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货源:中国(1911-2011)百年脚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8:00
中国人百年求索"现代梦"
2011年10月06日 14:27:1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分享到新华微博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李云路 皮曙初 孙彬)大半辈子都住在棚户区的武汉市钢铁厂退休工人余敦浩,在刚刚过完77岁寿辰不久,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楼房。“本以为就在棚户区终老了。”对于这次搬迁,老人感慨万千。
比共和国“年龄”还长15岁的余敦浩老人,此前只搬过一次家。
新中国成立之前,他随当农民的父母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第一次搬家是在1958年,他和大批工人参加武汉钢铁厂建设,搬进当时比较像样的工棚,此后结婚生子,一家8口一直住在红砖灰瓦的工厂棚户区。直到这次,他才搬进“亮堂多了”的楼房。
“中国四万万人中,贫者仍居茅屋陋室。”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这样表述。他大胆构想:未来五十年中至少需新居室者有五千万。
如今,在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首义之都武汉市,仅今年就将有11.85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
从铁路建设到港口规划,从矿产开采到衣食住行等工业,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共分六大部分,为中国的现代化勾画了前所未有的宏伟蓝图。
作为第五大计划提出的“居室工业”,针对的就是如余敦浩和他父母一样处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正如其所说“吾所定发展居室计划,乃为群众预备廉价居室”。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皇朝轮替的封建帝制,创立了共和,开启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追求现代化的进步闸门。
通常而言,现代化是一个很宏大的词汇,它是一个国家对于主权独立、民主进程和经济工业化的追求。近二百年来,欧洲的英国、俄罗斯,亚洲的韩国、印度都把现代化作为目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也曾在近代对现代化做出过探索,但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皇权的腐朽统治及外国列强的入侵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远远落后了。
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是推翻了帝制,成为中国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起点,以及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转折点。
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辛亥革命,亦留下了事关中国命运的一系列难题。 “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孙中山先生如此悲叹。
这些难题最终交给了中国共产党,它带领中国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不仅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更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
目前正在进行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第三场革命——改革开放,提出“国民共富”的目标。粮食储备自给、居者有其屋、高原铁路系统、三大港口……孙中山先生勾勒的种种现代梦想正在中国逐一实现。
更多时候,现代化又是一个很小的词汇,是一个“人”命运的转变,蕴含在禁跪拜、剪辫子、不缠足的生活细节中;也能从一个城市的发展、一条马路的变化中“聆听”出现代化的步伐。
见证了共和制度诞生的南京,也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柏油马路的诞生地。这条以中山命名的马路,默默注视着“六朝古都”向现代都市的剧变。
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李成朴老人每天都要到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散步,感受古老都市的现代节奏。他说,南京变化最大的一是马路,二是高楼,“上世纪30年代,中山路最高的楼是新街口一家银行,有七层,当时算是‘摩天大厦’了。现在,几十层的大楼在南京随处可见。”
从中山东路向外望去,是江苏最早的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随着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号称“天堑”的滚滚长江,正在变成南京城的“内河”。
在打响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第一枪的武汉,无论是工业经济、基础设施,还是人民生活,都已全面超越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建设构想。
“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做出的定位和构想。
“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如今,这个曾被一些外国记者讥为不合时宜之空谈的主张,已经成为武汉作为国际化城市的现代化标识之一。
85岁的辛亥革命后裔熊辉告诉记者,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粤汉铁路就已经修通,但他印象中的武汉只有一个破旧的火车站。现在,以武汉为出发点的火车线路四通八达,更有南来北往的高速铁路。
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变化反映在对铁路的记忆上。
与昔日“紫禁城”隔路相望的中国铁路博物馆,前身是修建于1906年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火车站。从“龙号”到“和谐号”,这里记载着中国铁路130年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节设计特殊的火车头,因为机车两侧各画有一条龙,遂命名为“龙号”,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但在中国督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之初,慈禧太后和清政府唯恐火车所冒的烟伤害庄稼,机车轰鸣震动遵化祖陵,只许骡马在铁道上拖动车辆。
自诩“天朝上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乐于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据说从中南海到北海之间,慈禧命人修建了中国第一条皇家专用铁路。而作为现代化的标志,火车还进入了皇帝的御花园。只不过慈禧怕火车的轰鸣震动会破坏皇城风水,每次出行都是由人力拉车。
对于万千普通百姓来说,“马拉火车”、人力拉车的愚昧意味着民不聊生。在武昌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陈列馆,记者看到这样一幅照片:1909年,汉阳泉隆巷一户姓张的贫民,因饥寒所迫全家投水自尽,一人已在水中,另一人衣衫褴褛,怀抱两个惊恐挣扎的小孩,正欲下水——这是其时《舆论时事报》的一幅漫画。
许多革命志士意识到满清政府自发式的“近代化运动”并不能救中国,发出了改变国家命运、改变人民命运的呼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即是其中之一。
“《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实业计划’,反映了孙中山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中心的建设规划。这些计划在其生前未能实现,其原因不是由于该计划缺乏可行的基础,而是时代条件的局限性。”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说。
时至今日,新中国只用62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多达4亿民众摆脱贫困状态,而32年的改革开放又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焕发新的活力。
1911年,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仅为5006.5公里,而至2011年底,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预计达9.9万公里。
更为重要的是,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奔跑”的中国开始重视社会发展和人的权利,以弥补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汪朝光表示,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既需要有宏大的理想、战略的眼光、适度的超前性,更需要为实现理想的规划创造现实的可能性,诸如保持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建立良好的经济体系、培养一流的人才、打造先进的技术条件等,今日之中国正处在追求现代化的最好时期。
时值辛亥百年,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中共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李厚启也是一位辛亥后裔。离他家不远,有一座伏虎山,长眠着蔡济民、刘静庵、孙武、吴兆麟等辛亥志士。山脚下,就是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有自清代官员张之洞兴办新式教育以来一直领先于全国的高等教育集中区,也有集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于一身的“中国光谷”。
退休之后,李厚启常常独来到山上,默默与这些先烈们对话。“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武汉的变化、中国的变化,也会感到欣慰的。”他说。
分享到:新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