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大学留学:世界最非同寻常的澳大利亚钢琴演奏家:戴维-赫夫高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34:51
3099 次点击
耶子 于 2011-9-28音乐之声
编写者 耶子
耶子特别提示:
绝美的钢琴音乐盛宴使这部影片令人神往。
无与伦比的演技和最优秀、杰出的表演使奇迹般的钢琴演奏家栩栩如生。
影片结尾的音乐无法不让人感知到什么才是在灵魂殿堂回荡的圣洁而不朽的天籁之歌声。
序曲
(一)
80年代初的某一天,导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无意间在报纸上发现了一则钢琴演奏会的通知,虽说那天正是妻子的生日,可他还是取消了庆祝活动,决定前去聆听澳大利亚著名钢琴演奏家戴维-赫夫高特(David Helfgott)的演出。

导演希克斯
事后希克斯回忆说,“当时我感到这是一场很重要的演出,我必须要一睹他的风采,当时我并不确定自己在期待什么,当戴维坐下开始演奏,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我被彻底吸引和打动了,并隐隐感到我必须要做些什么。”很快希克斯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对戴维·赫夫高特的传奇他虽然知道一些,但不详细。于是音乐会过后,希克斯找到了赫夫高特夫妇,他非常恳切地说想将戴维-赫夫高特的故事拍成电影。一开始,夫妇二人对希克斯并不是十分信任,为了得到戴维-赫夫高特夫妇的充分信任和协助,希克斯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与这一对夫妇沟通。他在谈到自己热切的创作冲动时说:“在这异乎寻常、以及不和谐的个体与不可多得的最复杂的乐曲之间,显然存在一种矛盾,这矛盾中正潜藏着绝佳的故事,当然还有音乐,戴维演奏的都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浪漫经典曲目,其中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喜欢他演奏的听众非常广泛。不过,戴维的音乐与他个人的故事是完全不能分开对待的两件事,人们之所以会深受触动,是因为这是一段音乐灵魂自我拯救的经历。”在让赫夫高特充分相信这部电影会和他的演奏同样感人至深后,这对夫妇同意了导演希克斯的要求。
(二)
于是,1990年希克斯找到占-萨迪共同致力于剧本,并开始了影片的筹备工作,即便在编导另一部电影及远赴中国和非洲拍摄一系列获奖纪录片时,他依然会留出一部分精力来酝酿这部片子。希克斯和萨迪一致认为《闪亮的风采》应该取材于赫夫高特的生活,但并非绝对是严格遵从事实的传记片和纪录片。他们赋予影片以独特的音乐性结构,并进行协奏曲式的组接。剧本被分为很多乐章,节奏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运用了由呈现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组成的标准元素。除此之外,希克斯还想到让赫夫高特的双手、眼镜和与水有关的画面(游泳及暴风雨等)贯穿整部影片,从而为主人公的情感提供注解,并将不同的人生阶段连接到了一起。
后来,占-萨迪回忆说:“希克斯对戴维的故事充满热情,而我也非常希望参与其中,可对我来说,创作这部剧本的难度非同小可,因为在传记片中,你必须在真实事件与创作尺度之间找到一条微妙的界线,而且电影必须具有娱乐性,必须在短短110分钟之内牢牢抓住观众。”
正是由于占-萨迪的出色剧本,著名制作人简-斯科特从法国Pandora Cinema、英国广播公司和多家澳大利亚政府融资机构筹措到了本片的拍摄经费。简-斯科特说:“我开始曾认为《闪亮的风采》是一部很难找到投资方的电影,可占-萨迪的剧本让所有人都备受鼓舞。”
(三)
澳大利亚著名舞台剧演员 是希克斯眼中扮演赫夫高特的最佳人选。
“我坚信扮演戴维的演员必须是澳大利亚人,”希克斯说,“这是一个古怪独特的角色,杰弗里尤其擅长扮演这种游走于精神崩溃边缘的角色,就此而言,他的演技在澳大利亚无人能及。”
而很少出演电影的杰弗里也认为《闪亮的风采》是第一部真正适合他的电影,因为除了影片角色适合他,他的钢琴演奏作为业余演奏也很出色。
正是由于导演的慧眼,杰弗里无与伦比的精彩演技和才华横溢的优秀表演成了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和最重要因素,他不仅使《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获得了世界电影界的一致好评,并为自己赢得了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殊荣。
 ——澳大利亚著名演员杰弗里

影片中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着烟蒂,行指如飞地弹奏拉赫马尼诺夫改编自同行里姆斯基-萨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钢琴小品:《野蜂飞舞》。而影片这一情节之所以令人激动和信服,就在于作为戏剧演员的杰弗里-拉什所拥有的绝对精彩的钢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时代曾学过多年钢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龄段的3个演员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弹琴的场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尽管出现在影片中的一些专业难度过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须依靠模仿动作和钢琴家原型——戴维·赫尔夫戈特的演奏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飞舞》从头弹到最后一个音符时表现出的流畅到位和手指触键感觉的专业感,不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体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所有的影片观众,因此在影片字幕中杰弗里也被列为钢琴演奏者。
虽说杰弗里可以模仿钢琴家进行演奏,可扮演年少时赫夫高特的小演员却难免力不从心,而难度不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又不可能被简单的曲目替代,所以钢琴替身必不可少。
再者,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与赫夫高特的人生经历非常相似:两人不仅都是音乐神童,还都在少年时期成名,并经历了漫长的人生低谷,远赴异国他乡接受治疗之后才恢复创作活力,所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片中至关重要,绝对不能缺失。
影片和有关钢琴音乐介绍
(四)
1996年的澳、英合拍完成的这部《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50年代时,少年戴维作为钢琴神童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他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戴维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还是不放他走。最后,戴维又得到赴英深造的奖学金,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离开了澳大利亚。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即西里尔)教授,同时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由于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以后精神几近崩溃。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安抚和鼓励下,他终于走出阴影中的自我并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
戴维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仔细向观众交待父亲彼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过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大屠杀阴影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的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与以往的音乐家传记片不同的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悲喜剧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史上许多大作曲家的丰富的古典音乐材料。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和戴维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专业经历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现,则显示了影片导演和配乐作者戴维-希尔什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创作构思。从钢琴家在少年时代参加社区音乐比赛起,观众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先后听到了萧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据帕格尼尼的《钟回旋曲》改编的钢琴曲《钟》;以及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等。特别是作为现实中的钢琴家和妻子吉莲的“爱情主题”曲——维瓦尔迪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维·希尔什菲尔德改编成了由女声独唱、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一首三重奏,并与那组令人难忘的镜头融为了一体:由于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而无法长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维,陶醉在从耳机传来的甜美动人、圣洁无瑕的女声独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风衣,正在一张绷床上快乐地向着蓝天不断弹跳……


(五)
影片中,在钢琴家戴维的生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钢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而片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情节,真实再现了戴维在练习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这组镜头中的画面与情节、音乐和对白的剪辑,在电影和音乐两个艺术范畴内同时达到的极高的专业水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天才的青年演员诺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学生时代的戴维,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生命中悲剧色彩最浓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轻钢琴家,内心却早已潜伏着来自父辈的危机的种子。结果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功亏一篑。就在生活目标实现的那一刹那——成功演奏一部高难度音乐作品以证实自己生存价值的时候——戴维的神经系统崩溃了——音乐会上,随着胜利挑战了父亲为他设下的攀登极限,即“拉三”的出色完成,钢琴家戴维倒在了地上……
“拉三”被父亲彼得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
1909年11月,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拉二”,的确是令全世界所有钢琴演奏者都望而生畏的。
欣赏这部影片也可以被认为是享受了一次钢琴音乐的盛宴。
影片观感摘录
(六)
《闪亮的风采》中的戴维,由父亲引导上了音乐之路,又在父权统治下接近崩溃,这种经历不比那些交响曲来的温和。
戴维的父亲曾经有音乐情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是这份未能释怀的情节成了他心头的痛与希望。昔日未能了却的愿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于是我们看到这位曾经经历过集中营的犹太人父亲的孩子们都能弹钢琴,而戴维又是其着力塑造的对象,同时也不经意间成为被他极力摧残的对象。戴维长期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下,父亲严厉、冷酷、自大、狂妄,对于戴维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认为只有他才是真正关心戴维的人,是能主宰戴维命运的人,当戴维有机会出国进修时,他百般阻挠,因为他不能让戴维摆脱他的控制,因为他无法承受儿子离开自己的失落(集中营的阴影)——即家庭成员的分离。和很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家长一样,他总是摆出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架式,他摧残着戴维的自信,让一个本该阳光的孩子变的敏感而畏缩。
片中也交代了父亲变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为犹太人,他曾经在二战纳粹集中营承受苦痛,所以极端的相信丛林法则,相信强者才能生存。很多成人都有类似的处境,比如,因为过去没有机会上大学,就将巨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父母们可以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是一种自我的牺牲,但是在为孩子的同时,也多少在为自己能通过孩子实现梦想,出口鸟气而牺牲。戴维的父亲更加极端,而戴维的遭遇也更加悲惨,他的世界只有音乐,不是那些很多音乐家渗透生命的具有张力和灵魂的音乐,而是带着痛的,摧残式的机械的音乐。戴维的父亲只在乎儿子技艺层面的提高,却忘了没有心灵相通的音乐是苍白的。
戴维的父亲正是短视的急于通过儿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结果终于导致儿子的反抗。戴维个人意识的觉醒从反抗父权开始,终于,带着被逐出家门的伤痛,他来到英国,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经的伤害那么沉重,父亲留下的“拉三”的阴影挥之不去,恶果还是惯性般的酿成,他演奏了最高难度的钢琴曲,却倒下了,傻了,疯了,曾经的音乐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维的疯实际上却是他寻觅音乐真谛的一次“以退为进”。看看疯了的戴维,他终于不用再思索技艺上的难度,他如同一个孩子在最不懂事阶段般的顽皮,因为他不曾经历这样的阶段,他的童年过早被粗暴地塑造,他在“补课”,补那放肆的孩童时代。感谢那么多善良的人,他们没有音乐大厅的人那般高雅,却真正让戴维放松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于那些什么大调、小调,只有生命才能让乐谱上沉寂的乐谱跳动,戴维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爱情,同时,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他和父亲间很难再紧紧相拥,只能匆匆一见,随着父亲的死去他们终于失去了一直来令人唏嘘的联系。戴维的复出那么令人激动,还显得很顽童的他不再紧张,不再畏缩,他开怀的演奏,面对如雷的掌声,他开心的如孩子般欢笑,最后落泪,那泪水带着多少心酸与感悟。正如他最后说所说“日子得继续过,是吧?”,他已经自己做了回答,他继续着自己精彩的故事。
奥斯卡获奖影片《闪亮的风采》原型亮相北京
(七)
北京国际音乐节特别报道(记者白宙伟)——
2002年10月29日17:13 北京晚报:奥斯卡获奖影片《闪亮的风采》(Shine)讲述了一个从精神病患者到世界驰名的钢琴家的感人故事,这是一个也许很难让人相信但却是真事的故事。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就把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请了来。10月30日,澳大利亚著名钢琴演奏家戴维-赫夫高特(David Helfgott)将在保利剧院举办《阳光灿烂》独奏音乐会,他将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三首前奏曲《升C小调》、《G大调》和《升G小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行板与随想回旋曲(作品14)》、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之三(叹息息)》、帕格尼尼的《超级练习曲(钟)》、《梅菲斯托圆舞曲,(第1号)》、及贝多芬的《F小调第23(热情)奏鸣曲(作品57)》。
戴维出生在澳洲一个贫穷传统的犹太人家庭,他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学习钢琴,并很快显示出超凡的音乐天赋,按理说,戴维的父亲那么扶持儿子学习钢琴,本不该产生龃龉,然而当父亲的心里总有个“他的父亲在他少年时砸烂他花尽积蓄买的一把小提琴”的情结。这对他在教育戴维学习钢琴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他总是让戴维在学习钢琴时对父亲心存感激,这让戴维心中时刻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
随着戴维的琴艺的飞快进步,他获得著名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的赏识,推荐他到美国费城音乐学校求学,但却遭他父亲禁止,这是他们父子关系严重分歧的开始。而后,戴维在某次比赛得奖后,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所提供的奖学金,他毅然决定远赴伦敦求学。尽管父亲依旧反对、甚至不惜以断绝父子关系做要挟。然而,已经功成名就的他依旧无法抹去与父亲决裂时所留下的阴霾。在一场获得满堂彩的重要比赛后,长期处在压抑和紧张中的戴维精神崩溃,被送进一所精神病院休养治疗。经过医疗,对音乐的挚爱和对钢琴怀有太多情感的戴维以自己惊人的毅力战胜病魔,重返舞台,创造了一个人生奇迹。在人生和艺术再生后的戴维频频亮相舞台,还录制了许多唱片。根据其坎坷经历而拍摄的影片《闪亮的风采》在全世界的热播后,戴维-赫夫高特的名字更是不胫而走,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耶子特别注——当本人看完影片,情不自禁感叹:杰弗里的演技和杰出的表演才能在本人看过的所有影片的演员中首屈一指,绝对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胜任戴维这个角色,太伟大了;而影片最后的维瓦尔第的圣曲由天籁般女声唱出,更是赐给心灵无限美和爱的享受。)
 

',1)">
《闪亮的风采》——钢琴演奏家戴维-赫夫高特(David Helfgott)传记
',2)">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卡拉扬版)
',3)">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霍洛维茨演奏)(1978)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1/9/30 11:52