去,了解并熟悉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容易让群众喜欢和接受,而且也更容易解决问题。否则就容易闹笑话,并导致群众对自己的疏远和抵触。
优秀共产党员陈燕萍是江苏省靖江市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曾获得“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十佳女法官”等荣誉称号。但可能很多人想像不到,如今那么受老百姓爱戴的陈燕萍,刚到法庭工作的时候,竟然有过差点被当事人“轰”下审判席的尴尬经历。
一次,她审理一起案件,原告说对方给自己“放羊”,所以自己很生气。于是陈燕萍就问原告,既然对方给你“放羊”,你给别人报酬吗?原告一听,立即急了:开什么玩笑?他给我“放羊”,我怎么还给他报酬?这下陈燕萍真是糊涂了:对方给你“放羊”,你不仅不给人家报酬,怎么还要告他?
这下原告气得脸都红了,他大声对陈燕萍说:“你是什么法官嘛,京腔洋调,根本就不会办案。”陈燕萍也愣住了,到底自己哪里说错了?这时,一旁的书记员连忙给她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放羊(扬)”,就是造别人的谣言。原来自己完全把意思搞错了,也难怪原告会这么生气了。
这件事对陈燕萍触动很大,如果连老百姓的话都听不明白,怎么沟通和审案,别人又怎么能够信服呢?
靖江的方言有五六种,从那件事情之后,陈燕萍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方言,向当地人请教,并且专门买书籍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如今的陈燕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经常有当事人提出要她审理自己的案子,还有当事人表示,只要是陈法官审的案子,输赢自己都服,因为信得过她。
在工作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说话总是一个腔调,听多了,你都不用猜,就知道他下面会说什么。他们不知道,对待一个农民和对待一个学者,说话的方式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
只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不管别人的需要,那么就算说得再多,说得再好,在别人听来,可能就是一堆无用的话。
(三)尊重群众,用群众能懂的语言交流
在工作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开口闭口就是专业名词、晦涩的术语,擅长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不把人弄得晕头转向,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
前不久,笔者搬了新的办公室,要重新接入宽带。装宽带的业务人员为了显示收费是多么合理,说了一堆专业术语,又是光缆、又是端口等等,足足解释了10分钟,笔者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打断了他:“我对这些专业名词不感兴趣,你只要告诉我几点:所有电脑都能正常上网、完成的时间、费用是多少就够了。”
能简单的事情,千万不要把它复杂化!陈燕萍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别人理解不了的名词,她也总能用打比方和最通俗的话表述出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有一次,她处理了一个案件:一个姓郭的老板和工人老张发生了矛盾。老张的眼睛在工作中受了伤,但老郭觉得工人是自己弄伤的,不想赔偿。于是陈燕萍提到“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和职责,但老郭对这样的名词并不理解。可是陈燕萍换了一种方式跟他说:比如,我叫了一个三轮车,让他给我拉包水泥,那么,我就是雇主,三轮车夫就是雇员。现在,你让老张给你干活,老张就是雇员,他是为你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事故,明白了吗?
这么一说,老郭明白了。理解了基本的概念之后,陈燕萍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老郭做思想工作,最后,老郭答应接受调解。如果老郭理解不了“雇主”和“雇员”的含义,那么要做通思想工作就难了。
一个人的水平,不是他懂得多少专业术语,而恰恰就体现在能把深奥的话、难理解的话,说得通俗易懂上。
一个党员的水平,更不是用深奥的话语,在群众面前显得高高在上,使他们望而生畏,而是真正学会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去做有关工作。这样,不仅真正体现出对群众的尊重,也能更好地解决有关问题。
要想不讨厌,简练加浅显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一文,罗列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其中第一条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第二条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而到了今天,在工作中,我们仍然经常还会遇到这样的人:只要他一说话,我们就反感、讨厌,不想听,因为他要么啰啰嗦嗦、言之无物、废话连篇,要么故作高深,时不时要装出一副“板起脸孔教育人”的模样。
这样的人,到哪里都让人讨厌,如果不是非听不可,我们总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那怎么说话才能让别人听得进去、愿意听、喜欢听呢?很简单:一要简练,二要浅显。
简练,就是别绕,直奔主题,把话说到点子上,只说和主题有关的话,无关的话一律去掉。而浅显就是直白、通俗易懂。
先看简练。在这方面,李源潮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
李源潮同志曾连续三次在全国视频会上都只作了短短十分钟的讲话,每一次言简意赅、主题鲜明,没有一句空话套话,而整个会长,加起来没有超过一个小时。
对于这种“十分钟讲话”现象,有人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十分钟讲话击掌》的评论,其中的观点和分析都十分精彩:
文风与会风关系到党风。然而,近年来,文风与会风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文山会海,层层传达,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开会的时候,讲话的不厌其烦地在主席台上重复让人生厌的套话,而参会的人员却在台下感觉像是“受罪”一样,“你讲累了,我听睡了”是会海的生动写照。
有些地方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一些领导干部的精力大多用于应付开会上,始终没能跳出“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的怪圈。有些领导讲话,不讲上个把小时,不足以显示出领导水平,大话、套话、空话连篇,却缺乏可具体操作的内容,同一内容主要领导讲了,分管领导又讲,部门领导还讲。笔者认为,要真正树立务实的党风政风,首先就从开短会做起,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短话、讲新话,讲实话”,少说“套话、废话、马屁话”,减少形式主义和官场的一些不良习气,还一个清新明快的从政环境。
李源潮同志在连续三次全国视频会上都只作了短短十分钟的讲话,且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节奏明快,让人看到精明干练、务实高效的作风,体会到锐意改革、真抓实干的精神,为改进文风会风、转变工作作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套话、废话、马屁话”,实际上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水平不够,说不到点子上,二是准备不足、调查不深入,没有思路和想法,说不出怎么解决问题,所以只能用空话套话来蒙混过关了。
那么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语言简练起来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每次发言之前,都养成一个习惯,明确几点:
第一,今天我总共要谈几点;
第二,这几点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第三,每一点阐述大约需要花多长时间。
这样一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时间怎么掌控,就会清清楚楚,一点不乱。而浅显,这个很容易理解,尽管道理和观点很重要,但在语言的表述上,需要通俗易懂,并且操作性强,简单方便。
用大白话讲大道理
大白话就是让人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话,大道理是一些重大的原则和理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讲大道理,但大道理怎么讲,却有讲究和方法。
大道理本来就很深奥,难于理解,如果在表述上还很深奥的话,可能别人就算听了,也不会明白和理解,更不用说去做了。所以,讲大道理最好的办法,是用大白话来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别把深刻等同于深奥
不少人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要体现自己有思想,就必须显得深奥。其实,他们没有闹明白:深刻是思想的内核,而深奥仅仅是表达方式而已。
毫无疑问,有些深刻的内容,其表现方式往往也是深奥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我们党员从事的工作,绝大部分是与普通人打交道。而普通人是难以听懂深奥的语言的。假如你非要以深奥的方式去表达,他们不仅不接受,反倒会很排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妨学习下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毛泽东的语言之所以深受欢迎,让人一听就记得住,奥秘就在这里。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等。
看看这些语言,其思想难道不伟大吗?难道不深刻吗?其伟大和深刻,到了可以治国安邦打天下,可以治党治军的程度。但是,他偏偏没有采取深奥的方式,而是全用大白话,“白”到了一个最没文化的农村老太太都听得懂,普通士兵都可以理解和执行的程度。这些大白话的好处是,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将人一下子吸引住,而且很难忘记,还能激发人的思考。
假如你要将“大白话讲大道理”的做法,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其实也很容易做到。请分享笔者出差时,在浙江省某公路段看到的两则安全宣传标语:
“疲劳驾驶要休息,保险赔钱不赔命。”
“开车多一份小心,家人多一份安心。”
这样的标语,讲道理浅显而传神,又充满着人情味。当一个司机看到这样的标语的时候,安全意识是不是更容易树立呢?
请记住:再深刻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用最直白的方式去讲。直白的方式,不仅不影响深刻,反倒让深刻更容易在人们心中扎根。
(二)善于“一语中的”
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千万不要用两句话。精炼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美。
比如我们都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与其说一堆终身学习如何如何重要、如何如何应该牢记在心上的话,不如说一句“终身学习很重要,就像吃饭和睡觉”让人一目了然,马上就能记住。
很多时候,只要你能“一语中的”,就能说到位。这时候,往往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冯振波是福州电业局送电部带电班班长,曾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很善于琢磨怎么“一语中的”。
一次,兄弟电业局的人员在一次带电作业中,因翼型卡具的插销脱落而造成从铁塔上摔下受伤及母线短路的重大事故。这引起了冯振波的高度重视,他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敲警钟,于是就组织大家分析事故原因,并且总结出两句格言:
“蛮干者拿着生命去换教训,聪明人应借教训来保平安!”
“宁思百种措施,不走一步险棋。”
大家马上就牢牢记住了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虽然直白,但其中的道理却很深刻。大家都在冯振波的带领下,一起研制出翼型卡具保险装置,使安全系数达到了100%。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是说“你们就是要提高安全意识”、“要时刻小心”有用,还是说这样的格言更让人记得住?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体现逻辑美和结构美
很多人或许会说,我也知道格言警句好,我也想总结,可哪有那么容易总结出来。其实没有人生来就会说格言警句,谁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学会总结的。
最简便的方法,是先模仿和学习,再创新。其实我们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榜样,比如原政协主席李瑞环就格外会用“大白话说大道理”,在他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话: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
“过去讲,‘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现在看,要想红旗不落地,卫星必须早上天。”
“讲原则而不空泛,讲具体而不琐碎。”
“脑袋长在自己肩膀上,不能放在别人的胳膊上。”
“领导为群众办事儿,群众为领导作劲儿。”
李源潮同志的语言也非常漂亮,我们来看看他谈干部作风建设时,强调的三不、五个好、五带头:
提倡“三不”——
“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
努力做到“五个好”——
“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努力做到“五带头”——
“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想要练出会说格言警句的本领,那么当我们看到好的语言的时候,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而是要认真去琢磨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我该怎么学?
比如分析上面几段语言,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现了逻辑美和结构美。逻辑美,就是前后一定会有逻辑关系,如前因后果。而结构美,就是对仗很工整,前一句几个字,后一句也是几个字,而且还押韵。
当我们懂得了格言警句的基本写法的时候,先不断去模仿,然后再把自己的思想融合进去,慢慢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作很好的表达。
善用比喻、故事及幽默
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的还有如下方法:善用比喻、故事和幽默。
善用比喻,就会让语言更形象,善于讲故事就会吸引人,而懂得幽默就会创造轻松快乐的气氛。
(一)善用比喻
有时候,光讲大道理可能别人不愿意听,也听不懂,但用个比喻,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原政协主席李瑞环就很会用比喻来说话。
1989年11月8日在京津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他用了这样的比喻:“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思想问题本来是很复杂的,但经过这一比喻,一下子就变得很形象了,而且也有了操作性。
2000年2月20日在余杭市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三讲”教育座谈会上的谈话中,对于领导班子的合理配备,他用了这样的比喻:“领导班子的配备要讲究结构合理。一个班子就像混凝土结构,有钢筋、水泥、沙子、骨料。光是钢筋就没法受压,没有钢筋,混凝土一拉就裂了,所以要讲合理地配比。”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说透了问题的重要性。
分析李瑞环的上述讲话,你会发现他所采取的比喻,其实都是生活中最普遍不过的现象:用给锁加点油来比喻转化思想的工作,以混凝土的结构比喻领导班子的结构。既自然又生动,还十分说明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如果我们经常观察和总结,也能像他这样去表达观点和意见,并达到更受人欢迎的效果。
(二)善用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要说明的问题可能不好理解,直接解释也让人觉得枯燥晦涩,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用精彩的案例来说明你的观点。
梁衡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记者和作家,他曾经在一篇文章的开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1年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国,全国掀起批林高潮。当时他在内蒙古巴盟当记者,上面传达的文件里有一句话说:“林彪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生产队开批判会,队长向大家传达说:“这个林彪很坏,他还偷了一件马克思的大衣。”这是他40年前的日记中记录的一件真事。虽然是个笑话,但他却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一番“老百姓怎么看政治”的思考。
他认为,政治离开不了政治口号。而政治口号要有效果,就一定要和普通百姓的具体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动员人参加你所倡导的政治和运动。如我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是“保卫胜利果实”,分得土地的农民就踊跃参军。改革开放之初,对农村大包干的概括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对推动农村改革也极具号召力。
应该说,作者在该文中的各种分析,都是很精彩的。但是,因为有了这个故事,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他所要阐述的观点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人不太重视在讲话中讲故事,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讲故事体现不了水平。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他们没有想到:现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推进管理和工作,已经形成了国际化潮流。首先值得指出的是享誉全世界的哈佛商学院,其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
不仅如此,现在很多国外公司如IBM 、惠普都流行以故事抓管理,国内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净雅等,也把善用案例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为此有关企业还出版了一些如《海尔的故事与哲理》、《净雅的故事与哲理》等著作。
为什么要这样重视讲故事呢?因为有如下三个明显的效果:
故事能吸引人。
故事能够让人记得住、记得久。
故事能促进人不止一次对同样一个现象进行思考。
这种用故事学管理、学工作的方法,非常值得党员们借鉴。
(三)善用幽默
再严肃的话题、再紧张的气氛,有了幽默,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幽默的语言不仅能解决难题,有的时候,还能化解一场尴尬的气氛。在苗发勇所著的《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10大谋略》一书中讲述了薄熙来同志的一个故事。
薄熙来担任大连市市长时,一次参加大连星海湾国际会议的一个誓师大会,正在演讲时,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湾总指挥老宋突然摔了下来,场面非常尴尬。这时,薄熙来幽默地说:“今天的誓师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决心都很大,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你们看,我们的宋指挥都坐不住了……”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本来很尴尬的气氛,就这样在幽默带来的笑声中轻松化解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气氛,离不开幽默,因为它是最好的润滑剂。”看了上面的案例,你能说幽默不是最好的润滑剂吗?
懂得幽默,并适当地以幽默的方式讲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的尴尬局面,也有利于我们拉近和人们的距离,更容易赢得大家的亲近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